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情景下曲靖市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风险调控
1
作者 高庆彦 潘玉君 +4 位作者 吴仕海 朱海燕 许路艳 刘化 李东林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73-3283,共11页
分析与模拟曲靖市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对区域生态风险防范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年、200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综合景观指数法、多情景模拟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分析与模拟曲靖市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对区域生态风险防范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年、200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综合景观指数法、多情景模拟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等方法,剖析曲靖市1980—2020年、2040年在3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生态风险时空特征,并进行驱动机制总结。结果显示:曲靖市景观生态风险均值约为0.015,低及较低级面积总占比高达70%以上,生态水平较高,整体生态安全良好;景观生态风险“南北”空间差异显著且聚集明显,呈现高风险坝区向心性和低风险山地指向性特点。稳定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水库外围,风险易变区集中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城镇地区,风险增加滞后区主要在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南部地区。相较于自然发展及耕地保护而言,生态保护情景的低风险面积为11.939×10^(3)km^(2),更适合曲靖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尽管曲靖市景观生态风险等级低,但生态风险调控任务依然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风险 优化调控 曲靖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I方法的流域生态安全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2
作者 王让会 宁虎森 +3 位作者 王海东 刘春伟 张志军 罗青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2-442,共11页
阿克苏河流域山水工程作为联合国生态修复旗舰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产品质量、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耦合原理以及环境效应机制,在分析生态脆弱性... 阿克苏河流域山水工程作为联合国生态修复旗舰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产品质量、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耦合原理以及环境效应机制,在分析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由4个子系统20个指标组成的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系统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EFI方法,分析各指标及子系统对EFI的贡献及其生态效应.EFI正指标数值愈大,生态安全性愈低;EFI负指标数值绝对值愈大,生态安全性愈高.采用实际监测、实验分析、模型模拟、遥感制图以及逻辑推理与经验分析等途径,获得了1998年度及2023年度各指标的多源属性数据,并确定各指标权重及其阈值;通过归一化处理等方法,规范生态安全评价的数据基础.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是错综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各个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流域生态安全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滞后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2)阿克苏河流域25年间生态安全处于稳定趋好状态,1998年、2023年EFI值分别为0.08及0.06.通过评价标准可知,生态脆弱性进一步减弱,生态安全程度持续增强.3)各子系统生态安全程度及其对流域生态安全效应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水资源子系统各指标基本维持稳定并逐渐趋好,子系统脆弱性稳中趋弱,生态安全特征表现出稳中趋强的演变规律.土地资源子系统中相关要素的正负效应共存,特别是受盐渍化指数波动的影响,生态安全改善的趋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生物资源子系统及环境子系统的EFI值均在大幅度降低,生态安全程度明显增强.在揭示生态安全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风险防控、格局优化、过程调控、生态修复及管理模式,为促进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指数(EFI) 生态安全 阿克苏河流域 山水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系统 柯柯牙 绿洲-荒漠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的生态空间优化路径
3
作者 刘颂 张浩鹏 吴鼎闻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2,共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如何促使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向服务间协同转化是生态空间规划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视角,揭示权衡协同内涵与两者转化的可能性,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如何促使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向服务间协同转化是生态空间规划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视角,揭示权衡协同内涵与两者转化的可能性,明确权衡协同转化以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与评估尺度为价值判断依据,阐释生态空间异质性决定权衡协同异质性。从“效应评估”“驱动力解析”和“格局塑造”3个方面建构以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增益为目标的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思路。以芜湖市为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规律、关键驱动力及其作用,建构多情景生态空间格局方案的优化路径,以期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理论的实践应用指引方向,同时创新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生态空间 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结构与功能导向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河南焦作市为例
4
作者 张可欣 周颖 +3 位作者 梁鑫雨 王嘉彬 冯喆 吴克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134-7149,共16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有助于缓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现有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包括结构优化和功能完善两种不同目标导向,但两者结合的研究尚不充分。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分别以结构导向、功能导向和综合导...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有助于缓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现有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包括结构优化和功能完善两种不同目标导向,但两者结合的研究尚不充分。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分别以结构导向、功能导向和综合导向建立生态安全格局。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利用Gephi软件对生态网络进行拓扑分析,比较三种导向方法在空间一致性、鲁棒性和复杂性等方面的差异,遴选最佳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三种方法的空间输出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识别空间保护优先级的一致性在50.17%—70.45%之间。(2)结构导向网络核心节点连通性强,但灵活性和适应性有限;功能导向网络复杂性高,但整体连通性不足;综合导向网络结构紧凑,兼具较强的连通性和稳定性,实现了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的双重目标。(3)优化后的综合导向方法识别了72个生态源(总面积998.55km^(2))和183个生态廊道(总长度793.00km)。(4)不同方法识别的公共生态源是未来保护的关键区域,建议依据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功能,实施差异化管理措施。研究提出了一种通用框架,旨在实现生态网络结构与功能的协同优化,并为景观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复杂网络 多导向 格局优化 焦作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昆明市多层次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
作者 可凯勒 彭建松 +2 位作者 苗雪 杨嘉绮 符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20,共11页
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昆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得出生态风险评价,运用MSPA模型与连通性重要指数(dPC)选取生态源地,选取7个阻力因子,通过MCR模型构建一般生态廊道与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结果表明:昆明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 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昆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得出生态风险评价,运用MSPA模型与连通性重要指数(dPC)选取生态源地,选取7个阻力因子,通过MCR模型构建一般生态廊道与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结果表明:昆明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显著,2000—2020年,中低风险区面积增加3329.44 km^(2),面积占比从32.89%增至56.30%;低生态风险区持续减少,中、中高、高生态风险区均呈先减后增趋势。通过dPC选出23个一般生态源地,18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源地,通过MCR模型构建52条一般生态廊道、33条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景观生态廊道集中于研究区的西南部、中部和北部,而东南部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造成廊道缺失,形成“一带二廊四区”的生态格局,研究结果反映了昆明市近20a生态风险演变。通过构建自然保护区与市域生态网络,可为昆明市生态控制区的划定、调整及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 风险评估 自然保护区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海南岛景观格局演变与生态安全评价
6
作者 赵丽敏 关颖慧 周金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54,共12页
【目的】研究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为优化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和提升生态系统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海南岛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造林及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景观格局指数,探究海南岛景观生态... 【目的】研究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为优化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和提升生态系统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海南岛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造林及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景观格局指数,探究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1)林地和耕地是海南岛的优势景观地类,平均面积占比分别为67.01%和24.76%。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呈现总体稳定而局部变化剧烈的特点,其中建设用地的增加(1241.82 km^(2))和草地面积的减少(1049.38 km^(2))最为明显,变化率高达232.45%和67.31%。(2)海南岛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尤其是耕地和建设用地。但景观蔓延度和连通性有所提升,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则表现出“先降后升”的阶段性变化特征。(3)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恶化态势。20年间,较低、低安全区面积增加了10824.10 km^(2),安全、较安全区面积减少了13122.56km^(2);至2020年,安全、较安全区面积占比仅有47.52%。空间上,海南岛中南部的景观生态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并趋于稳定,而沿海地区则逐渐恶化。(4)景观生态安全水平空间集聚性显著,聚集单元由“分散”逐步转变为“集中”。2020年,高-高值集聚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南部,而低-低值集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结论】城市化用地需求的急剧扩张和造林力度的下降可能是导致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水平退化的重要因素。未来,应持续推动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以保障其生态屏障功能的发挥;同时,加强沿海地区的生态修复,以优化其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确保生态安全水平的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安全 空间自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城镇化地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特征及驱动力——以苏州市为例
7
作者 陆凌月 邵大伟 吴殿鸣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113,共8页
【目的】探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景观生态风险(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LER)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可为高度城镇化地区LER的有效识别与管控提供参考。【方法】结合1995—2020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美国航空航... 【目的】探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景观生态风险(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LER)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可为高度城镇化地区LER的有效识别与管控提供参考。【方法】结合1995—2020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数据集等多源数据,利用LER评价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探究最佳尺度下苏州LER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力。【结果】1)苏州市景观格局的尺度依赖性显著,最佳粒度和最佳幅度分别为550 m和1250 m。2)1995—2020年苏州市LER总体趋好,呈“平缓—加剧—恢复”阶段性特征;低风险区占比始终居高且空间格局分布稳定,中、高风险区占比则持续增长且聚集性均显著。3)苏州市LER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最大,自然因素空间作用最稳定,其余因子空间作用差异性显著。【结论】研究结果可在最佳尺度和高度城镇化层面为深化LER理论体系提供支撑,为同类型城市及城镇化后发地区的生态风险管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生态风险 最佳尺度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成本-效益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优先区识别——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
8
作者 姚龙杰 赵若男 +2 位作者 徐冰洁 朱宗斌 岳邦瑞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7,共7页
准确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优先区域是支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基础工作。以往关于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优先区域的辨识研究通常以生态连通性的相对重要程度作为单一标准,忽略了经济成本对规划实施的影响,因此制约了识别结... 准确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优先区域是支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基础工作。以往关于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优先区域的辨识研究通常以生态连通性的相对重要程度作为单一标准,忽略了经济成本对规划实施的影响,因此制约了识别结果的实施可行性。对此,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系统保护规划理论,构建了顾及成本-效益的保护优先区域识别方法,包括使用PrioritizR、InVEST和Linkage Mapper等模型识别达成目标效益且成本最小的保护优先区域。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试点城市——西安市为例进行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西安市共有生态源地159处,生态廊道404条,在30%的保护目标约束下,满足目标效益且实现最小成本投入的区域面积约为2014.87 km^(2),相较于既往主流方法的识别结果,优化后的结果能够确保达成保护目标的同时大幅减少经济损失。研究构建的顾及成本-效益的优先区识别方法,旨在为未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方案的实施可行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安全格局 连通性保护 系统保护规划 空间优先级 PrioritizR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关键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情景对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
9
作者 赵孟琪 李倞 王子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141,共13页
【目的】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退化压力,将碳中和目标融入土地利用多目标优化,量化评估不同发展情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以支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基于2000—2... 【目的】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退化压力,将碳中和目标融入土地利用多目标优化,量化评估不同发展情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以支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基于2000—2020年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经济、生态、碳排放和碳储存指标构建土地利用优化模型,设置4种未来情景(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生态平衡发展和低碳绿色发展),分析2030年各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布局变化,并比较情景间两者响应关系的差异。【结果】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和景观生态风险的降低是各情景的共同变化。低碳绿色发展情景中总生态价值增幅最高,为896 639.170×10^(4)元,整体风险降低幅度最大,较高及高风险总占比为1.280%。在规划目标的介入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的负相关性增强,在低碳绿色发展情景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协同关系的减弱幅度较高,高价值-低风险区的占比增加至22.652%。综合所有情景,收缩建设空间并促进蓝绿空间的扩张和联通是缓解区域生态保护压力的重要举措。【结论】经土地结构优化,区域内生态价值与生态风险的权衡关系有所增强,但仍存在小型风险区的新增。低碳绿色发展情景表明区域生态系统的管理,应积极采取多层级相协调的保护和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情景模拟 土地利用优化 PLUS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归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昊彧 黄康江 +3 位作者 陈晓东 赵劼 熊军 田康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2-913,共12页
探讨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对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特征,探究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 探讨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对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特征,探究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生态空间综合效率受纯技术和规模效率的共同影响,规模效率降低是导致综合效率下降及其等级结构退化的主要原因。2)20年来,三类效率的空间聚集特征不断增强,综合及纯技术效率保持着西南至东北向南一侧效率较高,靠北一侧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规模效率演变为贵州中部和东部效率较高、西部和南部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景观格局指数主要是通过影响规模效率进而作用于综合效率,各景观格局指数在空间上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时空异质性,河流水系的保护配合形态规整的多团块、优连通的生态用地布局模式有利于规模效率的提升。4)规模效率并非受各景观格局指数的独立影响,而是两两交互作用下产生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的综合结果,作为主导影响因子的LSI与其他指数的交互协同作用是造成规模效率出现空间分异的主要力量。对生态空间优化时,应根据不同单元效率的高低差别、分布格局及各指标的影响差异精准施策,促进生态环境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效率 景观格局 影响机理 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都市土地利用功能优化配置研究
11
作者 徐芷一 张佳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51-55,63,共6页
采用遥感影像和GIS技术识别、分类、统计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计算空间连接性和生态安全性指标,并采用多目标规划(GMOP)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结果表明,2015—2020年宜都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 采用遥感影像和GIS技术识别、分类、统计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计算空间连接性和生态安全性指标,并采用多目标规划(GMOP)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结果表明,2015—2020年宜都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园地、水域、其他商业用地面积增加,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动态变化。尽管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但其比例仍较高,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园地和水域的增加反映了农业经济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建设用地和其他商业用地的变化则反映了城市扩展和商业发展的需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表明,景观格局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核心区面积减少,边缘区和其他区域面积增加,MSPA指数的增加证明了景观的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环境的连通性和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 优化配置 生态安全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40年来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
12
作者 周慧园 罗文霞 +1 位作者 谢跟踪 邱彭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401-7414,共14页
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对热带雨林生态健康、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至关重要。基于国家公园1980-2023年9期土地利用数据,探究其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最优尺度及时空分布特征。得出:(1)评价单元梯度的响应曲... 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对热带雨林生态健康、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至关重要。基于国家公园1980-2023年9期土地利用数据,探究其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最优尺度及时空分布特征。得出:(1)评价单元梯度的响应曲线中香农均匀度和分离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均在2.5km处出现拐点,该尺度为国家公园景观生态风险最优评价尺度。(2)国家公园内部土地利用较稳定,其中林地-草地为主要转换类型且反复交替,但流入流出面积保持相对平衡。景观生态风险值的Moran's I介于0.3079-0.3600,空间相关性整体呈上升趋势。(3)国家公园景观生态风险值在0.0241-0.0243上下波动,长期趋势较为平稳,表现出东西高中部低、沿水沿路分割的空间格局。较高风险等级向较低风险等级转换面积比反向转换多0.86%,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波动增长了79.95km2和103.63km2,较低风险区占比最大,平均高于其他等级8.08%左右。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围绕水系、道路等人为活动频繁区域分布,中等风险区在国家公园南部普遍分布,远离水域、道路区域风险等级越低,风险等级波动区域呈条带状分布于同等风险等级成片区的边缘。建议实施分级管理和保护,针对高风险聚集区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少经济林的种植与砍伐,降低分离度和破碎度,做到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最优尺度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鲁甸县生态网络识别与优化
13
作者 王婧 杨建欣 年斐然 《山东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27-34,40,共9页
本文发展了一种耦合方法用来构建和优化鲁甸县的生态网络。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提取生态源,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为支撑,研究鲁甸县生态网络,以增加生态源、垫脚石和修复生态断层点优化鲁甸县生态网络... 本文发展了一种耦合方法用来构建和优化鲁甸县的生态网络。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提取生态源,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为支撑,研究鲁甸县生态网络,以增加生态源、垫脚石和修复生态断层点优化鲁甸县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生态源地的面积与生态斑块的重要性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利用景观指数法根据MSPA提取出10个斑块重要值最大的核心斑块作为生态源,能减少直接选择大面积斑块作为生态源地的误差,然后再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源间廊道。利用22个垫脚石、6个生态断层点和补充5个生态源对构建的生态网络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生态网络系统具有15个生态源地和104条生态廊道,廊道的网络结构及指标得到较大提升。研究成果能够对鲁甸县生态网络的确定和完善提供依据,使其合理地适应未来城市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PA MCR 景观生态学 生态网络优化 景观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发展情景模拟的陕西杨凌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4
作者 李晗悦 樊俊喜 +6 位作者 杨欢 王旭辉 丁尚雯 林子敏 都鹏飞 张佳婧 尹呈瀚 《园林》 2025年第7期79-88,共10页
生态安全格局在快速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对维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生态安全和改善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以杨凌地区2002–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PLUS—InVEST—电路理论耦合模型,分析土地利用演变情况,模拟2032年... 生态安全格局在快速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对维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生态安全和改善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以杨凌地区2002–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PLUS—InVEST—电路理论耦合模型,分析土地利用演变情况,模拟2032年城市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构建2022年和2032年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杨凌地区耕地为主导地类,与城镇建设用地相互转化频繁,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波动小;基于PLUS模型预测显示,2032年各地类发展稳定,城市发展情景下呈现东建西耕格局;2022–2032年城市发展情景下生态源地面积增加129.07 hm^(2),廊道数量增加40条且新增于东南部、生态夹点面积减少85.05 hm^(2),生态障碍点面积增加292.5 hm^(2),根据现状及未来情景提出“多廊多核”空间结构优化建议。为杨凌及西北干旱半干旱中小城镇的生态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发展情景模拟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杨凌地区 生态廊道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环渤海地区的实证研究
15
作者 刘沁萍 戚梦豪 田洪阵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8-356,共9页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挑战。现有研究未能动态评价环渤海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和未来趋势。研究基于1 km×1 km网格尺度,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元胞自动...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挑战。现有研究未能动态评价环渤海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和未来趋势。研究基于1 km×1 km网格尺度,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Cellular Automata-Markov,CA-Markov)模型,评价与预测2010—2035年环渤海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动态。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环渤海地区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经历“先降后升”趋势,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格局。2010—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的安全级占比分别为24.33%、21.73%以及23.15%。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土地利用程度和人为干扰指数是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关键驱动因素,对应的年均解释力q分别为0.977、0.966、0.938、0.912和0.896。交互因子探测结果显示,人类干扰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建设用地比例3个变量的交互作用最强,均超过0.87。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加强,环渤海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在未来将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土地生态安全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石漠化地区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以广东省乐昌市为例
16
作者 吴斌 毛旭鹏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网络结构,以提升景观连通性,进而有效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以广东省乐昌市为例,采用“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网络优化”的研究框架,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技...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网络结构,以提升景观连通性,进而有效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以广东省乐昌市为例,采用“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网络优化”的研究框架,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技术,构建并优化生态网络。结果显示,初步构建的生态网络包含17个生态源地和27条生态廊道。通过网络优化,新增3个生态源地和6条生态廊道,设置8个踏脚石,修复57处生态断裂点。优化后生态网络的α (网络闭合度)、 β (线点率)和γ (网络连接度)分别提升了5.54%、3.90%和1.83%,同时c (成本比)降低了3.75%,生态网络连通性和整体效能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优化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 景观连通性 石漠化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优化对比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燕 刘梦瑶 +2 位作者 王丽娜 禹佳宁 罗巧灵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3-49,共7页
生态网络构建有助于整合破碎绿地斑块,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区域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为生态型国土空间整治提供方法与技术支撑。然而,目前基于自然资源与土地利用现状构建的单一时空情景生态网络,忽略了网络与城市发展的动态... 生态网络构建有助于整合破碎绿地斑块,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区域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为生态型国土空间整治提供方法与技术支撑。然而,目前基于自然资源与土地利用现状构建的单一时空情景生态网络,忽略了网络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其稳定性与连通性缺乏验证反馈,契合城市发展的合理网络优化方案尚不明晰,生态保护措施难以适应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在构建现有生态网络的基础上,对未来城市土地利用扩张情况进行预测,从生态源地、廊道、节点的动态修复视角设置增加生态踏脚石、清除生态障碍点和保护关键生态夹点3种网络优化情景,通过网络连通性分析对3种修复情景进行优化效应评估。结果显示,3种修复情景中,消除生态障碍点对生态网络的优化作用最明显,是未来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的主要关注方向。以通城县为例,判定了生态网络的最佳优化方案,提出适应现状地域特征、面向未来发展方向的生态安全格局,从生态资源要素与城市发展动态演替的视角为生态格局优化提供新思路,为生态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提供科学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网络 MSPA 情景模拟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文 余玲 +3 位作者 王金叶 姚月锋 李宁 黄金君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2-1143,共12页
漓江流域是广西东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探讨其生态安全对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致使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加之人类活动的长期干扰,导致漓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复杂多变,影响因素也尚不明... 漓江流域是广西东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探讨其生态安全对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致使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加之人类活动的长期干扰,导致漓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复杂多变,影响因素也尚不明晰。因此,本研究采用景观指数法分析漓江流域2000-2030年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并通过随机森林(RF)模型分析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29个因素对漓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漓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自然发展情景下,2030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将继续下降,而生态保护优先情景可遏制这一下降趋势。在空间上,漓江流域北部和东部地区景观生态安全水平高于西部和南部区域。漓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受人类活动、水文、气候、农业和植被等多因素共同影响。此外,2000-2020年,漓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主要影响因素逐步从地形、旅游、水文和农业生产转向气候、人口密度和植被。研究结果可为漓江生态保护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生态安全 景观指数模型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近20年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大放 甘梓莹 +3 位作者 宁芳洁 何晓莉 郑嘉欣 赖焕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8-307,共10页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珠三角地区生态景观胁迫程度日趋严峻,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的现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以及发展状态,运...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珠三角地区生态景观胁迫程度日趋严峻,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的现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以及发展状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预测模型揭示其驱动机理,并预测2040年城镇空间扩展和景观生态安全耦合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9市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在20年间呈现缓慢波动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305~0.436升至2020年的0.385~0.545,现处于拮抗耦合阶段,未来20年将继续向着协调同步、有序发展的方向前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难以同步发展,景观生态状况不乐观,生态环境滞后型的地市逐渐增多,尚未全面形成良好的协调发展状态。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水平等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较为显著(P<0.05),今后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耦合协调的机理研究,持续关注城镇空间拓展与景观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景观生态安全 耦合协调度 驱动机制 GM(1 1)预测模型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识别评价、网络构建与优化模型研究
20
作者 王智勇 冯京昕 +2 位作者 黄亚平 杨体星 谢来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3-89,共7页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生态空间作为承载城市生态信息和能量的重要用地,是促进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及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以6个特大(超大)城市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InVEST复合模...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生态空间作为承载城市生态信息和能量的重要用地,是促进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及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以6个特大(超大)城市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InVEST复合模型对生态空间进行识别和评价,通过生境质量评价结果提取核心生态源地并生成生态阻力面,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各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特大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进化趋势的分析,提出各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并探索构建了“绿楔+绿环”的环网放射式和“绿心+绿带”的带网棋盘式2种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以期为中国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也为优化特大城市国土空间格局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特大城市都市区 生态空间网络 优化模型 生境质量评价 MSPA-InV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