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Li_3Nn型掺杂层作为电子注入层的OLED器件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崔国宇 李传南 +4 位作者 李涛 张睿 侯晶莹 赵毅 刘式墉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相对于传统的无机半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材料特别是有机电子传输材料的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较低,从而影响了有机发光器件的亮度、效率等性能.为了提高有机发光器件器件性能必须增强电子注入和传输能力,对有机电子传输材料进行n型电学掺... 相对于传统的无机半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材料特别是有机电子传输材料的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较低,从而影响了有机发光器件的亮度、效率等性能.为了提高有机发光器件器件性能必须增强电子注入和传输能力,对有机电子传输材料进行n型电学掺杂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子的注入和传输能力.本文利用Li3N作为n型掺杂剂,以掺杂层Alq3∶Li3N作为电子注入层,有效地提高了有机发光器件器件的性能,在掺杂浓度为5%,掺杂层厚度为10 nm时器件性能表现为最优.Li3N在空气中稳定,并且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强下能分解产生Li原子和氮气,避免了采用金属掺杂剂如Li、Cs等材料时易受空气中水分和氧气影响的缺点,有利于工艺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器件 氮化锂 N型掺杂 电子注入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LED显示单元的红外上转换器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俊 王青松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7-27,共11页
综述了不同类型上转换器件的的研究进展,包括性能优化、器件集成以及物理机制。其中基于OLED的红外上转换器件将红外探测器与OLED串联集成起来,使近红外光首先被吸收,进而光生电流驱动OLED产生可见光,可完成近红外-可见光上转换功能。... 综述了不同类型上转换器件的的研究进展,包括性能优化、器件集成以及物理机制。其中基于OLED的红外上转换器件将红外探测器与OLED串联集成起来,使近红外光首先被吸收,进而光生电流驱动OLED产生可见光,可完成近红外-可见光上转换功能。该项研究拓展了OLED在红外夜视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 上转换成像 有机发光二极管 光电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BDAVBi的非掺杂高效蓝色OLEDs 被引量:1
3
作者 姚冠新 韩强 +3 位作者 姜文龙 王艳玲 王福军 王冬梅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60-763,共4页
采用真空蒸镀方法,制备了以N-BDAVBi为发光层的高效率非掺杂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结构为ITO/2T-NATA(40 nm)/NPB(10 nm)/N-BDAVBi((3+d)nm)/ADN(7 nm)/N-BDAVBi((3+d)nm)/ADN(7 nm)/Alq3(30 nm)/LiF(0.5 nm)/Al.通过调整N-BDAVB... 采用真空蒸镀方法,制备了以N-BDAVBi为发光层的高效率非掺杂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结构为ITO/2T-NATA(40 nm)/NPB(10 nm)/N-BDAVBi((3+d)nm)/ADN(7 nm)/N-BDAVBi((3+d)nm)/ADN(7 nm)/Alq3(30 nm)/LiF(0.5 nm)/Al.通过调整N-BDAVBi层的厚度,研究了器件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当N-BDAVBi的厚度为7 nm时,器件在6 V电压下的电流效率最大,为4.38 cd/A;当N-BDAVBi的厚度为11 nm时,器件在13 V电压下的亮度最大,为13 200 cd/m2.该组器件的色坐标在0~13 V时均位于蓝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非掺杂 效率 蓝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有源有机发光显示屏(AM-OLED)驱动电路的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司玉娟 冯凯 +1 位作者 郎六琪 刘式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7-261,共5页
介绍一种有源有机发光显示屏(AM OLED)的驱动电路的设计方法。像素驱动电路采用常用的两管电路结构,依据此像素驱动电路,提出一种利用多晶硅TFT将部分外围驱动电路集成于衬底的设计方法和电路结构。采用互补的多晶硅TFT管设计屏上移位... 介绍一种有源有机发光显示屏(AM OLED)的驱动电路的设计方法。像素驱动电路采用常用的两管电路结构,依据此像素驱动电路,提出一种利用多晶硅TFT将部分外围驱动电路集成于衬底的设计方法和电路结构。采用互补的多晶硅TFT管设计屏上移位寄存器,传输门等模块,将部分外围驱动电路集成于OLED显示屏的衬底上,极大地减小了数据信号线的数目,降低了屏内信号线布线和屏外驱动电路的复杂程度。进一步讨论了利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设计驱动AM OLED显示屏专用集成芯片的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有机发光显示器 多晶硅 薄膜晶体管 驱动电路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4B掺杂的黄色OLED器件的制备及性能优化
5
作者 张麦丽 张方辉 +1 位作者 张薇 黄晋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50-153,163,共5页
通过引入新型红光材料R-4B和绿光材料Ir(ppy)2acac混合来实现黄光显示.器件结构为ITO/MoO3(40nm)/NPB(40nm)/TCTA(10nm)/CBP:R-4B(x):Ir(ppy)2acac(8%)(30nm)/BCP(10nm)/Alq3(40nm)/LiF(1nm)/Al(100nm),其中x=1%、2%、3%,通过讨论掺杂... 通过引入新型红光材料R-4B和绿光材料Ir(ppy)2acac混合来实现黄光显示.器件结构为ITO/MoO3(40nm)/NPB(40nm)/TCTA(10nm)/CBP:R-4B(x):Ir(ppy)2acac(8%)(30nm)/BCP(10nm)/Alq3(40nm)/LiF(1nm)/Al(100nm),其中x=1%、2%、3%,通过讨论掺杂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随着红光掺杂比例的增加,红光光强增加,发光颜色由绿色逐渐转变为黄色,但是器件整体的效率、亮度下降.当x=3%时,红光光强不再增加.综合考虑器件性能,发现当红光掺杂比例为2%时,黄色磷光OLED的性能相对最好,色坐标为(0.43 0.53),发光亮度可达4 000cd/m2,在电压为5V时,效率可达32c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黄色磷光 R-4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LED-on-silicon chip with new pixel circuit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艳艳 耿卫东 代永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5期1276-1282,共7页
A low power 640×480 OLED-on-silicon chip design that used in microdisplay was presented. A novel pixel circuit was proposed to meet the special requirement of OLED-on-silicon. The novel pixel consists of three tr... A low power 640×480 OLED-on-silicon chip design that used in microdisplay was presented. A novel pixel circuit was proposed to meet the special requirement of OLED-on-silicon. The novel pixel consists of three transistors and one capacitor (3T 1C). It has simple structure an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urrent glitch generated during the AC driving from 55 pA to 7.5 pA, so that it can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grayscale of display as well as extend the lifetime of (])LED material. Except for the pixel array, low power row driver, column driver and other functional modules were also integrated on the chip. Several techniques were adopted to reduce the power consumption and frequency requirement of the chip. Finally, a 16×3×12 resolution chip was fabricated with standard 0.35 μm CMOS process of CSM and the chip can operate correc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pixel circuit ac driv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7-(9H-carbazol-9-yl)-N,N-diphenyl-9,9'-spirobi[fluoren]-2-amine主体材料的高效红色电致磷光器件 被引量:5
7
作者 孙军 张玉祥 +3 位作者 赵卫华 张宏科 何海晓 田密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研究了基于新型骨架7-(9H-carbazol-9-yl)-N,N-diphenyl-9,9'-spirobi[fluoren]-2-amine(CzFA)双极性主体材料的红色电致磷光器件的光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将红色磷光染料iridium(Ⅲ)bis[2-methyldibenzo-(f,h)quinoxaline](acetyl... 研究了基于新型骨架7-(9H-carbazol-9-yl)-N,N-diphenyl-9,9'-spirobi[fluoren]-2-amine(CzFA)双极性主体材料的红色电致磷光器件的光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将红色磷光染料iridium(Ⅲ)bis[2-methyldibenzo-(f,h)quinoxaline](acetylacetonate)(Ir(MDQ)2(acac))掺杂到CzFA主体材料中,以其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具有优良的特性,最大电流效率为27.8 cd/A,最大功率效率为21.8 lm/W,最大功率效率几乎是先前报道的主体材料为CBP器件(13.7 lm/W)的1.6倍。这种咔唑-螺二芴-二胺基团所组成的双极性主体材料对于提升磷光器件的性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主体材料 红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传输层PBD对Alq_3∶DCJTB电致发光器件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8
8
作者 贾勇 邓振波 +4 位作者 肖静 徐登辉 陈征 刘翔 吕昭月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26,共4页
以PBD为电子传输层制作了一组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研究了掺杂器件中PBD对器件的光谱、亮度等的影响。发现PBD与NPB和DCJTB分别掺杂的器件的光谱与其它的器件不同,然后运用了载流子的注入、传输及PBD的传输特性等方法对光谱做出了... 以PBD为电子传输层制作了一组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研究了掺杂器件中PBD对器件的光谱、亮度等的影响。发现PBD与NPB和DCJTB分别掺杂的器件的光谱与其它的器件不同,然后运用了载流子的注入、传输及PBD的传输特性等方法对光谱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运用高斯截谱的方法分析了各个发光峰的产生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D 电子传输层 激基复合物 有机电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LiF/Al作为电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9
9
作者 李传南 肖步文 +1 位作者 侯晶莹 刘式墉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6-89,共4页
本文报道了利用 L i F/ Al作为负电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器件结构为 ITO/ TPD/Alq3/ Li F/ Al,Li F层的加入增强了电子注入 ,当其厚度为 0 .4nm时 ,器件的性能最好 ,与单层 Al和 Mg/ Al电极的同类器件相比 ,此时器件的开启电压由 Al... 本文报道了利用 L i F/ Al作为负电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器件结构为 ITO/ TPD/Alq3/ Li F/ Al,Li F层的加入增强了电子注入 ,当其厚度为 0 .4nm时 ,器件的性能最好 ,与单层 Al和 Mg/ Al电极的同类器件相比 ,此时器件的开启电压由 Al电极时的 4.3V和 Mg/ Al电极时的 3.0 V降低到了 2 .0 V,器件的最大亮度分别由 40 0 0 cd/ m2、1 40 0 0 cd/ m2提高到1 960 0 cd/ m2 ,器件的发光效率也分别增加了 5倍和 2倍 ,达到 2 .66lm/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氟化锂/铝 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琛 黄根茂 +1 位作者 段炼 邱勇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107,127,共7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OLED)是全固态的薄膜发光器件。由于OLED的可柔性制备、低驱动电压、低功耗等优点,其在未来的可穿戴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小尺寸的OLED显示器已经实现商业化,大尺寸的OLE...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OLED)是全固态的薄膜发光器件。由于OLED的可柔性制备、低驱动电压、低功耗等优点,其在未来的可穿戴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小尺寸的OLED显示器已经实现商业化,大尺寸的OLED电视和照明也已有产品问世,但OLED器件的可穿戴应用尚处于探索期。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可穿戴应用的柔性OLED材料及器件技术的研究进展,具体介绍了柔性基板材料、柔性薄膜晶体管材料、柔性OLED发光层技术、柔性薄膜封装材料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介绍了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些新型的柔性器件制备技术,如柔性纤维布基底技术、纤维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技术、对称平面层器件结构和狭缝涂布式印刷技术等。最后,对柔性OLED材料与器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可穿戴设备 柔性器件材料 柔性制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层BCP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唐晓庆 于军胜 +3 位作者 李璐 马涛 文雯 蒋亚东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3-258,共6页
采用真空热蒸镀的方法,在常规的双层器件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层双异质结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indium-tin oxide(ITO)/N,N′-diphenyl-N,N′-bis(1-naphthyl)(1,1′-biphenyl)-4,4′-diamine(NPB)/2,9-dimethyl-4,7-diphenyl-1,10-p... 采用真空热蒸镀的方法,在常规的双层器件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层双异质结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indium-tin oxide(ITO)/N,N′-diphenyl-N,N′-bis(1-naphthyl)(1,1′-biphenyl)-4,4′-diamine(NPB)/2,9-dimethyl-4,7-diphenyl-1,10-phenan throline(BCP)/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Alq3)/Mg∶Ag。通过对器件的电致发光(EL)光谱及器件性能的表征,研究了不同超薄层BCP的厚度对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超薄层BCP的厚度从0.1nm逐渐增加到4.0nm时,器件的EL光谱实现了绿光→蓝绿光→蓝光的变化;BCP层有效地调节了载流子的复合区域,改变了器件的发光颜色,提高了器件的亮度和发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超薄层 BCP 器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VK:NPB掺杂体系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 被引量:8
12
作者 马涛 于军胜 +3 位作者 李璐 文雯 唐晓庆 蒋亚东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09-814,共6页
利用溶液旋涂的方法,通过改变复合功能层中poly(N-vinylcarbazole)(PVK)和N,N′-bis-(1-naph-thyl)-N,N′-d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的质量比,制备结构为indium-tin-oxide(ITO)/PVK:NPB/2,9-dimenthyl-4,7-diphenyl... 利用溶液旋涂的方法,通过改变复合功能层中poly(N-vinylcarbazole)(PVK)和N,N′-bis-(1-naph-thyl)-N,N′-d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的质量比,制备结构为indium-tin-oxide(ITO)/PVK:NPB/2,9-dimenthyl-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BCP)/Mg:Ag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对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复合功能层中PVK和NPB的质量比为1:1时器件性能最好,在该器件的电致光谱中,除了NPB的本征谱峰外,在长波方向还出现了一个位于640nm处的谱峰,这是PVK和NPB产生的电致激基复合物发光,并且随着驱动电压的增加,电致激基复合物的发光强度也相对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 PVK:NPB掺杂体系 电致激基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角度依赖性的模拟与实验验证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春玉 王庆凯 +1 位作者 秦莉 荣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4-458,共5页
为了分析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MOLED)发光的角度依赖性,根据微腔计算公式,采用传输矩阵法进行了模拟计算,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所设计器件的结构为Glass/DBR/ITO(58 nm)/NPB(46 nm)/DPVBi(20 nm)/Alq3(56 nm)/Li F(1 nm)/Al(150 nm)。由... 为了分析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MOLED)发光的角度依赖性,根据微腔计算公式,采用传输矩阵法进行了模拟计算,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所设计器件的结构为Glass/DBR/ITO(58 nm)/NPB(46 nm)/DPVBi(20 nm)/Alq3(56 nm)/Li F(1 nm)/Al(150 nm)。由实验得到的电致发光(EL)谱可以观察到:随着探测角度的加大,发光峰蓝移、强度减小。与模拟得出的不同观测角度下的反射谱进行比较,发现透射峰值与EL峰值相对应。模拟分析发现,这是由于观测角不同,微腔两个反射镜的S和P偏振的反射率及反射相移不同,同时腔内光学厚度发生变化,即微腔长度变化共同作用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微腔 角度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brene薄层的位置对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及器件内激子复合区域的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登辉 李熊 +5 位作者 王秀娥 赵慈 赵佳 邓振波 吕昭月 陈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0-343,共4页
通过在主体材料上蒸镀一层荧光染料超薄层的方法,研究了有机小分子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薄层在器件中不同位置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电致发光光谱及发光性能。实验发现当rubrene薄层位于NPB/AlQ界面处时,... 通过在主体材料上蒸镀一层荧光染料超薄层的方法,研究了有机小分子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薄层在器件中不同位置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电致发光光谱及发光性能。实验发现当rubrene薄层位于NPB/AlQ界面处时,器件的发光几乎都来自rubrene的发光;当薄层位置远离界面时,器件的发光则同时来自rubrene和AlQ的发光。通过对器件电致发光光谱的分解,研究了ru-brene薄层在不同位置时器件发射光谱的变化,并确定了rubrene和AlQ两种材料各自对器件电致发光的贡献,进一步分析了rubrene发光强度与该薄层位置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到激子在AlQ层中的迁移长度约在15~20nm之间。此外,还进一步探讨了该器件中激子复合及传输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激子 载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腔有机发光器件的设计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吉欣 冉启钧 +2 位作者 林祖伦 黄再生 陈文彬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48-350,共3页
介绍了微腔有机发光器件(MOLED)的设计思想、方法和结果。该器件由Alq3作为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TPD作为空穴传输层,ITO作为空穴注入电极,两侧分别分布布喇格反射镜(DBR)和由Al电极形成的金属反射镜。理论设计结果表明,MOLED的峰值光强增... 介绍了微腔有机发光器件(MOLED)的设计思想、方法和结果。该器件由Alq3作为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TPD作为空穴传输层,ITO作为空穴注入电极,两侧分别分布布喇格反射镜(DBR)和由Al电极形成的金属反射镜。理论设计结果表明,MOLED的峰值光强增强19倍,谱线半宽度从100nm变窄到10n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腔有机发光器件 设计 Moled 布喇格反射镜 金属反射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Rubrene超薄层的发光性能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璐 于军胜 +1 位作者 李仪 蒋亚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45-2048,共4页
以黄光荧光染料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作为超薄层,制备了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采用改变荧光超薄层厚度的方法,通过表征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分析了超薄层中染料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荧光染料Rubr... 以黄光荧光染料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作为超薄层,制备了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采用改变荧光超薄层厚度的方法,通过表征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分析了超薄层中染料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荧光染料Rubrene的厚度为0.3 nm时,器件可以同时实现黄光和蓝光的等强度发射,从而得到性能优良的白光器件,最高亮度达到3700 cd/m2,颜色坐标为(0.32,0.33).器件中蓝光来自N,N′-Bis-(1-naphthyl)-N,N′-b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的电致发光,而器件优良的光电性能是由于Rubrene分子直接载流子陷阱(DCT)效应和NPB分子向Rubrene分子传递能量的协同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白光 超薄层 荧光染料 RUBRE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磷光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性能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春玉 秦莉 王洪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64-1468,共5页
制备了结构为G/DBR/ITO/Mo O3(1 nm)/Tc Ta(55 nm)/CBP∶Ir(piq)2acac(44 nm,6%)/TPBI(55nm)/Li F(1 nm)/Al(80 nm)的红色磷光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MOLED),同时制作了无腔对比器件OLED,研究微腔结构对磷光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 制备了结构为G/DBR/ITO/Mo O3(1 nm)/Tc Ta(55 nm)/CBP∶Ir(piq)2acac(44 nm,6%)/TPBI(55nm)/Li F(1 nm)/Al(80 nm)的红色磷光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MOLED),同时制作了无腔对比器件OLED,研究微腔结构对磷光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OLED的电致发光(EL)峰值为626 nm,半高全宽(FWHM)为92 nm;MOLED的发光峰值为628 nm,FWHM为42 nm,窄化了1/2。MOLED的最大亮度、最大电流效率、最大外量子效率(EQE)分别为121 000 cd/m2、27.8 cd/A和28.4%,OLED的最大亮度、最大电流效率、最大EQE分别为54 500 cd/m2、13.1 cd/A和16.6%。结果表明,微腔器件的发光性能与无腔器件相比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 微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O表面处理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蒋玉蓉 薛唯 喻志农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1,94,共4页
分别采用超声波清洗、O2Plasma、UV-ozone方法对ITO的表面进行处理,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了处理后ITO的表面形貌,并用经上述方法处理的ITO制作了结构为ITO/NPB/Alq3/Al的电致发光器件,比较了这些方法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 分别采用超声波清洗、O2Plasma、UV-ozone方法对ITO的表面进行处理,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了处理后ITO的表面形貌,并用经上述方法处理的ITO制作了结构为ITO/NPB/Alq3/Al的电致发光器件,比较了这些方法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可以改变ITO的表面化学成分及结构,大幅度地提高器件的亮度、寿命和稳定性,尤其是氧离子轰击最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铟锡氧化物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苝的非掺杂荧光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有智 梁楠 +1 位作者 赵玉康 张材荣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0,共6页
采用两种经典传统荧光材料作为发光层,制备了非掺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s).在器件中两层苝(perylene)以薄层的方式分别置于双极性主体材料CBP(4,4’-di(N-carbazole)biphyenyl)两侧作为蓝光发射体,一层超薄的红荧烯(rubrene)插入... 采用两种经典传统荧光材料作为发光层,制备了非掺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s).在器件中两层苝(perylene)以薄层的方式分别置于双极性主体材料CBP(4,4’-di(N-carbazole)biphyenyl)两侧作为蓝光发射体,一层超薄的红荧烯(rubrene)插入CBP中作为橙光发射体.通过改变rubrene在CBP中的插入位置获得了高效率白色荧光器件,最高电流效率为6.6 cd/A(外量子效率为2.6%),最高亮度为18480 cd/m^(2),且其中一种器件在200 mA/cm^(2)的高电流密度下,CIE(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色坐标可达理想白光平衡点(0.33,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白色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红荧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活化敏化荧光的蓝光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琪 黄天宇 +1 位作者 张东东 段炼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9,共13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已经成功产业化,但兼具高效率和长寿命的蓝光OLED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采用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敏化窄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已经成功产业化,但兼具高效率和长寿命的蓝光OLED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采用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敏化窄光谱荧光染料的热活化敏化荧光(TADF sensitized fluorescence,TSF)机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发光材料和器件结构的不断创新,基于该机制的蓝光OLED器件性能显著提升。本文围绕稳定高效蓝光敏化剂分子的设计开发,综述了近年来蓝光TSF器件在效率与寿命方面的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热活化延迟荧光 热活化敏化荧光 高效稳定蓝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