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源极直连策略的并联SiC MOSFETs动态均流方法
1
作者 陈浩斌 闫海东 +2 位作者 马凯 郭清 盛况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5119-5135,共17页
并联SiC MOSFETs是提高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电流容量的经济高效方法。然而,在多芯片功率模块中,容易出现动态电流不平衡现象。该文提出一种在并联SiC MOSFETs芯片之间进行源极直连的动态均流方法。基于电路模型和理论分析,阐明动态电流... 并联SiC MOSFETs是提高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电流容量的经济高效方法。然而,在多芯片功率模块中,容易出现动态电流不平衡现象。该文提出一种在并联SiC MOSFETs芯片之间进行源极直连的动态均流方法。基于电路模型和理论分析,阐明动态电流不平衡机理和动态均流方法的作用机制。仿真和实验均验证了该机理和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采用该文提出的动态均流方法后,并联SiC MOSFETs的动态电流差异和开关损耗差异降低大于50%;另外,在具有更多芯片并联的SiC功率模块中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传统方法相比,且该方法无需增加额外的大体积元件,也无需改变直接覆铜陶瓷(DBC)基板的布局,实现简单,经济性高。同时,与传统的制程技术兼容性好,且不需要复杂设计或精确计算,能够很好地满足极简封装制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sic mosfets 动态电流不平衡 动态均流方法 源极直连(DSI) 多芯片sic功率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并联SiC MOSFET架构的无刷直流电机高效驱动技术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君 谭博 +1 位作者 丁力 屈盼让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7-151,共5页
为满足机、弹载伺服驱动系统高功率密度与高效率的需求,提出基于并联SiC MOSFET架构的无刷直流电机高效驱动技术。针对四管分立SiC MOSFET并联不均流现象,在分析不均流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独立驱动的方法提高并联均流效果;并针对SiC M... 为满足机、弹载伺服驱动系统高功率密度与高效率的需求,提出基于并联SiC MOSFET架构的无刷直流电机高效驱动技术。针对四管分立SiC MOSFET并联不均流现象,在分析不均流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独立驱动的方法提高并联均流效果;并针对SiC MOSFET高速开关过程产生的较高dv/dt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WM信号的同步采集方法,有效地提升了驱动系统鲁棒性。最后,以航空25 kW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作为应用对象,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mosfet 并联均流 同步采集 无刷直流电机 独立驱动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电感不匹配对SiC MOSFET并联电流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华震 柯俊吉 +1 位作者 孙鹏 赵志斌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33-840,共8页
电路寄生参数的不一致将会导致并联SiC MOSFET器件的电流不平衡。搭建了并联SiC MOSFET测试平台来评估电路寄生电感不匹配对SiC MOSFET并联电流分配的影响。基于控制变量法的原理,在其中一条支路串入电感的同时在另一条支路串入低感电阻... 电路寄生参数的不一致将会导致并联SiC MOSFET器件的电流不平衡。搭建了并联SiC MOSFET测试平台来评估电路寄生电感不匹配对SiC MOSFET并联电流分配的影响。基于控制变量法的原理,在其中一条支路串入电感的同时在另一条支路串入低感电阻,由此消除了电感引入的寄生电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然后分别对漏极电感Ld、源极电感Ls和栅极电感Lg不匹配与并联电流分配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Ld不匹配对并联器件的瞬态电流上升过程没有影响,但会在两个器件间造成环流,且在环流衰减的过渡阶段和稳态阶段Ld对电流分配具有不同的影响规律,Ls不匹配使得电感较小的器件瞬态电流过冲增大,而Lg对器件并联电流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fet 并联 寄生电感 控制变量法 电流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SiC MOSFET并联的稳态电-热分布预测模型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梓悦 秦海鸿 +1 位作者 陈迪克 潘国威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共9页
SiC MOSFET分立器件的并联已在中大功率的电力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为充分利用并联使用的优势,避免不当并联可能产生的电-热失衡现象,需提前预测开关管并联工作时的稳态电-热分布情况。而由于半导体器件在生产过程中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即... SiC MOSFET分立器件的并联已在中大功率的电力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为充分利用并联使用的优势,避免不当并联可能产生的电-热失衡现象,需提前预测开关管并联工作时的稳态电-热分布情况。而由于半导体器件在生产过程中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即使是同一厂商生产的同一型号SiC MOSFET,在关键参数如阈值电压U_(TH)和导通电阻R_(DS(ON))上都有所差异,而这些参数正是影响器件并联动静态电流分布和电-热分布的关键参数。本文研究了影响器件并联动静态电流分布和电-热分布的因素以及关键参数的温度分布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电-热分布特性的预测模型,最后搭建了实验平台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fet 并联开关管 电-热分布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栅极电阻的SiC MOSFET主动并联均流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瑜 田鸿昌 文阳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6-293,共8页
随着当今时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SiC MOSFET在高频、高温、高压以及大电流等场合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多管并联所导致的不均流问题成为了当下SiC MOSFET模块广泛应用中的一大阻碍。针对这一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栅电阻的SiC MOS... 随着当今时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SiC MOSFET在高频、高温、高压以及大电流等场合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多管并联所导致的不均流问题成为了当下SiC MOSFET模块广泛应用中的一大阻碍。针对这一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栅电阻的SiC MOSFET模块并联均流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利用SiC MOSFET开关瞬间漏极电流在源极寄生电感上感应出的电压来检测电流,并通过动态调节栅极驱动电阻来实现并联模块的电流同步。最后,通过利用多脉冲实验对文中所提出的均流策略的可行性及优势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动态栅极电压主动并联均流策略可以有效改善并联模块间电流均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fet 并联均流 栅极驱动 主动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 MOSFET并联动态电流不均衡的无源补偿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梓悦 秦海鸿 +1 位作者 潘国威 陈迪克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12-718,共7页
SiC MOSFET分立器件的并联结构已在中大功率应用中广泛使用,为了充分利用并联的优势,需解决并联动态电流不均衡问题。在SiC MOSFET特性参数中,阈值电压是影响并联动态均流特性最主要的参数。通过建立SiC MOSFET双管并联的电路模型,探究... SiC MOSFET分立器件的并联结构已在中大功率应用中广泛使用,为了充分利用并联的优势,需解决并联动态电流不均衡问题。在SiC MOSFET特性参数中,阈值电压是影响并联动态均流特性最主要的参数。通过建立SiC MOSFET双管并联的电路模型,探究了并联动态电流不均衡的补偿策略,推导了阈值电压对SiC MOSFET开关管动态均流程度影响的公式。建立了含寄生电感的双管并联电路模型,提出了两种双管并联动态电流不均衡的无源补偿策略,即基于共源极寄生电感的补偿策略以及基于开尔文源极电感和功率源极寄生电感并联的补偿策略。通过仿真比较了两种无源补偿策略下的开关总损耗。最后,优化了基于开尔文源极电感和功率源极寄生电感并联的补偿策略,并通过双脉冲实验验证了此并联补偿策略下的动态均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fet 并联 动态均流特性 无源补偿策略 寄生电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 200 V SiC MOSFET参数分散性对并联均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沛飞 汤广福 +1 位作者 杨霏 杜泽晨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3-80,共8页
基于本团队自研并金属封装的1 200V 20A SiC MOSFET器件,开展了器件参数分散性对并联组件均流的影响研究。首先引入器件偏离度和变异系数,分析了三线法和两线法测试平台对器件阈值电压和导通电阻测试结果的影响,得出三线法对于本文的测... 基于本团队自研并金属封装的1 200V 20A SiC MOSFET器件,开展了器件参数分散性对并联组件均流的影响研究。首先引入器件偏离度和变异系数,分析了三线法和两线法测试平台对器件阈值电压和导通电阻测试结果的影响,得出三线法对于本文的测试结果更加可靠且可测参数更多;基于三线法的测试平台,实验测试了器件的基本特征参数,包括阈值电压、导通电阻、跨导等,并分析了30只器件的分散性,结果表明测试器件跨导的一致性较好,而阈值电压和导通电阻的偏离度较大;最后,以阈值电压和导通电阻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器件两参数相近与分散性较大的Si CMOSFET进行并联双脉冲实验,在排除了测试回路寄生参数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仿真对比验证了导通电阻及阈值电压对器件并联均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阈值电压对于并联系统开关前后瞬态过程的均流影响较大,阈值电压较小的器件将承担更大的过冲电流,影响并联系统的可靠性;相比开关瞬态过程,导通电阻则是对稳态后的均流影响更大,导通电阻较小的器件将承担更大的电流,影响支路器件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fet 分散性 偏离度 变异系数 并联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SiC半桥模块并联均流设计与试制 被引量:2
8
作者 安光昊 谭会生 +1 位作者 戴小平 张泽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09-816,838,共9页
SiC芯片并联均流是影响车用SiC半桥模块可靠性的关键问题。寄生电感的不一致是造成芯片间电流不均衡的主要原因。首先,在ANSYS Simplorer中建立了芯片双脉冲仿真电路,分别研究了漏极、源极和栅极寄生电感对芯片间均流性的影响。然后,采... SiC芯片并联均流是影响车用SiC半桥模块可靠性的关键问题。寄生电感的不一致是造成芯片间电流不均衡的主要原因。首先,在ANSYS Simplorer中建立了芯片双脉冲仿真电路,分别研究了漏极、源极和栅极寄生电感对芯片间均流性的影响。然后,采用混合优化的均流方法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多芯片并联的SiC半桥模块,其中,功率端子采用双端结构以减小寄生电感;栅极采用开尔文连接结构以提高芯片开关速度;对芯片位置进行优化使各并联回路的寄生电感尽可能均匀分布。在ANSYS Q3D中提取的主回路寄生电感为6.5 nH;在Simplorer中进行仿真,电流不均衡度小于3%。实物测试结果表明,主回路寄生电感为10 nH,电流不均衡度小于5%,验证了该车用SiC半桥模块并联均流设计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 并联均流 寄生电感 直接覆铜(DBC)基板 封装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栅极振荡电流的SiC MOSFET栅氧老化监测及并联失效预警
9
作者 陈伟铭 陈石川 +4 位作者 范元亮 李泽文 田鑫 陈璐瑶 鞠建永 《中国测试》 2025年第S1期281-288,共8页
提出了一种可以实时在线监测SiC MOSFET栅氧老化状态的简便方法,可对并联SiC MOSFET器件老化导致的不均流问题进行监测和预防。本研究采用分段解析方法,深入探究了SiC MOSFET开关瞬态响应特性,并推导出栅极导通瞬态过程的高频等效电路... 提出了一种可以实时在线监测SiC MOSFET栅氧老化状态的简便方法,可对并联SiC MOSFET器件老化导致的不均流问题进行监测和预防。本研究采用分段解析方法,深入探究了SiC MOSFET开关瞬态响应特性,并推导出栅极导通瞬态过程的高频等效电路模型。利用该模型,重点剖析了栅氧化层退化对开通振荡电流形成的关键影响,揭示了二者间的因果关联。所得结论为实施SiC MOSFET栅氧老化在线状态监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随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参数可实现并联SiC MOSFET器件老化不均流问题的在线检测,对后续并联电路参数设计、并联驱动电路设计、在线状态检测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sic mosfet 栅氧老化 在线检测 栅极振荡 mosfet并联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立器件并联的高功率密度碳化硅电机控制器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少昆 孙微 +2 位作者 范涛 温旭辉 张栋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5999-6014,共16页
新能源车用的电机控制器通常通过大功率模块来完成,但大功率模块一般成本比较高,体积比较大,资源也有限。该文基于SiC MOSFET分立器件并联设计了一种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为了从电气和散热角度最大程度地提升材料和空间利用率,实现高... 新能源车用的电机控制器通常通过大功率模块来完成,但大功率模块一般成本比较高,体积比较大,资源也有限。该文基于SiC MOSFET分立器件并联设计了一种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为了从电气和散热角度最大程度地提升材料和空间利用率,实现高功率密度以及分立器件的良好动静态均流,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子系统结构,并提出了一种能动态平衡并联MOSFET电流的高抗扰驱动电路以及可实现低寄生电感、大电流以及高散热的适合分立器件并联应用的新型印制电路板(PCB)叠层母排设计方法。提出的电路及方法既有利于实现并联器件的动静态均流,又可以减小寄生电感造成的影响,还可以有效抑制负向串扰电压。对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开发出的碳化硅电机控制器,经过双脉冲及功率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分立器件并联控制器并联均流效果好、散热好、功率密度高,在风冷的条件下,实现了效率最高为99.5%,功率密度为60 kW/L,可应用到新能源整车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fet 分立器件并联 高功率密度 印制电路板(PCB)叠层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