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稻田和旱地油菜产量的影响及其对冻害的响应
1
作者 盛倩男 方娅婷 +6 位作者 赵剑 杜思垚 胡行珍 余秋华 朱俊 任涛 鲁剑巍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86-1298,共13页
蕾薹期冻害是限制冬油菜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优化养分管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油菜冻害胁迫。在2023/2024年,我国长江流域经历了2轮寒潮天气,油菜生产均受到不同程度减产。为探究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稻田油菜(水稻-油菜)和旱地油菜(玉米-... 蕾薹期冻害是限制冬油菜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优化养分管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油菜冻害胁迫。在2023/2024年,我国长江流域经历了2轮寒潮天气,油菜生产均受到不同程度减产。为探究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稻田油菜(水稻-油菜)和旱地油菜(玉米-油菜)生长的影响及其对冻害的响应,利用湖北省沙洋县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结合2022/2023和2023/2024年2个油菜生长季的气象因子,以稻田油菜(水稻-油菜轮作)和旱地油菜(玉米-油菜轮作) 2种油菜种植方式为主处理,以不施肥(CK)、习惯施肥(CF)、优化施肥(NPK)和优化施肥+秸秆+有机肥(NPK+S+M)4个处理作为副处理,分析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地上部生物量,并进一步得出2种轮作模式下油菜对冻害胁迫的响应差异。研究表明, 2022/2023年(对照年)旱地油菜产量较稻田油菜高(CK处理除外),而在2023/2024年(冻害年)稻田油菜产量均高于旱地油菜。在CK、CF、NPK和NPK+S+M处理,稻田油菜的冻害减产率分别为74.9%、54.6%、61.1%、68.1%,旱地油菜的冻害减产率分别为70.8%、71.7%、69.0%、71.6%。冻害对稻田和旱地油菜的单株角果数影响最大,分别平均减少28.3%和29.7%;其次是千粒重,分别平均降低16.5%和38.8%,且冻害后增加了千粒重对油菜产量的贡献度。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对不同养分管理和冻害的响应程度与产量趋势一致。进一步对油菜生长指标和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油菜产量与受冻害时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0℃天数、≤–3℃天数和总降雨量呈负相关。综上,旱地油菜和稻田油菜产量对适应低温胁迫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并受到养分管理的影响,稻田油菜的抗冻效果优于旱地油菜,油菜生长应该提供充足的养分条件,以习惯施肥处理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管理 水稻-油菜轮作 玉米-油菜轮作 冻害 油菜籽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轮作补贴对职业粮农油菜产量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
2
作者 张予涵 翁贞林 +1 位作者 林竹雨 高雪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8-589,共12页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推广水稻-油菜轮作(稻油轮作)是促进油菜扩面增产、提高食用油自给水平的重要途径。稻油轮作补贴作为政府的关键政策工具,是否对油菜产量产生激励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粮油生产核心主体职业粮农的视角,...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推广水稻-油菜轮作(稻油轮作)是促进油菜扩面增产、提高食用油自给水平的重要途径。稻油轮作补贴作为政府的关键政策工具,是否对油菜产量产生激励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粮油生产核心主体职业粮农的视角,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江西省303份职业粮农的调研数据,运用OLS线性回归、分位数回归、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探讨稻油轮作补贴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表明:第一,稻油轮作补贴对油菜产量有促进作用,补贴金额每提升10%,油菜产量会增加2.38%。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及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第二,稻油轮作补贴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在不同职业粮农中有较大差异,补贴政策对二熟制轮作模式和稻油轮作规模适中的职业粮农油菜产量的提升作用更显著。第三,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劳动力农内配置水平在稻油轮作补贴影响油菜产量的路径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贡献了34.88%的权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社会网络正向调节劳动力农内配置水平与油菜产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稻油轮作补贴对油菜产量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当优化油菜种植补贴政策,加强补贴的动态调整,培育油菜生产的经营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轮作补贴 油菜产量 劳动力农内配置水平 社会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稻油轮作模式中的水稻种植结构变化
3
作者 刘丹 田俊 段里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2-693,共12页
为解决江西省在大力发展油菜过程中出现的稻油争地问题,利用江西省85个气象站1961—2022年气象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稻油轮作模式中水稻种植结构和双季稻熟性搭配的变化特征,重点关注了2011—2022年水稻种植结构和双季稻熟性搭配... 为解决江西省在大力发展油菜过程中出现的稻油争地问题,利用江西省85个气象站1961—2022年气象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稻油轮作模式中水稻种植结构和双季稻熟性搭配的变化特征,重点关注了2011—2022年水稻种植结构和双季稻熟性搭配。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油菜正常生长的情况下, 1)油菜收获日期(水稻移栽)南北差异大,南部收获(水稻移栽)早,北部收获(水稻移栽)晚。在气候变暖条件下,油菜收获日期(水稻移栽)整体呈提前的趋势, 2011—2022年较20世纪60年代提前13 d,赣南地区(即赣州)油菜收获时间为4月上旬,九江为5月上旬,其他地区为4月中下旬;赣南大部分地区水稻移栽时间为4月中旬,赣北赣中大部为4月下旬—5月上旬。2) 1961—1990年,一季稻、再生稻和双季稻种植区域变化不大;1991年开始,再生稻和双季稻种植北界向北推进,江西省一季稻种植范围逐渐缩小,再生稻和双季稻种植范围逐渐扩大;2011—2022年,吉安南部和赣南可种植双季稻,赣北南部和赣中大部可种植再生稻,其余地区可种植一季稻。3) 1991年开始,双季稻各熟性搭配的北界一直向北推移, 2011—2022年,早熟+早熟品种搭配种植区域分布在吉安南部和抚州南部边缘,早熟+中熟品种搭配区域分布在赣南北部,早熟+晚熟或中熟+中熟品种搭配区域分布在赣南中南部。本研究结论可为江西省水稻和油菜的均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利于气象部门针对性地做好稻油轮作生产模式下的气象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轮作 种植结构 水稻 气候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玉米-油菜和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陈 王昆昆 +5 位作者 廖世鹏 杨佳群 丛日环 任涛 李小坤 鲁剑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67-2077,共11页
旱-旱和水-旱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的典型种植模式,氮养分缺乏是油菜产量主要限制因子。利用2016—2023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布置的裂区同田对比定位试验,探究氮肥用量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差异,为科学施氮提... 旱-旱和水-旱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的典型种植模式,氮养分缺乏是油菜产量主要限制因子。利用2016—2023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布置的裂区同田对比定位试验,探究氮肥用量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差异,为科学施氮提供依据。试验设计的主处理为旱地油菜(玉米-油菜)和水田油菜(水稻-油菜)2种轮作模式,副处理为4个氮肥用量(0 kg N hm^(-2)、75 kg N hm^(-2)、150 kg N hm^(-2)、225 kg N hm^(-2)),分析了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氮素积累量等相关指标。7年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和水田油菜的产量和氮素吸收在不同氮肥投入下的响应存在差异。当不施氮或低施氮(75 kg N hm^(-2))时,水田油菜产量显著高于旱地油菜,分别高出53.9%和20.8%,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分别高出57.8%和18.3%;当施氮量为150 kg N hm^(-2)时,2种轮作无显著差异;在高施氮(225 kg N hm^(-2))时,旱地油菜产量和氮素积累量较水田分别增加11.2%和16.0%。旱地油菜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贡献率和表观利用率较水田油菜分别平均增加16.5%、20.5%和22.0%,氮肥对旱地油菜的增产潜力更大,但水田油菜季土壤基础氮素供应量较旱地高61.5%,对氮肥的依赖性更小。综上,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油菜产量和氮素积累,水田油菜在低氮投入下表现出较高的稳产性,而旱地油菜在较高氮投入下丰产潜力更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轮作模式调整油菜施氮量,旱地油菜可以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以获得高产,水田油菜要充分利用土壤供氮能力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以达到油菜高产高效生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菜轮作 水稻-油菜轮作 氮肥用量 油菜产量 氮素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替代化肥对稻油轮作周年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5
作者 潘志军 吴小文 +5 位作者 吴晨阳 陈龙 胡志刚 王慧敏 廖霞 李帆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49-53,共5页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比例沼液替代化肥对稻油轮作周年产量效益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油稻周年轮作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在2个稻油轮作典型生产区(L1、L2),分别设置常规施肥(B0)、沼液替代15%(B15)、30%(B30)和45%(B45)处理,对比不同...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比例沼液替代化肥对稻油轮作周年产量效益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油稻周年轮作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在2个稻油轮作典型生产区(L1、L2),分别设置常规施肥(B0)、沼液替代15%(B15)、30%(B30)和45%(B45)处理,对比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下产量构成、耕层土壤养分和周年产量效益等差异。结果表明:B15和B30周年产量(15.03~15.10 t/hm^(2))和周年效益(5.12万~5.24万元/hm^(2))高于其他处理;B15和B30单株有效角果数(467.1~515.7个)、每角粒数(15.6~17.4粒)和有效穗(314.1万~357.1万穗/hm^(2))均较B0显著提升;沼液替代化肥改善耕层土壤酸碱度,pH值增加2.2%~8.1%,对耕层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影响。由此可知,稻油轮作油菜季适宜沼液替代化肥比例为15%~30%,长期替代的影响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轮作 有机肥 沼液 产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模式对旱地胡麻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海娣 高玉红 +3 位作者 吴兵 剡斌 崔政军 王一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为探明不同轮作模式及茬口对胡麻光合生理参数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12-2020年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以胡麻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胡麻→胡麻→胡麻→胡麻(FFFF)、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FWPF)、胡麻→马铃薯→胡麻→小麦(FPFW)、... 为探明不同轮作模式及茬口对胡麻光合生理参数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12-2020年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以胡麻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胡麻→胡麻→胡麻→胡麻(FFFF)、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FWPF)、胡麻→马铃薯→胡麻→小麦(FPFW)、胡麻→胡麻→小麦→马铃薯(FFWP)、胡麻→小麦→胡麻→马铃薯(FWFP)和胡麻→小麦→马铃薯→小麦(FWPW)6种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茬口、胡麻种植频率及连作年限对西北旱作区胡麻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势、净同化速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旱作农业区胡麻种植制度和明确胡麻高产的光合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处理下胡麻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光合势分别显著提高了8.11%~86.49%、3.54%~42.86%和10.38%~76.58%,小麦茬和马铃薯茬较胡麻茬显著提高,25%和50%频率较100%频率显著提高,且随连作年限缩短而增加,而净同化速率上升的趋势在现蕾期后逐渐显现。此外,轮作改善了胡麻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8.26%~106.00%和20.77%~51.84%(盛花期(F)WPF处理除外)。成熟期轮作处理下胡麻籽粒产量、非籽粒产量与总生物产量较连作分别显著增加了29.89%~109.59%,44.60%~111.90%和38.98%~111.01%,四年连作分别较两年连作显著降低了23.01%,30.85%和28.05%,且随茬口的更换、胡麻种植频率的降低而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胡麻地上部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二者与现蕾期和盛花期胡麻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胞间CO_(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盛花期相关系数大于现蕾期。综上表明,轮作有利于为胡麻创造良好的个体和群体光合作用能力,维持生育中后期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胡麻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其中,胡麻→小麦→马铃薯→小麦为最佳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轮作 茬口 频率 光合生理参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类型对稻-油轮作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饶怡晴 岳子钦 +1 位作者 汪金平 李成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0-789,共10页
水稻-油菜(稻-油)轮作是我国代表性轮作方式之一,然而不合理的氮肥施用导致稻-油轮作系统氮肥利用率下降和氮素流失。为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设尿素(UF)、缓释肥+尿素(SF)、尿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DF)... 水稻-油菜(稻-油)轮作是我国代表性轮作方式之一,然而不合理的氮肥施用导致稻-油轮作系统氮肥利用率下降和氮素流失。为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设尿素(UF)、缓释肥+尿素(SF)、尿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DF)和生物炭+尿素(BF)4个处理,拟探明不同氮肥类型对稻-油轮作系统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类型显著影响NH_3挥发、氮肥利用率与作物产量。1)各处理水稻季氨挥发均高于油菜季。与CK相比,UF、SF、DF和BF处理周年累积NH_3挥发量分别显著提高1.6倍、1.0倍、1.1倍和0.8倍。与UF相比,SF、DF和BF周年累积NH_3挥发量分别显著降低20.5%、19.7%和30.9%。2)与UF相比,SF、DF和BF油菜季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27.9%、10.3%和19.3%,水稻季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49.3%、32.8%和41.5%。3)与UF相比,SF、DF和BF油菜产量分别提高6.7%、2.8%和4.3%,水稻产量分别提高36.7%、14.0%和23.4%。与UF相比,SF油菜季经济效益提高24.3%,SF、DF和BF水稻季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0.7%、21.1%和1.1%,其中SF经济效益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缓释肥+尿素能显著减少稻-油轮作NH_3挥发损失,并更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率、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是一项经济生态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油菜轮作 缓释肥 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水稻轮作对作物吸收累积镉的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于玲玲 朱俊艳 +3 位作者 黄青青 苏德纯 江荣风 李花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2,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利用不同吸镉特性的油菜与水稻轮作,研究镉污染农田土壤上不同轮作体系中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规律,探索重金属污染土壤上农产品安全生产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镉污染农田土壤上,2个不同吸镉特性的油菜品种籽粒的产量没... 通过田间试验,利用不同吸镉特性的油菜与水稻轮作,研究镉污染农田土壤上不同轮作体系中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规律,探索重金属污染土壤上农产品安全生产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镉污染农田土壤上,2个不同吸镉特性的油菜品种籽粒的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高积累镉油菜品种朱苍花籽的籽粒中镉含量为0.29 mg/kg,超出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值的45%;而低积累镉油菜品种川油Ⅱ-93籽粒中镉含量为0.14 mg/kg,符合标准限值。2个油菜品种根系对根际土壤中的镉有不同程度的活化作用,川油Ⅱ-93的根际土有效镉含量由0.41 mg/kg上升到0.72 mg/kg,增长75.6%;朱苍花籽根际土中有效镉含量由0.45 mg/kg上升到0.55 mg/kg,增长22.2%。油菜收获后显著影响了下茬水稻糙米中镉的含量,油菜朱苍花籽成熟收获后种植水稻的轮作体系中,糙米中镉含量为0.22 mg/kg,超过标准限值10%,而其他轮作体系中糙米镉含量符合标准限值。通过品种筛选可以实现镉污染农田土壤的作物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土壤 轮作 生物有效性 油菜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硼肥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在油稻轮作中的后效 被引量:35
9
作者 马欣 石桃雄 +3 位作者 武际 鲁剑巍 石磊 徐芳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61-766,共6页
通过盆栽土培和田间试验,研究两种具有缓释特性的硼肥Etibor-48(Na2B4O7.5H2O,EB)和Colemanite(Ca2B6O11.5H2O,CB)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在油稻轮作中的后效。盆栽试验结果表明,EB和CB各处理第一季油菜产量显著高于不施硼处理(-B)... 通过盆栽土培和田间试验,研究两种具有缓释特性的硼肥Etibor-48(Na2B4O7.5H2O,EB)和Colemanite(Ca2B6O11.5H2O,CB)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在油稻轮作中的后效。盆栽试验结果表明,EB和CB各处理第一季油菜产量显著高于不施硼处理(-B),与硼砂处理(B)比较也有较大提高;安徽广德田间试验结果与盆栽试验结果一致。第二季水稻,盆栽试验各施硼处理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田间试验点,安徽广德和湖北荆州各施硼处理水稻产量与不施硼处理没有显著差异。盆栽试验第三季油菜各处理产量较第一季显著降低;各施硼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不施硼处理。安徽田间试验EB和CB处理第三季油菜子产量仍显著高于不施硼处理,其中CB处理产量最高;而裂区试验,第三季各施硼处理产量没有显著差异,较相对应的不施硼处理油菜子产量均有增加。湖北和安徽田间试验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与湖北荆州试验点土壤有效硼含量较高有关。缺硼土壤施硼能够提高油菜产量并改善油菜品质,但对水稻品质影响不大。研究结果能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油稻轮作系统中不同硼肥的合理高效施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肥 油稻轮作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海州香薷轮作修复铜镉复合污染土壤:大田试验 被引量:13
10
作者 朱俊艳 于玲玲 +3 位作者 黄青青 江荣风 李花粉 苏德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66-1171,共6页
通过高积累镉油菜与高积累铜植物海州香薷轮作的田间试验,研究了镉铜复合污染土壤上植物轮作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规律以及修复效率。结果发现:在镉铜复合污染土壤上,油菜-海州香薷轮作体系中,油菜地上部的生物量达到7.67t·hm-2,籽... 通过高积累镉油菜与高积累铜植物海州香薷轮作的田间试验,研究了镉铜复合污染土壤上植物轮作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规律以及修复效率。结果发现:在镉铜复合污染土壤上,油菜-海州香薷轮作体系中,油菜地上部的生物量达到7.67t·hm-2,籽粒产量1.59t·hm-2,但是籽粒中镉和铜含量超过标准限值90%和33%。油菜-海州香薷轮作体系,植物地上部吸收积累的镉和铜总量分别为35.16g·hm-2和400.68g·hm-2,其中油菜对镉积累的贡献占83%,海州香薷对铜积累的贡献占73%。轮作体系中植物对镉和铜的提取效率分别为0.2%和0.07%。研究结果表明,油菜与海州香薷轮作不适用于该铜镉重度复合污染土壤,不仅油菜籽粒达不到食品卫生标准的要求,而且土壤修复的年限比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铜复合污染 油菜 海州香薷 植物修复 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下基于机插粳稻稳产和氮肥高效的氮肥运筹方式 被引量:11
11
作者 龙瑞平 张朝钟 +7 位作者 戈芹英 李贵勇 夏琼梅 朱海平 马淑琴 万卫东 王勤 杨从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6-656,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旱作茬口对水旱轮作系统中机插粳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索不同轮作模式中机插粳稻氮肥减施方式,实现减肥不减产、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方法】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选择油菜–水稻、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 【目的】研究不同旱作茬口对水旱轮作系统中机插粳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索不同轮作模式中机插粳稻氮肥减施方式,实现减肥不减产、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方法】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选择油菜–水稻、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3种主要轮作模式,以当地主推的粳稻品种隆科16号为试材,设置6个穗肥氮素用量(N 0、90、120、150、180和210 kg/hm2)处理,分别以N0、N90、N120、N150、N180、N210表示,按6∶4的比例用作促花肥和保花肥,并以当地高产施氮技术处理(共施N 285 kg/hm2,基肥、蘖肥、促花肥和保花肥各1/4)为对照(CK),研究了机插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素吸收、运转及利用效率。【结果】前茬为油菜的稻田土壤含氮量最高,其次为小麦茬,最低的为蚕豆茬。3种轮作模式下,不同穗肥施用量间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同氮素用量下,油菜茬口水稻的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其次是小麦茬口,最低的是蚕豆茬口。3个轮作茬口下,两年平均水稻产量均以N 180 kg/hm2处理最高,与CK相比,在施N减少36.84%的情况下,油菜和小麦茬口的稻谷产量基本保持稳定,蚕豆–水稻模式稻谷增产3.94%。但第二年继续同样处理,油菜、小麦和蚕豆茬口的水稻平均产量分别减少1.07、0.30和0.29t/hm2。只施穗肥氮可增加水稻的有效穗,虽然有效穗的增加量略低于对照,但总颖花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油菜–水稻模式中穗肥用量为N 180 kg/hm2的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结论】在水旱轮作系统中,油菜茬口残留的肥力要高于小麦和蚕豆茬口。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轮作,两年内水稻可不施基肥和分蘖肥,只施N 180kg/hm2作穗肥,按促花肥∶保花肥为6∶4的比例施用,能够实现减肥不减产的目标。而油菜–水稻轮作体系采用此施肥方法,减氮效果明显,但持续减氮栽培可能会大幅降低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粳稻 油菜–水稻轮作 小麦–水稻轮作 蚕豆–水稻轮作 氮肥运筹 氮素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作为前作植物对油菜根肿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蕾 唐林 +5 位作者 黄小琴 杨潇湘 伍文宪 向运佳 周西全 刘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0-485,共6页
为了解前作大豆对后茬油菜根肿病的影响,采用大田轮作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研究大豆、白菜、油菜分别作为前作,调查后茬油菜根肿病的发生和土壤中休眠孢子含量,比较分析了不同前作的根系分泌物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前... 为了解前作大豆对后茬油菜根肿病的影响,采用大田轮作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研究大豆、白菜、油菜分别作为前作,调查后茬油菜根肿病的发生和土壤中休眠孢子含量,比较分析了不同前作的根系分泌物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前作大豆,后茬油菜根肿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34.00%和19.26、土壤休眠孢子含量为1.45×106个/克土壤,显著低于前作为油菜、白菜和撂荒对照的相应量。大豆、油菜和白菜根系分泌物均可刺激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与根肿菌休眠孢子共培6 d后,大豆根系分泌物培养的休眠孢子萌发率为29.82%,显著高于白菜(15.52%)、油菜根系分泌物(14.83%)和营养液(6.48%)培养下的萌发率。据此推测,前作种植大豆,后茬油菜根肿病发生和危害减轻,原因应与大豆根系分泌物刺激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产生的游动孢子因缺少寄主植物而死亡,导致诱发病害的初侵染源(土壤中休眠孢子含量)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根肿病 大豆 轮作 休眠孢子含量 根系分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不同轮作系统作物产量、效益和氮素吸收及前后作土壤养分动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宝林 邹小云 +1 位作者 宋来强 官春云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7,31,共8页
于2012~2013年在江西省油菜主产县(市)开展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稻田不同轮作系统对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季休闲后种植水稻相比,冬季种植油菜后早、中、晚稻的平均单株有效穗数分别提... 于2012~2013年在江西省油菜主产县(市)开展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稻田不同轮作系统对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季休闲后种植水稻相比,冬季种植油菜后早、中、晚稻的平均单株有效穗数分别提高了7.54%、2.63%和0.47%,平均单株实粒数分别提高了12.73%、5.82%和0.03%,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10.03%、8.75%和4.59%;在6种轮作系统中,以油菜-早稻-晚稻轮作系统的经济效益最高;冬季种植油菜可以提高早稻和中稻的氮、磷、钾素的总积累量和吸收利用率;冬季种植油菜还可以提高稻田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降低稻田土壤的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系统 油菜 水稻 产量 氮素吸收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油菜耐缺锰能力田间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方正 吕世华 张福锁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共4页
选用耐缺锰能力不同的 7个油菜品种和 2个小麦品种 ,在水旱轮作的严重缺锰土壤上 ,进行了 2种作物不同品种耐缺锰能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同样的缺锰土壤上 ,油菜的耐缺锰能力明显高于小麦。 7个油菜品种中 ,有 5个品种仅在秧田期... 选用耐缺锰能力不同的 7个油菜品种和 2个小麦品种 ,在水旱轮作的严重缺锰土壤上 ,进行了 2种作物不同品种耐缺锰能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同样的缺锰土壤上 ,油菜的耐缺锰能力明显高于小麦。 7个油菜品种中 ,有 5个品种仅在秧田期出现了轻度缺锰症 ,但持续时间较短 ,移栽至大田后所有油菜品种均未出现缺锰症 ,且缺锰处理植株叶色、长势和收获后的籽粒产量与正常供锰处理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而 2个小麦品种则从分蘖期开始出现缺锰症 ,并一直持续到孕穗期。其中 ,耐缺锰能力相对较弱的川麦 2 2号发病更为严重。缺锰胁迫使小麦减产 30 %以上。在水旱轮作的缺锰土壤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油菜 水旱轮作 耐缺锰能力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油菜轮作模式下硼肥及其后效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欣 韩宝吉 +1 位作者 张丽梅 石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1-865,888,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硼砂(B,Na_2B_4O_7·10H_2O)、Ulexitegranular(UB,NaCaB5O_9·8H_2O)、Etibor-48(EB,Na_2B_4O_7·5H_2O)和Colemanite(CB,Ca_2B_6O_(115)H_2O)四种硼肥在花生-油菜轮作中的肥效及其后效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硼砂(B,Na_2B_4O_7·10H_2O)、Ulexitegranular(UB,NaCaB5O_9·8H_2O)、Etibor-48(EB,Na_2B_4O_7·5H_2O)和Colemanite(CB,Ca_2B_6O_(115)H_2O)四种硼肥在花生-油菜轮作中的肥效及其后效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按正常施硼量(纯硼用量1.70kg/hm^2)基施硼砂、UB、EB和CB四种硼肥,花生和油菜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两倍施硼量(纯硼用量3.40kg/hm^2)与正常施硼量相比,不同硼肥处理作物增产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土壤有效硼含量0.49mg/kg时,作物增产率并不随施硼量的继续增加而升高。基施四种硼肥,三季作物收获后土壤有效硼含量均高于0.5mg/kg,秸秆硼含量与作物产量也显著高于不施硼处理。基施硼肥可以改善土壤有效硼状况,具有较强缓释性的硼肥UB和CB在第二季和第三季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在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土壤有效硼状况和硼肥本身的缓效性作为基施长效硼肥合理推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肥 花生-油菜轮作 增产率 后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免耕覆膜栽培和氮水平对稻-油轮作田油菜季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董瑜皎 袁江 吕世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27-1032,共6页
为探讨长期免耕覆膜栽培方式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油轮作体系油菜季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选取在四川丘陵区已连续10年进行水稻-油菜轮作的定位试验田,于2013年油菜成熟期,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3种耕作栽培方式(传统耕作栽培:水稻季和... 为探讨长期免耕覆膜栽培方式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油轮作体系油菜季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选取在四川丘陵区已连续10年进行水稻-油菜轮作的定位试验田,于2013年油菜成熟期,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3种耕作栽培方式(传统耕作栽培:水稻季和油菜季均翻耕+水稻季不覆膜处理;免耕不覆膜:水稻季油菜季均免耕+水稻季不覆膜处理;免耕覆膜:水稻季油菜季均免耕+水稻季覆膜处理)下3个施氮水平[0 kg/hm2(CK)、150 kg/hm2(N150)、225 kg/hm2(N225)]对稻油轮作制油菜季杂草群落的影响。试验田共记录到杂草16种,每种处理都出现的杂草有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斑种草(Bothriospermum chinense Bunge)、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mb)和鼠鞠草(Gnaphalium affine D.Don),其中毛茛是长期稻油轮作下所有处理均包括的油菜季优势杂草,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大巢菜(Vicia sativa L.)和短穗铁苋菜(Acalypha brachystachya Hornem)的田间优势逐渐减少,棒头草和斑种草的优势增加。结果表明:栽培方式和施氮水平能够改变长期稻—油轮作田油菜季杂草群落的组成、杂草总密度以及某些杂草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杂草的物种数和总密度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相对于传统耕作栽培,免耕栽培下杂草物种数增加,且丰富了田间的优势杂草群组,而免耕栽培水稻季覆膜降低了油菜季杂草物种数和田间杂草总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免耕 覆膜栽培 氮水平 水稻-油菜轮作 杂草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硼肥对油-棉轮作中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后效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欣 韩宝吉 +1 位作者 张丽梅 石磊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在湖北洪湖和安徽望江分别进行油菜-棉花轮作田间试验,研究Etibor-48(EB)和Colemanite(CB)两种硼肥在油菜-棉花轮作中的肥效及其后效对棉花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北洪湖油菜-棉花轮作EB和CB处理棉花的现蕾期和开... 在湖北洪湖和安徽望江分别进行油菜-棉花轮作田间试验,研究Etibor-48(EB)和Colemanite(CB)两种硼肥在油菜-棉花轮作中的肥效及其后效对棉花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北洪湖油菜-棉花轮作EB和CB处理棉花的现蕾期和开花期有不同程度的提前,且EB处理棉花株高和单株果枝台数增加,但两季作物增产均不显著。安徽望江棉花-油菜轮作EB和CB处理时,两季作物均显著增产,且EB处理当季棉花增产效果最好,CB(粒径3 mm)处理的后效好于EB。CB(粒径3 mm)作为基施硼肥增产效果较好,适于做基施长效硼肥。硼肥EB和CB对棉花品质无显著影响,对油菜品质的影响表现为提高含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肥 油棉轮作 产量 品质 后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轮作下不同播期庆油1号栽培试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桃翠 钟世良 +4 位作者 朱程 唐世义 胡承伟 刘希忠 李英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1期31-33,共3页
为解决重庆市稻油轮作的茬口对接问题,开展了庆油1号播期试验。通过与对照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比较,确定适期播种可以缩短庆油1号生育期并获得较高产量,较好解决了重庆稻油轮作模式的油菜品种选择和播期问题,为稻油轮作... 为解决重庆市稻油轮作的茬口对接问题,开展了庆油1号播期试验。通过与对照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比较,确定适期播种可以缩短庆油1号生育期并获得较高产量,较好解决了重庆稻油轮作模式的油菜品种选择和播期问题,为稻油轮作模式的大面积推广示范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轮作 茬口 播期试验 推广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氮肥增产增效综合调控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20,共8页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油菜主要产区,水稻-油菜轮作是主要种植模式。施肥是维持和提升轮作系统生产力的物质基础,肥料尤其是氮肥的施用对提高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过量或不合理施用不仅造成作物抗逆能力弱、氮肥利用率低、品质和经...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油菜主要产区,水稻-油菜轮作是主要种植模式。施肥是维持和提升轮作系统生产力的物质基础,肥料尤其是氮肥的施用对提高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过量或不合理施用不仅造成作物抗逆能力弱、氮肥利用率低、品质和经济效益差,而且导致养分在环境中累积,影响大气、水体质量和人畜健康。本文针对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耕层土壤碳氮含量低,氮肥用量高、损失严重、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通过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周年养分运筹、土壤碳氮协同调控、缓/控释肥料施用对氮损失的阻控、施肥方法的改进、高产高效栽培等技术协同优化建立综合调控模式,以期为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氮肥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水稻-油菜轮作 农业绿色发展 碳氮协同调控 秸秆还田增碳 缓/控释肥料 增产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植减氮对三熟区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芳东 吕伟生 +3 位作者 符明金 郭熙 孙小香 赵小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85-291,共7页
2017-2018年在长江中游三熟制区(江西进贤)开展油菜-早稻-晚稻3季作物田间试验,初步探究了油稻稻秸秆还田下密植减氮对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为三熟制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 2017-2018年在长江中游三熟制区(江西进贤)开展油菜-早稻-晚稻3季作物田间试验,初步探究了油稻稻秸秆还田下密植减氮对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为三熟制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油稻稻三熟秸秆还田条件下,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种植密度能够促进油菜及双季水稻群体生长,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增密30%、减氮20%的密植减氮处理,可以满足油稻稻3季作物生育期内的氮素需求,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并明显提高氮肥利用率。总体而言,密植减氮栽培能够达到甚至略高于常规栽培的产量水平,尤其是在高肥力条件下。短期内的密植减氮栽培并不会造成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及库容量显著降低,但在低肥力条件下显著降低了耕层的碱解氮含量及库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稻稻轮作 秸秆还田 密植减氮 土壤肥力 产量 氮素库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