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库车坳陷东部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与油气勘探远景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军振 常健 +3 位作者 李晨星 冯乾乾 张海祖 李丹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9-810,共12页
【研究目的】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但与油气生成与保存相关的构造-热演化研究很薄弱。【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库车坳陷东部典型钻孔样品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与热史模拟,精确重建了库车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 【研究目的】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但与油气生成与保存相关的构造-热演化研究很薄弱。【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库车坳陷东部典型钻孔样品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与热史模拟,精确重建了库车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并评价了烃源岩成熟演化期次。【研究结果】本文基于原位LA-ICP-MS法测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77.7~104.5 Ma,远小于地层年龄,有效地记录了晚白垩世的快速隆升事件。通过热史模拟揭示出库车坳陷东部地区自侏罗纪以来经历了早白垩世—晚始新世(120~40 Ma)和晚中新世至今(10~0 Ma)两期快速隆升事件,分别是由拉萨地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南缘碰撞的远程效应造成的。【研究结论】库车坳陷东部地区的差异性构造隆升是由南天山由北向南逐渐推进的俯冲挤压造成的。库车坳陷东部地区侏罗系烃源岩在多期沉降作用影响下表现为多阶段成熟演化模式,但受构造隆升事件的影响,曾在早白垩世—晚始新世和晚中新世至今处于停滞阶段。本研究厘定了库车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明确了主要烃源岩成熟演化过程,对区域构造演化和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天然气 烃源岩热演化 热史模拟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热演化 构造隆升 油气地质勘查工程 库车坳陷东部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跃满区块一间房组碳酸盐岩断控型储层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昌达 赵学钦 +4 位作者 邬光辉 李飞 张红敏 胡泽祥 李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2-779,共18页
【研究目的】跃满区块位于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塔里木河南岸地区,其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勘探开发成果显示,该区高产井主要沿区内4条走滑断裂分布,并且沿断裂带表现出油气产量差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储层受断裂控制明... 【研究目的】跃满区块位于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塔里木河南岸地区,其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勘探开发成果显示,该区高产井主要沿区内4条走滑断裂分布,并且沿断裂带表现出油气产量差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储层受断裂控制明显,因此明确该类断控型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综合利用钻测井数据与岩心分析,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类型及其发育规律,探讨优质储层与区内走滑断裂的耦合关系,以明确该类断控型储层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区内一间房组储集岩类型以生屑灰岩、砂屑灰岩、颗粒灰岩、泥晶灰岩为主,孔隙度与渗透率均较低。根据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可分为洞穴型储层、裂缝-孔洞型储层、裂缝型储层与孔洞型储层4类,洞穴型储层垂向上沿主干断层呈串珠状发育,裂缝-孔洞型、裂缝型与孔洞型储层沿断裂带状发育。【结论】走滑断裂的分段性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分布,断裂马尾段、斜列段和叠覆段储层发育最佳,分支断层斜交段发育一般,线性段则发育较差,在此基础上,高能相带叠加区相对非叠加区储层发育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 碳酸盐储层 断控型储层 一间房组 跃满地区 塔里木盆地 油气地质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十二五”油气勘探进展与“十三五”展望 被引量:33
3
作者 冯建辉 蔡勋育 +1 位作者 牟泽辉 高山林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3,共13页
"十二五"以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突出资源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效益勘探,深化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海域深层天然气、页岩气等领域的油气成藏规律综合研... "十二五"以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突出资源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效益勘探,深化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海域深层天然气、页岩气等领域的油气成藏规律综合研究,持续攻关瓶颈技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采集与处理、超深井优快钻完井、复杂储层和油气藏评价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渤海湾、东海等大型含油气盆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与进展,实现了石油基本保持稳定、天然气快速发展的目标。"十三五"面对经济新常态和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勘探工作任重道远。总体来看,中国石化东部探区石油资源平均探明率为46.4%,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中西部探区石油天然气均处于勘探的早期阶段,资源潜力巨大,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继续实施资源战略,立足大盆地实现大突破大发现,坚持老区精细勘探,实现规模商业发现;依靠理论、技术、管理创新推进高效勘探,为中国石化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地质认识 勘探工程技术 高效勘探 中国石化 “十二五” “十三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盆地TD-2井晚二叠世孢粉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德军 张健 +5 位作者 郑月娟 陈树旺 苏飞 黄欣 张海华 甄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98-809,共12页
松辽盆地西缘的突泉盆地是在古生界之上形成的中生代盆地,近年因在侏罗系发现轻质原油而备受关注。然而,对于该盆地古生代下伏地层及其油气资源前景的研究,过去并未系统开展过。本次运用岩石地层、微体化石和烃源岩样品测试分析等方法... 松辽盆地西缘的突泉盆地是在古生界之上形成的中生代盆地,近年因在侏罗系发现轻质原油而备受关注。然而,对于该盆地古生代下伏地层及其油气资源前景的研究,过去并未系统开展过。本次运用岩石地层、微体化石和烃源岩样品测试分析等方法对突泉盆地南部牤牛海凹陷TD-2井的岩心开展系统分析,TD-2井在中侏罗世万宝组砂砾岩之下发育一套以暗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的沉积,产孢粉化石19属26种,包括:Leiotriletes adnatus,Punctatisporites debilis, Cyclogranisporites sp., Alisporites auritus, Al. communis, Al. stenoholcus, Al. sp.?,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 Pityosporites evolutus, Sulcatisporites dalongkouensis, S. ovatus, S. sp.?, Hamiapollenites indistinctus, Lunatisporites tersus, Piceaepollenites opimus, P. sp., Voltziaceaesporites xinjiangensis, Crucisaccites variosulcatus, Divarisaccus cinctus, Plicatipollenites cf. densus, Parcisporites scabratus, Platysaccus sp., P. papilionis,Cycadopites caperatus, Samoilovitchisaccites chordens,孢粉指示的地质时代为晚二叠世;烃源岩分析结果显示,这套暗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的烃源岩指标较好,具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综合对比研究表明,TD-2井下部发育的这套以暗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的细碎屑沉积为晚二叠世林西组,且其具有良好的生烃基础。该发现为研究松辽盆地西缘晚古生代地层序列奠定了基础,对探讨松辽及周边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二叠统 林西组 孢粉 地质调查工程 油气勘查工程 突泉盆地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勘探技术在潮汕坳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5
5
作者 赵忠泉 孙鸣 +6 位作者 万晓明 陈胜红 赵静 宋立军 李辉 强昆生 梁永兴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45-654,共10页
东沙海域潮汕坳陷中生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油气分布规律不明,为了加强对该区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的研究,针对潮汕坳陷西部地质目标首次应用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MGCE),探讨其含油气性。MGCE技术以轻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采用地质微生... 东沙海域潮汕坳陷中生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油气分布规律不明,为了加强对该区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的研究,针对潮汕坳陷西部地质目标首次应用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MGCE),探讨其含油气性。MGCE技术以轻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采用地质微生物学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检测研究区海底表层的微生物异常和吸附烃异常,预测研究区下伏地层中油气的富集区及其油气性质。检测结果显示研究区西部凹陷的斜坡区微生物异常呈块状发育,轻烃微渗漏强度变化大,可能为潜在油气富集区,酸解吸附烃成果显示可能的油气性质为干气和凝析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微生物学 中生界 微生物异常 吸附烃异常 油气资源调查工程 潮汕坳陷 东沙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欢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4-446,共23页
结合研究实践,将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总结为基于开发地震技术的复杂构造精细研究、潜山复杂岩性识别技术、井震结合储层精细预测技术、特低渗透储层裂缝表征技术、砾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研究、基于密井网资料隔夹层刻画技... 结合研究实践,将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总结为基于开发地震技术的复杂构造精细研究、潜山复杂岩性识别技术、井震结合储层精细预测技术、特低渗透储层裂缝表征技术、砾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研究、基于密井网资料隔夹层刻画技术、砾岩油藏水淹层解释技术、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变化规律研究、砾岩储层水流优势通道识别技术、低渗透储层定量分类评价技术、断块油藏构型建模技术和多学科剩余油综合表征技术等12个方面。总结目前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存在8方面问题,主要包括微构造(特别是低级序断层)解释无法满足油田开发需求、单砂体边界刻画和井间预测难度很大、裂缝表征与地质建模问题、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定量预测十分困难、复杂储层测井解释仍需持续攻关、水流优势通道识别预测问题、剩余油表征方法单一难以满足生产需要、精细油藏描述成果管理现状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最后指出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油藏描述 构造精细解释 储层精细预测 地质建模 剩余油表征 发展趋势 油气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气研究进展与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被引量:35
7
作者 毕彩芹 胡志方 +13 位作者 汤达祯 陶树 张家强 唐淑玲 黄华州 唐跃 袁远 徐银波 单衍胜 迟焕鹏 刘伟 朱韩友 王福国 周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2-423,共22页
煤系气是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研究的热点。总结煤系气研究进展,明确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对于完善煤系气地质理论、推动煤系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煤系气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 煤系气是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研究的热点。总结煤系气研究进展,明确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对于完善煤系气地质理论、推动煤系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煤系气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基于煤系地层沉积特点,总结了煤系气共生成藏的6个基本地质特征;(2)初步划分了煤系气共生组合方式,分析了煤系气4大成藏要素及其配置关系的控气作用;(3)分析了煤系含气系统叠置性地质成因,提出了叠置煤系气系统的识别与评价方法及控制叠置含气系统合采兼容性的地质要素;(4)总结了煤系"三气"共探合采理论研究、技术方法、产层贡献识别技术及合采产层优化组合与"甜点"评价;(5)在煤系气资源评价与有利区预测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性研究。在对研究现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系气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1)煤系气储层精细描述及可改造性评价;(2)煤系气资源评价方法及有利区优选;(3)煤系气开发甜点区(段)评价技术;(4)叠置煤系气系统合采兼容性评价。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推动煤系气地质理论发展和煤系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气 共生成藏 叠置含气系统 资源评价 地质选区 共探合采 兼容性 油气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嫩江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模式探讨——以嫩江组一、二段油页岩为例 被引量:22
8
作者 商斐 周海燕 +6 位作者 刘勇 周学先 王岚 毕赫 王国昌 宋力 陈睿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6-248,共13页
通过理论模型推演与地质研究实例相结合的方式,以松辽盆地白垩系嫩江组一、二段发育的富有机质页岩(油页岩)为例,重点利用松科1井(南孔)嫩江组取芯井已有测试分析资料,综合有机碳(TOC)含量、黄铁矿硫同位素、全岩元素,以及相关测井、地... 通过理论模型推演与地质研究实例相结合的方式,以松辽盆地白垩系嫩江组一、二段发育的富有机质页岩(油页岩)为例,重点利用松科1井(南孔)嫩江组取芯井已有测试分析资料,综合有机碳(TOC)含量、黄铁矿硫同位素、全岩元素,以及相关测井、地震资料,综合探讨分析了嫩江组油页岩的成因机制以及油气勘探意义。研究认为:(1)将松辽盆地嫩江组油页岩的形成机制完全归因于海水侵入湖盆很可能是不全面的。虽然海侵能够导致湖盆水体咸化以及藻类勃发,但由于海侵时富氧表层海水对湖盆底部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海侵"发生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有机质在沉积物中的富集保存,这一点可以从松科1井连续地化剖面上得到验证;(2)海侵对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的促进因素很可能主要体现在海侵结束后湖盆的持续咸化带来的藻类勃发;(3)嫩江组泥岩内存在全盆地广泛分布的火山凝灰岩沉积,且通常与油页岩呈共生关系。古松辽湖盆生产力的提升与火山灰输入所带来的营养物质,如磷、铁等直接相关;(4)嫩江组一、二段油页岩的形成可能是海侵结束后湖盆水体咸化与火山灰瞬间大量输入所诱发的湖盆水体富营养化事件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油页岩含油率分布规律显示在湖盆生产力普遍较高的情况下,沉积区水体深度越深、越远离河流碎屑输入,则有机质的富集保存条件越好,油页岩品质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油页岩 成因模式 水体富营养化 火山灰 油气地质勘查工程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十一五”以来油气勘探成果、地质新认识与技术进展 被引量:74
9
作者 何海清 李建忠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6期1-13,共13页
"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突出资源战略,大力实施油气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准噶尔、松辽、柴达木、渤海湾等大型含油气盆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形成了中国石油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储量增长高峰期。... "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突出资源战略,大力实施油气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准噶尔、松辽、柴达木、渤海湾等大型含油气盆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形成了中国石油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储量增长高峰期。同时,随着油气勘探的持续突破,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大面积砂岩、火山岩、潜山及其内幕油气藏、致密油气、页岩气等油气地质认识取得重要新进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石油地质理论。勘探工程技术攻关有效地促进了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探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复杂地区和深井的钻井提速,以及复杂储层和油气藏测井评价技术、水平井钻完井+体积压裂技术等发展迅速,形成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勘探领域的配套技术。未来油气勘探对象日趋复杂,勘探难度加大,但随着地质认识的深化和勘探技术的进步,油气勘探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地质认识 勘探工程技术 资源战略 储量高峰期 中国石油 “十一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页岩矿勘查控制程度探讨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成博 宁传奇 +3 位作者 钟长林 任建超 徐人吁 殷淑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1,共9页
为提高我国油页岩矿勘查工作质量,根据我国47个典型油页岩矿勘查评价成果和油页岩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层赋存规律,通过综合分析研究,采用探采对比及抽稀试验进行验证,提出了我国油页岩矿勘查评价采用构造复杂程度和矿层稳定程度两种地质... 为提高我国油页岩矿勘查工作质量,根据我国47个典型油页岩矿勘查评价成果和油页岩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层赋存规律,通过综合分析研究,采用探采对比及抽稀试验进行验证,提出了我国油页岩矿勘查评价采用构造复杂程度和矿层稳定程度两种地质因素确定勘查类型。构造复杂程度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3类;矿层稳定程度划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3型,即"三类三型"。类型为简单、稳定时,参考基本勘查工程间距采用1 000~2 000 m;类型为中等、较稳定时,参考基本勘查工程间距采用500~1 000 m;类型为复杂、不稳定时,参考基本勘查工程间距采用250~500 m。另外,在油页岩矿实际勘查工作中应在构造复杂程度和矿层稳定程度中选择勘查难度大者确定基本勘查工程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矿 地质因素 勘查控制程度 勘查工程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黄陵隆起构造演化及其对页岩气保存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陈科 翟刚毅 +7 位作者 包书景 宋腾 林拓 李浩涵 金春爽 孟凡洋 唐显春 张焱林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1-172,共12页
近期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查在黄陵隆起南缘的下寒武统和震旦系取得重大突破,本文针对古老地层页岩气构造保存问题,研究黄陵隆起构造演化历史,反演钻井沉积地层埋藏史,通过二维地震剖面解析黄陵隆起南缘的构造学特征,统计分析相关地质年代... 近期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查在黄陵隆起南缘的下寒武统和震旦系取得重大突破,本文针对古老地层页岩气构造保存问题,研究黄陵隆起构造演化历史,反演钻井沉积地层埋藏史,通过二维地震剖面解析黄陵隆起南缘的构造学特征,统计分析相关地质年代学数据。认为该区域在约800 Ma经历了花岗岩侵入,形成了以花岗岩为主体的黄陵隆起基底;该区域在800~200 Ma构造较稳定,缺乏这一时期的构造年代学数据;中侏罗世震旦系陡山沱组埋深可达约8 km,晚侏罗世及以后经过多期抬升至现在的构造格局。本研究说明黄陵隆起的古老基底经过元古宙大量花岗岩侵入,可能均质性高而表现为刚性基底,后期所遭受构造改造程度较低,埋深相对较浅。因此,该地区页岩表现为演化程度适中,构造改造弱,后期热事件影响小,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是目前黄陵隆起南缘获得页岩气勘查突破的关键。并指出南方具有类似构造的雪峰山隆起、神农架背斜和汉南古陆周缘具有良好的下寒武统页岩气勘查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热演化程度 黄陵隆起 构造演化 保存条件 油气资源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二五”油气勘探发现与“十三五”展望 被引量:68
12
作者 杜金虎 杨涛 李欣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5,共15页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十二五"油气勘探面对"更老、更深、更复杂"等诸多挑战,大力实施资源战略,强力推进地质认识创新与工程技术攻关。海相碳酸盐岩"四古控藏"、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十二五"油气勘探面对"更老、更深、更复杂"等诸多挑战,大力实施资源战略,强力推进地质认识创新与工程技术攻关。海相碳酸盐岩"四古控藏"、碎屑岩岩性地层大面积成藏、前陆冲断带"四位一体"超深层高效成藏、页岩气与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成藏等地质新认识创新发展;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技术、复杂储层测井评价与流体识别技术、超深层安全快速钻井技术、水平井体积压裂等工程新技术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形成了15个油气规模储量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10年超6×108t,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连续9年超4000×108m3,成为中国石油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总量最高的高峰期。"十三五"期间,面临低油价、"新两法"实施等外部环境变化新形势和勘探开发对象日趋复杂、资源品位变差等诸多内部挑战,研究认为:中国石油处于勘探中期阶段,油气领域科技创新正处于"加速发展期"。通过继续实施资源战略,以海相碳酸盐岩、致密气、前陆冲断带三大领域为天然气重点勘探领域,以碎屑岩岩性地层为石油勘探主体,坚持理论、技术、管理创新,"十三五"将不断发现优质高效规模储量,保持油气储量持续高峰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油气勘探 地质认识 工程技术 勘探潜力 资源战略 “十二五” “十三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在碳中和进程中的资源优势和地质工作建议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宇轩 唐金荣 +5 位作者 牛亚卓 张静雅 赵禹 魏建设 姜光政 王利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58-1480,共23页
【研究目的】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碳中和与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已在全球形成共识。地球系统科学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地学解决方案,中国西北地质调查如何在碳中和战略中找到主攻... 【研究目的】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碳中和与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已在全球形成共识。地球系统科学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地学解决方案,中国西北地质调查如何在碳中和战略中找到主攻方向和工作方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本文综述了地质工作在碳中和进程中的主要工作方法,统计分析了中国西北在碳中和减排和增汇两大基本途径上的资源优势,提出了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西北地质调查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以及与新能源相关的关键矿产等资源优势: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约为313991×10^(8)m^(3),占全国的34.78%;地热能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其中青海共和盆地静态干热岩资源总量达8974.74×10^(18)J;锂、钴、镍和铀矿等清洁能源相关的关键矿产资源均居全国前列,锂矿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0%,钴矿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40%,新疆是中国最大的铀矿生产基地。而且,西北地区生态类型和地表基质层类型丰富,碳库现存量和增汇潜力巨大,同时拥有大量适宜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选址和地质储能的优质空间,是中国通过增汇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节点。【结论】中国西北地区可为碳减排、碳增汇路径提供有效资源支撑,西北地质调查工作应立足实际,发挥专业优势,在推进天然气资源调查、攻关地热资源开发技术、加强关键矿产全生命周期研究、试点地表基质层与生态地质综合调查、开展CCUS相关的地下空间调查,以及建设碳中和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库六个方面持续发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地质解决方案,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绿色低碳转型 地质调查 矿产勘查 油气勘查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程 中国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