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6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Shaft-type Tubular Pumping System with a Siphon Discharge Passage 被引量:7
1
作者 ZHANG Ren-tian ZHU Hong-geng DAI Long-yang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J0001-J0006,共6页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flow rate , low head , short annual operation time , and high reliability of the city flood-control pumping stations , a new-type shaft tubular pumping system featuring a shaft su...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flow rate , low head , short annual operation time , and high reliability of the city flood-control pumping stations , a new-type shaft tubular pumping system featuring a shaft suction box and a siphon-type discharge passage with a vacuum breaker as the cutoff device was developed , which possesses such advantages as simple structure , reliable cutoff , and high energy performance.Taking some pumping stations as the case studies , in the light of the specified operation conditions , the hydraulic optimal design of the shaft-type tubular pumping system was determined and the optimized shape of the system was recommended.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ethodology was determined and the model test verification was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ed data agree with the experimental head and efficiency so that both method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erformance of a real pumping station.Finally , the in-situ measurements of a pumping station during the commissioning period further verified that the shaft-type tubular pumping station with a siphon discharge passage is of higher efficiency , more reliable and s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ft-type tubular pumping station siphon discharge passag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hydraulic optimal design model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bust optimization design on impeller of mixed-flow pump 被引量:1
2
作者 ZHAO Binjuan LIAO Wenyan +3 位作者 XIE Yuntong HAN Luyao FU Yanxia HUANG Zhongfu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71-677,共7页
To increase the robustness of the optimization solutions of the mixed-flow pump,the impeller was firstly indirectly parameterized based on the 2D blade design theory.Secondly,the robustness of the optimization solutio... To increase the robustness of the optimization solutions of the mixed-flow pump,the impeller was firstly indirectly parameterized based on the 2D blade design theory.Secondly,the robustness of the optimization solution was mathematically defined,and then calculated by Monte Carlo sampling method.Thirdly,the optimization on the mixed-flow pump′s impeller was decomposed into the optimal and robust sub-optimization problems,to maximize the pump head and efficiency and minimize the fluctuation degree of them under varying working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Fourthly,using response surface model,a surrogate model wa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optimization objectives and control variables of the shape of the impeller.Finally,based on a multi-objective gene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a two-loop iterative optimization process was designed to find the optimal solution with good robustness.Comparing the original and optimized pump,it is found that the internal flow field of the optimized pump has been improved under various operating conditions,the hydraulic performance has been improved consequently,and the range of high efficient zone has also been widened.Besides,with the changing of working conditions,the change trend of the hydraulic performance of the optimized pump becomes gentler,the flow field distribution is more uniform,and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the varia-tion of working conditions decreases,and the operating stability of the pump is improved.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obust optimization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a reasonable way to optimize the mixed-flow pump,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optimization problems of other fluid machin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flow pump multi-objective genetic optimization robust optimiza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2D blade design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沟槽结构优化的轴流泵水力性能提升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牟童 徐辉 +3 位作者 费照丹 冯建刚 丁哲 王东升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1-331,355,共12页
轴流泵在小流量工况下运行时,由于进流速度较低且存在壁面回流,会导致水力性能劣化,产生严重的机组振动,威胁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沟槽流动控制技术是一种有效改善轴流泵水力性能的方法,其结构参数对水力性能的影响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轴流泵在小流量工况下运行时,由于进流速度较低且存在壁面回流,会导致水力性能劣化,产生严重的机组振动,威胁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沟槽流动控制技术是一种有效改善轴流泵水力性能的方法,其结构参数对水力性能的影响关系目前尚不明确。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改变重要几何参数对沟槽结构进行了改型设计,研究轴流泵沟槽结构参数单因素及多因素变量对轴流泵深度失速工况下的水力性能影响,并运用响应曲面法对沟槽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沟槽尾部距离、沟槽深度和沟槽宽度3个参数中,沟槽尾部距离对轴流泵水力性能和内部流场的影响最明显,轴流泵沟槽关键几何参数最优参数组合为:沟槽深度h为0.022倍叶轮直径;槽宽W为0.088倍叶轮直径;沟槽尾部距离L2为0.106倍叶轮直径。研究结果可为沟槽流动控制技术在轴流泵装置设计和运行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泵 水力性能 沟槽流动控制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瞬态流场分析的小排量潜油螺杆泵的结构优化设计
4
作者 祖海英 付灵芝 +2 位作者 叶卫东 刘永鹏 张维良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66,共9页
针对小排量潜油螺杆泵因泄漏量大导致容积效率低的问题,以GLB-20型螺杆泵为研究对象,借助Ansys Fluent软件,基于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和动网格技术构建流体仿真模型,对小排量潜油螺杆泵的瞬态与稳态流场进行模拟;探究偏心距、定子导程、... 针对小排量潜油螺杆泵因泄漏量大导致容积效率低的问题,以GLB-20型螺杆泵为研究对象,借助Ansys Fluent软件,基于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和动网格技术构建流体仿真模型,对小排量潜油螺杆泵的瞬态与稳态流场进行模拟;探究偏心距、定子导程、间隙等结构参数对流场流速及泄漏量的影响规律,并通过试验验证优化结果,获得螺杆泵结构的最优设计方案。结果表明,螺杆泵运行时呈现显著的谐波变化特性,流量在单个周期内出现2次脉动,与定转子导程比值一致;瞬态流场较稳态流场更贴合实际工况;间隙是影响泄漏量和流场流速的最关键因素,其中定子导程对流场流速的影响程度大于偏心距,而偏心距对泄漏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定子导程。采用Box-Behnken设计法(BBD)优化后的螺杆泵结构参数:偏心距1.8 mm、定子导程78 mm、间隙0.3 mm,泄漏量较优化前减少12.7%,容积效率显著提升且流动稳定性增强。该研究成果可为小排量潜油螺杆泵的开发与应用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排量潜油螺杆泵 瞬态流场 用户自定义函数(UDF) BBD响应面法 结构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仿生鱼鳞离心泵减阻机理研究
5
作者 代翠 朱全章 +2 位作者 曹晶剑 张义 董亮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46,共10页
为了研究仿生鱼鳞离心泵的减阻机理,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设计了仿生鱼鳞凹坑的结构参数,确定了减阻效果最佳时各结构参数的取值。研究发现,在不同工况下,仿生鱼鳞凹坑结构均能够改善离心泵的水力性能;且在额定工况下的提升最明显,相较于基... 为了研究仿生鱼鳞离心泵的减阻机理,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设计了仿生鱼鳞凹坑的结构参数,确定了减阻效果最佳时各结构参数的取值。研究发现,在不同工况下,仿生鱼鳞凹坑结构均能够改善离心泵的水力性能;且在额定工况下的提升最明显,相较于基础泵,扬程和效率分别提高了0.88 m和3.71个百分点,增效率为5.13%,减阻率为4.30%;仿生鱼鳞凹坑一方面增大了叶片工作面与内部流体的接触面积,改善了叶片壁面剪应力分布,另一方面使得近壁面边界层增厚,减小了叶片近壁面雷诺应力;仿生鱼鳞凹坑能够破坏叶片表面的涡结构,减小离心泵内部涡核和叶片出口处涡区域,并降低能量交换和转化的强度,延缓边界层分离,抑制了流体流动时层流向湍流的转变,使得内部流动更均匀,进而减小了离心泵运行时所受阻力。研究可为离心泵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叶片离心泵 仿生鱼鳞凹坑结构 优化设计 减阻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装置冷却系统能量及体积的一体化全局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永真 张鹏程 +3 位作者 杨旭 韩恺 宋阔 成立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6-286,共11页
高效紧凑化是动力装备发展的重要趋势,优化冷却系统各部件的能量与体积,以破解传统设计方法存在反复人工迭代以及局部优化的难题,是动力装置一体化设计的核心之一.因此提出基于参数化方法的双目标优化设计,针对先进动力车辆冷却系统热... 高效紧凑化是动力装备发展的重要趋势,优化冷却系统各部件的能量与体积,以破解传统设计方法存在反复人工迭代以及局部优化的难题,是动力装置一体化设计的核心之一.因此提出基于参数化方法的双目标优化设计,针对先进动力车辆冷却系统热耗与体积,建立能量传递、体积映射及耦合模型,利用NSGA-Ⅱ算法,快速求解功耗与体积权衡下的Pareto最优解集,揭示可在相对最优的部件结构参数与系统运行参数下的物质流、能量流、传热与压降对系统体积分布的影响规律.所得结果表明,串联、并联、混联的双泵双循环冷却系统布置方式在不同的体积和功耗要求下有各自的适配区间,600 kW发动机所对应的工况散热压力下,相对于传统设计方法,本方法可减少体积6.47%、降低功耗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动力车辆 冷却系统 一体化设计 双泵双循环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机式抽水蓄能机组中多级离心泵径向前导叶优化研究
7
作者 刘心宇 杨浩 +2 位作者 王维 张双全 袁晓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2,共5页
多级离心泵的径向前导叶是水力设计的难点,导叶流道沿流动方向的扩散过大会导致内部生成漩涡和回流,进而产生较大的水力损失。本文以某用于三机式抽水蓄能机组的大型三级立式离心泵为研究对象,用数值方法对比分析了三个径向前导叶设计... 多级离心泵的径向前导叶是水力设计的难点,导叶流道沿流动方向的扩散过大会导致内部生成漩涡和回流,进而产生较大的水力损失。本文以某用于三机式抽水蓄能机组的大型三级立式离心泵为研究对象,用数值方法对比分析了三个径向前导叶设计方案。结果显示,径向前导叶内部损失与其导叶通道的扩散度关系密切,当径向前导叶整体扩散度较大时,会导致通道内出现大范围的漩涡回流区域,影响过流部件之间的匹配。当导叶通道整体扩散度较小,局部扩散度较大时,能避免大范围的漩涡区域形成,但会出现局部小范围的流动分离。当导叶通道整体和局部扩散度均较低时,导叶进、出口速度呈现明显周期性,流动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机式抽蓄机组 多级离心泵 径向前导叶 优化设计 扩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弦长分布方式下轴流泵叶轮性能优化及分析
8
作者 孙壮壮 朱亚东 +3 位作者 陈加琦 汤方平 吕宁 陈松山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7-105,共9页
为了研究弦长分布方式对高比转速轴流泵性能的影响,该研究选取了三种常见的叶片弦长分布方式,以某比转速1200左右的高比转速轴流泵为基准对象,保持比转速和盘面比一致,基于自动优化设计平台对不同弦长分布方式下轴流泵叶轮进行优化研究... 为了研究弦长分布方式对高比转速轴流泵性能的影响,该研究选取了三种常见的叶片弦长分布方式,以某比转速1200左右的高比转速轴流泵为基准对象,保持比转速和盘面比一致,基于自动优化设计平台对不同弦长分布方式下轴流泵叶轮进行优化研究,对比其外特性和空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原方案相比,按弦长线性分布、叶栅稠密度线性分布优化得到的叶轮外特性相差较小。采用叶顶弦长减小的分布方式可有效提升设计流量和大流量工况下的叶轮效率,该分布方式下最大弦长在0.7倍叶轮直径附近,但这种分布方式也造成小流量工况下叶轮效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小流量工况下叶顶间隙泄漏流强度的增大。此外,在小流量和设计流量工况下,叶顶弦长减小的分布方式设计得到的泵具有更大的临界空化余量,而大流量工况下则相反。但在深度空化时,叶顶弦长减小的分布方式叶片表面空泡面积更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深度空化下的水泵性能。研究揭示了不同弦长分布方式对轴流泵叶轮性能的影响,结果可为同类旋转机械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机械 轴流泵 性能 优化设计 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氦管输天然气提氦多元化产品耦合工艺优化设计
9
作者 郭明钢 杨晓航 +5 位作者 代岩 米盼盼 马世鑫 贺高红 肖武 崔福军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51-2261,共11页
目前氦气提取过程,存在过度依赖于液化天然气生产过程的富氦尾气、催化氧化破坏式脱氢引入新杂质和高能耗的问题。因此,提出基于资源广泛的贫氦管输天然气的多级膜-电化学氢泵-吸附耦合提氦工艺,利用管输天然气压力和多技术梯度产品化... 目前氦气提取过程,存在过度依赖于液化天然气生产过程的富氦尾气、催化氧化破坏式脱氢引入新杂质和高能耗的问题。因此,提出基于资源广泛的贫氦管输天然气的多级膜-电化学氢泵-吸附耦合提氦工艺,利用管输天然气压力和多技术梯度产品化除杂提氦策略,生产氦气、燃料电池氢和二氧化碳多元化产品,实现贫氦管输天然气经济性提氦。运用Aspen HYSYS软件对1.00×10^(5) m^(3)/h贫氦管输天然气耦合提氦工艺模拟优化,考察了回收率、膜性能和氦气浓度对工艺经济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典型管输压力4.0 MPa和0.04%(体积分数)He时,采用中渗透性中选择性气体分离膜,且氦气回收率为50%70%时,贫氦管输天然气提氦耦合工艺经济性较好,氦气盈亏平衡价格为115.5~123.2 CNY/m^(3),且随着氦气浓度增加盈亏平衡价格逐渐减小,为贫氦资源经济性利用提供极具工业前景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优化设计 氦气 电化学氢泵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叭盖的成型工艺分析与注射模具设计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海深 陆玉宝 +1 位作者 李睿 刘继承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2,183,共8页
结合喇叭盖自动化注射成型生产的需要,设计了一套带斜顶、侧抽芯机构的1模2腔两板式注塑模具。基于Moldflow软件对产品的模型填充、浇口位置等主要成型过程进行分析,有效地调整模具设计的工艺参数,包括分型面、成型零件及抽芯机构等,为... 结合喇叭盖自动化注射成型生产的需要,设计了一套带斜顶、侧抽芯机构的1模2腔两板式注塑模具。基于Moldflow软件对产品的模型填充、浇口位置等主要成型过程进行分析,有效地调整模具设计的工艺参数,包括分型面、成型零件及抽芯机构等,为模具结构的精确设计提供依据,有利于解决塑件脱模问题,提高塑件成型质量。利用UG软件设计出模具的整体结构并生产试制,质检结果表明,整套模具生产的产品无明显缺陷,填充、翘曲、熔接痕等情况均在允许范围内,满足工艺要求。因此,将Moldflow和UG相结合,能够完整且清晰地呈现出喇叭盖的成型工艺与注塑模具结构,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成型质量,降低了试模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叭盖 模流分析 注塑模具 侧抽机构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riging-MIGA算法的离心泵叶片三元反问题优化
11
作者 王世成 杨军虎 +2 位作者 薛旺 王鸣帅 宋丹玉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38,共7页
针对离心泵叶轮叶片三元反问题载荷优化,提出一种优化方法.选取某一中比转数离心泵为原型泵,在不改变其轴面流道形状、叶片厚度分布等条件的基础上,利用三元反问题设计方法设计了前盖板前加载、后盖板后加载的叶轮叶片.采用拉丁超立方... 针对离心泵叶轮叶片三元反问题载荷优化,提出一种优化方法.选取某一中比转数离心泵为原型泵,在不改变其轴面流道形状、叶片厚度分布等条件的基础上,利用三元反问题设计方法设计了前盖板前加载、后盖板后加载的叶轮叶片.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的方法,建立了80个离心泵叶轮模型样本空间,通过Fluent软件数值模拟得到离心泵性能.以叶片载荷参数为优化对象,离心泵设计工况点水力效率为优化目标,利用Kriging代理模型建立了叶片载荷参数与水力效率的关系.在扬程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使用MIGA算法得到水力效率最高的离心泵载荷参数.结果表明:在载荷曲线中,对水力效率影响程度较大的参数为后盖板直线段与抛物线的两交点ND_(h)和NC h,以及前盖板直线段与抛物线交点NC_(s);影响较小的参数为后盖板前缘载荷LE_(h)和前盖板直线与抛物线交点ND_(s);在设计工况点,优化泵的水力效率提升了1.35%且高效区较宽;叶片表面最低压力升高了38.41%,空化性能得到了提升;另外,功率减小了2.46%,扬程稍有提升.研究结果可对离心泵叶轮叶片的高效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叶片优化 三元反问题设计 KRIGING模型 MIGA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riging模型的气液两相离心泵优化设计
12
作者 许继洋 梁淑琪 +1 位作者 杨国栋 王彦伟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1,共7页
为提高气液两相条件下高速离心泵的扬程及效率,以型号为Q5H26的高速离心泵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含气率(体积分数)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气率越大,扬程和效率越低。基于Kriging模型对离心泵的蜗壳以及叶轮参数进行全面的敏感性... 为提高气液两相条件下高速离心泵的扬程及效率,以型号为Q5H26的高速离心泵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含气率(体积分数)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气率越大,扬程和效率越低。基于Kriging模型对离心泵的蜗壳以及叶轮参数进行全面的敏感性分析,并采用NLPQL算法对气液两相条件下高速离心泵进行优化设计,以期提高其运行效率以及扬程。对优化后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通过实验对比优化前后模型泵的运行效率以及扬程。研究结果表明:在额定工况、含气率为10%下,优化后的模型泵的实际效率提高了8%,扬程提高了1.5 m,优化效果较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气液两相条件下高速离心泵的性能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气液两相 KRIGING模型 NLPQL算法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CO_(2)单级离心泵参数优化研究
13
作者 沙晓龙 石凌峰 +3 位作者 张志勇 张永浩 何锦涛 舒歌群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40-949,共10页
跨临界二氧化碳(CO_(2))动力循环是一种高效紧凑的新型发电技术,通过泵将液相CO_(2)加压泵送到高压密相.CO_(2)单级离心泵是高效紧凑的跨临界CO_(2)循环泵方案,其泵效率与几何设计参数息息相关,且在增压过程中,CO_(2)的物性变化剧烈,导... 跨临界二氧化碳(CO_(2))动力循环是一种高效紧凑的新型发电技术,通过泵将液相CO_(2)加压泵送到高压密相.CO_(2)单级离心泵是高效紧凑的跨临界CO_(2)循环泵方案,其泵效率与几何设计参数息息相关,且在增压过程中,CO_(2)的物性变化剧烈,导致泵内部流场较为复杂,容易产生流动分离、涡流损失、甚至汽蚀.子午面形状是设计离心泵叶轮的重要因素,能够显著影响其水力性能.为了优化CO_(2)单级离心泵,本文建立了CO_(2)单级离心泵的全流道仿真模型,并将CO_(2)真实气体物性(RGP)表嵌入CFX求解器,以考虑真实气体物性对泵内流场的影响.选取了4个重要参数(轮毂直径、叶轮吸入直径、叶轮出口宽度和叶轮直径)来描述子午面形状,基于Box-Behnken方法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实验,建立了泵的扬程和效率随四因素变化的响应面,并结合泵内流场对响应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吸入直径、出口宽度和叶轮直径对扬程有显著的影响,吸入直径和叶轮直径对效率有显著的影响;响应面法针对扬程和效率的预测误差均在合理范围内,与原始模型相比,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后,该泵在满足扬程要求的前提下,泵效率提高了7.2%,轴功率减少了36 kW,水力性能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离心泵 响应面优化 CFD仿真 几何设计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离心泵一体式叶轮多目标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莎 赖喜德 +2 位作者 陈小明 逯广平 刘升波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4-259,267,共7页
为提高高速离心泵的水力性能并保证结构紧凑和可靠性要求,在其他过流部件不变的条件下,需设计一种具有传统高速离心泵的诱导轮和叶轮功能的一体式叶轮.结合某实际工程运行参数要求,设计了3个长叶片和3个分流叶片的一体式叶轮初始模型.... 为提高高速离心泵的水力性能并保证结构紧凑和可靠性要求,在其他过流部件不变的条件下,需设计一种具有传统高速离心泵的诱导轮和叶轮功能的一体式叶轮.结合某实际工程运行参数要求,设计了3个长叶片和3个分流叶片的一体式叶轮初始模型.以提高高速离心泵的效率和降低必需空化余量为优化目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对一体式叶轮的几何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来确定叶轮优化变量.利用响应面法建立目标函数与优化变量的代理模型,并采用NSGA-Ⅱ算法求解得到最优叶轮设计参数.结果表明:在额定流量工况下,采用优化设计后的叶轮高速离心泵水力效率比采用初始叶轮时提高6.23%,必需空化余量降低2.01%.同时,优化一体式叶轮不仅能有效抑制分流叶片进口吸力面侧附近的低压区,改善叶轮内部流场流态,还能减小空泡体积,将空泡体积分数最大的区域位置前移,表明文中所提的一体式叶轮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离心泵 一体式叶轮 优化设计 响应面法 NSGA-Ⅱ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高维代理模型的双吸式离心泵优化设计
15
作者 黄腾 江新喻 +3 位作者 黄秉方 胡一帆 刘志远 李琪飞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6,118,共9页
为了提高双吸式离心泵的运行效率,对某水厂原水泵的叶轮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对叶轮的几何结构进行系统研究,以叶轮后盖板的进口安放角β_(1h)、前盖板的进口安放角β_(1s)、后盖板的出口安放角β_(2h)、前盖板的出口安放角β_(2s)... 为了提高双吸式离心泵的运行效率,对某水厂原水泵的叶轮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对叶轮的几何结构进行系统研究,以叶轮后盖板的进口安放角β_(1h)、前盖板的进口安放角β_(1s)、后盖板的出口安放角β_(2h)、前盖板的出口安放角β_(2s)及叶片包角φ为主要优化参数。在变量的取值区间内对叶轮进行几何重构,并生成训练集,进而构建响应面高维代理模型。以此模型作为优化目标变量y,对叶轮进行了优化研究,并通过对比优化后双吸泵扬程、效率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叶轮在设计工况下显著改善了流动分布,减少了不稳定流动,并有效降低了叶轮进口的湍动能,同时提升了叶轮出口的速度;在压水室出口一侧,泵的整体效率提升约3%;优化后的模型在流量为0.7Q_(d),0.8Q_(d),0.9Q_(d),Q_(d)的各工况下均实现了超过3%的效率提升,其中,在0.7Q_(d)和0.8Q_(d)工况下,扬程的涨幅最大,增长了约0.8 m;优化措施显著拓宽了双吸式离心泵的高效工作区,提高了其整体性能。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优化方法的有效性,而且为双吸式离心泵叶轮设计提供了一种高效的优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吸式离心泵 响应面高维代理模型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分析与智能优化的导叶式混流泵多工况优化
16
作者 丁征 袁建平 +3 位作者 陈颖俊 戴秋萍 陈松山 王梦成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8-356,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混流泵的多工况优化,以一中比转数导叶式混流泵叶轮为研究对象,以反问题设计方法为基础,以轮毂及轮缘处载荷控制参数NC_(h),ND_(h),K_(h),NC_(s),ND_(s)和K_(s)为设计参数,以0.8 Q_(des)和1.1 Q_(des)(Q_(des)为设计流量)... 为进一步研究混流泵的多工况优化,以一中比转数导叶式混流泵叶轮为研究对象,以反问题设计方法为基础,以轮毂及轮缘处载荷控制参数NC_(h),ND_(h),K_(h),NC_(s),ND_(s)和K_(s)为设计参数,以0.8 Q_(des)和1.1 Q_(des)(Q_(des)为设计流量)处效率为优化目标,以1.0 Q_(des)处扬程为约束条件,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径向基神经网络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在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开展多工况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参数ND_(h),K_(h),NC_(s),ND_(s)和K_(s)对0.8 Q_(des)和1.1 Q_(des)工况处效率均具有显著影响,在优化设计中应该被重点考虑;轮毂及轮缘处后加载有利于小流量工况下效率的提升,而两者前加载则有利于大流量工况下效率的提升;优化后模型在0.8 Q_(des),1.0 Q_(des)和1.1 Q_(des)处效率分别为82.32%,88.13%和86.50%,较原始模型分别提升了0.73%,0.99%和1.55%.内流分析表明,叶轮进口处二次流的改善及导叶内湍动强度的降低是优化后模型效率提升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叶式混流泵 数值模拟 反问题设计 参数分析 智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的离体器官机械灌注磁力泵底座优化设计
17
作者 赵露露 周鹏 郝旺身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8,共8页
离体器官机械灌注设备可以有效解决供体短缺的问题,减小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是近年来器官保存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离体器官机械灌注设备磁力泵传递的最大静磁力矩,同时减小磁力泵底座的变形与应力,文中提出了一种数字化建模与响应面法优... 离体器官机械灌注设备可以有效解决供体短缺的问题,减小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是近年来器官保存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离体器官机械灌注设备磁力泵传递的最大静磁力矩,同时减小磁力泵底座的变形与应力,文中提出了一种数字化建模与响应面法优化设计相结合的方法。通过CREO对磁力泵底座数字化建模并进行静力学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并结合多目标优化的方法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得到磁力泵底座有限元模型的最佳设计方案。结果表明:传递的最大静磁力矩为原来的1.7倍,最大等效应力减小了52.13%,最大变形量减小了55.6%。最后,通过模态分析和静力学仿真对优化后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满足磁力泵底座的设计要求,为以后磁力泵底座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力泵底座 数字化建模 优化设计 响应面分析 最大静磁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柱塞泵斜盘耳轴台阶根部疲劳断裂分析与优化
18
作者 吴茂民 李青松 +2 位作者 蔡瑞 张鹏程 杨德钰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6-132,共7页
轴向柱塞泵中斜盘是调节流量的关键结构件,为研究斜盘的断裂原因,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基于理化分析结果和ANSYS Workbench等软件有限元仿真结果对其断裂原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斜盘为高周疲劳断裂,疲劳裂纹起源于耳轴下台阶根部转... 轴向柱塞泵中斜盘是调节流量的关键结构件,为研究斜盘的断裂原因,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基于理化分析结果和ANSYS Workbench等软件有限元仿真结果对其断裂原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斜盘为高周疲劳断裂,疲劳裂纹起源于耳轴下台阶根部转角处,该位置应力集中,对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有重要影响。对斜盘大台阶根部进行倒圆处理,台阶根部附近应力集中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研究发现台阶根部附近表面加工刀痕对斜盘强度具有较大削弱作用。综上,增加台阶处倒角要求并控制其表面加工质量,可以有效提高斜盘的抗疲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塞泵 斜盘 疲劳断裂 应力集中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射流泵排泥效果及结构优化数值模拟
19
作者 周阳 钟圣杰 +1 位作者 周秉乾 陈诺言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3-161,共9页
为探究影响射流泵工作性能的主要参数,提升其排泥能力,基于VOF模型和Realizable k-ε模型,选取剪切稀化的非牛顿流体模拟泥沙相,应用STARCCM+软件对环形射流泵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增大面积比能有效提升射流泵的排泥能力... 为探究影响射流泵工作性能的主要参数,提升其排泥能力,基于VOF模型和Realizable k-ε模型,选取剪切稀化的非牛顿流体模拟泥沙相,应用STARCCM+软件对环形射流泵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增大面积比能有效提升射流泵的排泥能力,改变喷嘴安装角会影响射流泵的能量损失从而影响其排泥能力;具体到模型实例中,面积比为12.15时射流泵的最佳喷嘴安装角为32°,面积比为25.00时最佳喷嘴安装角为28°。模拟结果可为大型射流式挖沟机的抽吸系统参数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射流泵 优化设计 喷嘴安装角 STARCCM+ 面积比 回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种多指标评价方法的注塑工艺参数优化
20
作者 化君益 范希营 +3 位作者 郭永环 张鑫然 丁文杰 王志江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59,共8页
真空泵壳的作用是将叶轮封闭在一定的空间,以便叶轮吸入和压出液体。对于真空泵后壳而言,体积收缩较大且存在翘曲变形,影响泵壳的封闭性。结合该问题,以翘曲变形量与体积收缩率为优化指标。设计7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 真空泵壳的作用是将叶轮封闭在一定的空间,以便叶轮吸入和压出液体。对于真空泵后壳而言,体积收缩较大且存在翘曲变形,影响泵壳的封闭性。结合该问题,以翘曲变形量与体积收缩率为优化指标。设计7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初步得到单指标最优工艺参数组合。极差分析的优方案仅针对单指标,因此,引入3种不同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将灰色关联评价、熵权-TOPSIS、CRITIC-TOPSIS 3种评分方法的优方案进行对比。最后,得出最佳多目标评分方法为CRITIC-TOPSIS及对应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优化后,塑件的翘曲变形量为0.8664 mm,体积收缩率为8.233%,与初始值相比,降低了46.78%和2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泵后壳 注塑成型 工艺参数优化 正交试验设计 多指标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