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6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and modeling of Triassic Oil shale in southern Ordos Basin using geochemical records 被引量:7
1
作者 LI De-lu LI Rong-xi +3 位作者 TAN Cheng-qian ZHAO Di) LIU Fu-tian ZHAO Bang-s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436-3456,共21页
Based on the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biomarkers of the oil shale from the Chang 7 sub-unit in the southern Ordos Basin,th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and organic source of the oil shale are discussed.Biomarkers analyses... Based on the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biomarkers of the oil shale from the Chang 7 sub-unit in the southern Ordos Basin,th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and organic source of the oil shale are discussed.Biomarkers analyses show that the oil shale has a homologous organic matter source,with a mix of plankton and advanced plants.U/Th and V/Ni ratios suggest that the redox condition is dominated by a reducing condition,and the degree of anoxia in the Tongchuan are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Xunyi area.Sr/Ba ratios illustrate that the oil shale is deposited in fresh water and the paleosalinity in the Tongchuan area is slightly higher.Fe/Ti ratios imply that the Tongchuan area underwent obvious hydrothermal fluid activities.Sr/Cu ratios show warm and humid paleoclimate in both areas.As assessed by(La/Yb)NASC,the deposition rate in the Tongchuan area is relatively lower.Fe/Co and Th/U ratios suggest that the paleo-water-depth in the Tongchuan area is deeper.The source rock could have the advance plants source,which must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Qinling orogeny.Comparing the paleoenvironment,the Tongchuan area has better depositional conditions,and is the key oil shale exploration area in the southern Ordos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shale geochemistry depositional model Chang 7 Ordos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acid treatments on Moroccan Tarfaya oil shale and pyrolysis of oil shale and their kerogen 被引量:7
2
作者 ABOULKAS A El HARFI K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9-667,共9页
In this study,the kerogen of oil shale from Moroccan Tarfaya deposits was isolated and the changes in the initial organic matter during the removal of the mineral matrix were examined.Chloroform extraction of the oil ... In this study,the kerogen of oil shale from Moroccan Tarfaya deposits was isolated and the changes in the initial organic matter during the removal of the mineral matrix were examined.Chloroform extraction of the oil shale increases the intensity of the peaks in the X-ray diffractograms.Infrared spectra and X-ray diffractograms reveal the presence of mineral,calcite,quartz,kaolinite,and pyrite in the mineral matrix of the oil shale.Hydrochloric and hydrofluoric acids dissolution do not alter the organic matter.The nonisothermal weight loss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at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the isolated kerogen can be described by first-order reaction.A single kinetic expression is valid over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kerogen pyrolysis between 433K and 873K.Furthermor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moval of mineral matter causes a decrease in the activation energies of the pyrolysis reactions of oil sh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矿物 方解石 氢氟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LOGICAL MARKER OF MIDDLE JURASSIC OIL SHALE SEQUENCE FROM SHUANGHUI AREA,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3
作者 Lin Jinhui , Yi Haisheng, Li Yong, Deng Bin, Wang Jiangzhe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03-403,共1页
The oil shale with marine origin was first reported in 1987 from Shuanghui of the Qiangtang region. Its depositional sequence consists of brown\|black oil shale interbedded massive to thin limestone. Eleven oil shale ... The oil shale with marine origin was first reported in 1987 from Shuanghui of the Qiangtang region. Its depositional sequence consists of brown\|black oil shale interbedded massive to thin limestone. Eleven oil shale beds occur and aggregated thickness is up to 47 38m. It deposit age is confined in middle Jurassic by fossils identification. Nine samples selected from horizons with high\|organic contents have been examined by organic geochemistry approach. The oil\|shale range widely in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oc), average in 8 34%, maximum values reaching 26.12%. Toc are markedly varied in vertical section. The Upper and lower members are slightly low and increase in the middle. The oil\|shale sedim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centration in chloroform bitumen“A”(608~18707)×10 -6 )and total hydrocarbon ((311~5272)×10 -6 ).The Rock\|Eval T \|max data (434~440℃) and vitrinite reflectance values (0.88%~1.26%) indicate that oil\|shale sequence are mature in all samples. The organic matter is predominantly made up of typeⅡ kero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shale biological marker organic geochemistry ANOXIC event QIANGTANG PLATEAU Northern TIB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richment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custrine medium-to-high maturity shale oil in China
4
作者 ZHAO Wenzhi ZHU Rukai +2 位作者 LIU Wei BIAN Congsheng WANG Ku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2-259,共18页
Successful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shale oil exploration in several lacustrine basins in China,indicating a promising future for shale oi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Current exploration results have revealed t... Successful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shale oil exploration in several lacustrine basins in China,indicating a promising future for shale oi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Current exploration results have revealed the following major conditions of lacustrine shale oil accumulation:(1)stable and widely distributed shale with a high organic abundance and appropriate thermal maturity acts as a fundamental basis for shale oil retention.This shale exhibits several critical parameters,such as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greater than 2%,with optimal values ranging from 3% to 4%,kerogen Ⅰ and Ⅱ_(1) as the dominant organic matter types,and vitrinite reflectance(R_(o))values greater than 0.9%(0.8% for brackish water environments).(2)Various types of reservoirs exhibiting brittleness and a certain volume of micro-nanoscale pores are critical conditions for shale oil accumulation,and these reservoirs have porosities greater than 3% to 6%.Moreover,when diagenesis is incipient,pure shales are not favorable for medium-to-high maturity shale oil enrichment,whereas tight sandstone and hybrid rocks with clay content less than 20% are favorable;however,for medium-to-late-stage diagenesis,pure shales with a clay content of 40% are favorable.(3)The retention of a large amount of high-quality hydrocarbons is the factor that best guarantees shale oil accumulation with good mobility.Free hydrocarbon content exceeding a threshold value of 2 mg/g is generally required,and the optimum value is 4 mg/g to 6 mg/g.Moreover,a gas-oil ratio exceeding a threshold value of 80 m^(3)/m^(3) is required,with the optimal value ranging from 150 m^(3)/m^(3) to 300 m^(3)/m^(3).(4)High-quality roof and floor sealing conditions are essential for the shale oil enrichment interval to maintain the overpressure and retain a sufficient amount of hydrocarbons with good quality.Lacustrine shale oil distributions exhibit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1)major enrichment areas of shale oil are located in semi-deep to deep lacustrine depositional areas with external materials,such as volcanic ash fallout,hydrothermal solutions,and radioactive substances with catalytic action,as inputs;(2)intervals with“four high values and one preservation condition”govern the distribution of shale oil enrichment intervals;and(3)favorable assemblages of lithofacies/lithologies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enrichment area.According to preliminary estimates,China has 131×10^(8) to 163×10^(8) t of total shale oil resources with medium-to-high thermal maturity,among which 67×10^(8) to 84×10^(8) t is commercial.These resources are primarily located in the Chang 7^(1+2) interval in the Ordos Basin,Qing 1+2 members in Gulong sag in the Songliao Basin,Kongdian and Shahejie formations of Cangdong sag,Qikou sag and the Jiyang depression in the Bohai Bay Basin,and Lucaogou Formation in the Jungga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um-to-high maturity shale oil sweet-spot zone enrichment conditions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assessment standard onshore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钱永新 赵毅 +5 位作者 刘新龙 刘鸿 刘国梁 朱涛 邹阳 陈方文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型可划分为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等,粉砂岩类储层以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泥岩类储层以陆源-内源混积物为主,白云(灰)岩类储层以内源化学沉积为主;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储层孔隙喉道尺寸依次减小,孔隙连通性依次变差。②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好,其次是泥岩类储层,白云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差,孔径较大的孔隙和微裂缝中的游离油含量较高,孔径较小的孔隙中的吸附油含量较高。③玛湖凹陷风城组优质烃源岩和优质储层分别控制着页岩油的高产区域和高产层段,长英质矿物含量、有效孔隙度值、游离油孔隙度值、裂缝密度和脆性指数等均较高的储层是页岩油高产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低温氮气吸附 孔径分布 游离油 吸附油 裂缝密度 脆性指数 风城组 二叠系 玛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宇 赵培荣 +5 位作者 高山林 张华 申宝剑 钱恪然 王鹏威 李鹏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7,共12页
近年来,中国石化实行“以顶层设计推进规划引领工程,以基础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以技术迭代推进提质创效工程,以协同攻坚推进规模增储工程”等一系列覆盖规划部署、理论技术、工程管理等全链条的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措施,打造了四川盆... 近年来,中国石化实行“以顶层设计推进规划引领工程,以基础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以技术迭代推进提质创效工程,以协同攻坚推进规模增储工程”等一系列覆盖规划部署、理论技术、工程管理等全链条的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措施,打造了四川盆地新区新层系海相页岩气、东部断陷盆地多类型陆相页岩油等一批具有引领意义的示范工程,推动了多领域页岩油气勘探高质量协同发展。系统梳理中国石化在页岩油气勘探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果,总结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的重要举措,提出页岩油气未来攻关方向。展望未来,中国石化将夯实页岩油气资源基础,坚定页岩油气勘探信心,持续深化和完善“二元富集”理论,贯彻价值引领全局理念,坚持6个“一体化”运行模式,高质量推进页岩油气战略突破发现,落实规模增储上产阵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化 页岩油气 高质量勘探 主要举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前置CO_(2)压裂返排提高原油动用机理--以长庆油田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齐银 薛小佳 +7 位作者 戴彩丽 陶亮 陈文斌 杜现飞 张同伍 陈强 陈超 孙永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8,共7页
通过系列实验探究CO_(2)压裂返排纳微米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层位动用差异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页岩岩心CO_(2)压裂返排驱油效率平均达到60%左右,其中大孔原油贡献度超过70%,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CO_(2)返排驱油过程,长8... 通过系列实验探究CO_(2)压裂返排纳微米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层位动用差异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页岩岩心CO_(2)压裂返排驱油效率平均达到60%左右,其中大孔原油贡献度超过70%,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CO_(2)返排驱油过程,长8和长7层采出程度接近,均好于长6层岩心。长8和长7层增能系数比长6层提高9.5和3.8倍,具有更好的增能效果。压裂过程前置CO_(2)能够在返排过程中抽提原油中的低碳数组分,C 13以下增加6.2%,C 13—C 33减少7.5%。CO_(2)在改变岩石润湿性的同时,促使原油在纳微米孔隙中形成连续相,进而减少气液相界面运移阻力。CO_(2)返排驱油可有效降低孔喉原油动用下限,最低可达149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压裂 提高采收率 作用机理 页岩油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源——储耦合特征及页岩油气甜点优选 被引量:1
8
作者 魏志红 石文斌 +4 位作者 魏祥峰 刘苗苗 陈超 王道军 谢佳彤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52,共16页
为了落实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源—储关系,明确页岩油气甜点层段,基于岩矿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地球化学分析及不同纹层剥离测试、核磁共振分析等多种手段,系统分析了页岩的结构、纹层、矿物、有机质丰度、储集性能及含油气... 为了落实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源—储关系,明确页岩油气甜点层段,基于岩矿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地球化学分析及不同纹层剥离测试、核磁共振分析等多种手段,系统分析了页岩的结构、纹层、矿物、有机质丰度、储集性能及含油气性,并划分了页岩源—储耦合类型,明确了其对页岩油气甜点分布的控制作用,最后落实了侏罗系页岩油气的甜点层段。研究结果表明:(1)侏罗系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于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一亚段(以下简称东一亚段)、凉高山组二段下亚段(以下简称凉二下亚段),并可识别出10种岩相,其中灰黑色富碳粉砂纹层黏土页岩、灰黑色富碳介屑纹层黏土页岩为最有利岩相。(2)东一亚段(4)层、凉二下亚段(6)层—(8)层页岩具有中高总有机碳含量(TOC)、高孔隙度、高含油气性特征。(3)侏罗系页岩中发育黏土矿物纹层、长英质碎屑纹层、介屑/碳酸盐矿物纹层,其中黏土矿物纹层具有最高的生烃能力与含油气性;宏观上夹层起隔挡封闭作用,有利于页岩油气原位滞留。(4)侏罗系页岩中可识别出6种源—储耦合类型,其中,高TOC—高孔型、中高TOC—高孔型、高TOC—高孔/微裂缝型源—储耦合系数最高。结论认为:(1)东一亚段的(2)层、(4)层、凉二下亚段的(6)层、(8)层横向分布稳定,累计厚度大,耦合系数最高,为A类地质甜点,是目前最现实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对象;(2)东一亚段的(1)层、(3)层耦合系数较高,凉二下亚段的(4)层、(7)层脆性高,可改造性强,为B类地质甜点,是下一步页岩油气拓展勘探开发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兴地区 侏罗系 页岩 纹层 源—储耦合 页岩油气 甜点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齐家凹陷南部青山口组一段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姚玉来 肖飞 +3 位作者 李士超 杨建国 公繁浩 王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1,共13页
基于齐家凹陷南部松页油1井青一段详细的岩心观察描述以及测井元素数据分析,应用元素质量比w(Mg)/w(Ca)、w(Th)/w(U)、(w(Fe)+w(Al))/(w(Ca)+w(Mg))等指示参数,恢复青一段沉积时期古环境,探讨控制有机质富集的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青... 基于齐家凹陷南部松页油1井青一段详细的岩心观察描述以及测井元素数据分析,应用元素质量比w(Mg)/w(Ca)、w(Th)/w(U)、(w(Fe)+w(Al))/(w(Ca)+w(Mg))等指示参数,恢复青一段沉积时期古环境,探讨控制有机质富集的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青一段中下部为半深湖和深湖亚相沉积,上部为浅湖亚相,中下部层状暗色泥页岩更为发育;青一段沉积时期经历气候由潮湿到半潮湿,湖水盐度由微咸水到淡水,还原条件由强到弱,水深由深变浅,水动力由停滞到低能的古环境演变过程;青一段自下而上泥页岩TOC含量逐渐降低,TOC与氧化还原条件、古气候和古水深指标相关性最大,表明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控于泥页岩沉积时期的氧化还原环境、古气候和古水深;潮湿气候、缺氧环境下的深水区更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深湖相层状富有机质暗色泥页岩是页岩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古环境 页岩油 有机质富集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一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页岩油气储层保护技术研究进展与方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游利军 龚伟 +1 位作者 康毅力 王艺钧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4,152,共9页
致密/页岩油气藏地质条件复杂,入井工作液种类繁多,会造成多尺度储层损害,导致油气井减产严重,开发效益不理想。文中梳理了致密/页岩油气藏多尺度工程地质特征,分析了特殊的储层损害机理,总结了现有储层损害控制技术,并展望了储层保护... 致密/页岩油气藏地质条件复杂,入井工作液种类繁多,会造成多尺度储层损害,导致油气井减产严重,开发效益不理想。文中梳理了致密/页岩油气藏多尺度工程地质特征,分析了特殊的储层损害机理,总结了现有储层损害控制技术,并展望了储层保护技术发展方向。致密/页岩油气藏储层损害呈现多尺度特征,具有流体敏感性、氧敏性、应力敏感性、出砂/岩粉、盐析等特征,井间压窜是主要的储层损害方式之一,会诱发多种损害叠加;钻井过程储层损害控制技术有孔缝暂堵技术与界面修饰技术,压裂过程有泡沫压裂液、控液提砂的高强度体积压裂等技术,文中还提出了漏失控制-储层保护-增产改造一体化的预撑裂缝暂堵技术;未来需要研发储层损害预测-诊断专家系统、原地自降解暂堵材料、自支撑裂缝减量增渗保缝技术、适度压裂促缝保缝技术及高效环保型储层损害解除技术,强化储层损害机理与储层保护机理,研发致密/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储层保护-增产改造-提采一体化技术,保有产、护高产,保增产、护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 页岩油气 储层损害 提高采收率 压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湖页岩油甜点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洪 冯有良 +7 位作者 杨智 何文军 高之业 李嘉蕊 丁立华 蒋文琦 马国明 赵辛楣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5-550,共16页
页岩油储层特征是甜点识别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以划分岩相类型为基础,通过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定量评价储层全孔径结构,基于沉积-成岩作用分析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可划分为:... 页岩油储层特征是甜点识别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以划分岩相类型为基础,通过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定量评价储层全孔径结构,基于沉积-成岩作用分析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可划分为:层状含云粉砂岩、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和层状长英质灰云岩四种岩相类型。层状含云粉砂岩,全孔径储集空间、宏孔体积均最大,分别为1.81 cm^(3)/g、0.51 cm^(3)/g,发育微晶石英晶间孔、长石与碱性矿物溶蚀孔,伴生大量溶蚀缝与构造缝,孔-缝连通性最好;纹层状长英质页岩,全孔径总体积、宏孔体积分别为1.32 cm^(3)/g、0.34 cm^(3)/g,以滑石与云母等矿物球形溶蚀孔、有机质孔为主要类型,溶蚀缝局部发育,孔-缝连通性一般;纹层状灰云质页岩与层状长英质灰云岩发育粒内孔、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均以小孔为主,前者总体积、宏孔体积分别为0.49 cm^(3)/g、0.13 cm^(3)/g,后者相应为0.41 cm^(3)/g、0.08 cm^(3)/g,孔-缝连通均较差。风城组岩相储集空间与长英质矿物含量呈正相关,与云质矿物含量呈负相关,层状含云粉砂岩为优势岩相,其形成受控于沉积-成岩作用:细粒重力流沉积作用保障了高孔渗粉砂质沉积物向深湖输入;碱湖环境硅质的溶蚀、重结晶与成缝作用塑造晶间孔-溶蚀缝优质储集空间。研究结果为类似湖盆页岩油甜点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页岩油储层 微观结构 优势岩相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坳陷石炭系天鹅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与页岩气富集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孝红 石万忠 +2 位作者 田巍 何红生 李海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5-679,共15页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页岩成因和页岩气富集机理研究,确定湘中坳陷下石炭统天鹅坪组页岩气形成富集主控因素和富集模式。【研究方法】以湘新地4井为重点,通过下石炭统碳酸盐岩稳定碳、氧同位素、页岩全岩氧化物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页岩成因和页岩气富集机理研究,确定湘中坳陷下石炭统天鹅坪组页岩气形成富集主控因素和富集模式。【研究方法】以湘新地4井为重点,通过下石炭统碳酸盐岩稳定碳、氧同位素、页岩全岩氧化物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分析页岩形成的古气候、古环境特点,确定富有机质页岩的成因。在系统查明页岩岩石矿物学、有机地化和储存物性特征以及页岩气赋存方式和构造保存条件基础上,结合中—低成熟页岩储存的热演化模拟结果,确定页岩气富集机理。【研究结果】(1)下石炭统天鹅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全球早石炭世杜内期气候剧烈波动引起海水分层,海底缺氧的沉积产物。(2)涟源地区中生代广泛而强烈的岩浆事件导致区域古地温梯度升高,并引起天鹅坪组页岩发生二次生烃和储层物性的改善。天鹅坪组页岩气是印支期油气调整后,页岩中原油裂解和有机质二次生烃的共同结果。(3)发育在下石炭统测水煤系中的滑脱构造部分封堵了下伏天鹅坪组页岩气的垂直逸散通道,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富集。【结论】湘中坳陷下石炭统天鹅坪组页岩气是有利相带控制总有机碳含量、岩浆热作用控制储层物性和滑脱构造控制保存的共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富有机质页岩 成因 富集模式 下石炭统 油气勘查工程 湘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油气勘探突破及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东风 魏志红 +3 位作者 魏祥峰 石文斌 王道军 刘晓晶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近期,四川盆地复兴地区XY9井在侏罗系凉高山组湖相页岩段测试日产油10^(8).15 m^(3)、日产气1.58×10^(4)m^(3),继TY1井之后取得了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气勘探新突破。为了深化陆相页岩油气富集高产因素认识,在分析总结复兴地区凉高... 近期,四川盆地复兴地区XY9井在侏罗系凉高山组湖相页岩段测试日产油10^(8).15 m^(3)、日产气1.58×10^(4)m^(3),继TY1井之后取得了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气勘探新突破。为了深化陆相页岩油气富集高产因素认识,在分析总结复兴地区凉高山组页岩层系油气勘探历程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基于岩心、地球化学、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系统分析了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沉积、储层及油气藏地质特征,研究了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油气富集高产的主要控制因素,明确了陆相页岩油气勘探突破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 XY9井凉高山组二段下亚段(以下简称凉二下亚段)上油气层是该区的主产层段,为半深湖相浅水区沉积,岩性为灰黑色页岩、灰黑色粉砂质页岩,页岩储层整体具有“无机孔为主、大孔大喉、孔缝一体”的孔缝储集体系特征。(2)凉二下亚段页岩总有机碳含量为1.27%、孔隙度为4.22%、含油率为2.76 mg/g,生产井油气同产,气油比为300~500 m^(3)/m^(3),平均原油密度为0.785 3 t/m^(3),为典型的挥发性页岩油藏。(3)凉二下亚段湖相暗色页岩具有“物性好、含油性高”特征,物质基础好;页岩顶底板岩石致密、生烃滞留率高和构造宽缓稳定,有利于页岩油气持续保存;粉砂纹层发育、脆性矿物含量高,是地质—工程双甜点层,有利于储层改造与油气高产。结论认为,复兴地区凉二下亚段陆相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大,新一轮资源评价原油资源量为7.12×10^(8) t、天然气资源量为5 725×10^(8) m^(3),是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气重要的增储上产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兴地区 XY9井 侏罗系 凉高山组 页岩油气 富集高产 勘探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陆相凉高山组页岩油气甜点预测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超 陈祖庆 +4 位作者 刘晓晶 印兴耀 石美璟 陈琪 周江辉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4,共11页
中国页岩油气正处于勘探开发快速发展期,通过近十年快速发展,海相页岩气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甜点”地震预测技术,有效支撑了规模效益开发。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气是重要的接替和增储上产领域,为了尽快形成一套适用于陆相页岩油气的“甜点... 中国页岩油气正处于勘探开发快速发展期,通过近十年快速发展,海相页岩气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甜点”地震预测技术,有效支撑了规模效益开发。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气是重要的接替和增储上产领域,为了尽快形成一套适用于陆相页岩油气的“甜点”地震预测技术,以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为例,深入分析凉高山组页岩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提出了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甜点”地震预测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陆相页岩纹层结构发育特征,构建了陆相页岩岩石物理模型,岩心测试与岩石物理模型相结合,明确了各向异性参数是有利岩相的敏感参数,并进一步推导建立了4项式VTI反射系数近似方程,降低了反演维度,提高了各向异性参数的反演稳定性,预测了有利岩相展布;(2)建立了考虑构造宽缓度、变形强弱等因素的压实趋势面,对Eaton法预测结果进行了校正,形成了基于趋势面校正的压力系数预测技术,预测相对误差小于10%;(3)基于全岩X射线衍射以及测井力学参数分析,明确了复兴地区脆性平面变化特征,基于YPD方程开展杨氏模量、泊松比直接反演,实现陆相页岩脆性指数地震预测;(4)针对断裂、褶皱多成因的陆相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将地震属性与地质力学裂缝预测技术相融合,形成了多类型多尺度裂缝预测技术。结论认为,将有利岩相、压力系数地质甜点参数、脆性指数和裂缝工程甜点参数融合评价,综合确定了该区的页岩油气甜点区范围,经实钻井验证地震预测结果吻合度较高,研究成果对我国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兴地区 凉高山组 陆相页岩油气 有利岩相 VTI各向异性 脆性指数 甜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集层渗吸驱油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永成 孙岿 +2 位作者 张向宇 唐洁云 周晓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解释方法,明确了不同原油赋存孔隙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结果表明:低黏滑溜水、胍尔胶破胶液、CO_(2)渗吸液及表活剂型低黏滑溜水体系的渗吸采收率分别为16.14%、11.80%、21.00%和14.68%,CO_(2)渗吸液的开发效果最佳。整个渗吸过程可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在确保小孔隙采出程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大孔隙动用程度至关重要;随着渗吸量的增加,岩样的游离油动用程度增大,T1/T2上升,残余油逐渐以吸附态和有机质为主,可采性变差;水基渗吸介质对于黏土层间吸附油的动用效果更好,而CO_(2)渗吸液可深入页岩有机质小孔隙中充分发挥渗吸置换作用,有机质微孔原油的相对采收率可提高11.01~23.54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渗吸 在线核磁共振 微观动用特征 赋存特征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热演化史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包汉勇 张莉 +2 位作者 舒逸 杨锐 余慧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9,共12页
页岩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过程、微观孔隙的形成演化以及油气的富集成藏密切相关,是准确评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揭示成藏富集规律的关键参数。为了准确评价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热演化史、含油气特征及其与海相页岩气... 页岩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过程、微观孔隙的形成演化以及油气的富集成藏密切相关,是准确评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揭示成藏富集规律的关键参数。为了准确评价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热演化史、含油气特征及其与海相页岩气的差异,结合研究区典型井地质、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利用BasinMod软件模拟了东岳庙段页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探讨了页岩热演化与油气生成、孔隙演化、成藏富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东岳庙段页岩在侏罗纪中期进入生烃门限,侏罗纪中晚期达到主生油高峰,并存在两个生烃高峰,分别为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中期;(2)第一个生烃高峰期以生油为主,持续时间长且生烃速率较快,第二个生烃高峰期以生成凝析油和湿气为主,持续时间较短且生烃强度较低;(3)东岳庙段页岩的平均累计生油强度为9.5×10^(8)t/km^(2),平均累计生气强度为2.5×10^(8)m^(3)/km^(2);(4)东岳庙段页岩孔隙演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早期压实减孔阶段、液态烃滞留堵孔阶段、热裂解有机孔形成阶段和热裂解生湿气阶段;(5)压实作用和液态烃滞留堵孔是导致页岩原生孔隙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有机质(主要为固体沥青)与黏土混杂堆积形成的有机黏土复合体是东岳庙段页岩重要的储集空间。结论认为:(1)不同构造部位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影响了页岩油气的生成、排放与滞留,决定了现今页岩油气的含量差异,抬升剥蚀厚度较小且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具有较高的油气滞留量,值得高度关注;(2)成果认识坚定了川东地区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信心,为其他类似地质情况的探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兴地区 东岳庙段 生烃能力 热演化史 页岩油气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非常规储层水力压裂监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士诚 李建民 +5 位作者 许江文 谢勃勃 王明星 吕振虎 李嘉成 杨鹏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4,共15页
准噶尔盆地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水力压裂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储层改造体积有限、油气采出程度低和开发成本高等挑战,亟需明确地下储层水力裂缝展布形态,解决水力压裂优化设计难题。为此,在系统总结北美非常规储层水力... 准噶尔盆地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水力压裂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储层改造体积有限、油气采出程度低和开发成本高等挑战,亟需明确地下储层水力裂缝展布形态,解决水力压裂优化设计难题。为此,在系统总结北美非常规储层水力压裂监测试验关键认识的基础上,聚焦玛湖凹陷致密砾岩油藏和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藏开展的水力压裂现场监测试验,系统梳理井下鹰眼监测、DAS管外光纤监测和大斜度取心试验的结果,揭示了非常规油气储层增产改造机制,为国内非常规储层压裂优化设计和裂缝监测解释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导致水平井段内各簇孔眼冲蚀程度差异更加明显,多簇裂缝扩展形态非均衡程度更强;②提升排量能够有效促进多簇裂缝均匀改造,而差异化布孔和段内暂堵压裂不能完全解决多裂缝非均衡扩展问题;③玛湖砾岩井下取心结果显示水力裂缝空间分布不均匀,人工裂缝数量远大于射孔簇数;④储层中穿砾裂缝数量是绕砾裂缝的2倍左右,两类水力裂缝均以高角度为主,裂缝走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⑤支撑剂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10~23 m内,垂向上主要集中在20~25 m范围内;⑥砾石颗粒越大、砾石排列方向与裂缝扩展方向夹角越大,水力裂缝越容易穿过砾石。结论认为:压裂结束后段簇间的产液贡献能力存在动态变化,储层综合品质、压裂改造程度与压后产能的联系仍需进一步研究;现场系统监测结果对完善非常规油气藏压裂优化设计、推动水力压裂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技术体系还需整体谋划和系统推进水力压裂试验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砾岩油藏 吉木萨尔页岩油 水力压裂现场监测试验 井下鹰眼监测 分布式光纤监测 大斜度井取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映艳 邓远 +5 位作者 何吉祥 彭寿昌 宋斯宇 李一鸣 范青青 刘达东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6,共7页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陆源碎屑-碳酸盐-火山碎屑多元混积层系。文中基于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和N2吸附实验,综合利用经验统计法、孔渗关系法、核磁共振法、水膜厚度法、含油产状法和J函数法对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的孔隙度与渗...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陆源碎屑-碳酸盐-火山碎屑多元混积层系。文中基于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和N2吸附实验,综合利用经验统计法、孔渗关系法、核磁共振法、水膜厚度法、含油产状法和J函数法对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下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各类方法计算得到的芦草沟组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分布范围在3.88%~6.57%,渗透率下限分布范围在0.0059×10^(-3)~0.0120×10^(-3)μm^(2)。综合分析各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最终优选出核磁共振法与水膜厚度法2种方法来明确芦草沟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得到芦草沟组页岩油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为5.92%、渗透率下限为0.01×10^(-3)μm^(2)。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页岩油藏开发和储量计算提供可靠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有效储层 物性下限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 芦草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大斜度井密切割多簇压裂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时贤 葛晓鑫 +4 位作者 张博涛 许洪星 殷乐宇 郭天魁 张腾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中国陆上页岩油储层具有多层甜点叠置特征显著、单层厚度小和应力隔夹层多等特点,传统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纵向穿层效果有限,为此提出采用大斜度井进行陆上页岩油的压裂开发.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实现多层叠置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和... 中国陆上页岩油储层具有多层甜点叠置特征显著、单层厚度小和应力隔夹层多等特点,传统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纵向穿层效果有限,为此提出采用大斜度井进行陆上页岩油的压裂开发.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实现多层叠置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和地质力学耦合建模,进行大斜度井裂缝起裂与扩展-流动一体化数值模拟,并开展敏感性分析明确影响压裂效果的主控因素.针对工区地质力学特点,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大斜度井分段体积压裂密切割采用簇间距12 m进行压裂可以对多层叠置页岩油储层获得较好的储层改造效果,当施工液量为1.3×10^(3)~1.5×10^(3)m^(3)/段、施工排量为7 m^(3)/min及加砂强度为2.5 m^(3)/m时,存在较好的裂缝改造体积和压后产量.通过微地震和现场生产数据对压后改造效果进行评估,发现单井入液量和加砂量同微地震检测效果呈现正相关性,验证了数值模拟压裂设计方案的可靠性.通过合理大斜度井密切割压裂设计和针对性“低砂比、缓增幅组合泵注工艺优化”加砂策略,现场的大斜度井压裂改造没有出现砂堵现象,实现了安全加砂.研究成果对于陆上页岩油储层进行大位移井体积压裂设计和参数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储层改造 大斜度井 页岩油 多层叠置 地质工程一体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层型陆相页岩油储层压裂裂缝扩展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柴妮娜 李嘉瑞 +3 位作者 张力文 王俊杰 刘亚鹏 朱伦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0,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了一套泥页岩及细粒砂质岩,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勘探开发评估资源量合计达十几亿吨。但页岩油储层可动性差、地层埋深浅,水平段层理、断缝、断层发育,裂缝扩展形态未知,体积压裂改造难度大。针对长7段井下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了一套泥页岩及细粒砂质岩,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勘探开发评估资源量合计达十几亿吨。但页岩油储层可动性差、地层埋深浅,水平段层理、断缝、断层发育,裂缝扩展形态未知,体积压裂改造难度大。针对长7段井下储层获取的全直径致密砂泥岩岩心和页岩岩心,利用水泥包裹岩心方法开展真三轴室内压裂物模实验,获取水力裂缝形态,揭示弱应力场下页岩油储层水力裂缝扩展机理。实验发现,页岩油储层层状结构较密集,岩石颗粒之间胶结性较弱,压裂液容易沿着层理渗滤,在垂向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差小于2 MPa时,水力裂缝形态多为水平缝,压裂液主要沿层理或水平的天然裂缝渗滤;垂向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差增加到7 MPa时,会出现垂向穿层缝,形成局部台阶,最后被弱胶结层理面捕获后,沿层理渗滤延展。因此,压裂施工时,优选垂向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值较大的区域进行施工(井口位于山顶),有利于水力裂缝垂向延展,增加储层的体积压裂效果,提高页岩油产量和增大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型页岩油储层 水力压裂实验 最大水平主应力 水力裂缝形态 天然裂缝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