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含CO_(2)凝析气藏成藏过程中的流体相行为及油环体积预测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浩 左名圣 +5 位作者 王红平 王朝锋 徐程浩 杨柳 刘希良 袁志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6-1518,共13页
成藏后期的CO_(2)充注导致里贝拉区块高含CO_(2)次生凝析气藏的流体相行为十分复杂,油环体积预测难度很大。本文通过流体相平衡模拟、组分梯度分布计算及CO_(2)充注可视化实验,刻画了CO_(2)充注过程中的油气相行为,揭示了油环体积的动... 成藏后期的CO_(2)充注导致里贝拉区块高含CO_(2)次生凝析气藏的流体相行为十分复杂,油环体积预测难度很大。本文通过流体相平衡模拟、组分梯度分布计算及CO_(2)充注可视化实验,刻画了CO_(2)充注过程中的油气相行为,揭示了油环体积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气顶气组分拟合的高含CO_(2)次生凝析气藏油环体积预测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CO_(2)充注下的油环体积变化分为4个阶段:充注初期,油环以溶胀为主;充注前期,CO_(2)不断置换并萃取油相中的轻质组分,油环体积迅速降低;充注中期,CO_(2)持续萃取油相的轻、中质组分,油环体积缓慢减小;充注后期,CO_(2)-原油组分传质作用明显减弱,压缩效应导致油环体积进一步减小。2)轻质组分的强流动性使气顶气组成均一,重力分异作用使纵向上油环组分呈梯度变化。3)油环体积与气顶气组成和气油比密切相关。4)基于气顶气拟合新方法和不同井深现场勘探预测的油环体积占比分别为19.21%和22.30%,与CO_(2)充注可视化实验获得的油环体积占比(20.60%)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CO_(2)-原油组分传质 流体相行为 油环体积预测 组分梯度分布 可视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乔川地区长6油层组油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志涛 张晓磊 +3 位作者 田亚铭 郭懿萱 齐诗苇 邵晓州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91,共13页
基于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及开采数据分析,结合流体包裹体等测试,对马岭—乔川地区长6油层组的油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藏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长63油层段,长62、长61油层段含油性显著变差;平面上,长63油层段以... 基于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及开采数据分析,结合流体包裹体等测试,对马岭—乔川地区长6油层组的油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藏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长63油层段,长62、长61油层段含油性显著变差;平面上,长63油层段以L125,B452和L411井区为中心,油藏团块状分布,呈两条带沿北西南东向延伸,油层厚度主要在5~20 m之间,长62、长61油层呈孤立土豆疙瘩状分布,分布规模小。长6油层组油藏以岩性油藏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70~90℃,荧光以黄褐色为主,结合区域埋藏史分析显示该区油藏充注为晚侏罗世和中-晚白垩世,表现为早期充注。长6油层组烃源岩厚度、距离,砂体砂质碎屑流砂体性质、物性和叠置类型是其形成油气藏的重要影响因素;长63油层段相比长62和长61油层段具有更靠近烃源岩,砂质碎屑流成因砂体分布广、孔渗条件好、叠置厚层砂体类型发育等优势。研究区最为有利油藏的勘探目标为长63油层段Y470,L374,B452等井区附近,有利勘探区面积达到517.28 k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岭—乔川地区 长6油层组 油藏分布 控制因素 有利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储集层构型特征及剩余油挖潜 被引量:2
3
作者 涂乙 戴建文 +4 位作者 杨娇 王亚会 王华 唐中昊 李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针对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低、隔夹层发育、剩余油预测难等问题,亟需提高储集层构型解剖和预测精度。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自然伽马回返率和大数据统计技术,识别储集层3级、4级和5级构型界面,研究各级次夹层的分布模式,... 针对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低、隔夹层发育、剩余油预测难等问题,亟需提高储集层构型解剖和预测精度。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自然伽马回返率和大数据统计技术,识别储集层3级、4级和5级构型界面,研究各级次夹层的分布模式,定量表征储集层构型单元砂体内部结构以及夹层的展布形态,分析剩余油赋存模式及其主控因素,厘清构型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中发育的3级斜交型前积夹层能延缓流体垂向渗流,4级叠置型水平夹层能阻止流体垂向窜流;剩余油运移能量和方向主要受3级夹层、4级夹层及韵律差异控制。利用低产低效井侧钻10口调整井,初期总产量为680.00 m~3/d,侧钻后日产油量为侧钻前的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禺油田群 稠油油藏 储集层 构型界面 隔夹层 定量识别 剩余油分布 挖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连续边界识别的辫状河储层夹层研究——以渤海海域P油田馆陶组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建华 侯亚伟 +2 位作者 申春生 王鹏飞 高明轩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渤海海域P油田发育河道切叠频繁的辫状河储层,已钻井揭示其储层内夹层发育,导致钻后水淹状态和产能差异较大,夹层精细刻画和精确表征是剩余油挖潜的关键。分析了P油田夹层分布特征及成因,认为夹层分布与构型边界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 渤海海域P油田发育河道切叠频繁的辫状河储层,已钻井揭示其储层内夹层发育,导致钻后水淹状态和产能差异较大,夹层精细刻画和精确表征是剩余油挖潜的关键。分析了P油田夹层分布特征及成因,认为夹层分布与构型边界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提出了基于不连续边界识别的夹层刻画方法。通过两级不连续边界分析识别出边界河道、内部主河道和内部次河道,分别对应复合心滩边界河道充填、单心滩边界河道充填和串沟充填3种夹层类型,建立了各级河道的定量判别标准,确定了夹层厚度中心线;根据研究区300个井组侧钻井资料,分析确定了夹层的平均厚度和翼展宽度;利用分类插值和井点校正得到了夹层厚度分布图。结果表明,P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夹层多以宽翼条带状分布,3种夹层的平均厚度分别为3、2和1m,平均翼展宽度分别为100、50和25m。应用本方法对C10井区L50小层进行了精细研究,夹层刻画结果有效指导了剩余油的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连续边界 辫状河储层 夹层厚度中心 翼展宽度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相控油气特征及其基本模式 被引量:36
5
作者 庞雄奇 李丕龙 +3 位作者 陈冬霞 张善文 张俊 于轶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74,共20页
地质相是沉积地层内沉积物(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由宏观到微观分为4个层次,即构造相、沉积相、岩石相和岩石物理相。不同层次地质相的控油气作用具有不同形式的表现。研究表明,陆相断陷盆地内不同的构造单元、不同的沉积相控制着不同... 地质相是沉积地层内沉积物(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由宏观到微观分为4个层次,即构造相、沉积相、岩石相和岩石物理相。不同层次地质相的控油气作用具有不同形式的表现。研究表明,陆相断陷盆地内不同的构造单元、不同的沉积相控制着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不同的构造单元和不同的沉积相的储油气层的临界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藏深度增大而降低;在不考虑构造和沉积相背景条件下,不能依据地层的绝对孔渗条件判别和评价有效储集层。沉积颗粒不粗不细的优相砂岩类地层控制着油气的富集成藏;相同背景条件下相对高孔渗的储集层控制着油气的富集成藏。优相与相对高孔渗控藏是相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利用相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可以预测有利成藏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相盆地 断陷盆地 地质相 油气成藏 油气藏分布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数值模拟 被引量:36
6
作者 姜汉桥 谷建伟 +2 位作者 陈月明 孙梦茹 计兆红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5期30-34,共5页
以胜二区沙二段8 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开发单元储层物性和原油物性随不同开发阶段变化的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原油粘度和密度随不同开发阶段的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油田开发... 以胜二区沙二段8 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开发单元储层物性和原油物性随不同开发阶段变化的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原油粘度和密度随不同开发阶段的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油田开发效果影响均较大。对注水开发历史较长的油田,在进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时,应该考虑渗透率和原油物性随时间的变化,从而为进入注水开发的老油田的挖潜上产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通过对8单元的精细油藏模拟,掌握了目前该单元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水淹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储量 产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技术——以大庆萨尔图油田南八区为例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占东 李吉 +2 位作者 李阳 陈大有 赵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0-406,共7页
为了充分发挥储层预测多学科的综合能力,对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的作用和构造建模在储层反演与地质建模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实现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的4个关键环节,即井-震联合小尺度构造解释、合理设计地质框架... 为了充分发挥储层预测多学科的综合能力,对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的作用和构造建模在储层反演与地质建模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实现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的4个关键环节,即井-震联合小尺度构造解释、合理设计地质框架、不同尺度网格设计和曲线均一化处理。以大庆萨尔图油田南八区萨Ⅱ7-12沉积单元为例,通过与未进行构造约束的地震反演对比,总结出构造建模约束下地震反演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能够提高砂体识别的准确程度,尤其是定位河道砂边界位置效果显著,采用"井点定相、切片组形"的方法,完成了井震结合沉积微相的修正;②明确主力厚油层及主力砂体接触关系,增加断层附近预测的细节,尤其是断裂两侧砂体明朗化,有利于指导剩余油的挖潜。因此,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技术能够降低反演的不确定性,对油田后续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 剩余油分布 地震反演 构造建模 储层预测 萨尔图油田 大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边际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马秀峰 杨兆中 +3 位作者 李哲 李军 张玲玲 张永明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40-44,共5页
胜利油田陈家庄油藏是一个典型的稠油高渗透油藏 ,常用的热力采油无法大幅增加产量。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油藏地质研究和开发规律分析 ,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应用水动力学原理 ,加强注水工作 ,应用配套技术和精心的油藏管理 ,实现了... 胜利油田陈家庄油藏是一个典型的稠油高渗透油藏 ,常用的热力采油无法大幅增加产量。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油藏地质研究和开发规律分析 ,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应用水动力学原理 ,加强注水工作 ,应用配套技术和精心的油藏管理 ,实现了油田年产油量稳中有升 ,综合含水稳定 ,油田开发效果明显改善 ,采收率提高 5 .6 % ,可采储量增加了 10 0×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边际稠油油藏 提高采收率方法 研究 注水 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分析储层含油气信息——以塔里木盆地HD4油田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波 凌云 +2 位作者 刘钦甫 王小平 高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2-14,106,共4页
利用地震属性技术结合地层尖灭正演模型模拟,对薄储层厚度的变化以及储层含油气信息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和实际分析:分析了地震对储层厚度的分辨率问题,提出了利用地震属性可以分辨小于1/4波长的储层;根据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振幅调谐理论,... 利用地震属性技术结合地层尖灭正演模型模拟,对薄储层厚度的变化以及储层含油气信息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和实际分析:分析了地震对储层厚度的分辨率问题,提出了利用地震属性可以分辨小于1/4波长的储层;根据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振幅调谐理论,分析了地层厚度变化与振幅调谐之间的关系;利用大面元采集、相对保持振幅高分辨率处理的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的构造解释;通过提取地震属性,结合地质条件分析和大量的井资料分析,对HD4油田油气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其结果极大地促进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含油气信息 分析 地震属性 正演模型 振幅调谐 油气分布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支河流体系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望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昌民 张祥辉 +4 位作者 朱锐 冯文杰 尹太举 尹艳树 Adrian JHARTLEY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5,共15页
通过文献调研和地质分析,系统总结了分支河流体系(DFS)理论的研究进展、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DFS理论研究的五大重点分别是通过实例分析挖掘其科学内涵,探讨应用价值,解决概念争论;明确DFS是一个多种河道共生的沉... 通过文献调研和地质分析,系统总结了分支河流体系(DFS)理论的研究进展、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DFS理论研究的五大重点分别是通过实例分析挖掘其科学内涵,探讨应用价值,解决概念争论;明确DFS是一个多种河道共生的沉积体系,不能理解为一种新的河道类型;河道网络和河型转换是DFS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建立和完善DFS的沉积模式;建立DFS储层预测模型。(2)开展DFS研究对促进陆相盆地沉积储层学科的理论创新和挖掘陆相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3)当前DFS研究主攻方向是建立沉积储层数据库,构建沉积模式和识别标志,形成河网体系和河型演变定量预测模型,实现不同建模方法的融合归一;未来DFS研究应当将沉积学与地貌学、地理学、现代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应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对沉积体系的定量表征和储层定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河流体系 研究进展 沉积模式 储层预测模型 储层沉积学 油气勘探与开发 陆相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双渗储层中压力分布的求解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文涛 黄炳光 +1 位作者 李顺初 王怒涛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43,共4页
针对定压外边界的复合双渗储层模型,研究了变流率问题的无因次压力分布的Laplace空间解,并简要地引导了相应的应用,是对试井分析理论的一种完善,对相应的试井分析软件的研制更具有深远的应用价值,对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复合双渗储层 定压外边界 压力分布 变流率 LAPLACE空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储层参数建模的“复合相控模型”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伟 杨敏 +2 位作者 郭永军 申景峰 赵黎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利用沉积微相和油气水分布对砂岩油气储层的控制作用,提出了针对砂岩油气储层进行井间参数预测,研究砂岩厚度、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的平面分布,建立油气储层参数模型的方法——"复合相控模型"法。此方法的实质... 利用沉积微相和油气水分布对砂岩油气储层的控制作用,提出了针对砂岩油气储层进行井间参数预测,研究砂岩厚度、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的平面分布,建立油气储层参数模型的方法——"复合相控模型"法。此方法的实质是实现了受地质和油气复合约束的井间参数预估,特别适用于井控不足的油气储层参数描述,是油气藏描述的一项实用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油气水分布 复合相控 储层参数 参数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洼地区洼38井区精细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 被引量:5
13
作者 么景臣 刘高华 +1 位作者 孙兆宽 金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12,共6页
为寻找洼 38井区新的出油点和储量增长点 ,借助Landmark一体化软件 ,应用相干体分析、可视化、地震属性分析等新技术对其进行研究。通过研究 ,进一步搞清了该区的沉积、构造、储层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发现和落实有利圈闭 4个 ;同时指... 为寻找洼 38井区新的出油点和储量增长点 ,借助Landmark一体化软件 ,应用相干体分析、可视化、地震属性分析等新技术对其进行研究。通过研究 ,进一步搞清了该区的沉积、构造、储层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发现和落实有利圈闭 4个 ;同时指出了下步勘探的方向 :在清东陡坡带应注重断鼻的勘探 ,在潜山披覆构造带上应注重充填沉积体的勘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构造解释 相干体技术 可视化技术 地震属性 储层预测 油气分布 辽河油区 洼38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区基岩潜山储集体分布预测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永杰 武刚 +4 位作者 许坚 孙晓霞 王云鹤 丁可新 刘维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60,64,共3页
胜利油区基岩潜山储集体发育的控制因素较复杂,造成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空间非均质性极强,分布预测研究难度很大。目前主要应用的预测技术有:基于控制因素分析的地质预测技术、应力场分析技术、相干体分析技术、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 胜利油区基岩潜山储集体发育的控制因素较复杂,造成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空间非均质性极强,分布预测研究难度很大。目前主要应用的预测技术有:基于控制因素分析的地质预测技术、应力场分析技术、相干体分析技术、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和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等,其原理与适用条件有较大的差异。在对技术进行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基岩潜山这种复杂储集体,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储集类型和资料条件,选取合适的多种预测技术进行综合预测,从而提高储集体预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潜山 储集体分布预测 应力场分析 多尺度边缘检测 胜利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量研究中油藏边界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19
15
作者 赵文智 毕海滨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6期379-383,共5页
新的储量计算规范中明确了用于确定含油面积的两个边界:油藏边界和储量边界。油藏边界属于地质边界,而储量边界受人为因素制约。油藏边界主要包括油水界面、岩性边界和断层边界等。确定油藏边界应综合考虑油藏类型、储层分布特征及区域... 新的储量计算规范中明确了用于确定含油面积的两个边界:油藏边界和储量边界。油藏边界属于地质边界,而储量边界受人为因素制约。油藏边界主要包括油水界面、岩性边界和断层边界等。确定油藏边界应综合考虑油藏类型、储层分布特征及区域地质特征。对于构造油藏,油水界面是圈定油藏边界最直接的依据。在确定油水界面的4类方法中,试油法和测井解释法具有较高的精度,而地层压力测试法和其它间接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岩性油藏,不同沉积环境所形成砂体的展布宽度是有差异的。对于特低渗透油藏,应使用单井稳定产量作为储量起算标准圈定油藏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边界 地质储量 油藏 油水界面 试油 砂体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亮 张一伟 熊琦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6期101-106,共6页
目前,我国东部大多数油田在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己进入高-特高含水采油阶段,但油藏内仍然有约50%的可采储量,它们的分布日趋分散、复杂,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油藏(或储层)的严重非均质性,文章对国内外剩... 目前,我国东部大多数油田在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己进入高-特高含水采油阶段,但油藏内仍然有约50%的可采储量,它们的分布日趋分散、复杂,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油藏(或储层)的严重非均质性,文章对国内外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的开发现状,从开发地质的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其动态预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指出了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关键。重建适合开发后期的具有预测功能的储层地质模型,对稳定东部,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特征 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 油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油气藏剖面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裕明 李晶 +1 位作者 唐湘蓉 张海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63,共3页
提出可直接预测油气藏分布的地震解释技术 :提取尽可能丰富的地震属性参数 ;首先对地震属性参数进行平滑处理 ,剔除异常值 ;再通过K L变换去掉与油气相关性差的属性参数 ,保留地震属性对油气响应的主要特征 ;然后用井旁已知的含油气信... 提出可直接预测油气藏分布的地震解释技术 :提取尽可能丰富的地震属性参数 ;首先对地震属性参数进行平滑处理 ,剔除异常值 ;再通过K L变换去掉与油气相关性差的属性参数 ,保留地震属性对油气响应的主要特征 ;然后用井旁已知的含油气信息与地震属性参数的关系标定地震剖面 ,预测井间油气分布 ,用地震油气分布预测剖面展示剖面的含油气预测结果。在松辽盆地北部某地区应用该技术预测含油气性 ,成功率达 90 %左右 ,说明该方法的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油气分布预测剖面 油气藏剖面 K-L变换 地震属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万大山盆地下二叠统生物礁古油藏剖析及其地下隐伏礁的分布预测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学时 耿忠霞 《海相油气地质》 1997年第1期21-27,共7页
广西宁明亭亮茅口组生物礁古油藏为十万大山盆地已暴露破坏的礁古油藏之一。亭亮生物礁为大新(崇左)台地边缘发展起来的大型堤礁。礁的主要造架生物为海绵、水螅、苔藓虫及藻类等,其沉积组合具礁基、礁核、礁盖、礁间滩及礁前等亚相。... 广西宁明亭亮茅口组生物礁古油藏为十万大山盆地已暴露破坏的礁古油藏之一。亭亮生物礁为大新(崇左)台地边缘发展起来的大型堤礁。礁的主要造架生物为海绵、水螅、苔藓虫及藻类等,其沉积组合具礁基、礁核、礁盖、礁间滩及礁前等亚相。该古油藏的含沥青储层主要位于礁体的上部和顶部,含沥青礁灰岩厚达98m 以上。礁储层次生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控于深埋有机溶蚀作用,同时在空间上还与礁顶部古风化壳和不整合面密切相关。烃源岩以下二叠统为主,油源丰富,上覆巨厚的中—下三叠统泥页岩为区域性盖层,为油气聚集和古油藏的形成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和场所。据地震和电法资料,在盆地东北部几十条地震测线上反映出的透镜状“礁”异常体达31个,其中较典型的有11个。这些“礁”异常体与电法剖面圈定的9个“礁”异常体均分布于同一地区并相互重叠,表明预测结果的一致性。地面露头礁与可能存在的隐伏“礁”均处于同一岩相古地理部位上,展示了该盆地在上英至太安一带可能存在一个以茅口组为主的台地边缘型隐伏礁发育带。盆地北部的礁古油藏及广泛分布的长达150km 的油气显示带提示我们要注重研究地下隐伏礁的分布及含油气性,它们有可能是十万大山盆地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藏 油气藏 生物礁 隐伏礁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状集北部沙一下段盐岩沉积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小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4-26,30,共4页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利用地震岩性反演手段,对东濮凹陷胡状集北部沙一下段盐岩透镜体形成古环境、盐湖层序结构模式以及盐岩透镜体所在区域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岩性透镜体是湖泊中心或斜坡带底部发育的盐类扇体,其盐间...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利用地震岩性反演手段,对东濮凹陷胡状集北部沙一下段盐岩透镜体形成古环境、盐湖层序结构模式以及盐岩透镜体所在区域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岩性透镜体是湖泊中心或斜坡带底部发育的盐类扇体,其盐间薄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和砂岩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对研究区寻找隐蔽油气圈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沉积 沉积模式 地震岩性反演 储层预测 油气分布 沙下一段 胡状集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什托普构造带志留系、奥陶系油气藏预测
20
作者 廖涛 郑多明 +5 位作者 何文渊 胡剑风 曹淑玲 高辉 桑洪 李毓丰 《海相油气地质》 2002年第2期19-23,共5页
巴什托普构造带已经发现了石炭系的生物碎屑灰岩油藏,其烃源岩为寒武系—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层。推测油气运移必经之路上的志留系圈闭和奥陶系圈闭中可能存在油气藏。对巴什托普构造带石炭系以下志留系和奥陶系的分析表明,志留系下砂岩... 巴什托普构造带已经发现了石炭系的生物碎屑灰岩油藏,其烃源岩为寒武系—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层。推测油气运移必经之路上的志留系圈闭和奥陶系圈闭中可能存在油气藏。对巴什托普构造带石炭系以下志留系和奥陶系的分析表明,志留系下砂岩段与其上覆的红色泥岩段可以构成一个有利的储盖组合,下奥陶统石灰岩段有可能形成石灰岩岩溶并与其上覆志留系巨厚的暗色泥岩段组成一套储盖组合。在巴什托普构造带,在与油源沟通良好、构造圈闭有利的位置上,应该可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系 奥陶系 形成 油气藏 分布 生储盖组合 油气资源预测 塔里木盆地 巴什托普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