期刊文献+
共找到46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OPLS-DA和聚类分析评价西瓜皮的品质与利用潜力
1
作者 刘养冉 由守昌 +3 位作者 辛国凤 徐康 吕尧 郭萌萌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1-840,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西瓜皮的潜在利用价值,通过测定21种西瓜瓜皮的外观、营养和活性物质含量等26个指标,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出决定西瓜皮品质差异的关键物质,并通过聚类分析对西瓜皮的利用方式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西... 为探究不同品种西瓜皮的潜在利用价值,通过测定21种西瓜瓜皮的外观、营养和活性物质含量等26个指标,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出决定西瓜皮品质差异的关键物质,并通过聚类分析对西瓜皮的利用方式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西瓜皮的品种间品质差异显著(P<0.05),槲皮素含量的种间变异系数最大(78.49%),pH值的最小(2.18%)。以总酸、总糖、还原糖、膳食纤维、总酚和单体酚含量为原始变量进行OPLS-DA分析,筛选出对香豆酸、阿魏酸、杨梅素、总酚、总酸、总糖、还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等8个关键指标,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聚类,将21个品种的西瓜皮分为4类,A12G34、A21、B13W40、B23W82为第Ⅰ类,瓜皮中酚类物质含量较高;A40G65、B21W79、B3、B5G19、B8W27为第Ⅱ类,瓜皮中的糖含量较高;A10、A27、A48G96等9个品种为第Ⅲ类,瓜皮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D14H26、D4H7、GP为第Ⅳ类,代表性关键差异物含量较少,但膳食纤维含量占比50%以上,是制备膳食纤维的理想原料。该研究结果为西瓜皮高值高效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皮 品种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聚类分析 利用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S-DA和LS-SVM的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鉴定港种四九、十月红和九月鲜菜心种子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章海亮 聂训 +5 位作者 廖少敏 詹白勺 罗微 刘书玲 刘雪梅 谢潮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8-1723,共6页
目前市面上菜心的品种复杂,不同菜心种子的品质与发芽率不同,但菜心种子单从外观上差别不大,因此区分菜心种子的类别成为了一大难题。为了实现菜心种子类别的快速区分,探究了基于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分析菜心种子类别的可行性。从南昌... 目前市面上菜心的品种复杂,不同菜心种子的品质与发芽率不同,但菜心种子单从外观上差别不大,因此区分菜心种子的类别成为了一大难题。为了实现菜心种子类别的快速区分,探究了基于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分析菜心种子类别的可行性。从南昌市种子交易场所购买了港种四九、十月红和九月鲜三个品种的菜心种子,从中挑选出品相较好且大小适中的子粒,将每种菜心种子均匀分为30份,按照2∶1划分为建模集和预测集,所有样本共计90份。通过近红外光谱仪获取采样间隔为1 nm的菜心种子的光谱反射率,波长覆盖范围325~1075 nm,将原始光谱数据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SC)、卷积平滑(S-G)和标准正态变换(SNV)三种预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光谱变量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确定了SNV是最佳预处理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菜心种子进行了聚类分析,从前三个主成分因子(PCs)得分图可知三种菜心种子存在光谱特征差异。将原始光谱变量、前三个PCs(累计贡献97.15%)和基于随机蛙跳(RF)算法挑选的13个特征波长作为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的输入变量,从模型结果可知:三种输入变量中,采用RF筛选特征波长作为模型输入变量时,模型预测效果最好,PCs建立的模型最差,相比于PCA分析,采用RF筛选出的特征波长更能够反映原始光谱信息。比较不同模型预测效果,LS-SVM模型比PLS-DA模型得到的预测精度更好,其中RF-LS-SVM模型是所有模型中最佳的预测模型,建模集和预测集均为100%。采用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研究菜心种子的类别可行,并且能够获得很好地预测效果,为菜心种子的快速区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心种子 主成分分析 随机青蛙 偏最小二乘判别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菊不同部位中8种黄酮含量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孟 郭梦真 +6 位作者 邓晓颜 张博文 王小兰 刘通 张莉 郑晓珂 冯卫生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8-383,共6页
目的测定怀菊花、茎、叶中芹菜素、金合欢素、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香叶木素、木犀草素、金合欢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苷、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含量。方法HPLC法测定58批药材中各黄酮含量,再进行层... 目的测定怀菊花、茎、叶中芹菜素、金合欢素、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香叶木素、木犀草素、金合欢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苷、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含量。方法HPLC法测定58批药材中各黄酮含量,再进行层次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8种黄酮在各部位中均有检出,其含量存在差异,总体上依次为花>叶>茎,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为差异性成分。结论怀菊花、茎、叶中均含有黄酮,在以前者为主原料的同时应加大后两者的开发利用,以期充分提高该药材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菊 部位 黄酮 含量测定 HPLC 层次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60)Co-γ对冷吃兔VOCs的影响
4
作者 童光森 杨葵 +6 位作者 李想 昝博文 黄开正 陈韬 高原菊 伟雯婷 易宇文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7,154,共11页
为探究辐照(^(60)Co-γ)剂量(6,10,14 kGy)对冷吃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影响,试验采用感官评价、质构仪、色差仪、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 为探究辐照(^(60)Co-γ)剂量(6,10,14 kGy)对冷吃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影响,试验采用感官评价、质构仪、色差仪、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不同剂量的^(60)Co-γ对冷吃兔VOCs的影响。感官评价、质构和色差分析表明辐照剂量对样品的影响不大;电子鼻分析表明样品的气味强度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强;GC-IMS分析共鉴定出55种VOCs,醛类、烃类、吡嗪类和酸类是主要VOCs;乙酸乙酯、庚醛-D、β-月桂烯-M、己醛-D、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酯、松油烯、(E)-2-庚烯醛-M、β-月桂烯-D、丁酸甲酯、(E)-2-庚烯醛-D、异丁醛、β-蒎烯-M、己醛-M等是样品差异性VOCs。6 kGy^(60)Co-γ及以上的剂量均能有效灭杀微生物;辐照灭菌能使部分VOCs的浓度得到提高,未检测到有明显异味的VOCs。6,10,14 kGy剂量的^(60)Co-γ对冷吃兔VOCs的影响均在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吃兔 辐照剂量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 电子鼻 气味活性值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气质联用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品牌鱼香肉丝气味差异
5
作者 乔明锋 易宇文 +5 位作者 胡金祥 何莲 蔡雪梅 邓静 王林 杜菊苹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地域、品牌的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的差异,试验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维恩图、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 为探究不同地域、品牌的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的差异,试验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维恩图、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不同地域、品牌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样品的整体气味轮廓存在明显差异。GC-MS分析表明,4个样品分别鉴定出48,46,69,55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85.01%、85.63%、95.30%和84.30%。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正己醛、庚醛、正辛醛、正己醇、桉叶醇、二甲基四硫醚、乙酸异戊酯、异戊醇、异戊醛对样品的气味形成有重要贡献。E-2-庚烯醛、戊醇、乙酸丁酯、戊醛、反-2-辛烯醛、二甲基四硫醚、松油烯、(-)-莰烯是样品特征风味物质。配料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地域、品牌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香肉丝 品牌 气质联用技术 电子鼻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生菜霜霉病早期检测研究
6
作者 袁涛 班松涛 +1 位作者 李琳一 陈旭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133-138,共6页
本研究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探索了生菜霜霉病的早期检测。从接种霜霉病菌生菜和健康生菜的高光谱图像上提取生菜冠层叶面区域,统计目标区域的平均光谱反射... 本研究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探索了生菜霜霉病的早期检测。从接种霜霉病菌生菜和健康生菜的高光谱图像上提取生菜冠层叶面区域,统计目标区域的平均光谱反射率,并将其作为特征数据集。分别使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和Savitzky-Golay(SG)平滑滤波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使用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法筛选两组生菜的差异波段,发现其在500~520 nm、611~666 nm、679~694 nm和711~769 nm波段表现出显著差异,故将其作为霜霉病检测的敏感波段。将这些敏感波段作为特征输入量,分别构建两组生菜每日的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在接种后3 d、肉眼可见症状前4 d,光谱即可检测出接种霜霉病菌生菜与健康生菜间的显著差异(准确率达0.864)。可见,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PLS-DA能够实现生菜霜霉病的早期检测。本研究可为生菜霜霉病的早期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有效减少生菜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生菜霜霉病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变量筛选-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的铁皮石斛产地无损溯源 被引量:12
7
作者 柳薇 邱熙文 +3 位作者 蒋立文 范伟 李跑 郑郁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6-252,共7页
基于近红外(NIR)光谱技术与变量筛选-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建立了一种铁皮石斛产地的无损溯源方法。利用光栅型便携式NIR光谱仪采集了3个积分时间(25、45、65 ms)下3个产地共900份铁皮石斛枫斗的光谱。采用光谱预处理方法消... 基于近红外(NIR)光谱技术与变量筛选-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建立了一种铁皮石斛产地的无损溯源方法。利用光栅型便携式NIR光谱仪采集了3个积分时间(25、45、65 ms)下3个产地共900份铁皮石斛枫斗的光谱。采用光谱预处理方法消除光谱中的干扰;以主成分分析(PCA)、PLS-DA方法建立了铁皮石斛产地的鉴别模型;通过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CARS)、蒙特卡罗-无信息变量消除法(MCUVE)及连续投影算法(SPA)筛选获得特征变量进一步提升PLS-DA模型鉴别准确性;此外,首次探究了积分时间对铁皮石斛产地溯源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原始光谱还是优化预处理后的光谱,PCA方法均无法实现铁皮石斛产地的准确鉴别;45 ms和65 ms积分时间的PLS-DA模型可以实现石斛产地的100%鉴别分析;CARS和MC-UVE模型显著优于SPA模型,可在获得较少变量数的前提下实现石斛产地的100%鉴别分析。以上结果表明,基于便携式NIR光谱技术与变量筛选-PLS-DA方法可实现对铁皮石斛产地的准确鉴别,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铁皮石斛 产地溯源 变量筛选方法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不同添加方式对太平猴魁绿茶啤酒风味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林睿 吴殿辉 +2 位作者 彭政聪 谢广发 陆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9,共9页
绿茶作为辅料增添啤酒风味已被众多研究者们广泛关注,但绿茶的添加方式对啤酒风味的影响鲜有研究。该文将太平猴魁以3种不同投料方式加入到啤酒的发酵中,来研究清香型绿茶投料方式对啤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GC-MS对不同组啤酒的... 绿茶作为辅料增添啤酒风味已被众多研究者们广泛关注,但绿茶的添加方式对啤酒风味的影响鲜有研究。该文将太平猴魁以3种不同投料方式加入到啤酒的发酵中,来研究清香型绿茶投料方式对啤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GC-MS对不同组啤酒的风味物进行鉴定分析,通过对多种风味物质的香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s,OAV)筛选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研究不同工艺下绿茶啤酒的香气组分差异和关键香气组分标记物。结果表明,不同工艺下太平猴魁绿茶啤酒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P<0.05)。在太平猴魁绿茶啤酒中,以OAV≥0.1筛选出了20种香气成分,其中β-紫罗兰酮、异戊醛、β-环柠檬醛、蘑菇醇和香茅醇这5种挥发性成分来源于太平猴魁,并且在冷萃的条件下能更多保留这类风味成分,使得啤酒具有更加丰富的风味属性。根据PLS-DA模型进一步筛选得到了9种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的物质,其中月桂酸乙酯、乙酸苯乙酯、月桂醇、正癸醛和壬醛这类香气化合物对啤酒的清香和花香风味属性具有重要贡献,可作为区分不同工艺下太平猴魁绿茶啤酒的香气组分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啤酒 太平猴魁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HS-SPME-GC-MS方法表征香菇不同成熟阶段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 被引量:3
9
作者 侯振山 许贺然 +4 位作者 夏榕嵘 李昀婷 王娅飞 潘松 辛广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通过优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菇不同成熟阶段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 通过优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菇不同成熟阶段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1.0 g香菇样品在50℃提取25 min,解吸3 min;在香菇不同成熟阶段共鉴定出71种挥发性化合物,不同成熟阶段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PLS-DA和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筛选出18种挥发性化合物,可作为区分香菇不同成熟阶段的挥发性生物标志物;OAV结果表明,有16种挥发性化合物为香气活性化合物,其中,1-辛烯-3-醇、3-辛醇、1-辛烯-3-酮、3-辛酮、苯乙醛、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2,3,5-三硫杂己烷和1,2,4-三硫杂环戊烷同时满足VIP>1和OAV≥1,是香菇不同成熟阶段最重要的差异挥发性化合物。本研究为探究香菇成熟过程中香气形成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成熟阶段 香气 挥发性化合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桑蒂”质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平 罗世英 +5 位作者 李梦佳 谭小燕 孙建彬 罗维早 唐策 张艺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目的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藏药“桑蒂”质量。方法分析采用Welch Ultimate AQ-C 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45 nm,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目的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藏药“桑蒂”质量。方法分析采用Welch Ultimate AQ-C 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45 nm,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测定龙胆苦苷、獐牙菜苷、芒果苷、异荭草苷、8-羟基-1,3,5-三甲氧基口山酮(R2)、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口山酮(R3)含量。结果15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18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0。6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2≥0.9992),平均加样回收率96.93%~103.58%,RSD 0.82%~2.9%。各批样品聚为2类,4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404%,筛选出芒果苷、龙胆苦苷、异荭草苷为质量差异标志物。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为全面评价“桑蒂”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蒂” 质量评价 HPLC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化学成分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本土非酿酒酵母菌株酿酒学特性差异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彬艳 张璇 +3 位作者 石琳 王媛 祝霞 杨学山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8-327,共10页
适应了产区风土条件的非酿酒酵母菌株,能够与酿酒酵母共接种发酵生成多元化的次级代谢产物,改变葡萄酒口感和香气特征。因此明确本土非酿酒酵母菌株的酿酒学特性差异,对定向调控葡萄酒风味品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该研究以筛选自河西走... 适应了产区风土条件的非酿酒酵母菌株,能够与酿酒酵母共接种发酵生成多元化的次级代谢产物,改变葡萄酒口感和香气特征。因此明确本土非酿酒酵母菌株的酿酒学特性差异,对定向调控葡萄酒风味品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该研究以筛选自河西走廊葡萄产区的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HX-1、HX-3,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HX-2、HX-4和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HX-6、HX-7为供试菌株,测定其生长曲线与酿酒因子耐受性后,分别接种于‘美乐’葡萄汁中进行纯种发酵,分析各菌株对酒样酿酒学参数及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种属的菌株生长曲线相似,对高质量浓度葡萄糖和SO_(2)均有较好的耐受性;但在不同培养温度、pH值及乙醇体积分数条件下,菌株之间具有明显差异。HX-1、HX-3、HX-6和HX-7菌株表现出良好的低温耐受性,HX-1、HX-2、HX-3和HX-4菌株在低pH值条件下能正常生长,HX-6、HX-7菌株的乙醇耐受性最强。纯种发酵试验显示,HX-6、HX-7菌株在‘美乐’葡萄汁中发酵能力强、乙醇和甘油生成量较高。其中HX-7菌株与正庚醇、异戊醇、乙酸异戊酯等挥发性化合物的生成强相关,HX-6菌株能有效增加葡萄酒中癸酸乙酯、辛酸乙酯等酯类化合物的含量。2株H.uvarum均显著(P<0.05)增加了葡萄酒中总酸与苹果酸含量,并有助于葡萄酒中C_(13)-降异戊二烯的生成;但HX-1菌株的还原糖利用率较差,酒精发酵在第8天停滞。HX-4菌株相对高产挥发酸,HX-2菌株能够显著增加葡萄酒中香茅醇、柠檬烯等品种香气化合物的含量。综合分析,本土T.delbrueckii和H.uvarum菌株在纯种发酵过程中的酿酒学参数及香气特征具有种内相似性,而M.pulcherrima的发酵特性呈现菌株依赖性。研究结果可为精准设计葡萄酒混菌酒精发酵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酿酒酵母 纯种发酵 挥发性化合物 层次聚类分析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澳洲坚果果实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尚玄 胡小静 +8 位作者 付镓榕 徐文婷 黄克昌 魏元苗 杨悦雪 姜家泰 王家堂 贺熙勇 郭刚军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9-271,共13页
为明确云南不同产区、不同品种澳洲坚果果实品质特性,建立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对云南3个主产区35个澳洲坚果样本果实性状、果仁理化与营养及功能性成分、氨基酸组成与相对含量进行测定,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 为明确云南不同产区、不同品种澳洲坚果果实品质特性,建立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对云南3个主产区35个澳洲坚果样本果实性状、果仁理化与营养及功能性成分、氨基酸组成与相对含量进行测定,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云南不同产区、不同品种果实性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皮果、壳果、果仁单重分别为13.85~30.48 g、5.92~11.68 g、1.87~3.75 g,壳果大果率为38.89%~100.00%,果仁大果率为10.00%~100.00%,出籽率为37.86%~72.41%,出仁率为25.18%~44.61%,缺陷果仁率为1.67%~17.00%,临沧地区坚果样本壳果、果仁大果率表现最佳,普洱地区坚果样本缺陷果仁率最高,亟需加强果园管理;35个样本理化与成分指标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4.49%~68.01%,总酚、多糖、总糖、果仁水分含量、灰分变异系数均大于10%,在样本间存在明显差异;35个样本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药效氨基酸占比最大,占氨基酸总量的63.22%~73.36%。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得出,用于评判不同样本澳洲坚果品质特性的指标包括粗脂肪、出籽率、亮氨酸、壳果大果率、多糖、组氨酸、总糖、壳果单果重、丙氨酸、缬氨酸、苏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果仁单果重。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澳洲坚果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在35个澳洲坚果样本中,综合品质最优的5个样本为普洱‘HVA4’、保山‘Nanya No.3’、保山‘HAES246’、保山‘HVA16’、普洱‘Own Choice’。该研究明确了云南澳洲坚果果实品质特性,建立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对澳洲坚果加工产品的品种筛选、品质调控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果实性状 理化、营养与功能性成分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 主成分分析 综合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DCNN和PLSDA酸枣仁真伪高光谱图像鉴别中的关键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昕 石玉娜 +5 位作者 刘怡彤 姜洪喆 褚璇 赵志磊 王宝军 陈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877,共9页
酸枣仁因其养心益肝的功效,是安神助眠类保健品和中药制剂的重要原料。目前市售酸枣仁掺假现象严重,极大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传统人工检测或基于实验室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存在效率低,推广难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 酸枣仁因其养心益肝的功效,是安神助眠类保健品和中药制剂的重要原料。目前市售酸枣仁掺假现象严重,极大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传统人工检测或基于实验室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存在效率低,推广难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提出了一种高光谱成像酸枣仁真伪鉴别方法,并对两类模型中的关键光谱特征进行了讨论研究,为后续多光谱系统和便携式仪器开发提供借鉴。提取酸枣仁及其常见伪品(理枣仁、兵豆和枳椇子)高光谱图像(400~1000 nm)中所有单籽粒的平均光谱。基于平均光谱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型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模型。PLSDA建模前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挑选特征波长。在1DCNN模型中添加了自定义波长选择层,并对卷积层和全连接层输出结果应用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进行可视化分析。为了与CARS-PLSDA模型进行有效对比,构建了基于五个波长的5W-1DCNN模型。结果表明CARS-PLSDA和1DCNN模型都能获得理想的预测效果,校正集和预测集分类正确率均在99%以上。对比CARS与自定义层挑选的特征波长,670、721和850 nm附近的波长在两种模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酸枣仁真伪快速鉴别的多光谱和便携式检测设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GC-MS分析不同等级浓香型白酒的关键风味化合物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乙源 洪嘉欣 +6 位作者 黄河 王硕 武亚帅 赵东瑞 孙金沅 黄明泉 孙啸涛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5,共7页
该研究以特级、一级、二级浓香型白酒原酒样品(编号为A、B、C)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通过香气活性值(OAV)筛选关键风味化合物(OAV≥1),并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该研究以特级、一级、二级浓香型白酒原酒样品(编号为A、B、C)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通过香气活性值(OAV)筛选关键风味化合物(OAV≥1),并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筛选关键差异风味化合物(OAV≥1,VIP>1),并结合酒样感官评价,对关键差异风味化合物与感官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级酒样中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等物质含量及关键风味物质种类均高于B级、C级酒样。结合VIP值,获得关键差异风味化合物11种,主要为己酸己酯、己酸乙酯、己酸丙酯等物质。A级酒样的感官评分较高,气味呈花香、果香、甜香,口感醇厚、有明显回味。相关性分析表明,酯类化合物(己酸乙酯、乙酸异丁酯、己酸己酯、己酸丙酯等)与辣味、醇厚度、甜香、回味总体呈正相关;醇类化合物(2-甲基-1-丁醇、3-甲基-1-丁醇)与粮香、酸味总体呈正相关,与醇甜味和协调度总体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浓香型白酒 香气活度值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关键风味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烟叶挥发性香味成分 被引量:1
15
作者 姚小龙 马亚云 +8 位作者 李媛 施高健 周倩玮 张玉海 罗宁洁 张琳 李斌 邓楠 孟令杰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93-804,共12页
烟叶挥发性香味物质种类多且易受样品基质干扰,高效稳定的分析方法对于准确鉴定复杂基质中的挥发性香味成分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5个烟草产地中桔三(C3F)等级烟叶中挥发性香味成分。烟叶样品(1... 烟叶挥发性香味物质种类多且易受样品基质干扰,高效稳定的分析方法对于准确鉴定复杂基质中的挥发性香味成分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5个烟草产地中桔三(C3F)等级烟叶中挥发性香味成分。烟叶样品(1.0 g)在80℃条件下,使用80μm二乙烯基苯/活性炭/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WR/PDMS)萃取纤维顶空萃取30 min,在进样口处280℃解吸8 min。通过质谱数据库检索,初步检测到107种挥发性香味成分,采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酮类、芳香类和杂环类占70%以上(新植二烯除外)。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技术筛选出了代表性的差异物质。该方法及研究结果不仅为挥发性香味成分的标准化分析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深入挖掘与香味指标有关的物质,改善烟叶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挥发性香味成分 烟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迷迭香提取物对鲐鱼脱腥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源渊 张正雨 +2 位作者 祁立波 黄旭辉 傅宝尚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7-197,共11页
为探究迷迭香提取物(rosemary extract,RE)脱腥液对鲐鱼脱腥效果的影响,先运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出脱腥工艺,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对脱腥前后鲐鱼挥发性成分进行鉴... 为探究迷迭香提取物(rosemary extract,RE)脱腥液对鲐鱼脱腥效果的影响,先运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出脱腥工艺,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对脱腥前后鲐鱼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脱腥前后鲐鱼的挥发性风味具有明显差异。在RE脱腥液浓度为0.16%,料液比为1:3.3(g/mL),浸泡时间为41 min的条件下,TBA值和感官腥味值最低,分别为0.881 mg MDA/kg和1.34分。GC-IMS技术共检出45种挥发性物质,脱腥前醛类相对含量最高,经脱腥处理后,显著降低了30.73%,脱腥后酮类和酯类相对含量显著提高(P<0.05),分别提高了0.87倍和2.11倍。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建立了稳定性好的模型,依据变量投影重要性因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筛选出脱腥前关键风味物质(VIP>1)有己醛(M)、己醛(D)、丁醛,这些物质共同构成脱腥前鲐鱼的整体风味,脱腥后关键风味物质(VIP>1)有异丁酸乙酯、异戊醇(M)、3-羟基-2-丁酮,表明RE脱腥液有效改善了鲐鱼挥发性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脱腥 响应面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虾酱代谢物组的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佳乐 郑兰萍 +4 位作者 刘颖 刘敏 陈亚泉 龙肇 付湘晋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53,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产地虾酱非挥发性小分子组成。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对山东、广东、河北地区虾酱中的代谢物进行检测;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识别不同产地虾酱特征性代谢物。结果:虾酱富含氨基酸、脂... 目的:探究不同产地虾酱非挥发性小分子组成。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对山东、广东、河北地区虾酱中的代谢物进行检测;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识别不同产地虾酱特征性代谢物。结果:虾酱富含氨基酸、脂肪酸类代谢物,形成了大量N-脂酰化合物,相对含量高的有肉桂酸、11’-羧基-α-铬醇和β-亮氨酸等,虾酱中还新发现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6-羟基褪黑素、γ-谷氨酰胺-5-羟基色氨酸等积极神经递质类活性物质;山东虾酱主要有肉桂酸、β-亮氨酸等特征代谢物;广东虾酱主要有12-Hete-T和N-油酰牛磺酸等特征代谢物;河北虾酱主要有二十碳五烯酸和花青素-3-O-(6’-丙酰基阿拉伯糖苷)等特征代谢物。结论:虾酱富含β-亮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甘氨酸等小分子物质和牛磺酸、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生物活性成分。不同产地虾酱中代谢产物组成具有一定的产地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酱 代谢组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特征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不同陈酿时期山西老陈醋的特征和差异挥发性风味成分 被引量:1
18
作者 樊迎 原敏 +1 位作者 王凌凌 杨青珍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27-334,共8页
为探究不同陈酿时期山西老陈醋(Shanxi aged vinegar,SAV)中挥发性风味成分(volatite flavor components,VFCs)变化规律以及特征和差异物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检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 为探究不同陈酿时期山西老陈醋(Shanxi aged vinegar,SAV)中挥发性风味成分(volatite flavor components,VFCs)变化规律以及特征和差异物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检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来分析。结果表明,长期陈酿有利于SAV中VFCs的积累,但每种VFC的变化情况各不相同;共有13种VFCs与陈酿时长显著相关,可指示陈酿进度;PCA结果可将陈酿时期分为0~2、3~6、8~10年和15年4个阶段,OPLS-DA确定出2,3-丁二醇、己酸苯乙酯、2,3-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等分别为各阶段的特征VFCs;差异筛选结果发现四甲基吡嗪和2,3-丁二醇等7种VFCs、2,3-二甲基吡嗪和糠醛等9种VFCs、4-羟基-2-丁酮和2,4,5-三甲基恶唑等4种VFCs分别是区分该4个阶段的差异VFCs。研究结果阐明了不同陈酿时期SAV独特的风味构成,可为SAV陈酿进度的判断和调控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老陈醋 陈酿时期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可视化模型分析低盐发酵香肠风味成分变化规律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鑫洋 张香美 +3 位作者 侯玥 臧梦玉 赵朝霞 刘程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4-331,共8页
利用多元可视化模型揭示低盐发酵香肠风味成分变化规律。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低盐香肠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测定,建立多元可视化模型。结果表明,在低盐香肠发酵... 利用多元可视化模型揭示低盐发酵香肠风味成分变化规律。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低盐香肠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测定,建立多元可视化模型。结果表明,在低盐香肠发酵过程中共鉴定出31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模型(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结合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筛选出11种特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乙酸乙酯二聚体与2,6-二甲基吡嗪二聚体等特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不同发酵阶段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结合主成分分析得出,3-羟基-2-丁酮和异丁醇二聚体分别为1、2 d低盐发酵香肠特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2,6二甲基吡嗪二聚体、丁酸乙酯单体、醋酸等是3 d低盐发酵香肠的特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此结果可为利用多元可视化模型更直观、全面地展现发酵过程中风味特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香肠 感官品质 曼特尔检验 正交偏最小二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S-DA法判别分析木材生物腐朽的研究 被引量:45
20
作者 杨忠 任海青 江泽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93-796,共4页
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PLS-DA判别分析方法可用于食品、药品和农产品等的快速识别或检测,因此,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PLS-DA方法来检测木材的生物腐朽。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近红外光谱结合PLS-DA方法对培训集样本建立的判别模型,其校正及验... 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PLS-DA判别分析方法可用于食品、药品和农产品等的快速识别或检测,因此,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PLS-DA方法来检测木材的生物腐朽。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近红外光谱结合PLS-DA方法对培训集样本建立的判别模型,其校正及验证结果与实际分类变量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4,SEC和SEP都低于0.17;利用模型对未参与建模的样本进行检测,发现该模型对未腐朽、白腐和褐腐三种类型样本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偏差均小于0.5);与SIMCA法相比,PLS-DA法对木材生物腐朽样本的判别准确率更高,说明应用近红外光谱结合PLS-DA方法能快速地检测到木材的生物腐朽,并能准确地判别出木材的生物腐朽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pls-da 木材 生物腐朽 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