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松与秸秆覆盖还田对半干旱区土壤碳组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高盼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为促进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土壤固碳和玉米增产,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与秸秆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以CK(常规种植)、NFG(秸秆覆盖还田)、SFG(深松+秸秆覆盖还田)3种处理对土壤有机碳、不同粒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 为促进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土壤固碳和玉米增产,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与秸秆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以CK(常规种植)、NFG(秸秆覆盖还田)、SFG(深松+秸秆覆盖还田)3种处理对土壤有机碳、不同粒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深松与秸秆覆盖还田对半干旱区土壤碳组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本试验中,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顺序均为SFG>NFG>CK。(2)<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0.250 mm和0.053~0.250 mm粒级,在0~10 cm土层,SFG、NFG处理土层>0.250 mm、<0.053 mm和0.053~0.250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比对照CK提高10%以上。(3)在10~20 cm土层,SFG处理>0.250 mm粒级和NFG处理0.053~0.250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较为明显。(4)不同处理之间玉米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差异不显著,穗粒数和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SFG和NFG处理分别较CK产量提高了28.57%和15.10%。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团聚体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秸秆覆盖还田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旱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谢世兴 刘雪玲 +5 位作者 刘晨 和江鹏 赵海超 刘松涛 卢海博 黄智鸿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为了明确春玉米秸秆还田对低温缺水条件下农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并为冀西北寒旱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田间设置秸秆还田翻耕(JF)、秸秆还田旋耕(JX)、大垄轮播秸秆还田(JL)3种还田方式,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 为了明确春玉米秸秆还田对低温缺水条件下农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并为冀西北寒旱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田间设置秸秆还田翻耕(JF)、秸秆还田旋耕(JX)、大垄轮播秸秆还田(JL)3种还田方式,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分析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各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1.00~2.00 mm团聚体占比,JX处理显著提高>5.00 mm团聚体占比。JX处理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最高,团聚体稳定性较强,JL和JX处理显著提高2.00~5.00 mm团聚体占比,JL处理土壤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较高。各还田方式对土壤MWD和GMD分别提高了10.32%~15.46%和16.23%~18.35%,均能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42.88~54.72 g·kg^(-1)之间,JL处理显著提高2.00~5.00、0.50~1.00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幅大于其它两种还田方式。各还田方式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在4.18~8.29 g·kg^(-1)之间,各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CK;秸秆还田均能提高1.00~2.00、0.50~1.00 mm团聚体黑碳含量,JF和JX处理提高>5.00、2.00~5.00 mm团聚体黑碳含量;JL处理提高>5.00、2.00~5.00、1.00~2.00、0.25~0.50 mm团聚体腐殖质碳含量。各还田方式对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提高幅度高于20~40 cm土层,CK和JF处理团聚体腐殖质碳含量20~40 cm土层高于0~20 cm土层。CK、JF和JX处理>5.00、2.00~5.00、1.00~2.00 mm团聚体黑碳含量在0~20 cm土层最高。综合分析冀西北部寒旱区适宜采用春玉米大垄轮播秸秆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粒径分布 有机碳组分 春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红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39
3
作者 张敬业 张文菊 +2 位作者 徐明岗 黄庆海 骆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68-875,共8页
采集不同施肥24年的红壤,采用物理分组的方法,观测了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下红壤总有机碳含量(10.33 g/kg),砂粒... 采集不同施肥24年的红壤,采用物理分组的方法,观测了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下红壤总有机碳含量(10.33 g/kg),砂粒(2000~53μm)、细粉粒(5~2μm)和粘粒(<2μm)组分中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不施肥(CK)相比,施用化肥(NPK、2NPK)和有机肥(NPKM、M)显著地提高了红壤有机碳在砂粒和粘粒中的分配比例,而降低了其在粗粉粒和细粉粒的分配比例。施化肥(NPK、2NPK)、单施有机肥(M)、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固定速率分别为0.05 t/(hm2·a)、0.18 t/(hm2·a)、0.26t/(hm2·a)。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有机碳的固定量与碳投入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909,P<0.01),土壤的固碳效率为8.1%;随着碳投入的增加,粗粉粒和细粉粒有机碳储量逐渐下降,而砂粒和粘粒中碳储量逐渐增加,并且粘粒增加速率要远远高于砂粒。以上结果说明,红壤中有机碳还没有达到饱和,还具有一定的固碳潜力,增加的有机碳主要固持在粘粒中,粘粒是红壤有机碳的主要固持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长期施肥 有机碳 颗粒组分 碳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矿区煤矸石风化物特性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4
作者 郑永红 张治国 +2 位作者 胡友彪 姚多喜 陈孝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24,共7页
以淮南矿区潘一矿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矸石风化物的理化特性、电镜扫描(SEM)、能谱(EDS)和总有机碳(TOC)含量分析,初步研究了煤矸石风化物有机碳分布和释放规律,以及煤矸石山堆积淋溶作用对周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 以淮南矿区潘一矿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矸石风化物的理化特性、电镜扫描(SEM)、能谱(EDS)和总有机碳(TOC)含量分析,初步研究了煤矸石风化物有机碳分布和释放规律,以及煤矸石山堆积淋溶作用对周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山顶、山腰到山脚煤矸石风化物中的总有机碳(TOC)含量依次减小,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总有机碳(TOC)含量逐渐变大。煤矸石风化物中总有机碳含量与煤矸石风化物粒径大小呈正相关,与煤矸石风化物的风化程度成负相关。不同粒径煤矸石风化物淋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随着淋溶时间增大而减小,在96h淋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趋于稳定,且值较为接近。距离山脚2~100m内,随着采样距离的增加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DOC)呈减少趋势。在距离煤矸石山80-100m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接近正常农田土壤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风化物 粒径 总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含量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阳兵 杨霞 +3 位作者 宋晓利 徐花 汪杨梅 王春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02-406,共5页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测定方法,对岩溶天然林、灌丛和人工林土壤的非保护性有机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0~10cm表层土壤,灌草丛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是天然林土壤的1.40倍,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是天然林土壤的4.02倍;但随土层深度增加,天...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测定方法,对岩溶天然林、灌丛和人工林土壤的非保护性有机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0~10cm表层土壤,灌草丛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是天然林土壤的1.40倍,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是天然林土壤的4.02倍;但随土层深度增加,天然林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和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大于灌丛土壤,且灌丛土壤有机质逐渐向大团聚体富集,而天然林不同深度土壤大团聚体都富集有机质。天然林土壤和人工林土壤<0.05mm的颗粒有机碳富集系数差异很小,但>0.1mm颗粒和0.1~0.05mm颗粒的有机碳富集系数差异相对较大,尤其在土壤表层有明显的差异。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有机碳与水稳性团聚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粒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农耕区黑土和沼泽土团聚体颗粒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解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龚仓 马玲玲 +7 位作者 成杭新 徐殿斗 刘应汉 刘飞 张博 李柏 刘志明 郎春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35-1639,共5页
了解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富集特征是其风险评价和土壤修复的基础。分别以黑龙江省典型的农耕黑土和沼泽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获得>4 000、4 000~2 000、2 000~1 000、1 000~250、250~53和<53μm 6个粒级的土壤团聚体颗粒组。... 了解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富集特征是其风险评价和土壤修复的基础。分别以黑龙江省典型的农耕黑土和沼泽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获得>4 000、4 000~2 000、2 000~1 000、1 000~250、250~53和<53μm 6个粒级的土壤团聚体颗粒组。利用等离子质谱(ICP-MS)测定了本土和各级团聚体颗粒中Cr、Cd、As和Pb的含量,并对其颗粒组分布特征及对有机碳的响应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2种土壤中的重金属Cr、Cd和Pb的富集因子均大于1,而As则存在明显的流失。除了黑土中的As和Pb外,其他重金属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加而呈现富集减弱的趋势。其中,Cr和Cd主要趋向分布在粉-黏团聚体(<53μm)颗粒中;Pb在黑土中易赋存于1 000~2 000μm大团聚体中,在沼泽土中则富集于53~250μm的微团聚体中;As不但趋向被吸附在53~250μm的微团聚体中,而且在黑土中也容易被吸附在>1 000μm的大团聚体中。金属质量负载计算表明,大粒径颗粒组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总体贡献较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升高,Cr和Cd分布与颗粒有机碳含量正相关,黑土中As的分布与颗粒中有机碳含量负相关而在沼泽土中呈弱正相关,Pb的分布则与有机碳含量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沼泽土 重金属 团聚体颗粒组 富集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北岸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3
7
作者 乔有明 王振群 段中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112,共8页
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样地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产生了较明显的差异。0-30 cm深度土体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农田,多年生人工草地显著高于农田(P〈0.05),而另外2个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0-30 cm深度全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相似。4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0-30 cm土体内地下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围栏封育〉围栏放牧〉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分别为2 416.67,1 688.25,1 224.50和1 290.75 g/m^2。0-1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以多年生人工草地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10-2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20-30 cm土层的土壤粘粒含量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间粉粒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 全氮 地下生物量 土壤颗粒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种玉米连续3年后稻田土壤有机碳分布和^(13)C自然丰度变化 被引量:33
8
作者 李志鹏 潘根兴 张旭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4-251,共8页
耕作制更替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是阐明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碳循环改变及其全球变化效应的重要方面。本研究选择了太湖地区毗邻的一块长期稻油轮作的稻田和一块稻田改种玉米3年的旱田,采集其剖面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全土和分离的... 耕作制更替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是阐明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碳循环改变及其全球变化效应的重要方面。本研究选择了太湖地区毗邻的一块长期稻油轮作的稻田和一块稻田改种玉米3年的旱田,采集其剖面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全土和分离的土壤团聚体颗粒组中总有机碳(TOC)、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并对选择性样本测定了有机质的δ13C值,分析改种玉米后水稻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改种玉米3年后,耕层土壤TOC明显下降,而DOC和SMBC都有增加的趋势;改种玉米后2~0.2 mm粗团聚体颗粒组的TOC含量降低,而其他团聚体颗粒组TOC无显著变化。玉米地表层土壤(0~15 cm)原土及各粒级团聚体的δ13C值均明显高于原稻田。改种玉米后进入水稻土中的源于玉米的新碳绝大部分集中在0~20 cm土层,且主要富集在粗团聚体颗粒组中。计算表明,粗团聚体颗粒组中有机碳更新周期明显较短。水田转变成旱地后,耕层土壤有机碳分解加速,碳储量快速减少。这说明水稻土中物理保护的有机碳可能因耕作改变下团聚体破坏而快速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 更新速率 水稻土 碳库 团聚体 总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表层有机碳组成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37
9
作者 商素云 姜培坤 +2 位作者 宋照亮 李永夫 林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6-424,共9页
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选取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和雷竹林4种林分,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类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的影... 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选取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和雷竹林4种林分,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类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为亚热带地区森林固碳和土壤碳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含量按以下次序递减:雷竹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且板栗林以粉黏粒结合态碳为主,其他林分土壤则以粗砂结合态碳为主;(2)13C NMR结果表明,阔叶林和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中烷基碳所占比例最大,而雷竹林和板栗林则是烷氧碳比例最大,表明人工经营措施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成分组成;(3)随着土壤颗粒变细,有机碳中烷基碳比例增加,烷氧碳比例减少,A/O-A值和疏水碳/亲水碳值逐渐增大,表明颗粒越细,其结合的有机碳结构稳定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土壤有机碳 粒径组分 固态13C核磁共振(NMR)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研磨粒径和硫酸钾浸提浓度对可溶性有机碳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金钰 马雪琴 +2 位作者 唐光木 王治国 许咏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156,共6页
【目的】明确土壤不同研磨粒径和硫酸钾浸提剂浓度,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以新疆灌耕土、灰漠土为研究对象,将土壤样品研磨处理为2、1和0.25 mm三种粒径,浸提剂K2SO4采用0.25和0.5 mol/L两种浓度,浸提后采用TOC仪... 【目的】明确土壤不同研磨粒径和硫酸钾浸提剂浓度,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以新疆灌耕土、灰漠土为研究对象,将土壤样品研磨处理为2、1和0.25 mm三种粒径,浸提剂K2SO4采用0.25和0.5 mol/L两种浓度,浸提后采用TOC仪测定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结果】在2 mm粒径,K2SO40.25 mol/L浓度浸提条件下测试的土壤DOC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平均浸提率最高,为2.96%;而1 mm粒径、K2SO40.25 mol/L和1 mm粒径、K2SO40.5 mol/L浓度浸提的土壤DOC含量最低(P<0.05),平均浸提率为1.25%、1.97%,显著(P<0.05)低于其他方法。测试数据的变异系数表明,研磨粒径2mm、K2SO4浸提剂浓度0.5 mol/L时获得的DOC测试结果变异系数最小,测定的土壤DOC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速氮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研磨粒径1 mm、K2SO4浓度0.25 mol/L时的测定结果变异系数最大。【结论】土壤研磨粒径2 mm,浸提剂K2SO4浓度0.5 mol/L时,新疆灌耕土和灰漠土DOC测定的结果一致性好,可靠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研磨粒径 硫酸钾浸提浓度 可溶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分布及与有机碳的关系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俊华 李国栋 南忠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745-3753,共9页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粒径分布、土壤有机碳及其组成含量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黑河中游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土壤粒径分布和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AOC)、非活性有机碳(NOC)的含量存在差异。剖面上TOC、AOC、NOC含量较高...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粒径分布、土壤有机碳及其组成含量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黑河中游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土壤粒径分布和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AOC)、非活性有机碳(NOC)的含量存在差异。剖面上TOC、AOC、NOC含量较高的旱地、水田、中覆盖度草地与含量较低的戈壁、裸土地、沙地、盐碱地相比,<1μm、1—5μm、5—10μm、10—50μm的粒径含量较高,而50—250μm、250—1000μm的含量较低,这种变化以50μm为分界,分析表明<50μm的粉粒和粘粒可起到固碳作用,而50—250μm、250—1000μm的砂粒起碳损失作用。统计结果表明,以50μm为分界,水田、戈壁、中覆盖度草地剖面上TOC、AOC、NOC与1—5μm、5—10μm、10—50μm呈正相关,与50—250μm、250—1000μm呈负相关。分析发现,粉粒和粘粒与土壤TOC、AOC、NOC的关系较显著,是影响和控制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农田耕种、防风固沙措施是提高土壤有机碳、粘粒和粉粒含量的方式,也为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粒径分布 土壤有机碳 黑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中坡地土壤颗粒有机碳分布特征和δ^13C值组成 被引量:23
12
作者 刘涛泽 刘丛强 张伟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31-2036,共6页
以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典型坡地为研究对象,对坡地各个地形剖面土壤及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碳含量和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坡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向下坡方向逐渐降低,上坡位两个剖面土壤砂粒(50~2... 以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典型坡地为研究对象,对坡地各个地形剖面土壤及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碳含量和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坡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向下坡方向逐渐降低,上坡位两个剖面土壤砂粒(50~2000μm)中有机碳含量占50%以上,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受到侵蚀作用破坏;而下坡位两个剖面中有机碳主要储存在粉粒(2~50μm)和粘粒(<2μm)土壤中,属于高度腐殖化的稳定有机碳。土壤有机质的δ13C值是评估SOC周转的一个良好指标,因粒径组成、剖面深度、植被和成土环境而不同。坡地各个土壤剖面中δ13C值的组成差异,较好地反映作物残体输入和土壤累积特征;输入土壤中的植物有机体由于分解程度不同而储存在不同粒径土壤中,因此各粒径中δ13C值对土层中有机质的储存和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壤有机质 坡地 稳定碳同位素 粒径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溴联苯醚在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上的分布及总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来国 麦碧娴 +4 位作者 许振成 彭晓春 黄玉妹 盛国英 傅家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3-368,共6页
利用GC-MS技术研究了大气不同粒径颗粒物上多溴联苯醚(PBDEs)的含量和分布,通过总有机碳(TOC)和PBDE单体含量的相关性探讨了它们在大气中的转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总颗粒物上Σ15PBDEs含量为3745.5pg.m-3,BDE47,99,209是三种主要单体.在... 利用GC-MS技术研究了大气不同粒径颗粒物上多溴联苯醚(PBDEs)的含量和分布,通过总有机碳(TOC)和PBDE单体含量的相关性探讨了它们在大气中的转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总颗粒物上Σ15PBDEs含量为3745.5pg.m-3,BDE47,99,209是三种主要单体.在<0.49μm粒径上Σ15PBDEs含量最高(36.4%),<1.5μm的颗粒物上Σ15PBDEs占61.9%.四溴和五溴的BDE47、66、100和99单体在不同粒径上的含量分布相似,约40%—50%分布在<0.49μm粒径的颗粒物上,约19%—23%分布在0.49—0.95μm粒径的颗粒物上;九溴的BDE208、207的分布和BDE47、99等明显不同,呈马鞍型分布;而十溴的BDE209主要分布在较粗颗粒上.结果表明大气中低溴PBDE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同时具有强的长距离迁移能力.BDE28、47、100和99与TOC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能表明这些低溴PBDE在大气中转移的主要机制是从气相分配进入颗粒相;而高溴的BDE207、208和209与TOC间相关性较差,可能表明高溴PBDE进入大气中的主要机制是依附在较大颗粒上直接进入大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 大气颗粒物 粒径 总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设障年限沙丘土壤粒径和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8
14
作者 许婷婷 董智 +2 位作者 李红丽 邵水仙 王丽琴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8-634,共7页
为探讨沙柳沙障对毛乌素沙地土壤粒径和SOC(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选取流动沙丘、设障2和7 a的半固定和固定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多重分形理论分析不同设障年限沙丘PSD(土壤粒径分布)(以φ计)和w(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设置沙障... 为探讨沙柳沙障对毛乌素沙地土壤粒径和SOC(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选取流动沙丘、设障2和7 a的半固定和固定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多重分形理论分析不同设障年限沙丘PSD(土壤粒径分布)(以φ计)和w(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设置沙障后,φ(黏粒)、φ(粉粒)与φ(极细砂)增加,φ(细砂)与φ(中砂)下降;土壤粒径的多重分形参数D1/D0(D1为PSD均匀性程度,D0为PSD宽度)和δ-f(δ)谱图可以反映沙丘土壤PSD的宽度与均匀性程度,随着设障年限延长,PSD的D1/D0均小于流动沙丘,土壤中细粒物质显著增多.D0表现为设障7 a沙丘(1.01)〉流动沙丘(1.00)〉设障2 a沙丘(0.93),D1表现为流动沙丘(0.91)〉设障2 a沙丘(0.88)〉设障7 a沙丘(0.65).w(SOC)随着设障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增加,设障7 a沙丘与其他2类沙丘间w(SOC)差异显著;多重分形参数可以表征土壤养分状况与流沙防治状况,设障沙丘上部、下部的w(SOC)与PSD的D1/D0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设障沙丘上部、下部D1/D0间呈明显负相关,设障沙丘中部D1/D0之间则呈正相关,流动沙丘各部位w(SOC)与D1/D0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柳沙障 土壤粒径分布 多重分形参数 有机碳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玉芬 刘忠珍 +4 位作者 魏岚 李衍亮 黄连喜 黄庆 许桂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0-409,共10页
为了解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对农药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和吸附贡献率,以及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无机组分的结合方式和复合程度如何影响有机质对农药的吸附,选取我国6个省区的7种理化性质差别较大的土壤,并采用物理方法提取该7种土壤的三个粒... 为了解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对农药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和吸附贡献率,以及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无机组分的结合方式和复合程度如何影响有机质对农药的吸附,选取我国6个省区的7种理化性质差别较大的土壤,并采用物理方法提取该7种土壤的三个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黏粒:<0.002mm;粉粒:0.02~0.002 mm;砂粒:0.05~0.02 mm)为研究材料,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丁草胺在不同土壤和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固/液界面的分配规律。同时,定量计算土壤各粒径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率,并从有机无机复合体角度探讨不同粒径组分中总有机碳(TOC)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黏粒组分对丁草胺具有最大的吸附量和较小的解吸率,而砂粒组分对丁草胺则具有较小的吸附量和最大的解吸率。土壤黏粒、粉粒和砂粒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率分别为36.7%~72.4%、21.7%~50.5%和<10%。TOC是影响各粒径组分对丁草胺吸附的主要原因,但其影响程度受各粒径组分中TOC的理化性质以及其与无机矿物的复合程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草胺 有机无机复合体 粒径 吸附 总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红壤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储量及其固定速率 被引量:5
16
作者 佟小刚 王伯仁 +1 位作者 徐明岗 张文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84-2589,共6页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耕层(0~20cm)不同大小矿物颗粒结合态有机碳储量差异及其固定速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均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砂粒、粗粉粒、细粉粒及粗黏粒结合有机碳的储量,且以配施有机肥(...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耕层(0~20cm)不同大小矿物颗粒结合态有机碳储量差异及其固定速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均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砂粒、粗粉粒、细粉粒及粗黏粒结合有机碳的储量,且以配施有机肥(M、NPKM和1.5NPKM)效果最显著,固碳速率分别达到0.13~0.24、0.19~0.23、0.05~0.16及0.12~0.36Mg.hm-2.a-1;施化肥(NPK、NP、N)和秸秆还田(NPKS)有利于增加细黏粒有机碳储量,且固碳速率高于配施有机肥,分别达到0.08~0.13和0.11Mg.hm-2.a-1。17a有机肥配施有利于增加固存于粗粉粒(30.5%)和粗黏粒(30.7%)中的有机碳;而秸秆还田(NPKS)和化肥施用下,有利于增加固存于粗粉粒(32.9%)和细黏粒(42.9%)中的有机碳,说明无论化肥配施还是有机无机配施,红壤粗粉粒是固定新增有机碳的主要组分,而长期配施有机肥是提升红壤各级颗粒有机碳库的较好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碳 储量 土壤颗粒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油压力对柴油机微粒排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新令 许朕 +1 位作者 关淳 黄震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3-306,共4页
分别利用SMPS、热光碳分析仪、HRTEM和TGA测试表征了柴油机尾气颗粒粒径分布、元素碳/有机碳(EC/OC)排放、纳米结构和氧化活性等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喷油压力在显著降低积聚模态粒子排放的同时,使核模态粒子显著增加;当量比分别为... 分别利用SMPS、热光碳分析仪、HRTEM和TGA测试表征了柴油机尾气颗粒粒径分布、元素碳/有机碳(EC/OC)排放、纳米结构和氧化活性等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喷油压力在显著降低积聚模态粒子排放的同时,使核模态粒子显著增加;当量比分别为0.2和0.5的条件下,喷油压力由60,MPa增大至100,MPa,总碳排放分别下降了33%和21%,喷油压力变化显著影响OC1-OC4和EC1-EC3的组分构成,高当量比时,增加喷油压力有效抑制了soot-EC的生成;60,MPa时颗粒呈壳-核结构,100,MPa时颗粒呈空心结构;进一步采用TGA分析表明,高喷油压力下的空心结构颗粒的氧化活性明显高于低喷油压力下的壳-核结构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喷油压力 颗粒粒径分布 元素碳 有机碳 纳米结构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带水稻土有机碳δ^13C及胡敏酸结构特征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慈恩 杨林章 +1 位作者 施林林 殷士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8-84,共7页
选取位于吉林龙井、河南封丘、浙江慈溪和江西进贤的4种水稻土剖面,分析比较了不同气候带水稻土剖面和各粒级复合体的有机碳及其δ13C值的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水稻土胡敏酸结构和功能基团构成的差异,旨在为深入研究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变... 选取位于吉林龙井、河南封丘、浙江慈溪和江西进贤的4种水稻土剖面,分析比较了不同气候带水稻土剖面和各粒级复合体的有机碳及其δ13C值的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水稻土胡敏酸结构和功能基团构成的差异,旨在为深入研究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变化和运转机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带水稻土剖面中,有机碳δ13C值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样点位置愈往北,水稻土表层有机碳δ13C值愈高。各样点水稻土表层有机碳主要集中在<10μm复合体部分,其有机碳分配系数均大于50%。水稻土不同粒级复合体δ13C值随着粒级的减小不断升高,高δ13C的老碳在细粒中富集;水稻土表层<10μm复合体中有机碳的降解程度为:封丘>慈溪>进贤>龙井。各样点水稻土胡敏酸结构大致相似,封丘和龙井的水稻土胡敏酸含有较多CO基团,氧化程度较高,另外,其胡敏酸的芳化度和聚合程度也高于慈溪和进贤的水稻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有机碳 13C 粒级 胡敏酸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典型自然栖息地的沉积环境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房景辉 王海青 +5 位作者 方建光 蒋增杰 杜美荣 高亚平 周凯 张丽瑶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共8页
在山东沿海选取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的典型栖息地——河口潮间带,通过测定、分析不同潮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和同一潮区不同深度(5 cm、15 cm、25 cm和50 cm)沉积物中H_2S、有机物、碳、氮、含水率以及... 在山东沿海选取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的典型栖息地——河口潮间带,通过测定、分析不同潮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和同一潮区不同深度(5 cm、15 cm、25 cm和50 cm)沉积物中H_2S、有机物、碳、氮、含水率以及粒度等指标,对其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潮区沉积物H_2S浓度显著低于其他2个潮区(P<0.05),25 cm深度处的沉积物H_2S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深度(P<0.05)。3个不同潮区的间隙水中H_2S浓度和含水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深度沉积物的间隙水中H_2S浓度和含水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潮区有机物含量和氮含量显著低于中潮区和高潮区(P<0.05),不同潮区之间的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氮含量和碳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粉砂在3个潮区以及各个潮区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所占的比例均为最大,砂所占比例最小。低潮区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显著高于其他2个潮区(P<0.05),而不同深度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显示,本研究所选取的双齿围沙蚕典型自然栖息地沉积物中的H_2S含量较高,并且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和碳含量极显著相关,碳氮含量显著相关。沉积物粒度分类属粘土质粉砂,高潮区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显著小于低潮区,可能是造成高潮区沉积物的有机物含量和含水率显著高于低潮区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沉积物 H2S 有机物 含水率 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不同大小颗粒固碳过程与速率 被引量:2
20
作者 佟小刚 韩新辉 +1 位作者 李娇 马建业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7-124,共8页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固碳过程及其变化机制,采用物理分组法探讨了安塞纸坊沟退耕15~45 a刺槐与柠条林地土壤砂粒、粉粒、黏粒截存有机碳的效应与速率。结果表明,对比坡耕地,两种退耕林地土壤颗粒结合碳含量均随退耕年限延长显...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固碳过程及其变化机制,采用物理分组法探讨了安塞纸坊沟退耕15~45 a刺槐与柠条林地土壤砂粒、粉粒、黏粒截存有机碳的效应与速率。结果表明,对比坡耕地,两种退耕林地土壤颗粒结合碳含量均随退耕年限延长显著增加,并且表层0~10 cm土壤增幅最高,10~60 cm各土层增幅基本接近。退耕15~45 a期间,刺槐与柠条林0~20 cm土层均以粉粒碳密度增速最高,分别达0.21、0.11 Mg/(hm2·a),砂粒碳和黏粒碳增速相近,平均分别为0.13、0.06 Mg/(hm2·a)。同样的变化发生在0~60 cm土层,但各颗粒碳密度增速为0~20 cm土层的1.6~2.5倍。按此增速到退耕45 a时柠条林地砂粒碳、粉粒碳、黏粒碳相比坡耕地分别增大了2.6、1.1、0.8倍,刺槐林地则分别增大了8.3、2.2、2.8倍,并且对总有机碳累积贡献的平均比率为:砂粒碳(23%)等于黏粒碳(26%)且均小于粉粒碳(51%)。此外碳库管理指数比碳库活度与土壤总有机碳库变化有更显著的线性相关性。综上分析,该区域退耕刺槐林比柠条林土壤有更强的固碳效应,两种林地均以粉粒碳为主要固碳组分,以砂粒碳周转速率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颗粒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