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zing fatigue behaviors and predicting fatigue life of cement-stabilized permeable recycled aggregate material
1
作者 YANG Tao XIAO Yuan-jie +6 位作者 LI Yun-bo WANG Xiao-ming HUA Wen-jun HE Qing-yu CHEN Yu-liang ZHOU Zhen MENG Fan-w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4期1481-1502,共22页
Permeable roads generally exhibit inferi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horter service life than traditional dense-graded/impermeable roads.Furthermore,the incorporation of recycled aggregates in their construction may ... Permeable roads generally exhibit inferi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horter service life than traditional dense-graded/impermeable roads.Furthermore,the incorporation of recycled aggregates in their construction may exacerbate these limitations.To address these issues,this study introduced a novel cement-stabilized permeable recycled aggregate material.A total of 162 beam specimens prepared with nine different levels of cement-aggregate ratio were tested to evaluate their permeability,bending load,and bending fatigue lif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recycled aggregates led to a reduction in both permeability and bending load.Additionally,the inclusion of recycled aggregates diminishe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s.These finding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a rob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itial damage in cement-stabilized permeable recycled aggregate material specimens and their fatigue life,and to propose a predictive model for their fatigue performance.Further,a method for assessing fatigue damage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fatigue-induced strai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was developed.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fatigue performance of cement-stabilized permeable recycled aggregate materials,offering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of low-carbon-emission,permeable,and durable roadways incorporating recycled aggreg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ent-stabilized permeable recycle aggregate materials PERMEABILITY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fatigue damage energy dissip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porogen type and copper powder morphology on property of sintering copper porous materials 被引量:6
2
作者 LIU Ru-tie CHEN Jie XIONG X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9期2143-2149,共7页
Copper porous materials have been manufactured by the method of powder metallurgy.Electrolytic copper powders and atomized copper powders are used as matrix material.Methylcellulose and paraffin are used as porogen.Th... Copper porous materials have been manufactured by the method of powder metallurgy.Electrolytic copper powders and atomized copper powders are used as matrix material.Methylcellulose and paraffin are used as porogen.The influence of porogen type and copper powder morphology on the property of copper porous materials is investigated as well.The results show that copper porous materials with paraffin as porogen have lower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compared with materials using methylcellulose as porogen,due to the different pore-forming mechanisms.The pore forming mechanism of methylcellulose is thermal decomposition,while the pore forming mechanism of paraffin is melting–evaporation.The morphology of copper powders affects the contact state between adjacent powders,which further influence the sintering shrinkage.The porous materials using arborescent copper powders as matrix have lower porosity,smaller pore size and lower permeability,compared with materials with atomized copper powders as matri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porous materials sintered neck POROSITY perme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原料配比烧结混合料与制粒参数的适应性优化
3
作者 王伟 袁亚强 +3 位作者 韦润培 陈富松 康宏毅 左海滨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3,77,共10页
为应对烧结原料配料多样性所带来的复杂挑战,明确不同原料配比下如何通过对制粒参数的调节达到最佳的制粒效果至关重要。本文采用一系列制粒试验,研究了不同制粒水分、制粒时间以及混合料碱度等参数对制粒效果的影响,并通过负压、流速... 为应对烧结原料配料多样性所带来的复杂挑战,明确不同原料配比下如何通过对制粒参数的调节达到最佳的制粒效果至关重要。本文采用一系列制粒试验,研究了不同制粒水分、制粒时间以及混合料碱度等参数对制粒效果的影响,并通过负压、流速、平均粒径和透气性指数等关键性参数对制粒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恒定制粒水分下,延长制粒时间对含有较高比例黏附性粉末及高碱度配料方案的制粒效果提升显著;在相同制粒时间下,适当增加制粒水分能普遍提高烧结混合料制粒效果,尤其对含强亲水性矿粉较高的原料配比方案及低碱度原料配比方案效果显著,而对高碱度原料配比方案改善的趋势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粒参数 制粒水分 制粒时间 原料配比 透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钢1号高炉大修后的技术进步
4
作者 冯小均 李刚 +3 位作者 顾尚领 李保俊 俞晓林 邵波 《炼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0,共5页
从工艺装备、原燃料质量及操业技术等方面对宁钢1号高炉大修后的技术进步进行了总结:①高炉炉型设计更加矮胖,高径比降到2.185;优化了炉缸炉底内衬,采用进口超微孔大块炭砖,取消了陶瓷杯结构;上料、炉体、出铁场、热风炉及除尘系统应用... 从工艺装备、原燃料质量及操业技术等方面对宁钢1号高炉大修后的技术进步进行了总结:①高炉炉型设计更加矮胖,高径比降到2.185;优化了炉缸炉底内衬,采用进口超微孔大块炭砖,取消了陶瓷杯结构;上料、炉体、出铁场、热风炉及除尘系统应用了新工艺、新设备。②通过推进内部精细化管理,稳定了烧结矿质量,改善了焦炭质量。③上部装料形成“平台+中心焦”基本制度,实现了高炉透气性和煤气利用率的平衡;同时加强炉温趋势管理,炉温的稳定性逐步改善;2020-2023年,风温利用水平逐步提高,煤比进一步升高,燃料比稳定在506~508kg/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炉型 智能化 原燃料 装料制度 透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材料覆盖对高寒矿区扰动界面土壤蒸发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杨春艳 王小展 +3 位作者 史常青 杨建英 孙智龙 邓莫楠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6,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无机材料的透水性和地表覆盖对土壤蒸发的影响,以期为解决冻土区因矿产资源开采所造成的水分下渗困难、蒸散量增加等问题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以8种无机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微观结构及反射特性等基本物理性质;设... [目的]探讨不同无机材料的透水性和地表覆盖对土壤蒸发的影响,以期为解决冻土区因矿产资源开采所造成的水分下渗困难、蒸散量增加等问题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以8种无机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微观结构及反射特性等基本物理性质;设置了3种降雨强度条件,研究材料在不同使用厚度下的透水性能;开展蒸发试验,探究了不同材料覆盖对土壤水分蒸发特性的影响。[结果](1)材料间的干湿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及反射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玻璃轻石J1、玻璃轻石J2及陶粒3种材料通气性和持水性较适中;(2)在透水性能方面,火山石、麦饭石、陶粒、玻璃轻石J1及玻璃轻石J2性能较优,且材料透水性与雨强、使用厚度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p<0.01);(3)在蒸发抑制性能方面,玻璃轻石J1、玻璃轻石J2、陶粒、火山石及膨胀珍珠岩可显著降低土壤累积蒸发量(p<0.05)。[结论]不同材料之间物理特性(微观结构、反射率等)差异明显,玻璃轻石J1、玻璃轻石J2及陶粒3种覆盖材料较其他材料能更好地抑制土壤蒸发的发生,可为高寒矿区冻土层近自然重构提供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冻土退化 透水性 无机多孔材料 蒸发抑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气库衬砌低渗材料研制与气密封效果研究
6
作者 韩聪 王汉鹏 +4 位作者 张冰 邢文彬 王粟 蔡恒 于欣平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针对废弃煤矿地下空间用于压缩空气储库存在的围岩及衬砌密封性不足问题,以石英砂、重晶石粉、铁精粉为骨料,硫铝酸盐水泥为黏结剂,配制出新型水泥基超低渗材料。设计并开展了测定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为验证新型... 针对废弃煤矿地下空间用于压缩空气储库存在的围岩及衬砌密封性不足问题,以石英砂、重晶石粉、铁精粉为骨料,硫铝酸盐水泥为黏结剂,配制出新型水泥基超低渗材料。设计并开展了测定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为验证新型水泥基材料的密封性能,采用连续-非连续数值计算方法对大安山地下储气库巷道进行衬砌密封效果模拟。结果表明: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随硫铝酸盐水泥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随骨料级配孔隙率和水泥外加剂掺量的增加而降低;渗透性随硫铝酸盐水泥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随骨料级配孔隙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随水泥添加剂掺量的增加而略有降低;新型水泥基超低渗材料可用于储气硐室的喷射混凝土层或灌浆层,渗透率低至1.06×10^(-19)m^(2),性能优于P12级抗渗混凝土;在混凝土衬砌基础上增加厚度为0.1 m的水泥基超低渗材料可有效降低储气硐室空气泄漏率,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单次循环空气泄漏率仅为0.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超低渗材料 衬砌 气密封效果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孔隙网络模型的织物增强体渗透率预测方法
7
作者 范奇 王静 +2 位作者 杨斌 王继辉 倪爱清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7,116,共13页
建立了通过孔隙网络模型预测复合材料织物增强体面内渗透率的方法。首先通过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对织物样品进行无损扫描得到三维图像序列,并重建织物结构模型,随后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分离孔隙区域,采用分水岭算法分割孔隙... 建立了通过孔隙网络模型预测复合材料织物增强体面内渗透率的方法。首先通过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对织物样品进行无损扫描得到三维图像序列,并重建织物结构模型,随后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分离孔隙区域,采用分水岭算法分割孔隙区域后提取孔隙网络模型,对比了两种分割方法对孔隙网络模型参数的影响。其次考虑了孔隙内部流动并修正孔隙网络单元的流域长度和半径等参数,采用截面渐变微管流动模型改进了孔隙网络模型渗透系数的算法。最后基于孔隙网络模型预测了三种织物的面内渗透率,结果表明2D织物孔隙网络模型预测面内渗透率的平均误差低于21.2%,渗透系数算法改进后预测误差降低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体 孔隙网络模型 渗透率 分水岭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储坑自防腐自抗渗混凝土制备及机理研究
8
作者 刘敏 李国新 +3 位作者 张超 刘飞鹏 牛梦蝶 张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6,共8页
为研究在双掺矿粉和粉煤灰的C50混凝土中内掺渗透结晶材料(CA)和阻锈剂(DCI),使垃圾储坑混凝土达到自防腐自抗渗性能.在5倍浓度的垃圾渗滤液浸泡一定龄期后,测试抗压耐蚀系数和质量变化率研究混凝土的防腐性能,通过电通量探究混凝土的... 为研究在双掺矿粉和粉煤灰的C50混凝土中内掺渗透结晶材料(CA)和阻锈剂(DCI),使垃圾储坑混凝土达到自防腐自抗渗性能.在5倍浓度的垃圾渗滤液浸泡一定龄期后,测试抗压耐蚀系数和质量变化率研究混凝土的防腐性能,通过电通量探究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并采用X射线衍射、压汞法分析混凝土的防腐抗渗机理.研究表明:经垃圾渗滤液干湿循环180次后,C50-CA-DCI(掺渗透结晶和阻锈剂)混凝土力学性能、抗渗透性能及耐腐蚀性能均最优.C40混凝土相对C50-CA-DCI混凝土多32.24%的危害孔.掺渗透结晶会生成CaCO_(3)晶体填塞毛细孔道,并在表面形成一层沉淀结晶;阻锈剂在钢筋表面形成化学膜,抑制Cl^(-)的活化作用,对垃圾储坑混凝土进行双层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腐蚀 渗透结晶材料 电通量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气密膜无纺布增强层透湿性能的细观建模仿真
9
作者 匡宁 金子程 +4 位作者 周光明 朱立平 钱征华 冯京 杨成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82,共8页
为研究建筑用气密膜增强层材料(涤纶纤维无纺布材料)的细观尺度透湿性能,通过虚拟生成技术,构建了以体素网格为基本单元的细观尺度纤维集合体结构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方法系统研究了孔隙率(φ)、纤维直径(d_(f))以及纤维空... 为研究建筑用气密膜增强层材料(涤纶纤维无纺布材料)的细观尺度透湿性能,通过虚拟生成技术,构建了以体素网格为基本单元的细观尺度纤维集合体结构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方法系统研究了孔隙率(φ)、纤维直径(d_(f))以及纤维空间分布规律对材料透湿性能的影响机制,定量分析了材料细观结构参数与透湿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增强层材料φ的增大,等体积空间内的纤维数目有所减少,固相材料对水蒸气浓度分布的影响被削弱,材料的φ与有效扩散系数(D_(eff))呈线性正相关。d_(f)的变化对透湿性能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当材料的d_(f)较小时,单位体积内的纤维数量较多,水蒸气的扩散通路受到显著堵塞,随着d_(f)的增大,固相材料对水蒸气的阻塞效果逐渐减弱,D_(eff)随之增大,当df超过20μm后,D_(eff)趋于稳定,不再随d_(f)变化。此外,纤维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特征对透湿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当纤维主要沿材料平面方向分布时,水蒸气输运方向更接近于垂直纤维法向,导致扩散阻力增大,D_(eff)减小。本研究为气密膜增强层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有助于提高建筑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密膜 增强层 纤维材料 细观尺度 透湿性能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弹料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研究
10
作者 曾建国 黄靓 +4 位作者 李东明 周章涛 赵鹏鹏 吕召宁 张少龙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37,141,共6页
为研究回弹料再生混凝土(SRM-RFAC)的耐久性能,以喷射混凝土回弹料再生细骨料(SRM-RFA)取代率和粉煤灰(FA)取代率为变量,进行了抗水渗透试验、抗氯离子渗透试验以及微观试验.结果表明:SRM-RFAC的抗水渗透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随SRM-RF... 为研究回弹料再生混凝土(SRM-RFAC)的耐久性能,以喷射混凝土回弹料再生细骨料(SRM-RFA)取代率和粉煤灰(FA)取代率为变量,进行了抗水渗透试验、抗氯离子渗透试验以及微观试验.结果表明:SRM-RFAC的抗水渗透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随SRM-RFA取代率的提高而降低,随FA取代率的提高而提高;拟合了SRM-RFAC抗水渗透系数和氯离子扩散系数的计算式,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良好,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试验分析了造成SRM-RFAC耐久性能改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喷射混凝土回弹料 耐久性能 抗水渗透性能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辉绿岩粉强化水泥系阻隔墙的抗侵蚀性能研究
11
作者 伍念佳 赵勇胜 吴政宏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6-832,共7页
采用辉绿岩粉强化水泥系阻隔墙材料的方法,进行了极端酸性(pH=1)、极端碱性环境(pH=13)和Pb^(2+)污染液(1000 mg/L)下的防渗实验、阻隔实验和开放性浸泡实验,研究了辉绿岩粉添加量对水泥系阻隔墙的防渗性、阻隔性和兼容性。通过对比渗... 采用辉绿岩粉强化水泥系阻隔墙材料的方法,进行了极端酸性(pH=1)、极端碱性环境(pH=13)和Pb^(2+)污染液(1000 mg/L)下的防渗实验、阻隔实验和开放性浸泡实验,研究了辉绿岩粉添加量对水泥系阻隔墙的防渗性、阻隔性和兼容性。通过对比渗透系数、渗出液污染物浓度,辉绿岩粉掺加量为14%(质量分数,下同)的阻隔材料分别在极端碱性、极端酸性和铅污染液渗透145 d后,渗透系数分别为3×10^(-9),5×10^(-8),5×10^(-8) cm/s,满足渗透系数工程要求,拓展了阻隔墙在地下水场地应用的pH范围。结合开放性浸泡实验和SEM表征发现,辉绿岩粉掺加量为14%的材料同辉绿岩粉添加量为4%的材料相比,极端碱性环境下差距不大;极端酸性环境下,耐酸腐蚀较好;Pb^(2+)环境下,试块的强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粉 阻隔材料 渗透系数 抗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山防渗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2
作者 郭洋楠 王媛 +1 位作者 吴豪楠 张凯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0-188,共9页
长期堆积的煤矸石在风化雨水侵蚀的作用下会形成含铅、铬等重金属的酸性煤矸石淋滤液,如果底部不做防渗处理,会严重污染矿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为解决此问题,以膨润土、粉煤灰、粉土为原料,添加聚丙烯酸钠制备膨润土-粉煤灰-粉土-聚丙... 长期堆积的煤矸石在风化雨水侵蚀的作用下会形成含铅、铬等重金属的酸性煤矸石淋滤液,如果底部不做防渗处理,会严重污染矿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为解决此问题,以膨润土、粉煤灰、粉土为原料,添加聚丙烯酸钠制备膨润土-粉煤灰-粉土-聚丙烯酸钠复合防渗材料(BFS),并对其防渗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膨润土-粉煤灰混合的基础上添加粉土和聚丙烯酸钠进行四因素交互实验,基于响应面Central Composite试验方法获得的膨润土、粉煤灰、粉土以及聚丙烯酸钠的掺量的质量最优配比为:65∶35∶37.5∶4,在此比例下BFS的渗透系数为1.35×10^(-8) cm/s,阳离子交换量为54.09 cmol^(+)/g,自由膨胀系数为8.55 mL/2g,满足防渗性能要求。BFS的研制充分利用粉煤灰和聚丙烯酸钠的优势,对于降低采煤沉陷区复垦的成本,增加粉煤灰和膨润土的综合利用途径和利用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煤矸石填埋场防渗层的设计、应用和效果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矿山 矸石山 膨润土 防渗材料 渗透系数 聚丙烯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散电流环境下内掺水性渗透结晶材料对混凝土中钢筋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
13
作者 吕冠东 刘利先 +4 位作者 叶娇 李培锌 李亚恒 丁昊玉 李霖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42-246,共5页
杂散电流对高铁、地铁以及地下管道结构内钢筋的危害极大,特别是沿海及盐碱地区,由于杂散电流与SO_(4)^(2-)的共同存在会加重钢筋的腐蚀,电流-硫酸盐环境下钢筋的腐蚀在工程中被广泛关注。本工作通过在混凝土内掺入渗透结晶材料提高自... 杂散电流对高铁、地铁以及地下管道结构内钢筋的危害极大,特别是沿海及盐碱地区,由于杂散电流与SO_(4)^(2-)的共同存在会加重钢筋的腐蚀,电流-硫酸盐环境下钢筋的腐蚀在工程中被广泛关注。本工作通过在混凝土内掺入渗透结晶材料提高自身密实性,显著降低了杂散电流环境下SO_(4)^(2-)对钢筋的腐蚀。本工作设计了3组实验,通过混凝土一次、二次抗水渗透实验、电通量实验、杂散电流实验探讨了渗透结晶材料对混凝土抗渗性、抗氯离子能力、钢筋腐蚀的影响,通过SEM和XRD分析了掺入渗透结晶材料后混凝土内部晶体结构和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掺入水性渗透结晶材料可以提高混凝土密实性,其抗渗性与抗氯离子能力随着掺量增加而提高;该材料通过促进水泥水化,与水泥内部离子反应生成结晶体,填补堵塞孔隙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使混凝土耐久性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钢筋的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渗透结晶材料 抗渗性能 电通量 杂散电流实验 XRD实验 SEM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聚乙烯超细纤维篷布的闪蒸-水刺法制备及其防水透湿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孔萌 秦子轩 +3 位作者 康桂田 李赛 韩德孝 张恒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为获得适用于户外高价值目标遮盖的高强轻薄超细纤维材料,利用闪蒸-水刺工艺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超细纤维材料,并对其形貌结构、防护特性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样品表现出致密的超细纤维非织造结构,即1~6μm的纤维... 为获得适用于户外高价值目标遮盖的高强轻薄超细纤维材料,利用闪蒸-水刺工艺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超细纤维材料,并对其形貌结构、防护特性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样品表现出致密的超细纤维非织造结构,即1~6μm的纤维相互纠缠成孔隙率为82.7%~85.9%、模态孔径为6~8μm的柔性多孔材料;纵向拉伸断裂强力和顶破强力随水针能量的增大分别提高到217.8 N和301.3 N,且柔软得分高于80;耐静水压随着样品单位面积质量增大到110 g/m^(2)而提高到6695.7 Pa,且透气率和水蒸气透过率分别为48.3 mm/s和2321.2 g/(m^(2)·24 h)。所制备样品兼具有高强、柔软和防水透气性,可作为篷布用于户外运动、物资存储和军用物资等安全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蒸 水刺 高密度聚乙烯 超细纤维材料 非织造技术 户外防护 篷布 防水透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钒尾渣制备陶瓷透水材料及性能研究
15
作者 霍红英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52,共8页
以提钒尾渣为主料,煅烧高岭土和钠长石为助剂,碳酸氢钠为造孔剂,采用一次成型烧结工艺制备了陶瓷透水材料。采用TG-DSC综合热分析法、XRD及SEM等分析方法,表征了材料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物相及微观形貌;研究了材料配方、成型压力及烧结... 以提钒尾渣为主料,煅烧高岭土和钠长石为助剂,碳酸氢钠为造孔剂,采用一次成型烧结工艺制备了陶瓷透水材料。采用TG-DSC综合热分析法、XRD及SEM等分析方法,表征了材料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物相及微观形貌;研究了材料配方、成型压力及烧结温度对透水材料的抗折强度及透水系数的影响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当提钒尾渣∶碳酸氢钠∶高岭土∶钠长石质量分数比为45∶34∶10∶10,烧结温度为950℃,成型压力为5 MPa,保温时间2 h条件制备的透水材料具有较优的性能。其抗折强度为5 MPa,透水系数为0.011 cm·s^(-1),符合国标《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 25993—2023)的要求。此时材料中由于霞石(KNa_(3)[AlSiO_(4)]_(4))的合成,其强度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透水材料 提钒尾渣 霞石 抗折强度 透水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虎台煤矿浅部充填体原位渗透特性研究
16
作者 张健 刘守强 +1 位作者 郭亮亮 刘钦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1-669,共9页
井工开采使用的人工合成多孔充填材料固有的导水和渗透特性,给井下工作面带来潜在水害风险。为深入探查老虎台煤矿浅部充填体原位导水能力,采用室内测试、数值分析和基于氯化钠与大气降水的联合连通试验方法,研究天然条件下充填体的渗... 井工开采使用的人工合成多孔充填材料固有的导水和渗透特性,给井下工作面带来潜在水害风险。为深入探查老虎台煤矿浅部充填体原位导水能力,采用室内测试、数值分析和基于氯化钠与大气降水的联合连通试验方法,研究天然条件下充填体的渗透性。结果表明:浅部人工充填体主要物质组成为页岩,混合有炉渣、粉煤灰及河砂,强度低、胶黏性差、易破碎,遇水后强度迅速衰减。基于氯化钠与大气降水的联合连通试验,井下监测点电导率表现出的变化特性,是充填材料组分和降水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处监测位置电导率转折点出现时间反映充填体内地下水循环交替速度差异,充填材料组成和分布特性影响其渗透性,充填体的平均渗透系数为5.8 m/h,与已有示踪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处于同一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体 渗透性 材料组分 数值分析 连通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绵铁和可渗透反应墙的遗留金矿地下水复合污染修复
17
作者 胡璟 王婉玉 +3 位作者 刘鑫 瞿宏璟 喻大松 陈龙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9-279,共11页
为了探究海绵铁对遗留金矿复合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和应用潜力,以海绵铁为研究对象,采用批试验、复配试验、动力学与热力学试验和柱试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海绵铁对复合污染地下水中砷(As)、氰化物(CN-)的去除效果及其应用于可渗透反应... 为了探究海绵铁对遗留金矿复合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和应用潜力,以海绵铁为研究对象,采用批试验、复配试验、动力学与热力学试验和柱试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海绵铁对复合污染地下水中砷(As)、氰化物(CN-)的去除效果及其应用于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海绵铁对As和CN-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当复配比例为海绵铁7.50 g、陶粒14.06 g、中粗砂71.25 g、活性炭0.94 g时,对地下水中As和C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75%和91.12%;其伪一阶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1.94±0)和(0.11±0)h^(-1),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3.19±3.55)和(5.02±0.76)mg/100 g;按海绵铁∶陶粒∶中粗砂∶活性炭=0.06∶0.22∶0.67∶0.05(体积比)填充,在孔隙度为0.331、流量为662.4 g/d、流速为15.08 cm/d的条件下,出水中As和CN-的浓度稳定且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Ⅳ类限值。该研究对推动海绵铁复配材料在PRB技术中的应用和修复遗留金矿污染的地下水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铁 复配材料 可渗透性反应墙 地下水 环境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糊精增强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膜的制备及H_(2)/CH_(4)分离性能
18
作者 张颖珂 李淑依 +1 位作者 程诗媛 李旭阳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794,共7页
以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PP)为基体、倍他环糊精(β-CD)或乙二胺改性倍他环糊精(mβ-CD)为填料、乙基环己烷(EC)和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溶液共混法分别制备了一系列β-CD/MAPP膜和mβ-CD/MAPP膜。采用FTIR、XRD、TGA、SEM... 以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PP)为基体、倍他环糊精(β-CD)或乙二胺改性倍他环糊精(mβ-CD)为填料、乙基环己烷(EC)和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溶液共混法分别制备了一系列β-CD/MAPP膜和mβ-CD/MAPP膜。采用FTIR、XRD、TGA、SEM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β-CD和mβ-CD添加量(以MAPP的质量计,下同)对β-CD/MAPP膜、mβ-CD/MAPP膜的H_(2)渗透率、H_(2)/CH_(4)分离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糊精分子具有的中空腔体结构疏松了膜微结构,提高了膜的H_(2)渗透率;环糊精与MAPP间良好的键合作用进一步改善了膜的H_(2)/CH_(4)分离选择性。β-CD和mβ-CD的加入可以提高MAPP膜的H_(2)/CH_(4)分离性能;随着β-CD添加量的增加,β-CD/MAPP膜的H_(2)渗透率从448 mol/(m^(2)·s)增至519 mol/(m^(2)·s),H_(2)/CH_(4)分离选择性先增加后减小,β-CD添加量50%制备的β-CD/MAPP膜具有最高的H_(2)/CH_(4)分离选择性(66.6),为MAPP膜的H_(2)/CH_(4)分离选择性(11.7)的5.7倍;随着mβ-CD添加量的增加,mβ-CD/MAPP膜的H_(2)渗透率从410 mol/(m^(2)·s)增至489 mol/(m^(2)·s),H_(2)/CH_(4)分离选择性先增加后减小,mβ-CD添加量50%制备的β-CD/MAPP膜具有最高的H_(2)/CH_(4)分离选择性(73.7),为MAPP膜的(11.7)的6.3倍。相同填料添加量下,β-CD/MAPP膜比mβ-CD/MAPP膜的H_(2)渗透率高,但H_(2)/CH_(4)分离选择性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H_(2)渗透率 H_(2)/CH_(4)分离选择性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炔属二醇表面活性剂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魏涛 张健 +1 位作者 张达 吴卫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3-167,共5页
通过在CW环氧树脂灌浆材料浆液中加入2种不同结构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炔属二醇,制备了2种改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并开展了黏度、表面张力、接触角、渗透性和浆材固化物力学强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加入表面活性剂对浆液的黏度、浆材固结体... 通过在CW环氧树脂灌浆材料浆液中加入2种不同结构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炔属二醇,制备了2种改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并开展了黏度、表面张力、接触角、渗透性和浆材固化物力学强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加入表面活性剂对浆液的黏度、浆材固结体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提高浆材的粘接强度和抗剪强度,降低浆液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提高浆液在黏土中渗透性。其中,加入表面活性剂S 1对浆液的粘接强度、拉伸剪切强度和在黏土中的浸润渗透高度提升更为显著,分别提高了23.6%、37.5%和109.4%。基于以上试验,初步探讨了表面活性剂提高浆液渗透性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表面张力 接触角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sk在包装材料气体阻隔性能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郝文静 周伟芳 +3 位作者 陈曦 石林 王元明 李忠明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4-239,共6页
目的研究和评价mask在材料气体阻隔性检测中的应用及其检测数据的重复性、准确性和数据稳定性。方法选用覆盖高阻隔、中阻隔、低阻隔等阻隔性能范围的5种样品,使用3种不同面积的mask和仪器测试腔原有面积对样品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重... 目的研究和评价mask在材料气体阻隔性检测中的应用及其检测数据的重复性、准确性和数据稳定性。方法选用覆盖高阻隔、中阻隔、低阻隔等阻隔性能范围的5种样品,使用3种不同面积的mask和仪器测试腔原有面积对样品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高阻隔材料PET硬片使用面积12.56 cm^(2)的mask测试时,可以得到较为稳定的检测结果,而在使用更小面积(1.77、5 cm^(2))的mask时,测试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相对极差和测试数据偏差都较差,不推荐使用。KOP/CPP在使用1.77 cm^(2)的mask测试时,测试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和测试数据偏差都略大于10%。PET/CPP在使用1.77 cm^(2)的mask测试时,其测试数据偏差略大于10%。BOPE/LDPE和TPU使用1.77 cm^(2)的mask测试可以得到良好的检测结果。结论Mask是解决试样材料特性、设备量程限制、试样尺寸等测试困难的优秀解决方案。对于中、低阻隔材料的透气性测试,使用mask可获得具有良好可信度和稳定性的测试数据。而在进行氧气透过率的测试时应尽量选择大的测试面积。小面积mask不适用于高阻隔材料的气体阻隔性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K 包装材料 阻隔性 气体渗透性 氧气透过率 等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