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ed particle filtering techniques based on generalized interactive genetic algorithm 被引量:4
1
作者 Yan Zhang Shafei Wang Jicheng Li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6年第1期242-250,共9页
This paper improves the resampling step of particle filtering(PF) based on a broad interactive genetic algorithm to resolve particle degeneration and particle shortage.For target tracking in image processing,this pa... This paper improves the resampling step of particle filtering(PF) based on a broad interactive genetic algorithm to resolve particle degeneration and particle shortage.For target tracking in image processing,this paper uses the information coming from the particles of the previous fame image and new observation data to self-adaptively determine the selecting range of particles in current fame image.The improved selecting operator with jam gene is used to ensure the diversity of particles in mathematics,and the absolute arithmetical crossing operator whose feasible solution space being close about crossing operation,and non-uniform mutation operator is used to capture all kinds of mutation in this paper.The result of simulating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algorithm of this paper has better iterative estimating capability than extended Kalman filtering(EKF),PF,regularized partide filtering(RPF),and genetic algorithm(GA)-P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le filtering(PF) particle degeneration particle shortage broad interactive genetic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ereo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measurement of 3D soil deformation around laterally loaded pile in sand 被引量:6
2
作者 袁炳祥 谌文武 +2 位作者 姜彤 汪亦显 陈科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791-798,共8页
A developed stereo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stereo-PIV) system was proposed to measure three-dimensional(3D) soil deformation around a laterally loaded pile in sand.The stereo-PIV technique extended 2D measurement t... A developed stereo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stereo-PIV) system was proposed to measure three-dimensional(3D) soil deformation around a laterally loaded pile in sand.The stereo-PIV technique extended 2D measurement to 3D based on a binocular vision model,where two cameras with a well geometrical setting were utilized to image the same object simultaneously.This system utilized two open software packages and some simple programs in MATLAB,which can easily be adjusted to meet user needs at a low cost.The failure planes form an angle with the horizontal line,which are measured at 27°-29°,approximately three-fourths of the frictional angle of soil.The edge of the strain wedge formed in front of the pile is an arc,which is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the straight lin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The active and passive influence zones are about twice and six times of the diameter of the pile,respectively.The test demonstrates the good performance and feasibility of this stereo-PIV system for more advanced geotechnical tes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stereo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laterally loaded pile scaledmodel 3D soil deformation soil-structural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gressive failure processes of reinforced slopes based on general particle dynamic method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毅 周小平 钱七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4049-4055,共7页
In order to resolve grid distortions in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the meshless numerical method which is called general particle dynamics(GPD) was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larg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geomateri... In order to resolve grid distortions in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the meshless numerical method which is called general particle dynamics(GPD) was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larg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geomaterials. The Mohr-Coulomb strength criterion was implemented into the code to describe the elasto-brittle behaviours of geomaterials while the solid-structure(reinforcing pile) interaction was simulated as an elasto-brittle material. The Weibull statistical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describ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geomaterials. As an application of general particle dynamics to slop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lopes and the reinforcing pile was modelled.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geomaterials and the reinforcing pile was modelled by using the coupling condition associated with a Lennard-Jones repulsive force. The safety factor, corresponding to the minimum shear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 "R", was obtained, and the slip surface of the slope was determined. 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 It indicates that the proposed geomaterial-structure interaction algorithm works well in the GPD frame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ral particle dynamic algorithm(GPD) slope stability progressive failure process geomaterial-structure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轮胎-湿滑道面相互作用SPH算法仿真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蔡靖 黄钰岱 +2 位作者 李琪 李岳 戴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针对飞机在湿滑道面上的滑水问题,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算法建立了飞机轮胎-湿滑道面有限元模型,与流固耦合算法(CEL)模型进行对比,显示了SPH算法的优越性,进而分析了不同轮胎速度及水膜厚度对轮胎与湿滑道面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 针对飞机在湿滑道面上的滑水问题,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算法建立了飞机轮胎-湿滑道面有限元模型,与流固耦合算法(CEL)模型进行对比,显示了SPH算法的优越性,进而分析了不同轮胎速度及水膜厚度对轮胎与湿滑道面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PH模型得到的临界滑水速度与CEL模型结果相差不超过5%;舰首波、侧向羽流等流体特征更为明显立体;平均运算效率较CEL模型提高36.5%。利用SPH模型分析可得,道面支撑力随轮胎速度增加呈先平缓下降再急速下降的趋势,水膜厚度为3~13 mm时,急速下降段所在轮胎速度区间为170~260 km/h,基本处于A320飞机的着陆滑跑速度范围内,应增强对飞机滑水事故风险的防范;位移阻力随着轮胎速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轮胎达到临界滑水速度时取得最大值,进而提出利用位移阻力最大值确定临界滑水速度的方法;侧向羽流最大溅水高度随轮胎速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接近临界滑水速度时达到最大值;舰首波最大溅水高度低于侧向羽流最大溅水高度,且随轮胎速度增加而降低,达到临界滑水速度时舰首波接近消失,2种溅水特征的最大溅水高度值均低于A320飞机发动机的最小离地高度0.680 m,不会对发动机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轮胎-道面相互作用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算法 临界滑水速度 道面支撑力 位移阻力 溅水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MM-PFF的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预测
5
作者 王帅 李义婷 +2 位作者 陈黎飞 苏小红 周寿斌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0-1532,共13页
针对单一容量衰退模型在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预测中工况泛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交互式多模型粒子流滤波(Interactive Multiple Model Particle Flow Filter,IMM-PFF)的预测方法.通过粒子流滤波... 针对单一容量衰退模型在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预测中工况泛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交互式多模型粒子流滤波(Interactive Multiple Model Particle Flow Filter,IMM-PFF)的预测方法.通过粒子流滤波对指数、多项式和生物模型进行协同状态估计,并基于交互式多模型框架动态融合多模型预测结果,从而自适应匹配电池衰退的多阶段特性.将美国NASA、马里兰大学等不同工况的锂离子电池退化数据集划分为3个时期,对本文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单一模型粒子滤波方法,IMM-PFF的容量预测均方根误差和剩余寿命预测误差分别降低24.3%和4.5%,为复杂工况下的锂离子电池寿命预测提供了高精度、强鲁棒性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剩余寿命 粒子流滤波 交互式多模型 状态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导波多特征交互融合的复材板损伤演化追踪
6
作者 刘小峰 周曾亮 柏林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13,共12页
针对复合材料层压板疲劳损伤量化评估困难与其演化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多特征交互融合的复材板疲劳损伤演化追踪方法。通过构建Lamb波信号多域特征交互融合的损伤指数观测方程,结合应变能释放模型与粒子滤波算法实现了复材板损伤状... 针对复合材料层压板疲劳损伤量化评估困难与其演化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多特征交互融合的复材板疲劳损伤演化追踪方法。通过构建Lamb波信号多域特征交互融合的损伤指数观测方程,结合应变能释放模型与粒子滤波算法实现了复材板损伤状态的追踪。通过提取Lamb波信号的时频域特征、动态时间规整特征和传递熵特征等多域特征,全面表征复合材料板疲劳损伤状态,并以此作为损伤状态观测量,建立了复材板的损伤状态空间模型。在研究多域特征与复材板损伤程度的线性相关性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多变量交互预测模型,对多域损伤特征进行交互融合,建立了Lamb波信号特征与复材板损伤评价指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形成了损伤指数观测方程。在复材板应变能释放率模型基础上,综合考虑损伤演化的不确定性因素,利用粒子滤波算法实现了对复材板裂纹密度与脱层大小等损伤状态的追踪。通过有限元仿真及T700G单向碳纤维预浸料制成的复材板疲劳试验数据的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在追踪和预测复材板损伤状态方面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损伤指数的演化规律,还为复材板损伤的实时监测和演化预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材板 特征交互融合 应变能释放率模型 粒子滤波 寿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气、情态和汉语的句末语气词
7
作者 梁银峰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44,共16页
语气和情态都涉及说话人对句子所述命题或事件的主观态度,两者不容易做出明确区分。文章认为,在分析汉语的情态和语气问题时,对于这两种范畴要注意区分其核心功能和非核心功能:典型的情态主要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确信程度和对信息的... 语气和情态都涉及说话人对句子所述命题或事件的主观态度,两者不容易做出明确区分。文章认为,在分析汉语的情态和语气问题时,对于这两种范畴要注意区分其核心功能和非核心功能:典型的情态主要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确信程度和对信息的真实性做出判断,典型的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它主要反映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言语互动。文章认为汉语的句末语气词在功能上可分为三类,这三类句末语气词依据其主观性和所表达的语气的强弱程度以及虚化程度,大致存在如下等级:情态功能>语气功能>互动功能。句末语气词是表达言语行为和传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的重要语法手段,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和从言语互动的视角研究汉语句末语气词的功能和意义是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态 语气 句末语气词 言语行为 言语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阻应变悬臂梁的浮选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测试研究
8
作者 任玺冰 孙丽娟 +3 位作者 刘秦杉 成宇龙 桂夏辉 邢耀文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74-3182,共9页
浮选是依据颗粒表面疏水性差异实现有用矿物与脉石选择性分离的界面分选方法,其核心作用单元是颗粒-气泡矿化。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直接决定了颗粒-气泡矿化效率,是窥视浮选微观机理的重要窗口,但纳微尺度下力的高精度低成本测试一直... 浮选是依据颗粒表面疏水性差异实现有用矿物与脉石选择性分离的界面分选方法,其核心作用单元是颗粒-气泡矿化。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直接决定了颗粒-气泡矿化效率,是窥视浮选微观机理的重要窗口,但纳微尺度下力的高精度低成本测试一直是领域内的巨大挑战。基于此,提出了基于电阻应变悬臂梁的浮选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测试方法,采用电阻应变原理检测铝合金悬臂梁的微小形变与受力,并设计惠斯通全桥电路完成电阻变化与电压信号的转换-放大-输出。最后自主搭建了浮选微力测试系统,由电阻应变悬臂梁力传感器、位移驱动系统、图像采集系统、信号放大与采集系统、控制单元、隔振平台等模块组成,并探索了颗粒表面疏水性、气泡尺寸以及气泡接近速度对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浮选微力测试系统校准试验结果的线性拟合R^(2)值为0.99989,表现出优异的线性响应特性,系统的力学灵敏度为72.57563μN/mV,实际力检测下限约为2μN。颗粒-气泡间黏附力随表面接触角和气泡尺寸的增加呈现单调递增趋势,在20~60μm/s速度区间内,小梯度的气泡接近速度变化对颗粒-气泡间黏附力影响不大,同时力试验值与Young-Laplace方程理论计算结果相近。浮选微力测试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稳定、灵敏度高、制造成本低等综合优势,在浮选界面作用基础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颗粒-气泡 相互作用力 电阻应变 悬臂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细混合颗粒流冲击特性试验研究
9
作者 吕珉昌 李新坡 +3 位作者 谢艳芳 孙玉莲 雷小芹 李秀珍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崩塌滑坡启动后在坡面加速运动形成高速颗粒流,对影响范围内的人员与构筑物造成冲击损伤,是山区常见的灾害类型之一。崩滑颗粒流对结构的冲击过程包含颗粒的直接撞击以及死区形成之后的间接冲击,颗粒的粒径是影响冲击力的主要因素。为... 崩塌滑坡启动后在坡面加速运动形成高速颗粒流,对影响范围内的人员与构筑物造成冲击损伤,是山区常见的灾害类型之一。崩滑颗粒流对结构的冲击过程包含颗粒的直接撞击以及死区形成之后的间接冲击,颗粒的粒径是影响冲击力的主要因素。为更深入了解颗粒流冲击作用机制,把崩滑颗粒流简化为粗细双粒径混合颗粒材料,采用碎石和砂土进行配比,制作不同粗细颗粒含量的混合材料,利用斜槽试验研究其运动堆积特性和冲击作用。试验发现粗颗粒材料具有更强的运动性,同时对结构造成的冲击力也大,粗颗粒对结构的直接撞击可产生数倍稳态冲击力的脉冲力。理论模型对颗粒流冲击力的计算结果与稳态阶段时的试验值接近,但明显低于初始阶段的脉冲峰值,主要原因是理论模型没有考虑大颗粒的直接撞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 崩滑灾害 冲击力 流体-结构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活动对人工辐射带电子演化规律的影响
10
作者 曹盼 郝建红 +4 位作者 薛碧曦 赵强 张芳 范杰清 董志伟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2-192,共11页
人工辐射带对空间飞行器寿命和性能存在潜在威胁,高纬度爆点产生的大量高能粒子会注入地球外辐射带,而外辐射带相较于内辐射带更容易受到地磁活动的影响。基于VERB3D模型构建了人工辐射带模型,并从三个参量对高L壳层人工辐射带内的电子... 人工辐射带对空间飞行器寿命和性能存在潜在威胁,高纬度爆点产生的大量高能粒子会注入地球外辐射带,而外辐射带相较于内辐射带更容易受到地磁活动的影响。基于VERB3D模型构建了人工辐射带模型,并从三个参量对高L壳层人工辐射带内的电子的扩散和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地磁活动对电子演化规律的影响。强地磁活动不仅会导致等离子体层发生明显内缩,还会使等离子体层内外波的水平指数级增强。由于波粒互作用是辐射带粒子扩散的主要机制,因此强地磁活动会显著加速人工辐射带的扩散过程。当地磁活动剧烈时,原本非均匀分布的人工辐射带电子会经历明显的扩散加速过程,电子通量显著衰减,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径向、能量和投掷角的稳定分布状态,这种稳定分布的高能电子通量也会受到地磁活动的显著影响而持续下降。人工辐射带的加速扩散将有效降低其对空间飞行器的损伤程度,可为空间飞行器的防护设计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辐射带 地磁活动水平 波粒互作用 VERB模型 福克-普朗克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矸石粒径与料浆质量分数交互作用对充填材料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王树帅 李刚 +1 位作者 李永亮 杨庆贺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9,共14页
矸石粒径与料浆质量分数对胶结充填材料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以细矸质量分数(0~5 mm矸石占全部矸石的百分比)表征矸石粒径级配,分析了细矸质量分数、料浆质量分数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充填材料流动性、流变性能、力学特性、超声波波速及微观结... 矸石粒径与料浆质量分数对胶结充填材料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以细矸质量分数(0~5 mm矸石占全部矸石的百分比)表征矸石粒径级配,分析了细矸质量分数、料浆质量分数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充填材料流动性、流变性能、力学特性、超声波波速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细矸和料浆的质量分数增加,料浆扩展度与泌水率减小,流变参数、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劈裂抗拉强度以及超声波波速均增加,总孔隙率减小,充填体内部更加致密。料浆属于宾汉姆流体,随着细矸质量分数增加,料浆剪切应力曲线波动性减小,均质性变佳。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流变参数以及力学特性产生影响,一因素的增加会促进另一因素的增强效果,料浆质量分数的影响程度大于细矸质量分数。各性能对两者交互作用的响应曲面可拟合为Parabola型函数曲面。劈裂抗拉强度主要分布在0.11~0.12倍单轴抗压强度之间,两种强度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单轴抗压强度与超声波波速、微孔与毛细孔含量成正相关,与总孔隙率、大孔与多害孔含量成负相关,拟合度均大于0.90,声波波速与微观结构分布可较好的揭示两种因素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矸石粒径 料浆质量分数 交互作用 流变性能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航行体出水破冰载荷特性数值模拟
12
作者 赵洁 蔡晓伟 +3 位作者 吴祥清 焦艳梅 张军 黄达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9-390,共12页
为研究潜射导弹在极地水下环境下发射的相关机理,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和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分别搭建流体和无限大整冰模型,并针对冰力学性能对应变率敏感的特性,采用添加了状态方程的塑性压缩张量材料模... 为研究潜射导弹在极地水下环境下发射的相关机理,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和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分别搭建流体和无限大整冰模型,并针对冰力学性能对应变率敏感的特性,采用添加了状态方程的塑性压缩张量材料模型,构建水下航行体出水破冰的流固耦合仿真模型。在完成关键数值计算方法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分析研究不同冰层厚度、航行体速度条件下航行体所受载荷变化情况,并得到航行体在破冰过程中所受到的碰撞接触力和破冰过程中航行体及冰的应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航行体出水破冰过程中,随着冰层厚度的增加,航行体受到的接触作用力增大,作用时间增长;随着破冰速度的增大,航行体所受接触作用力增大,作用时间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射导弹 出水破冰 流固耦合 冲击载荷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NN和ISPH耦合方法的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张宁波 倪宝玉 +2 位作者 薛彦卓 武奇刚 袁广宇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6-828,共13页
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因其在海洋结构物设计、操作及安全性方面的关键性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无网格数值方法,不可压缩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incompressible 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ISPH)方法正逐渐成为研究波浪... 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因其在海洋结构物设计、操作及安全性方面的关键性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无网格数值方法,不可压缩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incompressible 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ISPH)方法正逐渐成为研究波浪与结构相互作用问题的潜力工具.在传统的ISPH方法中,压力是通过求解压力泊松方程(pressure Poisson equation,PPE)获得的,这是整个计算过程最为耗时的部分.采用一种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GNN)与ISPH相结合的耦合方法(ISPH_GNN)对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展开数值模拟研究.在ISPH_GNN中,GNN模型用于预测流体压力,取代了传统ISPH方法中的PPE求解过程.文章的一项贡献是揭示了基于相对简单算例生成的数据训练的GNN模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相对更复杂的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问题.具体而言,本文采用基于溃坝和液舱晃荡算例数据训练而成的GNN模型,并将其与ISPH方法相结合,构建了ISPH_GNN方法,以模拟不同的波浪与结构相互作用问题,包括孤立波冲击阶梯结构、规则波冲击水下梯形结构物和规则波与浮式箱体的相互作用.仿真结果显示,ISPH_GNN在这些不同场景下均能提供令人满意的模拟结果,展现了其在波浪与结构相互作用问题上的良好泛化能力.文章的另一项重要贡献在于,与传统ISPH方法相比,ISPH_GNN在取得相似甚至略高计算精度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压力预测的计算效率,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粒子数的波浪-结构物相互作用仿真时.例如,在包含130万粒子的模拟工况下,ISPH_GNN的压力预测速度提升了多达93倍.研究结果突显了ISPH_GNN方法在波浪-结构物相互作用仿真中的巨大潜力,可为海洋工程提供一种更具可扩展性和计算高效性的仿真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 不可压缩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 图神经网络 耦合方法 压力泊松方程 压力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折纹填充乳化液式吸能构件研究
14
作者 王书文 张万久 +1 位作者 金峰 张建卓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0-126,共7页
预折纹式吸能构件当前应用范围较广,但其存在载荷波动较大的问题,且在瞬间压溃过程中会伴随着火花的出现,不利于井下的安全生产。针对此问题,这里提出了预折纹填充乳化液式吸能构件,为满足实际应用,对吸能构件的结构进行改进,并通过SPH... 预折纹式吸能构件当前应用范围较广,但其存在载荷波动较大的问题,且在瞬间压溃过程中会伴随着火花的出现,不利于井下的安全生产。针对此问题,这里提出了预折纹填充乳化液式吸能构件,为满足实际应用,对吸能构件的结构进行改进,并通过SPH粒子法对吸能构件的防冲吸能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正交实验确定吸能构件的最佳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吸能盒壁厚9mm,吸能盒出液口直径60mm,压头出液口高度20mm的吸能构件吸能效果最佳,相对于原结构的吸能构件平均载荷提升了41.97%,载荷波动系数降低12.65%,比吸能大小也有一定的提升,因此预折纹填充乳化液式吸能构件的吸能效果要优于原吸能构件,且预折纹填充乳化液式吸能构件在压溃过程中,火花的产生将会消除或减少,更适用于巷道防冲支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吸能构件 流固耦合 SPH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与大变形弹性结构物相互作用MPS-BPM耦合模型研究
15
作者 郝婕 王丽珠 +1 位作者 蒋勤 朱刘杰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5-1335,共11页
针对流体与大变形弹性结构物相互作用中流-固界面复杂、大自由液面变形和强非线性运动的特点,采用改进的移动粒子半隐式法(MPS)模拟不可压缩流体运动,引入改进的黏结粒子模型(BPM)计算弹性结构体的变形运动,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纯拉格朗... 针对流体与大变形弹性结构物相互作用中流-固界面复杂、大自由液面变形和强非线性运动的特点,采用改进的移动粒子半隐式法(MPS)模拟不可压缩流体运动,引入改进的黏结粒子模型(BPM)计算弹性结构体的变形运动,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纯拉格朗日法的MPS-BPM无网格粒子法流-固耦合数值模型.该模型基于压强梯度力量化弹性结构物粒子所受到的周围流体作用;通过建立流体粒子和弹性结构物粒子的压力泊松方程,对流体域和结构域进行统一的数值离散求解,实现弹性结构体对周围流体的反馈作用;利用背景网格法削弱流-固交界面处的数值压力振荡与自由液面的数值波动,增强模型的计算精度和稳定性.首先,通过对弹性悬臂梁在初始瞬时速度条件下的运动模拟,验证改进的BPM法对模拟弹性体大变形运动问题的可靠性.然后,通过对弹性闸门溃坝水流运动与闸门变形、溃坝水流对弹性结构物冲击作用的模拟,分析MPS-BPM流-固耦合模型在模拟复杂的流-固相互作用问题中的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基于MPS-BPM耦合模型得到的流体速度场和压强场变化合理、弹性结构体内部应力分布平滑且流-固交界面处未出现非物理间隙,该耦合模型能够很好地再现流-固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移动粒子半隐式法 黏结粒子模型 弹性结构变形 界面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飞行器液膜冷却的自适应分辨率光滑粒子法模拟研究
16
作者 李欢 李强 杨秀峰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2,共11页
近年来,高速飞行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热环境和复杂的力学环境,液膜冷却凭借其独特的相变传热特性和流动控制能力,在飞行器外流场热/力耦合控制方面展现出重要应用价值。然而,针对该问题的研究还较为匮乏,当前实验研究存在诸多限制,传... 近年来,高速飞行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热环境和复杂的力学环境,液膜冷却凭借其独特的相变传热特性和流动控制能力,在飞行器外流场热/力耦合控制方面展现出重要应用价值。然而,针对该问题的研究还较为匮乏,当前实验研究存在诸多限制,传统数值模拟方法又难以同时处理大密度比气液交界面的复杂变形、液体蒸发/沸腾、流固耦合等问题。因此,本文发展了一种结合自适应分辨率算法和多相流传热传质算法的光滑粒子法。通过泊肃叶流和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2个典型算例,对自适应分辨率光滑粒子法进行了对比验证,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液膜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膜冷却 光滑粒子法 自适应空间分辨率 大密度比多相流 流-固-热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振动下近壁颗粒动力学特性研究
17
作者 曾霖 赵云华 《高技术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2-674,共13页
颗粒与壁面的相互作用对颗粒流的运动有着重要影响,掌握近壁颗粒的运动规律是建立颗粒动力学壁面边界模型的基础。本文对水平简谐振动随机粗糙壁面上的球形颗粒运动进行实验测量,通过二维图像信息获取颗粒二维平动速度和三维旋转速度,... 颗粒与壁面的相互作用对颗粒流的运动有着重要影响,掌握近壁颗粒的运动规律是建立颗粒动力学壁面边界模型的基础。本文对水平简谐振动随机粗糙壁面上的球形颗粒运动进行实验测量,通过二维图像信息获取颗粒二维平动速度和三维旋转速度,并统计分析不同壁面振动频率、颗粒直径、单层颗粒浓度下的颗粒运动特性。结果表明,颗粒沿驱动方向的速度分布呈双峰或多峰高斯分布,而其他方向的速度分布呈单峰高斯分布;颗粒平动能量与旋转能量分配与均分定理相悖,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结合以往理论,本文提出了带修正系数的能量分布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壁面相互作用 水平振动 颗粒旋转速度 速度分布函数 动能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优化设计
18
作者 冯滢 付文娟 +3 位作者 胡振坤 唐勇 赵马杰 石保禄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1-183,共13页
为研究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中硼颗粒点火和燃烧特性以及补燃室结构对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编写表征硼颗粒点火和燃烧过程的用户自定义程序,分析超燃冲压发动机中凝相颗粒的燃烧释能动态特征。基于正交设计试验方法,分别从颗粒特征... 为研究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中硼颗粒点火和燃烧特性以及补燃室结构对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编写表征硼颗粒点火和燃烧过程的用户自定义程序,分析超燃冲压发动机中凝相颗粒的燃烧释能动态特征。基于正交设计试验方法,分别从颗粒特征参数和发动机结构角度出发,分析硼颗粒粒径、燃气入射角和凹腔深度以及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对发动机燃烧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各因素对发动机燃烧效率影响大小排序为硼颗粒粒径>粒径与燃气入射角度的交互作用>燃气入射角>凹腔深度>燃气入射角和凹腔深度的交互作用>粒径与凹腔深度的交互作用,最终确定的最优组合燃烧效率达77.01%;硼颗粒粒径对于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燃烧效率具有高度显著影响,粒径与燃气入射角的交互作用的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 硼颗粒 正交设计 交互作用 燃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前缘抑制圆柱-翼型干涉噪声的流动机理
19
作者 王勇 岳廷瑞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1-319,共9页
多孔前缘已被成功应用于圆柱-翼型干涉噪声的抑制,但其抑制噪声的内在机理至今尚不明确。采用时间分辨粒子图像测速对圆柱尾流和翼型前缘附近的流场进行了详细测试,通过对比基准前缘和多孔前缘的平均速度、脉动速度、湍动能和归一化涡... 多孔前缘已被成功应用于圆柱-翼型干涉噪声的抑制,但其抑制噪声的内在机理至今尚不明确。采用时间分辨粒子图像测速对圆柱尾流和翼型前缘附近的流场进行了详细测试,通过对比基准前缘和多孔前缘的平均速度、脉动速度、湍动能和归一化涡量等揭示了多孔前缘抑制圆柱-翼型干涉噪声的流动机理。结果表明:多孔前缘上游的圆柱尾流具有更低的平均速度和脉动速度,且越靠近翼型前缘与基准构型的差异越大;靠近多孔前缘壁面的湍动能和旋转速度明显降低,但远离壁面的旋转速度增加且最大旋转速度可能比基准构型还大;对翼型前缘撞击速度降低,湍流动能降低、耗散变快是多孔前缘降低噪声的关键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前缘 圆柱-翼型干涉噪声 时间分辨粒子图像测速 噪声抑制 流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ral sand and structure surface 被引量:2
20
作者 FENG Ze-kang XU Wen-jie MENG Qing-sh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3436-3449,共14页
Based on the interface shear tests,the macro-and meso-mechanical behavior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ral sand and different structure surfaces are studied,in which CCD camera is used to capture digital images to analyz... Based on the interface shear tests,the macro-and meso-mechanical behavior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ral sand and different structure surfaces are studied,in which CCD camera is used to capture digital image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and and a particle analysis apparatus is applied to study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 morphology.This study proposes four-stage evolu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shear stress−strain curve.During the shear process,coral sand particles slide and rotate within the interaction band,causing the changes in shear stress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In addition,the effects of structure surface roughness on shear strength,volume change and particle breakage are illustrated that the greater the roughness of slabs is,the larger the shear stress is,the more obvious the contraction effect is and the more the particles break.Furthermore,the change in particle’s 3D morphology during the breakage will change not only their size but also othe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convergence and self-orga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al sand direct shear test interaction surface particle morph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