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oretical Insights into the Atomic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Polyperyleneimide:On the Origin of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y
1
作者 Yi-Qing Wang Zhi Lin +1 位作者 Ming-Tao Li Shao-Hua Shen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6,共9页
Polymeric perylene diimide(PDI)has been evidenced as a good candidate for photocatalytic water oxidation,yet the origin of the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y remains unclear and needs further exploration.Her... Polymeric perylene diimide(PDI)has been evidenced as a good candidate for photocatalytic water oxidation,yet the origin of the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y remains unclear and needs further exploration.Herein,with crystal and atomic structures of the self-assembled PDI revealed from th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is theoretically illustrated by the first-principle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suggesting the suitable band structure and the direct electronic transition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over PDI.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carbonyl O atoms on the conjugation structure serve as the active sites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by the crystal orbital Hamiltonian group analysis.The calculations of reaction free energy changes indicate that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should follow the reaction pathway of H_(2)O→^(*)OH→^(*)O→^(*)OOH→^(*)O_(2)with an overpotential of 0.81 V.Through an in-depth theoretical computational analysis in the atomic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the origin of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y for PDI is well illustrated,which would help the rational design and modification of polymeric photocatalysts for efficient oxygen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Polymeric perylene diimide Atomic structure Electronic structure Reaction pathw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探针分子测试煤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比
2
作者 洪林 刘文通 +3 位作者 高大猛 梁伟 赵峻丹 车兴竺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1-299,共9页
煤体微观孔隙结构的准确表征对深入了解煤的内部结构和气体吸附、解吸和扩散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液氮(77 K)条件下,对3种变质程度的煤进行低压氩气吸附试验(LPGA-Ar)、低压氮气吸附试验(LPGA-N_(2))和低压氧气吸附试验(LPGA-O_(2)),分... 煤体微观孔隙结构的准确表征对深入了解煤的内部结构和气体吸附、解吸和扩散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液氮(77 K)条件下,对3种变质程度的煤进行低压氩气吸附试验(LPGA-Ar)、低压氮气吸附试验(LPGA-N_(2))和低压氧气吸附试验(LPGA-O_(2)),分析了煤的吸附变化规律;应用试验数据和非局部密度泛函理论(NLDFT),对煤的孔隙结构参数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煤对Ar、N_(2)和O_(2)气体的吸附过程包含微孔填充、单层吸附、多层吸附以及毛细凝聚现象,其中煤对N_(2)的吸附量略高于Ar,对O_(2)的吸附量是N_(2)的2~8倍。煤吸附/脱附等温线的滞后类型在不同探针分子测试试验中均属于同一类型即H3型,揭示了煤中含有大量狭缝形孔隙。在77 K测试温度下,不同探针分子测试的孔径范围不同,即Ar探针分子为0.87~12 nm;N_(2)探针分子为1.09~250 nm;O_(2)探针分子为0.81~50.82 nm。而煤样的孔径分布在不同探针分子测试下均呈“多峰”分布,其中在微孔范围内都表现为“单峰”特性。与N_(2)、O_(2)探针分子相比,Ar探针分子可以准确分析2~10 nm孔隙参数,同时Ar和O_(2)探针分子可以进入极微孔(0.7~2 nm)。3种探针分子都很难对微孔孔容进行准确表征,尤其是N_(2)探针分子。此外,不同探针分子测试下煤样的微孔和介孔比表面积贡献率不同,说明微孔是决定煤对N_(2)吸附的主要因素,而煤对Ar和O_(2)吸附则是介孔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量 孔隙结构 低压氩吸附 低压氮吸附 低压氧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位镨掺杂BaPr_(x)Fe_(1-x)O_(3-δ)透氧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
作者 梁碧麟 余倩 +2 位作者 贾思琦 李芳 李其明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通过联合络合法合成了B位镨掺杂BaPr_(x)Fe_(1-x)O_(3-δ)系列钙钛矿透氧膜材料,有效优化了BaFeO_(3-δ)母体材料的晶相结构,该系列材料展示了良好的氧渗透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B位镨掺杂可促使BaFeO_(3-δ)母体材料由六方晶型结构转... 通过联合络合法合成了B位镨掺杂BaPr_(x)Fe_(1-x)O_(3-δ)系列钙钛矿透氧膜材料,有效优化了BaFeO_(3-δ)母体材料的晶相结构,该系列材料展示了良好的氧渗透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B位镨掺杂可促使BaFeO_(3-δ)母体材料由六方晶型结构转变为立方钙钛矿结构,且BaPr_(x)Fe_(1-x)O_(3-δ)材料晶胞体积随着镨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系统对比了BaFeO_(3-δ)材料和BaPr_(x)Fe_(1-x)O_(3-δ)系列钙钛矿透氧膜材料在晶相结构、微观形貌、氧渗透通量和速率控制步骤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六方相BaFeO_(3-δ)母体膜片在中低温区间氧渗透性能极低,随着温度升高至950℃,其透氧量迅速增加至约0.4 mL/(cm^(2)·min),而BaPr_(0.05)Fe_(0.95)O_(3-δ)膜片的中低温透氧性能明显改善,850℃时其透氧量为0.42 mL/(cm^(2)·min),950℃时透氧量高达0.60 mL/(cm^(2)·min).PrxFe_(1-x)O_(3-δ)系列材料的透氧量随Pr掺杂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掺杂量为x=0.1时达到最大值.通过Wagner方程系统分析了BaPr_(0.05)Fe_(0.95)O_(3-δ)膜片(厚度为1.0 mm)的氧渗透动力学过程,发现其为体相扩散控制.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镨微量掺杂调变BaFeO_(3-δ)的晶相结构和氧渗透性能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氧膜 镨掺杂 钙钛矿 透氧量 晶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分子在CrN(11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
4
作者 贵宾华 周晖 +4 位作者 汪科良 赵蒙 何延春 马占吉 杨拉毛草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4-303,共10页
为深入探究氧分子在氮基涂层表面的吸附作用机理,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氧分子在CrN(111)表面不同点位吸附体系的吸附能、电子结构以及能态密度,阐明CrN(111)表面吸附氧分子的微观作用机制。吸附能方面,氧分子在CrN... 为深入探究氧分子在氮基涂层表面的吸附作用机理,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氧分子在CrN(111)表面不同点位吸附体系的吸附能、电子结构以及能态密度,阐明CrN(111)表面吸附氧分子的微观作用机制。吸附能方面,氧分子在CrN(111)表面hollow-Cr点位吸附能最低,可达−5.17 eV。针对不同吸附点位,被吸附氧分子与表层Cr及N原子间呈现出明显的电荷转移现象,表明吸附O原子与表层Cr及N原子间形成了离子键交互作用。同时,表层Cr原子3s、3d及N原子2p轨道与O原子2p轨道态密度峰的重叠与共振,表明吸附体系原子间产生了轨道杂化作用。此外,受氧分子吸附作用影响,CrN(111)表面原子发生明显结构弛豫,表层及次表层原子间距呈收缩状态;同时,不同吸附点位氧分子均未发生角度偏转,但bri-Cr-Cr点位氧分子出现明显位移,偏移至hollow-Cr吸附点位。以上结果表明,吸附氧分子与表层Cr及N原子间呈典型离子交互作用与共价交互作用共存状态,进而形成稳定的O_(2)/CrN(111)吸附体系,且以hollow-Cr为最稳定吸附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CrN(111)表面 氧吸附 电子结构 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应用于锌空气电池的三维纳米催化材料结构设计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笑盈 张浩栋 +4 位作者 王亚铭 范扬 宋海欧 居学海 张树鹏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4-58,共5页
围绕锌空气电池(ZABs)的析氧反应(OER)和氧还原反应(ORR)电催化性能提升,从三维纳米结构角度综述了空心、多面体、核壳、蜂窝状、三明治结构和其他三维结构的形貌构建策略和性能调控机制,并分析了这些材料在ZABs中的电化学应用,最后总... 围绕锌空气电池(ZABs)的析氧反应(OER)和氧还原反应(ORR)电催化性能提升,从三维纳米结构角度综述了空心、多面体、核壳、蜂窝状、三明治结构和其他三维结构的形貌构建策略和性能调控机制,并分析了这些材料在ZABs中的电化学应用,最后总结了提升三维结构催化剂电化学性能的科学策略,并对ZABs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空气电池 氧还原 三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高熵FeCoCrMnBS氢氧化物构筑及其增强氧析出催化性能研究
6
作者 韩鑫 程志豪 +3 位作者 张金凤 刘杰 钟澄 胡文彬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0,共10页
析氧反应(OER)是电解水的关键反应之一。因此,高效的析氧反应电催化剂对水的分解至关重要。本研究工作基于泡沫镍(NF)基底,成功构筑了新型FeCoCrMnBS高熵氢氧化物(HEH)催化剂。FeCoCrMnBS HEH具有由大量非晶结构的超薄纳米片构成的多孔... 析氧反应(OER)是电解水的关键反应之一。因此,高效的析氧反应电催化剂对水的分解至关重要。本研究工作基于泡沫镍(NF)基底,成功构筑了新型FeCoCrMnBS高熵氢氧化物(HEH)催化剂。FeCoCrMnBS HEH具有由大量非晶结构的超薄纳米片构成的多孔形态。获得的FeCoCrMnBS/NF电极在碱性介质中表现出优异的OER电催化活性,在100 mA·cm^(-2)下只需要290 mV的过电位。此外,该催化剂在10 mA·cm^(-2)下显示出超过120 h的耐久性。增强的催化性能受益于独特的非晶结构以及B与S之间的正协同作用。该协同作用能够促进了硫酸盐的形成,从而削弱了OER中间体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本研究为设计高效的OER电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氢氧化物 掺杂 非晶结构 析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Li^(+)和Sr^(2+)共掺杂对氧离子导体Na_(0.52)Bi_(0.48)Ti_(0.99)Mg_(0.01)O_(3-δ)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孔明慧 李润 +3 位作者 朱沛 郭翠婷 杨强 刘润茹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5-1191,共7页
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Raman光谱和交流阻抗谱表征1000℃烧结温度制备的Na_(0.52)Bi_(0.48-2x)Li_(x)Sr_(x)Ti_(0.99)Mg_(0.01)O_(3-δ)(x=0,0.005,0.010,0.015)多晶氧离子导体,研究Li+和Sr2+共掺杂浓度对该系列样品... 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Raman光谱和交流阻抗谱表征1000℃烧结温度制备的Na_(0.52)Bi_(0.48-2x)Li_(x)Sr_(x)Ti_(0.99)Mg_(0.01)O_(3-δ)(x=0,0.005,0.010,0.015)多晶氧离子导体,研究Li+和Sr2+共掺杂浓度对该系列样品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i+和Sr2+共掺杂浓度的增加,所有样品均未出现明显杂质峰,晶胞参数和晶胞体积随掺杂浓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x=0.010时,晶粒的电导率达到最大值,约为未掺杂样品电导率的2倍;当x=0.010时,样品的表观晶界电导率与宏观晶界电导率达到最佳值,优于其他掺杂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结构 固相法 氧离子导体 电导率 共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氧调控酿酒污水再利用效果及微生物机制
8
作者 柏松 杨英 +3 位作者 何静 罗玲 杜娟 徐丽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10-217,共8页
酿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有机物浓度高、处理难度大。同时,生活污水的低碳化导致其缺乏有机物供给、氮素去除效果差。该研究采用酿酒污水作为碳源强化生活污水脱氮,考察了不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条件下的污水脱氮效果、微生... 酿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有机物浓度高、处理难度大。同时,生活污水的低碳化导致其缺乏有机物供给、氮素去除效果差。该研究采用酿酒污水作为碳源强化生活污水脱氮,考察了不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条件下的污水脱氮效果、微生物群落结构、基因富集特征,并设计了应用模式。结果表明,DO 3~5 mg/L条件下,酿酒污水与生活污水按照体积比1∶380混合处理,可以满足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含修改单)》一级A标。DO浓度降低将导致菌属数量减少,通过影响Sphaerotilus、Hydrogenophaga、Zoogloea菌属协同演替,从而调控污染物去除性能。此外,氮代谢途径中amoA、amoB、amoC、nirK、nosZ是容易受影响的关键基因,其丰度降低将直接削减污染物去除率。将酿酒污水用作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或者酿酒厂自身生活污水处理中的碳源,均可实现降本增效、节能降碳。该研究为酿酒污水再利用技术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污水 生活污水 溶解氧 脱氮性能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腈原丝预氧化过程中空气压力的作用机理
9
作者 兰泽铖 周航 +1 位作者 王宇 徐樑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6,共9页
聚丙烯腈(PAN)纤维在预氧化过程中,环境中氧气向纤维内部扩散的行为会导致纤维径向方向的氧气含量存在差异,使得纤维径向预氧化反应程度不同,形成不均匀的结构,且后续的炭化和石墨化并不能矫正预氧化带来的缺陷,最终影响碳纤维的性能。... 聚丙烯腈(PAN)纤维在预氧化过程中,环境中氧气向纤维内部扩散的行为会导致纤维径向方向的氧气含量存在差异,使得纤维径向预氧化反应程度不同,形成不均匀的结构,且后续的炭化和石墨化并不能矫正预氧化带来的缺陷,最终影响碳纤维的性能。通过增加环境压力提供氧气向纤维内部扩散的动力,研究了压力对PAN纤维预氧化程度和径向结构的影响,同时提高氧气浓度也会影响氧气在纤维径向的扩散,将不同压力与氧气浓度下制备的预氧纤维进行对比,分析了氧含量改变方式对纤维预氧化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35℃预氧化,热处理时间为20 min时,压力在10~20 kPa范围,纤维的预氧化反应程度从30.65%增加到35.49%,大幅促进了纤维的预氧化反应,同时明显减弱了纤维的皮芯结构。超过20 kPa,压力对纤维预氧化反应和皮芯结构的影响减弱。热处理时间延长到40 min时,压力主要促进纤维环化指数增加,预氧化程度更高。相比于氧气浓度变化,在235℃-20 min等效氧含量下,10 kPa下纤维的预氧化程度(30.65%)大于23%下纤维的预氧化程度(22.80%),压力对纤维预氧化反应程度及径向结构差异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预氧纤维 压力 氧气浓度 预氧化程度 径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O-FeO_(x)-CaO-SiO_(2)-ZnO高铅渣还原过程熔渣结构及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0
作者 杨建军 崔雅茹 +4 位作者 王国华 李小明 李锋 陈雷 杨树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144-148,共5页
高铅渣还原熔炼过程中组分不断变化,严重影响其物化性能及过程控制的稳定性。本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微观角度探究了PbO-CaO-SiO_(2)-FeO_(x)-ZnO系渣组分含量变化对其硅酸盐结构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 高铅渣还原熔炼过程中组分不断变化,严重影响其物化性能及过程控制的稳定性。本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微观角度探究了PbO-CaO-SiO_(2)-FeO_(x)-ZnO系渣组分含量变化对其硅酸盐结构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拉曼结构分析及熔化温度、黏度宏观性质测定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高铅渣中对于熔渣结构及性能调控起主要作用的是[SiO_(4)]^(4-)、[Si_(2)O_(7)]^(6-)、[Si_(2)O_(6)]^(4-)等聚阴离子;随着还原过程的进行,高铅渣中桥氧结构由Q^(0)、Q^(1)向Q^(2)转化,体系中以[SiO_(4)]^(4-)和[Si_(2)O_(7)]^(6-)为结构单元形成的化合物含量降低,而[Si_(2)O_(6)]^(4-)二聚体聚阴离子含量增多,熔渣聚合度变大,流动性变差,这与熔渣黏度测定的结果完全吻合。在还原后期,渣中逐步被还原的Fe^(2+)与硅氧聚阴离子反应,析出大量高熔点铁硅酸盐,体系中各离子的扩散能力下降,导致渣熔点和黏度相应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铅渣还原熔炼 分子动力学模拟 复杂硅酸盐 桥氧结构 聚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煤基炭负极可控制备:研究进展与展望
11
作者 李秀春 常永刚 +2 位作者 解炜 李晓明 陈成猛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73-3388,共16页
钠离子电池凭借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储能技术。作为钠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负极材料的开发至关重要。炭基材料因其结构稳定、成本低廉、安全性高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商业化应用前景的负极材料。煤具有成本... 钠离子电池凭借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储能技术。作为钠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负极材料的开发至关重要。炭基材料因其结构稳定、成本低廉、安全性高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商业化应用前景的负极材料。煤具有成本低、碳收率高、分子结构可调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优质的碳源。然而,煤固有的高芳香性与组分的高复杂性导致了其衍生炭微晶结构高度有序且结构演变不可控,严重阻碍了高性能煤基炭负极材料的设计。本文针对钠离子电池煤基炭负极材料发展的关键问题,介绍了煤炭结构、性质与其热解机理,并从无定形碳微观结构调控方面总结了以煤为碳源制备钠离子电池负极的最新技术研究进展,最后针对煤基炭负极材料未来面临的问题与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与展望,旨在为高性能煤基炭负极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炭材料 热解 含氧官能团 结构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槽型结构对液氧涡轮泵液封轮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钟磊 许开富 +3 位作者 王凯 项乐 吴登昊 王晓晖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78,共10页
为了提高液封轮的气液界面稳定性和低温空化特性,分析了不同槽型结构对液氧涡轮泵首级液封轮密封性能和低温空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封轮密封性能受槽型/叶片结构、流道导向设计(径向/后倾/后弯)及构型(叶片式/流道式)共同影响。径... 为了提高液封轮的气液界面稳定性和低温空化特性,分析了不同槽型结构对液氧涡轮泵首级液封轮密封性能和低温空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封轮密封性能受槽型/叶片结构、流道导向设计(径向/后倾/后弯)及构型(叶片式/流道式)共同影响。径向叶片结构在实现低泄漏和低温升方面优势突出,是大多数工况的优选。较径向流道结构,径向叶片结构泄漏量降低96.3%,轴功率增加14.8%,封压功率比下降2%。后倾/后弯叶片结构通过优化导流,显著提升气液界面稳定性,是追求稳定性的首选。后倾/后弯结构的槽外间隙中形成回流涡旋,较径向流道结构,轴功率分别增加约14.8%和25.0%,流道式结构(尤其后倾式)在高转速下可作为替代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液氧涡轮泵液封轮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封轮 液氧涡轮泵 槽型结构 密封性能 低温空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环境下纯氢纯氧微混喷嘴掺混特性数值研究
13
作者 郑思齐 撒博文 +1 位作者 邵卫卫 刘策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902-3911,I0028,共11页
对于氢-氧-蒸汽近化学当量燃烧带来的燃尽挑战,微混燃烧借助其快速混合特性,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解决方案。该文针对氢-氧-蒸汽微混喷嘴掺混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借助化学反应网络模型分析掺混均匀性对燃烧效率的影响规律。然后,采... 对于氢-氧-蒸汽近化学当量燃烧带来的燃尽挑战,微混燃烧借助其快速混合特性,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解决方案。该文针对氢-氧-蒸汽微混喷嘴掺混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借助化学反应网络模型分析掺混均匀性对燃烧效率的影响规律。然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开展微混单喷嘴内多组分掺混特性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燃烧效率随着掺混均匀性的增加而提高,进而确定了所需达到的掺混指标;马蹄涡诱导强湍流是控制蒸汽和氢气掺的主要机制;氧气与氢-蒸汽混合气的掺混均匀主要与反向旋流涡对和氧气高浓度区域的相对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蒸汽 掺混特性 动量比 涡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天山阿希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碳酸盐矿物形成过程及其成矿启示
14
作者 杨虹 彭义伟 +6 位作者 顾雪祥 韩建民 魏征 刘俊平 宋明伟 张焱 陈曦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8-327,共20页
新疆西天山阿希金矿床是赋存于陆相火山岩中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该矿床成矿过程分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Ⅰ)、石英-黄铁矿(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Ⅲ)、碳酸盐-石英(Ⅳ)和碳酸盐(Ⅴ)5个阶段。碳酸盐矿物是金矿石中除... 新疆西天山阿希金矿床是赋存于陆相火山岩中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该矿床成矿过程分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Ⅰ)、石英-黄铁矿(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Ⅲ)、碳酸盐-石英(Ⅳ)和碳酸盐(Ⅴ)5个阶段。碳酸盐矿物是金矿石中除石英外最主要的非金属矿物,其组构与成分特征记录了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演化信息。笔者对阶段Ⅱ皮壳状石英中自形粗粒白云石(Dol-Ⅰ)、阶段Ⅲ叶片状白云石(Dol-Ⅱ)、阶段Ⅳ脉状白云石(Dol-Ⅲ)和阶段V脉状方解石(Cal-Ⅳ)开展了岩相学观察、阴极发光拍摄、电子探针和C-O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Dol-Ⅰ由白云石(Dol-Ⅰa)和铁白云石(Dol-Ⅰb)组成,二者的FeO含量(0.31%~0.68%、14.17%~14.66%)差异显著;Dol-II和Dol-III的Fe O含量(0.63%~1.48%、1.57%~3.89%)相似,均属含铁白云石。DolⅢ和Cal-Ⅳ的δ^(13)C_(V-PDB)均值分别为3.05‰、2.48‰,与海相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相似,表明流体中碳可能源自矿区基底灰岩;二者的δ^(18)O_(SMOW)均值为15.72‰和15.68‰,呈负向飘移,可能是循环大气降水萃取赋矿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所致。阶段Ⅱ皮壳状矿石从脉壁向中心分别形成平行的含载金硫化物的石英微条带、梳状石英、胶状结构“球状”石英和Dol-Ⅰ,表明它是成矿流体经历多次流体沸腾作用后,酸性气体逸失和硫化物大量沉淀的碱性条件下的产物。阶段Ⅲ中Dol-Ⅱ呈叶片状发育在烟灰色隐晶质石英中,表明它是流体初始沸腾过程中从非平衡过饱和热液体系中直接析出的产物。阶段Ⅳ中Dol-Ⅲ呈自形粗粒的白云石脉穿切早期矿脉,它是在浅地表成矿环境稳定的条件下缓慢结晶形成的。阶段Ⅴ中Cal-Ⅳ呈自形粗粒分布于成矿系统边缘,在温压降低的条件下,由热液中CO_(2)、_(H2)S逸失以及HCO^(3-)解离产生的CO_(3)^(2-)与Ca^(2+)结合所形成。综合碳酸盐矿物组构学、主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流体沸腾是阿希金矿床阶段Ⅱ、阶段Ⅲ矿质富集沉淀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矿物 组构学特征 主量元素 碳氧同位素 阿希金矿床 新疆西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拉伸聚乙烯醇阻隔包装薄膜的研究
15
作者 曾书龙 赵崇滔 李莉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7-45,共9页
目的利用双向拉伸力场调控环境友好聚乙烯醇(PVA)的微观结构,制备高阻隔双向拉伸PVA(BOPVA)包装薄膜,研究BOPVA薄膜的微观结构及力学、光学、阻隔和耐水性能,探讨其应用可行性。方法结合分子复合改性技术实现PVA的热塑加工,利用双向拉... 目的利用双向拉伸力场调控环境友好聚乙烯醇(PVA)的微观结构,制备高阻隔双向拉伸PVA(BOPVA)包装薄膜,研究BOPVA薄膜的微观结构及力学、光学、阻隔和耐水性能,探讨其应用可行性。方法结合分子复合改性技术实现PVA的热塑加工,利用双向拉伸设备提供合适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制备不同拉伸倍率的BOPVA薄膜,表征其结晶结构与取向行为,测试其拉伸、撕裂和穿刺强度以及透明度、氧气渗透系数(P_(O2))和水溶性。结果双向拉伸力场可诱导PVA结晶,随拉伸倍率增加,BOPVA内部晶体与分子链沿面内方向取向,熔点和结晶度提高,晶体尺寸增大;双向拉伸极大提高了PVA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抗穿刺性能,拉伸3×3倍后,拉伸强度和穿刺强度分别达146.4 MPa和357.9 N/mm;BOPVA薄膜透明性和耐水性均优于未拉伸样品,600 nm波长处的透光率达88.3%,在水中浸泡1 h质量损失率低至4.4%;双向拉伸后,PVA自由体积下降,氧气阻隔性提升,薄膜的P_(O2)低至4.48×10^(-15)m^(3)·cm·m^(-2)·s^(-1)·Pa^(-1)。以市售EVOH/PA/PE五层共挤出复合膜作为参比,阻隔改善因子(BIF)达34.1。结论双向拉伸可有效提高PVA的阻隔性和耐水性,促进环境友好PVA薄膜在阻隔包装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双向拉伸 氧气阻隔 包装薄膜 结构与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一维豆荚状NiFe_(2)O_(4)-Ni_(x)Fe_(1-x)S异质结构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析氧反应性能
16
作者 陈红 张杭 +2 位作者 付思雨 张鑫 牟佳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7-104,共8页
针对析氧反应(OER)催化剂活性低、反应速率差的问题,构建纳米异质结催化剂是提升析氧反应动力学性能的高效方法.本文通过静电纺丝结合硫化煅烧两步法,设计并制备了一种一维豆荚状NiFe_(2)O_(4)-Ni_(x)Fe_(1-x)S异质结构.通过调控硫化温... 针对析氧反应(OER)催化剂活性低、反应速率差的问题,构建纳米异质结催化剂是提升析氧反应动力学性能的高效方法.本文通过静电纺丝结合硫化煅烧两步法,设计并制备了一种一维豆荚状NiFe_(2)O_(4)-Ni_(x)Fe_(1-x)S异质结构.通过调控硫化温度(350~550℃),优化了NiFe_(2)O_(4)-Ni_(x)Fe_(1-x)S的异质界面结构与组分协同效应.结果显示,在450℃的硫化样品(NiFe_(2)O_(4)-Ni_(x)Fe_(1-x)S-450)中,Ni_(x)Fe_(1-x)S纳米片均匀负载于NiFe_(2)O_(4)纳米棒表面,形成稳定的异质界面,并伴随Fe^(2+)/Fe^(3+),Ni^(2+)/Ni^(3+)多价态共存及氧空位富集.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在1 mol/L KOH中展现出优异的析氧性能:在10和50 mA/cm^(2)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分别为344和396 mV,Tafel斜率低至40.7 mV/dec,同时电化学活性面积有所提升.该材料性能提升的主要机制为:异质界面处的电子再分布促进了活性位点暴露,氧空位加速了电荷转移,而一维豆荚结构增强了传质效率与结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氧反应 异质界面 电荷转移 一维豆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工程驱动的Fe@生物质碳复合材料电催化水氧化性能
17
作者 刘桃花 袁登辉 +6 位作者 邵鸿源 王薇 宋旭东 王焦飞 白永辉 马保军 于广锁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3-61,共9页
生物质衍生的碳材料因其独特的形貌、较高的比表面积以及分级多孔的结构在电催化水分解领域展现出潜力。然而,其固有缺陷如活性位点密度低和结构稳定性较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价值。研究通过高压水热碳化一次性筷子形成生物碳(... 生物质衍生的碳材料因其独特的形貌、较高的比表面积以及分级多孔的结构在电催化水分解领域展现出潜力。然而,其固有缺陷如活性位点密度低和结构稳定性较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价值。研究通过高压水热碳化一次性筷子形成生物碳(BC),进一步采用浸渍和热处理将Fe修饰在其表面,构建了具有界面协同作用的Fe@BC复合催化剂,并研究了其电催化析氧反应(OER)性能。研究发现,Fe以氧化物的形式分布于BC载体表面。并且随着Fe的引入,BC的晶相和形貌结构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多孔的层状结构。重要的是,BC与Fe原子之间形成的Fe-O强界面相互作用能够诱导产生Fe^(2+)与Fe^(3+)双活性中心。随着OER反应的进行,催化剂表面形成更多缺陷羟基氧化物种,有效促进电子重新分布,补充OER过程中Fe位点的电荷累积,从而显著提升并稳定Fe^(3+)和Fe^(2+)活性中心的催化性能。该催化剂在碱性介质中展现出优异的OER催化性能,在电流密度10 mA/cm^(2)和200 mA/cm^(2)的条件下,其电位相对于可逆氢电极分别为1.482 V和1.550 V,显著优于商业RuO_(2)催化剂。此外,该催化剂性能可以稳定保持48 h以上,该研究成果为设计新型高效的生物碳与过渡金属耦合的OER催化体系提供了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水分解 生物质碳材料 析氧反应 界.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ement of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in CaBi_(4)Ti_(4)O_(15)-based Ceramics through Bi^(3+) Self-doping Strategy
18
作者 ZHOU Yangyang ZHANG Yanyan +4 位作者 YU Ziyi FU Zhengqian XU Fangfang LIANG Ruihong ZHOU Zhiyong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9-728,共10页
High-temperature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sensors are the preferred choice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in harsh environments such as high temperatures and complex vibrations.Bismuth layer-structured CaBi_(4)Ti_(4)... High-temperature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sensors are the preferred choice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in harsh environments such as high temperatures and complex vibrations.Bismuth layer-structured CaBi_(4)Ti_(4)O_(15)(CBT)high-temperature piezoelectric ceramics,with high Curie temperature(TC),are the key components for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sensors operating at temperatures exceeding 500℃.However,their low piezoelectric coefficient(d_(33))greatly limits their high-temperature applications.In this work,a novel Bi^(3+)self-doping strategy was employed to enhance the piezoelectric performance of CBT ceramics.The enhancement is at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grain boundaries,providing more sites for space charge accumulation and promoting formation of space charge polarization.Furthermore,given that space charge polarization predominantly occurs at low frequencies,dielectric temperature spectra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were used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by which space charge polarization enhances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of CBT ceramics.Excellent overall performance was achieved for the CBT-based high-temperature piezoelectric ceramics.Among them,TC reached 778℃,d_(33) increased by more than 30%,reaching 20.1 pC/N,and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improved by one order of magnitude(reaching 6.33×10^(6)Ω·cm at 500℃).These advancements provide a key functional material with excellent performanc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sensors at 500℃and abo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temperature piezoelectric ceramic bismuth layer structure SELF-DOPING space charge polarization oxygen vaca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燃料电池氧还原二维Co基催化剂制备与性能研究
19
作者 蓝公家 杨涛 +4 位作者 韩治成 温国胜 张城 李艳平 严大洲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5,共12页
碱性燃料电池,由于其能量转换效率高、工作温度相对较低、绿色无污染等优点,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阴极的氧还原反应动力学缓慢是碱性燃料电池的关键限制因素,开发应高活性、稳定和低成本的氧还原反应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 碱性燃料电池,由于其能量转换效率高、工作温度相对较低、绿色无污染等优点,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阴极的氧还原反应动力学缓慢是碱性燃料电池的关键限制因素,开发应高活性、稳定和低成本的氧还原反应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比例的钴锌双金属为金属源,将前驱体直接热解制备了一种新型二维片状结构的钴基催化剂,记为Co@NC-L-CoxZny。采用SEM、TEM、SAED、EDS-Mapping、XRD、XPS、BET、ICP-MS和Raman等分析技术表征了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在碱性环境中测试了Co@NC-L-Co_(x)Zn_(y)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Co@NC-L-Co_(3)Zn1呈现出叶片状结构,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活性与稳定性,在0.1 mol/L KOH电解液中初始电压(E_(on-set))和半波电位(E_(1/2))分别为0.918 V和0.853 V,计时电流法运行10000 s后维持初始电流的87.3%,其性能与商用催化剂20wt%Pt/C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二维片状结构 碱性燃料电池 钴基催化剂 氧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族轴向配位原子对Fe-N_(4)位点氧还原活性调控机制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20
作者 徐昊 李若鹏 +2 位作者 杨培霞 刘安敏 白杰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5-701,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不同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的碳载Fe-N_(4)位点(Fe原子与同一水平面的4个N原子配位成键)模型(Fe-N_(4)-F/C、Fe-N_(4)-Cl/C和Fe-N_(4)-Br/C),通过计算上述模型的态密度、Mulliken电荷、氧还原中间体吸附能以及氧...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不同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的碳载Fe-N_(4)位点(Fe原子与同一水平面的4个N原子配位成键)模型(Fe-N_(4)-F/C、Fe-N_(4)-Cl/C和Fe-N_(4)-Br/C),通过计算上述模型的态密度、Mulliken电荷、氧还原中间体吸附能以及氧还原自由能,深入研究卤族轴向配位原子对Fe中心电子结构和吸附行为的调控机理,明确不同卤族轴向原子与Fe-N_(4)位点氧还原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计算结果发现,引入Br作为轴向配位原子可以有效优化Fe原子的电子结构,从而适当降低Fe中心对OH*中间体的吸附强度,促进OH*解吸反应顺利进行。与Fe-N_(4)/C模型相比,Fe-N_(4)-Br/C模型具有更低的决速步骤(即OH*解吸)反应能垒。因此预测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策略能够改善Fe-N_(4)位点的氧还原本征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 Fe-N_(4)位点 卤族轴向配位原子 电子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