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区浮泥层纵向流速垂线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洁 陈治宇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7,共7页
水库浮泥是存在于水库底部的一层高含沙水体,流动性较强,直接影响水库淤积形态和水库排沙,研究其运动规律对水库减淤优化调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三峡库区实测泥沙矿物组成和级配资料,配置沙样进行流变试验,以幂律流变模型描述浮泥的本... 水库浮泥是存在于水库底部的一层高含沙水体,流动性较强,直接影响水库淤积形态和水库排沙,研究其运动规律对水库减淤优化调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三峡库区实测泥沙矿物组成和级配资料,配置沙样进行流变试验,以幂律流变模型描述浮泥的本构关系。构建了浮泥运动的速度分布理论模型,通过水槽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浮泥运动速度随浮泥厚度、上层水流流速、床面坡度增大而增大,随浮泥密度增大而减少。沿水深方向浮泥纵向流速分布始终呈抛物线型,表层的浮泥流速要远大于底层浮泥,浮泥纵向流速沿垂向方向不断减少,最底部的浮泥几乎处于静止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特性 幂律模型 浮泥密度 床面坡度 浮泥运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驱动下一维斜坡上浮泥的输移规律研究
2
作者 刘洁 周杨三 +1 位作者 陈治宇 肖毅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55-3467,共13页
水库浮泥是存在于水库底部的一层高含沙水体,具有较强流动性,研究其运动规律对实现水库减淤优化调度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浮泥输移规律,不仅需要掌握浮泥内部的流速分布特性,还需明确不同因素对浮泥运动过程中流速和厚度变化... 水库浮泥是存在于水库底部的一层高含沙水体,具有较强流动性,研究其运动规律对实现水库减淤优化调度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浮泥输移规律,不仅需要掌握浮泥内部的流速分布特性,还需明确不同因素对浮泥运动过程中流速和厚度变化的影响.因此选择幂律模型作为浮泥的流变模型,基于纳维-斯托克斯(N-S)方程,采用摄动法简化构建了浮泥运动模型,在空间上使用交错网格的有限体积法,时间上使用二阶龙格库塔方法,并在数值求解的过程中引入流速分布参数,通过牛顿迭代法对参数进行修正,使得模型能反映浮泥内部的流速分布形态.开展浮泥缓坡流动试验验证模型,证明了建立模型能合理描述浮泥的运动过程;分析了底面坡度、浮泥密度和黏性系数等参数对浮泥流动特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浮泥密度增大,会降低流动性,减少沿程厚度变化;底面坡度增大,浮泥流速显著增大,且厚度分布形态会发生显著改变;黏性系数增大将导致浮泥流速减小且运动结束时间缩短,同时也削弱浮泥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浮泥 幂律模型 数值模拟 浮泥厚度 浮泥运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水基钻井液高温高压流变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蒋官澄 吴学诗 +2 位作者 鄢捷年 王富华 王书琪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1994年第5期18-23,71,共7页
为随时了解深部井段的钻井液性能,对塔里木油田的一些常用水基钻井液体系的高温高压流变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测定了该油田常用水基钻井液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流变性。对大量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处理,得出了计算水基钻井液在井下温度... 为随时了解深部井段的钻井液性能,对塔里木油田的一些常用水基钻井液体系的高温高压流变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测定了该油田常用水基钻井液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流变性。对大量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处理,得出了计算水基钻井液在井下温度、压力条件时表观粘度和塑性粘度的数学模型。这有利于现场监测钻井液在井下的流变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深井 流变性 高温 高压 钻井泥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网络地层钻井液漏失模拟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大奇 刘四海 +1 位作者 林永学 康毅力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50,共6页
针对复杂裂缝性地层的钻井液漏失问题,基于蒙特卡罗随机建模理论,构建了三维离散裂缝网络地层模型。采用宾汉模式钻井液,建立了考虑裂缝线性变形的裂缝网络地层钻井液漏失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法求解该模型,对钻井液漏失行为进行模拟。研... 针对复杂裂缝性地层的钻井液漏失问题,基于蒙特卡罗随机建模理论,构建了三维离散裂缝网络地层模型。采用宾汉模式钻井液,建立了考虑裂缝线性变形的裂缝网络地层钻井液漏失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法求解该模型,对钻井液漏失行为进行模拟。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进行裂缝内流速、漏失速率及漏失量等动态模拟;近井筒附近裂缝内钻井液流速较高,远离井筒处裂缝内流速较低;经过对数变换后,钻井液漏失速率曲线具有明显的无规律波动现象,与单条裂缝的漏失存在明显区别,可以用于识别裂缝网络地层;裂缝应力敏感性对漏失影响较大,考虑应力敏感性后,钻井液漏失量增加;数值模拟得到的漏失量与理论漏失量十分接近,证实模型可靠度高。现场应用表明,研究成果可有效识别出裂缝网络漏失,并以此采取了合理的堵漏技术方案,堵漏一次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地层 井漏 宾汉流体 应力敏感 漏失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初期近坝区淤积形态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假冬冬 邵学军 +1 位作者 张幸农 周建银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9-545,共7页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库区泥沙淤积将显著增加。基于三维水沙数值模型及实测资料分析,对水库蓄水初期近坝区泥沙淤积形态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坝前淤积形态的成因既与坝前水流流态的三维特性有关,又与水库蓄水初期坝前淤...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库区泥沙淤积将显著增加。基于三维水沙数值模型及实测资料分析,对水库蓄水初期近坝区泥沙淤积形态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坝前淤积形态的成因既与坝前水流流态的三维特性有关,又与水库蓄水初期坝前淤积物颗粒特性有关。水库蓄水初期沉积在近坝区的泥沙颗粒较细,初始干容重较低,使得淤积物表现出一定的浮泥特性。坝前淤积总量较大主要是宽谷河段水流特性造成的;而基底深槽处淤积物厚度较大、淤积面呈水平状的主要原因则是浮泥状淤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向河底运动、并沿深泓线在基底深槽中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水库淤积 浮泥 三维数值模拟 泥沙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浮泥水域的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马进荣 罗肇森 张晓艳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53,共5页
近底泥沙存在底沙和悬沙的频繁交换,数学模型难以精确模拟,浮泥的发育更使近底泥沙边界条件趋于复杂,一个有效的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需要正确处理挟沙力、起动流速、泥沙沉速等泥沙参数,本文应用罗肇森对浮泥研究得到的理论和经验公式... 近底泥沙存在底沙和悬沙的频繁交换,数学模型难以精确模拟,浮泥的发育更使近底泥沙边界条件趋于复杂,一个有效的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需要正确处理挟沙力、起动流速、泥沙沉速等泥沙参数,本文应用罗肇森对浮泥研究得到的理论和经验公式,成功模拟了椒江口和灵江河段的潮流运动及水体含沙量分布特征,合理预测了水下地形的冲淤变化特点,对有浮泥发育的河口及近海水沙模拟研究作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泥 数学模型 挟沙力 椒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井液滤失规律及其回归方程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志明 宋广顺 +1 位作者 李波 刘雪芹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1995年第5期16-20,共5页
由于钻井液在不同滤失介质和不同条件下的滤失性能有较大差异,按照API标准进行的滤失量测定不能全面地反映钻井液滤失性能。因此,根据Ostwarld方程,对实验条件下测定的滤失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出滤失回归方程。实验证明,钻井液滤失方程既... 由于钻井液在不同滤失介质和不同条件下的滤失性能有较大差异,按照API标准进行的滤失量测定不能全面地反映钻井液滤失性能。因此,根据Ostwarld方程,对实验条件下测定的滤失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出滤失回归方程。实验证明,钻井液滤失方程既是钻井液自身滤失特性的规律性概括,又反映了钻井液与所接触地层的匹配程度,可以此为依据设计和优选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滤液损害深度。实验研究了滤饼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及测定方法,认为用恒定滤失速率表示滤饼渗透性是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泥浆 滤失规律 回归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波和水流作用下浮泥流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博 刘春嵘 呼和敖德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7,共6页
基于宾汉模型,并运用量级分析方法建立了长波、水流作用下浮泥运动简化方程。简化后的浮泥运动方程是一个非线性的常微分方程。运用解析与数值混合的方法进行求解,计算量很小。讨论了水流对泥面的剪应力、波幅、波长、浮泥层厚度以及浮... 基于宾汉模型,并运用量级分析方法建立了长波、水流作用下浮泥运动简化方程。简化后的浮泥运动方程是一个非线性的常微分方程。运用解析与数值混合的方法进行求解,计算量很小。讨论了水流对泥面的剪应力、波幅、波长、浮泥层厚度以及浮泥密度等多组参数对浮泥输运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存在波浪的情况下,即使水流对泥面的剪应力远小于浮泥屈服应力浮泥也能出现定向的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泥运动 浮泥输运 宾汉模型 波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扰动下河口幂律异重流的动力场分布特性 被引量:4
9
作者 徐海珏 吴金森 白玉川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99-1711,共13页
河口底层浮泥异重流的运动特性对于河口维持以及港口航道泥沙淤积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海岸学科研究的关键内容,也是热点内容之一.本文首先综述了河口泥沙异重流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并总结了各家异重流理论模型的不同点和适应条件;其次... 河口底层浮泥异重流的运动特性对于河口维持以及港口航道泥沙淤积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海岸学科研究的关键内容,也是热点内容之一.本文首先综述了河口泥沙异重流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并总结了各家异重流理论模型的不同点和适应条件;其次,根据本文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构建了波浪与底泥相互作用的双层流体理论分析模式,将上层流体简化为常见的牛顿体,而将下层流体的流变关系设置为幂律函数,研究了波浪作用下河口底部幂律异重流的流场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波浪速度场、底泥运动的流速场、不同密度影响下的压力场以及异重流泥面波与表面波的波幅比等,分析了泥层密度、波动圆频率以及底泥幂律指数对流场及界面波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波浪扰动下,两层流体交界处速度分量连续,压强出现突变.在下部泥层中,水平速度幅值曲线存在极大值.随着波动圆频率增加以及泥层密度与流动指数的减小,界面处上下压强差值呈现增大的趋势.本模型与实测波幅比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证实了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 两层流体模型 底泥 幂律流模型 波幅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井钻井液粘性产生的波动压力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樊洪海 刘希圣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2期8-15,共8页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并计算了直井起下钻(或下套管)过程中由泥浆粘滞作用引起的波动压力。分别用牛顿模式和幂律模式导出了起下钻(或下套管)过程中环空内泥浆层流流动的流速分布公式和波动压力计算公式。给出了便于现场使用的计算模式和相...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并计算了直井起下钻(或下套管)过程中由泥浆粘滞作用引起的波动压力。分别用牛顿模式和幂律模式导出了起下钻(或下套管)过程中环空内泥浆层流流动的流速分布公式和波动压力计算公式。给出了便于现场使用的计算模式和相应的计算图表。这些模式和图表对于现场准确计算波动压力,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起下钻(或下套管)速度及相应的泥浆性能,确保井下安全,有一定参考价值。文中评价和分析了以前常用的近似简化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井 钻井液 波动压力 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井液参数虚拟测试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佳声 刘银 龚元明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4-56,60,共4页
针对如何快速准确全面地检测钻井液性能参数的问题,运用虚拟仪器的思想和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提出了基于数据采集卡的硬件平台在Windows环境下利用Visual C++6.0进行虚拟数据记录仪与数据分析系统的开发设计,并通过数据库技术对测... 针对如何快速准确全面地检测钻井液性能参数的问题,运用虚拟仪器的思想和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提出了基于数据采集卡的硬件平台在Windows环境下利用Visual C++6.0进行虚拟数据记录仪与数据分析系统的开发设计,并通过数据库技术对测试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的设计方案。经过设计系统软件把计算机的计算处理能力和钻井液性能参数检测系统硬件的测量能力结合在一起,完成仪器硬件资源和计算机硬件资源的融合和交流,实现了对数据的采集、显示、存储和分析处理。系统通过ADO数据库技术对测试数据进行管理。它通过对钻井液性能参数的准确、快速测量、分析、处理和存储直接为钻井工程的生产实践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性能参数 测试系统 数据库 虚拟仪器 流型识别 VISUAL C++6.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泥水域水流挟沙力公式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进荣 张行南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0-55,共6页
浮泥发育水域水体的含沙量通常变幅较大,无法与水流流速建立良好关系.在分析浮泥水域含沙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常用挟沙力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浮泥重度为参数的挟沙力公式.该公式建立了浮泥水域水体含沙量与浮泥床面泥沙条件的关系,使泥... 浮泥发育水域水体的含沙量通常变幅较大,无法与水流流速建立良好关系.在分析浮泥水域含沙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常用挟沙力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浮泥重度为参数的挟沙力公式.该公式建立了浮泥水域水体含沙量与浮泥床面泥沙条件的关系,使泥沙数学模型中泥沙输运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有助于提高泥沙数值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泥 挟沙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仿真的海底钻井液举升钻井返回系统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鹏飞 陈国明 +2 位作者 谢丽婉 鞠少栋 许亮斌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3-26,96,共4页
介绍了一种适应于深海的无隔水管式海底钻井液举升钻井的返回系统,将其主要组件海底泵模块和套管等效为不同属性的管单元,运用ABAQUS软件建立1 500 m水深返回管线系统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顶部支撑力,进行静态分析与涡激疲劳分析,运用Mat... 介绍了一种适应于深海的无隔水管式海底钻井液举升钻井的返回系统,将其主要组件海底泵模块和套管等效为不同属性的管单元,运用ABAQUS软件建立1 500 m水深返回管线系统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顶部支撑力,进行静态分析与涡激疲劳分析,运用Matlab处理结果文件,得到3种流况下返回管线的应力、弯矩、偏移及疲劳损伤曲线,计算结果验证了返回管线的安全性,对钻井液举升钻井的返回系统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钻井液举升钻井 钻井液返回系统 有限元模型 性能分析 安全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W101水平井复合离子聚合物泥浆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蒲晓林 魏治明 杨玉良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0-32,共3页
HW101水平井通过调控复合离子聚合物泥浆流变性解决层流携带岩屑技术问题。室内实验表明,该泥浆流变性具有低剪切速率下有效粘度高和初切力大、触变性小的特点。现场应用试验中,采用理论模式计算和实际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泥浆... HW101水平井通过调控复合离子聚合物泥浆流变性解决层流携带岩屑技术问题。室内实验表明,该泥浆流变性具有低剪切速率下有效粘度高和初切力大、触变性小的特点。现场应用试验中,采用理论模式计算和实际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泥浆携岩及净化的效果。试验证明,通过维持泥浆良好流变性能并借助于其它辅助清岩措施,钻进中井下安全,满足了水平井井眼净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泥浆洗井 洗井液 高聚物泥浆 洗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泥沿航道流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小宸 张庆河 +1 位作者 赵洪波 张娜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20,共8页
航道中浮泥的流动对于航道淤积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数学模型模拟浮泥运动有助于预测航道的淤积情况。以有限差分方法为基础,结合固结模型和流变方程建立了一维浮泥运动数值模型,模型得到浮泥缓坡流动试验验证,并应用于2007年韦帕台风... 航道中浮泥的流动对于航道淤积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数学模型模拟浮泥运动有助于预测航道的淤积情况。以有限差分方法为基础,结合固结模型和流变方程建立了一维浮泥运动数值模型,模型得到浮泥缓坡流动试验验证,并应用于2007年韦帕台风期间连云港主航道浮泥流动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所建模型可以较合理地描述浮泥的流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浮泥模型 固结模型 流变方程 航道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录井资料的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新方法——以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魏阳庆 魏飞龙 +2 位作者 何昊阳 刘锋 姜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3-46,共4页
传统录井资料解释技术在成因机理、检测精度、解释模型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没有可靠的评价模型与评价标准,从而造成录井资料解释可靠性差的结果。针对目前勘探开发目标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各类复杂油气藏、深层油气藏、薄... 传统录井资料解释技术在成因机理、检测精度、解释模型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没有可靠的评价模型与评价标准,从而造成录井资料解释可靠性差的结果。针对目前勘探开发目标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各类复杂油气藏、深层油气藏、薄互层、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钻探现状,基于数理统计技术,以录井色谱分析的天然气组分数据为基础数据集,根据变量空间中欧氏距离与马氏距离对多元变量相互之间影响的不同反应能力,分析了采用不同空间距离算法的流体识别模型在识别气层与水层方面的不同能力,所构建的判别模型在四川盆地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进行了应用,模型预测准确率在83%以上。进而结合识别模型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优化模型,与欧氏模型、马氏模型相比较,对储层流体性质的识别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率为97.22%。同时对传统的气测解释技术也提出了一个基于严格数学意义上的评价方法,并对新建识别模型和传统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录井解释 流体识别 判别模型 空间距离 欧氏距离 马氏距离 天然气组分 四川盆地西部 晚三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泥-流体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及运移模式 被引量:13
17
作者 金博 刘震 李绪深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0-823,共14页
莺歌海盆地发育多期泥-流体底辟。底辟活动的多期性造成底辟区断裂和裂隙不断开启,输导天然气从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充注底辟两侧及周缘的砂体,在剖面上构成树形样式,称之为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底辟树型输导系统连通了浅层和中-深层的构... 莺歌海盆地发育多期泥-流体底辟。底辟活动的多期性造成底辟区断裂和裂隙不断开启,输导天然气从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充注底辟两侧及周缘的砂体,在剖面上构成树形样式,称之为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底辟树型输导系统连通了浅层和中-深层的构造和岩性圈闭,是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构造及岩性天然气藏成藏的主要输导通道和样式,其相应运移方式分为能量保持型和能量释放型两种。本文提出了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发育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及其运移的地质模型,泥-流体底辟活动控制下的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及其运移模型是对伸展—转换盆地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流体底辟 底辟树型输导系统 天然气运移模式 中央凹陷带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钻井液浸泡下泥页岩力学特性及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6
18
作者 耿殿栋 亓宪寅 +2 位作者 付鹏 王胜伟 柯婷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9-118,共10页
页岩油气钻探过程中,钻井液长期的侵蚀弱化促使泥页岩微裂缝延伸扩张,导致岩体强度降低,并严重威胁井壁稳定。为了探究泥页岩在不同钻井液浸泡环境下的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首先运用X射线衍射法和环境扫描电镜,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泥页... 页岩油气钻探过程中,钻井液长期的侵蚀弱化促使泥页岩微裂缝延伸扩张,导致岩体强度降低,并严重威胁井壁稳定。为了探究泥页岩在不同钻井液浸泡环境下的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首先运用X射线衍射法和环境扫描电镜,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及结构;然后开展了不同浸泡体系、不同浸泡时间下泥页岩的单轴压缩试验,并研究了在钻井液弱化作用下泥页岩峰值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力学参数的变化机理;最终基于应变等效原理和Weibull统计分布理论,建立了岩石在钻井液浸泡和单轴加载作用下的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泥页岩层主体黏土矿物含量高,脆性矿物丰富,微裂缝分布密集;泥页岩的弹性模量随浸泡环境的不同及浸泡时间的增加而改变,与油基钻井液浸泡条件下的岩样相比,水基钻井液浸泡对其强度、弹性模量的削弱作用更加明显;通过拟合不同钻井液弱化作用下泥页岩的力学参数变化趋势,分别得出了水基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浸泡后岩样的弹性模量关于浸泡时间的预测模型;针对钻井液弱化作用下的泥页岩,引入了考虑孔隙压缩阶段影响的单轴加载岩石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较好地表征了在钻井液弱化和单轴加载耦合作用下岩样的损伤演化规律,揭示了泥页岩在不同钻井液浸泡下的弱化损伤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泥页岩 力学特性 损伤演化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海岸中部近岸沉积物重力流输运过程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雲 于谦 +4 位作者 万洁颖 杜智运 王黎 王韫玮 高抒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55-1767,共13页
[目的]重力流是沉积物跨海岸/陆架输运的重要机理,对地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重力流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持续时间也很短暂。重力流的这两个固有特性,直接决定了其野外观测的困难性。近30年来,在全球海岸和陆架区域观测到重力流的研究... [目的]重力流是沉积物跨海岸/陆架输运的重要机理,对地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重力流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持续时间也很短暂。重力流的这两个固有特性,直接决定了其野外观测的困难性。近30年来,在全球海岸和陆架区域观测到重力流的研究整体上仍然较为有限。重力流野外观测的缺乏,导致对其输运过程的认识尚不完善。[方法]2018年秋季,在江苏海岸中部近岸海域放置海底三脚架,实施连续8个潮周期的野外观测。[结果]野外观测捕捉到8次高浓度浮泥层事件,发现5次重力流输运过程。[结论]重力流由上覆水体沉积物沉降或波浪再悬浮底床沉积物形成,由潮致底部切应力或波浪与潮流共同导致的底部切应力维持。近底高浓度浮泥层内的沉积物在潮流的作用下,会向上扩散,重力流从而消亡。观测结果支持经典重力流浮力—阻力模型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浮泥层 浮力—阻力模型 沉积物输运 江苏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泥浆喷雾干燥塔的优化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温俊云 冯俊小 +2 位作者 桑琪 樊欢豹 白伟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5,共8页
为了给陶瓷工业浆液干燥过程提供参考,对以高温烟气为热源,带有双层整流板和12个压力雾化喷嘴的陶瓷泥浆喷雾干燥塔进行模拟,对干燥塔的进风结构、雾化器结构、排风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进风结构最优设置是塔头锥角为40°,整流... 为了给陶瓷工业浆液干燥过程提供参考,对以高温烟气为热源,带有双层整流板和12个压力雾化喷嘴的陶瓷泥浆喷雾干燥塔进行模拟,对干燥塔的进风结构、雾化器结构、排风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进风结构最优设置是塔头锥角为40°,整流板间距为400 mm,上下层整流板的开孔率分别为0.3040和0.1718;压力雾化喷嘴的相对合理高度是2 m,雾化锥角最优设置是36°;排风结构采用管口正对出料口的弯管形式。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入口烟气温度、气浆比、喷雾压力对干燥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对于含水量为34%的陶瓷泥浆,最佳操作工况为:入口烟气温度不能低于918.54 K,气浆比不得低于4.61;当入口烟气温度为963 K时,气浆比不得高于4.88;当气浆比为5.235时,入口烟气温度不得高于939.39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泥浆 喷雾干燥 计算流体力学 多相流 离散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