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7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ation film measurement on mica and coal surfaces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d interfacial interactions 被引量:3
1
作者 XING Yao-wen GUI Xia-hui CAO Yi-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295-1305,共11页
The hydration film on particle surfa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bble-particle adhesion in mineral flotation process. The thicknesses of the hydration films on natural hydrophobic coal and hydrophilic mica surfaces... The hydration film on particle surfa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bble-particle adhesion in mineral flotation process. The thicknesses of the hydration films on natural hydrophobic coal and hydrophilic mica surfaces were measured directly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based on the bending mode of the nominal constant compliance regime in AFM force curve in the present study. Surface and solid-liquid interfacial energies were calculated to explain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hydration film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e and thickness of hydration films on coal and mica surfaces. Hydration film formed on mica surface with the thickness of 22.5 nm. In contrast, the bend was not detected in the nominal constant compliance regime. The van der Waals and polar interactions between both mica and coal and water molecu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n attractive effect, while the polar attractive free energy between water and mica (-87.36 mN/m)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between water and coal (-32.89 mN/m), which leads to a thicker and firmer hydration layer on the mica surface. The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free energy of the coal/water/bubbl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mica. The polar attractive force is large enough to overcome the repulsive van der Waals force and the low energy barrier of film rupture, achieving coal particle bubble adhesion with a total interfacial free energy of-56.30 m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ation film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surface energy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INTERACTION ENERGY BETWEEN FLOTATION REAGENT AND MINERAL SURFACE 被引量:1
2
作者 Chen Jianhua Feng Qiming Lu Yiping Chen Jin (Department of Minera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83, Chin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1998年第2期35-39,共5页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flotation reagent and mineral surface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bonding atom, but also depends on the adjacent atom of mineral surface, a flotation reagent and the medium in the system of flot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flotation reagent and mineral surface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bonding atom, but also depends on the adjacent atom of mineral surface, a flotation reagent and the medium in the system of flotation. Energy equation of a reagent interacting with mineral surface has been deduced from this model. Results of the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action energy between mineral surface and a reagent is about several dozen kJ/mo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sorbing concentration of xanthate on mineral surface and interaction energy is the exponent 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TATION REAGENT MINERAL surface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ral sand and structure surface 被引量:2
3
作者 FENG Ze-kang XU Wen-jie MENG Qing-sh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3436-3449,共14页
Based on the interface shear tests,the macro-and meso-mechanical behavior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ral sand and different structure surfaces are studied,in which CCD camera is used to capture digital images to analyz... Based on the interface shear tests,the macro-and meso-mechanical behavior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ral sand and different structure surfaces are studied,in which CCD camera is used to capture digital image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and and a particle analysis apparatus is applied to study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 morphology.This study proposes four-stage evolu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shear stress−strain curve.During the shear process,coral sand particles slide and rotate within the interaction band,causing the changes in shear stress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In addition,the effects of structure surface roughness on shear strength,volume change and particle breakage are illustrated that the greater the roughness of slabs is,the larger the shear stress is,the more obvious the contraction effect is and the more the particles break.Furthermore,the change in particle’s 3D morphology during the breakage will change not only their size but also othe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convergence and self-orga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al sand direct shear test interaction surface particle morph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ASPECT OF THE INTERACTION OF DIATOMIC MOLECULES WITH METAL SURFACES
4
作者 Xueying Shen Dep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P.R. of China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1992年第Z1期135-139,共5页
The dynamics of the scattering processes of diatomic molecules from metal surfaces has been studied with different theoretical approaches. Modified LEPS (London-Eyring-Polanyi-Sato) potential surfaces for several diat... The dynamics of the scattering processes of diatomic molecules from metal surfaces has been studied with different theoretical approaches. Modified LEPS (London-Eyring-Polanyi-Sato) potential surfaces for several diatomie molecule-surface systems have been constructed and examined for the dynamic study. The surfaces are treated as rigid but corrugated. The potential parameters are adjusted to produce reliable potential hypersurfaces. Molecular dissociation, diffraction, adsorption and consequent desorption in the scattering processes have been observed through quasiclassieal trajectory calculation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ffective corrugation of the potential surfaces has been evaluated in calculating the dissociation and adsorption probabilities. Vibration-rotation-translation energy transfer in the inelastic scattering is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selective adsorptions mediated through vibrational or rotational degrees of freedom. We have carried out quantum mechanical calculations to obtain the rotational and vibrational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Relative importance of rotational and vibrational transitions for each adsorbed state with respect to incidence energy has been carefully examined to determine the dominant factor which causes the adsorbed st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vibration mediation is an essential factor to the selective adsorption especially in the ease of higher incidence ener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ASPECT OF THE interactION OF DIATOMIC MOLECULES WITH METAL surfa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approach to predicting mining induced surface subsidence 被引量:4
5
作者 丁德馨 张志军 毕忠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4期438-444,共7页
There are many parameters influencing mining induced surface subsidence. These parameters usually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and some of them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fuzziness. Current approaches to predicting the s... There are many parameters influencing mining induced surface subsidence. These parameters usually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and some of them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fuzziness. Current approaches to predicting the subsidence cannot take into account of such interactions and fuzzines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is disadvantage, many mining induced surface subsidence cases were accumulated, and an artificial neuro fuzzy inference system(ANFIS) was used to set up 4 ANFIS models to predict the rise angle, dip angle, center angle and the maximum subsidence, respectively. The fitting and generalization predic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models were test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s have very good fitting and generalization prediction capabilities and the approach can be applied to predict the mining induced surface subsi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 induced surface subsidence fuzziness and interaction of parameters artificial neural fuzzy inference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河段顶管施工河床地表沉降影响规律 被引量:1
6
作者 盛松涛 安子玥 +1 位作者 周洪云 刘杰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141,共9页
过河段顶管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流固耦合下岩土体的重度增加、内聚力和内摩擦角降低,顶管施工中会进一步加剧土体的变形,甚至造成突水冒顶事故。以某市雨污分流工程的过河段顶管施工为依托,分析了河床地表沉降机理;运用COMSOL软件建... 过河段顶管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流固耦合下岩土体的重度增加、内聚力和内摩擦角降低,顶管施工中会进一步加剧土体的变形,甚至造成突水冒顶事故。以某市雨污分流工程的过河段顶管施工为依托,分析了河床地表沉降机理;运用COMSOL软件建立过河段顶管施工三维数值模型,采用强度折减法对岩土体的c、φ值进行折减;深入研究了过河段顶管施工周边土体的应力、河床地表沉降及管道直径、注浆压力和土体弹性模量等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河床地表沉降数值模拟结果与Peck经验公式吻合度较高;管道周围土体应力呈近“M”型分布,且距离管道越近,土体应力曲线更接近“M”型;管道直径越大,最大沉降越大且沉降槽越宽;注浆压力越大、弹性模量越小,顶管开挖对土体的扰动程度越大,河床地表沉降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管施工 流固耦合 强度折减 地表沉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醇吸附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的气敏机理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海燕 李琦 +2 位作者 王梓臻 文豪 刘丹凤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4,共10页
化学电阻气体传感器对于空气质量、食品检测和人体呼吸有着重要作用.传感器上修饰物硫醇与待测的VOCs之间吸附的气敏机理分析是选择硫醇、预测吸附能力与特异性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了11-巯基-1-十一醇(MUD)和4-甲氧基苄硫醇(MTT)两种常... 化学电阻气体传感器对于空气质量、食品检测和人体呼吸有着重要作用.传感器上修饰物硫醇与待测的VOCs之间吸附的气敏机理分析是选择硫醇、预测吸附能力与特异性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了11-巯基-1-十一醇(MUD)和4-甲氧基苄硫醇(MTT)两种常见的硫醇与六种典型的VOCs(乙醇ETN、异丙醇IPA、丙酮ACN、正己烷HXN、甲苯TLN、苯甲醛BND),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其表面静电势(ESP)并建立气体吸附模型.在气体吸附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其吸附能,并分析其弱相互作用,从微观角度解释气体吸附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具有羟基的MUD分子对同样有羟基的气体(如ETN、IPA)能够以氢键的方式吸附,具有较强的选择效果;具有苯环的MTT分子与具有苯环结构的气体分子(如TLN、BND)吸附时会在苯环之间形成π-π堆积,基于色散作用进行吸附,这表明MTT分子对具有苯环结构的气体有着较强的吸附作用.研究发现其色散作用吸附的强弱与分子的表面ESP绝对值有关.本文对于传感器表面修饰物吸附气体的气敏机理进行了探究,并对表面修饰物的选择和实验结果预测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醇 VOCS DFT 表面静电势 气体吸附模型 弱相互作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分子互作与分子对接联用技术的鲜味肽呈味特征评价及分子机制解析
8
作者 陈万超 李文 +3 位作者 吴迪 张忠 李佳霖 杨焱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为探究鲜味多肽呈味特征及其与鲜味受体相互作用机制,以5种大球盖菇鲜味肽(EP-6、SG-7、PH-5、SE-6、ES-7)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评定、电子舌分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分子互作技术及分子对接联用技术,系统评价了5种鲜味肽的鲜味强度... 为探究鲜味多肽呈味特征及其与鲜味受体相互作用机制,以5种大球盖菇鲜味肽(EP-6、SG-7、PH-5、SE-6、ES-7)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评定、电子舌分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分子互作技术及分子对接联用技术,系统评价了5种鲜味肽的鲜味强度并解析其与鲜味受体分子的作用机理。通过感官评分(0~10)与滋味稀释分析发现,EP-6与ES-7鲜味评分最高,分别为6.90±0.88、6.70±0.95,阈值分别为0.178 mmol/L和0.167 mmol/L,低于0.3 mg/mL谷氨酸钠(MSG)的阈值(1.774 mmol/L)。电子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1.8%,EP-6与ES-7鲜味强度接近质量分数为0.1%的MSG的鲜味强度,且与感官评定结果一致。SPR动力学分析表明,ES-7与T1R3-VFD受体结合亲和力最强(KD=1.471×10^(-6) mol/L),结合解离速率呈“快上快下”特征;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揭示,EP-6与SG-7的对接能量最低,分别为-436.52、-397.81 kJ/mol,其稳定性依赖于ASN68、GLU45、HIS278等关键残基的氢键与疏水作用。此外,含硫氨基酸Cys等通过巯基作用延长鲜味感知,与感官评定的味感绵长特征相印证。通过电子舌、分子互作与分子对接多技术联用构建鲜味肽综合快速评价体系,可突破传统感官评定主观局限,明确鲜味受体结合域核心结合位点,并揭示含硫氨基酸对鲜味持久性的调控作用。研究旨在为天然鲜味增强剂的理性设计与高值化应用,以及食品风味精准调控技术的开发提供分子层面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肽 分子互作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分子对接 鲜味受体 T1R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2024年度最新进展
9
作者 陈海山 张耀存 +16 位作者 张文君 尹志聪 陈国森 华文剑 黄丹青 况雪源 刘芸芸 马红云 施宁 孙善磊 魏江峰 赵海坤 张杰 韩婷婷 李文铠 桑英涵 王润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206,共30页
围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2024年度主要进展,从极端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环流特征与动力学机理,海洋关键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海洋过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陆面过... 围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2024年度主要进展,从极端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环流特征与动力学机理,海洋关键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海洋过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陆面过程及其影响研究,极端事件模拟与预测等5个方面介绍了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1)揭示了变暖趋势对中国近40年破纪录高温事件的影响,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分析了中国区域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增暖期中国东部极端降水的演变规律,阐明了长江中下游极端热浪事件的热、动力学特征,并归因了人类活动对亚洲热点区域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2)量化了前期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对后期ENSO发展的作用,指出热带太平洋年际-年代际变率在超长La Nina事件形成有重要贡献;揭示了La Nina纬向位置对印度洋偶极子的调制机理,发现ENSO对东海-黑潮区域海温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反转;开展了黑潮延伸体区域SST异常和海洋热浪的季节可预报性研究,阐明了非线性过程对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作用,探讨了多因子影响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的物理机制。3)揭示了ENSO对晚冬“暖北极-冷欧亚”模态的非对称影响,发现了其与中国东部前、后冬降水模态及黑潮反气旋的联系,并阐释了对东海-黑潮区海温和东亚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机理;指出Mega-ENSO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区域的向极移动存在密切联系,揭示了热带跨洋盆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生成位置和频次的影响过程;发现南极变暖驱动南大西洋变暖是2022年东亚高温热浪的重要成因,热带北大西洋变率显著调控我国东北森林野火。4)揭示了欧亚大陆土壤湿度次季节变化对我国北方群发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机制,评估了积雪覆盖对温度次季节变化及预测的影响;开展了陆面因子与陆气耦合过程影响干旱的归因与预估研究;阐明了陆面过程与海陆协同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超级梅雨、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评估了华北夏季灌溉对降水日循环和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及城市化对珠三角暖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强降水的影响。5)系统评估了CMIP6模式对“暖北极-冷欧亚”模态前后冬次季节反转的模拟能力,构建了中国东南区域复合极端湿热事件的季节预测模型;利用年际增量方法构建了华北盛夏强降水频次的物理统计预测模型,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改进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动力模式的预测性能;同步开展了动力模式的发展及预测应用研究。最后,展望了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推动我国极端天气气候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海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机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激光切削柞木效果
10
作者 赵洪刚 孙玮鸿 +3 位作者 梁鹏鹏 赵梓旭 孙建平 乐磊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179,共8页
【目的】选取低、中、高不同程度含水率柞木,结合激光机技术参数(镜头高、进给速度、光强),以缝深和缝宽作为切削效果,引入响应面法建模分析激光切削柞木时不同含水率和激光机技术参数对切削效果的影响,为激光加工拼花地板和木质工艺品... 【目的】选取低、中、高不同程度含水率柞木,结合激光机技术参数(镜头高、进给速度、光强),以缝深和缝宽作为切削效果,引入响应面法建模分析激光切削柞木时不同含水率和激光机技术参数对切削效果的影响,为激光加工拼花地板和木质工艺品等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将含水率作为影响因素A,与激光机镜头高B、进给速度C、光强D组合,采用方差分析等方法确定切削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显著性。【结果】对缝深的影响:单因素显著性B≈C>A>D,B和C的影响极显著,A接近于显著;交互项BC的影响显著;A的二次项曲面效应影响极显著,C的曲面效应影响高度显著。滤去不显著影响项,基于响应面法得出关于缝深的回归方程为:Y=522.14A2+288.32C2+235.9BC-359.23B-662.96C+652.69。对缝宽的影响:单因素显著性B>D>A>C,B的影响极显著;二因素间交互项的影响均不显著;A和B的二次项曲面效应影响极显著。滤去不显著影响项,基于响应面法得出关于缝宽的回归方程为:Y=202.22A2+179.51B2+187.62B+237.22。【结论】1)含水率的二次项影响均极显著,说明含水率对切削效果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在一定范围内显著,主要是含水率较低时影响很小造成的。2)镜头高对缝深和缝宽的影响均极显著,说明生产中首要确定的是镜头高的合理参数。如果以缝深作为主要达到的切削效果,先选择合理的进给速度,再选择合理的光强;如果以缝宽作为主要达到的切削效果,先选择合理的光强,再选择合理的进给速度。3)在含水率约27.63%,欲获得缝深2500~2700μm,最佳参数范围为:镜头高约5.7mm、进给速度约42mm·s^(-1)、光强约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柞木 响应面法 显著性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对旱区湖泊水体溶解性无机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洁 钱会 +3 位作者 李培月 马荣 徐子博 杨雨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3,共14页
地下水作为旱区湖泊的重要补给源,不仅是维系旱区湖泊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纽带,更在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旱区湖泊独特的水域环境和水生态格局使溶解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循环成为碳汇研究焦点,然而... 地下水作为旱区湖泊的重要补给源,不仅是维系旱区湖泊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纽带,更在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旱区湖泊独特的水域环境和水生态格局使溶解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循环成为碳汇研究焦点,然而,地下水对湖泊DIC动态的调控机制及其环境效应在以往研究中关注较少。文章综述了地下水在旱区湖泊水循环、碳循环及生态环境中的核心作用,重点明确了地下水补给主导下旱区湖泊水体DIC的典型特征;从水文驱动下的湖水DIC空间分异、混合作用控制的湖泊碳酸盐动态平衡、营养盐-有机质协同的生物地球化学反馈等方面,阐释了地下水对湖水DIC的关键影响机制;梳理了湖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水-气界面CO_(2)通量原位监测、碳同位素示踪、数值模拟等技术在湖水DIC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研究表明,地下水输入通过影响湖水水化学环境和水动力过程,及其与生物过程和化学过程耦合,共同决定了旱区湖泊的碳源/汇的动态特征。未来研究中,亟需深入量化水文路径与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对DIC循环的协同/拮抗效应,重点关注人工补水型湖泊的独特碳循环特征,发展基于湖泊碳循环效应的适应性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管理策略。深入理解地下水对湖水DIC循环的影响,可为准确评估旱区湖泊碳收支及其区域环境效应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 旱区湖泊 溶解性无机碳 生态环境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天然气压差发电参数优化
12
作者 张朋岗 杨冬磊 +3 位作者 程曦 骆兴龙 李玮 李有江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0,共9页
目的解决压差发电装置发电功率低的问题,优化工艺参数。方法①通过常规㶲及高级㶲分析法发现透平膨胀机可避免外源㶲损占比达42%,表明装置自身的运行参数设置不合理,导致了高㶲损。②采用响应面法分析和优化运行参数,以进出口压力比、进口... 目的解决压差发电装置发电功率低的问题,优化工艺参数。方法①通过常规㶲及高级㶲分析法发现透平膨胀机可避免外源㶲损占比达42%,表明装置自身的运行参数设置不合理,导致了高㶲损。②采用响应面法分析和优化运行参数,以进出口压力比、进口温度、天然气体积流量作为因素变量,以发电功率、总㶲损作为响应值,设计13组试验。结果进出口压力比和天然气体积流量间的交互作用对发电功率的影响最显著,进出口压力比和天然气体积流量的交互作用、进口温度和天然气体积流量的交互作用对总㶲损的影响显著。据此,提出通过提高进出口压力比、天然气体积流量和降低进口温度的方式来进行参数优化的策略。根据优化后的工艺参数调整现场参数:进出口压力比为1.38、进口温度为30.7℃、天然气体积流量为11×10^(4)m^(3)/h,此时,发电功率达到625.3 kW,总㶲损降低了180.9 kW,其中,透平膨胀机㶲效率增至72.3%,可避免的外源㶲损减少了104.4 kW。此外,装置的年经济效益增加了114.5万元,CO_(2)的年排放量减少了1109.5 t。结论针对各类复杂的天然气处理工艺,可使用高级㶲分析与响应面分析的组合优化法。首先,利用高级㶲分析量化工艺改进的潜力;若可避免外源㶲损占比较大,则再采用响应面法进一步进行参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压差发电 高级㶲分析 交互作用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计量溯源方法研究
13
作者 李兰英 陶晴 刘刚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753,共6页
根据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核心原理,提出了一种以折射率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蔗糖标准物质的计量溯源方法。首先制备了蔗糖标准溶液,使用折光仪对其进行定值。然后将折射率值溯源至阿贝折... 根据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核心原理,提出了一种以折射率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蔗糖标准物质的计量溯源方法。首先制备了蔗糖标准溶液,使用折光仪对其进行定值。然后将折射率值溯源至阿贝折射仪标准块,从而建立折射率的校准依据,实现折射率重复性检测、折射率标准值1.330~1.400范围内的线性校准,以及分析仪相对基线噪声和相对基线漂移的分析。最后,利用梯度稀释的蔗糖纯度标准物质,完成了检测限的校准。首次建立了全面、科学和有效的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计量溯源方法,可应用于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研制领域的相关仪器计量校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计量学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折射率 蔗糖标准物质 校准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泡沫除尘试剂配方探析
14
作者 姚有利 王晓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6-283,共8页
泡沫除尘技术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改善煤矿粉尘污染方面效果显著。泡沫试剂配方是影响泡沫除尘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影响试剂配方的主要因素包括:表面活性剂溶液起泡性能、稳泡性能和对粉尘的润湿性能。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改进的R... 泡沫除尘技术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改善煤矿粉尘污染方面效果显著。泡沫试剂配方是影响泡沫除尘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影响试剂配方的主要因素包括:表面活性剂溶液起泡性能、稳泡性能和对粉尘的润湿性能。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改进的Ross-miles法配制一种新型泡沫除尘试剂配方,配方中的试剂能够发挥优良协同效应,稳定提高配方溶液综合性能,并分析配方中复配试剂与原试剂性能参数变化情况,阐述各试剂间的作用机理。首先,测试单一起泡剂溶液起泡性能和稳泡性能,优选出性能参数最高的单一起泡剂溶液对应浓度。其次,向优选出的起泡剂溶液中加入不同种类稳泡剂,测试复配溶液起泡性能和稳泡性能,挑选出配伍性最好的稳泡剂及其添加浓度,得到不同表面活性剂组合的复配溶液。最后向复配溶液中加入润湿剂,提高溶液的润湿性能。最后,找出发挥协同效应最好,综合性能最优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将其浓度配置组合确定为新型泡沫除尘试剂配方。研究结果显示:浓度0.7%的改性烷基糖苷+浓度0.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浓度0.1%的辛葵基葡糖苷配制出的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能参数最优。由此得出,改性烷基糖苷:羧甲基纤维素钠:辛葵基葡糖苷按7∶1∶1的比例制备溶液,作为新型泡沫除尘试剂配方将有效提高泡沫除尘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除尘 试剂配方 表面活性剂 作用机理 性能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表层地球系统层圈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思亮 王欣楚 +8 位作者 戚羽霖 钟君 丁虎 文航 刘学炎 郎赟超 易沅壁 王宝利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7,共16页
流域是表层地球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单元或子系统,通过对流域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能更深刻地理解表层地球系统层圈相互作用。流域物质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表层地球系统各层圈之间的能量和物质循环状态,同时... 流域是表层地球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单元或子系统,通过对流域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能更深刻地理解表层地球系统层圈相互作用。流域物质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表层地球系统各层圈之间的能量和物质循环状态,同时也反作用于各层圈的运行和维持。本研究综述了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地球层圈相互作用之间的关联机制,重点探讨了人类世以来强烈人为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流域物质循环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及其与全球变化的相互关联,其次剖析了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环境变化之间的互馈作用,以及人类世人为活动对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强烈扰动,然后解析了流域过程与全球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机制。综合分析表明人类世以来强烈的人为活动极大地扰动/加速了地表部分物质循环,导致流域系统多个关键变量参数超过生态环境突变临界点,也极大地影响多层圈物质循环和地球系统的稳定维持。最后根据当前流域科学发展态势与挑战,提出了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前沿,通过研究范式变革、人工智能和多同位素等多学科新方法技术融合,指明了微生物等多因素驱动新机制以及构建流域动态系统模型等新方向,最终为深刻理解表层地球系统层圈作用的运行机制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地球系统 流域 生物地球化学 层圈相互作用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复合固化土配合比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鲲鹏 张宁 丁北斗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8-377,共10页
为改善粉土作为路基材料级配较差、整体结构松散、强度较低等缺点,本文以赤泥(RM)、电石渣(CS)、脱硫石膏(DG)为原材料制备复合固化剂,开展复合固化土配合比优化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确定了赤泥、电石渣、脱硫石膏固化土的合理掺量... 为改善粉土作为路基材料级配较差、整体结构松散、强度较低等缺点,本文以赤泥(RM)、电石渣(CS)、脱硫石膏(DG)为原材料制备复合固化剂,开展复合固化土配合比优化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确定了赤泥、电石渣、脱硫石膏固化土的合理掺量范围,同时借助Box-Behnhen响应面法对复合固化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以7、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UCS)为响应值,建立二阶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单因素对固化土7、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的显著程度均依次为赤泥、电石渣、脱硫石膏;双因素交互作用对固化土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的显著程度依次为赤泥和电石渣、赤泥和脱硫石膏、电石渣和脱硫石膏,对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的显著程度依次为赤泥和电石渣、电石渣和脱硫石膏、赤泥和脱硫石膏。通过优化获得复合固化土的最优配合比为赤泥掺量15.84%(质量分数)、电石渣掺量14.32%(质量分数)、脱硫石膏掺量7.32%(质量分数)。响应值的实测值和预测值误差均较小,证实了响应面法优化复合固化土配合比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固化土的主要产物为具有胶凝作用的水化硅酸钙(C-S-H)和水化铝酸钙(C-A-H),生成的钙矾石(AFt)穿插在凝胶与土颗粒之间,增强了土体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固化土 响应面法 配合比优化 回归模型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铆压型轮毂轴承单元内圈结构优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车文侃 李立新 汪峰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1-500,共10页
针对轮毂轴承铆压成型后产品铆压强度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对铆压成型过程进行了原理分析、模拟仿真、优化设计和试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首先,分析了铆压成型设备和原理,获得了铆头运动轨迹方程;采用ABAQUS软件构建了轮毂轴承铆压成型有... 针对轮毂轴承铆压成型后产品铆压强度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对铆压成型过程进行了原理分析、模拟仿真、优化设计和试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首先,分析了铆压成型设备和原理,获得了铆头运动轨迹方程;采用ABAQUS软件构建了轮毂轴承铆压成型有限元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分析了法兰轴端变形区域的应变,获得了铆压过程中容易开裂影响铆压强度的区域;然后,应用响应面方法,以铆压预紧力与内圈外径变化量的比值(RPC)为优化目标,对该区域的斜线角度θ、斜线距离L、圆角半径R三个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获得了RPC的优化最大值和以上三个结构参数优化结果,并通过数值计算和试验,对优化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最后,针对优化结构后的内圈铆压装配成的轴承,进行了铆压松脱力试验和铆压强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斜线距离L是最显著影响RPC的因素,斜线角度θ与圆角半径R的交互作用对RPC的影响也很显著,而斜线距离L和圆角半径R没有明显的交互影响;使用优化结构后的内圈铆压装配成的轴承具有较强的轴向预紧能力和较高的铆压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强度 铆压成型有限元模型 轮毂轴承 响应面方法 结构优化 铆压预紧力与内圈外径变化量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海上雷暴研究进展
18
作者 梅婵娟 王秀明 +2 位作者 刘晓玲 万夫敬 张灿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事件日益增多,海上雷暴对航海及海上作业等产生的影响愈发严重。然而,由于对海上雷暴的特性和机理认识不足,加之海上观测资料匮乏,导致海上雷暴的监测与预报困难较大。针对上述问题,从气象预报视角全面概述...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事件日益增多,海上雷暴对航海及海上作业等产生的影响愈发严重。然而,由于对海上雷暴的特性和机理认识不足,加之海上观测资料匮乏,导致海上雷暴的监测与预报困难较大。针对上述问题,从气象预报视角全面概述了海上雷暴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涵盖了海上雷暴观测手段与技术、活动特征以及形成机理等内容,梳理并探讨全球海上雷暴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性问题。在回顾的基础上讨论了未来国内海上雷暴研究的发展方向,包括强化海上观测系统建设、构建海上雷暴数据集、深化海上雷暴形成机理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构建精确预测模型等。文章旨在梳理有关海上雷暴研究的理论成果,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航海和海上作业的安全,减轻海上雷暴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雷暴 观测技术 海面温度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氟碳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性能研究
19
作者 彭梦圆 李家明 +1 位作者 沙敏 张丁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77-4184,共8页
为研究全氟支化短链氟碳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性能,以全氟支化短链季铵盐氟碳表面活性剂(BQSF-IEt)和己烷磺酸钠(SHS)为研究对象,针对BQSF-IEt/SHS复配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临界表面张力(γ_(CMC))、聚集行为、相互作用参数以及润湿... 为研究全氟支化短链氟碳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性能,以全氟支化短链季铵盐氟碳表面活性剂(BQSF-IEt)和己烷磺酸钠(SHS)为研究对象,针对BQSF-IEt/SHS复配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临界表面张力(γ_(CMC))、聚集行为、相互作用参数以及润湿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HS可显著提升BQSF-IEt溶液的表面活性,当复配比(BQSF-IEt/SHS)为1∶2时溶液的表面活性最强:γ_(CMC)和CMC分别为16.23 mN/m和0.0065 mmol/L。同时,SHS的加入也会改变溶液中BQSF-IEt囊泡的尺寸。并且,通过Clint模型和Rubingh模型的相关计算,证明了BQSF-IEt和SHS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该复配体系在0.1667 mmol/L的低浓度下即实现聚四氟乙烯(PTFE)基材的完全润湿(接触角<5°),展现出作为低表面能材料高效清洗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支化短链氟碳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相互作用 配合物 表面活性剂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知反馈的手部康复交互系统研究
20
作者 李洋 陈恩伟 +3 位作者 武迪 穆景颂 曹大迪 王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3-590,共8页
为提高手部功能康复设备的多功能性、康复方案与交互方式的多样性,增加康复训练的趣味性,文章设计一款基于感知反馈的手部康复交互系统。该系统包含基于康复训练装置和信号采集、数据处理、感知反馈等模块设计的3款康复游戏(“飞翔的小... 为提高手部功能康复设备的多功能性、康复方案与交互方式的多样性,增加康复训练的趣味性,文章设计一款基于感知反馈的手部康复交互系统。该系统包含基于康复训练装置和信号采集、数据处理、感知反馈等模块设计的3款康复游戏(“飞翔的小鸟”和“乒乓球”游戏用于训练手指的屈伸能力,“贪吃蛇”游戏用于训练手部的协调能力),并具有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和基于图像手势识别的2种主动交互式训练方案。样机实验测试结果证明,康复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感知反馈可以有效增强手部康复系统的交互能力,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文章研究结果可为手部康复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康复训练交互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感知反馈 交互系统 表面肌电信号 手部康复 游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