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同犯罪论 被引量:70
1
作者 陈兴良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8-57,共10页
本文系研究共同犯罪基本理论的学术论文。本文通过对共同犯罪的概念、正犯的概念 ,共犯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入手 ,研究各共同犯罪人的犯罪构成及其刑事责任。
关键词 共同犯罪 共同正犯 教唆犯 帮助犯 组织犯 间接正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法视域中的P2P融资担保行为 被引量:11
2
作者 乔远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9,共8页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P2P融资逐渐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融资模式。在目前作为主流的P2P融资模式"担保模式"和"混合模式"下,P2P融资担保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P2P融资面临着怎样的刑法风险。鉴于此,...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P2P融资逐渐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融资模式。在目前作为主流的P2P融资模式"担保模式"和"混合模式"下,P2P融资担保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P2P融资面临着怎样的刑法风险。鉴于此,有必要对P2P融资担保行为进行刑法规范学意义上的分析。实践中常见的P2P融资担保行为,或在"担保模式"下,以直接正犯的形式出现;或在"混合模式"下作为共同正犯出现。同时,应区分那些并未侵害金融交易秩序这一法益,对正犯之实行行为并无重要影响,并缺乏帮助故意的中立的P2P融资担保帮助行为,将其排除在刑法规制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P融资担保 正犯 共同正犯 帮助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正犯视角下的身份犯的共犯问题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明祥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4-124,共21页
德、日等国采取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制体系的刑法,为解决这种犯罪参与体系带来的对身份犯的共犯处罚不均衡的问题,其不得不对身份犯的共犯设特殊例外的定罪处罚规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对身份犯的共犯的处罚更为合理,但是却带来了... 德、日等国采取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制体系的刑法,为解决这种犯罪参与体系带来的对身份犯的共犯处罚不均衡的问题,其不得不对身份犯的共犯设特殊例外的定罪处罚规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对身份犯的共犯的处罚更为合理,但是却带来了刑法解释论上一些新的弊病。我国刑法采取不同于德、日刑法的单一正犯体系,按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定罪处罚规定和单一正犯的解释论,无论是真正身份犯还是不真正身份犯中的共同犯罪案件,采取与非身份犯中的共同犯罪同样的定罪处罚规则,均能得到恰当的处理,因此,不应借鉴德、日的身份犯的共犯解释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犯 共犯 主犯 单一正犯 共同正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共同正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归属逻辑——以反思“行为共同说与犯罪共同说”为中心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俊 冀洋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23-128,135,共7页
共同正犯之"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根据在于参与人对结果的实现具有心理的因果性且共同分担了法益侵害事实,即共同性与正犯性的统一,这才是"共同正犯的本质"。行为共同说将共同正犯视为客观违法形态,不能正视"... 共同正犯之"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根据在于参与人对结果的实现具有心理的因果性且共同分担了法益侵害事实,即共同性与正犯性的统一,这才是"共同正犯的本质"。行为共同说将共同正犯视为客观违法形态,不能正视"共同实行的意思"这一主观要素对于共同正犯之违法性的意义,无法区分同时犯与共同正犯。部分犯罪共同说纠结于共同正犯"犯的是哪一个罪"这种无实际意义的问题,并且在业已确定的共同正犯之外确定结果归属,不能说明"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理。所以,行为共同说与部分犯罪共同说不能独立承担共同正犯的认定,应当放弃这一对概念图式,而直接从"共同性·正犯性"这一真正的共同正犯本质上确定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和责任归属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正犯 部分实行全部责任 行为共同说 部分犯罪共同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共同犯罪的多元挑战与有组织应对 被引量:20
5
作者 孙道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7-154,192,共8页
网络环境使得共同犯罪意思联络具有突出的片面性、模糊性、间接性、偶发性,共同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单方性、中立性、预备性、危险性等特征,导致传统共同犯罪理论与立法规定深陷适法"过敏"症状。"共犯正犯化"的扩张... 网络环境使得共同犯罪意思联络具有突出的片面性、模糊性、间接性、偶发性,共同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单方性、中立性、预备性、危险性等特征,导致传统共同犯罪理论与立法规定深陷适法"过敏"症状。"共犯正犯化"的扩张解释应声而出,而其争议可以通过理论变革或立法解决。网络片面共犯及按照片面帮助犯处理网络技术帮助行为、独立处罚网络预备行为等路径应持续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共犯 共犯正犯化 片面帮助犯 中立帮助行为 网络预备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无特殊身份者参与身份犯的基本界限与程度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大华 李运才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8-105,共8页
在身份犯中,由于具备特殊身份的自然人的危害行为才可能侵犯法益,或加重、减轻法益的侵害,因此,刑法典分则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加以规制。但不具备特殊身份者可以与具备特殊身份者共同侵犯身份犯保护的法益,因此,其可以成为身份... 在身份犯中,由于具备特殊身份的自然人的危害行为才可能侵犯法益,或加重、减轻法益的侵害,因此,刑法典分则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加以规制。但不具备特殊身份者可以与具备特殊身份者共同侵犯身份犯保护的法益,因此,其可以成为身份犯的共同犯罪人。实行犯与正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机能。对于无特殊身份者能否成为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之问题,须根据身份犯的实行行为分别而论。但无身份者不能成为身份犯的共同正犯,否则,"区别对待共同犯罪中的首恶者与胁从者,惩办少数,改造多数"之刑事政策就不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犯 共同犯罪 共同实行犯 共同正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作为的共同正犯问题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家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71,共6页
德日刑法理论中对于不作为的共同正犯的研究,存在"全面肯定说"、"全面否定说"和"限定肯定说"三种观点,其中限定肯定说最为合理。真正不作为犯之间能够成立共同正犯。不真正不作为犯中,不作为与不作为之... 德日刑法理论中对于不作为的共同正犯的研究,存在"全面肯定说"、"全面否定说"和"限定肯定说"三种观点,其中限定肯定说最为合理。真正不作为犯之间能够成立共同正犯。不真正不作为犯中,不作为与不作为之间也能成立共同正犯,至于不作为和作为能否结合成立共同正犯,则应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是对正犯的不作为的参与,原则上都应当是帮助犯,没有成立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的共同正犯的余地。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果缺乏不作为者的不作为,犯罪就无法实现,即作为与不作为可以作出刑法上的平行评价时,也可以成立共同正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作为 共同正犯 帮助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面的共同正犯”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家林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19-425,共7页
是否承认"片面的共同正犯" ,在国内外刑法学界都有不同意见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共同正犯的本质。鉴于刑法的具体规定 ,应当认为犯罪共同说比较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而根据犯罪共同说的观点 ,不能承认片面的共同正犯 ,对... 是否承认"片面的共同正犯" ,在国内外刑法学界都有不同意见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共同正犯的本质。鉴于刑法的具体规定 ,应当认为犯罪共同说比较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而根据犯罪共同说的观点 ,不能承认片面的共同正犯 ,对有关的案件 ,有的可以直接按照单独犯进行处理 ,有的可以作为片面的帮助犯进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面共同正犯 片面帮助犯 处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失共同正犯”规范障碍之辨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郑鹤瑜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29,共5页
从立法论上主张过失共同正犯,必须消除刑法文本障碍,取消现行刑法第25条关于共同故意犯罪的限制;过失共同正犯不存在主观要件障碍,违反特定的共同注意义务就是共同实行的意思表示;过失共同正犯不存在责任分配障碍,采用"部分实行全... 从立法论上主张过失共同正犯,必须消除刑法文本障碍,取消现行刑法第25条关于共同故意犯罪的限制;过失共同正犯不存在主观要件障碍,违反特定的共同注意义务就是共同实行的意思表示;过失共同正犯不存在责任分配障碍,采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是实现罪刑均衡的具体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失共同正犯 规范障碍 共同注意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犯与身份竞合时的罪责认定——以“密切关系人”参与受贿为视角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永强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104,共11页
"密切关系人"参与受贿时共犯罪责的认定,属于共犯与身份的竞合,在具体认定时应坚持违法共犯论、共犯从属性及正犯中心主义的基本立场。在"密切关系人"对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加功的场合,"密切关系人"应按受... "密切关系人"参与受贿时共犯罪责的认定,属于共犯与身份的竞合,在具体认定时应坚持违法共犯论、共犯从属性及正犯中心主义的基本立场。在"密切关系人"对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加功的场合,"密切关系人"应按受贿罪的共犯定罪处罚;在国家工作人员对"密切关系人"受贿加功的场合,应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为受贿罪的正犯,"密切关系人"为受贿罪的共犯,在处罚上按各自的责任要素单独判断;在国家工作人员与"密切关系人"共同实施受贿的场合,属于想象竞合犯,应按"从一重罪处罚"的原则具体认定各主体的责任;在国家工作人员对"密切关系人"受贿事后认可的场合,属于对法益侵害结果的认可,将国家工作人员的这种认可行为评价为受贿罪缺乏责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切关系人 共同受贿 违法共犯论 共犯从属性 正犯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从犯认定的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小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4,共6页
认定主从犯是准确界定各共犯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前提。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是区分主从犯的唯一标准;只有单一共犯人到案时,若共同犯罪事实难以全部查清,一般不宜认定主犯或者从犯,但确有证据证实其系从犯时,应当认定... 认定主从犯是准确界定各共犯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前提。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是区分主从犯的唯一标准;只有单一共犯人到案时,若共同犯罪事实难以全部查清,一般不宜认定主犯或者从犯,但确有证据证实其系从犯时,应当认定为从犯;实施望风行为的人是主犯还是从犯,得以具体犯罪事实为依据;单位共同犯罪中单位内部自然人可以区分主从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中的开票人、受票人、介绍人是否构成共犯及如何区分主从犯应区分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犯 从犯 单位共同犯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正犯脱离的标准:基于“心理因果联系”的功能重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润芝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97,共10页
共同正犯脱离的因果关系切断标准注重脱离前后的物理因果流程,但已造成的物理性因果在事实上常常难以改变,而其规范性修正与单独正犯中止的理论存在冲突。共同正犯的心理因果联系既实现结果归属,也为没有直接导致既遂结果的共同正犯奠... 共同正犯脱离的因果关系切断标准注重脱离前后的物理因果流程,但已造成的物理性因果在事实上常常难以改变,而其规范性修正与单独正犯中止的理论存在冲突。共同正犯的心理因果联系既实现结果归属,也为没有直接导致既遂结果的共同正犯奠定正犯责任,却不能成为认定共犯故意的充分根据。共同正犯的脱离,只要积极阻止行为能够切断脱离者与既遂结果之间的心理因果联系,不论先前行为残留的物理影响,最多只负帮助犯之责;如果因积极阻止行为或客观情势改变,脱离者对于其余共犯继续犯罪没有预见,即使事实上残留因果影响,亦无需对结果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犯脱离 共同正犯 因果关系切断 心理因果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