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非对称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丁旺才 张建栋 +3 位作者 葛菲元 吴少培 李得洋 李国芳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2-281,共10页
为研究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优化问题,以外、内轨钢轨磨耗面积及滚动圆半径差为优化目标,在考虑减缓磨耗的同时对车辆通曲能力进行优化,运用克里格理论拟合目标函数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非均匀有理样条曲线对钢轨廓形进行参数... 为研究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优化问题,以外、内轨钢轨磨耗面积及滚动圆半径差为优化目标,在考虑减缓磨耗的同时对车辆通曲能力进行优化,运用克里格理论拟合目标函数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非均匀有理样条曲线对钢轨廓形进行参数化描述,结合第二代非支配遗传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得到优化目标对应的优化廓形,并从优化型面的磨耗性能、动力学性能、钢轨滚动接触疲劳及车轮磨耗性能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设计变量的范围对目标函数影响显著,优化设计变量范围后求解得到的最优廓形在磨耗面积和滚动圆半径差上的表现均优于初始设计变量范围对应的最优廓形;优化型面在磨耗指数、磨耗功及钢轨磨耗量方面均优于初始CN75型面,在轮对横移量等动力学性能方面也均优于初始CN75型面,可以更好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钢轨滚动接触疲劳方面,优化型面均优于初始CN75型面,其中右轨的优化效果最为显著;在车轮磨耗方面,优化型面与初始CN75型面对车轮的磨耗影响差异较小,外、内轨优化型面整体磨耗量较初始CN75型面有微幅减少,优化型面车轮磨耗性能优于初始CN75型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磨耗 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优化 设计变量影响效应 第二代非支配遗传算法 钢轨疲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线路钢轨磨耗预测及演变规律
2
作者 刘增华 温炳光 +2 位作者 李林 李伟 温泽峰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56,共6页
以国内某地铁线路为依托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考虑了九种实测车轮型面,结合HertzFastSim算法、Tγ/A-磨损率函数、钢轨型面平滑与更新策略对钢轨磨耗演变进行了研究,建立钢轨磨耗预测模型,并对比分析了CHN60和60N两种钢轨廓形在半径R... 以国内某地铁线路为依托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考虑了九种实测车轮型面,结合HertzFastSim算法、Tγ/A-磨损率函数、钢轨型面平滑与更新策略对钢轨磨耗演变进行了研究,建立钢轨磨耗预测模型,并对比分析了CHN60和60N两种钢轨廓形在半径R=300、800 m曲线段以及直线段的磨耗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相同通过总质量下,外轨磨耗大于内轨,且外轨更倾向于发生侧面磨耗,内轨以及直线段钢轨主要表现为轨顶磨耗;随着曲线半径减小,内外轨磨耗均有所增大,尤其是在小半径曲线外轨上,随着磨耗进程的推进,外轨轨侧磨耗形状逐渐贴合于轮缘形状,侧面磨耗较为严重;对于R=300 m曲线,CHN60钢轨可显著降低钢轨侧面磨耗深度,当车辆通过总质量为100 Mt时,60N钢轨的侧面磨耗为CHN60钢轨的3.78倍;对于R=800 m曲线段和直线段,60N钢轨可以一定程度降低钢轨侧面磨耗深度和磨耗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钢轨磨耗预测模型 小半径曲线 侧面磨耗 钢轨廓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1,1)-IPSO-BP的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磨耗预测方法
3
作者 张斌 高玉祥 +2 位作者 陈再刚 王开云 时瑾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122,131,共9页
为实现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段钢轨磨耗量的精准预测,提出一种非等间距灰色模型GM(1,1)与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优化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钢轨磨耗预测方法。首先,根据积分原理优化GM(1,1)非等间距模型的背景值计算方法,基于改进的模型得到... 为实现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段钢轨磨耗量的精准预测,提出一种非等间距灰色模型GM(1,1)与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优化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钢轨磨耗预测方法。首先,根据积分原理优化GM(1,1)非等间距模型的背景值计算方法,基于改进的模型得到实测磨耗序列的初步预测结果;然后,利用IPSO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自动寻优,对GM(1,1)模型初步预测序列的残差进行校正;最后,将优化后的两种模型组合构建基于GM(1,1)-IPSO-BP的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磨耗量预测模型。以某重载铁路桥上半径400 m曲线为例,利用长期的磨耗监测数据进行方法的适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GM(1,1)-IPSO-BP模型克服了磨耗数据的非线性、随机性特征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预测精度优于单独使用GM(1,1)、IPSO-BP模型;背景值优化后的GM(1,1)模型预测准确性更可靠;IPSO优化算法提高了BP神经网络计算的精度和速度;预测结果和实测数据之间的相对误差不大于4%;在预测区间上的绝对误差小于0.4 mm,运用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得到钢轨磨耗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的精准维修和科学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磨耗 GM(1 1)模型 小半径曲线 BP神经网络 重载铁路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m长钢轨普通平车运输道岔及曲线通过问题仿真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温克学 马玉坤 +2 位作者 李善坡 张长青 杨广全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0-96,共7页
以100 m长钢轨采用换长1.5和1.3普通平车装载加固方案为例,建立长钢轨运输动力学仿真模型。对车组以不同速度侧向通过9号和12号道岔,以及通过半径为300 m曲线的工况进行动力学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车组的各项动力学指标均满足运输安全要... 以100 m长钢轨采用换长1.5和1.3普通平车装载加固方案为例,建立长钢轨运输动力学仿真模型。对车组以不同速度侧向通过9号和12号道岔,以及通过半径为300 m曲线的工况进行动力学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车组的各项动力学指标均满足运输安全要求;各工况下动力学指标随着车辆运行速度的提高而增大,但脱轨系数最大值与速度关系不大;车组通过半径为300 m曲线时的动力学性能总体上优于侧向通过道岔时的动力学性能。实际运输线路试验结果表明:100 m长钢轨运输方案通过道岔和小半径曲线时满足运行安全要求;动力学指标与仿真计算结果吻合。100 m长钢轨运输方案已经在全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钢轨运输 装载加固 运输车组 道岔 小半径曲线 运行速度 动力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连续钢梁桥上无缝线路布置及其伸缩工况 被引量:4
5
作者 崔逸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7-270,275,共5页
为研究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连续钢梁桥上铺设无缝线路,利用有限元法建立轨道-桥梁曲线线型相互作用模型,分别对有缝线路布置、不设钢轨伸缩调节器无缝线路布置、设钢轨伸缩调节器无缝线路布置进行了降温伸缩工况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有缝... 为研究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连续钢梁桥上铺设无缝线路,利用有限元法建立轨道-桥梁曲线线型相互作用模型,分别对有缝线路布置、不设钢轨伸缩调节器无缝线路布置、设钢轨伸缩调节器无缝线路布置进行了降温伸缩工况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有缝线路轨缝在大跨度桥梁梁端较难协调桥梁伸缩位移,轨缝存在夏季顶死、冬季拉大的病害;不设钢轨伸缩调节器的无缝线路导致曲线连续梁桥墩承受较大的钢轨温度力径向分力,曲线与直线线型衔接处存在轨向不平顺;设钢轨伸缩调节器的无缝线路通过钢轨伸缩调节器释放了钢轨温度力,桥墩承受的钢轨温度力径向分力较小。考虑到梁轨的纵向和横向耦合作用,采用曲线线型建立计算模型较为符合实际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轨电车 小半径曲线 连续钢梁 无缝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速铁路钢轨打磨廓形优化设计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金 俞喆 +1 位作者 杨超 毛少虎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8-141,共4页
针对我国普速铁路主要运行车型的LMA,JM3,LM车轮型面与60 kg/m钢轨匹配关系不良的实际情况,根据轮轨接触关系理论,提出普速铁路钢轨打磨廓形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方法和步骤。选取轮轨匹配关系最差的普通客货车标准LM车轮型面... 针对我国普速铁路主要运行车型的LMA,JM3,LM车轮型面与60 kg/m钢轨匹配关系不良的实际情况,根据轮轨接触关系理论,提出普速铁路钢轨打磨廓形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方法和步骤。选取轮轨匹配关系最差的普通客货车标准LM车轮型面,并以侧磨为主的磨耗钢轨TB60MH为基础,对300 m小半径曲线(累计通过总质量30 Mt)钢轨打磨的目标廓形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仿真数值模拟对廓形设计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廓形优化设计后,轮轨接触应力、磨耗指数、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的最大值分别减小了12%,22%,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速铁路 轮轨匹配关系 数值模拟 钢轨打磨 廓形优化设计 小半径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小半径曲线钢轨焊缝三维廓形对轮轨冲击响应影响研究
7
作者 曾梓恒 赵炎南 +2 位作者 赵才友 师多佳 王平 《铁道标准设计》 2025年第9期59-71,共13页
在地铁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焊缝容易出现裂纹伤损病害,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缩短钢轨寿命。目前,关于二维钢轨焊缝不平顺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但针对钢轨焊缝三维廓形的研究尚未开展。为研究钢轨焊缝三维廓形对轮轨冲击的影响,首先结合BBM... 在地铁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焊缝容易出现裂纹伤损病害,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缩短钢轨寿命。目前,关于二维钢轨焊缝不平顺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但针对钢轨焊缝三维廓形的研究尚未开展。为研究钢轨焊缝三维廓形对轮轨冲击的影响,首先结合BBM钢轨粗糙度检测仪和MiniProf轨廓仪对某地铁线路小半径圆曲线上钢轨焊缝三维廓形进行实测,随后通过全轮对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模型研究实测焊缝接头处的轮轨滚动接触-冲击特性,并对比分析焊缝三维廓形和二维焊缝不平顺对轮轨冲击响应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1)地铁圆曲线地段内轨各焊缝接头处不平顺波形基本相似,而越靠近圆曲线中心的焊缝接头,其不平顺波深越大,外轨具有相同规律,且相比外轨,内轨焊缝波深更大;(2)在内外轨焊缝光带区,焊缝中心处光带宽度最大,光带中心线位置上的焊缝不平顺波深最大,相比二维焊缝不平顺,焊缝三维廓形能更有效地反映钢轨焊接区顶面在纵向及横向上的不平顺特征;(3)在内外轨焊缝区,存在较大的轮轨冲击力,同时,接触斑面积、黏着区面积比例以及接触斑磨耗深度峰值均与垂向轮轨力呈正相关,且内轨接触斑磨耗深度峰值大于外轨;(4)对比二维焊缝不平顺发现施加焊缝三维廓形后,宏观上轮轨冲击力波形无显著变化,但内外轨垂向力峰值分别提高1.9%和2.4%,微观上焊缝区内接触斑滑动区与黏着区划分边界更为模糊,滑动点与黏着点存在交叉分布现象,同时接触斑磨耗分布更为复杂且磨耗深度峰值更大,内外轨最大磨耗深度峰值分别提高12.6%和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小半径曲线 钢轨焊缝三维廓形 轮轨冲击 黏滑分布 磨耗分布 显式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