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灰岩孔隙发育与保持机理--以四川盆地中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文龙 罗冰 +6 位作者 张本健 陈骁 李文正 刘一锋 胡安平 张玺华 沈安江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5,共14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蓬深10、合深9、潼深17和正阳1等井钻探证实深层上二叠统长兴组发育一套孔隙型礁滩复合体灰岩储层,突破了深层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和岩溶缝洞型灰岩储层的传统认识。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储层地... 近年来四川盆地蓬深10、合深9、潼深17和正阳1等井钻探证实深层上二叠统长兴组发育一套孔隙型礁滩复合体灰岩储层,突破了深层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和岩溶缝洞型灰岩储层的传统认识。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储层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井震联合的储层识别和追踪,开展深层礁滩灰岩孔隙形成机理研究,取得4个方面认识:①深层长兴组孔隙型礁滩复合体灰岩储集空间以粒间孔、格架孔、生物体腔孔、铸模孔和溶孔为主,形成于沉积和早表生环境;②断续分布的多孔礁滩复合体被相对致密的泥晶灰岩包裹,在复合体持续增温条件下导致局部异常高压的形成;③长兴组储层的底板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互层的致密泥岩和灰岩,顶板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致密泥晶灰岩夹泥岩,在致密顶底板的夹持下,导致长兴组区域异常高压的形成;异常高压(超压封存箱)是沉积和早表生环境形成的孔隙在深层得以保持的关键;④在顶底板和礁滩复合体识别基础上,通过井震联合预测有利礁滩灰岩储层分布面积达10.3×10^(4) km^(2)。上述认识奠定了深层孔隙型灰岩储层发育的理论基础,拓展了四川盆地深层灰岩储层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灰岩 孔隙型礁滩灰岩储层 孔隙形成与保持 异常高压 长兴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蓬莱气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凝析油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2
作者 文龙 罗冰 +13 位作者 谢增业 张本健 武赛军 张斌 谢武仁 陈骁 刘博文 崔会英 孙豪飞 冉钰 国建英 明盈 徐亮 陈大伟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四川盆地蓬莱气区蓬深10井在上二叠统长兴组发现凝析油,拓展了四川盆地液态烃保存的深度下限,亟需明确其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为此,应用原油碳同位素、轻烃、全油色谱、金刚烷、全二维气相色谱、芳烃色质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结合... 四川盆地蓬莱气区蓬深10井在上二叠统长兴组发现凝析油,拓展了四川盆地液态烃保存的深度下限,亟需明确其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为此,应用原油碳同位素、轻烃、全油色谱、金刚烷、全二维气相色谱、芳烃色质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及烃源岩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凝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①长兴组凝析油成熟度为1.59%~1.75%,金刚烷指数和甲基菲指数等参数均揭示凝析油处于高成熟热演化阶段。②长兴组凝析油主要源于龙潭组煤系烃源岩;凝析油以环烷烃和芳烃化合物为主,芳烃化合物中联苯系列化合物含量达48.6%;凝析油全油碳同位素偏高(-26.4‰),与龙潭组干酪根碳同位素相似;类异戊二烯烷烃中姥鲛烷占优势,Pr/Ph值为1.73~1.85,凝析油烃源岩沉积于弱氧化沉积环境。③地质历史中未达到液态烃类完全裂解的温度、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改造强度弱以及异常超高压的共同作用是凝析油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结论认为,长兴组凝析油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岩在高成熟阶段的产物,在龙潭组/吴家坪组烃源岩发育且后期未遭受TSR强烈改造的区域有望发现更多的长兴组凝析油;该研究认识为在四川盆地继续寻找长兴组凝析油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蓬莱气区 长兴组 凝析油 碳同位素 异常高压 深度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统梅山组超压成因与天然气成藏特征
3
作者 刘海钰 胡林 +4 位作者 刘兵 庹雷 李虎 江汝锋 吴仕玖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82,共13页
综合利用超压测井响应特征、盆地数值模拟、流体包裹体分析、已钻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等研究手段,结合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剖析,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乐东—陵水凹陷中新统梅山组气藏超压特征、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储层强超压的... 综合利用超压测井响应特征、盆地数值模拟、流体包裹体分析、已钻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等研究手段,结合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剖析,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乐东—陵水凹陷中新统梅山组气藏超压特征、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储层强超压的形成与天然气成藏过程的耦合关系,明确了其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压力为49.74~95.76 MPa,压力系数为1.37~2.09,为超压—强超压,单井压力结构表现为典型的双层超压结构;超压成因早期主要受欠压实作用控制,晚期则受烃类流体增压传导与欠压实作用共同控制。②研究区天然气由渐新统与中新统烃源岩混合供烃,存在3期油气充注,第1期(6.0 Ma)为液态烃充注,第2期(2.7 Ma)开始烃类气充注,成藏高峰期为1.9~1.0 Ma,第3期(1.8~1.2 Ma)为CO_(2)充注。③研究区梅山组储层强超压的形成与天然气运移成藏过程密切相关,超压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关键驱动力,有利于形成断裂和微裂隙等泄压通道;多期含烃类酸性流体的充注导致了有机酸的溶蚀改造,有效促进了次生溶孔的发育;晚期超压对储层孔隙的保存具有积极意义。梅山组天然气成藏具有“多源供烃—超压驱动—垂向裂隙输导—多期充注—大型砂体汇聚—近源超压溶蚀型储层优先富集”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压力演化 异常高压 欠压实超压 油气充注超压 多源供烃 梅山组 中新统 乐东—陵水凹陷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尔凹陷下沟组异常高压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4
作者 肖文华 高吉宏 +5 位作者 魏浩元 魏军 周在华 吴海红 高旭嘉 赵旭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0,共11页
针对营尔凹陷下沟组地层异常高压发育特征不清及其控藏作用不明等问题,基于实测地层压力数据,利用盆地模拟技术,结合测井、地球化学、储层物性等资料,分析了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演化规律、成因机制,明确其对储层物性、油气运聚、有机... 针对营尔凹陷下沟组地层异常高压发育特征不清及其控藏作用不明等问题,基于实测地层压力数据,利用盆地模拟技术,结合测井、地球化学、储层物性等资料,分析了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演化规律、成因机制,明确其对储层物性、油气运聚、有机质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尔凹陷下沟组异常高压普遍发育,纵向上分带特征明显,横向上从西向东异常高压顶界面逐渐变深,平面上不同构造带异常高压发育层位和幅度明显不同;压力演化与构造运动具有同步性,经历中沟组沉积前、中沟组沉积末、古近系沉积前、新近系沉积前、第四系至今5个演化阶段,最终形成北弱南强的异常高压特征;研究区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包括不均衡欠压实、生烃、黏土矿物脱水和超压传递作用;异常高压可减缓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的破坏,对储层物性的改善起积极作用;异常高压提供油气运移动力,控制油气运移方向和分布范围,还可抑制有机质生成和烃类物质的演化,拓宽生油窗。研究成果指明长沙岭构造带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区,对营尔凹陷下沟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发育特征 成因机制 油气成藏 下沟组 营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高压有水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的推导及应用
5
作者 蔡珺君 刘微 +5 位作者 胡怡 李秋 徐睿 毛正林 田野 马旸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8-185,共8页
异常高压有水气藏受岩石、流体压缩和水侵的综合作用,压降曲线形态为上移的“直线型”。利用Fetkovich定义的累积有效压缩系数概念和动态储量采出程度G_(p)/G与-C_(e)(p)Δ_(p)+ω的幂指函数关系,推导了幂指函数形式的异常高压有水气藏... 异常高压有水气藏受岩石、流体压缩和水侵的综合作用,压降曲线形态为上移的“直线型”。利用Fetkovich定义的累积有效压缩系数概念和动态储量采出程度G_(p)/G与-C_(e)(p)Δ_(p)+ω的幂指函数关系,推导了幂指函数形式的异常高压有水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研究结果表明:①根据气藏生产资料,可采用新推导的异常高压有水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计算气藏动态储量和水侵量。②由国内11个异常高压有水气藏生产数据拟合得到的G_(p)/G与-C_(e)(p)Δ_(p)+ω幂指函数拟合系数A值为0.3~0.9,B值为1.0~2.0。A值和B值的大小均反映了气藏水侵发生的早晚,若气藏为早期水侵,则A值越大;若气藏为中后期水侵,则B值越大。③国内6个异常高压有水气藏的生产数据计算和对比结果显示,该物质平衡方程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有水气藏 累积有效压缩系数 幂指函数 水侵量 动态储量 动态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马四段高含硫天然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新社 杨智 +4 位作者 魏柳斌 张才利 师平平 王前平 武春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0-59,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是马家沟组沉积持续时间最长海侵期形成的碳酸盐岩层,为一套陆表海台地沉积背景下的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也是多年来高含硫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层系。为了进一步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是马家沟组沉积持续时间最长海侵期形成的碳酸盐岩层,为一套陆表海台地沉积背景下的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也是多年来高含硫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层系。为了进一步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四段高含硫天然气成藏特征和勘探潜力,基于地震、测井、钻井等资料,重新厘定了古构造格局,系统研究了生储盖组合及匹配关系,深化了对马四段高含硫天然气成藏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①马四段地层沉积时期具有东高西低的古构造格局,为典型的大型陆表海碳酸盐岩缓坡沉积背景;②首次在马四段发现以微生物碳酸盐岩为主的烃源岩层,有机碳含量平均可达1%,厚度为2~6 m;③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受高频层序旋回控制,纵向上发育多套薄储层,储层平面上连片分布;④马四段发育准连续型致密碳酸盐岩气藏,具有低丰度海相烃源岩供烃,层控性白云岩储集体成储,连续分布的厚层膏盐岩封盖,垂向运移为主、近源聚集成藏,构造高部位、断裂带富集的特征,初步落实有利含气面积1.8×10^(4)km^(2)。结论认为:①提出了马四段发育海相烃源岩及供烃的新观点,证实了低丰度海相烃源岩也能形成规模油气聚集;②马四段高含硫气藏有望成为盆地海相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战略接替新领域,并明确了盆地马家沟组致密碳酸盐岩气藏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盐下 马家沟组 高含硫天然气 异常高压 成藏特征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水渗透作用和构造运动的时差:试论超压形成的两种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毛小平 陈修蓉 《地质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14-1638,共25页
地层超压对于沉积、成岩以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地质学中牵涉面较广的一个重要现象,其形成机制、主控因素提法很多,争议较大。本文搜集了大量沉积盆地的地层压力数据以及新生代晚期的构造变动速率等资料,以水文地质学为基础,换... 地层超压对于沉积、成岩以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地质学中牵涉面较广的一个重要现象,其形成机制、主控因素提法很多,争议较大。本文搜集了大量沉积盆地的地层压力数据以及新生代晚期的构造变动速率等资料,以水文地质学为基础,换一个视角探讨了地层水的渗透性与沉积沉降、抬升过程中地层压力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在新近纪—第四纪有较高的沉积速率或较高的构造抬升速率条件下,地层水的渗透过程会滞后于构造变动,从而引起超压;若构造相对稳定或构造变动速率低,地层水将会先于构造提前完成渗透过程,使地层压力达到平衡—静水压力状态。相对而言,欠压实超压、生烃增压、构造挤压等假说可能存在,但其影响数量级要小得多。得出结论是,异常地层压力主要取决于新近纪—第四纪构造运动的速率;提出了主动超压、被动超压、长期静置常压及大升小降异常低压4种地层压力模式。此研究将为地质学家提供认识超压现象及其对油气影响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异常地层压力 压力封存箱 生烃增压 水热增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泥岩段地层压力预测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田山川 甘仁忠 +5 位作者 肖琳 丁乙 魏瑞华 陈晓文 徐永华 梁利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30,共11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安集海河组泥岩层段为异常高压地层,但地层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尚不清晰。此外,该泥岩层段具有强流体敏感性,易造成测井信息产生偏差,不利于地层压力预测。为此,考虑流体作用对泥岩物性参数的影响,建立了测井物性校正方法... 准噶尔盆地南缘安集海河组泥岩层段为异常高压地层,但地层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尚不清晰。此外,该泥岩层段具有强流体敏感性,易造成测井信息产生偏差,不利于地层压力预测。为此,考虑流体作用对泥岩物性参数的影响,建立了测井物性校正方法。在此基础上,综合声速-密度曲线与综合压实曲线,揭示了泥岩地层异常高压成因机制,融合有效应力理论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泥岩段多参数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泥岩地层高压成因机制为欠压实、构造挤压以及构造压实;测井校正后,随有效应力增加,泥岩纵波时差、孔隙度、自然伽马和平均水平应力减小,密度增大;有效应力与纵波时差、密度、孔隙度呈线性关系,与自然伽马、平均水平地应力呈指数相关。以此为依据,构建了泥岩地层压力测井预测方法,验证了其适用性。研究成果有助于研究区泥岩段钻井方案设计,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区域油气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异常高压 压力预测 测井校正 有效应力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精细控压钻井技术现状及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晓刚 苗典远 +4 位作者 刘宝生 徐鲲 陈树恩 张俊奇 张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2,共8页
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不断向深部地层钻进,溢漏同存、窄压力窗口、异常高压等问题突出,往往会发生喷漏卡塌等复杂情况,这些已成为安全高效钻探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难题。针对上述突出问题,考虑国内海洋钻井相比陆上钻井在地质特征、井身结... 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不断向深部地层钻进,溢漏同存、窄压力窗口、异常高压等问题突出,往往会发生喷漏卡塌等复杂情况,这些已成为安全高效钻探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难题。针对上述突出问题,考虑国内海洋钻井相比陆上钻井在地质特征、井身结构、作业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以陆上精细控压装备结构及工艺原理为基础,攻关形成了适合海洋作业的小型化、模块化、高效化精细控压装备及配套工艺,尤其在RCD系统结构、精细控压节流管汇结构、自动节流管汇回压补偿工艺等方面作出较大的优化升级,目前海洋化的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在加大推广应用,成为解决裂缝性储层、浅部大井眼钻进中的喷漏难题的有效手段之一。现场应用表明,精细控压钻井技术不仅有利于保障钻完井井控安全、减少井下复杂,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钻井作业成本,在高压、裂缝发育、易漏失的储层钻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助于提高勘探开发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储层 溢漏同存 窄压力窗口 异常高压 海洋精细控压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深层-超深层碎屑岩致密气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靖 尤新才 +3 位作者 薛晶晶 郑孟林 常秋生 王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6-1063,共18页
为寻找准噶尔盆地深层-超深层有利碎屑岩致密气储层,利用钻井、录井、薄片及化验资料,研究了碎屑岩致密气储层发育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变化特征及有利储层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深层-超深层有利碎屑岩致密气储层储集岩主要为... 为寻找准噶尔盆地深层-超深层有利碎屑岩致密气储层,利用钻井、录井、薄片及化验资料,研究了碎屑岩致密气储层发育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变化特征及有利储层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深层-超深层有利碎屑岩致密气储层储集岩主要为三角洲砾岩和砂岩,以细砾(砂)岩、中砾(砂)岩及中-细砾(砂)岩为主,为岩屑类砂岩。砾石成分和砂岩岩屑以凝灰岩为主,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局部富集沸石类。②储集空间为孔隙和裂缝,以孔隙为主。储集空间有孔隙型、裂缝型和孔隙-裂缝混合型3种组合类型。孔隙主要为原生剩余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裂缝以成岩压实微裂缝和构造裂缝为主。③碎屑岩致密气储层垂向上形成了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④岩石成分、建设型成岩作用和异常高压是控制有利储层的主要因素,3个主要因素控制了盆地深层-超深层碎屑岩致密气有利储层的发育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控制因素 储层特征 致密气储层 深层-超深层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洼古近系东营组超压分布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小艺 刘成林 +5 位作者 王飞龙 李国雄 冯德浩 杨韬政 何志斌 苏加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12,共17页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洼古近系东营组超压广泛发育,但压力分布特征、超压形成机理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基于实测地层压力和测井资料,对渤中凹陷西南洼地区东营组现今地层压力进行研究,分析现今地层压力空间分布特征,并...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洼古近系东营组超压广泛发育,但压力分布特征、超压形成机理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基于实测地层压力和测井资料,对渤中凹陷西南洼地区东营组现今地层压力进行研究,分析现今地层压力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测井曲线综合分析法及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法分析超压成因类型,根据盆地模拟技术恢复成藏时期古压力演化,研究地层古压力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营组纵向上发育一套完整的超压系统,平面上超压围绕生烃洼陷分布,越靠近凹陷中心超压越大。(2)超压由浅层欠压实主导型转化为深层欠压实-生烃膨胀复合型。(3)东营组三段和东营组二段下亚段烃源岩层内发育的超压不仅为油气运移提供充足动力,同时向下形成超压流体封盖,阻止油气向上逸散。最后提出古潜山是渤中凹陷西南洼下一步深层和超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成因 异常高压 油气成藏 东营组 古近系 渤中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深层压实作用和超压成因讨论及其对深层流体运聚的影响
12
作者 祁妙 王震亮 +2 位作者 王晨 闫昕宇 何星辰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64,共14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深层目的层发育强烈的超压,文中对白云凹陷深层的超压成因及压实作用进行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对白云凹陷深层的超压详细了解,利用综合压实曲线方法和盆地模拟...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深层目的层发育强烈的超压,文中对白云凹陷深层的超压成因及压实作用进行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对白云凹陷深层的超压详细了解,利用综合压实曲线方法和盆地模拟技术对钻、测井资料进行处理,分析深层的异常压力成因。以分区块、分层位的原则总结压力分布规律和异常高压产生的原因,并利用流体势的评价手段对白云凹陷深层油气的运聚进行预测,为白云凹陷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依据。研究认为:白云凹陷发育超压的区块主要有主洼中心、主洼东、主洼西南、北坡(以超压发育规模排序);深层超压发育在珠海组及以下地层,不同层位超压成因的贡献亦不相同。其中,恩平组超压成因主要为压实作用增压和生烃增压、而珠海组异常压力主要来源则是压实作用增压与传递型超压。不同区块的欠压实作用不同。此外,受地热等因素影响,各区块发育的化学压实作用不同。由于主洼发育较强的超压,气势较大,东洼和西洼等小洼陷在晚期也形成了气势高值区;主洼-北坡、主洼-西南部和主洼东由于地势较高而形成了明显的气势低值区。恩平组气势梯度较大的区域逐渐向斜坡带和低隆起上扩张,有利于油气晚期向北坡和主洼东部等地区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异常压力 超压成因 压实作用 油气运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异常高压储层测试压裂的探究与实践
13
作者 王卫刚 张军涛 +3 位作者 高志亮 乔红军 陈治军 曹天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6,共8页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哈日凹陷多口探井已获得工业油气流,但该凹陷油气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钻遇的储层埋藏深、岩性复杂,主要表现为地层压力高、岩性致密、抗压强度高。同时该区域处于勘探初期,同等埋深储层无可借鉴的邻井压裂资料,严重制约...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哈日凹陷多口探井已获得工业油气流,但该凹陷油气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钻遇的储层埋藏深、岩性复杂,主要表现为地层压力高、岩性致密、抗压强度高。同时该区域处于勘探初期,同等埋深储层无可借鉴的邻井压裂资料,严重制约后续压裂工艺及勘探工作的开展。为此,提出了测试压裂的概念,通过对YH6井实施测试压裂压降数据的分析,求取储层的闭合压力、闭合时间、地应力、地层孔隙压力等参数,为主压裂的方案设计和优化,提供技术支撑基础,保证主压裂的成功实施。本研究对银额盆地高压、高应力储层的压裂试油作业和后续深层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额盆地 哈日凹陷 异常高压 测试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仿真的火炬气回收系统超压保护措施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晨波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2,共7页
油气田火炬气回收是碳减排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针对火炬气回收系统(FGRS)尤其是超压保护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文昌9-7海上钻井生产平台为例,采用K-Spice软件搭建了火炬气回收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确定火炬气回收系统在不同放空工况... 油气田火炬气回收是碳减排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针对火炬气回收系统(FGRS)尤其是超压保护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文昌9-7海上钻井生产平台为例,采用K-Spice软件搭建了火炬气回收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确定火炬气回收系统在不同放空工况下的超压保护措施。结果表明:火炬气回收系统分液罐的压力高高关断(PAHH)设定值应根据连续放空气量变化确定,参照现行规范设定的PAHH值(210 kPa)明显偏高,应调至38.5 kPa,以确保超压值不高于分液罐设计压力又满足平台低压设备的泄放背压要求;应急放空工况下,为确保一级保护和二级保护相互独立,火炬支路快速开关阀(ESD)的开阀时间应小于27 s;火炬支路ESD故障时,为确保应急放空过程中分液罐内压力不超过设计压力,同时考虑爆破膜泄压对上游设备泄放背压的影响,最终选择Z型爆破膜。目前该平台已结合上述关键参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火炬气回收方案,预期回收火炬气可达13万立方米/年以上,碳减排效果显著。本研究为火炬气回收系统超压保护措施关键参数确定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为火炬气回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火炬气回收系统 超压保护措施 动态仿真 压力高高关断设定值 快速开关阀 开阀时间 爆破膜选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超压发育特征、成因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27
15
作者 鲁雪松 赵孟军 +4 位作者 张凤奇 桂丽黎 刘刚 卓勤功 陈竹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59-870,共12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地层超压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差异分布问题,开展超压成因判识、超压演化模拟研究。利用实测地层压力、钻井液密度、测井等资料和超压成因判识及超压演化模拟技术,分析超压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分布规律,讨论不...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地层超压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差异分布问题,开展超压成因判识、超压演化模拟研究。利用实测地层压力、钻井液密度、测井等资料和超压成因判识及超压演化模拟技术,分析超压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分布规律,讨论不同构造带超压成因机制及超压在纵横向上差异分布的原因,探讨超压发育演化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准南前陆冲断带超压在纵向上多层系发育、越深超压规模越大,横向上超压在山前带最不发育,褶皱背斜带最发育、斜坡区较发育。超压差异分布主要受控于不同区带的不均衡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强度的差异。沟通深部超压层系的断层造成的超压传递作用对该区超压幅度的进一步增大有重要贡献。超压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当强超压形成于储集层致密化之前,超压对深层储集层物性具有一定保持作用,拓展了深层—超深层的勘探深度;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和下白垩统吐谷鲁群超压泥岩盖层之下是油气规模富集的主要场所;在总体超压的背景下,超压强度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油气富集与保存,压力系数以1.6~2.1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超压成因 构造挤压 超压传递 油气成藏 前陆冲断带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陆相地层压力演化及其成藏意义 被引量:28
16
作者 郭迎春 庞雄奇 +2 位作者 陈冬霞 冷济高 田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6-433,共8页
以川西坳陷中段现今地层压力分布、测井资料分析及超压成因机制探讨为基础,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及其他定量分析方法恢复该地区的地层压力演化史,讨论增压机制的阶段差异性、不同机制增压幅度的差异性以及压力演化对天然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控... 以川西坳陷中段现今地层压力分布、测井资料分析及超压成因机制探讨为基础,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及其他定量分析方法恢复该地区的地层压力演化史,讨论增压机制的阶段差异性、不同机制增压幅度的差异性以及压力演化对天然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有欠压实作用(晚三叠世早期—侏罗纪末)、生烃作用(早侏罗世末—新近纪)和构造挤压作用(白垩纪至今),构造挤压和生烃作用是现今须家河组超压的主要成因。侏罗系超压的主要成因是超压传递作用,主要发生在白垩纪以来构造活动强烈时期。超压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动力,超压产生的裂缝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断裂输导和超压驱动促使了侏罗系"远源次生气藏"的形成。侏罗系压力系数高值区和须家河组中高超压带是该区今后勘探优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压力 欠压实 生烃增压 构造挤压 超压传递 成藏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异常压力分布和演化特征及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21
17
作者 刘士林 郑和荣 +4 位作者 林舸 王毅 云金表 高山林 许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3-237,241,共6页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新生界地层异常压力的分布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和四段地层中广泛发育异常压力,且以超压为主。自沙河街组沉积以来,超压系统开始发育;东营组沉积末期,超压系统...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新生界地层异常压力的分布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和四段地层中广泛发育异常压力,且以超压为主。自沙河街组沉积以来,超压系统开始发育;东营组沉积末期,超压系统逐渐增大。渐新世末喜山运动II幕时期,地层抬升剥蚀,发育负压系统;中新统馆陶组沉积时期,超压系统再次迅速增大;直至明化镇组—第四系沉积时期达到最大范围和最高值。现今凹陷2 200 m以上地层基本为常压,2 200 m以下开始出现明显压力异常。沙河街组高沉积速率导致的欠压实,引发了该时期超压系统的形成,而粘土矿物脱水和烃类大量生成造成了晚期超压系统的发育。结合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表明,东营组末期、馆陶组末期及明化镇组—第四系沉积时期,超压系统与凹陷的3期成藏期次具有很好的匹配关系,暗示生烃作用是超压的重要成因,超压又是油气运移的良好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压力 剩余压力场演化 油气成藏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地区异常地层压力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50
18
作者 王震亮 孙明亮 +2 位作者 耿鹏 宋岩 李耀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2-34,共3页
根据实测渗透层压力数据、计算的泥岩压力纵向分布、预测的不同层位异常压力分布 ,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部砂、泥岩地层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在综合压实曲线的对比基础上 ,分析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凹陷内渗透层异常高压非常发育 ,泥岩... 根据实测渗透层压力数据、计算的泥岩压力纵向分布、预测的不同层位异常压力分布 ,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部砂、泥岩地层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在综合压实曲线的对比基础上 ,分析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凹陷内渗透层异常高压非常发育 ,泥岩的地层压力分布既可与砂岩的实测压力相似 ,也可出现小于砂岩实测压力的现象 ,说明砂岩中的异常压力并非全由泥岩的欠压实作用引起。通过综合压实曲线的对比 ,可以确认不同井处的超压是否主要由压实作用引起。研究区异常压力的成因主要有压实与排水不平衡、构造挤压、高流体势承压、断层对水动力的垂向贯通 ,在不同地区 ,这 4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有所差别。概括而言 ,西部地区超压的成因以压实作用为主 ,东部则与构造挤压、断层活动导致的水动力贯通等有关。图 2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地层压力 发育特征 形成机理 准噶尔盆地南部 压力系数 综合压实曲线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异常压力系统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磊 向才富 +5 位作者 董月霞 张梦媛 吕玥 赵忠新 龙华山 陈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4-675,共12页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异常压力现象普遍发育,但对于凹陷中不同构造带异常压力的刻画与成因机制的探讨却较为薄弱。利用357口井1 354个钻杆测试数据(DST)和重复地层压力测试数据(RFT),测井曲线资料等,详细刻画了不同构造带的压力结构特征...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异常压力现象普遍发育,但对于凹陷中不同构造带异常压力的刻画与成因机制的探讨却较为薄弱。利用357口井1 354个钻杆测试数据(DST)和重复地层压力测试数据(RFT),测井曲线资料等,详细刻画了不同构造带的压力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南堡凹陷地层压力系统纵向上可划分为3个带,浅部常压带(<1 800 m)、中部过渡带(1 800~2 400 m)和深部异常高压带(>2 400 m)。沙三段发育大规模异常高压,压力系数最高达1.9,超压带顶界面深度约为2 400 m;老爷庙构造带中、浅层发育低幅度超压带,压力系数约为1.2;滩海地区东一段和东二段局部发育异常低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和垂直有效应力—声波时差判别图版等方法,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过程综合分析等,深入探讨了南堡凹陷不同异常压力系统的形成机理,研究认为:(1)深部沙三段的大规模超压主要来源于东营时期的泥岩不均衡压实作用,生烃作用也有一定贡献,但相对前者贡献较小;(2)明化镇时期,生烃作用是最主要的增压机制,而欠压实作用贡献则相对有限;(3)中浅层低幅超压带来源于深部超压的"传导",开启的断裂带为其传递通道;(4)东营末期的区域抬升剥蚀作用引起岩石骨架孔隙回弹和流体收缩,是形成本区异常低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均衡压实 生烃作用 超压传导 水热作用 异常高压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高压气藏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潘伟义 伦增珉 +1 位作者 王卫红 刘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214,共3页
异常高压气藏压力系数高,渗流机理不同于常规气藏,开发过程中存在岩石形变,对气藏开发动态及开发效果影响很大,因此开展应力敏感性研究对异常高压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超高压岩心驱替流程分别对基质型、充填裂缝型和裂缝型岩心... 异常高压气藏压力系数高,渗流机理不同于常规气藏,开发过程中存在岩石形变,对气藏开发动态及开发效果影响很大,因此开展应力敏感性研究对异常高压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超高压岩心驱替流程分别对基质型、充填裂缝型和裂缝型岩心进行了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异常高压气藏具有很强的应力敏感性,随着净围压的增加,渗透率初始下降比较快,逐渐趋于平稳,渗透率的变化规律符合幂指数形式;基质型岩心的应力敏感性最大,充填裂缝型岩心次之,裂缝型岩心的应力敏感性最小;异常高压气藏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弹性变形很小,主要发生塑性变形,岩心的应力敏感性是不可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围压 渗透率 应力敏感性 异常高压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