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处理温度对Pt/TiO_(2)纳米带复合物催化HCHO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崔维怡 王希越 谭乃迪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01-1708,共8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并结合酸处理制备出TiO_(2)纳米带,进行不同温度热处理,在TiO_(2)纳米带上沉积Pt纳米颗粒(NPs),制备出一系列Pt/TiO_(2)纳米带复合物,用于甲醛室温催化氧化。通过各种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对TiO_(2)... 采用水热合成法并结合酸处理制备出TiO_(2)纳米带,进行不同温度热处理,在TiO_(2)纳米带上沉积Pt纳米颗粒(NPs),制备出一系列Pt/TiO_(2)纳米带复合物,用于甲醛室温催化氧化。通过各种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对TiO_(2)纳米带的相组成和表面结构,以及表面的氧空位和羟基的数量有较大的影响。在室温下,600℃热处理的TiO_(2)纳米带负载Pt催化剂具有更为丰富的氧空位,有利于吸附氧的活化,并形成较多的Ti-(OH)_(x)-Pt物种,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在25℃,相对湿度为55%时,甲醛的转化率为9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相结构 热处理温度 氧空位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湿热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及其功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紫薇 朱明明 +2 位作者 王凤新 赵强 熊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57-164,共8页
研究了高温湿热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在中性条件下,将质量分数为1%的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溶液在70、90、120、150、170、200℃下分别处理30 min,测定其处理前后结构、溶解度、表面疏水性、乳化... 研究了高温湿热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在中性条件下,将质量分数为1%的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溶液在70、90、120、150、170、200℃下分别处理30 min,测定其处理前后结构、溶解度、表面疏水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变化。红外光谱的拟合计算得出,随着处理温度升高,SPI的α-螺旋含量显著增加,β-折叠含量明显减少;荧光发射光谱的测试结果表明,湿热处理导致最大发射波长发生红移,经200℃高温湿热处理的样品,最大发射波长红移程度最大。处理温度增加到90℃,溶解性逐步提高,可能是由于产生了可溶性聚集体。处理温度为120℃时,SPI溶解度最低。处理温度继续升高至200℃,溶解度再次增加,电位绝对值降低,表明湿热处理会导致溶液的稳定性降低,易发生聚集。170、200℃高温湿热处理的样品粒径、浊度明显增大,表明SPI形成可溶性聚集体;SPI的表面疏水性和乳化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处理温度为90℃时达到最大,而乳化稳定性则逐步增加。该研究为植物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的热聚集改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及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高温湿热处理 热聚集 二级结构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氧超高温热处理对废阴极炭块的脱毒机理 被引量:6
3
作者 刘艳 王帅 +4 位作者 骆有发 刘海营 申士富 王金玲 王丽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8-146,共9页
铝电解废阴极炭块由于含有氟化物和少量氰化物被称为危险固体废弃物,直接填埋或堆存都对环境有很大危害。提出了铝电解槽碳质固废连续隔氧超高温氟、碳高效分离回收技术。通过TGA热重试验和热力学模拟分析热处理过程中的热行为,并利用XR... 铝电解废阴极炭块由于含有氟化物和少量氰化物被称为危险固体废弃物,直接填埋或堆存都对环境有很大危害。提出了铝电解槽碳质固废连续隔氧超高温氟、碳高效分离回收技术。通过TGA热重试验和热力学模拟分析热处理过程中的热行为,并利用XRF、XRD和SEM-EDS等分析手段探究焙烧前后阴极炭块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经隔氧超高温热处理后,所得的石墨碎产品中氰化物充分分解、氟化物含量仅为0.074%,石墨碎中石墨含量达到98.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阴极炭块 隔氧超高温热处理 TGA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