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1篇文章
< 1 2 1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brand new green coating technology for realizing the regulation of spherical propellant energy release process
1
作者 Wenhao Fan Yajun Ding Zhongliang Xi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78-94,共17页
To achieve the controllable release of energy of nitrocellulose-based propellants,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ellulose-based nanocomposites aqueous coating(Surelease®-NC)with fluidized bed coating equipment to succe... To achieve the controllable release of energy of nitrocellulose-based propellants,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ellulose-based nanocomposites aqueous coating(Surelease®-NC)with fluidized bed coating equipment to successfully prepare the coated spherical propellant for the first time.The effects of fluidized bed coating temperature,air velocity,flow speed and atomization pressure on the adhesion rate,coating integrity and coating uniformity of the coated spherical propellant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preparation of coated spherical propellant with homogeneous size and structural integrity was achieved for the first time.The microscopic morphology,chemical structure,water vapor adsorption behavior,combustion performance,and ageing resistance property of the coated spherical propellant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y,Fourier transforms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Micro confocal raman spectrometer,fiel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dynamic vapor adsorption techniques,and closed bomb test,confirming the surface core-shell structure and the tightly bonded interfacial structure of coated spherical propellant.Meanwhile,the coated spherical propellant has good hygroscopic,excellent progressive burning and long storage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omposites aqueous coating Fluidized bed coating equipment Coated spherical propellant controllable release of energy Long storage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ght and temperature dual responsive pesticide release system based on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modified by dopamine
2
作者 XUWen-shuang YANG Zhou-xiao-shuang +1 位作者 ZHANG Guang-yang LIU H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397-409,共13页
A light and temperature dual responsive copolymer,poly(7-(4-vinylbenzy-loxyl)-4-methylcoumarin-co-N vinyl caprolactam-co-tri(ethylene glycol)methyl ether methacrylate)(PVNM),was grafted on the surface of dopamine base... A light and temperature dual responsive copolymer,poly(7-(4-vinylbenzy-loxyl)-4-methylcoumarin-co-N vinyl caprolactam-co-tri(ethylene glycol)methyl ether methacrylate)(PVNM),was grafted on the surface of dopamine based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The resulting polymer brush,MSNs-g-PVNM,was characterized by FT-IR,TEM,TGA and XPS.The dual responsive behaviors of MSNs-g-PVNM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With imidacloprid as the model guest pesticide,the loading percentage and loading efficiency of the polymer brush were determined as 9.2%and 40.6%,respectively.The release efficiency of imidacloprid in MSNs-g-PVNM was the lowest value of 5.4%at 20℃ and 365 nm,and it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of 52.4%at 50℃ and 254 nm.The loss percentage of imidacloprid on the leaves contained imidacloprid-loaded MSNs-g-PVNM(8.4%)was much less than that contained only imidacloprid(25.2%)after three rinses.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release process of imidacloprid was well regulated through changing external conditions such as light and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VINYLCAPROLACTAM 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 STIMULI-RESPONSIVE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IMIDACLOPR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田和旱地无人机飞播油菜适宜缓释肥用量 被引量:2
3
作者 陶玥玥 黄萌 +4 位作者 朱赟德 田婷 余意雯 王海候 孙华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2,共9页
为明确无人机撒播油菜缓释肥适宜施用量,为飞播油菜增产节本施肥提供依据,该研究设置了水田和旱地大田试验,各设不施肥(CRF0)、常规施肥(CF)和专用缓释肥300、600、900和1 200 kg/hm~2(CRF300、CRF600、CRF900和CRF1200)6个施肥处理,分... 为明确无人机撒播油菜缓释肥适宜施用量,为飞播油菜增产节本施肥提供依据,该研究设置了水田和旱地大田试验,各设不施肥(CRF0)、常规施肥(CF)和专用缓释肥300、600、900和1 200 kg/hm~2(CRF300、CRF600、CRF900和CRF1200)6个施肥处理,分析飞播油菜产量构成、氮素吸收和土壤养分对缓释肥用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水田飞播油菜产量整体低于旱地,尤其低施肥水平下;水田土壤硝态氮含量较旱地降低84.4%,硝铵比降低93.4%。缓释肥用量增加可大幅提高水田飞播油菜产量,与CF相比:CRF1200显著增产32.4%(P<0.05),单株角果数和收获密度分别显著增加33.7%和65.4%(P<0.05),地上部生物量显著增加45.0%~98.2%(P<0.05),播种-蕾薹期作物生长速率显著提高78.6%~106.7%(P<0.05)。缓释肥900 kg/hm~2及以下时单株角果数显著减少27.6%~63.2%(P<0.05),其中CRF300和CRF600各生育期地上部生物量、氮吸收量及作物生长速率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CRF900角果至成熟期作物生长速率显著降低54.7%(P<0.05);旱地飞播油菜产量随缓释肥用量增加呈先增后降,CRF900较常规增产24.7%(P<0.05),主要是油菜播种-苗期、角果期-成熟期作物生长速率显著提高25.0%和3.75倍。与CRF900相比,CRF300和CRF600苗期-蕾薹期作物生长速率平均显著降低74.6%,CRF1200角果期-成熟期作物生长速率显著下降了39.5%(P<0.05)。综上,旱地基施900 kg/hm~2缓释肥可有效协调飞播油菜生长前、后期的土壤氮素供应与植株氮素吸收,保证成熟期充足有效的角果数和植株密度。水田缓释肥用量1 200 kg/hm~2促进飞播油菜冬前氮素和干物质积累,最终提高群体有效角果数而实现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干物质积累 缓释肥 飞播油菜 氮素吸收 土壤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于忠明 李瑞清 周宗萍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2期111-114,共4页
本文以‘宜香优2115’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控释氮肥替代普通尿素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比较不同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控释氮肥的施入有助于提升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60%尿素+40%控释氮肥配施水稻产量及氮肥利... 本文以‘宜香优2115’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控释氮肥替代普通尿素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比较不同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控释氮肥的施入有助于提升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60%尿素+40%控释氮肥配施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为最高,是最适宜陕西省汉中市水稻种植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控释氮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王飞飞 陈春 +3 位作者 李凡 郭新亚 史玉良 陈卫军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845,共7页
为探究控释氮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以苏北地区稻田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常规氮肥、硫包衣控释尿素、树脂包衣尿素、聚氨酯包衣尿素和脲甲醛缓释氮共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水稻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各处... 为探究控释氮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以苏北地区稻田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常规氮肥、硫包衣控释尿素、树脂包衣尿素、聚氨酯包衣尿素和脲甲醛缓释氮共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水稻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各处理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总体相似,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处理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均显著减少(P<0.05),以聚氨酯包衣尿素处理效果最好,其CO_(2)、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17.8%、49.5%和49.4%。控释氮肥处理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较常规氮肥处理显著降低(P<0.05),以聚氨酯包衣尿素处理最低。稻米产量和品质方面,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处理均提高了每穗总粒数、糙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其中聚氨酯包衣尿素与常规氮肥处理间具有显著差异。综上,控释氮肥处理显著降低了CO_(2)、CH_(4)和N_(2)O的排放,以聚氨酯包衣尿素处理的GWP、GHGI最低,水稻产量最高。本研究结果为控释氮肥在协调水稻产量和减排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控释氮肥 水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和管氏肿腿蜂防治油茶织蛾试验
6
作者 陈元生 闫闯 +1 位作者 罗致迪 于海萍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9,共6页
为减少油茶重要蛀干害虫油茶织蛾Casmara patrona危害造成的损失,引进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和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开展室内寄生油茶织蛾幼虫和蛹试验,以及白蛾周氏啮小蜂林间不同释放量和次数的防治效果对比试验,并... 为减少油茶重要蛀干害虫油茶织蛾Casmara patrona危害造成的损失,引进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和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开展室内寄生油茶织蛾幼虫和蛹试验,以及白蛾周氏啮小蜂林间不同释放量和次数的防治效果对比试验,并在人工修剪枯枝后开展释放2种寄生蜂防治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对油茶织蛾蛹的室内平均寄生率达62.00%,管氏肿腿蜂平均寄生率为29.33%;白蛾周氏啮小蜂林间的最佳释放量为蜂虫比10∶1,释放次数为2次,分别在油茶织蛾始蛹期和盛蛹期,不修剪枯枝仅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效可达58.07%~66.20%;人工修剪枯枝后释放管氏肿腿蜂和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效为82.67%,人工修剪枯枝后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效为73.48%。白蛾周氏啮小蜂可有效控制油茶织蛾,管氏肿腿蜂虽寄生率较低,但可作为辅助。在人工修剪枯枝的基础上,利用2种寄生蜂防治,可对油茶织蛾起到更加高效的防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织蛾 生物防治 白蛾周氏啮小蜂 管氏肿腿蜂 寄生率 释放次数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主搜索距离、接种比例和种间干扰对花绒寄甲寄生作用的影响
7
作者 路纪芳 赵斌 +2 位作者 任雪敏 蔡静芸 王小艺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1,共4页
为完善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林间释放技术,提高其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在室内测定不同的寄主搜索距离、接种比例和种间干扰作用下花绒寄甲寄生率和对寄主麻痹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寄主搜索距离和接种比例对花绒寄甲寄生率无显... 为完善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林间释放技术,提高其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在室内测定不同的寄主搜索距离、接种比例和种间干扰作用下花绒寄甲寄生率和对寄主麻痹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寄主搜索距离和接种比例对花绒寄甲寄生率无显著影响,但在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alternatusi干扰作用下的寄生率显著低于花绒寄甲独立作用寄生率,其中在干扰作用下花绒寄甲与寄主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接种比例分别为2:1和8:1时寄生率最低,仅为10%;花绒寄甲对寄主的麻痹时间随着接种比例的增大而缩短,其中寄主搜索距离为0时对寄主的麻痹时间相同,均为1 d;在松褐天牛肿腿蜂干扰作用下且接种比例为2:1时,花绒寄甲对寄主的麻痹时间最长,为2.5 d。寄主搜索距离和接种比例对花绒寄甲寄生作用影响不明显,而种间干扰可显著降低花绒寄甲寄生率。研究结果将为林间采用花绒寄甲防治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生物防治 松褐天牛肿腿蜂 麻竖毛天牛 释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成本视角下的ORR方法对比研究
8
作者 吕海利 彭宪 曹菁菁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6-150,共5页
订单审核与投放(Order Review and Release,ORR)是一种适用于面向订单制造(Make to Order,MTO)企业的生产控制技术。生产部门接收到顾客订单后,采用ORR确定所需物料投放到车间的时间,以使订单能够按时完工。另外ORR还对车间和机器的负... 订单审核与投放(Order Review and Release,ORR)是一种适用于面向订单制造(Make to Order,MTO)企业的生产控制技术。生产部门接收到顾客订单后,采用ORR确定所需物料投放到车间的时间,以使订单能够按时完工。另外ORR还对车间和机器的负荷进行限制,以降低车间库存和订单在车间内的加工时间。由此ORR考虑的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以往的研究中一般选取多个评价指标,分别分析后再对ORR做出一个综合定性判断,导致很难定量、客观的评价不同ORR。基于此,这里提出一个总成本公式,综合考虑了按时完工和降低车间生产时间两类目标的信息,可以对不同ORR进行全面的量化分析。在实验设计的基础上,采用总成本指标对常见ORR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对ORR的选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订单审核与投放 总成本 负荷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薄层黑土区协调玉米产量和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
9
作者 孔丽丽 尹彩侠 +4 位作者 张磊 刘志全 侯云鹏 高洪军 徐新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6-666,共11页
为探寻东北黑土区兼顾玉米产量与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在吉林省薄层黑土区(公主岭市刘房子村)开展了为期8年(2016—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氮肥(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配施4:6)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N... 为探寻东北黑土区兼顾玉米产量与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在吉林省薄层黑土区(公主岭市刘房子村)开展了为期8年(2016—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氮肥(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配施4:6)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NO_(3)^(-)-N含量变化和氮素平衡对不同氮肥用量(0、70、140、210、280和350 kg·hm^(-2),以N计)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氮处理玉米产量8年平均增幅为63.8%~188.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增产原因是施氮增加了穗粒数和百粒重。随氮肥用量增加,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当氮肥用量增至210kg·hm^(-2)达产量平台,8年平均产量为11 668kg·hm^(-2)。氮素表观回收率、农学利用效率和偏肥生产力均随氮肥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随氮肥用量的增加,0~100 cm土层土壤NO_(3)^(-)-N含量呈增加趋势;2023年玉米收获后,N210处理土壤NO_(3)^(-)-N含量与试验起始值相近。8年氮素平衡结果显示,土壤无机氮素残留量与表观损失量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通过拟合氮肥用量与玉米产量、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表观回收率的关系得出,施氮范围在198~219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且能保持玉米收获前后土壤氮库的基本稳定,同时也可将氮素表观损失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可作为兼顾玉米产量和环境效益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研究结果可为东北薄层黑土区玉米氮肥一次性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玉米产量 环境效应 控释氮肥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氢尾液制备沸石基肥的成型与养分缓释研究
10
作者 荆艳艳 张凯 +3 位作者 周小楷 鲁严伟 岳建芝 张寰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4-1162,共9页
秸秆生物制氢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制氢尾液,且生物制氢尾液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有效处理和利用生物制氢尾液是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实现生物制氢全链条无公害排放的有效途径。研究利用沸石从光发酵制氢尾液中回收养... 秸秆生物制氢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制氢尾液,且生物制氢尾液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有效处理和利用生物制氢尾液是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实现生物制氢全链条无公害排放的有效途径。研究利用沸石从光发酵制氢尾液中回收养分,并通过造粒和包膜制备一种沸石基缓释肥料,进而探究了沸石基肥的制备成型及包膜材料和沸石基肥粒径对养分缓释的影响。结果显示,包膜材料对沸石基肥养分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其中以蒙脱土为黏结剂,碱性木质素为包膜材料制备的沸石基肥的养分释放率均超过了80%,且粒径为(2.5,4]mm的沸石基肥包膜后NH^(+)_(4)的释放时间达到了18 d,K^(+)的释放时间达到了1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生物制氢尾液 沸石 肥料 缓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胶结巷道围岩全断面锚固支护时机-支护参数综合影响分析
11
作者 赵增辉 杜佳泽 +1 位作者 马庆 何睿喆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4,共11页
针对我国西部某矿区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巷道出现的锚杆失效、顶板垮落等问题,基于应力释放理论和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全断面锚固力学模型,与理论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了巷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释放过程中塑性区、应力场... 针对我国西部某矿区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巷道出现的锚杆失效、顶板垮落等问题,基于应力释放理论和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全断面锚固力学模型,与理论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了巷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释放过程中塑性区、应力场和位移场的演化规律;探讨了锚杆支护时机对围岩位移控制和锚杆轴力的影响,指出锚杆最佳支护时间;基于锚杆最佳支护时间讨论了锚固密度、锚固长度和锚杆预紧力对围岩位移控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开挖后,围岩产生过大的塑性变形是导致巷道破坏的主要原因,对巷道进行锚杆支护时主要控制围岩塑性变形;支护时机对锚固-围岩系统有显著影响,过早支护会导致锚杆轴力过大,增加锚杆破断风险;过晚支护则会导致巷道发生较大变形,影响巷道稳定性。巷道最佳支护时间为围岩应力释放率达到0.80~0.85之间。支护参数优化:提高锚杆支护密度、增大锚杆预紧力对围岩控制效果显著,而增加锚杆长度对围岩位移的约束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对巷道进行锚杆支护时应在确定合理的支护时间的情况下选择短锚杆、高密度和高预紧力的支护方案,确保巷道稳定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矿山 锚杆支护时间 应力释放 全断面锚固 巷道位移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2
作者 罗瑾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3期76-79,共4页
本文以杂交晚稻‘丰源优299’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不同处理,比较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入100%、90%缓控释氮肥时,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种植经济效益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综合考虑,认为控释氮肥替代普... 本文以杂交晚稻‘丰源优299’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不同处理,比较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入100%、90%缓控释氮肥时,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种植经济效益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综合考虑,认为控释氮肥替代普通尿素并减氮10%水稻种植效果最佳,是适宜邵阳市水稻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氮肥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宏伟 吴小宾 +4 位作者 王奥宇 郑福丽 陈晓影 谭德水 刘兆辉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为探明在盐碱地上实现轻简化施肥的可行性,明确其对滨海盐碱土壤质量的提升效果,在山东东营盐碱地进行了不同类型控释肥一次性施用田间试验。试验设置6种施肥处理,包括不施氮肥对照(CK)、农民习惯施肥(FP)、优化施肥(OPT)、控释氮肥A(CR... 为探明在盐碱地上实现轻简化施肥的可行性,明确其对滨海盐碱土壤质量的提升效果,在山东东营盐碱地进行了不同类型控释肥一次性施用田间试验。试验设置6种施肥处理,包括不施氮肥对照(CK)、农民习惯施肥(FP)、优化施肥(OPT)、控释氮肥A(CRFA,水基树脂包膜尿素)、控释氮肥B(CRFB,聚氨酯包膜尿素)和控释氮肥C(CRFC,腐植酸型尿素),研究不同类型缓控释肥处理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P处理相比,OPT、CRFA、CRFB和CRFC处理小麦产量分别显著提高5.9%、17.6%、29.6%和17.2%;小麦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提高18.6%、121.9%、175.4%和144.6%;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74.4%、95.1%、172.0%和115.6%;土壤可溶性盐离子总量分别显著降低4.9%、7.2%、9.5%和9.1%。与FP处理相比,CRFA、CRFB和CRFC处理的>2 mm和0.5~1 mm粒级土壤团聚体比例分别显著提高166.2%、133.8%、90.0%和40.3%、34.3%、62.7%;<0.053 mm粒级的土壤团聚体比例显著降低78.4%、73.8%、52.5%。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可改善轻度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本试验条件下以CRFB一次性施用对滨海盐碱土壤改良和小麦产量提升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小麦 控释氮肥 土壤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膜型功能缓控释肥及其膜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成静 唐雨昂 +6 位作者 朱星宇 蔡晴雯 王怡丹 贠一新 袁旭峰 朱万斌 王洪亮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包膜型缓控释肥通常具有核-壳结构,通过控制外部壳层来调控内层肥料的释放速度,可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增加作物产量,作为传统化肥替代品备受关注。而包膜型缓控释肥的核心在于对所包覆的膜材料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包膜材料都... 包膜型缓控释肥通常具有核-壳结构,通过控制外部壳层来调控内层肥料的释放速度,可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增加作物产量,作为传统化肥替代品备受关注。而包膜型缓控释肥的核心在于对所包覆的膜材料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包膜材料都有生产成本较高、难以降解等缺点。因此,开发缓控释性能好、容易降解、环境友好的功能化膜材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方向。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包膜型功能缓控释肥的研究现状,重点从无机、有机和无机-有机复合材料3个方面介绍包膜型缓控释肥膜材料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包膜型缓控释肥性能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包膜型缓控释肥的制备工艺及缓控释机理;针对该类型肥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型缓控释肥 生物质 膜材料 可持续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比一次性施肥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贺平 陈玮峰 +7 位作者 蔡健 郁洁 张丽 陈雅玲 李云龙 左文刚 单玉华 柏彦超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6-285,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比一次性施肥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江苏里下河地区稻麦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以宁麦13、南粳9108为材料,在江苏省高邮市进行为期3年的稻麦轮作大田试验,以不施氮肥为空白对照(CK),设置W0处理... 本试验旨在研究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比一次性施肥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江苏里下河地区稻麦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以宁麦13、南粳9108为材料,在江苏省高邮市进行为期3年的稻麦轮作大田试验,以不施氮肥为空白对照(CK),设置W0处理(100%普通尿素,50%基肥+50%追肥)与控释尿素按不同比例替代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W3处理,70%普通尿素+30%控释尿素;W5处理,50%普通尿素+50%控释尿素;W7处理,30%普通尿素+70%控释尿素;W10处理,100%控释尿素)。同时,基于W7处理设置减氮20%处理(WJ7)。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施肥处理相比,普通尿素与不同配比的控释尿素一次性施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稻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其中稻、麦产量最高分别可达8.26 t/hm^(2)、6.09 t/hm^(2),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W0)提高18.3%、34.4%。此外,W10处理的小麦3年平均氮素利用率最高,为47.5%,W7处理的水稻3年平均氮素利用率最高,为45.6%。在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简化配施条件下,减氮20%整体上对稻麦产量、氮素利用率无显著影响,但会降低水稻植株的氮素积累量。与普通尿素施肥处理相比,普通尿素与不同配比控释尿素一次性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并且在3年试验期内,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基于本研究结果得出,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水稻适宜的控释尿素配施比例为70%,小麦适宜的控释尿素配施比例为70%~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 控释尿素 简化配施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柑橘纤维的益生菌水凝胶载体制备及其控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少杨 李子院 +4 位作者 覃黎娜 陈心怡 汪利琪 姜铁民 李海云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159,共7页
为提高益生菌在胃肠液中的存活率及释放率,本研究以柑橘纤维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包埋材料,柠檬酸为交联剂制备水凝胶。通过吸附包埋植物乳植杆菌B5,测定包埋后水凝胶的包埋率、控释性能、胆盐耐受性及储藏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水... 为提高益生菌在胃肠液中的存活率及释放率,本研究以柑橘纤维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包埋材料,柠檬酸为交联剂制备水凝胶。通过吸附包埋植物乳植杆菌B5,测定包埋后水凝胶的包埋率、控释性能、胆盐耐受性及储藏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水凝胶均具备良好的包埋效果,包埋率均高于79%;当柑橘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配比为1:4时,水凝胶的控释性能最佳,在模拟肠液中的释放率达到89.25%;载菌水凝胶能明显提高植物乳植杆菌B5在胆盐溶液中的存活率,最高达到87.09%;在4℃下保藏30 d后,水凝胶包埋的植物乳植杆菌B5的存活率均高于60%,当柑橘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配比为1:4时,水凝胶包埋的植物乳植杆菌B5存活率为70.66%,活菌数仍大于7 lg CFU/mL。研究表明柑橘纤维-羧甲基纤维素钠水凝胶能有效减少益生菌与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的接触,从而显著提高其在各种环境下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纤维素 水凝胶 植物乳植杆菌 包埋 控释性能 储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抗菌涂膜活性包装对采后樱桃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宝安 利莹 +7 位作者 陈尧 封碧红 隋缘 徐小迪 袁树枝 岳晓珍 左进华 王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32-341,共10页
目的:旨在开发一种具有控释抗菌效果的活性涂膜包装,并研究其对樱桃番茄贮运过程品质的影响。方法:配制0.5%W/V 2,3-丁二酮抗菌涂膜液和1.0%W/Vβ-紫罗兰酮微胶囊抗菌涂膜液,混合两种抗菌涂膜液后均匀涂覆在植物基盒内部,静置晾干用于... 目的:旨在开发一种具有控释抗菌效果的活性涂膜包装,并研究其对樱桃番茄贮运过程品质的影响。方法:配制0.5%W/V 2,3-丁二酮抗菌涂膜液和1.0%W/Vβ-紫罗兰酮微胶囊抗菌涂膜液,混合两种抗菌涂膜液后均匀涂覆在植物基盒内部,静置晾干用于包装樱桃番茄,之后测定樱桃番茄有关品质指标。结果:T组处理显著降低了樱桃番茄果实的腐烂率,与普通塑料盒包装(CK)组腐烂率相比降低了25%,延缓果实质地软化现象,贮藏12 d时显著延缓果实色泽变化;维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8%,维生素C(V_(C))含量131.77 mg/100 g,总酚含量1.97 mg/g、类黄酮含量1.06 mg/g,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1.36%;延缓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并维持较高水平。结论:控释抗菌涂膜活性包装显著降低番茄腐烂率,能够较好维持樱桃番茄果实贮藏品质,为樱桃番茄等易腐果蔬的贮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紫罗兰酮 2 3-丁二酮 控释抗菌 活性包装 樱桃番茄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食品智能活性包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可怡 潘艳红 +1 位作者 梁力生 范小平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0-181,共12页
目的旨在探讨静电纺丝技术在智能活性包装中的应用,以期利用该技术开发基于多种刺激源(如pH、酶、湿度、温度和光照)、能够实现可控释放的包装系统,从而延长食品贮藏期并提升食品安全性。方法通过综述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在... 目的旨在探讨静电纺丝技术在智能活性包装中的应用,以期利用该技术开发基于多种刺激源(如pH、酶、湿度、温度和光照)、能够实现可控释放的包装系统,从而延长食品贮藏期并提升食品安全性。方法通过综述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在智能活性包装中的应用特点,并重点总结近年来基于不同刺激源设计的智能控释包装的研究进展。结果研究表明,静电纺丝技术能够制备具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高负载能力和可调控结构的纳米纤维材料,使其在智能活性包装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相比传统包装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包装材料在活性物质封装效率、缓释/控释性能、环境响应特性等方面表现优越,不同刺激源触发的控释机制已被广泛研究,相关包装材料在食品贮藏期延长及品质保持方面效果显著。结论静电纺丝技术为智能活性包装的开发提供一种高效、可控的手段,在生鲜食品、乳制品包装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研究可结合生物可降解材料、纳米复合功能改性等策略,推动静电纺丝智能活性包装的规模化生产与商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技术 控释 活性包装 智能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对没食子酸的两步控释作用
19
作者 于婧晗 王茜 +3 位作者 郭旭 牛威元 阴法文 周大勇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2,共11页
【目的】没食子酸烷基酯可以与磷脂发生相互作用,生成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作者探究了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对没食子酸的缓释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不同酰基链长的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基于大鼠翻转肠... 【目的】没食子酸烷基酯可以与磷脂发生相互作用,生成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作者探究了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对没食子酸的缓释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不同酰基链长的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基于大鼠翻转肠囊模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研究了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的胃肠消化吸收特性。【结果】没食子酸烷基酯逐渐从其磷脂复合物中释放出来(第一步缓释),并被肠道脂肪酶水解产生了游离没食子酸(第二步缓释)。此外,没食子酸和短链没食子酸烷基酯(甲酯、乙酯、丙酯、丁酯)均能够跨越小肠黏膜,且跨膜后的短链没食子酸烷基酯进一步水解产生了游离没食子酸(第二步缓释)。随着酰基链长的增加,水解速率常数呈现先升高(甲酯:1.081×10^(-5) min^(-1);乙酯:1.768×10^(-5) min^(-1);丙酯:2.193×10^(-5) min^(-1);丁酯:2.520×10^(-5) min^(-1);辛酯:2.901×10^(-5) min^(-1))后降低(辛酯:2.901×10^(-5) min^(-1);十二烷基酯:2.048×10^(-5) min−1;十四烷基酯:1.136×10^(-5) min^(-1);十六烷基酯:0.689×10^(-5) min^(-1);十八烷基酯:0.409×10^(-5) min^(-1))的趋势。【结论】通过调整没食子酸烷基酯部分的酰基链长,可有效实现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对没食子酸的两步可控缓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食子酸烷基酯 没食子酸 磷脂 控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薄荷醇的O_(1)/W/O_(2)型双重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0
作者 徐月玲 董心凤 +4 位作者 朱鲜艳 杨歌 徐瑞霜 唐伟 于丽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7-755,共9页
以薄荷醇的辛癸酸甘油酯溶液为内油相(O_(1))、三乙酸甘油酯为外油相(O_(2)),以Tween 80、Span 80分别为水溶性乳化剂和油溶性乳化剂,采用两步乳化法制备了负载薄荷醇的油包水包油(O_(1)/W/O_(2))型双重乳液。考察了乳化剂含量及油水质... 以薄荷醇的辛癸酸甘油酯溶液为内油相(O_(1))、三乙酸甘油酯为外油相(O_(2)),以Tween 80、Span 80分别为水溶性乳化剂和油溶性乳化剂,采用两步乳化法制备了负载薄荷醇的油包水包油(O_(1)/W/O_(2))型双重乳液。考察了乳化剂含量及油水质量比等因素对所制备的负载薄荷醇的O_(1)/W/O_(2)型双重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其最佳制备条件。研究了O_(1)/W/O_(2)型载香乳液的乳液类型、微观结构以及室温放置、高速离心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考察了其对薄荷醇的载香、持香及加热释香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薄荷醇溶液与水相(Tween 80的质量分数为5%)的质量比为6∶4时制备O_(1)/W型初级乳液,然后以初级乳液与外油相三乙酸甘油酯(Span 80质量分数为5%)的质量比为5∶5所制备的负载薄荷醇的O_(1)/W/O_(2)型双重乳液的稳定性最好,且经过12 000 r/min离心3 min或者室温放置60 d,依然能稳定存在且不分层。其对薄荷醇的最大负载率可达22.7%,且在40-90℃温度区间能够实现薄荷醇的控制释放。该研究以多重乳液为载体实现了薄荷醇(薄荷香精的主要成分)的有效负载及可控释放,为香精在相关领域(如食品和家居香氛行业)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及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醇 双重乳液 负载性能 稳定性 控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