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咔唑类有机室温磷光材料设计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晓澳 赵璐 +1 位作者 白云峰 冯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17-2427,共11页
有机室温磷光(oRTP)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低生物毒性和低成本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功能材料研究的热点。其中,咔唑类oRTP材料从分子结构设计、性能调控优化等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防伪、生物光学成像、信息... 有机室温磷光(oRTP)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低生物毒性和低成本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功能材料研究的热点。其中,咔唑类oRTP材料从分子结构设计、性能调控优化等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防伪、生物光学成像、信息加密等方面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咔唑是一种含氮杂环化合物,为刚性平面共轭结构,具有优良的空穴传输特性和热稳定性。此外,咔唑的平面化结构有利于分子间堆积相互作用,从而加强了分子间电子耦合效应,稳定了三重态激子。并且,咔唑作为一种优良的发色团已被广泛的进行修饰以取得更加优良的RTP特性。本文阐述了oRTP材料的发光机理,总结了具有长磷光寿命的咔唑类oRTP材料的设计策略,主要包括:(1)分子间电子耦合作用:面对面堆积或H-聚集可以稳定三重态激子,通常有利于高效和长寿命的RTP。(2)自旋-轨道耦合作用:重原子强的自旋-轨道耦合能够有效地促进电子从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到最低激发三重态(S_(1)-T_(1))或从单重态到三重态(S_(n)-T_(n),n≥1)系间窜越(ISC),并诱导磷光发射。(3)激子分离体系:通过构建扭曲的供体-受体体系,分离最高已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从而减小单重态与三重态的能隙(ΔE_(ST)),增大系间窜越速率(k_(ISC))。(4)聚合物包裹体系:聚合物包裹可以构建致密的刚性外部环境,从而有效地抑制非辐射跃迁和氧扩散,明显提高RTP效率,延长RTP寿命。(5)氢键体系:氢键的相互作用极大地削弱了分子振动和非辐射失活,提高其对温度的耐受性,并且可以屏蔽水和氧气。接着,介绍了咔唑类oRTP材料在防伪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讨论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综上,挑战与机遇并存,可以预期咔唑类oRTP材料研究必将成为有机发光材料领域一个新的闪光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这类材料在未来将显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咔唑 有机室温磷光 长寿命 设计策略 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Ⅲ)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易源海 毛茂 +1 位作者 彭嘉欢 李慧杨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53-165,共13页
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凭借其高效的单重态与三重态激子利用能力,已成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性能提升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备受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青睐。目前,基于铱(Ⅲ)和铂(Ⅱ)的磷光配合物在OLED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这两类金属的稀缺... 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凭借其高效的单重态与三重态激子利用能力,已成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性能提升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备受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青睐。目前,基于铱(Ⅲ)和铂(Ⅱ)的磷光配合物在OLED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这两类金属的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机显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具有显著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的金(Ⅲ)配合物发光材料,通过灵活的配体设计策略,能够展现出磷光或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的发光特性,为高效OLED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通过优化分子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金(Ⅲ)配合物发光材料已展现出优异的发光性能和良好的器件稳定性。本文综述了金(Ⅲ)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围绕磷光与TADF两种发光机制,深入剖析了金(Ⅲ)配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发光性能的内在联系,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Ⅲ)配合物 磷光 热活化延迟荧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 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光铂配合物在电致发光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崇现 夏清华 梁爱民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7,共10页
过渡金属配合物由于自身显著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可有效利用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发光,从而使理论内部发光量子效率达到100%,促进有机发光二极管在信息显示及固态照明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其中,红光铂配合物对于高色纯度全彩平板显示... 过渡金属配合物由于自身显著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可有效利用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发光,从而使理论内部发光量子效率达到100%,促进有机发光二极管在信息显示及固态照明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其中,红光铂配合物对于高色纯度全彩平板显示以及白色照明的实现至关重要。综述了国内外红光铂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光发射特性及其在电致发光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制备高效率、长寿命以及高色纯度的红色有机发光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磷光材料 铂配合物 红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配位铂配合物敏化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的窄发射蓝色溶液加工有机发光二极管
4
作者 李家乐 方辉 +1 位作者 龚少龙 谢国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9-710,共12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已经在智能手机方面获得了商业应用,由于目前规模生产的OLED采用蒸镀工艺,使其价格居高不下。为此,我们采用溶液加工方法,使用铂配合物作为敏化剂,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作为发光分子,实现了高效、高色纯度、...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已经在智能手机方面获得了商业应用,由于目前规模生产的OLED采用蒸镀工艺,使其价格居高不下。为此,我们采用溶液加工方法,使用铂配合物作为敏化剂,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作为发光分子,实现了高效、高色纯度、低效率滚降的器件开发。磷光敏化剂的引入可使三线态激子高效转化为单线态激子。得益于磷光敏化剂较短的激子寿命,基于溶液加工的蓝色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器件不仅实现了13.2%的外量子效率,而且在1000 cd/m^(2)亮度下的效率滚降仅为25.8%。为了进一步抑制Dexter能量转移,我们采用具有外围位阻但发光核相同的分子作为客体,可使外量子效率提升至13.6%,并抑制光谱展宽。该研究为设计高色纯度、高效率的溶液加工器件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光敏化 窄光谱 多重共振 热激活延迟荧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蓝光铱配合物及其OLED研究进展
5
作者 吴少华 陆光照 +5 位作者 钟祥永 谢启飞 于胜 祁彦宇 韩华博 周亮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94-1810,共17页
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急速发展源于磷光材料的商业化应用。与荧光材料相比,磷光材料的理论内量子效率提高了3倍。而铱原子的原子序数大、d轨道分裂大、性质稳定等优点使得铱(Ⅲ)配合物成为最具潜力的OLED发光材料。相比于红光... 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急速发展源于磷光材料的商业化应用。与荧光材料相比,磷光材料的理论内量子效率提高了3倍。而铱原子的原子序数大、d轨道分裂大、性质稳定等优点使得铱(Ⅲ)配合物成为最具潜力的OLED发光材料。相比于红光和绿光发光材料,高效稳定的蓝光发光材料的开发仍然是制约OLED显示技术发展的难题。本文将蓝光铱配合物按其配位结构进行精细分类,并对每种配位构型的蓝光铱配合物的发光性质和器件性能进行了全面分析,期望为研究人员和行业专业人士后续开发具有高色纯度、高效率和长寿命的蓝光OLED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发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 磷光 蓝光 铱(Ⅲ)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CBP为主体的高色纯度红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少鹏 居秀琴 +2 位作者 王利顺 刘素玲 庞学霞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30,共6页
以铱配合物红色磷光体Ir(piq)2(acac)为掺杂剂,制备了基于CBP材料的一系列红色电致磷光器件(PLED),其结构为ITO/CuPC(1nm)/Ir(piq)2(acac):CBP(25nm)/BCP(10nm)/Alq3(35nm)/LiF(1nm)/Al(100nm),对4种不同的掺杂剂浓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 以铱配合物红色磷光体Ir(piq)2(acac)为掺杂剂,制备了基于CBP材料的一系列红色电致磷光器件(PLED),其结构为ITO/CuPC(1nm)/Ir(piq)2(acac):CBP(25nm)/BCP(10nm)/Alq3(35nm)/LiF(1nm)/Al(100nm),对4种不同的掺杂剂浓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它们的电致发光特性。得出了Ir(piq)2(acac)的最佳掺杂比为8%,此时器件的色坐标都非常接近标准红色,且色纯度超过了98%以上;在16V时,色坐标为(x=0.67,y=0.32),色纯度为99.74%,基本满足了全色显示对红色发光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 CBP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蓝色有机电致磷光配合物二(2-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2-(2′-吡啶基)咪唑]合铱的合成及光谱学性能 被引量:7
7
作者 周瑞 宋新潮 +4 位作者 田杰 王歌扬 王子俊 徐茂梁 胡琳琳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9-284,共6页
合成了三个以含氟苯基吡啶及吡啶基咪唑为配体的蓝色磷光电致发光铱配合物(P)2Ir(pym),其中主配体(P)分别为2-(2′,4′-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2-(3′,4′-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2-(3′,5′-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辅助配体pymH为2-(2′... 合成了三个以含氟苯基吡啶及吡啶基咪唑为配体的蓝色磷光电致发光铱配合物(P)2Ir(pym),其中主配体(P)分别为2-(2′,4′-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2-(3′,4′-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2-(3′,5′-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辅助配体pymH为2-(2′-吡啶基)咪唑。通过元素分析、核磁、质谱、红外进行结构表征;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循环伏安进行其光谱学性能表征。以pymH取代辅助配体picH(2-吡啶甲酸)的方法,得到含吡啶基咪唑的铱配合物,在室温下二氯甲烷溶液中获得强的蓝光发射,其最大发光波长分别是461,480,490nm,其中(46fpmpy)Ir(pym)较经典蓝光磷光材料FIrpic蓝移5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铱配合物 蓝色电致发光材料 有机电致磷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色磷光材料FIrpic的发光特性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健 张福俊 +1 位作者 徐征 王永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9-956,共8页
研究了掺杂浓度及热退火对磷光材料双(4,6-二氟苯基吡啶-N,C2?)吡啶甲酰合铱(FIrpic)发光性能的影响.不同掺杂浓度的薄膜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ELDs)的发光颜色都随FIrpic浓度的增大由蓝色逐渐变化到黄绿色.纯FIrpic薄膜的吸收光谱和光... 研究了掺杂浓度及热退火对磷光材料双(4,6-二氟苯基吡啶-N,C2?)吡啶甲酰合铱(FIrpic)发光性能的影响.不同掺杂浓度的薄膜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ELDs)的发光颜色都随FIrpic浓度的增大由蓝色逐渐变化到黄绿色.纯FIrpic薄膜的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PL)光谱在440-480nm范围内有明显的光谱重叠,476nm处的发光强度随FIrpic掺杂浓度增大而降低主要是由自吸收效应引起的.测量了不同激发密度下的光致发光光谱和不同掺杂浓度下的电致发光(EL)光谱,发现530nm处的发光强度随激发强度或掺杂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证实了530nm处的发光是来源于FIrpic分子间的激基缔合物发光.通过比较热退火前后薄膜微观形貌及电致发光器件光谱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热退火促进FIrpic分子聚集,增强了FIrpic分子间的辐射跃迁发光.通过调控FIrpic掺杂浓度和优化器件结构,并对器件进行热退火处理得到一系列发光颜色从蓝色逐渐变化到黄绿色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材料 自吸收 激基缔合物发光 热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白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璐 于军胜 +3 位作者 王军 娄双玲 蒋亚东 李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93-1497,共5页
采用真空热蒸镀方法以4,4′-bis(carbazol-9-yl)biphenyl(CBP)为主体材料、以bis[2-(4-tert-butylphenyl)benzothiazolato-N,C2′]iridium(acetylacetonate)[(t-bt)2Ir(acac)]磷光染料为掺杂剂构成黄色发光层,制备了高效白光的有机电致... 采用真空热蒸镀方法以4,4′-bis(carbazol-9-yl)biphenyl(CBP)为主体材料、以bis[2-(4-tert-butylphenyl)benzothiazolato-N,C2′]iridium(acetylacetonate)[(t-bt)2Ir(acac)]磷光染料为掺杂剂构成黄色发光层,制备了高效白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OLEDs的器件结构为indium tin oxide(ITO)/N,N′-bis-(1-naphthyl)-N,N′-b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CBP:(t-bt)2Ir(acac)/NPB/2,9-dimethyl-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BCP)/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Alq3)/Mg∶Ag,从ITO阳极开始的第一层NPB为空穴传输层,第二层超薄的NPB为蓝色发光层,BCP为空穴阻挡层和激子阻挡层,Alq3为电子传输层.结果表明,器件电压在3V启亮,在16.5V时,器件的最高亮度达到15460cd·m-2;在4V时,器件达到最大流明效率为7.5lm·W-1,器件启亮后所发出的白光光谱在低电压时随电压变化有稍微的移动,但是都在白光范围内变化.在电压达到8V后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色坐标为(0.33,0.32),并且光谱及色坐标稳定,不随电压变化而改变,与最佳的白光坐标(0.33,0.33)几乎重合.同时,从机理上解释了光谱移动和效率衰减的原因,并探讨了载流子陷阱和能量传递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白色发光 磷光 铱配合物 载流子陷阱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隔层对双发光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青 赵娟 +1 位作者 王琦 于军胜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5-50,共6页
采用蓝色bis[3,5-difluoro-2-(2-pridyl)phenyl-(2-carboxypyribyl)iridumⅢ](FIrpic)和黄色bis[2-(4-tertbutylphenyl)benzothiazolato-N,C2']iridium(acetylacetonate)[(t-bt)2Ir(acac)]两种磷光染料,制备了双发光层结构的白色有... 采用蓝色bis[3,5-difluoro-2-(2-pridyl)phenyl-(2-carboxypyribyl)iridumⅢ](FIrpic)和黄色bis[2-(4-tertbutylphenyl)benzothiazolato-N,C2']iridium(acetylacetonate)[(t-bt)2Ir(acac)]两种磷光染料,制备了双发光层结构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为ITO/TAPC(30 nm)/host:(t-bt)2Ir(acac)[(10-x)nm,4%]/spacer(x nm)/host:FIrpic(15 nm,8%)/Bphen(40 nm)/Mg∶Ag(200 nm)。分别选用p型1,1-bis[(di-4-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TAPC)和n型tris[3-(3-pyridyl)-mesityl]borane(3TPYMB)作为主体材料制备了两种类型的器件,通过在两个发光层之间加入一层较薄的间隔层进行器件优化。结果表明,加入间隔层之后,器件性能得到提高,获得了色稳定性较好的白光器件。当主体为TAPC时,使用间隔层后器件取得最大亮度为19 550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8.3 cd/A;当主体为3TPYMB时,使用间隔层后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 950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30.7 cd/A。实验结果表明,器件性能的提高,是由于加入了间隔层之后载流子复合区域拓宽,促进了发光层中电子和空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染料 双发光层 间隔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发光器件(OLED)中的界面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许并社 高志翔 +1 位作者 王华 郝玉英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6-62,共7页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于其成本低、重量轻、低阈值电压、高亮度、无需背光源而自身发光、宽视角并易于加工等优点成为现代平板显示的研究热点。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OLED的器件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然而,距离实用化还有一定差距,如发光...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于其成本低、重量轻、低阈值电压、高亮度、无需背光源而自身发光、宽视角并易于加工等优点成为现代平板显示的研究热点。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OLED的器件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然而,距离实用化还有一定差距,如发光效率低以及器件寿命短等问题,成为制约其推广应用的技术瓶颈。OLED的器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器件中的界面结构所决定。简要介绍OLED中的界面研究进展,围绕金属/有机界面、有机/有机界面、阳极/有机界面以及层内部材料界面展开叙述,讨论界面结构与OLED器件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以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研究OLED界面分子结构、能带结构、激发态特性及反应等获得的主要结果,在此基础上预测OLED界面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器件 界面 磷光材料 发光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铱配合物磷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学森 崔荣朕 +2 位作者 李云辉 高莹 崔成哲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02-1008,共7页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驱动电压低、高亮度、高效率等优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固态照明和平板显示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在绿、蓝、红三基色器件中,绿光器件和蓝光器件的性能普遍优于红光器件,基本满足了产业化的需要;目前红...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驱动电压低、高亮度、高效率等优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固态照明和平板显示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在绿、蓝、红三基色器件中,绿光器件和蓝光器件的性能普遍优于红光器件,基本满足了产业化的需要;目前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因为红光材料的能隙较窄,致使主客体材料之间能级匹配困难,导致红光器件普遍效率低、色纯度差,但是,红光材料是获得白光器件必不可少的材料。因此,如何获得高性能红光材料对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色铱配合物磷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对提升效率和色纯度的方法进行重点阐述;并结合现有工作,对红色有机电致磷光材料与器件的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红色磷光材料 高发光效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掺杂的高亮度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5
13
作者 唐晓庆 于军胜 +2 位作者 李璐 王军 蒋亚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2-1016,共5页
采用新型贵金属铱的配合物(pbi)2Ir(acac)作为客体磷光发光材料,分别以4%和5%(w)的浓度掺杂于聚合物主体材料poly(N-vinylcarbazole)(PVK)中,利用旋涂工艺制备了结构为indium-tin oxide(ITO)/PVK:(pbi)2Ir(acac)/2,9-二甲基-4,7-二苯基-... 采用新型贵金属铱的配合物(pbi)2Ir(acac)作为客体磷光发光材料,分别以4%和5%(w)的浓度掺杂于聚合物主体材料poly(N-vinylcarbazole)(PVK)中,利用旋涂工艺制备了结构为indium-tin oxide(ITO)/PVK:(pbi)2Ir(acac)/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Mg∶Ag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磷光材料(pbi)2Ir(acac)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致发光光谱以及聚合物掺杂的磷光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掺杂浓度的器件均具有8V左右的启亮电压,器件在启亮后的最大流明效率分别为1.53和1.31lm·W-1,最大亮度分别为11210和9174cd·m-2;同时,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与色坐标均不随偏置电压和客体掺杂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具有稳定的色纯度.分析了主体材料PVK到磷光客体(pbi)2Ir(acac)的能量转移机制,并探讨了随着器件电流密度和客体掺杂浓度的逐渐增加,器件流明效率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 铱配合物 聚合物掺杂 能量传递 直接载流子俘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二酮配体结构对铂族金属磷光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常桥稳 崔浩 +6 位作者 晏彩先 姜婧 赵婧 叶青松 余娟 刘伟平 陈家林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8-93,共6页
铂族金属磷光配合物是一类性能优异的电磷光材料,可以通过改变配体结构调节发光颜色。β-二酮配体是一类常用的辅助配体,综述了β-二酮配体结构对铂和铱磷光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有机化学 铂族金属磷光配合物 伊二酮 结构 发光性能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稳定性有机黄光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微 张方辉 +1 位作者 黄晋 张思璐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936-1939,共4页
主要通过红绿磷光材料R-4B和GIr1掺杂的方法,制备了黄光OLED器件,器件结构为ITO/MoO3(X)/NPB(40nm)/TCTA(10nm)/CBP:GIr1 14%:R-4B2%(30nm)/BCP(10nm)/Alq3(40nm)/LiF(1nm)/Al(100nm),TCTA和BCP分别为电子和空穴阻挡材料,同时结合TCTA和... 主要通过红绿磷光材料R-4B和GIr1掺杂的方法,制备了黄光OLED器件,器件结构为ITO/MoO3(X)/NPB(40nm)/TCTA(10nm)/CBP:GIr1 14%:R-4B2%(30nm)/BCP(10nm)/Alq3(40nm)/LiF(1nm)/Al(100nm),TCTA和BCP分别为电子和空穴阻挡材料,同时结合TCTA和BCP对载流子的高效阻挡作用,研究了MoO3对器件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当增加MoO3的厚度为90nm时,在较大的电压范围内,器件都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色坐标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7.13mA/cm2时,器件达到最高电流效率29.2cd/A,亮度为2081cd/m2;电流密度为151.7mA/cm2时,获得最高亮度为24430cd/m2,电流效率为16.0cd/A;器件色坐标稳定性较好,当电压为5、10、15V时,色坐标分别为(0.5020,0.4812)、(0.4862,0.4962)、(0.4786,0.5027)。器件性能的改善主要归因于载流子注入与传输的平衡以及阻挡层对发光区域的有效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 色稳定性 氧化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金属铱(Ⅲ)类磷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嘉 唐先忠 +2 位作者 李元勋 张海力 毕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0-131,共2页
以邻氨基苯硫酚、苯甲酰氯为起始原料,通过与三氯化铱配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金属铱的(2-苯基苯并噻唑)配合物(bt)_2Ir(acac),产率为45.47%,熔点为303~304℃。通过质谱、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光致发光性质进... 以邻氨基苯硫酚、苯甲酰氯为起始原料,通过与三氯化铱配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金属铱的(2-苯基苯并噻唑)配合物(bt)_2Ir(acac),产率为45.47%,熔点为303~304℃。通过质谱、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光致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配合物在350~450nm存在单线态和三线态金属铱到配体的电荷跃迁,在566.0 nm处有强的金属配合物三线态磷光发射,配合物(bt)_2Ir(acac)是一种新型的磷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铱Ⅲ配合物 有机磷光材料 合成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穿插界面结构的高效绿光有机电致磷光器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禾丰 张存 +3 位作者 郝玉英 高志翔 王华 许并社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39-843,共5页
以传统有机电致磷光器件ITO/NPB/CBP∶Ir(ppy)3/BAlq/Alq3/LiF/Al为研究对象,在NPB/CBP∶Ir(ppy)3、CBP∶Ir(ppy)3/BAlq及BAlq/Alq3界面处构造交互穿插结构。器件的光电性能测试表明:交互穿插结构一方面能够降低电流密度,减少高电流密... 以传统有机电致磷光器件ITO/NPB/CBP∶Ir(ppy)3/BAlq/Alq3/LiF/Al为研究对象,在NPB/CBP∶Ir(ppy)3、CBP∶Ir(ppy)3/BAlq及BAlq/Alq3界面处构造交互穿插结构。器件的光电性能测试表明:交互穿插结构一方面能够降低电流密度,减少高电流密度下磷光猝灭中心的形成;另一方面能增加载流子复合界面面积,从而分散界面三线态激子,降低三线态-三线态激子的猝灭。此外,界面凸起的存在还有利于器件的光耦合输出。实验结果表明:当穿插厚度为10 nm,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达到34.0 cd/A,与传统器件的电流效率18.7 cd/A相比,提高了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 界面结构 发光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芴、苊的无保护流体室温磷光性质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隆弟 牟兰 陈小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1040-1042,共3页
关键词 无保护流体室温磷光 有机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聚集态发光展望:聚散不同性相远集体效应叹观止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振 李倩倩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1-654,共4页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宏观性质是分子聚集效应的客观体现,本文以力致发光和有机室温磷光为例,探讨了分子聚集态结构的影响因素和精细调控策略,并介绍了“MUSIC”的理念,以音乐创作形象化材料设计,强调了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 分子聚集态 力致发光 有机室温磷光 有机光电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磷光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性能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春玉 秦莉 王洪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64-1468,共5页
制备了结构为G/DBR/ITO/Mo O3(1 nm)/Tc Ta(55 nm)/CBP∶Ir(piq)2acac(44 nm,6%)/TPBI(55nm)/Li F(1 nm)/Al(80 nm)的红色磷光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MOLED),同时制作了无腔对比器件OLED,研究微腔结构对磷光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 制备了结构为G/DBR/ITO/Mo O3(1 nm)/Tc Ta(55 nm)/CBP∶Ir(piq)2acac(44 nm,6%)/TPBI(55nm)/Li F(1 nm)/Al(80 nm)的红色磷光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MOLED),同时制作了无腔对比器件OLED,研究微腔结构对磷光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OLED的电致发光(EL)峰值为626 nm,半高全宽(FWHM)为92 nm;MOLED的发光峰值为628 nm,FWHM为42 nm,窄化了1/2。MOLED的最大亮度、最大电流效率、最大外量子效率(EQE)分别为121 000 cd/m2、27.8 cd/A和28.4%,OLED的最大亮度、最大电流效率、最大EQE分别为54 500 cd/m2、13.1 cd/A和16.6%。结果表明,微腔器件的发光性能与无腔器件相比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 微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