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乡村地区分粒径气溶胶OC及EC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颜鹏 郇宁 +1 位作者 张养梅 周怀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5-293,共9页
利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2004年观测的分粒径大气气溶胶资料,分析了气溶胶中有机碳(OC)及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水平、季节变化、尺度分布特征、OC与EC比值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上甸子站总悬浮颗粒物(TSP)中OC平均质量浓度为7.5~3... 利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2004年观测的分粒径大气气溶胶资料,分析了气溶胶中有机碳(OC)及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水平、季节变化、尺度分布特征、OC与EC比值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上甸子站总悬浮颗粒物(TSP)中OC平均质量浓度为7.5~31.5μg·m^(-3),EC质量浓度为1.4~6.6μg·m^(-3);PM_(2.5)(粒径小于2.1μm)中OC质量浓度为4.0~19.1μg·m^(-3),EC质量浓度大约为0.8~4.3μg·m^(-3)。冬季OC及EC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其中冬、夏、秋季OC及EC峰值粒径出现为0.65~2.1μm,但在春季峰值粒径移至2.1~4.7μm。观测期间,OC与EC质量浓度比值平均为4~6,该比值略高于文献报道的我国一些城市地区的观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有机碳 元素碳 尺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2.5中OC/EC测定的离线分析法与在线分析法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琼玉 谈静 +4 位作者 钟章雄 龚海群 胡珂 梁胜文 米铁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3-130,共8页
采用离线分析法和在线分析法同步监测了武汉市PM2.5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总碳(TC)的浓度,分析了2种方法的差别。结果表明,离线分析法与在线分析法对TC的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2种方法对TC的测定结果显著相关(r=0.970 9)。离... 采用离线分析法和在线分析法同步监测了武汉市PM2.5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总碳(TC)的浓度,分析了2种方法的差别。结果表明,离线分析法与在线分析法对TC的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2种方法对TC的测定结果显著相关(r=0.970 9)。离线分析法得到的OC浓度普遍高于在线分析法,前者为后者的1.12倍,造成OC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采样系统的差异。2种方法对EC测定的相关性较低(r=0.763 0),且2种方法对EC测定的精密度(相对偏差为13.14%)也不如其对TC和OC测定的精密度(相对偏差分别为3.42%和5.95%),造成EC结果差异的原因较复杂。离线分析法测得的OC/EC值明显高于在线分析法,鉴于OC/EC值在颗粒物源解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规范OC/EC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线分析 在线分析 细颗粒物 碳质组分 oc/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市冬季不同污染程度PM_(2.5)中OC和EC污染特征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毓秀 任万辉 +3 位作者 王嘉禾 苏枞枞 张瑞芳 于兴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066-3075,共10页
于2018年12月~2019年1月对沈阳市PM_(2.5)进行持续在线浓度监测,使用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对PM_(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污染程度下PM_(2.5)及其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冬季碳组... 于2018年12月~2019年1月对沈阳市PM_(2.5)进行持续在线浓度监测,使用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对PM_(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污染程度下PM_(2.5)及其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冬季碳组分污染较为严重,不同污染程度下的总碳气溶胶(TCA)约占PM_(2.5)的36.3%~42.8%.中/重度污染天气下PM_(2.5)、OC和EC的平均质量浓度达到148.6,29.6,6.6μg/m^(3),是清洁天的3.1~3.3倍.PM_(2.5)、OC和EC的日变化均表现为早晚高、午后低,任一时刻其浓度均为中/重度污染>轻度污染>清洁天.不同污染程度下的OC/EC值均大于2,其中污染天比值分布在2.1~25.3区间内,表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污染天碳质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二次有机碳(SOC)随污染程度增加表现出升高趋势,清洁天、轻度污染和中/重度污染下其平均浓度依次为2.9,6.5,10.6μg/m^(3).后向轨迹聚类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冬季污染天主要受偏北和西北方向气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沈阳 有机碳 元素碳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C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_2.5中碳组分变化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8
4
作者 于海斌 薛荔栋 +4 位作者 郑晓燕 袁懋 于建钊 吕怡兵 李国刚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52,共5页
在APEC会议期间和会期之后,分别采集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济南5个采样点的PM2.5样品,通过分析碳组分的变化特征,研究京津冀地区污染物减排的影响以及减排后各指标的变化特征,分析大气颗粒物中碳气溶胶的可能来源。采用重量法测定... 在APEC会议期间和会期之后,分别采集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济南5个采样点的PM2.5样品,通过分析碳组分的变化特征,研究京津冀地区污染物减排的影响以及减排后各指标的变化特征,分析大气颗粒物中碳气溶胶的可能来源。采用重量法测定组分中PM2.5的含量,利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组分中OC、EC的含量,结果表明,由于采取了污染源减排措施,会议期间PM2.5、OC、EC的质量浓度均低于会期之后;会议期间和会期之后OC与EC均表现出了较好的相关性,r2为0.789~0.983,说明OC与EC的排放源基本相同;会议期间OC/EC为3.11~3.62,表明含碳气溶胶的来源主要是机动车排放,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燃煤排放,会期之后为3.08~6.10,表明燃煤的排放在碳气溶胶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另外OC/EC也表明APEC会议期间和会期之后二次有机碳在各采样点均普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c PM2.5 有机碳 元素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对柴油机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葛蕴珊 赵伟 +5 位作者 王军方 赵红 韩秀坤 谭建伟 王小臣 余林啸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0-464,共5页
在柴油发动机台架上,通过HT350动态测功机、AM4000等仪器测量了柴油机氧化催化转换器(DOC)前后2个固定转速5个工况点的排放特性,分析了DOC对HC,CO,NOx,PM等影响,并用DRI碳分析仪分析了PM的碳质组分.结果表明,DOC能大幅降低HC,CO的排放,... 在柴油发动机台架上,通过HT350动态测功机、AM4000等仪器测量了柴油机氧化催化转换器(DOC)前后2个固定转速5个工况点的排放特性,分析了DOC对HC,CO,NOx,PM等影响,并用DRI碳分析仪分析了PM的碳质组分.结果表明,DOC能大幅降低HC,CO的排放,DOC前后NOx总量变化不大;DOC对颗粒物数量浓度降幅为25%~40%,其中核膜态降幅为16%~36%;随负荷增加DOC对颗粒物总数量浓度、核模态数量浓度降幅逐渐减小,积聚模态降幅逐渐增加;DOC通过降低HC促进SOF氧化从而达到催化氧化有机碳OC,OC对占PM总降幅贡献率在67%以上,EC最高仅为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氧化催化转化器 元素碳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素分析仪快速测定海洋沉积物TOC和TN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22
6
作者 孙萱 宋金明 +1 位作者 于颖 孙玲玲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19,共6页
报道了在优化样品前处理、燃烧温度、最小加氧量和最佳称样量的基础上,综合构建优化了直接固体进样varioMACRO cube元素分析仪同时测定海洋沉积物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条件,即准确称取20~30 mg沉积物样品用1 mol/L盐酸... 报道了在优化样品前处理、燃烧温度、最小加氧量和最佳称样量的基础上,综合构建优化了直接固体进样varioMACRO cube元素分析仪同时测定海洋沉积物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条件,即准确称取20~30 mg沉积物样品用1 mol/L盐酸除去无机碳后,直接进样在燃烧管温度960℃,次级燃烧管温度830℃,还原管温度900℃,氦气压力0.12 MPa,流量600 mL/min,氧气压力0.20 MPa,加氧量22.5 mL仪器条件下,用标准曲线法峰面积获取TOC和TN浓度。结果表明,海洋沉积物中TOC和TN 测定的检出限分别为0.0508%和0.0146%,回收率分别为97.7%~100.9%和97.2%~101.1%,对4个实际外海沉积物样测定总有机碳和总氮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3%~3.06%和1.33%~3.49%(n=12)。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准确可靠地用于海洋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总氮 海洋沉积物 元素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城市快速路区域空气PM_(2.5)中碳质组分的季节变化
7
作者 刘钲楠 张锦丽 +3 位作者 胡辉 陈楠 张晓勇 黄浩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0,共12页
当前,机动车排放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机动车排放控制受到广泛关注。依据武汉市三环线城市快速路细颗粒物(PM_(2.5))、臭氧(O_(3))、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浓度和交通流量等数据,借... 当前,机动车排放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机动车排放控制受到广泛关注。依据武汉市三环线城市快速路细颗粒物(PM_(2.5))、臭氧(O_(3))、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浓度和交通流量等数据,借助EC示踪法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开展了三环线空气PM_(2.5)中碳质组分的四季变化特征研究。研究发现,季节性气象因素和机动车排放使OC和EC浓度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春、秋、冬季PM_(2.5)中,OC和EC之间呈现出极强的正相关性;一次有机碳(Primary Organic Carbon,POC)浓度明显大于夏季,且其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夏季PM_(2.5)中,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浓度大于POC浓度,二次生成为OC的主要来源。POC与SOC浓度随机动车总流量的变化而变化。SOC浓度峰值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在夏季出现于昼间,在冬季则出现于夜间,并且夏季的SOC与OC浓度比值(SOC/OC=0.46)大于其他季节(0.29~0.41)。同时,SOC/OC值与机动车流量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除冬季外,其他季节的SOC/OC值随机动车流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快速路 机动车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二次有机碳(S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页岩与宜居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8
作者 黄康俊 夏文鹏 +3 位作者 杨奕曜 常超 鞠鹏程 张兴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3-538,共16页
黑色页岩沉积记录了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关键阶段,涵盖超大陆聚散、大规模气候波动、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变化以及生物辐射与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黑色页岩的形成通常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不仅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与生命... 黑色页岩沉积记录了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关键阶段,涵盖超大陆聚散、大规模气候波动、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变化以及生物辐射与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黑色页岩的形成通常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不仅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与生命演化的相互作用,还记录了氮、磷、铁等关键生命元素在生物圈与非生物圈之间的循环与转化信息。该研究系统探究了黑色页岩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黑色页岩对关键生命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指示;同时,探讨了黑色页岩的风化作用对全球碳循环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梳理了当前黑色页岩在地球宜居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有机碳埋藏 元素循环 重金属污染 地球宜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碳质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9
作者 邹蓓 周晚晴 +3 位作者 谢圣涵 陈崇泰 方引 林田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74-2184,共11页
为了解长江口典型地理环境下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变化和来源差异,2021年分别在上海(临港)和舟山(花鸟岛)采集大气总悬浮颗粒态(TSP)样品,测定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两地TS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9.45±82.11)... 为了解长江口典型地理环境下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变化和来源差异,2021年分别在上海(临港)和舟山(花鸟岛)采集大气总悬浮颗粒态(TSP)样品,测定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两地TS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9.45±82.11)、(127.62±63.87)μg·m^(−3),均表现为昼高夜低,季节变化表现为冬>春>秋.临港OC、EC和char、soot年平均浓度分别为(4.50±3.41)、(1.51±1.05)μg·m^(−3)和(0.87±0.88)、(0.63±0.29)μg·m^(−3),花鸟岛为(3.65±2.21)、(1.13±0.87)μg·m^(−3)和(0.66±0.71)、(0.46±0.23)μg·m^(−3),两地OC、EC和char、soot的变化规律相同,除临港的秋季外均表现为昼高夜低,季节变化为秋冬高春季低.应用OC/EC比值法对SOC的含量进行了估算,临港SOC和POC质量浓度分别为(1.92±2.10)、(2.58±1.99)μg·m^(−3),花鸟岛为(1.48±1.00)、(2.17±1.70)μg·m^(−3).同样,临港除秋季POC外均呈现昼高夜低,两地SOC和POC的季节变化为秋冬高春季低,POC在碳组分中占比最高.两地OC/EC值的范围大部分在2—7之间,OC与EC的拟合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和图谱分析都表明,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冬季和春季的沙尘长距离迁移以及秋季本地扬尘污染等季节性污染时有发生.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指出,陆源传输是花鸟岛OC、EC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陆源输出的海洋大气污染物传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碳 有机碳 总悬浮颗粒物 二次有机碳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用燃料燃烧碳质组分及VOCs排放特征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亚男 钟连红 +2 位作者 闫静 韩力慧 薛陈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12-1418,共7页
选取北京市地区典型生物质燃料(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松木、栗树枝、桃树枝)以及民用煤(烟煤、蜂窝煤)在实验室内进行了模拟燃烧实验,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及气体样品进行采集,采用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对不同粒径段颗粒物... 选取北京市地区典型生物质燃料(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松木、栗树枝、桃树枝)以及民用煤(烟煤、蜂窝煤)在实验室内进行了模拟燃烧实验,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及气体样品进行采集,采用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对不同粒径段颗粒物中的有机碳、元素碳进行测定,采用Agilent GC-MS5977/7890B气质联用仪对燃烧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除蜂窝煤OC、EC的排放因子在2.5~10μm粒径范围内达到最大,其他8种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OC、EC的排放因子最大值均在0~2.5μm粒径范围内.薪柴(栗树枝、桃树枝、松木)、秸秆(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和民用煤(蜂窝煤、烟煤)3类物质燃烧排放VOCs的物种分类差异较大.薪柴和民用煤燃烧排放的卤代烃以及含氧有机物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秸秆的质量分数;在同一类别中VOCs物质分布趋势一致.3种薪柴平均总VOCs的排放系数为2.02g/kg,4种秸秆平均总VOCs的排放系数为6.89g/kg,2种民用煤平均总VOCs的排放系数为2.03g/kg,秸秆类的排放因子最大.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和草梗的臭氧生成潜势较高,而栗树枝、桃树枝、松木、烟煤以及蜂窝煤的臭氧生成潜势较低,且分布类似.烯烃类、烷烃类、芳香烃类是固体燃料燃烧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的VOCs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元素碳 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因子 臭氧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阳市PM_(10)污染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11
作者 张小雪 赵海丽 +3 位作者 庞莉 王兵 刘红艳 刘桓嘉 《绿色科技》 2025年第2期152-158,共7页
为探究安阳市大气PM_(10)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3年4-6月在安阳市5个监测点位分时段采集了250个PM_(10)样品,并进行了有机碳元素碳,9种水溶性离子,25种元素分析。着重探讨5个点位采样期间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OC/EC比值及PMF源解析,结果... 为探究安阳市大气PM_(10)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3年4-6月在安阳市5个监测点位分时段采集了250个PM_(10)样品,并进行了有机碳元素碳,9种水溶性离子,25种元素分析。着重探讨5个点位采样期间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OC/EC比值及PMF源解析,结果表明:安阳市PM_(10)水溶性离子浓度分布基本呈现工业区>城乡接合部>商业居住混合区>农业农村;水溶性离子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NO_(3)^(-)、Ca^(2+)、SO_(4)^(2-)、NH_(4)^(+)、Mg^(2+)、F^(-)、Na^(+)、Cl^(-)、K^(+),且采样期间86.5%的ρ(NO_(3)^(-))/ρ(SO_(4)^(2-))比值大于1;5个点位的OC/EC值主要分布于1.5~3.5,介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燃煤源排放;PMF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排放源为曲沟镇和安钢职工学校的主要贡献源;扬尘源为左辅环卫站、东风乡的主要贡献源,工业源为红庙街的主要贡献源,燃煤源占比中东风乡最高,生物质燃烧贡献为左辅环卫站较为突出。研究结果显示安阳市PM_(10)空间特征分布明显,水溶性离子来源复杂,应采取多源控制的污染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学 PM_(10)污染特征 水溶性离子 有机碳 元素碳 PMF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龄紫花苜蓿对沙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12
作者 李娜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3期125-127,131,共4页
为实现对沙地土壤的改良利用及可持续发展,以种植紫花苜蓿为例,分析不同种植年龄(1,2,3,5,7,9和10年)紫花苜蓿对沙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其中土壤总氮和有机碳含量在1~7年变化相差较小,9~10年明显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在种植第9年达... 为实现对沙地土壤的改良利用及可持续发展,以种植紫花苜蓿为例,分析不同种植年龄(1,2,3,5,7,9和10年)紫花苜蓿对沙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其中土壤总氮和有机碳含量在1~7年变化相差较小,9~10年明显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在种植第9年达到最大,在第7年最小;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种植1~2年内上升明显,第3年之后下降,尤其是速效磷下降最明显,但在9~10年速效钾含量又有所回升。表明种植紫花苜蓿能够提高土壤的营养成分含量,从而有效改良沙地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营养元素 土壤有机碳 土壤速效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LPI+研究南昌碳气溶胶粒径分布与肺沉积表面积
13
作者 邹长伟 徐唱 +2 位作者 黄虹 周星明 申钊颖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8,共11页
掌握气溶胶及碳组分的粒径分布有助于识别来源和探讨形成机制,肺沉积表面积(LDSA)是气溶胶颗粒在人体呼吸道肺泡区沉积的健康风险评估重要指标。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利用荷电低压颗粒物采样分析仪(ELPI+)研究南昌室内、外气溶胶和碳... 掌握气溶胶及碳组分的粒径分布有助于识别来源和探讨形成机制,肺沉积表面积(LDSA)是气溶胶颗粒在人体呼吸道肺泡区沉积的健康风险评估重要指标。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利用荷电低压颗粒物采样分析仪(ELPI+)研究南昌室内、外气溶胶和碳组分的粒径分布与LDSA,结果显示,采样期间环境空气混合受体点、道路旁、打印室、学生宿舍的主要空气颗粒物分别为核模态与积聚模态、爱根核模态与核模态、核模态、积聚模态。室外、室内空气颗粒物中有机碳(OC)粒径分布特征相似,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0.256~0.382μm;颗粒物中元素碳(EC)的粒径分布在室内呈单峰型,在室外呈多峰型;不同微环境颗粒物OC/EC比值的粒径分布大多呈“L”型,打印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OC/EC比值无明显差异,近似呈“—”型。室外空气颗粒物中优势碳组分是OC_(2)、OC_(3)、OC_4和EC_(1),主要源于燃煤排放和机动车尾气,室内空气颗粒物的优势碳组分是OC_(1)、OC_(2)、OC_(3),主要源于香烟燃烧和室外空气渗透。不同微环境颗粒物的LDSA有差异,室外混合受体点、道路旁和室内打印室、学生宿舍的LDSA日均值分别为49.0、10.9、29.9和31.0μm^(2)/cm^(3);在有明显贡献源(如打印机工作或香烟燃烧)的室内环境中,特别是香烟燃烧的影响下,短时间内颗粒物LDSA非常高,超过环境空气颗粒物LDSA的最高值;道路旁空气中小于100 nm颗粒的LDSA占比高,存在香烟燃烧的室内100~600 nm粒径颗粒物的LDSA占比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气溶胶 有机碳 元素碳 粒径分布 肺沉积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十四届全运会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西安市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和含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利娟 王红磊 +4 位作者 赵天良 施双双 武自豪 可玥 刘焕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53,共16页
人为源密集的城市是空气污染影响的主要区域,厘清城市地区排放源的变化与大气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影响作用机制,有助于协调我国大气污染防控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第十四届全运会期间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西安市大气污染物(... 人为源密集的城市是空气污染影响的主要区域,厘清城市地区排放源的变化与大气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影响作用机制,有助于协调我国大气污染防控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第十四届全运会期间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西安市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NO_(2)、O_(3)和CO)的影响,于2021年8月6日至10月1日使用在线监测仪器观测了环境六要素、气象要素和PM_(2.5)中的气溶胶化学组分(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离子)。结果表明: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主要污染物O_(3)和PM_(2.5)浓度日变化的影响不同,主要由温度对光化学过程的影响和扩散条件差异导致。O_(3)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峰值浓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浓度变化更迅速。PM_(2.5)在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白天的峰值浓度较高,并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夜间的峰值浓度较高。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PM_(2.5)中化学组分的影响不同,尤其是对有机碳的组成影响较大。与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相比,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NO_(3)^(-)、SO_(4)^(2-)、NH_(4)^(+)、Cl^(-)、Ca^(2+)、Na^(+)和NO_(2)^(-)浓度降低了17.9%~71.8%,K^(+)、Mg^(2+)和元素碳浓度增加了1.9%~13.6%,有机碳浓度仅降低了1.0%,但是一次有机碳浓度增加了13.6%,二次有机碳浓度降低了4.7%。NO_(3)^(-)/SO_(4)^(2-)值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0.53)远低于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1.66),表明减排措施实施期间交通源的贡献显著降低。降雨对NO_(3)^(-)和NH_(4)^(+)的清除较弱,反而会增加其浓度,但对K^(+)、Mg^(2+)、Ca^(2+)和Na+的清除作用较强。NO_(3)^(-)、SO_(4)^(2-)和NH_(4)^(+)在减排措施实施前后均是水溶性离子最重要的组成,在水溶性离子中的占比为90.8%(减排措施实施前的晴天)~95.8%(减排措施实施期间的雨天)。二次有机碳是有机碳的主要组成,占比为75.5%(减排措施实施期间的雨天)~79.9%(减排措施实施前的晴天)。不同阶段的水溶性离子和含碳气溶胶浓度日变化特征不同。NO_(3)^(-)、SO_(4)^(2-)和NH_(4)^(+)浓度晴天的日变化为单峰型分布,雨天为多峰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有机碳 元素碳 日变化 PM_(2.5) 臭氧 第十四届全运会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市夏季含碳气溶胶的浓度水平与组成特征研究
15
作者 蔡肯敏 郑雪芹 +7 位作者 钟冰倩 尼玛楚多 边巴 王雨静 刘俊文 俞鹏飞 李军 张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503,共8页
利用颗粒物采样器采集拉萨市夏季(2021年8月30日~2021年9月23日)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并对不同含碳气溶胶组分进行测定和探讨。根据碳组分挥发性的强弱,将有机碳(OC)分为易挥发组分(HOC)、中等挥发组分(MOC)和难挥发组分(LOC),... 利用颗粒物采样器采集拉萨市夏季(2021年8月30日~2021年9月23日)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并对不同含碳气溶胶组分进行测定和探讨。根据碳组分挥发性的强弱,将有机碳(OC)分为易挥发组分(HOC)、中等挥发组分(MOC)和难挥发组分(LOC),元素碳(EC)分为焦碳(char)和烟炱(soot)。结果显示,拉萨市夏季大气环境白天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39±0.98μg/m^(3)和1.09±0.69μg/m^(3),夜晚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39±1.43μg/m^(3)和1.17±0.57μg/m^(3)。系统比较OC/EC和char/soot源示踪指标在源辨识上的差异,发现char/soot值比OC/EC值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关键排放源对含碳气溶胶的影响,说明char/soot值是一个可靠的源解析工具。本研究测定的char/soot平均值为0.20,符合机动车尾气污染特征,远小于生物质燃烧和煤炭燃烧特征值,说明拉萨夏季大气环境主要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LOC是拉萨夏季含碳气溶胶最丰富的OC组分,在所有碳组分中的占比为47.7%,其次为MOC(18.2%)和HOC(10.8%)。不同碳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HOC主要通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未来可成为评估二次有机气溶胶的一个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气溶胶 有机碳 元素碳 碳组分 oc/ec char/so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杯消解-元素分析仪法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碳
16
作者 王俊杰 王巧环 +5 位作者 熊满艳 宋祥梅 王美娥 傅慧敏 李虹 孟龄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6-944,共9页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健康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准确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助于评估土壤质量、优化施肥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并在应对气候变化、碳循环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旨在建立一种快速...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健康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准确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助于评估土壤质量、优化施肥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并在应对气候变化、碳循环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旨在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的方法,以支持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实验采用银杯消解-元素分析仪法,通过优化样品前处理过程,包括加酸浓度、加酸量、称样量和消解温度,使用81孔位铜板和银杯处理土壤样品。具体操作为使用Φ5mm×9mm规格银杯称取25mg样品,加入80µL的2mol/L盐酸去除无机碳,70℃电热板干燥,对高无机碳样品进行反复加酸加热处理,并利用低含量和高含量标准物质绘制混合标准曲线,通过日校准方法定量有机碳。该方法在21.2~6704.3μg有机碳含量范围内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样品称样量为25mg时,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7%和0.23%,6种标准物质(GBW07406、GBW07385、GBW07391、GBW07544、GBW07546和GBW07365)中有机碳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67%~5.14%之间,测定值均在标准值范围内。该方法具有高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够满足常规土壤和沉积物有机碳测定要求,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沉积物 有机碳 银杯消解 元素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粘土对对虾养殖池塘主要生源要素的调控作用
17
作者 陈静 池连宝 +4 位作者 姜凯钦 姜文彬 曹西华 俞志明 宋秀贤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8-1435,共8页
高强度养殖活动显著改变了主要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与循环过程,导致养殖水体呈现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有害藻华频发,既限制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又对周围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近年来,养殖水体水质调控成为研究热点,基于2023年5~9月... 高强度养殖活动显著改变了主要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与循环过程,导致养殖水体呈现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有害藻华频发,既限制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又对周围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近年来,养殖水体水质调控成为研究热点,基于2023年5~9月份对莱州湾凡纳滨对虾精养池塘水体主要生源要素的现场观测与对比体系研究,揭示了改性粘土对主要生源要素分布特征的影响,结合培养实验,探究了改性粘土对主要生源要素循环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对虾养殖池塘水体中主要生源要素(碳、氮和磷)含量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喷洒改性粘土24 h后可以迅速降低水体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和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含量,去除率都达90%以上,且在养殖过程中实验池水体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均值都低于对照池。培养实验结果发现,改性粘土能够显著降低TOC矿化速率与DIN、DIP再生速率,有效促进了有机碳的埋藏,延缓了营养盐的再生与释放。综上,改性粘土可以降低水体中有机碳和营养盐含量,起到有效调控养殖水体水质的作用,并可促进有机碳的埋藏封存,在海洋碳埋藏增汇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水体 改性粘土 主要生源要素 有机碳 营养盐 调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冬季PM_(2.5)中元素碳、有机碳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57
18
作者 于建华 虞统 +2 位作者 杨晓光 时建纲 王欣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50,55,共4页
通过2003年1月对北京市区PM2 5中元素碳(EC)、有机碳(OC)连续测量,分析了其污染特征。监测资料表明,北京市区PM2 5中ρ(OC)高于ρ(EC),它们多在夜间高、白天低,且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北京市区冬季ρ(OC) ρ(EC)的值较低。
关键词 元素碳 ec 有机碳 oc PN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大气中PM10、PM2.5及其碳组分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86
19
作者 吴琳 冯银厂 +2 位作者 戴莉 韩素琴 朱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34-1139,共6页
2007年12月-2008年10月期间,分3个时段,设置2个点位,采集了天津市大气环境中PM10和PM2.5样品.用热光反射分析仪测定样品中的碳组分含量,并用OC/EC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OC)的浓度.结果表明,市区采样点颗粒物浓度高于郊区,2个采... 2007年12月-2008年10月期间,分3个时段,设置2个点位,采集了天津市大气环境中PM10和PM2.5样品.用热光反射分析仪测定样品中的碳组分含量,并用OC/EC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OC)的浓度.结果表明,市区采样点颗粒物浓度高于郊区,2个采样点的颗粒物浓度变化趋势一致.5月份PM2.5/PM10比值最小,主要由于土壤风沙尘对PM10的贡献较大.PM10和PM2.5中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浓度12月份最高,且变化趋势相同.OC占总碳(TC)比例较高,PM10中OC/TC为0.60-0.83,PM2.5中OC/TC为0.55-0.81.碳组分主要集中在PM2.5中,PM10中约有76%的OC存在于PM2.5中.12月份的SOC浓度最高,与12月份的气象条件和污染源排放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冬季PM_(2.5)与PM_(10)中有机碳、元素碳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52
20
作者 古金霞 白志鹏 +4 位作者 刘爱霞 吴丽萍 解以扬 董海燕 张金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3-36,共4页
研究了天津冬季PM2.5和PM10中碳成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冬季PM2.5和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4.4±60.9)、(224.6±131.2)μg/m3;总碳(TC)、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在PM2.5中的平均质量分数比在PM10中分别高出5.0%、3... 研究了天津冬季PM2.5和PM10中碳成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冬季PM2.5和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4.4±60.9)、(224.6±131.2)μg/m3;总碳(TC)、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在PM2.5中的平均质量分数比在PM10中分别高出5.0%、3.6%、1.2%;PM2.5中OC、EC的相关系数较高,为0.95,表明OC、EC的来源相对简单,可能主要反应了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的贡献。OC/EC的平均值在PM2.5和PM10中分别为3.9、4.9,次生有机碳(SOC)在PM2.5和PM10中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4.9、23.4μg/m3,分别占OC的48.5%(质量分数,下同)、49.8%,OC/EC较高可能主要与直接排放源有关;PM2.5中的OC1与OC2的比例明显高于PM10,而聚合碳(OPC)的比例又低于PM10,同时PM2.5与PM10中的EC1含量均较高,表明天津冬季燃煤取暖和机动车尾气是重要的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有机碳 元素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