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黄河流域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薄立明 赵浪 +2 位作者 尹力 张翔 魏伟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目的]科学认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促进水资源用途管制客体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系统的融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法]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最优地理探测器等量化模型分析黄河流域... [目的]科学认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促进水资源用途管制客体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系统的融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法]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最优地理探测器等量化模型分析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的区域差异,剖析了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路径并揭示其内在影响因素。[结果](1)黄河流域水生态空间规模为2.76万km^(2),仅占流域国土总面积的2.28%,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规模占比为22∶2∶3,研究期内规模性扩张了4 989.90 km^(2),上游地区增长规模最大,下游地区增长幅度最剧烈。(2)上游地区水生态空间主要与其他生态空间发生交叉转换,引起水生态空间大规模扩张,其次是与农业空间交互转换造成水生态空间小规模流失;中游地区水生态空间主要与农业空间发生交叉转换,其次是其他生态空间,引起水生态空间小规模扩张;下游地区农业空间向水生态空间的转换引起水生态空间大规模扩张的同时水生态空间也规模性转换为城镇空间。(3)上游地区水生态空间规模性扩张核心影响因素是水资源“液态化”的水文循环过程,流失则是主要由第一、三产业发展诉求驱动;中游地区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整体表现为政府财政所主导的适配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调配过程;下游地区则是水生态空间伴随城镇化进程在农业地区和城镇地区的转移。[结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路径和影响因素差异显著,需要根据各区域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发展定位,建立起共同治理、协同发展的流域协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 用途管制 时空格局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县域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李彤辉 韩素波 +2 位作者 李强 高威 徐虹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3,共9页
探究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调控和优化提供科学支撑。以京津冀176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景观格局指数,运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国土空间生态效率,借助空间杜宾模型识别景观格局指数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 探究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调控和优化提供科学支撑。以京津冀176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景观格局指数,运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国土空间生态效率,借助空间杜宾模型识别景观格局指数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北高南低”(PD/ED/SHAPE_MN)与“北低南高”(AREA_MN/COHESION)的稳定二元结构,自然本底条件复杂,地表景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趋于破碎化、复杂化;国土空间生态效率总体水平改善,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类型地区格局分异明显,分布随时间变化相对稳定。②京津冀北部区县,斑块破碎化通过增强边缘效应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破碎化—高生态效率”正向机制;位于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区县,建设用地扩张导致景观破碎化加剧,生态效率下降;京津核心区则通过高效空间治理,能够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下维持较高的生态效率。③PD、COHESION和信息化水平通过本地及跨区域负向效应抑制生态效率,而AREA_MN和ED通过增强连通性产生正向促进与溢出效应,SHAPE_MN则呈现本地增益与区域损耗的冲突效应,2005—2020年AREA_MN、ED、SHAPE_MN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增强。理清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国土空间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国土空间生态效率 超效率EBM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海全域融合视角下国土空间多功能解析及统筹优化研究——以山东省莱州市为例
3
作者 袁文华 周晓雨 +3 位作者 刘海玲 王玉婷 李燕 刘呈庆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44,共13页
研究目的:基于陆海统筹视角,依托“陆域—陆海交互区—海域”全域分析框架,探索沿海地区三生空间适宜性,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山东省莱州市为研究区,基于2010—2023年数据,采用地图叠加、三角分类模型、空间自... 研究目的:基于陆海统筹视角,依托“陆域—陆海交互区—海域”全域分析框架,探索沿海地区三生空间适宜性,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山东省莱州市为研究区,基于2010—2023年数据,采用地图叠加、三角分类模型、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等方法,通过陆海全域拼接融合方式,识别多功能分类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1)莱州市陆域生产、生活和生态适宜性指数均值分别为0.618、0.570和0.506,海域分别为0.540、0.420和0.492,交互区分别为0.569、0.428和0.588,经转换系数调整后得到全域融合区适宜性指数,均值分别为0.521、0.466和0.458。(2)莱州市全域三生功能均呈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生活功能集聚最强,生态与生产功能相对分散;融合区标准差椭圆面积最大、方向性最强,呈西北—东南延展,显示其在陆海要素耦合与产业联动下正成为多功能重构的核心空间。(3)莱州市单一、双重和三重优势功能区面积占比分别为24.96%、57.93%和17.11%,呈现“复合主导、陆海互补、集聚突出、生态外扩”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论:应统筹陆海空间功能,通过单一功能优势区的多元转型、双重功能区的融合修复,以及三重功能区的统筹提升,推进沿海区域高效、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国土空间 多功能分类 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型煤矿区“三生”时空格局分异及功能协同研究
4
作者 李菡璎 冯宇 白中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1,共11页
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区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失衡,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协同与提升,加剧“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矛盾冲突。开展矿区“三生”空间协同研究,对保障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特大型煤矿区−... 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区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失衡,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协同与提升,加剧“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矛盾冲突。开展矿区“三生”空间协同研究,对保障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特大型煤矿区−平朔大型露天煤矿为研究区,基于1990年、2005年、2012年和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筛选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和马尔可夫(Markov)模型预测未来矿区2030年土地利用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和模型参数修正,设置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三种情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1年间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社会因素,尤其是道路铁路这一类因子;“三生”功能呈现局部提升、整体下降态势;生态保护情景和矿区未来规划较为匹配,并呈现出生态空间在北部区域集聚、生活空间在西南部区域集聚、生产空间与其他空间交叉分布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土地资源合理布局、矿-农-城空间格局优化、“三生”空间冲突缓解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 时空分异 空间格局 平朔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视域下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空间逻辑 被引量:6
5
作者 马雪松 柏然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5,共8页
城市群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促进发展要素合理流动的空间载体,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蕴含引导要素优化配置的目标指向、提升空间结构韧性的实质内容、加快构建新发展... 城市群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促进发展要素合理流动的空间载体,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蕴含引导要素优化配置的目标指向、提升空间结构韧性的实质内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为考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空间逻辑提供有益视角。从宏观顶层设计、中观权力运作、微观主体行动来看,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中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涉及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协同引领、空间尺度与权力结构的动态适配、核心城市与重要主体的辐射带动。根据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价值导向与功能预期,新时期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应规范完善空间规划程序、优化升级空间治理体系、渐进实现空间正义,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城市群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一体化发展 空间规划 主体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占补”改革背景下耕地保护转型的逻辑与创新实践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浮 蒋非非 +3 位作者 孙君 郭维红 马静 朱新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24,共13页
研究目的:阐释“大占补”与耕地保护转型之间的关系,厘清“大占补”改革背景下耕地保护转型的基本逻辑,探索新时代耕地保护转型和农业空间优化的创新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大占补”改革顺... 研究目的:阐释“大占补”与耕地保护转型之间的关系,厘清“大占补”改革背景下耕地保护转型的基本逻辑,探索新时代耕地保护转型和农业空间优化的创新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大占补”改革顺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深化和优化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大占补”改革是耕地保护转型的重要指引,必须坚持内核优化、外核支撑和空间引领的基本逻辑,夯实保护目标、理顺保护关系、变革保护方法、优化保护布局、实现保护价值;(3)实证研究表明“大占补”改革主导下全域土地整治、增减挂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工具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空间优化,纠正林—耕空间错配、破解耕地破碎化等难题,有序引导耕地保护转型,协同推进多元化食物供给。研究结论:“大占补”改革下应立足大农业生产空间,通过用途管制、分类管理等手段推动耕地保护转型,引领国土空间优化和大食物观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 大食物观 耕地保护 国土空间优化 空间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茶陵县“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靖雯 李玉娇 +3 位作者 杨佳诚 解文灿 刘艺 葛大兵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16-22,共7页
为科学认识湘赣边县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促进区域发展,以茶陵县为研究区,基于茶陵县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法,揭示茶陵县“三生空间”格局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 为科学认识湘赣边县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促进区域发展,以茶陵县为研究区,基于茶陵县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法,揭示茶陵县“三生空间”格局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茶陵县“三生空间”分布中,生态空间分布最广;生产空间聚集性较强,主要位于茶陵县中部至西南部,呈线状分布;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县城地区。(2)茶陵县“三生空间”二级分类中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的是水域生态空间,其次为城乡生活空间,而林地生态空间是唯一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的二级分类类型,整个研究期内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为正。(3)2000—2020年,茶陵县共有179.47 km~2空间面积发生了转换,其中生产空间主要转为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均主要转为生产空间,二级分类中林地生态空间转为农业生产空间的面积最大。(4)茶陵县“三生空间”转入转出面聚集程度较高,其中生态空间的转出密度值最高,为1.72,生产和生活空间转入的高值区分布在中心城区及周边乡镇,生态空间转入区则多分布于虎踞、高陇、界首等外围乡镇。在转出的空间分布中,生产和生活空间较为分散,生态空间转出区集中于中心城区及周边的枣市镇、严塘镇和舲舫乡。研究结果说明2000—2020年茶陵县“三生空间”格局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转移矩阵 核密度估计法 茶陵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布局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衍毓 高秉博 +3 位作者 郭旭东 陈美景 任艳敏 李晓岚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9,共9页
研究目的:服务于自然资源综合监管以及全国国土空间的多级综合动态监测,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多目标优化求解方法,优选具有国土空间代表性的典型县域监测样点,使得选取的每个样点县均能同时代表某种类型的农业生产空间、城乡建设... 研究目的:服务于自然资源综合监管以及全国国土空间的多级综合动态监测,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多目标优化求解方法,优选具有国土空间代表性的典型县域监测样点,使得选取的每个样点县均能同时代表某种类型的农业生产空间、城乡建设空间和生态保育空间,形成国土空间监测网络优化布局方案,为构建国土空间监测网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基于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分县数据,结合自然本底、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空间采样数据集;采用土地垦殖率、城乡建设强度、生态覆盖度三个指标表征国土空间类型,选择与其相关性较大的自然、社会经济指标作为辅助变量,采用重复二分聚类方法进行国土空间分区;根据监测点对不同的农业生产空间类型、城乡建设空间类型、生态保育空间类型的代表性,以及地理空间分布的均匀性,设定多目标优化函数,采用多路空间模拟退火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求解,从全国县域单元中优选出能够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生态保育空间均具有代表性的样点县,形成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布局备选方案;基于专家知识,充分考虑管理实践对监测样点布设的现实要求,从多套理论方案中优选出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布局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基于成本最小原则,优选出34个县域监测样点,形成了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布局参考方案。研究结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力日益增强,国土空间格局正在发生剧烈演变。为动态获取国土空间变化信息,掌握国土空间演变规律,及时制定国土空间优化调控策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亟需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空间多级综合监测网络。本文面向全国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建设优选出的34个县域监测样点,能够以最少的样本数量实现对主要国土空间类型的全面覆盖,可为全国国土空间监测网络优化布局提供参考。同时,研究提出的国土空间分区和监测样点优化布局方法可为重点区域国土空间监测网络构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国土空间 监测网络 布局优化 多目标优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支持下的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 被引量:53
9
作者 赵筱青 王海波 +1 位作者 杨树华 徐晓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892-4910,共19页
以防治水土流失和维护景观整体生态优化为目标,选择我国滇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为典型案例,利用遥感数据和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适宜性评价与土地资源利用格局整体优化相结合的方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 以防治水土流失和维护景观整体生态优化为目标,选择我国滇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为典型案例,利用遥感数据和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适宜性评价与土地资源利用格局整体优化相结合的方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和生态格局组分,探讨山地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途径。结果表明:(1)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成本距离加权"制图分析工具,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的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方法是可行的;(2)将水平生态过程作为一种对景观的控制过程来对待,以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为保护源,基于最小累积阻力面(MCR)模型,构建了对土地资源整体生态功能起维护作用,对源内物种的迁移或扩散过程具有关键作用的廊道、辐射道和战略点等生态格局组分;(3)基于MCR阻力值建立的频率序列及拐点图,拐点两侧的土地利用类型异质性较大,可以作为划分土地功能分区的临界点,以此划分出有利于生态安全的核心源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农业耕作区和居民生活区等6类土地功能区,并提出各功能区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空间格局生态优化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GIS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蛙跳算法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被引量:19
10
作者 郭小燕 刘学录 王联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81-288,63,共9页
针对传统的土地优化模型,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灰色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等不能实现土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有效统一的问题,在研究现有智能优化模型,如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混合蛙跳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型。该模型以3... 针对传统的土地优化模型,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灰色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等不能实现土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有效统一的问题,在研究现有智能优化模型,如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混合蛙跳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型。该模型以30 m×30 m的地理栅格单元作为基本操作对象,实现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优化。以兰州市2014年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数据验证优化模型的有效性。在优化前各种地类所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701×109元,优化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802×109元,优化前土地格局标准紧凑度为0.37,优化后为0.47。优化后牧草地面积增长了8 431 hm2,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了1.71×108元,林地面积增加了1.453×105 hm2,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2.49×108元。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利用青蛙的群体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能在多目标控制下找到问题的最优解,实现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模型具有较强的全局优化能力以及较快的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算法 优化 混合蛙跳算法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优化模型的土地利用结构弹性区间测算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鑫 欧名豪 严思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40-247,共8页
土地利用规划忽视未来不确定性,而令规划束缚过紧,导致规划失效。虽然目前规划编制规程与规划理论界较重视规划弹性研究,而对弹性空间大小一直未有科学测算,于是该文基于区间优化模型计量土地利用结构弹性区间,以为土地规划中弹性空间... 土地利用规划忽视未来不确定性,而令规划束缚过紧,导致规划失效。虽然目前规划编制规程与规划理论界较重视规划弹性研究,而对弹性空间大小一直未有科学测算,于是该文基于区间优化模型计量土地利用结构弹性区间,以为土地规划中弹性空间大小划定提供参考借鉴。该文首先介绍区间优化模型的一般概况与用到的标准形式,以及模型中区间数大小确定的根据;其次以江苏扬州为例计算最好最优值与最差最优值对应的土地利用结构区间,以该区间为基础用计算机程序求取当区间中有效向量的密度达一定要求时的土地利用结构弹性区间。结果表明,2020年扬州土地利用最好最优值是1.72×108万元,最差最优值是6.77×107万元。不同土地类型中,对不确定性承纳贡献最大的是水域、林地、交通水利用地,而最小是未利用地。不同用地中对不确定因素变化敏感性最大的是林地、交通水利用地,而敏感性最小是耕地。该研究成果为土地利用规划中不同用地弹性空间大小划定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测算 模型 土地利用结构 不确定性 区间优化模型 弹性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城区扩展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克宁 史原轲 +2 位作者 冯新伟 史春玲 吕巧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22,16,共7页
研究目的:探讨优化城市扩展用地空间布局的方法。研究方法:回归分析法、空间叠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结合MAP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出了城市扩展用地合理的空间布局。研究结论: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 研究目的:探讨优化城市扩展用地空间布局的方法。研究方法:回归分析法、空间叠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结合MAP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出了城市扩展用地合理的空间布局。研究结论: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优化城市扩展用地空间布局,不仅保障了城市发展用地,而且保护了一部分优质耕地,保障了粮食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分等 城区扩展用地 空间布局优化 驻马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 被引量:49
13
作者 李益敏 管成文 +3 位作者 郭丽琴 朱军 段亚苹 谢亚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267-276,共10页
为优化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该文以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为研究区,将CLUE-S(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tent)模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以高度... 为优化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该文以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为研究区,将CLUE-S(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tent)模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以高度敏感区为CLUE-S模型中区域约束文件,突出研究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并以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区为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提出一种将生态敏感性融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的过程和结果中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方法,并借助2006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对江川区自然发展情景和土地生态优化情景2种模式下202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优化配置,并基于生态敏感性分区对优化配置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情景下2025年江川区土地利用格局既有共同特征也存在差异。在2种情景下均有效的保护了原有林地、耕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格局,但新增林地、草地等空间分布格局不同。根据2025年2种情景与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在不同敏感性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情况表明,情景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于自然发展情景和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结果认为土地生态优化情景更为合理,该结果可为江川区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生态敏感性 空间格局 优化配置 江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婉 李鹏 于书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21143-21146,共4页
选择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为对象,分析了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格局优化的关系。在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主要研究内容、实现方法和研究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认为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研究土地利用... 选择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为对象,分析了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格局优化的关系。在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主要研究内容、实现方法和研究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认为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主要方法是模型法,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模型和空间配置模型。已有研究中,数量结构优化模型包括线性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空间配置模型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配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CA)和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模型(CLUE-S)等,分析并探讨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方法的发展弱势和现有模型无法完成从数量优化到空间配置的完整过程是该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随着对配置结果精度和可行性要求的提高,空间配置模型的发展完善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同时开发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到空间格局配置的完整模型也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优化配置 模型法 空间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典型地区地面沉降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超凡 宫辉力 +2 位作者 陈蓓蓓 朱锋 郭琳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29,共6页
针对区域地面沉降空间演化格局分析较少问题,选用小基线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获取了北京典型地区的地面沉降数据,并利用全局Moran′s I和局部Moran′s I指数对研究区地面沉降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面沉降速率最... 针对区域地面沉降空间演化格局分析较少问题,选用小基线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获取了北京典型地区的地面沉降数据,并利用全局Moran′s I和局部Moran′s I指数对研究区地面沉降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面沉降速率最大值为-110mm/a,中部、东南部沉降严重,其他地区相对轻微;该区域地面沉降全局空间自相关十分显著,全局Moran′s I指数达到了0.8(p=0.001),局部空间格局包括3个亚区,分别是高集聚区、低集聚区以及非相关区;热点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沉降存在过渡带,过渡带不仅是地面沉降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还存在不均匀地面沉降,是未来地面沉降防治的重点关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小基线雷达干涉测量 空间分布 空间格局 热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城市绿地对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陈明 戴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城市绿地是改善热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景观指数衡量的绿地空间形态与热环境之间的关系,较少关注以城市公园为主的绿地内部空间结构对热环境的影响及其规划设计实施的可操作性。基于另一种视角——形态学空间格局分... 城市绿地是改善热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景观指数衡量的绿地空间形态与热环境之间的关系,较少关注以城市公园为主的绿地内部空间结构对热环境的影响及其规划设计实施的可操作性。基于另一种视角——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7个指标量化绿地空间格局,以武汉主城区的其中25个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2018年9月15日Landsat 8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从绿地的点面、边界、廊道三方面分析绿地空间格局对绿地内部平均温度(T)、降温幅度(ΔT)的影响。结果表明:25个绿地可分为内外降温显著型、内部降温显著型、降温效果一般型、降温能力较弱型4类绿地,它们具有显著差异的空间格局主要集中在核心、孤岛与分支。绿地空间格局对自身温度的影响上,T与核心、孔隙指标显著负相关,与孤岛、分支指标显著正相关,可通过提高绿地核心斑块的集中性、核心斑块内部边界营造、减少破碎化小斑块数量、避免仅一端连接核心斑块的廊道等措施,提高绿地自身的降温效果。环线、桥接以非线性方式影响T,可将二者的比例分别控制在5%、17%以内。绿地空间格局对周围温度的影响上,ΔT与核心指标显著正相关,与孤岛、边缘指标显著负相关。ΔT随边缘、分支指标的增加先快速下降后逐渐趋于平稳,需尽可能避免绿地核心斑块被割裂与出现分支。环线仍以非线性方式影响ΔT,适宜控制其比例在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地表温度 空间格局 降温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反演的江南水网地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对夏季降温的影响与尺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雯 王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6-97,共12页
为探索提升江南水网地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降温效应的空间尺度差异性,提升城镇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以昆山市为例,利用遥感数据和辐射传输方程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市域和城区2个尺度下分别构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与夏季降温效应度量指标... 为探索提升江南水网地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降温效应的空间尺度差异性,提升城镇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以昆山市为例,利用遥感数据和辐射传输方程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市域和城区2个尺度下分别构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与夏季降温效应度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与增强回归树模型,揭示了江南水网地区影响夏季降温效应的城镇蓝绿空间格局关键因子及重要性排序,并对比研究其降温效应的空间尺度差异性。结果显示:市域尺度下,蓝绿空间格局对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4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占比>滨水绿地宽度>水体聚集度;蓝绿空间格局对冷岛强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3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滨水绿地宽度>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占比。城区尺度下,蓝绿空间格局对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5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水体聚集度>水体平均斑块面积指数>绿地率>水面率>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格局对冷岛强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2个,影响程度为:绿地聚集度>蓝绿空间占比。研究表明,蓝绿空间格局特征与夏季降温的相关程度和贡献率水平均具有显著的尺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降温效应 空间格局 地表温度反演 尺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方法研究 被引量:60
18
作者 叶菁 谢巧巧 谭宁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62-271,共10页
为揭示城市生态承载力空间特征,探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方法,该文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弹性力-社会经济协调力"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采用状态空间法在市域范围进行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利用三维... 为揭示城市生态承载力空间特征,探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方法,该文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弹性力-社会经济协调力"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采用状态空间法在市域范围进行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利用三维魔方法设计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关联模型,结合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与评价单元主体功能分区结果进行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最大值为0.233 8,位于梁子镇,最小值为0.050 9,位于临江乡。受到资源环境本底和社会经济投入条件影响,研究区生态承载力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湖一带,北部相对较低,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国土空间格局划为城市经济核心区、城市经济拓展区、农业生产区、生态功能涵养区四大功能区域和一类禁止开发区域,能够较好地反映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能够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理论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优化 生态承载力 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状态空间法 三维魔方法 鄂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谢晓彤 李效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58-267,共10页
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间是相互关联及协调促进的关系,探究其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关联格局对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采用熵值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法分别测算了2008—2018年河南省地级市的国土空间开发程度及生态环... 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间是相互关联及协调促进的关系,探究其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关联格局对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采用熵值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法分别测算了2008—2018年河南省地级市的国土空间开发程度及生态环境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评价了两者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关联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2008—2018年河南省各地市国土空间开发水平整体稳中有进,生态环境水平呈缓慢缩减并提升的态势。河南省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并随时间推移呈增强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中东部协调过渡,中部和西北部协调提升”的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表明国土空间开发及生态环境水平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两者耦合协调度历年呈正相关性,且具有明显集聚特征,HH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LL型由“散布”式向“组团”式转变,LH型多散布在LL型周边;空间上看,中部和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较高,区域间多形成HH集聚区,东部和南部地区耦合协调不足,多形成LL集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空间自相关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变化与优化建议——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亚东 周清 王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6期17801-17804,共4页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研究区,根据2005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分类图,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一半的其他用地按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依次转变为绿地、道路、娱乐、生...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研究区,根据2005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分类图,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一半的其他用地按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依次转变为绿地、道路、娱乐、生活及教学用地。新增教学和娱乐用地分别集中在以修业广场为中心的400 m和以老校门为圆心的300 m缓冲区内,新增生活用地呈现南北分化的趋势,新增道路虽较分散但与其余的用地类型毗邻度较高,水域基本不变,而新增绿地面积较大的一片集中在中西部,其余与生活用地的空间演变规律一致。总体来看,土地开发的重点在北部、中部及靠近浏阳河的沿线南端,呈正"S"形格局。未来的校园建设应遵循"科学、生态、人文"的理念,兼顾系统性、关联性和坚持弹性规划的原则对用地布局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析 土地利用 结构 空间布局 演变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