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内外之道还是以内摄外?——论朱子在真实认知的基础上对伦理道德的实践
1
作者
黄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7,共8页
朱子的道德理论主要由三方面构成。首先,心体有三个层面的内涵:既是性与情、意与知的原初合一之境,也是“存有而不活动”的作为范导的性理,还是“存有而活动”的敬义夹持工夫论的明德主体。其次,明德之“知”也有三方面的意涵:道德理性...
朱子的道德理论主要由三方面构成。首先,心体有三个层面的内涵:既是性与情、意与知的原初合一之境,也是“存有而不活动”的作为范导的性理,还是“存有而活动”的敬义夹持工夫论的明德主体。其次,明德之“知”也有三方面的意涵:道德理性的价值判断,认知理性对事事物物殊异之理的认知,以及理性直观对天道、易道“极深而研几”运作规律的领会。最后,朱子的涵养致知、居敬穷理,甚至格物致知,皆是在心与物、知与行彼此作用中的内外综合。这是朱子对传统儒家在真实认知的基础上实践伦理道德的一番创造与整合,这种内外综合的理路与求私意欲念不相害的内倾性理路不同,是达至天道、性心、物理合一更为合理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学
阳明学
格物致知
内外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德性之知”的认知思想研究
被引量:
6
2
作者
陈四光
郭斯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13,共4页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程朱与陆王的工夫论,可知其内在机制与宗教信仰相似。它通过强化人们对天理的信念,最终达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德性之知具有如下认知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为理学思想服务的认知,其次,其内在机制与宗教心理相类似,最后,它的实现需要体和悟两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之知
格物致知
涵养本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王阳明对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批评
被引量:
1
3
作者
侯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8-101,共4页
在朱熹看来,所谓"格物致知"即是由"即物穷理"而"豁然贯通"。他的这种阐释是儒家对格物致知解读的主要代表思想。王阳明也深受其影响。在"庭前格竹"失败的刺激之下,王阳明他对朱熹思想进行了彻...
在朱熹看来,所谓"格物致知"即是由"即物穷理"而"豁然贯通"。他的这种阐释是儒家对格物致知解读的主要代表思想。王阳明也深受其影响。在"庭前格竹"失败的刺激之下,王阳明他对朱熹思想进行了彻底检视,认为朱熹的阐释析"心""理"为二,"务外遗内",导致了其践行的失败和当时学术道德风尚的下滑。就朱熹而言,他的确把"心""理"区分开来,但并没有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认为二者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他在注重穷及外物的同时,也讲求"反求内省"。因此,王阳明对朱熹的批评有失妥切公允,他把朱熹思想与其庭前格竹以及学术道德风尚的滑坡勾连起来也显唐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即物穷理
豁然贯通
遗外务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豁然贯通”之为实践境界
被引量:
1
4
作者
何益鑫
《哲学分析》
2013年第6期80-90,193,共11页
朱子的"豁然贯通",说的是其"格物致知"工夫的效验。由于朱子的"理",不是指近代意义上的客观知识,而是指事物之"所当然之则"和"所以然之故",故其"格物致知"相应的就是对事...
朱子的"豁然贯通",说的是其"格物致知"工夫的效验。由于朱子的"理",不是指近代意义上的客观知识,而是指事物之"所当然之则"和"所以然之故",故其"格物致知"相应的就是对事物之"所当然之则"的亲切把握,和对其"所以然之故"的实体亲证,其结果是个人实践判断力和工夫境界的提高。而"豁然贯通"作为格物致知的自然、最终的效验,代表的正是这方面实践境界的极致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豁然贯通
格物致知
实践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外之道还是以内摄外?——论朱子在真实认知的基础上对伦理道德的实践
1
作者
黄琳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明清学术转型视阈下陆世仪《思辨录辑要》整理与研究”(23BZX037)。
文摘
朱子的道德理论主要由三方面构成。首先,心体有三个层面的内涵:既是性与情、意与知的原初合一之境,也是“存有而不活动”的作为范导的性理,还是“存有而活动”的敬义夹持工夫论的明德主体。其次,明德之“知”也有三方面的意涵:道德理性的价值判断,认知理性对事事物物殊异之理的认知,以及理性直观对天道、易道“极深而研几”运作规律的领会。最后,朱子的涵养致知、居敬穷理,甚至格物致知,皆是在心与物、知与行彼此作用中的内外综合。这是朱子对传统儒家在真实认知的基础上实践伦理道德的一番创造与整合,这种内外综合的理路与求私意欲念不相害的内倾性理路不同,是达至天道、性心、物理合一更为合理的进路。
关键词
朱子学
阳明学
格物致知
内外综合
Keywords
Zhu Zi School
Yangming School
obtaining“zhi”by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inner and outer integration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德性之知”的认知思想研究
被引量:
6
2
作者
陈四光
郭斯萍
机构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13,共4页
基金
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专项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JYC015)阶段性成果
文摘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程朱与陆王的工夫论,可知其内在机制与宗教信仰相似。它通过强化人们对天理的信念,最终达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德性之知具有如下认知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为理学思想服务的认知,其次,其内在机制与宗教心理相类似,最后,它的实现需要体和悟两个过程。
关键词
德性之知
格物致知
涵养本心
Keywords
de xing
zhi
zhi
ge wu
zhi
zhi
(
investig
ate
things
to extend knowledge)
meditation
分类号
B24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王阳明对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批评
被引量:
1
3
作者
侯帅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8-101,共4页
基金
河南省2011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2400450459)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ZX-113)
文摘
在朱熹看来,所谓"格物致知"即是由"即物穷理"而"豁然贯通"。他的这种阐释是儒家对格物致知解读的主要代表思想。王阳明也深受其影响。在"庭前格竹"失败的刺激之下,王阳明他对朱熹思想进行了彻底检视,认为朱熹的阐释析"心""理"为二,"务外遗内",导致了其践行的失败和当时学术道德风尚的下滑。就朱熹而言,他的确把"心""理"区分开来,但并没有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认为二者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他在注重穷及外物的同时,也讲求"反求内省"。因此,王阳明对朱熹的批评有失妥切公允,他把朱熹思想与其庭前格竹以及学术道德风尚的滑坡勾连起来也显唐突。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即物穷理
豁然贯通
遗外务内
Keywords
obtaining
Knowledge by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to Explore and Understand Every
thing
Understand theThorough Meaning Suddenly
investigation
of External Affairs and Ignorance of Internal Affairs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豁然贯通”之为实践境界
被引量:
1
4
作者
何益鑫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哲学分析》
2013年第6期80-90,193,共11页
文摘
朱子的"豁然贯通",说的是其"格物致知"工夫的效验。由于朱子的"理",不是指近代意义上的客观知识,而是指事物之"所当然之则"和"所以然之故",故其"格物致知"相应的就是对事物之"所当然之则"的亲切把握,和对其"所以然之故"的实体亲证,其结果是个人实践判断力和工夫境界的提高。而"豁然贯通"作为格物致知的自然、最终的效验,代表的正是这方面实践境界的极致的理想。
关键词
朱子
豁然贯通
格物致知
实践境界
Keywords
Chu Hsi
'Through Comprehension'
'
obtain
Li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
practical and moral realm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内外之道还是以内摄外?——论朱子在真实认知的基础上对伦理道德的实践
黄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德性之知”的认知思想研究
陈四光
郭斯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略论王阳明对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批评
侯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豁然贯通”之为实践境界
何益鑫
《哲学分析》
201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