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e-step green method to prepare progressive burning gun propellant through gradient denitration strategy 被引量:8
1
作者 Shi-ying Li Yu Li +2 位作者 Ya-jun Ding Hao Liang Zhong-liang Xi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35-143,共9页
Gradiently denitrated gun propellant(GDGP)prepared by a“gradient denitration”strategy is obviously superior in progressive burning performance to the traditional deterred gun propellant.Currently,the preparation of ... Gradiently denitrated gun propellant(GDGP)prepared by a“gradient denitration”strategy is obviously superior in progressive burning performance to the traditional deterred gun propellant.Currently,the preparation of GDGP employed a tedious two-step method involving organic solvents,which hinders the large-scale preparation of GDGP.In this paper,GDGP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via a novelty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one-step method.The obtain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IR,Raman,SEM and XP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nitrate groups gradiently increased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core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GDGP and the surface layer of GDGP exhibited a higher compaction than that of raw gun propellant,with a well-preserved nitrocellulose structure.The denitration process enabled the propellant surface with regressive energy density and good progressive burning performance,as confirmed by oxygen bomb and closed bomb test.At the same time,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lvents on the component loss of propellant were compar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water caused the least component loss.Finally,the stability of GDGP was confirmed by methyl-violet test.This work not only provide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simple and economic preparation of GDGP,but also confirmed the stability of GDGP prepared by this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diently denitrated gun propellant one-step green method DENITRATION Progressive burning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CuAlO_(2) via solid-phase method and its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 to hydrogen 被引量:3
2
作者 QING Shaojun SUN Xun +3 位作者 LI Xinglong WANG Lei WU Zhiwei WANG Jianguo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41-1651,共11页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CuAlO_(2) using copper hydroxide and pseudo-boehmite powders as raw materials via a simple solid-phase ball milling method,along with its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vesti...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CuAlO_(2) using copper hydroxide and pseudo-boehmite powders as raw materials via a simple solid-phase ball milling method,along with its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in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MSR).Various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such as calcination temperature,calcination atmosphere,and heating rate.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BET,XRD,XPS,SEM and H2-TPR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samples.The results revealed significant effects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phase compositions,specific surface area,reduction performance,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CA-T catalysts.Based on the findings,a synthesis route of CuAlO_(2) via the solid-phase method was proposed,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high calcination temperature,nitrogen atmosphere,and low heating rate for CuAlO_(2) formation.Catalytic evaluation data demonstrated that CuAlO_(2) could catalyze MSR without pre-reduction,with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A-T catalysts being notably influenced by calcination temperature.Among the prepared catalysts,the CA-1100 catalyst exhibited the highest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ight be useful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catalytic material for sustained release catalysis,including the synthesis of catalytic materials and the regulation of sustained release catalytic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O_(2) solid-phase method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 sustained release catalysis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煤矸石煅烧高岭土的制备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雨涵 赵雪淞 +2 位作者 王雪松 吴秀琳 李婷婷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煤矸石中富含高岭土资源,为解决目前煤矸石中高岭土资源纳米级制备工艺存在的工艺烦琐、成本过高、产出率低等问题,采用超重力法制备纳米级煤矸石煅烧高岭土,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旋转床转速(A)、反应时间(B)、物料流量(C)对煅烧高岭土... 煤矸石中富含高岭土资源,为解决目前煤矸石中高岭土资源纳米级制备工艺存在的工艺烦琐、成本过高、产出率低等问题,采用超重力法制备纳米级煤矸石煅烧高岭土,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旋转床转速(A)、反应时间(B)、物料流量(C)对煅烧高岭土粒径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煅烧高岭土的D_(90)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了制备参数。结果表明:超重力法制备纳米级煅烧高岭土的的回归方程为:Y=90.60-48.50A+17.62B+3.87C-11.50AB-3.50AC+25.25BC+25.33A^(2)+29.58B^(2)+28.58C^(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二次项A^(2),B^(2),C^(2)的P值均小于0.0001,说明其对高岭土平均粒径影响极显著。影响煅烧高岭土D_(90)的三个因素按影响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A,B,C;影响煅烧高岭土D_(90)的各个交互项按影响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BC,AB,AC。最佳工艺参数为:旋转床转速为1900 r/min,反应时间为16 min,物料流量为1600 mL/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煅烧高岭土(N-K)的D_(90)为78 nm;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可知最优条件下制得的煅烧高岭土呈现分散状态且片层厚度范围为2 nm~8 nm,符合二维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纳米级煅烧高岭土 超重力 响应面法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oO_(4)@MnMoO_(4)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4
作者 刘欣宇 相珺 +1 位作者 马冬梅 李威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47,共8页
本研究通过两次水热法以及退火煅烧处理,制备出以泡沫镍为基底的CoMoO_(4)@MnMoO_(4)自支撑复合电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电极材料物相组成与微观形貌,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对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 本研究通过两次水热法以及退火煅烧处理,制备出以泡沫镍为基底的CoMoO_(4)@MnMoO_(4)自支撑复合电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电极材料物相组成与微观形貌,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对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测试。结果显示,CoMoO_(4)@MnMoO_(4)电极材料具有致密的纳米片层结构,且表面附着大量纳米颗粒,丰富的纳米片层间孔隙显著促进了离子传输,提供了大量活性位点,从而促进活性物质与电解质之间的法拉第氧化还原反应;该电极充放电时间可持续1 500 s,比电容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高达726.6 C/g;此外,相较于单体CoMoO_(4)和MnMoO_(4)电极,CoMoO_(4)@MnMoO_(4)复合电极材料具有更优异的倍率性能。CoMoO_(4)@MnMoO_(4)复合电极材料相比其单体材料具有更突出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oO_(4)@MnMoO_(4) 复合电极材料 水热法 退火 煅烧 电化学性能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NCM811正极材料的制备以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5
作者 吴允龙 江晓雪 +1 位作者 郭旗 李翠芹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5,共7页
富镍层状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因具有极高的充放电比容量被广泛关注,但是其在循环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结构退化以及界面不稳定的问题。采用多步煅烧法协同球磨法成功制备了单晶NCM811正极材料(SC-NCM),并对... 富镍层状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因具有极高的充放电比容量被广泛关注,但是其在循环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结构退化以及界面不稳定的问题。采用多步煅烧法协同球磨法成功制备了单晶NCM811正极材料(SC-NCM),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以SC-NCM为正极、锂片为负极组装的半电池首圈库伦效率为85.4%,在1 C循环200次后拥有86.2%的容量保持率;以石墨为负极、SC-NCM为正极组装的全电池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达到了94.1%的容量保持率。通过对比传统NCM811(PC-NCM)与SC-NCM在循环期间的差异,分析得出对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长循环稳定性最大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多步煅烧法协同球磨法合成SC-NCM正极材料的新策略,以加速NCM811商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NCM811 循环稳定性 SC-NCM||石墨全电池 多步煅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钒锂正极材料在空气气氛中的锻烧行为研究
6
作者 孙陆毅 邹玉浩 +2 位作者 李明娟 李媛 陈鑫智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3-939,共7页
磷酸钒锂[Li_(3)V_(2)(PO_(4))_(3),简称LVP]因其较高的氧化还原电压和优异的理论比容量,近年来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LVP粉体,并系统探讨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空气气氛中热处理后的物理化学性质演... 磷酸钒锂[Li_(3)V_(2)(PO_(4))_(3),简称LVP]因其较高的氧化还原电压和优异的理论比容量,近年来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LVP粉体,并系统探讨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空气气氛中热处理后的物理化学性质演变规律。结果表明,500℃时,灰色LVP粉体发生转变,生成绿色固体,X射线衍射(XRD)分析确认其主相为磷酸氧钒锂(LiVOPO_(4));800℃时,灰色LVP粉体转化为熔融的黑色固体,XRD图谱呈现无特征峰的近似平直线条,表明LVP已演变为玻璃态。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对LVP材料的理解,也为进一步优化LVP材料的性能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钒锂 正极材料 溶胶凝胶法 煅烧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Al_(2)O_(3)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造纸废水
7
作者 尹宝河 常淑斌 +3 位作者 战树岩 贾振睿 高涛 杜静轩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139,共9页
本研究首先以Al_(2)O_(3)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非均相催化剂Cu/Al_(2)O_(3),并对其进行表征;以天津某造纸厂废水为原料,开展了实验室规模的臭氧通入量(4、6、8和10 mg/min)、Cu/Al_(2)O_(3)用量(30、40、50和60 g/L)及循环水流... 本研究首先以Al_(2)O_(3)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非均相催化剂Cu/Al_(2)O_(3),并对其进行表征;以天津某造纸厂废水为原料,开展了实验室规模的臭氧通入量(4、6、8和10 mg/min)、Cu/Al_(2)O_(3)用量(30、40、50和60 g/L)及循环水流速(0、40、80和120 mL/min)对出水化学需氧量(COD)影响的测试;最终将Cu/Al_(2)O_(3)催化臭氧氧化工艺作为废水深度处理工艺,开展中试试验。结果表明,Cu可以通过浸渍-焙烧法负载在载体表面。在实验室测试中,当臭氧通入量为8 mg/min、Cu/Al_(2)O_(3)用量为50 g/L、循环水流速为120 mL/min时,废水COD_(Cr)从64.0 mg/L降至21.8 mg/L,COD_(Cr)去除率为65.9%。在中试试验中,当中试试验进水的COD_(Cr)在50.0~65.0 mg/L范围波动时,出水的COD_(Cr)均低于30 mg/L,COD_(Cr)去除率稳定在63.1%左右,出水COD符合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排放标准,表明制备的催化剂活性稳定,无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臭氧氧化 非均相催化剂 造纸废水 深度处理 浸渍-焙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包覆对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王树新 郑舒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3-548,共6页
为了提高LiNi_(0.8)Co_(0.1)Mn_(0.1)O_(2)的稳定性和倍率性能,采用湿法和高温煅烧法对其表面进行Ag包覆改性。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充放电等测试,对材料结构进行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单质Ag可以均匀包覆LiN... 为了提高LiNi_(0.8)Co_(0.1)Mn_(0.1)O_(2)的稳定性和倍率性能,采用湿法和高温煅烧法对其表面进行Ag包覆改性。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充放电等测试,对材料结构进行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单质Ag可以均匀包覆LiNi_(0.8)Co_(0.1)Mn_(0.1)O_(2)材料表面,且不影响材料的晶体结构,Ag包覆可提高材料在工作过程中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实验所得材料常温1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高达173.7 mAh/g,25℃下1 C循环2000次后容量保持率在8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性能 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 煅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和g-C_(3)N_(4)共掺杂改性TiO_(2)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宁 臧书杰 +1 位作者 蒋托红 赵鹬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41-1948,共8页
以钛酸四丁酯、三聚氰胺、二甲基咪唑和Co(NO_(3))_(2)•6H_(2)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高温煅烧法,将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和二甲基咪唑钴(ZIF-67)与TiO_(2)共掺杂,制备了TiO_(2)-g-C_(3)N_(4)-ZIF-67光催化剂。采用XRD、XPS... 以钛酸四丁酯、三聚氰胺、二甲基咪唑和Co(NO_(3))_(2)•6H_(2)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高温煅烧法,将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和二甲基咪唑钴(ZIF-67)与TiO_(2)共掺杂,制备了TiO_(2)-g-C_(3)N_(4)-ZIF-67光催化剂。采用XRD、XPS、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TiO_(2)-g-C_(3)N_(4)-ZIF-67进行了表征,对TiO_(2)-g-C_(3)N_(4)-ZIF-67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催化机理进行了推测。结果表明,TiO_(2)-g-C_(3)N_(4)-ZIF-67同时包含锐钛矿及少量金红石相TiO_(2)、g-C_(3)N_(4)及ZIF-67;g-C_(3)N_(4)的加入使TiO_(2)的带隙降至2.45 eV,ZIF-67将带隙进一步降至1.91 eV;g-C_(3)N_(4)和ZIF-67的共掺杂降低了带隙,显著提高了TiO_(2)可见光吸收范围(492~649 nm);TiO_(2)-g-C_(3)N_(4)-ZIF-67形成了Ⅱ型异质结,TiO_(2)-g-C_(3)N_(4)与金属有机骨架的结合增强了TiO_(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能力。Co质量分数21.5%的TiO_(2)-g-C_(3)N_(4)-ZIF-67-2具有最佳的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活性,在可见光照射40 min时,甲基橙降解率可达79.92%,3次循环后甲基橙降解率为58.86%(90 min),光催化反应对ZIF-67的结晶度有所影响,进而影响了循环时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溶胶-凝胶法 高温煅烧法 TiO_(2) g-C_(3)N_(4) ZIF-67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砂煅制工艺优化及质量评价
10
作者 杨辛欣 洪禹昕 +5 位作者 张睿 赵晶丽 刘佳 王楚盈 许天阳 于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10,共7页
目的 优化硼砂煅制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以铺设厚度、煅制温度、煅制时间为影响因素,失水率、蓬松度、粉碎率、四硼酸钠含量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硼砂煅制工艺。采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拉曼光谱、X射... 目的 优化硼砂煅制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以铺设厚度、煅制温度、煅制时间为影响因素,失水率、蓬松度、粉碎率、四硼酸钠含量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硼砂煅制工艺。采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XRD),比较硼砂煅制前后质量差异。结果 最佳条件为铺设厚度2 cm,煅制温度365℃,煅制时间100 min。煅制后,硼砂微观形态、成分组成、晶型结构发生变化,失去全部结晶水而转变为非晶体状态。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工业大批量生产煅硼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砂 煅制工艺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扫描电镜(SEM) 热重分析(TG) 拉曼光谱 X射线衍射(X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ZnO/CoFe_(2)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珮琦 常薇 +3 位作者 张立 任致远 刘斌 杜燕萍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76,281,共5页
为了解决纳米光催化材料在使用后难以回收的问题,采用低温煅烧法制备了磁性ZnO/CoFe_(2)O_(4)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及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ZnO和CoFe_(2)O_(4)不同复合比对材料光催化活... 为了解决纳米光催化材料在使用后难以回收的问题,采用低温煅烧法制备了磁性ZnO/CoFe_(2)O_(4)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及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ZnO和CoFe_(2)O_(4)不同复合比对材料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nO与CoFe_(2)O_(4)复合质量比为12∶1时,所得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最好;在500W氙灯照射下,其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活性优于商业P25。光催化捕获实验表明,·OH是降解过程中的最主要活性物种,在重复使用5次后仍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且易于在外部磁场作用下分离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低温煅烧法 钴铁氧化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MoO_(3)的结构形貌与其催化合成季戊四醇正辛酸酯的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益凤 曹平 +3 位作者 李莹 马楷 王雨恒 李金桐 《分子催化(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3,I0003,I0004,共10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种用于季戊四醇(PER)和正辛酸(OTA)酯化合成季戊四醇正辛酸酯(POE)的α-MoO_(3)催化剂.采用XRD、SEM、XPS和FITR分析手段对α-MoO_(3)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α-MoO_(3)的晶相结构、表观形貌及催化性...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种用于季戊四醇(PER)和正辛酸(OTA)酯化合成季戊四醇正辛酸酯(POE)的α-MoO_(3)催化剂.采用XRD、SEM、XPS和FITR分析手段对α-MoO_(3)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α-MoO_(3)的晶相结构、表观形貌及催化性能的影响显著.当焙烧温度达到450℃时,催化剂为正交晶面结构(021)和(110)同时择优取向的α-MoO_(3),样品表面光洁平整、大小均匀、分散性好,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T=200℃, t=4 h,酸醇摩尔比n(OTA)∶n(PER)=4.0∶1,催化剂用量n(α-MoO_(3)-450)∶n(PER)=0.005),PER转化率可达98.8%, POE的选择性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MoO_(3) 溶胶-凝胶法 焙烧温度 结构形貌 酯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n相互作用对Mo1Sn2催化剂二甲醚低温氧化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杨媛 高秀娟 +7 位作者 张伟 王佳豪 曹国壮 梁加仓 宋法恩 姜仁政 韩怡卓 张清德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74-1685,共12页
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Mo-Sn催化剂,通过改变锡氧化物焙烧温度,考察钼氧化物与不同性质锡氧化物之间的作用方式对二甲醚(DME)低温氧化制甲酸甲酯(MF)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性能与处理条件密切相关,当80℃焙烧Sn氧化物,与M... 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Mo-Sn催化剂,通过改变锡氧化物焙烧温度,考察钼氧化物与不同性质锡氧化物之间的作用方式对二甲醚(DME)低温氧化制甲酸甲酯(MF)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性能与处理条件密切相关,当80℃焙烧Sn氧化物,与Mo进行水热作用,通过500℃焙烧得到的MolSn2-80 Sn-500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活性,110℃反应温度下,MF选择性达97.7%,二甲醚转化率为14.7%。通过XRD、Raman、FT-IR、低温ESR、NH_(3)-TPD、CO_(2)-TPD及H_(2)-TPR对催化剂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以及钼物种的配位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n氧化物焙烧温度的改变影响了钼氧化物在SnO_(2)表面的存在形式,较低温度处理Sn氧化物后,催化剂中MoO_(3)与MoO_(x)共存,且Mo-Sn界面处Mo^(5+)配位结构增多,催化剂表面较多的酸量有利于DME氧化反应进行,强碱不利于MF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步水热法 焙烧温度 低温氧化 二甲醚 甲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TiO_(3)-TiO_(2)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盐酸四环素及机理研究
14
作者 汤艳娜 陈子珍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以钛酸丁酯(TBOT)和钛酸钡(BaTiO_(3))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BaTiO_(3)-TiO_(2)复合光催化剂,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400,500,600,700℃)对复合光催化剂结构、形貌及对盐酸四环素(TCH)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温度的升高促进了部... 以钛酸丁酯(TBOT)和钛酸钡(BaTiO_(3))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BaTiO_(3)-TiO_(2)复合光催化剂,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400,500,600,700℃)对复合光催化剂结构、形貌及对盐酸四环素(TCH)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温度的升高促进了部分TiO_(2)向BaTiO_(3)的转变,BaTiO_(3)的衍射峰增强,晶粒尺寸逐渐增大,球状颗粒的生长成型更为完全。BaTiO_(3)-TiO_(2)复合光催化剂的禁带宽度为3.03 eV,煅烧温度的变化没有改变BaTiO_(3)-TiO_(2)的吸收带边,复合光催化剂的吸收强度随煅烧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600℃退火处理的BaTiO_(3)-TiO_(2)光催化剂吸收强度最高。在180 min时,600℃退火的BaTiO_(3)-TiO_(2)光催化剂对TCH的降解率最高可达92.80%,相比400℃退火,降解率提高了24.08%,重复使用5次对TCH的降解率逐次衰减幅度小于7%,重复使用第5次时对TCH的降解率为70.11%,在pH=6.2的条件下180 min时BaTiO_(3)-TiO_(2)的降解率最高为93.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TiO_(3)-TiO_(2) 光催化 盐酸四环素 水热法 煅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煅烧-水浸法分离黏土型锂矿浸出液中锂和铝 被引量:2
15
作者 康健 崔培龙 +4 位作者 康昱 黄鹏 闫博 林璠 刘爽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3,共4页
针对湖北某黏土型锂矿盐酸浸出液中铝高锂低的特性,使用煅烧法对锂铝进行分离,在煅烧温度390℃、煅烧时间2.0 h,水浸时浸出体积比3∶1、煅烧渣不磨、浸出温度90℃、浸出时间1.0 h条件下,锂浸出率可达93.85%,浸出液中铝未检出,锂铝分离... 针对湖北某黏土型锂矿盐酸浸出液中铝高锂低的特性,使用煅烧法对锂铝进行分离,在煅烧温度390℃、煅烧时间2.0 h,水浸时浸出体积比3∶1、煅烧渣不磨、浸出温度90℃、浸出时间1.0 h条件下,锂浸出率可达93.85%,浸出液中铝未检出,锂铝分离效果较好。煅烧渣和浸出渣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浸后,除铝和铁外,煅烧渣中锂、钾、钠、钙、镁等主要金属元素都进入了浸出液中,浸出渣主要成分为氧化铝和氧化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型锂矿 煅烧法 锂铝分离 水浸 提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g-C_(3)N_(4)复合异质结的构建及紫外光降解罗丹明B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艳 刘海龙 +2 位作者 贾仕奎 李云峰 首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5-41,共7页
本工作通过热聚合法生成了g-C_(3)N_(4),溶剂热法合成了Fe_(3)O_(4),并用高温煅烧法制备一系列不同质量比的g-C_(3)N_(4)/Fe_(3)O_(4)复合光催化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 本工作通过热聚合法生成了g-C_(3)N_(4),溶剂热法合成了Fe_(3)O_(4),并用高温煅烧法制备一系列不同质量比的g-C_(3)N_(4)/Fe_(3)O_(4)复合光催化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荧光分光光度计对g-C_(3)N_(4)/Fe_(3)O_(4)复合材料的形貌、晶体结构、化学键结构以及荧光强度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对不同质量比g-C_(3)N_(4)/Fe_(3)O_(4)复合材料在250 W紫外灯照射下对罗丹明B降解情况进行测试,研究了不同质量比下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并对g-C_(3)N_(4)/Fe_(3)O_(4)最佳质量比(20/80)复合材料进行回收实验,测试其对罗丹明B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g-C_(3)N_(4)/Fe_(3)O_(4)最佳质量比(20/80)复合材料在2 h内对5 mg/L的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达到95.8%,回收五次后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依然能达到82.4%,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与催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g-C_(3)N_(4) Fe_(3)O_(4) 高温煅烧法 可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极材料LiAl_(0.08)Mn_(1.92)O_(4)单晶颗粒形貌演变及电化学性能
17
作者 朱琴 马姣 +6 位作者 钱志慧 罗宇旭 郭昱娇 向明武 刘晓芳 宁平 郭俊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49-1562,共14页
联合元素掺杂和形貌调控策略,采用固相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处理合成LiAl_(0.08)Mn_(1.92)O_(4)正极材料。实验结果表明,Al掺杂和焙烧温度的变化未改变LiMn_(2)O_(4)的相结构,随着温度的升高,结晶性增强,颗粒尺寸增大,其中焙烧温度650... 联合元素掺杂和形貌调控策略,采用固相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处理合成LiAl_(0.08)Mn_(1.92)O_(4)正极材料。实验结果表明,Al掺杂和焙烧温度的变化未改变LiMn_(2)O_(4)的相结构,随着温度的升高,结晶性增强,颗粒尺寸增大,其中焙烧温度650℃是形成截断八面体单晶颗粒形貌的关键温度,750℃是颗粒突然变大的突变温度。650℃优化焙烧温度下焙烧的LiAl_(0.08)Mn_(1.92)O_(4)形成了较完整的包含(111)、(110)和(100)晶面的截断八面体单晶颗粒形貌,表现出优良的电化学和动力学性能。在1C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2.0 mAh·g^(-1),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2.9%,在5C和10C倍率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107.1和100.4 mAh·g^(-1),经2000次长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52.2%和53.5%。并且具有最小氧化还原峰电位差(ΔE_(p2),循环前后分别为0.109和0.114 V)、最小电荷转移电阻(R_(ct),循环前后分别106.49和125.49Ω)及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D_(Li^(+))=1.72×10^(-16)cm^(2)·s^(-1)),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和较快的锂离子扩散速率。Al掺杂和单晶截断八面体颗粒形貌既有效抑制了LiMn_(2)O_(4)的Jahn-Teller畸变,又降低了Mn溶解,提高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LiMn_(2)O_(4) AL掺杂 固相燃烧法 焙烧温度 形貌调控 截断八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重扫描速率法的α-Al_(2)O_(3)煅烧动力学研究
18
作者 邹婷 李中林 +4 位作者 王丁 吕凤程 张伟光 李义兵 蒋学先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以氢氧化铝粉体为原料,探究氢氧化铝煅烧为α-Al_(2)O_(3)过程中的相转变与微观组织变化,利用多重扫描速率法对其煅烧过程进行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氢氧化铝煅烧为α-Al_(2)O_(3)的优化条件为:煅烧温度1200℃、煅烧时间2 h、升温速... 以氢氧化铝粉体为原料,探究氢氧化铝煅烧为α-Al_(2)O_(3)过程中的相转变与微观组织变化,利用多重扫描速率法对其煅烧过程进行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氢氧化铝煅烧为α-Al_(2)O_(3)的优化条件为:煅烧温度1200℃、煅烧时间2 h、升温速率5℃/min。氢氧化铝煅烧过程出现3个吸热峰,对应3个失重阶段:第一阶段反应机理函数为G(α)=[(1-α)^(-1/3)-1]^2,反应平均活化能为91.16 kJ/mol,指前因子17.00×10^(9)~44.03×10^(9)min^(-1);第二阶段反应机理函数为G(α)=α~2,反应平均活化能为106.2 kJ/mol,指前因子7.70×10^(9)~18.60×10^(9)min^(-1);第三阶段反应机理函数为G(α)=α~(1/4),反应平均活化能为235.42 kJ/mol,指前因子39.94×10^(9)~50.79×10^(9)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铝 氧化铝 煅烧 相变 α-Al_(2)O_(3) 热分析 动力学 多重扫描速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Al共掺杂和形貌调控制备LiMn_(2)O_(4)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琴 马姣 +3 位作者 钱志慧 李萌 郭昱娇 郭俊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6-1253,1269,共9页
采用固相燃烧法在不同焙烧温度(600、650、700和750℃)下制备了LiZn_(0.05)Al_(0.03)Mn_(1.92)O_(4)正极材料,采用XRD、SEM、XPS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Zn-Al共掺杂和焙烧温度... 采用固相燃烧法在不同焙烧温度(600、650、700和750℃)下制备了LiZn_(0.05)Al_(0.03)Mn_(1.92)O_(4)正极材料,采用XRD、SEM、XPS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Zn-Al共掺杂和焙烧温度未改变LiMn_(2)O_(4)的晶体结构,正极材料的结晶性随焙烧温度(<750℃)的升高而增加,650℃及以上时形成了较多包含高暴露(111)晶面、小面积(110)、(100)晶面的截断八面体形貌晶粒,但750℃时正极材料发生部分分解。焙烧温度650℃的样品(LZAMO-650)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5 C和10 C倍率下,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1.3、99.9 mA·h/g,循环1000圈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1.5%、74.3%;LZAMO-650样品极化作用较小,有较好的循环可逆性,具有较低的电荷转移阻抗(R_(ct)=132.14Ω)和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DLi^(+)=3.65×10^(–16)cm^(2)/s)。Zn-Al共掺杂和形貌调控改性LiMn_(2)O_(4)正极材料有效抑制了Jahn-Teller效应,形成的截断八面体颗粒形貌降低了Mn的溶解,同时提供了更多的Li^(+)迁移三维通道,从而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燃烧法 尖晶石LiMn_(2)O_(4) Zn-Al共掺 形貌调控 焙烧温度 JAHN-TELLER效应 Mn溶解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LiNi_(0.05)Mn_(1.95)O_(4)正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20
作者 钱志慧 朱琴 +3 位作者 马姣 郭昱娇 向明武 郭俊明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6,84,共8页
为有效抑制尖晶石锰酸锂的Jahn-Teller效应,改善其在高倍率充放电循环中容量衰减快的问题,采取熔盐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成功制得LiNi_(0.05)Mn_(1.95)O_(4)样品。实验结果表明,Ni掺杂和不同的焙烧温度没有改变LiMn_(2)O_(4)的晶体结构... 为有效抑制尖晶石锰酸锂的Jahn-Teller效应,改善其在高倍率充放电循环中容量衰减快的问题,采取熔盐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成功制得LiNi_(0.05)Mn_(1.95)O_(4)样品。实验结果表明,Ni掺杂和不同的焙烧温度没有改变LiMn_(2)O_(4)的晶体结构,随焙烧温度升高,结晶性增加,颗粒尺寸增大,逐渐由纳米级变为亚微米级。在优化焙烧温度650℃下制备的样品电化学性能最优,5C下初始放电比容量及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100.8 mA·h/g和80.0%,更高倍率(10C)下500次循环容量仅衰减7.5%。动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大锂离子扩散系数(3.26×10^(-16)cm^(2)/s)和较小表观活化能(25.67 kJ/mol)。Ni掺杂和不同的焙烧温度抑制了LiMn_(2)O_(4)材料的Jahn-Teller效应,提高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型LiMn_(2)O_(4) Ni掺杂 熔盐燃烧法 JAHN-TELLER效应 焙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