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煤比对水煤浆气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3
1
作者 于海龙 赵翔 +2 位作者 周志军 周俊虎 岑可法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6-610,共5页
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水煤浆气化过程中氧煤比对气化过程和出口煤气成分以及碳转化率的影响规律.总结了在具有复杂化学反应的高温、高压容器中,对水煤浆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得到了气化炉内的温度场、流场、浓度... 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水煤浆气化过程中氧煤比对气化过程和出口煤气成分以及碳转化率的影响规律.总结了在具有复杂化学反应的高温、高压容器中,对水煤浆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得到了气化炉内的温度场、流场、浓度场以及出口粗煤气成分,其结果与工程实际相比非常接近;并利用得到的结果分析了影响水煤浆气化过程和出口煤气成分的主要因素即氧煤比,提出了提高出口煤气有效成分(CO+H2)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煤浆 气化 氧煤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炉内喷射氨水脱除NO_x的模拟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59
2
作者 王智化 周昊 +2 位作者 周俊虎 樊建人 岑可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53,共6页
在一台小型沉降炉上进行了氨水喷射还原烟气中NOx的SNCR(SelectiveNon CatalyticReduction)实验研究,同时结合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了NH3还原NO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过高的温度引起氨水的氧化,过低的温度不利于NO的还原,存... 在一台小型沉降炉上进行了氨水喷射还原烟气中NOx的SNCR(SelectiveNon CatalyticReduction)实验研究,同时结合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了NH3还原NO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过高的温度引起氨水的氧化,过低的温度不利于NO的还原,存在一个单一的温度区间,在该试验台上最佳的氨水喷射温度范围为850℃~1100℃,最高达到了82%的NO还原率;采用均相反应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在高温区吻合情况较好;当温度高于950℃时,NH3残留量可以忽略;NH2的两类支链反应对于整个反应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水 SNCR NOx NH3/NO摩尔比 NH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法测定固相微萃取新型吸附质中单体的摩尔比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文波 申书昌 +1 位作者 安红 史向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61,共3页
以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为单体 ,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 (用量为wt 0 3% ) ,醋酸丁酯和甲苯作混合溶剂 ,溶剂用量与单体混合物的体积相同 ,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固相微萃取吸附质 (苯乙烯 丙烯酸丁酯共聚物 )。以朗伯 比耳定... 以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为单体 ,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 (用量为wt 0 3% ) ,醋酸丁酯和甲苯作混合溶剂 ,溶剂用量与单体混合物的体积相同 ,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固相微萃取吸附质 (苯乙烯 丙烯酸丁酯共聚物 )。以朗伯 比耳定律为依据 ,通过一系列的推导过程 ,得出了共聚物中两种官能团的吸收值比与共聚物中两种单体摩尔比的线性关系式A1 /A2 =kn1 /n2 。采用红外光谱法测定聚合物中两种官能团的吸收值比 ,再通过外标曲线法确定了共聚物中两种官能团的吸收值比 (y)与共聚物中两种单体的摩尔比 (x)的线性回归方程 y =0 136 2 +0 0 84 1x。方法的精密度RSD(% ) =2 4 6 4 ,方法的回收率为 92 89%~10 3 9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技术 吸附质 单体 摩尔比 红外光谱法 测定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R烟气脱硝过程硫酸氢铵的生成机理与控制 被引量:282
4
作者 马双忱 金鑫 +1 位作者 孙云雪 崔基伟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17,共6页
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原理。指出SCR脱硝过程出现硫酸氢铵的危害,详细分析了硫酸氢铵形成的影响因素,如NH3/NOx摩尔比、SO3浓度、硫酸氢铵的露点温度等。根据硫酸氢铵的特性提出了控制硫酸氢铵生成的方法与减少其负面影响... 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原理。指出SCR脱硝过程出现硫酸氢铵的危害,详细分析了硫酸氢铵形成的影响因素,如NH3/NOx摩尔比、SO3浓度、硫酸氢铵的露点温度等。根据硫酸氢铵的特性提出了控制硫酸氢铵生成的方法与减少其负面影响的措施:通过控制SCR脱硝过程氨逃逸量和烟气中SO2氧化率的方法减少硫酸氢铵的生成量;为防止催化剂因硫酸氢铵的滞留而失去活性,合理控制SCR脱硝装置在低负荷下的运行时间;为有效降低硫酸氢铵在空气预热器(空预器)换热元件上的形成速率,选用搪瓷镀层换热元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硝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硫酸氢铵(ABS) NH3/NOx摩尔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TiO_2-B系XD合成铝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9
5
作者 朱和国 王恒志 +1 位作者 孙强金 吴申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1,共4页
本文主要讨论了Al TiO2 B系XD合成铝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增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当B TiO2 摩尔比从 0增加到 2时 ,棒状物Al3Ti增强相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Al2 O3颗粒分布的均匀性提高 ,TiB2 粒状弥散分布在合金基体中 ,材料的抗... 本文主要讨论了Al TiO2 B系XD合成铝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增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当B TiO2 摩尔比从 0增加到 2时 ,棒状物Al3Ti增强相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Al2 O3颗粒分布的均匀性提高 ,TiB2 粒状弥散分布在合金基体中 ,材料的抗拉强度明显增强 ,由 2 2 4 .5MPa上升到 35 4 .5MPa,延伸率也由 3.2 %增加到 5 .6 %。Al2 O3和TiB2主要以奥罗万机制强化基体 ,而Al3Ti则以位错塞积强化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摩尔比 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与纳米铜混合焊膏用于电子封装低温烧结连接 被引量:9
6
作者 张颖川 闫剑锋 +4 位作者 邹贵生 白海林 刘磊 闫久春 ZHOU Yunhong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21,114,共5页
文中提出将纳米银焊膏与纳米铜焊膏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研究其烧结特性及其用于低温烧结连接镀银的铜块.结果表明,多元醇法制得的纳米银+纳米铜混合焊膏具有良好的防氧化特性;在5 MPa压力并保温5 min条件下,摩尔比例为1∶1的混合焊膏... 文中提出将纳米银焊膏与纳米铜焊膏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研究其烧结特性及其用于低温烧结连接镀银的铜块.结果表明,多元醇法制得的纳米银+纳米铜混合焊膏具有良好的防氧化特性;在5 MPa压力并保温5 min条件下,摩尔比例为1∶1的混合焊膏在烧结温度为250℃时,接头抗剪强度最大并达到22 MPa.随混合焊膏中纳米银颗粒含量增加,接头强度逐渐增大;纯纳米铜颗粒焊膏的接头抗剪强度为15 MPa,纯纳米银焊膏的接头强度可到达5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混合焊膏 剪切强度 烧结温度 摩尔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涂距离和喷涂功率对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郑学斌 黄民辉 +2 位作者 黄静琪 张叶方 丁传贤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83-788,共6页
本文以Ti-6Al-4V合金为基体材料,采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在不同喷涂距离和喷涂功率下制备羟基磷灰石(HA)涂层,研究喷涂距离和喷涂功率这两个重要的喷涂参数对涂层结构和组成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羟... 本文以Ti-6Al-4V合金为基体材料,采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在不同喷涂距离和喷涂功率下制备羟基磷灰石(HA)涂层,研究喷涂距离和喷涂功率这两个重要的喷涂参数对涂层结构和组成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形貌.涂层的相组成由X射线衍射谱仪(XRD)分析而得.并使用X射线荧光谱仪(XRF)测定了涂层的Ca/P摩尔比.研究结果表明,喷涂距离对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形貌、相组成以及Ca/P摩尔比有着明显的影响.随着喷涂距离的增大,羟基磷灰石粉末的熔化状态得到改善,涂层的显微结构较为致密.然而,喷涂距离的增大使得涂层的非晶化更加严重,涂层中非晶相含量增大.在实验范围内,喷涂功率对涂层结构和相组成的影响不明显.Ca/P比测定显示,等离子喷涂羟基磷灰石涂层均为缺磷涂层,Ca/P比随喷涂距离的增大而降低,随喷涂功率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涂层 等离子喷涂 喷涂距离 喷涂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脱硫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永华 陈鸿伟 +2 位作者 高建强 王春波 危日光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35-939,共5页
针对内蒙古1台75 t/h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了脱硫试验,根据现场数据分析了温度、粒度、升温速率及摩尔比等因素对循环流化床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小Ca/S摩尔比下,脱硫效率随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随着Ca/S摩尔比增大,脱硫效率上升... 针对内蒙古1台75 t/h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了脱硫试验,根据现场数据分析了温度、粒度、升温速率及摩尔比等因素对循环流化床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小Ca/S摩尔比下,脱硫效率随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随着Ca/S摩尔比增大,脱硫效率上升趋势减缓,且存在一个最佳的Ca/S摩尔比;加入石灰石脱硫时,需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节石灰石给料机的出力,以协调脱硫效率和锅炉效率之间的平衡.研究结果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实际运行中SO2的排放和脱除具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与动力工程 循环流化床 脱硫 Ca/S摩尔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区混合动态喷氨技术工程应用 被引量:19
9
作者 罗志 牛国平 +4 位作者 王晓冰 常磊 潘栋 徐晓涛 董陈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5-131,共7页
为保证催化剂入口氨氮摩尔比分布均匀、降低氨逃逸量,常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系统要求其入口NO_x质量浓度分布均匀且稳定。机组灵活性改造后,负荷将频繁调整,SCR脱硝系统入口NO_x的分布则随着燃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常规SCR脱... 为保证催化剂入口氨氮摩尔比分布均匀、降低氨逃逸量,常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系统要求其入口NO_x质量浓度分布均匀且稳定。机组灵活性改造后,负荷将频繁调整,SCR脱硝系统入口NO_x的分布则随着燃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常规SCR脱硝系统难以长期保持氨逃逸量达标,这将对空气预热器、除尘器、低温省煤器等后续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造成严重威胁。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分区混合的动态喷氨技术,具体方案为:在SCR脱硝系统入口烟道加装大范围烟气混合器,降低NO_x分布不均匀度;然后将SCR脱硝系统后续入口烟道分成2~4个区,通过分区混合器将烟气成分基本混合均匀;每个分区设置1个自动调节阀调整分区喷氨量;每个分区出口设置在线NO_x测点,并以此对各分区喷氨量进行实时调整,最大程度降低氨逃逸水平。在某660 MW机组上进行该项技术改造,改造后催化剂入口截面速度及氨氮摩尔比分布均匀性显著提高,降低了氨耗量,有效保证了后续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硝系统 SCR 分区 动态喷氨 氨氮摩尔比 氨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系统性炎症标志物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睿 张涛红 +1 位作者 胡娇娇 安瑞芳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系统性炎症标志物在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清宫并随访的完全性葡萄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206例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根据术后2年随访的血... 目的:探讨外周血系统性炎症标志物在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清宫并随访的完全性葡萄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206例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根据术后2年随访的血β-h CG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恶变组和治愈组。根据患者清宫术前血常规检查结果计算外周血系统性炎症标志物[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绝对值(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PLR)及衍生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NLR)]等,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①在符合条件的206例患者中,29例(14.08%)完全性葡萄胎患者进展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恶变组患者L[(1.23±0.35)×10^9/L vs(1.69±0.50)×10^9/L]及PLT[(165.0±37.0)×10^9/L vs(213.7±52.3)×10^9/L]和PLR(120.1±51.1 vs 156.4±52.6)明显低于治愈组(P<0.001);恶变组NLR(3.71±0.99 vs 2.97±1.46)和dNLR(4.14±2.24 vs 3.13±2.86)明显高于治愈组(P<0.05)。②孕周、L、PLT、PLR、d NLR、NLR、血β-h CG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炎症标志物联和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的AUC值为0.871,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65.5%;临床标志物联合预测的AUC值为0.807,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68.9%;炎症和临床标志物联合预测的AUC值为0.91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1%和82.5%,联合预测的AUC值高于单一参数。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周>8.4周、PLT≤180×10^9/L、NLR>3.24、PLR≤113.6及血β-h CG>94654 U/L是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清宫后发生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2.561(95%CI 3.776~41.788)、7.934(95%CI2.459~25.600)、8.261(95%CI 2.343~29.127)、5.182(95%CI 1.146~23.426)、10.743(95%CI3.030~38.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清宫术前外周血中PLT、L、NLR、PLR及血β-h CG等组成的系统性炎症标志物在预测其恶变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胎 恶变 炎症标志物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其反硝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张小玲 梁运祥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32,共5页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活性反硝化菌DNF409,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判断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在生长的各个阶段,该菌株均具有较强的反硝化活性,最适反硝化碳源为乙醇。在天然养殖水体中,碳氮摩尔比达到8.0∶1、菌体浓...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活性反硝化菌DNF409,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判断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在生长的各个阶段,该菌株均具有较强的反硝化活性,最适反硝化碳源为乙醇。在天然养殖水体中,碳氮摩尔比达到8.0∶1、菌体浓度达到108cfu/L时,其反硝化活性即可充分发挥,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降解率可分别达到94.79%和99.94%。试验表明该菌株在养殖水体的生物脱氮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作用 芽孢杆菌 亚硝酸盐 C、N摩尔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Fe摩尔比对A356铸造铝合金富铁相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宋东福 王顺成 郑开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32-1838,共7页
在含1.0%Fe(质量分数)的A356铝合金中添加不同含量的Mn,采用OM、SEM、EDS及DSC等分析方法研究Mn/Fe摩尔比对富铁相形态的影响及其规律,探讨添加Mn后A356-1.0Fe合金中物相的凝固顺序。结果表明:随着Mn/Fe摩尔比的提高,富铁相形态的演... 在含1.0%Fe(质量分数)的A356铝合金中添加不同含量的Mn,采用OM、SEM、EDS及DSC等分析方法研究Mn/Fe摩尔比对富铁相形态的影响及其规律,探讨添加Mn后A356-1.0Fe合金中物相的凝固顺序。结果表明:随着Mn/Fe摩尔比的提高,富铁相形态的演变顺序为:针状→汉字状→树枝状→星形→多边形状,当Mn/Fe摩尔比超过1.2时可基本消除针状铁相。富铁相中(Fe,Mn)/Si摩尔比随富铁相形态的凝固先后顺序逐渐增加,分别为针状富铁相中(Fe,Mn)/Si摩尔比为0.5-0.7,树枝状和汉字状富铁相中(Fe,Mn)/Si摩尔比为的1.2-1.7,星型和多边形富铁相中(Fe,Mn)/Si摩尔比为1.9。富铁相的平均晶粒尺寸和体积分数随Mn/Fe摩尔比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而后再增加。其中当Mn/Fe摩尔比为1.0时,富铁相的平均晶粒尺寸和体积分数均为最小,与A356-1.0Fe合金的相近。此外,Mn的添加有利于提高共晶相和α(Al)基体相的形成温度,有利于多边形富铁相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356铝合金 富铁相 Mn/Fe摩尔比 凝固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模数硅酸钾及其富锌涂料的制备 被引量:13
13
作者 于良民 董磊 +2 位作者 姜晓辉 徐焕志 刘登良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4年第3期9-12,共4页
研究了不同硅溶胶、硅酸钾和烷氧基硅烷对高模数硅酸钾制备的影响 ;探讨了温度、时间和搅拌速度对高模数硅酸钾制备的影响 ;进行了高模数硅酸钾富锌涂料的配方实验 ,并与国外样品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高模数硅酸钾 富锌涂料 制备 温度 时间 搅拌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在氧化性气氛中燃烧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席剑飞 刘建忠 +4 位作者 杨卫娟 汪洋 敖文 周俊虎 岑可法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8,共6页
根据吉布斯能最小原理,利用FactSage计算了B/O体系和B/C/H/O体系的热平衡,研究了温度、压强和物质摩尔比对平衡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B/O体系下,当B/O摩尔比为2∶3时,随温度逐渐升高,主要的气相含硼燃烧产物由B2O3(g)转变为BO(g)和BO2(... 根据吉布斯能最小原理,利用FactSage计算了B/O体系和B/C/H/O体系的热平衡,研究了温度、压强和物质摩尔比对平衡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B/O体系下,当B/O摩尔比为2∶3时,随温度逐渐升高,主要的气相含硼燃烧产物由B2O3(g)转变为BO(g)和BO2(g);提高环境压强,有助于增大硼燃烧的热量释放;当温度为2 400 K恒定的情况下,贫燃料时的主要产物为B2O3(g)和BO2(g),富燃料时的主要产物为B2O3(g)、BO(g)和B2O2(g)。在B/C/H/O体系中,把B/C/H/O摩尔比定为2∶1∶2∶6,在温度相对较低时,B/C/H/O体系燃烧的主要产物为HBO2(g)、CO2(g)、H2O(g)和B2O3(g),此时燃料的热释放比较完全。随温度升高,之前的燃烧产物被CO(g)、BO(g)等低热释放的物质代替,说明外界温度太高不利于燃料燃烧的热量释放;同样,提高环境压强,有助于增大系统的热量释放;当温度为2 400 K恒定的情况下,贫燃料时的主要产物为HBO2(g)、B2O3(g)和BO2(g),富燃料时的主要产物为B2O3(g)、B2O2(g)、BO(g)和HBO(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燃烧 热力学 温度 压强 摩尔比 FactS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CR脱硝及添加CO对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林伟 段钰锋 +5 位作者 姚婷 周强 赵士林 陈明明 杨志忠 李元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47,共7页
在管式炉上模拟烟气气氛下实验研究了650~950℃范围内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的脱硝特性及添加CO对其脱硝特性的影响,分析了相关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不添加CO时,SNCR最佳脱硝温度为900℃;反应器尾部N_2O和NO_2排放质量浓度均随... 在管式炉上模拟烟气气氛下实验研究了650~950℃范围内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的脱硝特性及添加CO对其脱硝特性的影响,分析了相关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不添加CO时,SNCR最佳脱硝温度为900℃;反应器尾部N_2O和NO_2排放质量浓度均随反应温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850℃时N_2O和NO_2排放质量浓度达到峰值,高温可降低氨逃逸量;反应温度低于700℃,增大氨氮摩尔比对脱硝效率、N_2O与NO_2排放质量浓度没有影响,而氨逃逸显著增大;反应温度高于800℃,增大氨氮摩尔比,脱硝效率与N_2O排放质量浓度均增大,而NO_2排放质量浓度减小。添加微量CO时,最佳脱硝效率略有增大,最佳脱硝温度、脱硝温度窗口及氨逃逸曲线向低温移动,脱硝温度窗口的下限降低至750℃;N_2O排放温度范围变宽且峰值增大,NO_2排放质量浓度接近于零。增加CO添加量易引起低温下反应器尾部CO逃逸量的增大,应尽量减少CO的添加量。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加入微量的CO降低SNCR脱硝温度,减少NO2排放质量浓度及低温时的氨逃逸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CR 氨气 脱硝效率 氨氮摩尔比 CO 添加剂 氨逃逸 N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低分子量酚醛树脂的合成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坚 江泽慧 刘君良 《木材工业》 2001年第4期19-21,共3页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对 16种不同合成条件的水溶性低分子量酚醛树脂样品进行检测 ,分别求得数均分子量mn、重均分子量 mw 和树脂质量指标。结果表明 ,苯酚∶甲醛∶ Na OH的摩尔比为 1∶ 2 .1∶ 0 .1,反应时间超过 180 min后 ,PF预聚物的...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对 16种不同合成条件的水溶性低分子量酚醛树脂样品进行检测 ,分别求得数均分子量mn、重均分子量 mw 和树脂质量指标。结果表明 ,苯酚∶甲醛∶ Na OH的摩尔比为 1∶ 2 .1∶ 0 .1,反应时间超过 180 min后 ,PF预聚物的分散指数小 ,分子量均匀 ;GPC谱图显示 ,谱峰比较稳定 ,分子量分布在 2 0 0~ 40 0之间的占 98.3%。树脂质量指标检测表明 :固体含量为 49.8% ;游离苯酚含量为 0 .18% ;游离甲醛含量为 0 .14% ;可被溴化物含量为 15 .5 % ;树脂粘度为 8.8m Pa· s;树脂的 p H值为 9.2 3;水混和倍数为 L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醛树脂 摩尔比 游离甲醛 合成 测定 胶粘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炉内高温喷射尿素溶液脱硝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17
作者 高亮 王智化 +4 位作者 凌忠钱 周樟华 李国能 周昊 岑可法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2-75,共4页
试验采用多功能一维沉降炉试验台。模拟电厂锅炉喷射尿素溶液还原烟气中的 NOx 气体成分,采用的方式为尿素溶液 SNCR方式脱硝。试验研究结果分析得到结论为:尿素溶液的最佳喷入温度为 850 ℃~950 ℃,反应的停留时间为 0. 7 s~ 1 s,合... 试验采用多功能一维沉降炉试验台。模拟电厂锅炉喷射尿素溶液还原烟气中的 NOx 气体成分,采用的方式为尿素溶液 SNCR方式脱硝。试验研究结果分析得到结论为:尿素溶液的最佳喷入温度为 850 ℃~950 ℃,反应的停留时间为 0. 7 s~ 1 s,合理的 NH3 /NO 比例在 1. 5 ~ 3. 0 左右。烟气中的CO、O2 存在对脱硝效果的影响不能忽略,O2 的含量过高不利于脱硝的反应发生, CO在低温条件下有助于脱硝反应中的 NO还原,在高温情况下抑制 NO的还原,总体上讲 CO的存在使反应的“温度窗口”向低温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溶液 SNCR 停留时间 NH3/NO摩尔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不同规格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文广 张继红 +3 位作者 高振锟 房景辉 李加琦 刘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4-138,共5页
采用静水法测定了温度和盐度对两种规格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温度、规格均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但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没有显著影响(P>0.... 采用静水法测定了温度和盐度对两种规格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温度、规格均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但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为12-24℃时,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温度为24℃时,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各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明显的下降。在温度为12-28℃条件下,大规格组(A组)甲虫螺的单位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小于小规格组(B组)。当温度为12-28℃时,甲虫螺的氧氮比值O/N比值范围在8.17-17.31之间。温度为20℃和24℃时,各实验组均有最大的O/N比值。温度升至28℃时,O/N比值明显下降。(2)盐度、规格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但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盐度为20-30时,两种规格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盐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盐度为30时,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盐度的继续升高,各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明显的下降。在盐度为20-40条件下,大规格组(A组)甲虫螺的单位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小于小规格组(B组)。当盐度为20-40时,甲虫螺的O/N比值范围在10.80-22.71之间。盐度为30时,各实验组均有最大的氧氮比值,盐度升至35和40时,氧氮比值明显下降。研究表明,甲虫螺生存的最适温度为24℃,最适盐度为30。以期为甲虫螺的人工繁殖以及贝螺混养技术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虫螺 温度 盐度 耗氧率 排氨率 氧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234yf/R134a二元混合工质的热物理性质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维栋 张鹏 张昌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8-83,共6页
用PR方程结合vdW和HV混合法则建立了R1234yf/R134a的热物性模型,分析了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特性曲线,发现R1234yf/R134a存在共沸点。当R1234yf/R134a的摩尔组分比为0.533/0.467,压力在400k Pa以上时,温度滑移最大约0.01K;当摩尔组分比为0... 用PR方程结合vdW和HV混合法则建立了R1234yf/R134a的热物性模型,分析了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特性曲线,发现R1234yf/R134a存在共沸点。当R1234yf/R134a的摩尔组分比为0.533/0.467,压力在400k Pa以上时,温度滑移最大约0.01K;当摩尔组分比为0.178/0.822,压力为200k Pa时,温度滑移最大为0.28K。根据余函数法导出了R1234yf/R134a的焓、熵计算式,可以用于R1234yf/R134a直接替代的工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1234yf/R134a 摩尔组分比 热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Fe/CeO_2催化剂上乙二醇水相重整制氢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冠益 李婉晴 +3 位作者 颜蓓蓓 单锐 姚金刚 马文超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2,共6页
以CeO_2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复合Ni Fe/CeO_2催化剂,用于乙二醇的水相重整制氢.利用N_2吸附脱附(N_2 adsorption-desorption)、X-射线衍射(XRD)和H2化学吸附(H_2 temperature program reduction)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Ni/F... 以CeO_2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复合Ni Fe/CeO_2催化剂,用于乙二醇的水相重整制氢.利用N_2吸附脱附(N_2 adsorption-desorption)、X-射线衍射(XRD)和H2化学吸附(H_2 temperature program reduction)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Ni/Fe摩尔比对乙二醇水相重整制氢效果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可重复使用性.实验结果表明:在Ni_1Fe_2/CeO_2催化剂上的乙二醇水相重整制氢反应中,H_2选择性为89.27%,,乙二醇转化率为99.13%,,烷烃选择性为11.43%,;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以后,仍然保持初始活性的6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2 Ni/Fe摩尔比 乙二醇 水相重整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