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bit Design for Twin-spacecraft Space VLBI 被引量:3
1
作者 ZHANG Cheng WU Xia +1 位作者 ZHENG Jianhua WU Ji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2-510,共9页
Space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S-VLBI) is an aperture synthesis technique utilizing an array of radio telescopes including ground telescopes and space orbiting telescopes.It can achieve much higher spatial re... Space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S-VLBI) is an aperture synthesis technique utilizing an array of radio telescopes including ground telescopes and space orbiting telescopes.It can achieve much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than that from the ground-only VLBI.In this paper,a new concept of twin spacecraft S-VLBI has been proposed,which utilizes the space-space baselines formed by two satellites to obtain larger and uniform uv coverage without atmospheric influence and hence achieve high quality images with higher angular resolution.The orbit selections of the two satellites are investigated.The imaging performance and actual launch conditions are all taken into account in orbit designing of the twin spacecraft S-VLBI.Three schemes of orbit design using traditional elliptical orbits and circular orbits are presented.These design results can be used for different scientific goals.Furthermore,these designing ideas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Chinese millimeter-wave S-VLBI 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BI TWIN SPACECRAFT orbit desi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大口径环形天线的系统设计
2
作者 冯涛 张庆君 +4 位作者 林坤阳 王立朋 张桥 杨军刚 肖勇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3,共10页
环形可展开天线是星载大口径、超大口径可展开天线的理想结构形式,是高轨遥感、高轨通信卫星应用的关键载荷。星载环形天线是由周边展开桁架和索网系统组成的典型预应力结构,型面精度和展开基频是其主要性能指标。在轨可靠展开是在轨应... 环形可展开天线是星载大口径、超大口径可展开天线的理想结构形式,是高轨遥感、高轨通信卫星应用的关键载荷。星载环形天线是由周边展开桁架和索网系统组成的典型预应力结构,型面精度和展开基频是其主要性能指标。在轨可靠展开是在轨应用的前提,可靠展开是设计的重中之重,以在轨性能指标需求为目标,分析了环形天线各系统参数对在轨性能指标的影响。通过对展开动力系统和传动力系统进行分析,阐述了环形天线各系统参数对展开可靠性的影响,总结了以结构静力学手段评价在轨性能设计和动力学手段评价展开可靠性的方法,明确了通过结构动力学方法进行强度校核和星上锁紧释放设计的星载大口径环形天线系统设计流程,提出了各设计参数的优化策略,并给出了系统设计算例,为未来超大口径星载可展开天线的技术研究和工程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环形天线 在轨性能 可展开结构 系统设计 参数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月球探测器的技术进步
3
作者 黄江川 孙泽洲 +2 位作者 张熇 张伍 张正峰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0,共10页
2024年是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实施20周年,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完成的七次探月任务(九次发射)均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回顾我国二十年来的探月历程,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在月球探测器总体设计优化、地月轨道设计与实施、高精度自主导航、制导... 2024年是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实施20周年,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完成的七次探月任务(九次发射)均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回顾我国二十年来的探月历程,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在月球探测器总体设计优化、地月轨道设计与实施、高精度自主导航、制导与控制、热控与月面长期生存、月面采样封装、地面试验验证等技术方面的进步,介绍了针对各主要任务环节所掌握的关键技术、理论方法、算法和模型,以及目前所形成的主要试验设施与验证条件,分析了历次月球探测任务所取得的主要技术创新点,同时简要地阐述了在科学探测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后,对我国后续月球探测任务和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月工程 总体设计 轨道 自主导航 热管理 采样封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月空间星座轨道设计方法
4
作者 陈诗雨 倪彦硕 彭兢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9,共15页
结合未来月球探测任务对中继通信及月面导航的需求,提出一种近月空间星座轨道构型设计方法。首先梳理了中继通信、月面导航、建设及维护成本三个方面的星座设计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给出综合评价指标;充分考虑近... 结合未来月球探测任务对中继通信及月面导航的需求,提出一种近月空间星座轨道构型设计方法。首先梳理了中继通信、月面导航、建设及维护成本三个方面的星座设计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给出综合评价指标;充分考虑近月空间轨道资源,分析各类轨道的性质,初步筛选适合部署星座的轨道类型;提出一种近月空间星座建设路线,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全月的100%四重覆盖;依次设计三个阶段的星座构型,对每个阶段,比较不同的构型方案,选择综合评价指标最优的构型方案。基于上述方法得到了近月空间星座建设方案:第一阶段部署2颗椭圆冻结轨道卫星,可为月球南极极区提供全时对地中继通信;第二阶段部署6颗椭圆冻结轨道卫星、2颗近直线晕轨道卫星、1颗L2晕轨道卫星,可为月球南极极区提供全时导航定位,并为全月面提供全时对地通信;第三阶段部署4颗椭圆冻结轨道卫星、2颗近直线晕轨道卫星、1颗L1晕轨道卫星、3颗远距离逆行轨道卫星,可为全月提供全时导航定位。对全月任一点,该星座的几何精度衰减因子小于5的时间至少占72%,可长时间为全月面提供高精度导航定位。相较于现有文献,该近月空间星座设计方法考虑的轨道类型更丰富,星座性能指标更全面,且创新性地提出了分阶段的近月空间星座建设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月空间 通信 导航 轨道设计 星座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倾角圆轨道大口径空间相机热控设计与验证
5
作者 张煚 夏晨晖 +2 位作者 于峰 宋欣阳 王薇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6期681-689,共9页
针对某低倾角圆轨道大口径空间遥感相机轨道外热流复杂,光学系统和主支撑结构控温精度要求高的难题,设计了一套综合热控策略。对主支撑结构,融合间接辐射控温技术及高精度离散控温算法,实现了光机结构全周期±0.3℃的高稳定性控温;... 针对某低倾角圆轨道大口径空间遥感相机轨道外热流复杂,光学系统和主支撑结构控温精度要求高的难题,设计了一套综合热控策略。对主支撑结构,融合间接辐射控温技术及高精度离散控温算法,实现了光机结构全周期±0.3℃的高稳定性控温;针对相机内热源,通过合理分配散热面,采取差异化的散热策略,优化部组件布局,合理设置散热通路,特别是对制冷机冷指热端采用散热面耦合均温技术等,实现了高效散热。相机热平衡试验及在轨飞行数据验证了相机热控系统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可为同类遥感器的热控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倾角轨道 热设计 热平衡试验 在轨验证 间接辐射控温 离散控温 耦合均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拟周期近直线晕轨道高效设计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秦理民 杨洪伟 李爽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1,共9页
面向未来近月空间站部署需求,提出了一种三级修正的长期拟周期近直线晕轨道(NRHO)设计方法。首先,设计了新的离散点选取策略,降低了对参数敏感区域的打靶需求,提高了多点打靶法计算多圈次拟周期NRHO的收敛性能。然后,基于NRHO的对称特性... 面向未来近月空间站部署需求,提出了一种三级修正的长期拟周期近直线晕轨道(NRHO)设计方法。首先,设计了新的离散点选取策略,降低了对参数敏感区域的打靶需求,提高了多点打靶法计算多圈次拟周期NRHO的收敛性能。然后,基于NRHO的对称特性,给出了初始拟周期NRHO圈次延续方法和滚动时域长期拟周期NRHO生成方法,根据拟周期NRHO近月点半径设计了修正策略。使用不同的NRHO进行仿真实验,生成了维持500圈约10年的长期拟周期NRHO。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法提高了收敛效率,且能有效生成地月空间长期拟周期NRH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月空间 拟周期近直线晕轨道 多点打靶法 轨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光机结构关键技术
7
作者 王锟 王博甲 +1 位作者 许博谦 高雁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7,共8页
文章介绍了超大口径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发展现状,分析了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设计和研制的主要难点,提出了10m量级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的概念性设计方案,对10m量级组装式空间望远镜的系统组成、工作程序与模式、科学目标及科学仪器... 文章介绍了超大口径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发展现状,分析了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设计和研制的主要难点,提出了10m量级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的概念性设计方案,对10m量级组装式空间望远镜的系统组成、工作程序与模式、科学目标及科学仪器进行了初步规划。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望远镜光机结构初步设计,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可为未来开展10m量级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光机结构研制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m量级空间望远镜 在轨组装 总体设计方案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多目标掠飞观测接近轨道设计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育昊 张兵 方子今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针对当前的天基空间观测任务中存在的观测效率低、燃料不足等问题,基于粒子群算法与空间多目标观测模型提出一种空间多目标掠飞观测的接近轨道设计方法以实现观测器在不变轨道的情况下实现对特定多目标的近距离掠飞观测。结合两轨道卫... 针对当前的天基空间观测任务中存在的观测效率低、燃料不足等问题,基于粒子群算法与空间多目标观测模型提出一种空间多目标掠飞观测的接近轨道设计方法以实现观测器在不变轨道的情况下实现对特定多目标的近距离掠飞观测。结合两轨道卫星的距离计算与天光地影条件建立空间多目标观测模型。利用粒子群算法对观测器轨道六根数优化,得到对特定多目标的综合最近距离观测的最优轨道,以轨道高度差产生的周期差抵消目标与交线处位置的相位差,以消耗时间为代价得到了最省燃料的方式。利用仿真说明了该轨道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观测 轨道设计 天光地影条件 粒子群算法 掠飞观测 燃料最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空间望远镜在轨组装的主镜接口设计
9
作者 赵亮亮 姜伟 +5 位作者 赵云鹏 王梓睿 张佳钰 赵京东 倪风雷 刘宏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3-762,共10页
针对大型空间望远镜在轨组装需求增加及其主镜接口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采用一种基于圆柱凸轮机构的对接接口锁紧机构设计。通过对机构关键零件的设计与校核,进行了望远镜模块对接锁紧过程的容差分析,并利用ANSYS软件对机构的承载能力进... 针对大型空间望远镜在轨组装需求增加及其主镜接口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采用一种基于圆柱凸轮机构的对接接口锁紧机构设计。通过对机构关键零件的设计与校核,进行了望远镜模块对接锁紧过程的容差分析,并利用ANSYS软件对机构的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及校核。对于圆柱凸轮锁紧机构从动件运动加速度过大,不适合直接用于望远镜模块锁紧机构的问题,采用统一函数法对圆柱凸轮锁紧机构的曲线槽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基于改进余弦等速运动规律的曲线槽设计方案,并验证了该方案的优越性。最后,通过7自由度机械臂系统进行了望远镜主镜地面模拟组装实验,验证了所设计接口的对接锁紧和释放功能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望远镜 接口设计 锁紧机构 在轨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引力波探测无拖曳技术现状与趋势
10
作者 张锦绣 陶文舰 +3 位作者 连晓斌 王继河 孟云鹤 刘源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共17页
航天器无拖曳控制是实现引力波空间探测科学平台超静超稳运行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对航天器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不同的探测频段需求提出了不同的探测任务。根据探测任务进行了航天器编队设计... 航天器无拖曳控制是实现引力波空间探测科学平台超静超稳运行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对航天器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不同的探测频段需求提出了不同的探测任务。根据探测任务进行了航天器编队设计与控制的详细介绍和分析,对涉及的无拖曳与姿态控制、高精度惯性传感器与执行机构等原理和理论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针对现已开展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无拖曳航天器在轨飞行的演示验证整体情况进行详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未来无拖曳航天器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拖曳航天器 空间引力波探测 轨道设计与控制 无拖曳与姿态控制 惯性传感器与执行机构 飞行演示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遥一号”卫星双相机热设计及验证
11
作者 王云彬 阳明 +8 位作者 孟庆亮 颜吟雪 于峰 孔庆乐 李立广 韦广朗 张悦 王阳 申洁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2期151-159,共9页
针对“巴遥一号”卫星相机主体全寿命周期内温度应保持较高稳定性和均匀性的任务要求。通过建立热阻网络模型,分析热控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有效管理热量传递和合理设计控温方式的方法;利用结构热控一体化设计解决双相机焦面电路高... 针对“巴遥一号”卫星相机主体全寿命周期内温度应保持较高稳定性和均匀性的任务要求。通过建立热阻网络模型,分析热控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有效管理热量传递和合理设计控温方式的方法;利用结构热控一体化设计解决双相机焦面电路高功率密度热量排散问题,采用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控温方式提高主光学结构温度稳定性。通过热仿真分析和热平衡试验验证热设计的准确性。相机入轨4年后1个月内的在轨温度变化显示,相机各部分温度水平和温度稳定性满足设计指标要求,镜头的温度波动范围在0.09~0.17℃,CCD的温度波动范围在0.93~4.30℃,表明相机热控设计合理有效。以上设计实践可为双相机一体化热控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遥感相机 热设计 热平衡试验 在轨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频子脉冲的中轨星载高分宽幅SAR系统设计方法
12
作者 沈义龙 汤楚蘅 +1 位作者 陆晴 张双喜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4期67-75,共9页
基于多频子脉冲(MFSP)的中轨(MEO)高分宽幅(HRWS)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设计过程中面临着全球覆盖、下视可见性、距离方位二维解模糊、系统复杂度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从轨道到架构再到参数的3层设计思想,利用空间、时间、频率等多... 基于多频子脉冲(MFSP)的中轨(MEO)高分宽幅(HRWS)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设计过程中面临着全球覆盖、下视可见性、距离方位二维解模糊、系统复杂度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从轨道到架构再到参数的3层设计思想,利用空间、时间、频率等多个维度进行二维模糊抑制与系统优化,采用典型低轨(LEO)SAR系统作为参照系统,完成了MEO星载HRWS SAR的系统设计,在中轨平台上实现了HRWS SAR成像,且较大地提高了星载平台对地观测的时间分辨率,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设计 架构设计 参数设计 下视可见性 二维解模糊 全球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航天器可更换舱外载荷接口通用设计与应用
13
作者 刘彦伟 赵振昊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共6页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暴露资源,载人航天器往往设计支持少量或大规模暴露试验的开展,暴露试验项目包括专用舱外载荷和可更换舱外载荷。载人航天器可更换舱外载荷是在航天员或机械臂照料下通过舱外载荷接口设备实现在轨安装和更换。针对不同...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暴露资源,载人航天器往往设计支持少量或大规模暴露试验的开展,暴露试验项目包括专用舱外载荷和可更换舱外载荷。载人航天器可更换舱外载荷是在航天员或机械臂照料下通过舱外载荷接口设备实现在轨安装和更换。针对不同可更换舱外载荷的接口需求不尽相同、不同载人航天器之间或同一载人航天器不同舱段之间的舱外载荷接口设备不同、载人航天器暴露试验平台在地面阶段无法与全部可更换舱外载荷进行接口匹配等技术难点,文章提出一种载人航天器可更换舱外载荷接口模块化、标准化的通用设计方法。舱外载荷接口按照安装接口、供电接口、信息接口、热接口等功能分类进行模块化设计,各功能模块相互独立;各功能模块对外接口采用标准化设计,同一类型接口的形式及定义均相同。经过在轨飞行应用,表明载人航天器可更换舱外载荷接口通用设计方法可行、正确,为载人航天器滚动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器 舱外载荷接口 通用设计 在轨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姿轨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测量系统的设计与评估
14
作者 徐勇 郭红杰 +3 位作者 何允钦 黄俊杰 超力德 梁国柱 《宇航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38-2052,共15页
为了提高液体姿轨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测量系统的性能,归纳提出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测量系统一般性设计方法和完善的测量系统综合静态特性评估方法。设计了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液体姿轨控发动机中高空模拟试验测量系统,并... 为了提高液体姿轨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测量系统的性能,归纳提出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测量系统一般性设计方法和完善的测量系统综合静态特性评估方法。设计了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液体姿轨控发动机中高空模拟试验测量系统,并对系统主要性能进行了评估。该系统拥有96路高精度速变参数测量、72路缓变参数测量、8路振动参数测量的能力;研制了一种测量信号调理电路以提高硬件的功能完备性和适应性。现场校准结果显示,速变参数和缓变参数测量通道的总不确定度分别是0.057%±0.009%与0.19%±0.032%,准确度等级范围分别是0.05~0.1级和0.15~0.4级;测量关键部位的真空度、流量、压力、温度和推力等参数的通道与传感/变送器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是0.51%、0.14%、0.22%、0.51%和0.10%。经试验,真空舱真空度、推进剂流量、室压、推进剂温度和推力等关键参数的实际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078%、0.12%、0.033%、0.26%和0.028%,表明测量硬件和测量软件满足液体姿轨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参数的高精度测量需求。本研究可为其它试验需求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测量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姿轨控发动机 高空模拟试验 测量系统 设计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地L1近地小行星监测微卫星任务概述
15
作者 泰米尔 罗保睿 +6 位作者 安诗宇 朱玥 张冀鹞 张磊 黄家和 韦明川 霍卓玺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5期35-43,共9页
地基天文望远镜观测近地小行星因逆光而存在视野受限的问题,在类金星轨道或日地L1点进行观测能获得更好的可见范围。本文提出了利用微卫星飞抵日地L1点进行近地小行星监测的任务,描述了任务微卫星的总体设计,详细分析了转移方案轨道设计... 地基天文望远镜观测近地小行星因逆光而存在视野受限的问题,在类金星轨道或日地L1点进行观测能获得更好的可见范围。本文提出了利用微卫星飞抵日地L1点进行近地小行星监测的任务,描述了任务微卫星的总体设计,详细分析了转移方案轨道设计,给出了载荷设计方案。通过本任务可以验证深空大速度增量电推微卫星总体设计、深空低能转移轨道设计、天文数据高性能在轨处理等多项深空微卫星关键技术,探索低成本深空探测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探测 行星防御 卫星总体设计 微卫星 数据在轨处理 日地L1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在轨操控的多分支航天器性能量化与设计优化
16
作者 岳程斐 马经翰 +2 位作者 曾令斌 王天舒 曹喜滨 《宇航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52-1765,共14页
针对在轨操控多分支航天器性能量化与构型设计优化问题,提出了一套兼顾刚度、灵巧性、工作空间指标及能耗指标的多分支航天器性能评价体系,并使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完成了多分支航天器构型的优化。首先,介绍了可操作度、速度全域性能、灵... 针对在轨操控多分支航天器性能量化与构型设计优化问题,提出了一套兼顾刚度、灵巧性、工作空间指标及能耗指标的多分支航天器性能评价体系,并使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完成了多分支航天器构型的优化。首先,介绍了可操作度、速度全域性能、灵巧工作空间等传统单臂构型优化指标,并提出由多分支系统刚度、多分支运动学灵巧性、多分支动力学灵巧性等性能指标构建的多分支航天器性能量化评价体系。其次,考虑通用操控场景,以单臂优化指标为目标函数,并结合多目标优化算法,完成了单臂构型优化。在此基础上,面向双臂支撑、双臂操控的场景,完成了多分支航天器构型优化这类超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建模与求解。最后,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所提指标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操控 多分支航天器 性能量化 构型设计与优化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支持多种轨道高度卫星的移动通信终端设计
17
作者 柳树林 贾泽宇 刘婷婷 《无线互联科技》 2024年第16期1-5,22,共6页
卫星移动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距离远且不受地形影响等优点,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通信终端是卫星移动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卫星及地面站进行无线链路交互,向用户提供话音、数据等多类业务。文章提出了一种适应高轨、低... 卫星移动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距离远且不受地形影响等优点,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通信终端是卫星移动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卫星及地面站进行无线链路交互,向用户提供话音、数据等多类业务。文章提出了一种适应高轨、低轨卫星的宽带终端设计及实现方案,从硬件、软件、流程等方面对终端的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通过系统联试验证了终端的功能和性能。终端设计采用了硬件模块化、软件组件化、接口标准化等思路,并按照功能划分为不同分层,便于独立实现、升级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移动通信 低轨卫星 宽带终端 波形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轻型平板SAR天线热控设计与验证
18
作者 房红军 徐志明 +5 位作者 郭鑫 蔡超凡 周振凯 方东生 陈绍杰 韩鹏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5期561-566,共6页
AS-01卫星搭载的平板SAR天线总的热耗密度可达720 W/m^(2),且天线工作期间,要求有源设备温度处于-20~50℃范围,全阵面温差不超过12℃。针对此要求提出一种以导热均温为主的轻量化热控方案:基于准被动热控设计的原则,选择吸收−发射比η=... AS-01卫星搭载的平板SAR天线总的热耗密度可达720 W/m^(2),且天线工作期间,要求有源设备温度处于-20~50℃范围,全阵面温差不超过12℃。针对此要求提出一种以导热均温为主的轻量化热控方案:基于准被动热控设计的原则,选择吸收−发射比η=1.4的阵面热控涂层及多层隔热等措施实现所需目标温度范围;采用导热垫和相变热管双侧导热安装等方式强化天线整体均温导热;针对极端低温工况增加主动热控辅助设计。对SAR天线热控进行仿真分析和全尺寸的热平衡试验,地面验证了各项热控措施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最终的在轨飞行表明,天线在轨平均温度10℃左右,T/R模块全阵面温差不超过8.9℃,天线热控在轨工作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SAR天线 轻型SAR天线 平板SAR天线 热控设计 热平衡试验 在轨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二体假设的载人登月自由返回轨道特性分析及设计 被引量:30
19
作者 黄文德 郗晓宁 +1 位作者 王威 李静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97-1303,共7页
载人登月轨道设计是载人登月任务的基础。首先分析自由返回轨道在载人登月轨道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然后,给出双二体假设下自由返回轨道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自由返回轨道的飞行时间、轨道倾角、近月距和轨道拼接点分布等参数进行特... 载人登月轨道设计是载人登月任务的基础。首先分析自由返回轨道在载人登月轨道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然后,给出双二体假设下自由返回轨道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自由返回轨道的飞行时间、轨道倾角、近月距和轨道拼接点分布等参数进行特性分析。最后,给出基于双二体假设的轨道初步设计流程和设计实例,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登月 自由返回轨道 双二体假设 特性分析 轨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个航天器对Walker星座中多卫星的近距离接近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威 黄文德 +1 位作者 付晓锋 张敬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7-551,共5页
通过设计航天器轨道,可使航天器发射入轨后无需机动即实现对Walker星座中非共轨的多颗卫星的快速、近距离接近。给出了该轨道的搜索方法以及基于星座特性的代换法,并给出了仿真示例。
关键词 轨道设计 星座 航天器 近距离接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