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4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eld trial on use of soybean crude extract for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and wind erosion control of sandy soil 被引量:17
1
作者 GAO Yu-feng MENG Hao +2 位作者 HE Jia QI Yong-shuai HANG L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3320-3333,共14页
Wind erosion is a major cause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sandstorm form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soybeans crude extract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 Wind erosion is a major cause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sandstorm form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soybeans crude extract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SICP)on reducing wind erosion risk of sandy soil.Field 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Ulan Buh Desert,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China.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CP method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surface strength and wind e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topsoil.The optimal cementation solution(urea-CaCl2)concentration and spraying volume,according to experiments conducted on sandy land,were 0.2 mol/L and 4 L/m^2,respectively.Under this condition,the CaCO3 content was approximately 0.45%,the surface strength of sandy soil could reach 306.2 kPa,and the depth of wind erosion was approximately zero,after 30 d completion of SICP treatment.Soil surface strength decli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ime,and long-term sand fixation effects of SICP treatment varied depending on topography.Whereas wind erosion in the top area of the windward slope was remarkable,sandy soils on the bottom area of the windward slope still maintained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surface strength and a low degree of wind erosion 12 month after SICP treatment.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ests with energy dispersive X-ray(EDX)confirmed the precipitation of CaCO3 and its bridge effect.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SICP method is a promising candidate to protect sandy soil from wind erosion in deser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s crude extract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SICP) biocementation sandy soil erosion controll field tes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CO_(2)reduction performance in Nidoped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controlled by magnetic fields
2
作者 Zhiwen Zhang Haoran Zhang +2 位作者 Huang Zhou Yu Zhang Yuen Wu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5,68,共9页
In recent years,magnetic fields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catalysis to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catalysis,photocatalysis,and thermocatalysis through an important noncontact way.This work demonstrated that ... In recent years,magnetic fields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catalysis to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catalysis,photocatalysis,and thermocatalysis through an important noncontact way.This work demonstrated that doping CsPbCl_(3) halide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with nickel ions(Ni^(2+))and applying an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hotocatalytic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reaction(CO_(2)RR).Compared with its counterpart,Ni-doped CsPbCl_(3) exhibits a sixfold increase in CO_(2)RR efficiency under a 500 mT magnetic field.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of this enhancement effect were obtained through photogenerated current density measurements and X-ray magnetic circular dichroism.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in catalytic performance by the magnetic field is attributed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magnetic element doping and the external magnetic field,leading to reduced electron‒hole recombination and extended carrier lifetimes.This study provide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photocatalytic CO_(2)RR by manipulating spin-polarized electrons in photocatalytic semiconductors via a noncontact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SIS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reaction(CO_(2)RR) PEROVSKITE spin polarization magnetic f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碳储空间探测与地质评价关键技术
3
作者 李文平 曹丹平 +17 位作者 乔伟 周正武 常庆粮 张松航 刘双星 沈奕 李万军 付欣 刘博 王衍 王启庆 李小琴 杨志 刘聪 张政 徐宏杰 朱振南 程香港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3-2354,共22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双碳”目标驱动下,深部碳储空间的高效开发与安全封存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系统综述了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不可采煤层及玄武岩层等碳储空间的探测技术、场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规模化封存的关键理论技术难...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双碳”目标驱动下,深部碳储空间的高效开发与安全封存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系统综述了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不可采煤层及玄武岩层等碳储空间的探测技术、场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规模化封存的关键理论技术难题。结果表明:CO_(2)注入引发的多场耦合效应(热-流-力-化学)可能导致断层活化、盖层泄漏及地震风险,需通过多物理场数值模拟与动态监测构建风险评估框架。深部咸水层占我国理论封存潜力的98.64%,但其非均质性显著,适宜性评价需结合地质稳定性(断裂发育、盖层封闭性)和封存能力(孔隙率、渗透率)构建多尺度指标体系,联合层次分析法、GIS及机器学习方法优化选址决策。针对深部碳储空间复杂性,地震与电法联合探测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储层识别精度,其中全波形反演(FWI)可刻画孔隙-裂隙结构,重磁反演技术实现深部构造建模,多物理场数据融合技术降低反演多解性。在煤矿绿色转型方面,创新提出“负碳充填”技术,通过CO_(2)矿化钢渣、粉煤灰等工业固废制备充填材料,实现高固碳率,同时兼顾生态修复与动力灾害防控。深部不可采煤层CO_(2)封存与煤层气驱替(ECBM)协同效应显著,需优化压裂—驱替—封存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采空区CO_(2)封存则面临碎裂煤岩体复杂渗流-吸附机理挑战,需构建多相动态模型评估游离态、吸附态及溶解态封存潜力。潜力计算方法随储层类型差异显著,咸水层采用封存机理法(构造圈闭、溶解、矿化耦合),枯竭油气藏结合物质平衡法与数值模拟,煤层依赖吸附容量与置换效率评估。注入技术创新方面,微纳米气泡注入技术可提升CO_(2)溶解率,玄武岩“水混合溶解态注入”模式实现高矿化率。未来需强化多学科交叉,通过多物理场联合智能探测与精细成像,突破多类型、立体碳储空间精细探测的行业难题,研发深部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材料与技术装备;构建深部立体集成空间CO_(2)封存潜力计算与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形成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决策系统,为“双碳”目标下地质封存规模化应用提供理论与工程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碳储空间 多场耦合 地质评价 探测技术 固碳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蓬莱气田db1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分类预测
4
作者 张飞 张浪 +5 位作者 张连进 刘微 欧成华 毛正林 徐睿 黄润峰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7,共14页
四川盆地蓬莱气田灯四段碳酸盐岩储层是中国陆上石油“十四五”增储上产的重点目标之一,年代古老,埋藏深,非均质性强,空间分布难以预测。为此,围绕蓬莱气田db1区的地质、钻井、测井和地震特征,建立深层碳酸盐岩储层井震一体化分类预测技... 四川盆地蓬莱气田灯四段碳酸盐岩储层是中国陆上石油“十四五”增储上产的重点目标之一,年代古老,埋藏深,非均质性强,空间分布难以预测。为此,围绕蓬莱气田db1区的地质、钻井、测井和地震特征,建立深层碳酸盐岩储层井震一体化分类预测技术,解析深层碳酸盐岩成储特征及储层分布模式,实施储层非均质分布的反演及预测,精细刻画储层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结果表明:(1)蓬莱气田灯影组四段储层集中分布在上亚段,呈现出上下两套储层,上储层局部分布、下储层发育,仅一套储层发育等3种构型模式;(2)储层分类预测成果显示,研究区好储层和中等储层厚度较小、分布零散,差储层厚度大、纵横向分布连片性较好,平面分布在ps106井、db1井、ps11井及其邻近区域;(3)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分类及分布预测的成功,在验证所建技术适用性与可靠性的同时,也为蓬莱及类似气田储层分布预测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气田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 储层预测 井震一体化预测 储层分布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替代对砂姜黑土小麦季温室气体排放及净增温潜势的影响
5
作者 吕金岭 李太魁 +4 位作者 骆晓声 乔璐 纪朝凤 肖强 张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89-1300,共12页
有机替代增碳固汇潜力较高,然而土壤类型和气候特点对有机替代固碳降温效果影响较大,对兼顾典型土壤区作物产量和减排效果的适宜有机替代比例还缺乏针对性研究。基于此,本文以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优化施氮(OPT)及不同有... 有机替代增碳固汇潜力较高,然而土壤类型和气候特点对有机替代固碳降温效果影响较大,对兼顾典型土壤区作物产量和减排效果的适宜有机替代比例还缺乏针对性研究。基于此,本文以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优化施氮(OPT)及不同有机(鸡粪)替代(1/4M、1/2M、3/4M和M)6个处理,开展两年土壤增汇试验,并在第2年监测小麦季两次施肥期温室气体(GHGs)排放。结果显示,砂姜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随着有机替代比例的升高呈显著增加趋势,但年均固碳率(SOCSR)的增加幅度有所下降;关键温室气体N_(2)O的累积排放量随着有机替代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尤其1/4M处理N_(2)O的累积排放量最高,其次为OPT和1/2M处理,而CK和M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最低;CH_(4)累积排放量除1/4M处理最低和OPT处理最高外,其余处理差异不显著,且整体不高。综合N_(2)O、CH_(4)和SOCSR,发现高量有机替代(M)的农田净增温潜势(Net-GWP)为-5097.6kg(CO_(2_eq))·hm^(-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次为3/4M和1/2M处理,分别为-3523.1和-2541.7 kg(CO_(2_eq))·hm^(-2),而OPT和1/4M处理的Net-GWP相对较高,分别为-879.1和-501.1 kg(CO_(2_eq))·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K除外),Net-GWP随着有机肥从无到全量替代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此外,小麦基肥期N_(2)O排放和CH_(4)吸收量显著高于追肥期,其中基肥期N_(2)O排放占总排放量的58.1%~66.7%,基肥期CH_(4)吸收占总吸收量的55.3%~60.0%。不同有机替代处理中1/2M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其次为1/4M处理,再次为3/4M和OPT处理,而全替代(M)和CK的产量最低。折中小麦产量和Net-GWP,本研究认为50%鸡粪替代短期施用既可以维持砂姜黑土小麦产量,也可实现较明显的固碳减排效果,是砂姜黑土麦田综合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佳替代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替代 温室气体 土壤固碳效率 砂姜黑土 田间增温潜势 产量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井抑漏堵水技术研究及现场试验
6
作者 张弦 姜玉倩 +1 位作者 杨潇 王宸昕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29,共7页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普遍发育高渗透带和裂缝,注入水易沿优势通道突进至井筒,导致堵水失败。针对该问题,基于漏失控制的井筒堵水设计理念,选用碳酸钙作为主要漏失控制材料,研究形成了井下控漏—挤水泥—控压返排的组合堵水技术。首先,分...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普遍发育高渗透带和裂缝,注入水易沿优势通道突进至井筒,导致堵水失败。针对该问题,基于漏失控制的井筒堵水设计理念,选用碳酸钙作为主要漏失控制材料,研究形成了井下控漏—挤水泥—控压返排的组合堵水技术。首先,分批次泵注碳酸钙悬浮液封堵高渗通道,提升储层承压能力;随后,挤水泥并控压返排多余的水泥浆,以避免返顶;最后,进行电缆射孔与酸化投产,重建产能通道。室内试验表明,黄原胶可有效携带碳酸钙颗粒并控制井筒漏失;设计的水泥浆体系具备良好的流变性和封堵性能。现场试验表明,A井堵水后注入指数降低80%,含水率由53%降至10%,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漏失控制的不动管柱堵水技术可以解决缝洞型油藏堵水过程中的水泥浆漏失问题,具有经济、高效和环保等优点,为类似油藏的堵水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碳酸盐岩 漏失控制 碳酸钙 堵水 连续油管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场表象理论对双壁碳纳米管嫁接嵌段聚合物刷体系的自组装模拟研究
7
作者 肖立勇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9-202,共4页
利用粒子-场表象理论,结合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对双壁碳纳米管嫁接嵌段聚合物刷体系进行计算模拟,通过计算模拟发现:(1)当双壁碳纳米管嫁接嵌段聚合物中A、B组分只存在相互排斥时,双壁碳纳米管中的嵌段聚合物将分层;(2)当双壁碳纳米管嫁接... 利用粒子-场表象理论,结合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对双壁碳纳米管嫁接嵌段聚合物刷体系进行计算模拟,通过计算模拟发现:(1)当双壁碳纳米管嫁接嵌段聚合物中A、B组分只存在相互排斥时,双壁碳纳米管中的嵌段聚合物将分层;(2)当双壁碳纳米管嫁接嵌段聚合物中A、B组分存在相互排斥,且A组分或B组分相容时,纳米管中会形成相应的纳米通道,且随着相容性增强,纳米通道更明显;(3)当嵌段聚合物刷的聚合度逐步增加时,其对应的纳米通道将从圆柱形向网状形过渡;(4)随着碳纳米管内壁半径的变化,其纳米通道空间变化很大并存在一个最优内壁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场表象 碳纳米管 聚合物 蒙特卡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发现与启示
8
作者 张丽娟 苏洲 +1 位作者 刘永福 张银涛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9,共15页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克拉通区早古生代的海相地层中,埋深均超过6000m,碳酸盐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但古老碳酸盐岩成储成藏复杂,其勘探案例对超深层(≥6000m)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分析塔里木盆地近40年碳酸盐岩...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克拉通区早古生代的海相地层中,埋深均超过6000m,碳酸盐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但古老碳酸盐岩成储成藏复杂,其勘探案例对超深层(≥6000m)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分析塔里木盆地近40年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艰苦探索历程,剖析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大油气田重大发现的理论技术与部署思路。勘探实践表明,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经历了4个阶段的艰辛探索,通过超深层潜山岩溶、礁滩体岩溶、层间岩溶、断控岩溶储层地质理论认识创新,揭示了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在古隆起—斜坡—坳陷规模分布的形成机理,指导了勘探部署思路的转变与重大新突破;通过三维高精度地震勘探,形成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缝洞量化雕刻、走滑断裂精细表征为主的勘探技术系列,实现了非均质岩溶缝洞储层的有效预测,支撑了超深层复杂碳酸盐岩勘探的持续发现。塔里木盆地勘探实践形成的超深古老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勘探理论与技术创新,突破了克拉通区“古隆起控油”与“生油深度死亡线”等传统理论,实现了从古隆起高部位向斜坡—坳陷区重大战略转移,勇闯勘探禁区的思路转变与勘探开发一体化是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勘探大发现的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碳酸盐岩 岩溶储层 缝洞雕刻技术 大油气田 勘探历程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复合材料磨削温度对表面质量影响研究
9
作者 张红哲 周顺 +3 位作者 鲍永杰 陈晨 贾煜鑫 殷国运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8-1445,共8页
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对切削热敏感,为了更好地研究磨削温度对其加工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磨削温度场仿真模型,以获取不同铺层方向以及磨削参数下的温度分布特征,进而探究磨削温度与表面质量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温度场仿真模... 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对切削热敏感,为了更好地研究磨削温度对其加工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磨削温度场仿真模型,以获取不同铺层方向以及磨削参数下的温度分布特征,进而探究磨削温度与表面质量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温度场仿真模型有效的预测了磨削温度,误差小于12.37%;磨削热主要沿纤维方向传导,导致不同铺层方向材料表面的磨削温度呈现明显的差异;当磨削温度超过80℃时,磨削表面树脂涂覆现象明显,并且随着温度的增加损伤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 磨削温度 温度场仿真 热传导 表面质量 热损伤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田碳排放现状及固碳减排技术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邵美红 吴芊颖 +6 位作者 赵福建 王瑾 何勇 唐荣年 MOSTAFA Rastgou 李文佑嘉 蒋茜静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1期99-110,共12页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从农业角度综述了我国农田碳排放现状和固碳减排的实现路径。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我国各部门碳排放总量、农业排放源组成及各省份间的区域排放差异,结果表明:...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从农业角度综述了我国农田碳排放现状和固碳减排的实现路径。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我国各部门碳排放总量、农业排放源组成及各省份间的区域排放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变化可分为平稳增长、快速增长、显著减缓3个阶段,农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来源主要为家畜肠道发酵、水稻生产释放的CH_(4)气体和农田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的N_(2)O气体。这些排放源具有显著的区域和时间差异,具体受制于气候条件、种植结构及管理模式的影响。研究指出,改变现有农业管理模式是实现农业减排的关键,优化管理措施在减缓农业碳排放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强农田碳汇功能。基于我国农田碳排放领域的关键词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聚类分析,本研究归纳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与知识空白,指出在水田、旱地等不同类型农用地中,探索具有区域适应性的农艺管理措施对于提升固碳减排效能的重要意义。结合高频农艺措施对增产减排效果的分析结果,本研究从水肥管理优化、种植结构调整、秸秆还田与农业废弃物利用、低碳农业装备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农田固碳减排措施的实际可行性。本研究为我国农田固碳减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了系统的科学依据,并对相关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提出了指导性建议。通过聚焦未来农业绿色发展路径,本研究为我国农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参考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温室气体 碳排放 甲烷 氧化亚氮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复垦地接菌驱动植物-土壤系统中光合碳分配与稳定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毕银丽 张可 +1 位作者 肖礼 王董董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2-583,共12页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植被恢复联合已成为矿区沉陷地生态修复关键复垦技术,探究菌根修复多年后矿区植物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积累与分配现状及稳定机制,对于深入明晰矿区菌根复垦后植物-土壤碳固...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植被恢复联合已成为矿区沉陷地生态修复关键复垦技术,探究菌根修复多年后矿区植物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积累与分配现状及稳定机制,对于深入明晰矿区菌根复垦后植物-土壤碳固定流动过程、实现矿区固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大柳塔菌根修复试验示范区紫穗槐样地的接菌区与对照区,设计原位^(13)C同位素脉冲标记试验,结合碳同位素及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长期菌根复垦下矿区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及稳定策略。结果表明:叶片光合固碳后沿叶—茎—根—土的路径向下运移,长期菌根修复能增加光合碳在矿区植物-土壤系统中的积累量,标记接菌区平均光合碳富集总量是标记对照区的1.3倍;接菌提高光合碳向地下部(植物根系及土壤)的分配比例,标记接菌区地下部分配比例及平均富集量比标记对照区多13.4%,299.3%。光合碳^(13)C进入土壤后,更多地以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形式存在,其中光合碳^(13)C在MAOC中的平均富集量标记接菌区比标记对照区多分配了246.8%,标记接菌区^(13)C-MBC净富集量是标记对照区的4.5倍,维持了土壤碳库的稳定,同时菌根提高土壤有机碳转化的能力,有利于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固存。结合代谢组学的结果发现,AMF菌丝网络通过调节脂质和类脂分子、有机杂环化合物、有机氧化物、苯丙烷和聚酮类等相关化合物的代谢,影响了酪氨酸代谢、糖解与糖代谢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等碳代谢途径,最终实现土壤中光合碳^(13)C的富集以及有机碳库的稳定。综上,微生物菌根复垦既可以促进土壤有机碳库积累,又可以调控有机碳库的转化与稳定,是矿区土壤实现固碳增汇的优选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矿区生态复垦 原位^(13)C标记 代谢组学 光合碳分配 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双聚焦极双栅电子枪的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志霞 俞道龙 +2 位作者 王贺飞 万知之 徐季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7-265,共9页
文章主要设计了一种使用六棱锥内嵌圆柱体阴极结构的场发射冷阴极电子枪,通过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粒子工作室软件对该电子枪的阳极电流和焦点尺寸进行仿真模拟,进而不断优化该电子枪的结构,最终设计出一款有效焦点尺寸约为20... 文章主要设计了一种使用六棱锥内嵌圆柱体阴极结构的场发射冷阴极电子枪,通过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粒子工作室软件对该电子枪的阳极电流和焦点尺寸进行仿真模拟,进而不断优化该电子枪的结构,最终设计出一款有效焦点尺寸约为20μm,阳极电流为3.8 mA,电子通过率达到了84.5%的双聚焦极双栅电子枪。此外,通过仿真结果发现,在双聚焦极结构电子枪中,电子枪获得最小焦点尺寸的V_(f1)/V_(f2)会随着V_(f2)增加而减小,同时,阳极电流会随着V_(f1)/V_(f2)的增加而增加,并且这一增幅会随着V_(f2)增加而显著扩大,这些发现为进一步优化电子枪的性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聚焦极 双栅极 冷阴极 碳纳米管 场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虾模式对稻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及碳固定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刘银涛 王晓东 +4 位作者 曹凑贵 汪金平 顾泽茂 刘娟 江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4,共7页
为探究不同稻-鸭-虾种养模式与水稻单作模式和传统稻-虾种养模式的碳排放及碳固定特征差异,于湖北省荆州市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华墨香5号、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肉鸭武禽10号为试验材料,... 为探究不同稻-鸭-虾种养模式与水稻单作模式和传统稻-虾种养模式的碳排放及碳固定特征差异,于湖北省荆州市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华墨香5号、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肉鸭武禽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水稻单作(monoculture,CK1)模式、稻-虾种植(rice-crayfish coculture,CK2)、稻-鸭-虾单元格投放(rice-duck-crayfish unit release model,CRXD)、稻-鸭-虾“游牧鸭”(rice-duckcrayfish“nomadic duck”model,NRXD)、稻-鸭-虾大田块(rice-duck-crayfish large field block model,BRXD)共5种养模式下稻田甲烷(methane,CH4)、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2O)排放、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tensity,GHGI)以及碳固定潜力。结果显示,相比传统水稻单作模式,稻-鸭-虾模式降低了稻田CH4排放、GWP、GHGI,碳中和效应显著增加。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鸭-虾模式CH4的排放量降低了28.1%~32.1%,GWP降低了27.0%~30.7%,GHGI降低了23.0%~26.7%,碳固定增加了2089~2569 kg/hm^(2)。与稻-虾种养相比,稻-鸭-虾模式的CH4排放量降低了18.6%~23.1%,GWP降低了17.9%~22.2%,GHGI下降18.7%~22.0%,碳固定增加了616~1096 kg/hm^(2)。结果表明,稻-鸭-虾模式可以降低稻田碳排放量,提高稻田碳中和潜力,其中稻-鸭-虾大田块模式固碳减排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虾模式 稻田种养 碳排放 碳固定 CH4排放 N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硫酸铁和聚丙烯酰胺对藻泥水热炭特征的影响及产物应用潜力
14
作者 王怡梦 梁韵仪 +6 位作者 陈丙法 马亚鑫 周紫瑜 何世颖 谢慧芳 薛利红 冯彦房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87-2597,共11页
以太湖藻泥为研究对象,选择聚合硫酸铁(PFS)和聚丙烯酰胺(PAM)两种常见絮凝剂,分别在180、220和260℃条件下制备得到不同水热炭.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温度升高,藻泥水热炭中碳含量增加,氢和氮含量减少,水热反应过程中脱羧和水解反应占主导... 以太湖藻泥为研究对象,选择聚合硫酸铁(PFS)和聚丙烯酰胺(PAM)两种常见絮凝剂,分别在180、220和260℃条件下制备得到不同水热炭.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温度升高,藻泥水热炭中碳含量增加,氢和氮含量减少,水热反应过程中脱羧和水解反应占主导地位.PFS的加入使水热炭中铁含量显著提高519.6%~748.3%,并且水热温度升高可使铁的形态由Fe(Ⅲ)逐渐向Fe(Ⅱ)转变,从而增加铁的还原性.PAM在较低温度即发生降解,生成含氧官能团,而PFS则促进了有机质的降解和碳化过程.180℃制备的藻泥基水热炭养分含量较高,水稻种植实验表明,施用藻泥基水热炭不会对水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其中PAM水热炭可以使水稻植株生物量增加9.0%.基于实地调研数据估算,太湖藻泥转化为水热炭,每年可回收总氮549.8t,总磷130.9t;其中总磷回收量占环太湖河流入湖磷负荷的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化 絮凝剂 太湖藻泥 养分转化 稻田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及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15
作者 李佳慧 李伟洁 +2 位作者 许沁宇 孙立强 刘远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9-585,共7页
依托同步模拟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开放式气候变化平台,设置4种试验处理:正常气候对照处理(CK),大气CO_(2)浓度升高(CE)、作物冠层升温(WA)以及两者同时升高处理(CW),分析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水稻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和微生物丰... 依托同步模拟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开放式气候变化平台,设置4种试验处理:正常气候对照处理(CK),大气CO_(2)浓度升高(CE)、作物冠层升温(WA)以及两者同时升高处理(CW),分析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水稻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和微生物丰度变化。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CE处理土壤大团聚体比例(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增加;WA和CW处理土壤MWD和GMD无显著变化。(2)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呈现规律为小团聚体>大团聚体>粉黏粒>微团聚体,粉黏粒中有机碳含量显著小于其他粒级团聚体;与CK处理相比,CE处理显著增加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WA处理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变化。(3)与CK处理相比,CE处理显著增加>2 mm和<0.25 mm团聚体中细菌丰度,WA和CW处理显著增加<0.25 mm团聚体中细菌丰度;土壤真菌主要聚集在>2 mm团聚体中,与CK处理相比,CE处理显著增加各粒级团聚体中真菌丰度,WA处理显著增加>2 mm团聚体中真菌丰度,CW处理显著增加0.25~2 mm和<0.25 mm团聚体中真菌丰度。据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团聚体中细菌、真菌丰度与土壤MWD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团聚体中真菌丰度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气候变化与土壤团聚体共同作用影响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丰度,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与微生物丰度对大气CO_(2)升高的响应比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稻土 团聚体稳定性 微生物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地区破碎性碳酸盐岩地层钻井液井壁稳定技术
16
作者 刘雄伟 范胜 +1 位作者 管金田 贺垠博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7,共7页
通过对顺北油气田碳酸盐岩地层的地质情况分析,明确了该地层井壁失稳的原因:一是地层井壁岩石易破碎且裂缝发育,极易发生裂缝二次发育、恶性漏失甚至井塌;二是井底温度高,钻井液处理剂易高温失效;三是现场聚磺钻井液的封堵能力不足,不... 通过对顺北油气田碳酸盐岩地层的地质情况分析,明确了该地层井壁失稳的原因:一是地层井壁岩石易破碎且裂缝发育,极易发生裂缝二次发育、恶性漏失甚至井塌;二是井底温度高,钻井液处理剂易高温失效;三是现场聚磺钻井液的封堵能力不足,不能封堵地层裂隙、减少压力传递;四是现场钻井液的胶结能力不足,不能提高近井岩石的抗压强度。针对上述难点,以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钠、盐酸多巴胺等材料合成了一种抗高温胶结封堵剂AD-1。评价了胶结封堵剂AD-1的胶结性、封堵性以及对现场聚磺钻井液流变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80℃下,经过胶结的干态碳酸盐岩砂床单轴抗压强度为高达2.5~5.0 MPa,抗压强度提升了4倍以上;未胶结的湿态砂床抗压强度为0 MPa,经过胶结的湿态碳酸盐岩砂床单轴抗压强度提升至0.2~0.5 MPa;加入胶结封堵剂后,聚磺钻井液的封堵能力明显提高,钻井液能够封堵40~60、60~80目碳酸盐岩碎屑所堆砌的砂床,最大承压不小于6 MPa,30 min的累计漏失量在10 mL左右;胶结封堵剂AD-1添加量超过1.0%后黏度会剧烈增加,添加量需酌情控制。因此,以AD-1为核心的聚磺钻井液体系具有良好的抗温性、胶结性以及封堵性,可为顺北地区井壁稳定技术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北油气田 碳酸盐岩 破碎性地层 井壁失稳 胶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固态延迟酸在裂缝中作用规律数值模拟
17
作者 罗攀登 张士诚 +3 位作者 张雄 牟建业 郑海钱 卢盼盼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8,共10页
酸压是低渗透碳酸盐岩储层增产改造的主要方式。在高温碳酸盐岩储层中常规酸作用距离短,常使用自生酸提高酸液作用距离,自生酸中的固态延迟酸在油田使用较广,但考虑温度影响固态延迟酸作用规律的模拟与研究较少。针对该问题,首先建立固... 酸压是低渗透碳酸盐岩储层增产改造的主要方式。在高温碳酸盐岩储层中常规酸作用距离短,常使用自生酸提高酸液作用距离,自生酸中的固态延迟酸在油田使用较广,但考虑温度影响固态延迟酸作用规律的模拟与研究较少。针对该问题,首先建立固态延迟酸生酸模型;其次,通过物质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及酸岩反应动力学原理,构建酸压中固态延迟酸作用模型;最后,采用数值求解方法,编制程序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固态延迟酸在无反应条件下生酸浓度可达到纯HCl的11.4%(质量分数),在裂缝中流动、反应条件下,生酸浓度约为纯HCl的6%(质量分数);在近井地带(距井40m)滤失降温作用导致酸蚀缝宽变化明显;中深部裂缝,有无考虑酸岩反应生热使得酸液温度相差最高40℃;相较于交联酸,固态延迟酸具有缓慢释放、增加活酸作用距离的优势;在典型施工条件组合下,预测固态延迟酸作用距离可达140~180m。研究成果可为高温碳酸盐岩储层酸压中固态延迟酸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延迟酸 生酸规律 裂缝温度场 建模 酸压 活酸作用距离 碳酸盐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流电磁场的碳钢表面分叉裂纹监测技术研究
18
作者 杨会敏 刘伟达 +7 位作者 李伟 王俊龙 袁新安 严宇 徐喆 彭炎 刘子淇 国兆栋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1,共10页
针对传统技术在监测多方向裂纹扩展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基于交流电磁场(ACFM)的监测碳钢表面分叉裂纹的方法。通过构建正交线圈激励的交流电磁场模型,实现了对不同长度、深度及角度裂纹的定量评估,提升了对平行于感应电流方向裂纹的监... 针对传统技术在监测多方向裂纹扩展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基于交流电磁场(ACFM)的监测碳钢表面分叉裂纹的方法。通过构建正交线圈激励的交流电磁场模型,实现了对不同长度、深度及角度裂纹的定量评估,提升了对平行于感应电流方向裂纹的监测能力。建立正交激励仿真模型,优化监测激励频率与传感器布局,设计并验证了硬件系统,最终构建分叉裂纹监测系统。结果表明:正交监测方法可准确识别分叉裂纹特征,显著提高监测的可靠性与精度。在不同尺寸裂纹的扩展过程监测中,确定裂纹最大偏离距离为12mm;对于垂直分叉裂纹、45°分叉裂纹和45°折弯裂纹,测得裂纹长度的最大误差为14%,倾斜角的最大误差为6.67%。研究为碳钢表面分叉裂纹的监测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钢 分叉裂纹 交流电磁场检测 监测技术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聚合苯胺改性碳纤维海洋电极电化学性能及其电场响应研究
19
作者 田翔 孙久哲 付玉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9,共12页
本文应用碳酸氢铵弱碱性溶液作为电解质电化学原位聚合苯胺制备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海洋电极,研究其电化学性能与电场响应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生成还原态聚苯胺并出现特征氧化还原峰;交流阻抗谱表明改性电极表面等效电路增加了膜电... 本文应用碳酸氢铵弱碱性溶液作为电解质电化学原位聚合苯胺制备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海洋电极,研究其电化学性能与电场响应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生成还原态聚苯胺并出现特征氧化还原峰;交流阻抗谱表明改性电极表面等效电路增加了膜电容和膜电阻,电场响应由纯电容耦合改变为电容电阻共同作用的混合机制,有利于低频低强度信号的响应。在电场响应测试中,改性电极电位漂移量达0.66 mV/d;能够较好响应10 mV,10 mHz的低频率低强度电场信号;线性度最小值为0.072%。水流冲刷4h后聚苯胺膜质量损失为6.30%,相比于盐酸溶液电聚合制得的聚苯胺膜(质量损失7.55%)具有更好的结合力。该海洋电极可望成为新一代低成本、高性能电场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电极 聚苯胺 碳酸氢铵 电化学性能 海洋电场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孔径碳纤维三向织物复合材料增强混凝土轴压研究
20
作者 孙婷婷 张洪华 +1 位作者 Muhammad Usman Ghani 李炜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5,共9页
选用三种规格的T300碳纤维制备三种不同孔径大小的三向织物(Triaxial Woven Fabric,TWF)树脂基复合材料对混凝土进行加固。使用3D-DIC技术获取三维位移场和应变场,直观反映试样表面织物的膨胀脱落和不同纱线应变扩展的演化过程。结果表... 选用三种规格的T300碳纤维制备三种不同孔径大小的三向织物(Triaxial Woven Fabric,TWF)树脂基复合材料对混凝土进行加固。使用3D-DIC技术获取三维位移场和应变场,直观反映试样表面织物的膨胀脱落和不同纱线应变扩展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碳纤维三向织物复合材料在压缩时,三向织物的孔径越小,约束效果越显著。与未约束的混凝土相比,TWF-24K的峰值载荷提高了38.7%,TWF-12K提高了41.2%,TWF-6K提高了49.9%。在孔隙率一定时,小孔径TWF更大程度地提升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延性;TWF-6K试样的应变-时间曲线变化趋势更加一致,试样内部的应力分布更均匀。结合3D-DIC技术获取从加载到破坏整个时间序列的位移场和应变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相比于TWF-12K和TWF-24K,TWF-6K经纬纱均提供了约束作用,均匀分担轴向压缩力和径向拉伸力,具有最好的约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三向织物 混凝土加固 3D-DIC 位移场 三维应变场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