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适应多曝光融合的高动态范围表面测量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雷经发 谢浩然 +3 位作者 李永玲 吴东 张淼 赵汝海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为解决结构光测量高动态范围表面物体时出现局部过度曝光或曝光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多曝光融合方法,利用自适应曝光代替手动曝光,并对图像融合过程进行优化。首先,将初始曝光时间下拍摄的图像利用直方图进行分析,将被测物体表面... 为解决结构光测量高动态范围表面物体时出现局部过度曝光或曝光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多曝光融合方法,利用自适应曝光代替手动曝光,并对图像融合过程进行优化。首先,将初始曝光时间下拍摄的图像利用直方图进行分析,将被测物体表面反射率不同的区域分为若干组,分别计算出每个组别的最佳曝光时间;在此基础上,拍摄不同组别对应最佳曝光时间下投射白光和条纹的图像,并去除图像中超过设定阈值的高灰度值区域,再将投射白光处理后的图像制作成掩模图,与相同曝光时间下投射条纹处理后的图像相乘,进而对多组相乘后的图像进行亮度压缩与融合;最后,通过CLAHE算法提高融合后所生成条纹图的对比度与清晰度,并对条纹解相后进行点云重建和尺寸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中自适应曝光相较于手动曝光具有高效性和准确性,U型卡、连接块、圆盘三个高动态范围表面物体的点云重建率分别高达99.98%、99.74%、99.76%,测量出的标准块阶梯高度差绝对误差为0.062 mm,相对误差仅为0.69%,该方法有效解决了高动态范围表面物体测量时点云缺失的问题,提高了三维轮廓的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动态范围表面物体 自适应曝光时间 多曝光融合技术 三维轮廓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动注意力机制的非侵入性癌症检测
2
作者 孙浩峻 吴飞 张开昱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39-145,共7页
在癌症检测领域,细胞游离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已引发一场重大变革,为非侵入性癌症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利用测序数据做出可靠且精确的预测至关重要,但是测序成本高昂。针对这一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流动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通过... 在癌症检测领域,细胞游离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已引发一场重大变革,为非侵入性癌症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利用测序数据做出可靠且精确的预测至关重要,但是测序成本高昂。针对这一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流动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定义差异甲基化区域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得满足深度学习数据量的要求,并整合全基因组双硫酸盐测序数据中的DNA序列和甲基化信息,以实现对髓母细胞瘤患者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诊断过程的准确性,且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达到99.73%,展示了深度学习技术在癌症早期诊断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侵入性癌症检测 流动注意力机制 细胞游离DNA 高通量测序技术 深度学习 差异甲基化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变形伪装对红外成像导引头探测距离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周红 李晓霞 +1 位作者 徐英 赵大鹏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3,共5页
利用动态变形伪装器材覆盖坦克等地面目标的表面,使目标在运动时能够随环境的变化与背景 的红外特征相似或完全不同。本文在介绍动态变形伪装原理的基础上,以TOW反坦克导弹携带的VTG 120热成像导引头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动态... 利用动态变形伪装器材覆盖坦克等地面目标的表面,使目标在运动时能够随环境的变化与背景 的红外特征相似或完全不同。本文在介绍动态变形伪装原理的基础上,以TOW反坦克导弹携带的VTG 120热成像导引头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动态变形伪装能够使坦克等目标的生存概率大大 提高。此研究内容对其它目标对抗红外成像导引头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引头 探测距离 红外成像 伪装 红外特征 地面目标 热成像 坦克 携带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控跟瞄动态性能测试技术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姜会林 王春艳 +2 位作者 赵义武 王晓曼 娄岩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3-768,共6页
火控系统是现代武器的核心,主要完成目标搜索、瞄准、跟踪、测距,自动提供弹道修正量,解算射击诸元、装定射角,并控制射击。火控动态系统性能的准确测试和动态校正十分重要。提出了光电法测试火控动态性能的思想,重点论述了光学动态跟... 火控系统是现代武器的核心,主要完成目标搜索、瞄准、跟踪、测距,自动提供弹道修正量,解算射击诸元、装定射角,并控制射击。火控动态系统性能的准确测试和动态校正十分重要。提出了光电法测试火控动态性能的思想,重点论述了光学动态跟瞄的原理与方法,并简述了研制成果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火控系统 动态检测 光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地下采空区探测与治理技术应用与实践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博文 王振伟 +2 位作者 李伟 丁鑫品 王志鹏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2-46,共5页
结合露天矿的自身特色和采空区治理的特殊要求,提出了以"物探先行、钻探验证、三维激光扫描精确定位"为原则的点式探测技术,给出了以安全厚度和稳定系数为评判准则的动态评价技术,确定了采空区分级、分类再处理的治理方案,通... 结合露天矿的自身特色和采空区治理的特殊要求,提出了以"物探先行、钻探验证、三维激光扫描精确定位"为原则的点式探测技术,给出了以安全厚度和稳定系数为评判准则的动态评价技术,确定了采空区分级、分类再处理的治理方案,通过应用与实践,基本形成了露天矿地下采空区探测、评价与治理技术体系,保障了露天矿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开采 地下采空区 三维激光扫描 动态评价体系 探测与治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蔬中螺虫乙酯的检测技术及消解动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叶玉凤 周杰 +4 位作者 刘炎 敖艳 朱丽莎 张静 焦必宁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6-190,共5页
为全面了解水果、蔬菜和土壤中螺虫乙酯的残留水平及代谢情况,合理评价螺虫乙酯的用药安全性,文章从登记情况、限量标准、检测技术、消解动态、残留现状等方面综述了螺虫乙酯的研究进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螺虫乙酯 登记情况 限量标准 检测技术 消解动态 残留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吃水深度数据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轩 周家海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2-185,共4页
通过自然水域的周期性实验,对水文、自然条件、检测频率与船舶吃水深度数据检测精度的关系进行验证,解决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复用性技术难题。基于浮式平台动态补偿、传感器集群组网、船舶实时位置信息推演算法等关键技术,研... 通过自然水域的周期性实验,对水文、自然条件、检测频率与船舶吃水深度数据检测精度的关系进行验证,解决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复用性技术难题。基于浮式平台动态补偿、传感器集群组网、船舶实时位置信息推演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基于复杂水域环境的动态船舶吃水检测系统,实现船舶航行状态吃水数据自动检测及采集,为船舶吃水深度数据的检测、监测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吃水深度 检测 动态 技术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舰炮武器系统的自动检测系统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璟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8-80,共3页
阐述了某新型舰炮武器系统应用仿真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实现自动检测,以及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用内模拟仿真驱动技术,实现了舰炮武器系统全自动工作方式下的点迹提取、航迹建立、目标识别、威胁判断、目... 阐述了某新型舰炮武器系统应用仿真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实现自动检测,以及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用内模拟仿真驱动技术,实现了舰炮武器系统全自动工作方式下的点迹提取、航迹建立、目标识别、威胁判断、目标指示、捕获跟踪、求解射击诸元,全系统动态联动精度在线评估,以及在线实时故障检测。为海军新装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将提高系统可维性和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炮武器系统 检测技术 动态联动 故障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辅助手段提升TFDS系统自动识别技术的方案及建议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兴起 寻志 张君 《铁道机车车辆》 2016年第2期80-82,共3页
对货车故障轨边图像检测系统(TFDS)故障自动识别技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试验以增加辅助手段来提升货车故障轨边图像检测系统(TFDS)故障自动识别技术运用水平,以高效地实现货车运用途中故障的监控。在明确可以利用辅助手段改进车辆配件在T... 对货车故障轨边图像检测系统(TFDS)故障自动识别技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试验以增加辅助手段来提升货车故障轨边图像检测系统(TFDS)故障自动识别技术运用水平,以高效地实现货车运用途中故障的监控。在明确可以利用辅助手段改进车辆配件在TFDS显示方式基础上,对货车故障轨边图像检测系统(TFDS)故障自动识别技术运用技术发展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FDS动态检查故障自动识别技术 铁路货车安全防范系统 试验 运用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意代码检测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0
作者 申培 刘福龙 桑海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2-218,共7页
针对恶意代码现状进行阐述,重点分析了代码注入、缓冲区溢出、端口复用和协同攻击等技术。对基于特征匹配、签名、文件结构和控制流程等的静态检测法,基于行为、流量、磁盘内存和基于物理的动态检测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恶意代码检测... 针对恶意代码现状进行阐述,重点分析了代码注入、缓冲区溢出、端口复用和协同攻击等技术。对基于特征匹配、签名、文件结构和控制流程等的静态检测法,基于行为、流量、磁盘内存和基于物理的动态检测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恶意代码检测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意代码 检测技术 静态与动态分析 网络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辆动态响应分析的轨道状态检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9
11
作者 牛留斌 刘金朝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0-142,共13页
基于近年来中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铁路行业车辆动态响应检测数据的应用实践与理论研究,归纳轴箱、构架和车体振动加速度及轮轨力数据在轨道基础设施服役性能监测检测中的应用,分别阐述各国轴箱振动加速度在轨道短波不平顺病害识... 基于近年来中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铁路行业车辆动态响应检测数据的应用实践与理论研究,归纳轴箱、构架和车体振动加速度及轮轨力数据在轨道基础设施服役性能监测检测中的应用,分别阐述各国轴箱振动加速度在轨道短波不平顺病害识别、评价及轨道不平顺反演方法、误差源分析等的应用现状,构架振动加速度在轨道状态综合评价、混合轨道不平顺反演的应用现状,车体振动加速度在轨道中长波不平顺分析中传感器安装方式、数据处理方法、分层评价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测力轮对技术在桥路优化及轨道短波病害分析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尽管车辆动态响应检测技术能够评价轨道结构整体服役性能,但对具体轨道病害类型的精准辨别及病害程度的定量评价尚不能完全满足线路养护维修的需要,多源振动加速度融合技术及病害特征挖掘评价将成为车辆动态响应检测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动态响应 检测技术 振动加速度 病害特征挖掘 轮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CMOS工艺的UV/blue光电探测器 被引量:4
12
作者 董威锋 谢生 +3 位作者 毛陆虹 廖建文 朱长举 乔静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2-37,共6页
基于UMC 0.18μm CMOS工艺,提出一种适合紫外/蓝光探测的探测器,该器件由栅体互联的NMOS晶体管和横向/纵向光电二极管构成.其中,浅结的光电二极管由UMC工艺中Twell层(浅P阱)和Nwell层形成,以增强其对紫外/蓝光的吸收,栅体互联的NMOS晶... 基于UMC 0.18μm CMOS工艺,提出一种适合紫外/蓝光探测的探测器,该器件由栅体互联的NMOS晶体管和横向/纵向光电二极管构成.其中,浅结的光电二极管由UMC工艺中Twell层(浅P阱)和Nwell层形成,以增强其对紫外/蓝光的吸收,栅体互联的NMOS晶体管可以放大光电流,提高探测器的灵敏度和动态范围.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紫外/蓝光探测器具有低的工作电压和暗电流,对300~550nm波长范围的光具有高的响应度和宽的动态范围.在弱光条件下(光强小于1μW/cm2),响应度优于105 A/W,随着光强增大,响应度逐渐降低,但总体仍超过103 A/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器件 响应度 弱光探测 紫外/蓝光 CMOS工艺 动态范围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弓网动态检测技术及其参考标准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会丰 魏志恒 +1 位作者 马志鹏 周于翔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1-78,共8页
目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弓网动态检测的评价主要参考铁路领域相关标准,但考虑到城轨普遍采用低净空的刚性接触网悬挂方式,以柔性接触网为主的评价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城轨弓网动态检测。为了完善城轨弓网动态检测的技... 目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弓网动态检测的评价主要参考铁路领域相关标准,但考虑到城轨普遍采用低净空的刚性接触网悬挂方式,以柔性接触网为主的评价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城轨弓网动态检测。为了完善城轨弓网动态检测的技术规范,需要探讨现有的弓网动态检测技术及其标准。方法:结合我国城轨弓网关系检测现状,依次对弓网接触压力、燃弧、弓网硬点、弓网动态几何参数等动态检测指标相关的国内外标准进行了梳理,探讨了现有标准中检测手段、检测指标在我国城轨领域应用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关优化建议。结果及结论:依据现有标准开展城轨弓网动态检测,存在适用性不强、实施性差等问题。国内标准与国外标准存在诸多差异,如对燃弧率的限值规定不一;城轨采用的刚性接触网与铁路采用的柔性接触网差距较大,现有弓网动态检测标准并不太适用于城轨领域的弓网动态检测;部分弓网动态检测指标的计算较为模糊,如弓网接触压力与燃弧率等。弓网燃弧检测、动态几何参数检测等已经实现非接触式检测。非接触式检测技术有望取代接触式检测技术,成为未来弓网动态检测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弓网动态检测技术 参考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DHs-DGT的环境中活性态Cr原位提取检测方法研究
14
作者 田佩宁 王震 +3 位作者 张润祺 张闯闯 周其文 赵玉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71-2382,共12页
为原位监测土壤Cr的形态变化,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以纳米Mg/Al双层氢氧化物(Mg/Al-LDHs)作为结合膜的梯度扩散薄膜(LDHs-DGT)装置,并通过ICP-MS和超痕量六价铬分析仪联用,实现对环境中活性态Cr含量及Cr(Ⅲ)、Cr(Ⅵ)的原位提取、测定。实验... 为原位监测土壤Cr的形态变化,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以纳米Mg/Al双层氢氧化物(Mg/Al-LDHs)作为结合膜的梯度扩散薄膜(LDHs-DGT)装置,并通过ICP-MS和超痕量六价铬分析仪联用,实现对环境中活性态Cr含量及Cr(Ⅲ)、Cr(Ⅵ)的原位提取、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中LDHs结合膜对Cr(Ⅲ)和Cr(Ⅵ)均有较快的吸附速率,其最大吸附量分别是181.27μg·cm^(-2)和176.29μg·cm^(-2),该装置可在pH为5~8、离子强度小于50 mmol·L^(-1)的环境中对Cr(Ⅲ)和Cr(Ⅵ)实现准确提取,能够有效避免干扰离子对装置的影响,空白背景值为4.9 ng,方法检出限为0.22 ng·mL^(-1),Cr(Ⅲ)和Cr(Ⅵ)在扩散膜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3.58±0.02)×10^(-6)cm^(2)·s^(-1)和(7.03±0.09)×10^(-6)cm^(2)·s^(-1)。LDHs-DGT可以高效侦测土壤活性态Cr的时空变化态势,并能对Cr(Ⅲ)和Cr(Ⅵ)的价态变化进行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活性态 检测技术 梯度扩散薄膜(DGT)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