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8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vel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based on mesocarbon microbeads with a high through-plane thermal conductivity
1
作者 SUN Zhi-peng MA Cheng +2 位作者 WANG Ji-tong QIAO Wen-ming LING Li-cheng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0-455,共16页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era has led to in-creased power consumption,which generates more heat.This requires more efficient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with the most direct ap-proach being the developm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era has led to in-creased power consumption,which generates more heat.This requires more efficient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with the most direct ap-proach being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ior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TIMs).Mesocarbon microbeads(MCMBs)have several desirable properties for this purpose,includ-ing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excellent thermal stability.Although their thermal conductivity(K)may not be exceptional among all carbon materials,their ease of production and low cost make them ideal filler materials for developing a new generation of carbon-based TIMs.We report the fabric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TIMs by incorporating MCMBs in a polyimide(PI)framework,producing highly graphitized PI/MCMB(PM)foams and anisotropic polydimethylsiloxane/PM(PDMS/PM)composites with a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using directional freezing and high-temperature thermal annealing.The resulting materials had a high through-plane(TP)K of 15.926 W·m^(−1)·K^(−1),4.83 times that of conventional thermally conductive silicone pads and 88.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PDMS.The composites had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rmal stability,meeting the de-mands of modern electronic products for integration,multi-functionality,and miniatu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 Mesocarbon microbeads Through-plane thermal condu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f 3D carbon-based thermally conductive networks 被引量:2
2
作者 JING Yuan LIU Han-qing +2 位作者 ZHOU Feng DAI Fang-na WU Zhong-shuai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4-871,共28页
The advent of the 5G era has stimula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 power electronics with dense integration.Three-dimensional(3D)thermally conductive networks,possessing high thermal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ies a... The advent of the 5G era has stimula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 power electronics with dense integration.Three-dimensional(3D)thermally conductive networks,possessing high thermal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ies and many different structures,are regarded as key material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nic devices.We provide a critical overview of carbonbased 3D thermally conductive networks,emphasizing their preparation-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scenarios.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microscopic principles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provided,which is crucial for increasing it.This is followed by an in-depth accou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3D networks using different carbon materials,such as graphene,carbon foam,and carbon nanotubes.Techniques for the assembly of two-dimensional graphene into 3D network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are emphasized.Finally,the existing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3D carbon-based thermally conductive network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material 3D network GRAPHENE Thermal conductivity Heat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FOR PARTICULATE MATERIALS
3
作者 Magne Lamvik Jiemin Zho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1998年第2期44-46,共3页
A modified hot wire method was applied to measure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ti culate materials. With a cylindrical device, a heating rod and two thermocouples, the measurement can be finished... A modified hot wire method was applied to measure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ti culate materials. With a cylindrical device, a heating rod and two thermocouples, the measurement can be finished within several minutes. Compared with the reference data,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measurements were quite reason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T WIRE method THERMAL conductIVITY PARTICULATE mater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Themal Conductivity of Compacted Buffer/Backfill Materials
4
作者 WANG Maoli YI Facheng +3 位作者 WANG Zhe WAN Zhongyan WANG Chong WANG Jianwei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00-100,共1页
The thermal property is one of the key properties for the design of the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HLW) repository. In this study, the thermal properties transient automatic tester (HPP-F) is uesd to study the ther... The thermal property is one of the key properties for the design of the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HLW) repository. In this study, the thermal properties transient automatic tester (HPP-F) is uesd to study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multiphase composite buffer/backfill material including the type B-Z and B-Z-P (Here B、Z、P represents bentonite、zeolite and pyrite respectively,the same as in the following.) in different dry density and moisture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same moisture content (dry density),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pecimens increases as the dry density (moisture content) increases. As a result, the type B-Z-P which is highly compacted of 1.8 g/cm3 in dry density and 17.65% in moisture content performs well, i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AEA and is easy to be compacted ,so it can be recommend as a alternative material of high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repository buffer/backfilling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COMPACTED buffer/backfill materials thermal conductIVITY B-Z B-Z-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印刷柔性传感器在人体健康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邵艳秋 任婷 +7 位作者 王迪 姬旭 柳林 杨荟 杨皓婷 张吉振 陶金龙 孔娜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4-32,共9页
随着可穿戴技术的迅速发展,可印刷柔性传感器作为一种创新的传感器制备方法,已在人体健康监测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可印刷柔性传感器在人体健康监测中的研究现状,从印刷方式、传感机制以及材料性质等角度出发,并结合可... 随着可穿戴技术的迅速发展,可印刷柔性传感器作为一种创新的传感器制备方法,已在人体健康监测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可印刷柔性传感器在人体健康监测中的研究现状,从印刷方式、传感机制以及材料性质等角度出发,并结合可印刷柔性传感器的灵敏度、稳定性、重现性等方面对目前的可印刷柔性传感器展开了系统的总结。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可印刷柔性传感器在新型可穿戴电子设备和人体疾病防控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可印刷柔性传感器在实际应用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传感器 健康监测 导电材料 可穿戴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热增强型相变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钟金豹 范浩熙 +3 位作者 方桂花 王永鹏 孟祥一 张剑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29,共6页
首先对相变材料蓄能原理以及导热过程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能力的增强方式进行概述,并介绍了近年来导热增强型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了导热增强型复合相变材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且对相变材料的发... 首先对相变材料蓄能原理以及导热过程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能力的增强方式进行概述,并介绍了近年来导热增强型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了导热增强型复合相变材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且对相变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强化导热 制备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
7
作者 权国辉 张庆莉 邰金华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67,共8页
综述碳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等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讨论这些材料在结构设计、表面功能化及掺杂改性等方面的进展;总结它们在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方面的优势与挑战。碳基材料具有优异的比表面积和... 综述碳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等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讨论这些材料在结构设计、表面功能化及掺杂改性等方面的进展;总结它们在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方面的优势与挑战。碳基材料具有优异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成为提升电容性能的关键;金属氧化物材料凭借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显示出较高的能量储存能力;导电聚合物则因可调性强、环境友好等特点,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进一步优化电极材料,并结合高效电解液和先进的制造工艺,将有助于实现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同步提升,推动商业化应用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碳基材料 金属氧化物 导电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煤层群开采覆岩垮落及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尚慧 柳思航 +2 位作者 甘智慧 苏理想 刘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7,共13页
浅埋煤层群井下开采对上覆岩层有较大影响,不仅会加剧地表沉陷,而且可能造成地表和地下水流失,影响生态环境和发展安全。为进一步掌握浅埋煤层群开采过程中覆岩垮落规律和裂隙分布特征,以宁夏石嘴山二矿2^(#)、3^(#)、5^(#)和6^(#)煤层... 浅埋煤层群井下开采对上覆岩层有较大影响,不仅会加剧地表沉陷,而且可能造成地表和地下水流失,影响生态环境和发展安全。为进一步掌握浅埋煤层群开采过程中覆岩垮落规律和裂隙分布特征,以宁夏石嘴山二矿2^(#)、3^(#)、5^(#)和6^(#)煤层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计算,分析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同时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方法,分析一次采动和多次采动覆岩垮落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浅埋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时,上层煤周期来压步距大于下层;(2)单层煤开采时,上覆岩层垮落以“铰接结构”和“台阶结构”形式出现,两层及多层煤开采时,“铰接结构”稳定性明显降低,垮落结构主要以“台阶结构”稳定在采空区上方;(3)一次采动时形成“梯形”裂隙区,二次采动时形成“M”形裂隙区,多次采动时形成两个“等腰梯形”裂隙区;(4)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一次采动时呈平稳增长—缓慢变化趋势,重复采动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则呈快速增长—平稳增长趋势;(5)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值及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且均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该结果可为类似矿区煤层群高效开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群 覆岩垮落 导水裂隙带 相似材料模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蜡基复合相变储能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忠扩 蔡文慧 王蕾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3-1199,共7页
以石蜡和膨胀石墨为原材料,通过熔融吸附法制备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将相变材料掺入水泥中制备了石蜡基复合相变储能砂浆。通过FT-IR、水化放热测试、SEM、力学和热性能分析,研究了试样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 以石蜡和膨胀石墨为原材料,通过熔融吸附法制备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将相变材料掺入水泥中制备了石蜡基复合相变储能砂浆。通过FT-IR、水化放热测试、SEM、力学和热性能分析,研究了试样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结果表明,石蜡和膨胀石墨是通过物理作用形成了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复合相变材料添加到砂浆中会以颗粒状的形式分散在水泥浆体中,使砂浆表面变得粗糙。相变材料的添加降低了砂浆水化放热速率和水化累积放热量。相变储能砂浆的抗压强度随相变材料的添加不断降低,相变材料添加量20%的储能砂浆的抗压强度为最低值10.63 MPa,较纯砂浆降低了34.18%,密度和导热系数降低至最小值,分别为1730.2 kg/m^(3)和0.372 W/(m·K);蓄热系数和比热容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24 W/(m^(2)·K)和1.592 J/(kg·℃)。箱体模型动态热性能分析表明,相变材料添加后延缓了最高温度到来的时间,降低了箱体的最高温度,相变材料添加量20%的储能砂浆的最高温度为28.0℃,最高温度到来的时间为8385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 膨胀石墨 相变材料 储能砂浆 力学性能 导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凝胶和珍珠岩对发泡水泥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屈万英 刘凯璐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8-424,464,共8页
以纳米SiO_(2)气凝胶(NSA)和膨胀珍珠岩(EP)分别替代发泡水泥中的部分水泥,制备了纳米SiO_(2)气凝胶发泡水泥(NSAFC)和膨胀珍珠岩发泡水泥(EPFC),对比了NSAFC和EPFC的干密度、吸水率、力学性能、导热系数、耐火隔热性和微观结构.结果表... 以纳米SiO_(2)气凝胶(NSA)和膨胀珍珠岩(EP)分别替代发泡水泥中的部分水泥,制备了纳米SiO_(2)气凝胶发泡水泥(NSAFC)和膨胀珍珠岩发泡水泥(EPFC),对比了NSAFC和EPFC的干密度、吸水率、力学性能、导热系数、耐火隔热性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NSAFC和EPFC的吸水率变化趋势不同;与NSAFC相比,6%EP掺量EPFC的28 d力学性能最佳;NSAFC在保温性、轻质性和耐火隔热性方面均优于EPFC;NSAFC的孔隙结构更为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水泥多孔材料 纳米SiO2气凝胶 膨胀珍珠岩 导热系数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AE接枝EBA基半导电屏蔽对XLPE绝缘空间电荷分布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陈明华 林珂 +4 位作者 张城城 黄嘉盛 王森 陈庆国 赵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005-7016,I0033,共13页
半导电屏蔽层对绝缘层空间电荷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绝缘层中空间电荷积累是制约高压直流(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电缆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采用熔融接枝将氯乙酸丙烯酯(CAAE)接枝到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thylene-butyl acr... 半导电屏蔽层对绝缘层空间电荷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绝缘层中空间电荷积累是制约高压直流(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电缆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采用熔融接枝将氯乙酸丙烯酯(CAAE)接枝到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thylene-butyl acrylate copolymer,EBA)大分子链上,制备了CAAE接枝EBA/炭黑(carbon black,CB)半导电屏蔽料,对其进行了形貌及结构表征,测试了其体积电阻率和其作电极时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绝缘层的空间电荷分布特性及击穿场强,系统研究了CAAE的含量对半导电屏蔽料电性能及XLPE绝缘层空间电荷分布特性和击穿场强的影响。结果表明,CAAE接枝EBA基半导电屏蔽料的体积电阻率随着CAAE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CAAE接枝改性半导电屏蔽可以降低XLPE绝缘层中的电场畸变,其中CAAE含量为1.0phr时,接枝改性半导电屏蔽料的体积电阻率最低,相较于EBA/CB作电极时,XLPE中的最大电场畸变率在30、40和80℃时分别降低了43.2%、69.0%和72.4%,不同温度下XLPE的击穿场强得到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电屏蔽料 空间电荷 击穿场强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可穿戴汗液传感器基材研究与应用进展
12
作者 吴国辉 贺晓亚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2,共5页
汗液为人体较易获得体液,内含多种生理健康信息物质,通过监测、分析此类物质信息可达到对人体健康实时监控目标。柔性传感器具有延展性好、质量轻、适配性强等特点,能够实现与皮肤较好贴合,可利用其对汗液相关指标进行监测,可促进可穿... 汗液为人体较易获得体液,内含多种生理健康信息物质,通过监测、分析此类物质信息可达到对人体健康实时监控目标。柔性传感器具有延展性好、质量轻、适配性强等特点,能够实现与皮肤较好贴合,可利用其对汗液相关指标进行监测,可促进可穿戴健康监测仪器的便捷化、实时化与多样化。本文通过综述柔性可穿戴汗液传感器基材研究与应用进展,分析聚合物、水凝胶、纺织品及纸质等柔性基材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及对汗液成分的监测水平,认为导电聚合物具有高导电且物化性能稳定,同时易加工,生物相容性较好,可作为柔性可穿戴汗液传感器集中长时间穿戴,为实现高灵敏度物联与可视化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材料 可穿戴传感器 汗液传感器 基材 导电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导电特性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3
作者 肖力光 段振强 +1 位作者 王一鸣 雷潭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5,81,共5页
从粉末导电填料、纤维导电填料、纳米导电填料等方面出发,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导电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导电水泥基复合材料现阶段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给出了合理建议,最后对未来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导电水泥基复合材料 导电填料 导电特性 低碳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碳纳米管构建导电弹性体及其温度传感性能
14
作者 张文徽 王锦 +1 位作者 韩俊峰 封其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本研究以微量碳纳米管(CNT)构建导电弹性体,采取少量被修饰后的CNT与硅橡胶(PDMS)复合成弹性温敏传感材料。研究发现,经KH570修饰后的CNT表面范德华力被降低,其与PDMS具有良好的界面作用力。微观表征显示,CNT均匀地分散在PMDS中。在添... 本研究以微量碳纳米管(CNT)构建导电弹性体,采取少量被修饰后的CNT与硅橡胶(PDMS)复合成弹性温敏传感材料。研究发现,经KH570修饰后的CNT表面范德华力被降低,其与PDMS具有良好的界面作用力。微观表征显示,CNT均匀地分散在PMDS中。在添加3%的修饰后的CNT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达到0.625 mS·m^(-1)。相对于纯PDMS材料,含有少量被修饰后CNT的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率没有出现显著下降。在60~100℃,复合材料的温度传感性能呈现高线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碳管 温敏传感材料 PDMS 高弹性 高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方氮化硼对碳氢树脂/SiO_(2)粘结片导热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李强 金霞 +1 位作者 冯春明 王维文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2,27,共5页
散热是多层电路板设计中的关键性问题,其严重阻碍了器件向高功率化、高集成化和小型化方向的发展。因此,将不同含量的六方氮化硼加入碳氢树脂中,采用浸渍工艺制备碳氢树脂/SiO_(2)粘结片,研究不同的六方氮化硼含量对碳氢树脂/SiO_(2)粘... 散热是多层电路板设计中的关键性问题,其严重阻碍了器件向高功率化、高集成化和小型化方向的发展。因此,将不同含量的六方氮化硼加入碳氢树脂中,采用浸渍工艺制备碳氢树脂/SiO_(2)粘结片,研究不同的六方氮化硼含量对碳氢树脂/SiO_(2)粘结片的微观形貌、密度、导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六方氮化硼含量的提高,粘结片的热导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密度、力学强度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六方氮化硼的含量为6%时,碳氢树脂/SiO_(2)粘结片的微观缺陷较少,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力学强度,同时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其密度为1.436 g/cm^(3),力学强度为12.6 MPa,热导率为1.16 W/(m·K),碳氢树脂/SiO_(2)粘结片的散热能力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方氮化硼 碳氢树脂 复合材料 导热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焚烧灰渣/硝酸钾复合相变材料传热储热性能强化
16
作者 熊亚选 高梓靖 +5 位作者 张艾桐露 钱向瑶 宋超宇 何苗 吴玉庭 丁玉龙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134,共8页
工业生产及城市居民生活产生大量污水污泥,污泥的填埋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大规模消纳市政污泥,变废为宝,将其制备成低碳低成本储热材料,提出添加碳化硅、氮化硼和膨胀石墨为导热增强剂,以强化污泥焚烧灰渣/硝酸钾复合相变储热材料(50%... 工业生产及城市居民生活产生大量污水污泥,污泥的填埋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大规模消纳市政污泥,变废为宝,将其制备成低碳低成本储热材料,提出添加碳化硅、氮化硼和膨胀石墨为导热增强剂,以强化污泥焚烧灰渣/硝酸钾复合相变储热材料(50%污泥焚烧炉渣+50%硝酸钾)导热性能的思路。通过制备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研究导热增强剂对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膨胀石墨不适合作为污泥焚烧灰渣/硝酸钾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导热增强剂;添加质量分数为2%的导热增强剂在熔化潜热改善方面是最优的,且添加氮化硼优于添加碳化硅;添加质量分数为2%氮化硼的样品的导热系数提升最为显著,在100~400℃时分别比样品SC3(不加导热增强剂)升高65%、93%、117%、203%;经历1000次加热/冷却循环后,氮化硼质量分数为2%的样品潜热为35.29 J/g,储热密度为292.1 J/g,碳化硅质量分数为2%的样品潜热为40.90 J/g,储热密度为334.9 J/g;碳化硅质量分数为2%的样品、氮化硼质量分数为2%的样品传热速率分别为0.16、0.17℃/s。研究结果初步证明碳化硅和氮化硼作为污泥焚烧灰渣/硝酸钾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导热增强剂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焚烧灰渣 硝酸钾 复合相变储热材料 导热增强剂 储热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复合材料磨削温度对表面质量影响研究
17
作者 张红哲 周顺 +3 位作者 鲍永杰 陈晨 贾煜鑫 殷国运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8-1445,共8页
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对切削热敏感,为了更好地研究磨削温度对其加工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磨削温度场仿真模型,以获取不同铺层方向以及磨削参数下的温度分布特征,进而探究磨削温度与表面质量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温度场仿真模... 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对切削热敏感,为了更好地研究磨削温度对其加工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磨削温度场仿真模型,以获取不同铺层方向以及磨削参数下的温度分布特征,进而探究磨削温度与表面质量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温度场仿真模型有效的预测了磨削温度,误差小于12.37%;磨削热主要沿纤维方向传导,导致不同铺层方向材料表面的磨削温度呈现明显的差异;当磨削温度超过80℃时,磨削表面树脂涂覆现象明显,并且随着温度的增加损伤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 磨削温度 温度场仿真 热传导 表面质量 热损伤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蜡基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聂新星 张华庆 +2 位作者 范榕 陈丹 熊传溪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3,共7页
以石蜡(PA)为相变材料,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EBS)为支撑材料,通过溶液共混高速剪切的方法制备了SEBS/PA混合物,在混合物中分别引入氮化硼(BN)和膨胀石墨(EG)作为导热添加剂,制备了2种定形复合相变材料SEBS/PA/BN和SEBS... 以石蜡(PA)为相变材料,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EBS)为支撑材料,通过溶液共混高速剪切的方法制备了SEBS/PA混合物,在混合物中分别引入氮化硼(BN)和膨胀石墨(EG)作为导热添加剂,制备了2种定形复合相变材料SEBS/PA/BN和SEBS/PA/EG。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结构,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以及热常数分析仪对复合材料的相变性能及导热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G对复合材料内部热传导率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BN;EG质量分数为20%时,SEBS/PA/EG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最高,达到0.92W/(m·K),比纯PA提高了约441.2%,熔融焓达到152J/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 膨胀石墨 氮化硼 相变材料 导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储能石蜡基相变材料导热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寒 唐波 +2 位作者 包华阳 单璠 严富彬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0,共6页
石蜡是一种具有高相变潜热、化学惰性强且相变温度适宜的有机相变材料,但存在导热性能差且易泄漏等问题,因而在高热传导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将石蜡与多孔介质复合、添加高导热材料以及微胶囊化等办法可以改善石蜡基相变材料的导热... 石蜡是一种具有高相变潜热、化学惰性强且相变温度适宜的有机相变材料,但存在导热性能差且易泄漏等问题,因而在高热传导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将石蜡与多孔介质复合、添加高导热材料以及微胶囊化等办法可以改善石蜡基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综述了改善石蜡基相变材料导热性能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石蜡基相变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 相变材料 导热性 多孔介质 微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热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众 李宏 +2 位作者 吴恩辉 李军 侯静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9,共9页
以高密度聚乙烯(PE-HD)、低密度聚乙烯(PE-LD)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3种不同密度的聚乙烯(PE)作为封装材料,工业石蜡(PW)作为相变主材,采用熔融共混和压制成形制备不同复合相变材料,并采用热导率测试仪和红外热成像仪等对材料的泄... 以高密度聚乙烯(PE-HD)、低密度聚乙烯(PE-LD)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3种不同密度的聚乙烯(PE)作为封装材料,工业石蜡(PW)作为相变主材,采用熔融共混和压制成形制备不同复合相变材料,并采用热导率测试仪和红外热成像仪等对材料的泄漏性能、导热性能、蓄-放热速率和表面温度分布情况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PW中添加3种PE的质量分数不应过低,否则会造成PW明显泄漏,复合相变材料泄漏率随PE质量分数增加呈现指数减小关系;PE质量分数为45%时,60℃加热1 h,PE-HD/PW,PE-LD/PW和PE-LLD/PW的泄漏率分别为0.37%,2.05%和0.32%,而65℃加热1 h,这3种材料的泄漏率分别为1.70%,4.87%和0.50%,PE-LLD对PW的封装效果最佳;复合相变材料热导率随PE质量分数增加呈现增大趋势,PE质量分数为45%时,PE-HD/PW,PE-LD/PW和PE-LLD/PW的热导率分别比纯PW提升了31.94%,10.00%和18.71%,添加PE-HD的热导率提升幅度最大;复合相变材料蓄-放热速率分别为2.03~2.59℃/min和1.46~4.76℃/min,放热速率随成形厚度的增加而减小,添加PE-HD的材料放热速率最快;复合相变材料表面温差随加热时间增加呈现指数减小,且越来越均匀。实验结果和拟合计算式可以为不同PE/PW复合相变材料的工程应用或者其他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聚乙烯 低密度聚乙烯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复合相变材料 泄漏率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