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Progress of Earth Science Satellite Missions i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SHI Jiancheng LÜDaren +6 位作者 WANG Yu DU Yan PANG Yong YANG Dongxu WANG Xin DONG Xiaolong YANG Xiaofeng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2-723,共12页
Earth Science from Space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interactions,mechanisms,and evolution of the Earth system through space observation.In China,the national medium-to long-term civilian space... Earth Science from Space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interactions,mechanisms,and evolution of the Earth system through space observation.In China,the national medium-to long-term civilian space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lan and the space-science pilot project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re two programs associated with advancing the Earth science from space.This paper reports recent scientific findings,developments and the status of the six missions.It is organized as the following sections:Introduction,two satellite missions that are already in orbit—the TanSat-1 for atmospheric COand the LuTan-1 for global surface deformation,a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Inventory Satellite to be launched in 2022,and three missions that passed the PhaseⅡstudy and planned for near future—the Ocean Surface Current multiscale Observation,the Terrestrial Water Resources Satellite.Climate and Atmospheric Components Exploring Satellites(CACES),followed by the concl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 science from space earth observation Energy and water cycle carbon cycle Human activi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碳酸盐再循环过程及其研究意义
2
作者 梁俊琪 国增利 +2 位作者 杜瑾雪 喻锦泓 陈舟倩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8-414,共17页
碳酸盐是俯冲板块输入地球深部含碳物质中的关键成分。俯冲碳酸盐的再循环被认为是俯冲带深部碳循环的重要过程。在俯冲过程中,碳酸盐经历脱碳反应,释放含碳流体或熔体进入地幔,这对地幔的物质组成和氧化还原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 碳酸盐是俯冲板块输入地球深部含碳物质中的关键成分。俯冲碳酸盐的再循环被认为是俯冲带深部碳循环的重要过程。在俯冲过程中,碳酸盐经历脱碳反应,释放含碳流体或熔体进入地幔,这对地幔的物质组成和氧化还原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对俯冲碳酸盐再循环过程的理解主要依赖于有限的(超)高压变质岩和深源地幔捕虏体的研究,以及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进行探索。深入了解俯冲碳酸盐再循环过程对于揭示碳在地球深部的地球化学和动力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俯冲碳酸盐再循环过程,并结合全球俯冲带的热结构,讨论了不同脱碳机制下碳的存在状态和迁移方式,包括变质反应脱碳、流体溶解脱碳、熔融脱碳和氧化还原脱碳过程,阐述了这些过程对地球深层与浅层氧化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碳酸盐 深部碳循环 浅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碳释放规模与成因
3
作者 成智慧 赵文斌 +3 位作者 杨志军 孙玉涛 张学智 赖淇彬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6,共13页
青藏高原起源于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是研究大陆俯冲-碰撞带深部碳循环的理想区域。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俯冲带前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向大气圈释放CO_(2)的规模及其释放过程,而造山带腹地碳释放的规模及机理仍不清楚。本文首次在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起源于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是研究大陆俯冲-碰撞带深部碳循环的理想区域。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俯冲带前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向大气圈释放CO_(2)的规模及其释放过程,而造山带腹地碳释放的规模及机理仍不清楚。本文首次在青藏高原腹地羌塘五个典型火山-地热区(荣玛、虾别错、曲色、果根错和岗尼)开展了CO_(2)释放规模及其机理研究。结果显示,5个火山-地热区的土壤微渗漏CO_(2)的平均通量分别为22.3、52.3、90.8、194和317(g/m^(2))/d,略低于拉萨地块新生代火山-地热区的3.90~792(g/m^(2))/d,表明青藏高原羌塘火山-地热区具有较大的碳释放潜力。初步估算羌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每年通过土壤微渗漏向大气圈释放CO_(2)的规模至少达到5.50 Mt/yr。另外,样品的^(3)He/^(4)He值为0.103 Ra~0.289 Ra,δ^(13)C为-4.96‰~0.38‰,δ^(15)N为-2.5‰~0.3‰,显示羌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CO_(2)主要来源于无机碳酸盐矿物脱碳作用,少量来自地幔脱气作用,该地区广泛展布的走滑断裂可能是深部碳释放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碳观测 碳释放通量 火山-地热区 羌塘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小地质微生物演绎跨圈层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谢树成 朱宗敏 +3 位作者 张宏斌 杨义 王灿发 阮小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6-454,共9页
地球系统科学特别关注跨圈层的相互作用,包括深部系统与表层系统的相互作用、表层系统海-陆-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庞大时空尺度的地质作用过程可以被小小的地质微生物记录下来,足见地质微生物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特征。在二叠纪-三... 地球系统科学特别关注跨圈层的相互作用,包括深部系统与表层系统的相互作用、表层系统海-陆-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庞大时空尺度的地质作用过程可以被小小的地质微生物记录下来,足见地质微生物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特征。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和晚奥陶世这两个完全不同场景的显生宙火山活动过程中,爆发的初期都出现了包括蓝细菌在内的海洋固氮微生物繁盛,紧接着出现了包括藻类、放射虫、有孔虫等真核微生物的繁盛,显示了火山活动引发了从原核微生物向真核微生物群落的转变过程。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地质微生物可以通过条带状铁建造等生物成因岩石引发了前寒武纪的火山活动,而且还可能启动了最早的板块运动。地质微生物不仅对火山活动这一与碳循环有关的跨圈层地质作用具有很灵敏的响应和反馈能力,而且还能示踪表层系统复杂的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物质传输过程。利用地质微生物的诸多干湿古气候代用指标,发现了中国东部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湿状况的三极模态空间变化格局,而且还识别出了西北地区与西太平洋海洋上层热量有关的极端干旱事件。地质微生物记录的这些干湿状况是高纬与低纬的海-陆-气相互作用在水循环方面的体现。地质微生物演绎的与碳循环和水循环有关的这些跨圈层过程仅是地球系统的冰山一角,随着地球生物学的发展和技术方法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宜居地球形成之谜会被地质微生物所破解,包括地质微生物与深部过程的互馈效应、地质微生物与地球重大环境转型的关系以及地质微生物对地球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科学 地球生物学 地质微生物学 火山活动 碳循环 水循环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DCGAN的对地观测图像生成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丹丹 汪梅 +3 位作者 张永高 施俊杰 张岩 李远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5-995,共11页
为了研究无人机对地观测图像样本的平衡性,提高对地观测在深度学习中的应用,采用图像生成方法对无人机对地观测图像进行大量生成;针对图像生成模型在训练时出现的稳定性和生成图像的质量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DCGAN的对地观测图像生成... 为了研究无人机对地观测图像样本的平衡性,提高对地观测在深度学习中的应用,采用图像生成方法对无人机对地观测图像进行大量生成;针对图像生成模型在训练时出现的稳定性和生成图像的质量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DCGAN的对地观测图像生成方法。首先在DCGAN的生成器和判别器的网络结构中增加批处理层,然后将判别器的优化器改进为随机梯度下降,且生成器的优化器采用自适应学习率,最后改进模型的损失函数。结果表明:改进后的DCGAN网络模型生成的数据与原始数据的统计特征相似,模型性能良好,相比于其他的GAN衍生模型,改进后的DCGAN模型更具有稳定性,在训练过程中未出现模式崩塌的现象,模型生成图像的FID分数值为4.631,比原始DCGAN模型低2.409,该方法生成的图像质量更好,更加适用大规模的对地观测图像数据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地观测 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 深度学习 图像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被引量:38
6
作者 张茹 楼晨笛 +6 位作者 张泽天 黄晓荣 谢晶 郝齐钧 张岚斌 李怡航 刘小玲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9-82,共14页
实现水资源高效智慧的利用与保护,是国家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共性关键基础。为此,本文从水资源科技发展对碳中和的重大促进作用视角出发,回顾总结了水资源... 实现水资源高效智慧的利用与保护,是国家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共性关键基础。为此,本文从水资源科技发展对碳中和的重大促进作用视角出发,回顾总结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历史和战略发展趋势,阐明了水资源利用对开拓清洁能源应用潜力、促进国家能源结构低碳化的关键作用,研究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对于缩减碳源、提高碳汇的天然优势,并从规划运行智慧化、生态能源一体化、空间利用充分化、设计建造绿色化和改造发展统筹化等五大发展方向,系统凝练了智慧水利信息网络及反馈调控、多源信息监测体系及一体化模式、特殊地下空间利用及地下蓄能设施、生态水利工程及零碳水电站系统、中小型水电站改造并网及离网型水风光互补系统等高效智慧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对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保护、推进国家水资源利用重大战略工程实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碳中和 深地–地表联动 智慧水利 综合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流体CO_2的释放与地震关系: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
7
作者 王云 赵慈平 +1 位作者 冉华 陈坤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介绍了地壳流体CO2的3个主要成因:有机成因、变质成因及幔源成因,并着重讨论了CO2气体的稳定同位素13C的示踪性能;总结了由地壳释放CO2的主要方式、上升通道及其存在形态。在回顾地壳流体CO2等释放在目前地震监测、预报及相关研究中的... 介绍了地壳流体CO2的3个主要成因:有机成因、变质成因及幔源成因,并着重讨论了CO2气体的稳定同位素13C的示踪性能;总结了由地壳释放CO2的主要方式、上升通道及其存在形态。在回顾地壳流体CO2等释放在目前地震监测、预报及相关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进展的同时,指出地壳深部流体(CO2、He、CH4等)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深源流体运移与地震活动、深源流体对震源介质的影响等。此外,提出对深源流体监测不能仅限单一组分(CO2)的监测,需多种深源成分(He、Ne、Ar、H2、CH4)同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流体 二氧化碳 地球排气 深源流体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块体边界断裂的CO_2释放及其来源 被引量:39
8
作者 上官志冠 刘桂芬 高松升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46-153,共8页
川滇块体边界断裂沿线及附近地区有大量的CO_2泉出露,其分布与1900年以来强震震中的分布大体一致,这表明该区CO_2释放可能与现代地震活动有直接关联。稳定碳、氧同位素证据表明,现代活动断裂释放的CO_2绝大部分来自地壳深部,并有两种主... 川滇块体边界断裂沿线及附近地区有大量的CO_2泉出露,其分布与1900年以来强震震中的分布大体一致,这表明该区CO_2释放可能与现代地震活动有直接关联。稳定碳、氧同位素证据表明,现代活动断裂释放的CO_2绝大部分来自地壳深部,并有两种主要的释放机制。现代活动断裂既可以直接产生大量的热动力变质成因CO_2,又可以作为通道释放来自下地壳甚至上地慢的CO_2组分。连续监测深源CO_2的释放动态有可能获得反映震源物理化学变化的地震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氧同位素 断裂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空间地球科学发展现状及未来策略 被引量:8
9
作者 施建成 郭华东 +12 位作者 董晓龙 梁顺林 陈镜明 宫鹏 杨晓峰 程洁 林明森 张鹏 张伟 居为民 刘毅 李增元 赵天杰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17,共23页
空间地球科学是以空间对地观测为主要信息获取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各圈层及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演变,对地球进行系统研究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为纪念空间科学学会成立40周年,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空间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 空间地球科学是以空间对地观测为主要信息获取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各圈层及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演变,对地球进行系统研究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为纪念空间科学学会成立40周年,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空间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中国空间地球科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地球科学 空间对地观测 气候变化 水循环 碳循环 辐射平衡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深部碳释放规模与成因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文斌 郭正府 +2 位作者 李菊景 马琳 刘嘉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41-1556,共16页
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深部碳释放通量与机制研究对于深刻理解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洋中脊、大洋俯冲带和大陆裂谷等地质单元,缺少对大陆碰撞带深部碳释放规模与机理的关注,从而制约了对大陆碰撞带深部... 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深部碳释放通量与机制研究对于深刻理解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洋中脊、大洋俯冲带和大陆裂谷等地质单元,缺少对大陆碰撞带深部碳释放规模与机理的关注,从而制约了对大陆碰撞带深部碳循环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的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起源于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是研究大陆碰撞带深部碳循环的理想地区。为此,在近年来青藏高原温室气体释放野外观测与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估算了高原南部及邻区火山-地热区的CO_(2)释放规模并探讨了其释放模式。气体He-C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温泉水热活动特征等显示,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的深部碳释放主要受深部岩浆房、断裂和浅部水热系统等因素的控制。依据深部流体源区和上升运移控制因素的差异,可以将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的深部碳释放划分为三大类:(1)以壳内水热系统脱碳为主的藏南地区;(2)深大断裂控制的以水热系统脱碳为主的川西地区;(3)深部岩浆房和浅部水热系统共同控制的滇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土壤微渗漏CO_(2)释放通量介于18.7~52.3Mt/yr之间,温泉溶解无机碳释放通量约为0.13Mt/yr;高原邻区的川西、滇东南断裂带温泉CO_(2)释放规模为0.1Mt/yr;腾冲火山区CO_(2)释放通量介于4.5~7.1Mt/yr之间。本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每年向大气圈释放CO_(2)的规模为23.4~59.6Mt,这一规模与全球其他构造背景(如洋中脊、大洋俯冲带、大陆裂谷等)火山区深部碳释放规模相当,表明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大陆碰撞带是地质源CO_(2)释放的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碰撞带 深部碳观测 碳释放通量 火山-地热区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宁台井下地电阻率电极接地电阻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樊晓春 李伟 +2 位作者 叶青 袁慎杰 王昕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电极是否稳定可靠是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通过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大小来评价其状态。首先,分析现有测量方法,认为线路加电测量法更合理,提出考虑电缆线电阻的线路加电测量法;其次,采用该方法和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方法,... 电极是否稳定可靠是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通过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大小来评价其状态。首先,分析现有测量方法,认为线路加电测量法更合理,提出考虑电缆线电阻的线路加电测量法;其次,采用该方法和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方法,测量江宁台多套地电观测系统电极的接地电阻,比较分析后者的结果误差;第三,讨论其接地电阻超出标准、同深度不同电极接地电阻差异及同井孔不同深度电极接地电阻差异,其原因可能与地下低电阻率区域及电极周围的地层湿度、介质的孔隙度有关,并分析了加电测量法存在的不足;最后,当接地电阻超标时,应该依据其变化幅度来判定电极是否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井下观测 加电测量法 接地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基平台对地观测数据传输链路方案设计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国强 阮智星 +3 位作者 郭华东 刘广 丁翼星 张严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20-827,共8页
数据传输及处理能力是月基平台构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高效准确地传输海量对地观测数据至地球供后续研究是开展月基对地观测的关键环节。通过STK和MATLAB软件联合仿真,模拟月基平台对地观测数据传输链路,首次提出适用于月基平台的下... 数据传输及处理能力是月基平台构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高效准确地传输海量对地观测数据至地球供后续研究是开展月基对地观测的关键环节。通过STK和MATLAB软件联合仿真,模拟月基平台对地观测数据传输链路,首次提出适用于月基平台的下行链路通信方案:通过构建中纬度地球站、最小间隔经度值为40°的2颗中继卫星组的设计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全天候、无时断的信号传输,满足下行链路接收端获取足够强度和低误码率的信息,从而保障月基平台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基平台 对地观测 深空通信 数据传输 链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县6.6级及芦山7.0级地震前天水地电阻率井下观测资料异常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雪梅 武银 +3 位作者 张璇 田洁 杨兴悦 缑亚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6-818,共3页
2013年4月20日和7月22日先后发生了四川芦山7.0级和甘肃岷县6.6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前天水地电台地电阻率的井下观测资料都出现明显的短临异常变化,其中芦山地震前11天地电阻率NS道、EW道、N45°W道出现同步异常,表现为明显波动变化... 2013年4月20日和7月22日先后发生了四川芦山7.0级和甘肃岷县6.6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前天水地电台地电阻率的井下观测资料都出现明显的短临异常变化,其中芦山地震前11天地电阻率NS道、EW道、N45°W道出现同步异常,表现为明显波动变化;岷县地震前约40天地电阻率三道出现异常,测值出现明显波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芦山7 0级地震 甘肃岷县6 6级地震 地电阻率 井下观测系统 异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合约对地观测数据源的动态汇聚
14
作者 黄克颖 高玥 李国庆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8-75,共8页
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免费、公开、有价值的非合约形式的对地观测数据源,这些数据源具有网页查询入口、海量数据隐藏在后台的大型数据库且数据共享平台多样、不同种类空间数据平台难以互联等特点,难以利用传统技术实现数据汇聚和共享。在... 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免费、公开、有价值的非合约形式的对地观测数据源,这些数据源具有网页查询入口、海量数据隐藏在后台的大型数据库且数据共享平台多样、不同种类空间数据平台难以互联等特点,难以利用传统技术实现数据汇聚和共享。在阐述目前遇到的问题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暗网爬虫架构的非合约异构分布式数据源被动汇聚架构;设计出一套数据源识别标准、非合约式数据源发现机制、非合约式数据源搜索条件树构建模式、非合约式数据源索引机制以及数据源异步更新规则,成功汇聚了分布在国际上不同网络域的五个大型对地观测数据源,包括NASA、USGS、ASAR等三个国际上使用较为广泛的运行性数据源;形成了对地观测数据资源自动化汇聚和更新工具集,最终使用户可以通过统一查询界面获取非合约对地观测数据资源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地观测数据搜索 非合约式数据源 暗网爬虫 增量爬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高压稳定性与深部挥发分循环过程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锦 吕超甲 赵超帅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5-259,共15页
深地过程是驱动整个地球系统运行的重要引擎。其中,深部挥发分的循环过程及其效应是当前国际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前沿和难题。深部矿物的高压稳定性与深部过程密切相关。一方面,俯冲带碳酸盐和含水矿物是联动地表与深部挥发分循环... 深地过程是驱动整个地球系统运行的重要引擎。其中,深部挥发分的循环过程及其效应是当前国际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前沿和难题。深部矿物的高压稳定性与深部过程密切相关。一方面,俯冲带碳酸盐和含水矿物是联动地表与深部挥发分循环的重要载体,其稳定性深刻影响着地震与火山活动、大气圈演化及地球内部结构的演化。通过对碳酸盐和含水矿物高压稳定性的实验模拟与理论预测研究,发现深部关键挥发分循环过程可涵盖整个地幔直至核幔边界。另一方面,地核可能是地球上最大的挥发分储库。然而,对地核铁合金的轻元素种类和含量及其在深部挥发分循环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仍存在分歧,将来的研究中核幔相互作用及其对深部挥发分循环的影响应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深部过程 高温-高压 深部水 深部碳 地核轻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光学对地观测领域应用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姚保寅 毛磊 +1 位作者 肖柯 曲徽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6-31,共6页
人工智能技术被各军事强国视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尖端技术之一,具有实现对地观测领域高效数据处理和快速提供战场态势信息的潜力。简要分析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态势及其在光学对地观测领域的应用态势,并在此基础上,从信息采集、信息... 人工智能技术被各军事强国视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尖端技术之一,具有实现对地观测领域高效数据处理和快速提供战场态势信息的潜力。简要分析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态势及其在光学对地观测领域的应用态势,并在此基础上,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等环节,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在天基和空基光学对地观测领域的应用场景。归纳了人工智能在光学对地观测领域应用的趋势。本文可为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光学对地观测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光学对地观测 大数据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信息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专辑序言──金属-有机框架:新型多功能材料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鹏 《应用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77-978,共2页
金属-有机框架是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的三维框架材料,是近几十年来配位化学领域中发展较快的新型多功能材料。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属-有机框架的研究呈现空前的增长,目前已有大于20000例的金属-有机框架被报道。金属-... 金属-有机框架是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的三维框架材料,是近几十年来配位化学领域中发展较快的新型多功能材料。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属-有机框架的研究呈现空前的增长,目前已有大于20000例的金属-有机框架被报道。金属-有机框架可变的金属中心及有机配体使其结构与功能具有多样性。金属中心的选择几乎覆盖了所有金属,包括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镧系金属。而配体的选择,除了传统的氮杂环和羧酸类配体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官能团对其进行修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材料 有机配体 框架研究 配位键 羧酸类 配位化学 镧系 氮杂环 主族 荧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