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thogonal design of experiment and analysis of abrasive water jet cutting on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1
作者 HE Binjie DAI Jinchun +3 位作者 ZHAO Deng HUANG Nuodi WU Shijing HAN Caihong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28-932,共5页
Th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is a new type of composite material with an excellent property in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and has found extensive applications in aerospace,energy,automotive industry and so ... Th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is a new type of composite material with an excellent property in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and has found extensive applications in aerospace,energy,automotive industry and so on.However,this composite has a strict requirement on processing techniques,for example,brittle damage or delamination often exists in conventio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Abrasive water jet machining technology is a new type of green machining technique with distinct advantages such as high-energy and thermal distortion free.The use of abrasive water jet technique to process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s has become a popular trend since 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cessing accuracy and surface quality of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s.However,there are too many paramete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an abrasive water jet machining.At present,few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on the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such a machining process,which leads to the unstable quality of surface processing.In this paper,orthogonal design of experimen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establish the empirical model between cutting surface roughness and machining process parameters.Then a verified model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machining process parameters for abrasive water jet cutting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rasive water jet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surface roughness orthogonal experiment regression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油糯米复合灰浆强度试验及微观机理分析
2
作者 唐晓武 向青青 +3 位作者 费敏亮 李柯毅 孙国平 俞悦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503,545,共9页
为了土遗址的夯土修复,采用正交设计制作不同质量分数比(水∶桐油∶糯米浆∶石灰)的复合灰浆试样.经1a遗址现场养护,以抗剪强度的2个力学指标(黏聚力、内摩擦角)评价桐油、糯米浆、石灰对粉土的加固效果,以获得最优质量分数比.结果表明... 为了土遗址的夯土修复,采用正交设计制作不同质量分数比(水∶桐油∶糯米浆∶石灰)的复合灰浆试样.经1a遗址现场养护,以抗剪强度的2个力学指标(黏聚力、内摩擦角)评价桐油、糯米浆、石灰对粉土的加固效果,以获得最优质量分数比.结果表明:当复合灰浆质量分数比为18∶5∶12∶10时,黏聚力最大;当质量分数比为9∶3∶5∶5时,内摩擦角最大.对2组最优质量分数比的桐油糯米复合灰浆开展28d内强度增长验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探究复合灰浆的协同改良机理.2组复合灰浆在28d龄期中,在黏聚力方面,最优质量分数比试样的黏聚力达到了正交试验最高组合1a龄期的98.6%;在内摩擦角方面,最优质量分数比试样的内摩擦角达到了正交试验最高组合1a龄期的97.8%.结果被应用于发生剥离病害的遗址土体,获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能为潮湿环境土遗址现场修复和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灰浆 抗剪强度 正交试验 改良机理 微观机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分析与材料制备
3
作者 谭波 郑港 +2 位作者 李青 谢恩连 刘敬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4,共9页
目的为提升沥青路面结构性能并实现低碳目标,提出AC+超强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以减薄沥青路面结构厚度。方法首先采用Bisar软件对超强基层路面结构进行力学响应规律分析,提出沥青路面结构和超强基层材料设计参数;其次,开展正交试验设计,分... 目的为提升沥青路面结构性能并实现低碳目标,提出AC+超强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以减薄沥青路面结构厚度。方法首先采用Bisar软件对超强基层路面结构进行力学响应规律分析,提出沥青路面结构和超强基层材料设计参数;其次,开展正交试验设计,分析硅灰、粉煤灰、胶砂比参数对超强基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经极差与方差分析,寻找最优配合比;最后,通过劈裂抗拉试验,对比撒布碎石、刷毛刻槽、环氧树脂、喷洒改性沥青和橡胶沥青5种不同方式沥青层和超强基层的黏结性能。结果结果表明,当超强基层厚度为0.08 m时,弹性模量为40 GPa,结构总厚度0.52 m超强基层沥青路面沥青混合料层和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寿命高于总厚度为0.74 m常规沥青路面的。硅灰质量分数13%,粉煤灰质量分数11%,胶砂比0.8,水胶比0.25为超强基层材料最优配比。经劈裂抗拉强度测试,环氧树脂黏结最优,撒布碎石黏结次之,橡胶沥青黏结最差。结论路面厚度减薄情况下,AC+超强基层沥青路面性能优于常规沥青路面;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新型沥青路面结构形式和材料制备方法;分析了沥青面层与超强基层的层间结合性能,并推荐采用撒布碎石方式,为复合沥青路面提供一种新的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路面 超高性能混凝土 正交试验 配合比设计 层间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床用玄武岩-聚丙烯增强树脂混凝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
作者 乔雪涛 张宇翔 +4 位作者 李慧 翟进 刘锋卓 王一鸣 李放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42,共8页
为了优化玄武岩-聚丙烯树脂混凝土复合材料的组分配比,采用正交试验法制备新型高强度玄武岩-聚丙烯纤维树脂混凝土试件,分析不同因素对材料抗压性能和热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玄武岩-聚丙烯纤维树脂混凝土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因素... 为了优化玄武岩-聚丙烯树脂混凝土复合材料的组分配比,采用正交试验法制备新型高强度玄武岩-聚丙烯纤维树脂混凝土试件,分析不同因素对材料抗压性能和热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玄武岩-聚丙烯纤维树脂混凝土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树脂、纤维、骨料、填料质量分数。综合考虑玄武岩-聚丙烯纤维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以及热膨胀系数等各因素,各因素最优配比为:树脂质量分数12%、纤维质量分数1.6%、骨料质量分数79%以及填料质量分数7.4%,该配比下试件的抗压强度均值可以达到121.33 MPa,热膨胀系数为11×10-6/℃,较添加混杂纤维前降低了8.3%,平均密度为2600 kg/m 3,平均吸水率为0.032%,平均弯曲强度为30.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床床身 混杂纤维 复合材料 正交试验 抗压强度 热膨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数字孪生应用的大容量GIS整间隔稳态温升及降阶模型研究
5
作者 侯世英 罗澳 +3 位作者 杨帆 权帅峰 霍小晶 孙帅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00-2310,共11页
超高压、大容量、数字化电网目标架构对高压开关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研究550 kV/8 000 A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switchgear,GIS)的稳态温升,解决获取温度场时存在模型自由度大、计算时间长等问题,该文研究了GIS整间隔模型... 超高压、大容量、数字化电网目标架构对高压开关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研究550 kV/8 000 A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switchgear,GIS)的稳态温升,解决获取温度场时存在模型自由度大、计算时间长等问题,该文研究了GIS整间隔模型热特性并构建了基于本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方法的温度场降阶模型以面向数字孪生应用。首先,建立了基于物联网的电力设备数字孪生实现架构,提出了数字孪生驱动的GIS状态感知方法框架。基于该框架,搭建了以珠东北站示范工程中的GIS为原型的虚拟实体模型,分析了模型在8 800 A时的磁密、损耗、温度以及气流流速分布,进而搭建了大电流温升试验平台进行验证,试验测量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度高。其次,采用拉丁超立方采样方法构建该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快照矩阵输入参数样本集,进一步对温度快照采用POD方法生成温度场降阶模型。最后,对比了降阶前后模型的计算时长与误差:降阶模型相较全阶模型的计算时长由小时级降至秒级,阶数为6时均方根误差为0.053%满足POD误差规范要求。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大容量开关的设计和运维提供支撑,为数字孪生技术在开关设备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绝缘开关设备 数字孪生 多物理场仿真 降阶模型 本征正交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路基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正交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文芳 杲斐 +1 位作者 陈云峰 程选生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5,共9页
为探究黄土地区刚-柔性长短桩(RFLSP)复合地基设计参数对路基沉降的影响,结合兰州—张掖三四线铁路工程,设计了多参数的RFLSP复合地基正交数值试验,研究了不同褥垫层结构、长短比、桩间距和短桩模量对路基总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 为探究黄土地区刚-柔性长短桩(RFLSP)复合地基设计参数对路基沉降的影响,结合兰州—张掖三四线铁路工程,设计了多参数的RFLSP复合地基正交数值试验,研究了不同褥垫层结构、长短比、桩间距和短桩模量对路基总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地基参数对路基总沉降的影响因素依次为长短比、桩间距、短桩模量和褥垫层结构,其对应的极差值为11.89、6.94、5.53和2.95;当柔性短桩长度不变、刚性长桩的桩长增大时,路基总沉降在减小;路基总沉降随桩间距的增加先增大后近似不变,随柔性短桩模量的增加而减小,土工格栅层数对路基总沉降影响较小;复合地基设计时,根据柔性短桩的挤土效果确定桩间距,优先通过调整刚性长桩的长度和柔性短桩的模量调节路基总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路基 设计参数 正交数值试验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 极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黄白”凝胶提取工艺优选与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7
作者 高艳果 朱海涛 +4 位作者 黄良永 叶方 王启斌 郑涛 陈黎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22-1329,共8页
目的优选“红黄白”凝胶的提取工艺并建立该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梯度洗脱法测定红景天苷、盐酸小檗碱和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的含量;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总多糖的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 目的优选“红黄白”凝胶的提取工艺并建立该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梯度洗脱法测定红景天苷、盐酸小檗碱和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的含量;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总多糖的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基于指标客观性的权重赋权法(AHP-CRITIC)复合加权法计算4个指标的权重系数,以综合得分为评价指标,结合L_(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红黄白”凝胶提取工艺的影响,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并进行工艺验证;建立该制剂中4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红黄白”凝胶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45、提取时间2 h、提取2次;4种指标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均R^(2)>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7%~102.09%,RSD为0.77%~3.17%;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RSD≤2.28%。结论AHP-CRITIC复合加权法结合正交试验优选的“红黄白”凝胶最佳提取工艺稳定且经济合理;该凝胶的含量测定方法操作可行,结果可靠,为该制剂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黄白凝胶 提取工艺 层次分析法-基于指标客观性的权重赋权法复合加权 正交试验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正交玻璃纤维/聚丙烯纤维混纺纱织物增强环氧基复合材料冲击性能及损伤机制
8
作者 赵勤勤 石琳 +1 位作者 吴震宇 许福军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4,共9页
相较于传统的层合板复合材料,三维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比强度和损伤容限,其抗冲击性能和整体性更优。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制品会受到多次低速冲击载荷的影响,导致内部损伤。因此,设计三维正交玻璃纤维/聚丙烯纤维(GF/PP)混纺纱织物增强环... 相较于传统的层合板复合材料,三维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比强度和损伤容限,其抗冲击性能和整体性更优。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制品会受到多次低速冲击载荷的影响,导致内部损伤。因此,设计三维正交玻璃纤维/聚丙烯纤维(GF/PP)混纺纱织物增强环氧基复合材料多次冲击的试验,通过分析多次冲击响应和观察损伤形貌,揭示不同冲击载荷下复合材料的力学响应规律、主要损伤机制及损伤模式。对预先热处理试样的损伤机制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得到聚丙烯(PP)纤维在复合材料冲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热处理使聚丙烯纤维熔化并重新结晶,改变了其体积和形态,从而提高了环氧基复合材料的韧性。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首次冲击峰值力增大。试样在连续三次25 J能量冲击后,峰值载荷显著下降,最大变形量大约增加至首次冲击的1.2倍。在9 J能量下,随着冲击次数的累积,复合材料的损伤模式种类增多,吸能能力也随之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正交织物 编织复合材料 多次低速冲击 损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正交切削加工的切屑形成和表面质量研究
9
作者 郭睿虎 杨涛 +1 位作者 杜宇 孙瑜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8,共7页
为研究纤维取向角和切削深度对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F/PEEK)复合材料的去除机理、切削力和表面质量的影响,设置了不同的切削深度和切削速度,对CF/PEEK进行了正交切削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影响CF/PEEK加工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纤维取向,0°... 为研究纤维取向角和切削深度对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F/PEEK)复合材料的去除机理、切削力和表面质量的影响,设置了不同的切削深度和切削速度,对CF/PEEK进行了正交切削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影响CF/PEEK加工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纤维取向,0°与45°会形成连续卷曲的切屑,切屑曲率和切削深度有关;90°和135°在较小切深的情况下会形成连续切屑,较大切深(0.1 mm以上)则会形成崩碎切屑并伴随极其严重的损伤;对加工表面形貌分析可知,与传统热固性复合材料加工不同,CF/PEEK基于其基体的属性,形成了切屑连续性和加工表面质量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 切屑形成 切削力 切削机理 正交切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型絮凝剂CaCl_(2)-APAM-PAC快速处置高含水率泥浆试验研究
10
作者 马英建 方舟 +6 位作者 程慧峰 苏彬 彭晓闯 聂小青 梁登钦 秦新皓 何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4-242,共9页
在工程建设中,废弃泥浆含水率极高,且对环境的影响极大,解决其脱水问题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针对高含水率泥浆泥水分离问题,选择3种絮凝剂:氯化钙(CaCl_(2))、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和聚合氯化铝(PAC),设计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 在工程建设中,废弃泥浆含水率极高,且对环境的影响极大,解决其脱水问题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针对高含水率泥浆泥水分离问题,选择3种絮凝剂:氯化钙(CaCl_(2))、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和聚合氯化铝(PAC),设计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采用综合平衡法,选取48 h脱水量和上清液pH值等指标,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着重找出最佳复合絮凝剂组合。通过正交试验结果和SEM微观分析等对絮凝机理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将脱水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划分为高、中、低脱水区和快速脱水、慢速脱水阶段,则泥浆脱水速率整体呈减小趋势,其中高脱水区组在12 h时也具有较高的脱水量,即满足快速脱水的要求;3种絮凝剂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效果。通过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发现,复合絮凝剂的最优组合为每100 g泥浆掺量为0.25 g CaCl_(2)+0.12 g APAM+0.17 g PAC;根据机理分析,可将复合絮凝剂絮凝过程分为5个阶段:电中和阶段、架桥阶段、吸附成团阶段、网络沉降阶段和固化增强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复合絮凝剂 高含水率泥浆 絮凝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振动筛筛分性能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11
作者 王晓川 杨华瑞 +2 位作者 马学东 赵轩瑾 宋梅雪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1-827,共7页
现有直线振动筛、圆振动筛、椭圆振动筛,其激振力均作用在竖直平面内,筛面宽度方向缺乏有效的激振,颗粒群的松散程度、颗粒群分层效果以及筛分效率有提升空间。为了强化现有振动筛的筛分性能,依据LISSAJOUS振动合成理论,把2个相互垂直... 现有直线振动筛、圆振动筛、椭圆振动筛,其激振力均作用在竖直平面内,筛面宽度方向缺乏有效的激振,颗粒群的松散程度、颗粒群分层效果以及筛分效率有提升空间。为了强化现有振动筛的筛分性能,依据LISSAJOUS振动合成理论,把2个相互垂直且频率之比为1∶2的简谐直线振动合成为复合振动,并将此复合振动加入到振动筛中,使振动筛按照此复合振动曲线轨迹进行振动,在筛面宽度方向上增加颗粒的分运动,使颗粒在宽度方向上受到激振力,进而使颗粒更加松散,分层效果更加显著,构建了一种新型复合振动筛。利用EDEM软件,在振动参数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直线振动筛和复合振动筛的离散元对比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复合振动筛比直线振动筛筛分效率提高了2.98%,在物料输送能力方面提高了3.17%,分层效果明显且筛网所受到的冲击较小。在以上述基础上,采用L_(9)(3^(3))正交试验,得出影响筛分效率的3个影响因素按显著程度依项为:主振动频率、筛面、倾角、振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振动筛 筛分性能 离散元模拟 LISSAJOUS振动合成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衢鲜8号高产栽培因子优化
12
作者 邵晓伟 雷俊 +4 位作者 许竹溦 姜欢 石子建 汪寿根 赵琳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0,共10页
为优化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22—2023年以衢鲜8号为材料,研究栽培因子播期(X_(1))、密度(X_(2))、烯效唑喷施时期(X_(3))及喷施浓度(X_(4))对鲜食大豆产量的影响,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播期、密度、... 为优化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22—2023年以衢鲜8号为材料,研究栽培因子播期(X_(1))、密度(X_(2))、烯效唑喷施时期(X_(3))及喷施浓度(X_(4))对鲜食大豆产量的影响,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播期、密度、烯效唑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为变量,研究各栽培因子对衢鲜8号产量的影响,建立鲜食大豆产量和试验因子的回归数学模型,采用主效应分析、单因素效应分析和交互项分析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寻优,优化各栽培因子。结果表明:建立了鲜食大豆产量优化数学回归模型,Y_(1)=11 283.34-2 148.20X_(1)-169.16X_(2)+187.85X_(3)-172.63X_(4)-1 480.14X_(1)^(2)-546.93X_(2)^(2)-487.02X_(3)^(2)-495.44X_(4)^(2)-190.75X_(1)X_(3)和Y_(2)=10 834.23-1 231.55X_(1)+184.20X_(2)+221.27X_(3)-195.49X_(4)-1 091.78X_(1)^(2)-277.39X_(2)^(2)-285.70X_(3)^(2)-515.57X_(4)^(2)+268.54X_(1)X_(3)。各因素对衢鲜8号产量的影响主次顺序依次为:播期、喷施时期、喷施浓度、密度。其中播期、密度、烯效唑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与鲜食大豆产量的关系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说明播期、喷施时期过早或过晚,密度、喷施浓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鲜食大豆产量造成影响。播期与喷施时期交互作用对鲜食大豆产量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鲜食大豆产量大于10 500 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播期7月26—30日,密度16万株·hm^(-2),烯效唑喷施时期4~5叶期,喷施浓度55.69~75.03 mg·kg^(-1)时,研究结果可为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栽培因子 亚有限结荚习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SEBS复合定型相变材料制备与蓄热性能优化
13
作者 唐溯 郑子鏖 +4 位作者 魏翰泽 郑春元 李斌 魏子清 翟晓强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6,共12页
针对固-液相变复合材料因封装复合效应导致蓄热性能低的问题,基于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石蜡(PA)/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S)复合定型相变材料,通过调控工艺参数设计多孔网状结构,优化了材料蓄热性能。确定了SEBS封装PA的最佳质量配... 针对固-液相变复合材料因封装复合效应导致蓄热性能低的问题,基于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石蜡(PA)/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S)复合定型相变材料,通过调控工艺参数设计多孔网状结构,优化了材料蓄热性能。确定了SEBS封装PA的最佳质量配比为2∶8,80%PA/20%SEBS复合材料定型效果良好,质量维持率保持在99%以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材料的封装性能和蓄热性能影响显著,9组80%PA/20%SEBS样品相变焓的极差高达28 J/g。其中,熔融温度从150℃升至200℃时,相变焓值提升8%。最终确定了优化的PA/SEBS熔融共混工艺参数:共混时间为2 h、温度为200℃、搅拌速率为100 r/min、直接冷却至室温,该制备工艺下的复合材料相变焓值达到161.2 J/g(结晶度为9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定型相变材料 多孔网状结构 蓄热性能 封装性能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参苓咀嚼片提取工艺探究中心组合响应面法与正交试验法的区别
14
作者 吴承潮 陆丽蓉 +4 位作者 钟绍辉 鲁方奇 郑云枫 刘陶世 程建明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1-717,725,共8页
目的:分别应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与正交试验,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EWM)优化中药复方的提取工艺,为中药提取试验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方法:以葛根素、橙皮苷、甘草苷转移率及复方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以加水倍数、提取... 目的:分别应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与正交试验,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EWM)优化中药复方的提取工艺,为中药提取试验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方法:以葛根素、橙皮苷、甘草苷转移率及复方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以加水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关键工艺参数,采用AHP-EWM法确定各种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进行综合评分,以中心组合响应面法及正交试验分别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并进行验证与比较。结果:以参苓咀嚼片的提取工艺为例,分别采取正交试验法与响应面法得出的最佳工艺不同,但3批验证实验相对标准差(RSD)均小于3.0%,综合评分接近各自试验预测值。结论:响应面法工艺优选设计相对精细,但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好,较正交试验更精细,更适合参苓咀嚼片的生产实际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苓咀嚼片 功能性食品 提取工艺优选 高效液相色谱法 层次分析法-信息熵权重法 中心组合-响应面法 正交试验法 生产实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PSO-BP神经网络的Ni-TiC复合镀层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15
作者 李学威 王兆浩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82,共7页
在Ni-TiC复合镀层的制备过程中,由于受到参数非线性波动以及多参数间复杂作用关系的影响,其镀层制备效果不佳。为达到理想的镀层效果,本次借助脉冲负荷电沉积法制备Ni-TiC复合镀层环境,开展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Particle Swarm ... 在Ni-TiC复合镀层的制备过程中,由于受到参数非线性波动以及多参数间复杂作用关系的影响,其镀层制备效果不佳。为达到理想的镀层效果,本次借助脉冲负荷电沉积法制备Ni-TiC复合镀层环境,开展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Backpropagation,PSO-BP)神经网络的Ni-TiC复合镀层工艺参数优化方法研究。先对Ni-TiC复合镀层工艺进行分析,探讨TiC粒子浓度、电流密度以及pH值三种工艺参数的影响,然后以此为基础,设计正交试验,开展对Ni-TiC复合镀层工艺参数的初步优化,最后以得到的正交试验结果为输入,采用BP神经网络完成Ni-TiC复合镀层工艺参数优化模型的构建与训练设计,应用改进PSO算法完成BP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寻优,实现Ni-TiC复合镀层工艺参数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可以实现Ni-TiC复合镀层的制备工艺参数优化,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制备的复合镀层的耐腐蚀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PSO算法 BP神经网络 Ni-TiC复合镀层 工艺参数优化 正交实验 脉冲负荷电沉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孔研磨电镀金刚石刀具的制备工艺及其优化
16
作者 李尾 李文斌 王燕青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153,共5页
针对微小孔加工后孔壁粗糙、小孔存在锥度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微小孔研磨金刚石刀具。首先、在铜棒上进行Ni-金刚石复合电沉积试验,选取了阴极转速、电流、温度、搅拌速度、金刚石浓度为影响因子进行了五因素五水平的正交实验,以金刚石附... 针对微小孔加工后孔壁粗糙、小孔存在锥度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微小孔研磨金刚石刀具。首先、在铜棒上进行Ni-金刚石复合电沉积试验,选取了阴极转速、电流、温度、搅拌速度、金刚石浓度为影响因子进行了五因素五水平的正交实验,以金刚石附着量、结合力强度为镀层质量的评价指标,结合阴极转速对镀层质量的影响,选出了更加精确的工艺参数。并在该参数下进行了金刚石的电镀实验并用之进行了微小孔的研磨加工。研究发现:在pH值为4的条件下,较佳的沉积工艺参数为:搅拌速率为180rpm,电流为0.07A,温度50℃,金刚石浓度为20g/L。经检测该参数下的复合电沉积刀具研磨性能明显提高,并且研磨后的孔的粗糙度明显下降,能保证微小孔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孔 复合电沉积 阴极转速 正交实验 镀层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基共固化HXNBR阻尼复合材料制备及界面表征
17
作者 张宗顺 梁森 +2 位作者 石豪启 黄效建 吴召琦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57,共6页
提出了一种抗老化、耐高温和力学性能优异的酚醛树脂基(PF)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和界面性能表征方法。根据高分子合成理论和正交试验研制了氢化羧基丁腈橡胶(HXNBR)在150℃与酚醛树脂基体共固化的材料组分,解决了HXNBR与酚醛树脂... 提出了一种抗老化、耐高温和力学性能优异的酚醛树脂基(PF)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和界面性能表征方法。根据高分子合成理论和正交试验研制了氢化羧基丁腈橡胶(HXNBR)在150℃与酚醛树脂基体共固化的材料组分,解决了HXNBR与酚醛树脂不同步共固化的问题,开发了可与酚醛树脂共固化的粘弹性材料薄膜的制备工艺,研究了酚醛树脂基共固化复合材料的层间结合性能随HXNBR的厚度变化规律,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证明了界面处化学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 正交试验 界面结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连续梁-钢管混凝土拱组合体系桥梁关键参数研究
18
作者 孙伟良 李金凯 +1 位作者 孙立鹏 景铁义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2-80,共9页
为明确高速铁路连续梁-钢管混凝土拱组合体系桥梁结构关键参数对其力学性能和工程经济性的影响规律,以新建平顶山至漯河至周口高速铁路漯商特大桥为依托工程,采用有限元法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边中跨比、矢跨比和拱-梁刚度... 为明确高速铁路连续梁-钢管混凝土拱组合体系桥梁结构关键参数对其力学性能和工程经济性的影响规律,以新建平顶山至漯河至周口高速铁路漯商特大桥为依托工程,采用有限元法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边中跨比、矢跨比和拱-梁刚度比对桥梁结构内力、变形、支座反力及工程量的影响规律,确定合理的设计参数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边中跨比对拱脚和拱顶弯矩影响显著,当边中跨比从0.3增加到0.6时,拱脚负弯矩减少32.6%,但超过0.6后主梁边跨的竖向变形显著增大67.4%;矢跨比对主梁受力影响较小,但显著影响拱肋弯矩分布,当矢跨比为1/5时,较1/7时拱顶正弯矩降低93.4%,支反力系数达到最低,结构整体受力最合理;拱梁刚度比对结构受力和工程量影响最大,当刚度比大于1∶22时结构内力显著增大,小于1∶45时主梁变形迅速增加;拱梁刚度比对桥梁工程量的敏感性最高,占总影响的62.5%。因此,为兼顾结构性能和经济性,推荐边中跨比取0.4~0.6、矢跨比取1/5、拱梁刚度比取1∶45~1∶22,且在满足受力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小拱梁刚度比以降低工程造价。以漯商特大桥实际工程条件(边中跨比0.54)为背景,正交试验得出最优参数组合为拱梁刚度比1∶35、矢跨比1/5,此方案工程量最低,经济效益最佳,能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连续梁-拱组合体系 参数优化 钢管混凝土 边中跨比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至精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莹 刘晨曦 +5 位作者 王新炎 何际芳 李豪辉 贾陆 刘伟 薛刚 《农学学报》 2024年第8期56-62,共7页
研究旨在优化传统水蒸气蒸馏和同时蒸馏萃取2种方法提取牛至草中精油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参数,并对精油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2种方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盐基度1%,提取时间度1.5 h,... 研究旨在优化传统水蒸气蒸馏和同时蒸馏萃取2种方法提取牛至草中精油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参数,并对精油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2种方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盐基度1%,提取时间度1.5 h,料液比1:6,在该条件下提取得率分别为0.486 g/100 g和0.608 g/100 g。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精油中烷类16种、烯类6种、醇类4种、酚类3种、酮类1种,含量占比分别为74.366%、6.263%、1.245%、12.684%、0.449%;同时蒸馏萃取法所得精油中烷类20种、烯类9种、醇类5种、酚类3种、酮类1种,含量分别占比60.127%、12.597%、2.795%、22.147%、0.936%。同时蒸馏萃取得到的精油组分种类和主要抑菌成分的含量明显多于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精油组分种类和含量。主要抑菌成分百里香酚、伞花烃、γ-松油烯、香芹酚和α-水芹烯在水蒸气蒸馏所得精油中的含量分别为8.492%、3.286%、2.551%、2.143%和0.206%,在同时蒸馏萃取所得精油中的含量分别为13.925%、5.218%、4.509%、4.14%和0.36%。采用本研究所得最佳工艺所得精油得率高,可为企业生产制备牛至精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精油 工艺优化 成分分析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梁栓钉对高性能混凝土约束收缩效应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占玉林 王吉坤 +3 位作者 邵俊虎 沈东 荆国强 贾银钧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7,共9页
为探究高性能混凝土在栓钉约束作用下的收缩特征及开裂行为,制作了钢-混凝土组合构件,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栓钉因素对高性能混凝土约束收缩应变、约束度及开裂风险的影响规律,运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栓钉直径、间距、高度对高性能混凝土... 为探究高性能混凝土在栓钉约束作用下的收缩特征及开裂行为,制作了钢-混凝土组合构件,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栓钉因素对高性能混凝土约束收缩应变、约束度及开裂风险的影响规律,运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栓钉直径、间距、高度对高性能混凝土约束收缩的影响,得到了主要敏感因素。结果表明:高性能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的约束收缩应变发展趋势更为平滑;各栓钉因素对约束收缩的敏感性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直径、间距、高度;混凝土收缩在组合梁高度方向上呈现出一定的收缩梯度,混凝土约束收缩应变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但栓钉高度在30 mm处、间距在75 mm处、直径在150 mm处对高性能混凝土约束收缩几乎没有影响;栓钉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可定义为3个阶段,即约束增强阶段、约束下降阶段和约束稳定阶段;组合梁构件最大开裂风险发生在栓钉的根部,当栓钉间距由150 mm减少到75 mm,直径由13 mm增加到22 mm时,最大开裂风险分别增加了20.03%和36.05%,栓钉高度的改变对最大开裂风险没有影响;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以及直径小、高度高的栓钉布置方式可以有效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及开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组合梁 栓钉 高性能混凝土 正交试验 约束收缩 开裂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