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O型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算法及应用
1
作者 任喜伟 王瑞虎 +2 位作者 李兆允 杨虹 何立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2,共6页
观测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大小及分布是分析乳状液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对掌握乳状液微观特性、指导溶液乳化和破乳过程非常重要。首先,设计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的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算法,对W/O型原油乳状液显微图像分别采取中值滤波、Otsu二值... 观测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大小及分布是分析乳状液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对掌握乳状液微观特性、指导溶液乳化和破乳过程非常重要。首先,设计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的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算法,对W/O型原油乳状液显微图像分别采取中值滤波、Otsu二值化、连通域标记、粒径计算、液滴统计等处理方法,获得乳状液液滴数量、液滴面积、液滴粒径和液滴分布;其次,开发了基于3层结构的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系统,顶层界面导入乳状液显微图像,中间业务层采用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算法,计算液滴粒径大小、统计液滴分布,底层数据库保存检测结果。系统应用结果表明: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系统运行简单便捷,具备可行性、高效性和扩展性,能满足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实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状液 粒径检测 连通域标记 图像处理 检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籽油乳状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4
2
作者 韩丽丽 侯占群 +3 位作者 文剑 吴逸民 钱英燕 龚树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4-149,共6页
将富含α-亚麻酸的紫苏籽油制备成水包油型(O/W)乳状液后,其稳定性、水溶性得到改善,并可作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传递系统,应用于功能食品的开发。分别采用阿拉伯胶、HI-CAP 100、纯胶2 000、可溶性大豆多糖、酪蛋白酸钠和大豆分离... 将富含α-亚麻酸的紫苏籽油制备成水包油型(O/W)乳状液后,其稳定性、水溶性得到改善,并可作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传递系统,应用于功能食品的开发。分别采用阿拉伯胶、HI-CAP 100、纯胶2 000、可溶性大豆多糖、酪蛋白酸钠和大豆分离蛋白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研究乳化剂对乳状液粒径、黏度及物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阿拉伯胶制备的乳状液粒径最小(0.678μm),粒径主要分布在0.1-10μm之间,随着乳化剂浓度的增大,乳状液的黏度不断升高,且不稳定性指数和Slope值逐渐降低,其中,除HI-CAP 100和酪蛋白酸钠外,乳化剂质量分数≥4%时,乳状液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紫苏籽油 乳化剂 粒径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黏度和表面张力对雾化颗粒粒径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建文 张志伟 +1 位作者 王长周 宋锦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23-1025,共3页
针对工业技术中的液体雾化过程,探讨了液体自身的物理性质如黏性力、表面张力等对雾化效果的影响情况.采用二流外混式雾化器对N46机械油与150号齿轮油等不同黏度的液体及不同表面张力的液体进行实验,采用CLY-2003型激光粒度仪测量雾化... 针对工业技术中的液体雾化过程,探讨了液体自身的物理性质如黏性力、表面张力等对雾化效果的影响情况.采用二流外混式雾化器对N46机械油与150号齿轮油等不同黏度的液体及不同表面张力的液体进行实验,采用CLY-2003型激光粒度仪测量雾化后的粒径及其分布情况.测试结果表明,黏度和表面张力都是阻碍表面波振幅增大的因素,在相同的雾化压力下,黏度和表面张力大的液体雾化颗粒粒径相对较大,即雾化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 表面张力 雾化 油雾润滑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参数对除油旋流器粒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舒朝晖 陈文梅 +1 位作者 薛红兵 李雪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6-329,357,共5页
采用CILAS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旋流器的进出口及旋流器壁的粒径分布。分析了除油旋流器中的入口流量、分流比等操作参数对旋流器各段边壁油滴平均粒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当入口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旋流器各段边壁油滴的平均粒径随... 采用CILAS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旋流器的进出口及旋流器壁的粒径分布。分析了除油旋流器中的入口流量、分流比等操作参数对旋流器各段边壁油滴平均粒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当入口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旋流器各段边壁油滴的平均粒径随入口流量的增加而降低 ,此时旋流器的分离效率较高。如果入口流量低于某一临界值 ,旋流器各段边壁油滴的平衡粒径则不随入口流量的变化而变化 ,此工况下旋流器的分离效率较低。本实验条件下 ,入口流量的临界值为 4.5m3 /h。分流比对旋流器各段边壁的油滴粒径影响不大。在同一操作条件下 ,沿旋流器的轴线方向 ,各段边壁油滴平衡粒径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旋流分离器 除油 含油污水处理 除油效率 油滴直径 粒径分布 操作参数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聚结器内油滴聚结特性及运动行为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邢雷 李金煜 +2 位作者 蒋明虎 赵立新 关帅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1-88,共8页
为了分析离散相油滴在水力聚结器内的运移轨迹以及聚结器流场特性对油滴聚结的影响,采用PBM-DPM耦合数值模拟方法获得了聚结器内速度场及油相体积分数的分布规律,掌握了聚结器旋流腔为油滴碰撞聚结的主要发生区域,但在螺旋流道及聚结内... 为了分析离散相油滴在水力聚结器内的运移轨迹以及聚结器流场特性对油滴聚结的影响,采用PBM-DPM耦合数值模拟方法获得了聚结器内速度场及油相体积分数的分布规律,掌握了聚结器旋流腔为油滴碰撞聚结的主要发生区域,但在螺旋流道及聚结内芯的近壁区域受较大时均速度梯度影响油滴出现明显的破碎现象。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聚结器内部流场呈外部为准自由涡、内部为强制涡的复合涡旋流场特性,且沿内涡区流出的油滴较外涡区运动的油滴在聚结器内的停留时间更长,时间差值约为0.029 s;内涡区含油体积分数较高,增大了油滴间的碰撞概率,因此内涡区的油滴粒径较大,同时也受到更高的流场阻力,致使在油滴运动过程中速度衰减明显高于外涡区油滴。针对水力聚结器试验样机开展了聚结性能试验,对比了聚结器出口及入口的粒度分布,得出试验工况下聚结器可将入口处平均粒径为92μm的油滴增大到298μm。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旋流聚结机理及设计出通过多场耦合作用来提高油水分离性能的新型设备与方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聚结器 停留时间 运动特性 油滴粒径 聚结性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合物的油包水体系流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9
6
作者 刘陈伟 李明忠 +2 位作者 梁晨 韦青 张国栋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4-580,649,共7页
在充分考虑油包水体系水合物生成特点的基础上,基于传热学、多相流、水合物动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描述含水合物油包水体系流动规律的理论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定解条件和求解方法。数值计算表明:产液量、含水率、液滴粒径均会影响水合物... 在充分考虑油包水体系水合物生成特点的基础上,基于传热学、多相流、水合物动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描述含水合物油包水体系流动规律的理论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定解条件和求解方法。数值计算表明:产液量、含水率、液滴粒径均会影响水合物的生成,进而影响体系流动;当水合物的生成速率受体系提供的游离气量控制时,其值基本不变;进入水合物生成域,液滴转化为水合物颗粒并发生聚并,其量纲为一的聚并粒径在整个生成域保持恒定,且产液量越少、含水率越低、液滴粒径越小,量纲为一的聚并粒径越大;进入水合物分解区,水合物颗粒簇解体后又重新聚并,量纲为一的聚并粒径较生成域的小;水合物生成会导致体系的黏度增加,黏度增幅随水合物颗粒体积分数和量纲为一的聚并粒径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水乳状液 水合物动力学 液滴粒径 颗粒聚并 量纲为一的聚并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T形管内油滴聚结破碎特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枫 高金明 +2 位作者 邢雷 刘彩玉 熊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90,共8页
现有研究未对T形管内油滴的聚结破碎情况做进一步分析,且采用PBM模型研究双支T形管内油滴聚结破碎特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采用CFD-PBM耦合方法对双支T形管内油滴聚结破碎行为及分离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同时开展室内试验对模拟结... 现有研究未对T形管内油滴的聚结破碎情况做进一步分析,且采用PBM模型研究双支T形管内油滴聚结破碎特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采用CFD-PBM耦合方法对双支T形管内油滴聚结破碎行为及分离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同时开展室内试验对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T形管支管内的油滴粒径大小受湍动能变化影响较大,湍动能由0.64 m^2/s 2减小到0.36 m^2/s 2时,油滴粒径由300μm增加到460μm,呈聚结状态,而湍动能由0.36 m^2/s 2增大到0.60 m^2/s 2时,油滴粒径由480μm降低到360μm,呈破碎状态;随支管高度的增加,其内部湍动能逐渐减弱而油滴粒径却逐渐增大;靠近入口的支管Ⅰ内部油相体积分数明显大于支管Ⅱ,且同一支管内左侧的油相体积分数也高于右侧;双支T形管的分离效率随支管出口分流比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分流比为50%时,分离效率达到最大值30.2%;最佳分流比条件下,处理量在2~4 m^3/h范围内变化时,T形管的分离效率呈逐渐降低趋势,由32.5%降低到25.0%。研究结果可为T形管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平衡模型 T形管 湍动能 油滴粒径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环境颗粒物对分散溢油表面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娟 李慧芬 +3 位作者 刘芳 刘香玉 张彤 赵朝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0-329,M0006,共11页
用室内实验模拟海洋环境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颗粒物浓度和粒径、海水盐度以及pH值条件下,加入不同种类的颗粒物对胜利原油表面性质的影响;同时制备石油-悬浮颗粒物凝聚体(OSAs),并测定凝聚体中油滴平均粒径的大小。结果表明:随着悬浮颗... 用室内实验模拟海洋环境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颗粒物浓度和粒径、海水盐度以及pH值条件下,加入不同种类的颗粒物对胜利原油表面性质的影响;同时制备石油-悬浮颗粒物凝聚体(OSAs),并测定凝聚体中油滴平均粒径的大小。结果表明:随着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加和颗粒物粒径的减小,油-水界面张力和Zeta电位逐渐减小;在加入不同颗粒物条件下油-水界面张力、Zeta电位和油滴粒径均随着海水盐度的增加而减小,加入高岭土时达到最小,分别为0.2 mN/m、-3.47 mV和8.6μm;油-水界面张力随pH值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Zeta电位随pH值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油-水界面张力最低值和Zeta电位最高值均在pH值为7~8时达到;消油剂和颗粒物共同作用条件下,油-水界面张力、Zeta电位和油滴粒径可分别降低至0.1 mN/m、-1.91 mV和1.9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污染 石油-颗粒物凝聚 界面张力 ZETA电位 油滴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油剂对中间层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冉冉 李美蓉 +4 位作者 王宇慧 赵娜娜 孙凯 李浩程 孙方龙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共4页
考察了孤岛油田中间层原油和外输原油的稳定性差异以及驱油剂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同一种破乳剂TA1031,在相同的脱水条件下,外输原油与中间层原油的最终脱水率分别为95.48%和78.40%,加入二元复合驱之后,脱水率分别为83.33%和7... 考察了孤岛油田中间层原油和外输原油的稳定性差异以及驱油剂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同一种破乳剂TA1031,在相同的脱水条件下,外输原油与中间层原油的最终脱水率分别为95.48%和78.40%,加入二元复合驱之后,脱水率分别为83.33%和70.30%。随着驱油剂浓度的增加,zeta电位的负值越来越大,乳状液稳定性增强;破乳脱出水的透光率减小,脱水效果变差。对于中间层原油,100mg/L石油磺酸盐和二元复合驱使界面张力由32.38mN/m分别降低至27.43mN/m和32.07mN/m,聚合物基本不影响油水界面张力;加入100mg/L不同驱油剂后,原油乳状液破乳脱出水中的油滴粒径大小顺序为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二元复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剂 中间层原油乳状液 水中油滴粒径 界面张力 透光率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飞 李传宪 +1 位作者 林名桢 郭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51-54,59,共5页
通过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控制应力流变仪,考察了油水体积比、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搅拌机转速等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W稠油乳液的粒径和粘度随油水体积比(1:9~7:3)的增大均逐渐增大;但是,... 通过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控制应力流变仪,考察了油水体积比、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搅拌机转速等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W稠油乳液的粒径和粘度随油水体积比(1:9~7:3)的增大均逐渐增大;但是,当油水体积比足够大时(8:2),乳液转相为W/O型,粘度急剧增大。随着乳化剂质量分数的提高(0.5%~5%),乳液粒径减小而粘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质量分数≤4%时,乳液为简单的牛顿流体;增大乳化剂质量分数到5%导致乳液转变为具有一定结构特性的非牛顿流体。随着乳化温度的提高(40~70℃),乳液粘度和粒径均减小;当乳化温度高于70℃时,乳化剂失效导致乳液转相为W/O型,乳液粘度急剧增大。随着乳化时间的增长和搅拌机转速的提高,乳液粒径减小、粘度增大,乳液的非牛顿流体特性也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状液 乳化条件 粒径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状液稳定性表征方法及其在农药水乳剂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冯建国 项盛 +3 位作者 钱坤 朱峰 郁倩瑶 吴学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6,共12页
乳状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石油、化妆品和农用化学品等领域,稳定性是影响其使用寿命和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快速、准确地表征乳状液的稳定性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农药水乳剂是以乳状液为基础的农药剂型之一,具有高效、低毒和环保等... 乳状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石油、化妆品和农用化学品等领域,稳定性是影响其使用寿命和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快速、准确地表征乳状液的稳定性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农药水乳剂是以乳状液为基础的农药剂型之一,具有高效、低毒和环保等优点。文章简要介绍了乳状液在食品和石油等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液滴粒径及其分布测定、电导率测定、微观结构研究、拟三元相图研究和液滴表面电动性能研究等表征乳状液制备与使用过程中稳定性的主要手段,并总结了这些表征手段在农药水乳剂研究开发中的应用情况,旨在为缩短水乳剂配方研制周期和提高其稳定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农药水乳剂 物理稳定性 表征方法 液滴粒径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旋浮技术处理炼油企业含油污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乐 何庆生 王贵宾 《中外能源》 CAS 2020年第12期67-70,共4页
目前炼油厂多数采用"隔油→浮选→生化处理"的老三套污水处理工艺,隔油和浮选工艺占地面积大,运行维护成本高,并且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介绍了气旋浮一体化除油技术在中国石化某厂的应用,进行了20m^(3)/h油水分离侧线试验,... 目前炼油厂多数采用"隔油→浮选→生化处理"的老三套污水处理工艺,隔油和浮选工艺占地面积大,运行维护成本高,并且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介绍了气旋浮一体化除油技术在中国石化某厂的应用,进行了20m^(3)/h油水分离侧线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油含量为64.0~441.0mg/L,平均油含量为188.0mg/L的条件下,气旋浮装置出水平均油含量为23.3mg/L,平均除油率达到87.6%,粒径大于7μm的油滴全部被分离,气旋浮装置相对于该厂现有两级涡凹气浮工艺处理后的水更加清澈。该技术采用立式结构布局,占地面积较常规气浮技术减少60%以上,加药量为常规气浮的十分之一,每吨水处理成本为0.52元左右,远低于炼油厂常规涡凹气浮工艺,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实现了装置化、集成化和密闭化处理,占地面积小,处理效果好,污水停留时间短,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浮 含油污水 油滴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淀粉纳米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特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81-87,共7页
在蜡质玉米淀粉糊化过程中添加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并采用乙醇沉淀法制备纳米颗粒用于稳定食品级Pickering乳液。通过考察添加TP后淀粉纳米颗粒(starch nanoparticles,SNP)的结构性质、颗粒性质和乳化特性,探究其对Pickering乳... 在蜡质玉米淀粉糊化过程中添加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并采用乙醇沉淀法制备纳米颗粒用于稳定食品级Pickering乳液。通过考察添加TP后淀粉纳米颗粒(starch nanoparticles,SNP)的结构性质、颗粒性质和乳化特性,探究其对Pickering乳液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P与淀粉的羟基通过氢键发生相互作用;添加TP导致SNP的粒径由187.00 nm增加至233.80 nm,接触角由53.41°增加至80.60°,Zeta电位绝对值由|-17.20|mV增加至|-22.10|mV;利用TP-SNP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形成了大量的小乳滴;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TP-SNP能吸附在油水界面,形成一层物理屏障,抑制油滴聚结;通过检测Pickering乳液在15 d贮藏期油脂氧化产物的生成量,发现TP-SNP具有延缓乳液油脂氧化的作用,说明TP-SNP可以作为一种具有抗氧化功能的食品级颗粒乳化剂稳定Pickering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纳米颗粒 茶多酚 食品级Pickering乳液 油脂氧化 乳滴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状液的组成及油滴粒径对β-胡萝卜素生物接近度的影响
14
作者 张金迪 樊金玲 +2 位作者 杨睿 朱文学 孙晓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2-27,共6页
目的:研究乳状液中β-胡萝卜素的胶束化过程以及油滴粒径、油相含量和β-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对乳状液中β-胡萝卜素生物接近度的影响规律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静态体外消化法,以胶束化率为指标评估β-胡萝卜素的生物接近度。结果:肠消化... 目的:研究乳状液中β-胡萝卜素的胶束化过程以及油滴粒径、油相含量和β-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对乳状液中β-胡萝卜素生物接近度的影响规律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静态体外消化法,以胶束化率为指标评估β-胡萝卜素的生物接近度。结果:肠消化阶段的前30 min是乳状液中β-胡萝卜素胶束化过程的重要阶段;在一定范围内,β-胡萝卜素的胶束化率(3.23%~10.87%)与乳状液油滴粒径(0.44~4.28μm)呈线性负相关;油相含量1%~20%范围内,β-胡萝卜素的胶束化率随油相含量增加呈'S'型增长趋势;β-胡萝卜素的胶束化率随其质量分数的增加(2~30 mg/100 g)先上升后降低,相应地胶束中β-胡萝卜素的绝对质量先上升而后进入平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油滴粒径 Β-胡萝卜素 高压均质 体外消化法 生物接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低黏度乳化酸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丽伟 徐敏杰 +2 位作者 杨艳丽 崔明月 刘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8-130,160,共4页
分别以加有有机溶剂的有机酸胺盐和脂肪胺盐为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加量分别为酸油总质量的0.8%和0.5%,将加有2%缓蚀剂、1%铁离子稳定剂的20%盐酸乳化在柴油中,制得了低黏度的乳化酸。酸油体积比70:30的乳化酸在温度30~70℃下显示假塑性... 分别以加有有机溶剂的有机酸胺盐和脂肪胺盐为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加量分别为酸油总质量的0.8%和0.5%,将加有2%缓蚀剂、1%铁离子稳定剂的20%盐酸乳化在柴油中,制得了低黏度的乳化酸。酸油体积比70:30的乳化酸在温度30~70℃下显示假塑性流体特性,在120℃、1701/s剪切60min,黏度由约26mPa.s逐渐下降到约15mPa.s。酸油体积比70:30和80:20的乳化酸在室温放置48小时或在90℃放置4小时均无酸析出,在90℃下与大理石反应1小时后才开始析出酸,电导率测定值和在偏光显微镜下观测的酸滴直径均证明了酸油乳状液的稳定性。用旋转岩盘实验装置在7.5MPa、90℃下测定,在70:30的乳化液与含碳酸钙≥99%的岩心之间的反应中,随盐酸浓度减小(6.122~3.364mol/L),H+有效传质系数减小(2.376×10-6~7.980×10-7cm2/s),反应速率减小(5.75×10-6~1.51×10-6mol/cm2.s)。由实验数据导出了该乳化酸与碳酸盐岩反应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酸 油包酸乳状液 组成与配方 表观黏度 稳定性 电导率 液滴尺寸 反应动力学 碳酸盐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粒径百里香精油纳米乳液的抗菌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薛思雅 张润峰 +1 位作者 王清 陈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67-72,共6页
该研究采用超声波辅助制备了不同浓度和粒径的百里香精油纳米乳液,并探索其浓度和粒径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纳米乳液均呈现完好的球形,平均粒径均在50 nm左右,与纳米... 该研究采用超声波辅助制备了不同浓度和粒径的百里香精油纳米乳液,并探索其浓度和粒径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纳米乳液均呈现完好的球形,平均粒径均在50 nm左右,与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得结果相近;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超声功率的改变可以调控纳米乳液的粒径,但对其组成成分的化学结构没有影响。在抑菌性的研究中发现,百里香精油纳米乳液的浓度变化对不同菌株的抗菌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而粒径大小对不同菌株的抗菌效果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而对大肠杆菌的影响不如铜绿假单胞菌明显。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百里香精油纳米乳液的浓度和粒径的优化组合可以提升其对细菌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百里香精油 纳米乳液 粒径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管道式油滴聚并装置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詹敏 史仕荧 +2 位作者 刘敏 郭沛文 王胜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6-133,共8页
为了探讨管道式油滴聚并装置的性能特征,采用室内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装置内的流型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研究中,为了获得管道式油滴聚并装置的最优油滴聚并方式,加工了3种聚结板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当入口混合流速低于0.5 m/s... 为了探讨管道式油滴聚并装置的性能特征,采用室内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装置内的流型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研究中,为了获得管道式油滴聚并装置的最优油滴聚并方式,加工了3种聚结板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当入口混合流速低于0.5 m/s时,能够实现流型的转换;当入口混合流速高于0.5 m/s时,分散相油滴经过管道式油滴聚并装置后能够增大。通过对不同聚结板结构参数、操作参数和物性参数的研究发现:在高入口流速下,平板式聚结板的聚并效果最优;当入口流速增大至将近3 m/s时,管道式油滴聚并装置内的油滴仍然有增大的效果;当聚结板的间距为20 mm时,油滴聚并效果最优;当聚结板的长度在1 m左右时,油滴聚并效果最优。管道式油滴聚并装置具有将小油滴聚并成大油滴的功能,可配套油水分离器使用从而提高分离器的分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式 油滴聚并装置 聚结板 油滴粒径 聚并 室内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排沉箱内油水两相动力学模型实验研究
18
作者 严磊 李东芳 +2 位作者 杨文灯 王建军 金有海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9-195,共7页
通过对开排沉箱内水中含油浓度分布、油滴粒径分布及传热温度垂直分布的实验研究,结合斜板间油水流动及油滴受力情况,分析了油滴碰撞聚结与剪切破碎的机理以及开排沉箱内温度垂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斜板能够构造静态区,捕集污水中的油... 通过对开排沉箱内水中含油浓度分布、油滴粒径分布及传热温度垂直分布的实验研究,结合斜板间油水流动及油滴受力情况,分析了油滴碰撞聚结与剪切破碎的机理以及开排沉箱内温度垂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斜板能够构造静态区,捕集污水中的油滴,但由于斜板的扰流作用在促进油滴碰撞聚结的同时也导致油滴更容易破碎,因此可考虑在斜板折流处增设整流构件以减少油滴的破碎;当油滴聚结作用大于破碎作用时,则宏观表现为分离性能的提高,反之则会乳化返混,且分离过程主要发生在斜板静态区,故在开排沉箱设计时应增设静态空间区域和数量;受斜板扰流的影响,传热在斜板区会受到强湍流场的强化作用,温度梯度比直管段会更大,应增加保温措施来加强防腐。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开排沉箱内部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为实际生产及水处理工艺提供优化操作参数,同时温度场测定分析还为能应对由恶劣海洋环境下因温差产生的腐蚀提供防腐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排沉箱实验 斜板 水两相流 含油浓度分布 滴粒径分布 聚结和破碎机理 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导探针法用于油水混合液的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谭鑫 何利民 李时光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6年第9期95-99,共5页
为了评价油水混合液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了一种带有双平行电导探针的便携式油水分离器。利用油水混合液分层后的界面通过电导探针时电压信号的特征性变化,测出油水混合液的分层曲线,利用该曲线可以得到分层时间并计算得到分散相液滴的粒... 为了评价油水混合液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了一种带有双平行电导探针的便携式油水分离器。利用油水混合液分层后的界面通过电导探针时电压信号的特征性变化,测出油水混合液的分层曲线,利用该曲线可以得到分层时间并计算得到分散相液滴的粒径分布,从而可以进行油水混合液稳定性评价。研究表明,电导探针法对有、无清晰分层界面的油水混合液都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为油水混合液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混合液 油水界面 粒径分布 双平行电导探针 分层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结板分离器油水分离影响因素模拟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潘澄 赵会军 +2 位作者 于鹏飞 邹伟东 李渝海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3-102,共10页
聚结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油水分离领域,而目前较少有学者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聚结板材料表面润湿性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鉴于此,采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和正交试验法优化聚结板油水分离效果,研究了入口流速、油滴粒径和表面润湿性对聚结... 聚结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油水分离领域,而目前较少有学者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聚结板材料表面润湿性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鉴于此,采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和正交试验法优化聚结板油水分离效果,研究了入口流速、油滴粒径和表面润湿性对聚结板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入口流速越高,分离效果越差,流速大于等于0.5 m/s时,聚结板失去分离效果;倒V字波纹板的有效分离粒径大于20 μm,油滴粒径越大,油水混合区的厚度越小;润湿聚结作用的场所主要发生在流域的上壁面(聚结板下表面),当粒径为20 μm时,固定上壁面的接触角并减小下壁面接触角,流域上层油相体积分数提升不超过8.6%;固定下壁面的接触角并减小上壁面接触角,流域上层油相体积分数提升超过了22.9%;聚结板表面接触角对小油滴的影响比大油滴大,当粒径为20 μm时,接触角变化导致流域 上层油相体积分数最大相差34.83%;当粒径为100 μm时,接触角变化导致流域上层油相体积分数最大相差1.23%;入口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最大,油滴粒径次之,接触角的影响最小。研究结果可为聚结板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结板 接触角 油滴粒径 数值模拟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