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风飞机观测工程设计思考
1
作者 翟薇 钱传海 +4 位作者 吴昊 赵培涛 付硕 王月冬 李泽椿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4,共9页
台风是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最主要的致灾天气系统,将飞机作为移动观测平台对台风开展直接空中观测,能获取非常关键的台风环境场及其内核结构信息,有助于提升台风预报预警准确率及防灾减灾成效。本文基于国内外台风飞机观测实践,从飞机选... 台风是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最主要的致灾天气系统,将飞机作为移动观测平台对台风开展直接空中观测,能获取非常关键的台风环境场及其内核结构信息,有助于提升台风预报预警准确率及防灾减灾成效。本文基于国内外台风飞机观测实践,从飞机选型、保障基地建设、机载探测设备、飞行路线设计、观测数据通信、观测资料应用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台风飞机观测工程设计的着眼点,并从建立国家级台风飞机观测专业指挥中心、推动有人飞机和无人机相结合的台风飞机观测业务、开展多平台协同的台风飞机观测试验、加大对台风飞机观测工程项目的稳定支持及牵头开展台风飞机观测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等角度为建立台风飞机观测工程提出了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飞机观测 飞机选型 机载仪器 飞行路线 数据传输 资料应用及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诊断中隐式碰集的获取与判断
2
作者 欧阳继红 黄森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50-1861,共12页
基于模型诊断主要是根据系统的行为进行建模,一旦观察到异常行为就在系统模型上运行一个诊断算法来返回可能的解释.现有的诊断算法是每求出一个冲突集就计算一次极小碰集,然后再检验该极小碰集是否满足系统观测.这样虽然能够减少冗余解... 基于模型诊断主要是根据系统的行为进行建模,一旦观察到异常行为就在系统模型上运行一个诊断算法来返回可能的解释.现有的诊断算法是每求出一个冲突集就计算一次极小碰集,然后再检验该极小碰集是否满足系统观测.这样虽然能够减少冗余解集的生成,但是计算冲突集的极小碰集难度随冲突集数量的增加呈指数级增长,而计算部分冲突集的极小碰集不一定是诊断,检验极小碰集是否满足系统观测也是十分耗时的.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一个筛选函数,在保证所得的碰集尽可能是诊断的情况下,分别从诊断的势和数量上来删除低质量的冲突集.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快速检验碰集是否是诊断,还根据电路的逻辑关系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判定算法.在实验部分,详细分析了在设置不同数量的故障条件下运行时间和求解诊断个数的比较,与目前最先进的算法相比,效率提升2~40倍,诊断数量多出5~20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模型诊断 系统观测 极小冲突集 极小碰集 极小势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OBM模型研究广州臭氧的生成过程 被引量:26
3
作者 高东峰 张远航 曹永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1,共5页
应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了广州及其周边地区2000年夏、秋季臭氧生成过程的相对敏感性.在分析2000年7,11月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及其下风向的花都和新垦地区臭氧及其前体物浓度变化和相互关系基础上,应用OBM模型对上述地点的光化学... 应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了广州及其周边地区2000年夏、秋季臭氧生成过程的相对敏感性.在分析2000年7,11月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及其下风向的花都和新垦地区臭氧及其前体物浓度变化和相互关系基础上,应用OBM模型对上述地点的光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模拟分析,以讨论这一地区的光化学反应类型.研究表明:7月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RIR(AHC)>RIR(NO),臭氧生成处于VOC控制,下风向的花都RIR(NO)>RIR(AHC),臭氧生成处于NOx控制;11月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RIR(AHC)>RIR(NO),臭氧生成处于VOC控制,下风向的新垦RIR(NO)>RIR(AHC),臭氧生成处于NOx控制.该模拟结果与该地区的相关空气质量模型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臭氧生成潜势 相对增量反应性(R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淄博市大气中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污染特征与生成机制
4
作者 蔡浩晨 覃泽 +5 位作者 刘妍慧 徐勃 白雯宇 王晓丽 耿春梅 杨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73-4183,共11页
为深入探究工业城市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的浓度水平及其生成机制,本研究于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在华北平原淄博市对PAN及其他污染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在线观测.研究期间PAN的平均浓度为1.09×10^(-9)(0.03~10.07×10^(-9)),四季... 为深入探究工业城市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的浓度水平及其生成机制,本研究于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在华北平原淄博市对PAN及其他污染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在线观测.研究期间PAN的平均浓度为1.09×10^(-9)(0.03~10.07×10^(-9)),四季浓度排序呈现出冬季(2.07×10^(-9))>秋季(0.98×10^(-9))>春季(0.64×10^(-9))>夏季(0.61×10^(-9))的规律.日变化浓度峰值出现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夏季峰值出现在中午时段(12:00),而冬季则推迟到下午时段(17:00).广义相加模型(GAM)结果表明,PAN浓度受温度和大气氧化性影响显著.基于零维盒子模型(F0AM)计算结果表明,乙醛对过氧乙酰基(PA)的贡献最大(69%),其次是甲基乙二醛的光解(18%)和氧化(11%),PA的损失主要以一氧化氮(NO)(18%)和二氧化氮(NO_(2))(81%)与PA的相互作用为主;相对增量反应性(RIR)表明PAN的生成对NO_(x)更敏感.该研究丰富了华北平原地区大气PAN污染特征及生成机制的认识,为大气污染管控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过氧乙酰基(PA) 广义相加模型(GAM) 基于观测模型(ob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疏视角下基于几何一致性的神经辐射场卫星城市场景渲染与数字表面模型生成
5
作者 孙文博 高智 +3 位作者 张依晨 朱军 李衍璋 路遥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9-1689,共11页
卫星遥感提供了全球、连续、多尺度的地表观测能力。近年来,神经辐射场(NeRF)因其连续渲染和隐式重建特性,在自动驾驶与大场景重建等领域表现出良好鲁棒性,受到广泛关注。然而,NeRF在卫星对地观测中的应用效果有限,主要因其训练需大量... 卫星遥感提供了全球、连续、多尺度的地表观测能力。近年来,神经辐射场(NeRF)因其连续渲染和隐式重建特性,在自动驾驶与大场景重建等领域表现出良好鲁棒性,受到广泛关注。然而,NeRF在卫星对地观测中的应用效果有限,主要因其训练需大量多视角图像,而卫星影像获取受限。在视角稀疏时,模型易对训练视角过拟合,导致新视角下性能下降。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在NeRF的训练过程中引入场景深度与表面法线的几何约束,旨在提升在稀疏视角条件下的渲染与数字表面模型(DSM)生成能力。通过在DFC2019数据集上进行广泛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几何约束的NeRF模型在稀疏视角条件下的新视角合成和DSM生成任务上均取得了领先的结果,显示出其在稀疏视角条件下卫星观测场景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对地观测 神经辐射场 场景渲染 数字表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沂市夏季羰基化合物来源及其对大气氧化性的影响
6
作者 杨雪 赵世阳 +3 位作者 张根 胡书豪 王金鹤 朱超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1-233,共13页
羰基化合物在大气光化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大气自由基丰度、大气氧化性强度以及臭氧(O_(3))光化学反应产率.通过对2022年8月临沂市大气羰基化合物及相关物种外场观测,结果发现甲醛(HCHO)体积分数φ(HCHO)和乙醛(CH3CHO)体积分数φ(C... 羰基化合物在大气光化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大气自由基丰度、大气氧化性强度以及臭氧(O_(3))光化学反应产率.通过对2022年8月临沂市大气羰基化合物及相关物种外场观测,结果发现甲醛(HCHO)体积分数φ(HCHO)和乙醛(CH3CHO)体积分数φ(CH_(3)CHO)分别为(4.95±2.01)×10^(−9)和(3.34±1.40)×10^(−9).根据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发现二次生成是HCHO和CH3CHO主要来源,分别贡献其总体积分数的34.28%和35.95%.用基于观测约束的模式(Observation-Based Model,OBM)分析发现影响甲醛二次净生成速率的主要前体物为生物源烯烃和人为源烯烃(主要是正丁烯、乙烯和丙烯).影响乙醛二次净生成速率的主要前体物是人为源烯烃(正丁烯和丙烯)、烷烃(正己烷和正丁烷)和苯.烯烃类物质是影响临沂市羰基化合物体积分数水平的关键前体物物种.羰基化合物对大气氧化性的贡献最强,占比高达为74.64%.本研究强调了烯烃对羰基化合物污染的重要影响,并指出光化学污染日,羰基化合物对大气氧化性的重要作用,对未来国内外中小城市羰基化合物污染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化合物 obm模型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 关键前体物 大气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风对胶东沿海城市臭氧污染的影响
7
作者 魏巍 张玉卿 +4 位作者 方渊 孟赫 隋玟萱 兰培文 叶子恒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85-1495,共11页
为探究海陆风对胶东沿海城市臭氧(O_(3))污染的影响,以青岛市为代表城市,基于2023年4-10月地面空气、气象自动监测站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海陆风对O_(3)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探讨有、无海陆风日气象要素、O_(3)生成潜势以及本地生成与外... 为探究海陆风对胶东沿海城市臭氧(O_(3))污染的影响,以青岛市为代表城市,基于2023年4-10月地面空气、气象自动监测站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海陆风对O_(3)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探讨有、无海陆风日气象要素、O_(3)生成潜势以及本地生成与外来传输对O_(3)浓度贡献等的差异。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青岛市共有69 d海陆风日,占比为35.9%,主要分布在7-10月。②海陆风日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O_(3)-8 h浓度)的平均值(140μg/m^(3))明显高于无海陆风日(127μg/m^(3));相较于无海陆风日,海陆风日青岛市各点位O_(3)-8 h浓度平均值升高了3~23μg/m^(3),尤其是南部沿海点位表现更为明显。③海陆风日O_(3)最大小时生成速率[49.66μg/(m^(3)·h)]及日间O_(3)生成速率平均值[26.38μg/(m^(3)·h)]均高于无海陆风日。高温、低湿、强太阳辐射以及静稳的气象条件促进了海陆风日O_(3)的光化学生成和污染累积。海陆风日影响O_(3)生成的主要VOCs来源为机动车排放源、液化石油气和油气挥发源以及溶剂涂料使用源,其中以机动车排放源贡献率最大。④基于观测的模型(OBM)模拟结果显示,海陆风日06:00-08:00存在明显的外来传输影响,日均O_(3)本地生成和外来传输贡献率分别为85.1%和14.9%。日间尤其是上午时段较高的本地生成,加之早间外来传输进一步抬升了O_(3)的本底浓度,这是海陆风日O_(3)-8 h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海陆风日O_(3)污染以本地生成为主,同时也受外来传输影响,因此在加强本地重点VOCs源管控的同时,也应注重区域联防联控,从而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O_(3)污染 O_(3)生成潜势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沿海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门市臭氧重污染日特征与成因分析
8
作者 沈劲 陈多宏 +5 位作者 常旺 蔡日东 林玉君 黄泳熙 赵芯 周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99-2412,共14页
以江门市为例,通过整合污染物浓度、气象数据、光解数据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浓度等多元资料,综合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和基于观测的模型耦合CB06化学机制(OBM-CB06),对臭氧(O_(3))重污染日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 以江门市为例,通过整合污染物浓度、气象数据、光解数据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浓度等多元资料,综合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和基于观测的模型耦合CB06化学机制(OBM-CB06),对臭氧(O_(3))重污染日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江门臭氧重污染主要由于气象条件导致清晨前体物累积,之后光化学反应有利,臭氧浓度峰值后扩散不利所致,尤其清晨氮氧化物(NO_(x))和一氧化碳(CO)浓度显著高于周边城市.VOCs源解析显示移动源(29.91%~31.25%)和液化石油气(LPG)使用源(28.8%~30.73%)是主要贡献来源.臭氧敏感性分析发现,重污染天气下江门市臭氧更倾向于对NO_(x)敏感,NO_(x)下降20%可有效避免重度污染,进一步降低60%则有望将臭氧浓度控制在轻度污染范围内.前体物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也反映了重污染天气下NO_(x)控制的相对重要性,即NO_(x)的RIR值最高(0.95~0.99).重污染日臭氧收支分析则揭示了区域影响,除年末在有力管控下,江门重污染天受区域影响较小,其他时段的重污染天受上风向地区(如珠三角中部广佛地区)的贡献显著;且日变化中,重污染日15:00之后区域贡献普遍显著上升(贡献率>60%).江门市在臭氧重污染天气下,应强化NO_(x)等前体物排放控制,并与上风向城市如佛山、中山、广州等实施区域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重污染事件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大气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英南 薛丽坤 +3 位作者 陈天舒 申恒青 李红 王文兴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1-632,共12页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observation-based model)作为分析大气化学过程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深度挖掘大气综合观测数据以及全面认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成因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为进一步推进OBM在大气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升PM_(2.5)和臭氧(O...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observation-based model)作为分析大气化学过程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深度挖掘大气综合观测数据以及全面认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成因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为进一步推进OBM在大气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升PM_(2.5)和臭氧(O_(3))协同防控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梳理了OBM结构和内置大气化学机制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应用OBM解析O_(3)和二次气溶胶生成机制及其他活性成分化学机制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OBM结构和内置大气化学机制在不断更新,使OBM由最初用于O_(3)生成机制的研究逐步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大气化学全过程分析工具,为我国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但是,OBM自身结构的局限性、我国尚未掌握OBM核心技术以及可利用的观测数据仍有限等原因制约了OBM在我国大气化学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大气化学过程解析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模型,充分发挥OBM的优势;开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OBM运行系统和大气化学机制;建立有代表性的区域监测网络为OBM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提供综合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大气化学机制 区域大气复合污染 环境空气臭氧 二次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2022年臭氧污染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继章 高健 +9 位作者 余美芳 高锐 裴成磊 杨素霞 张金谱 宋伟 李磊 李银松 郭昊 叶子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00-3110,共11页
选取2022年O_(3)及其前体物观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结合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和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2022年广州市O_(3)污染特征,识别了O_(3)生成控制区及关键敏感型物种,并从O_(3)前体物排放、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3个方... 选取2022年O_(3)及其前体物观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结合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和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2022年广州市O_(3)污染特征,识别了O_(3)生成控制区及关键敏感型物种,并从O_(3)前体物排放、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3个方面开展了O_(3)污染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O_(3)生成以VOCs控制和NO_(x)-VOCs协同控制为主,现阶段VOCs和NO_(x)减排比例应不低于1:1;O_(3)生成对含氧VOCs最为敏感,其次是植物源VOCs(BVOCs)、烯烃、芳香烃和烷烃;2022年广州市O_(3)前体物NO_(x)和VOCs浓度同比下降14.7%和30.4%,但副高强盛、台风外围环流影响频繁叠加强辐射、高温、低湿等不利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抵消了广州市本地前体物减排的成效,造成O_(3)浓度上升,其中典型O_(3)污染过程(2022年9月16~22日)气流轨迹由西北、西南方向气团转变为东和东南方向气团,易受到来自周边城市区域传输影响.建议下一步持续推动NO_(x)减排,促进O_(3)对NO_(x)敏感性向正敏感性的转变,同时积极构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降低区域传输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 臭氧污染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前体物 气象条件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山夏季O_(3)和PM_(2.5)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乜艳秋 朱玉姣 +10 位作者 张吉 赵勇 国兆新 刘玉虹 李洪勇 吴迪 高健 李红 王新锋 薛丽坤 王文兴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7-438,共12页
华北地区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泰山为华北平原最高峰,可代表华北地区背景大气的环境特征.本研究利用2021年6−8月在泰山顶的强化观测数据,开展了基于观测的化学盒子模型模拟,结合位于泰山下国控站点(泰安市监测站)同期监测数... 华北地区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泰山为华北平原最高峰,可代表华北地区背景大气的环境特征.本研究利用2021年6−8月在泰山顶的强化观测数据,开展了基于观测的化学盒子模型模拟,结合位于泰山下国控站点(泰安市监测站)同期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探究了泰山顶夏季PM_(2.5)和O_(3)的污染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泰山顶NO2、SO2、CO的日均浓度均明显低于泰山下,而泰山顶O_(3)浓度相对更高.泰山顶O_(3)浓度超标天数为61 d,超标率为67.0%,最长连续超标天数达23 d;泰山顶PM_(2.5)日均浓度亦略高于泰山下.②泰山顶日间(07:00−17:00)O_(3)浓度主要来源于光化学反应,而夜间主要来源于区域传输.观测期间,泰山顶O_(3)的生成主要处于NO_(x)控制区.③随PM_(2.5)小时平均浓度的增加,其中二次无机盐(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浓度增加的比例大于有机物;与清洁时段(PM_(2.5)小时浓度小于35μg/m^(3)的时段)相比,PM_(2.5)污染时段(PM_(2.5)小时浓度大于35μg/m^(3)的时段)二次无机盐浓度占比增加了13.1%.④泰山顶PM_(2.5)日均浓度和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 O_(3)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1).观测期间共发生50次PM_(2.5)和O_(3)小时浓度同步升高的现象,O_(3)浓度平均升速为(10.1±5.3)μg/(m^(3)·h),PM_(2.5)浓度平均升速为(9.5±6.4)μg/(m^(3)·h),二者同步升高的持续时间为2~14 h.PM_(2.5)和O_(3)小时浓度同步升高的过程倾向于发生在静风时段,与地面污染物向山顶输送、光化学反应、液相反应及残留层中的传输过程有关.研究显示,泰山O_(3)和PM_(2.5)污染防控需关注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及残留层传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 PM_(2.5) O_(3) VOCS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增强的地基观测空间目标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闫志龙 曹世翔 +2 位作者 张春晓 孙豆 刘宏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95,共14页
地基观测空间目标检测任务中,星图退化或星图模糊会导致检测效果不理想,而基于滤波和基于去噪的图像增强方法难以适用于因多种因素导致发生退化或模糊的星图的增强,进而影响后续的目标检测任务。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增强... 地基观测空间目标检测任务中,星图退化或星图模糊会导致检测效果不理想,而基于滤波和基于去噪的图像增强方法难以适用于因多种因素导致发生退化或模糊的星图的增强,进而影响后续的目标检测任务。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增强的地基观测空间目标检测方法,该方法由图像增强和目标检测两部分组成:1)在图像增强部分,受图像去雾深度学习模型的启发,设计了一种图像增强模型对退化参数进行估计,该模型以U-Net为基础结构进行多尺度特征提取与融合,并在网络结构中嵌入了金字塔池化模块和结构多尺度残差模块,以提高图像增强复原的质量,最后利用估计参数从发生退化的图像中复原出增强图像;2)在目标检测部分,通过快速线段检测器(Fast Line Segment Detector,FLD)算法对星图中由于目标与探测器相对运动而留下的直线段轨迹进行检测。经过实验数据集验证,采用该方法对图像增强后,图像的平均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to-Noise Ratio,PSNR)和结构相似性(Structural Similarity,SSIM)指标值分别提高了124.51%和64.28%;图像增强前后,目标检测的平均准确度提高了22.15%,且平均漏检率降低了20.6%。相比于其他基于滤波和去噪进行图像增强的方法,文章所提方法能够适应多种发生星图退化或星图模糊的情况,且图像增强效果更好,目标检测精度也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观测 图像增强 目标检测 图像退化模型 峰值信噪比 结构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性最小二乘方法的主动段目标初值估计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砚 程洪玮 +1 位作者 易东云 张倩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84-2889,共6页
主动段目标初值估计是导弹目标战术参数估计的重要内容,是监视系统进行实时跟踪的前提条件。在天基观测背景下,该问题是非线性最小二乘求解问题。该文建立了主动段8态重力转弯模型和天基测量模型,通过用常加加速度线性模型来近似目标运... 主动段目标初值估计是导弹目标战术参数估计的重要内容,是监视系统进行实时跟踪的前提条件。在天基观测背景下,该问题是非线性最小二乘求解问题。该文建立了主动段8态重力转弯模型和天基测量模型,通过用常加加速度线性模型来近似目标运动学参数,并对非线性测量进行伪线性化处理,将非线性最小二乘转化为线性最小二乘求解问题。特别地,给出了天基伪线性化测量及其统计特征的详尽推导,并进一步考察了测量伪线性化方法的适用范围。仿真实验中,通过与CRLB和传统的Gauss-Newton迭代方法比较,证明了该文方法在估计精度和运算效率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跟踪 初值估计 最小二乘问题 重力转弯模型 天基观测 伪线性化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安秋季近地层臭氧的形成及其前体物特征 被引量:20
14
作者 朱彬 王韬 倪东鸿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5-192,共8页
应用浙江临安1999年秋季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及其前体物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臭氧前体物丰富,在合适的天气条件、充足的日照下可以生成高浓度的臭氧;CO、NOx*等一次污染物浓度与大尺度大气扩散稀释能力有关;观测期间临... 应用浙江临安1999年秋季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及其前体物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臭氧前体物丰富,在合适的天气条件、充足的日照下可以生成高浓度的臭氧;CO、NOx*等一次污染物浓度与大尺度大气扩散稀释能力有关;观测期间临安CO浓度很高;NMHCs以芳香烃含量最高,烷烃、烯烃、炔烃次之,生物排放的烃最少。以观测为基础的光化学模式计算表明,临安光化学臭氧生成率比损失率大一个数量级,中午净臭氧生成率最大可达14.8×10-9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安 臭氧 前体物 光化学模式 大气化学特征 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安装基座影响的光电平台等价捷联惯性稳定控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中石 田大鹏 +1 位作者 石磊 刘晶红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44-1352,共9页
采用陀螺仪直接测量光电平台内部载荷的惯性角速度构建反馈,可以在运动载体上控制视轴惯性角速度,实现稳定成像。陀螺捷联惯性稳定控制能够构建前馈,有效提高系统带宽、减小控制误差,但对陀螺安装位置有要求。本文提出了在陀螺直接反馈... 采用陀螺仪直接测量光电平台内部载荷的惯性角速度构建反馈,可以在运动载体上控制视轴惯性角速度,实现稳定成像。陀螺捷联惯性稳定控制能够构建前馈,有效提高系统带宽、减小控制误差,但对陀螺安装位置有要求。本文提出了在陀螺直接反馈的机械安装条件下等价捷联稳定的控制方法,并考虑平台基座约束条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该模型显露了光电平台基座安装刚度引入的谐振问题。针对被控对象中的一对谐振和反谐振环节,基于稳定的零极点对消设计滤波器消除谐振。综合利用陀螺直接测量的框架惯性角速度和编码器测量的机械框架相对转角构建等价捷联惯性稳定回路。在等价捷联惯性稳定回路中,采用内回路干扰抑制结合基于逆模型前馈的复合控制方法,有效拓展控制带宽,提高对指令的跟踪精度和对载体姿态晃动的隔离性能。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抑制了安装基座弹性约束力矩的谐振,且与陀螺直接反馈控制相比性能更优。对幅值为1(°)/s、频率为1 Hz的典型正弦角速度指令进行跟踪,均方根误差由1.75(°)/s减小到0.23(°)/s,在1 Hz处扰动隔离度由18%减小到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平台 动力学建模 捷联惯性稳定 基于模型滤波器 干扰观测器 复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舰载光电设备参考模型扰动估计的前馈控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艳 张淑梅 乔彦峰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13-1221,共9页
在传统前馈控制的基础上引入了基于参考模型的扰动估计来改善舰载光电设备的动态性能,提高其扰动隔离能力,从而提高跟踪精度。分析了传统前馈控制二次扰动问题,结合扰动估计观测器精确估计系统扰动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参考模型扰动估计的... 在传统前馈控制的基础上引入了基于参考模型的扰动估计来改善舰载光电设备的动态性能,提高其扰动隔离能力,从而提高跟踪精度。分析了传统前馈控制二次扰动问题,结合扰动估计观测器精确估计系统扰动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参考模型扰动估计的前馈控制器。介绍了常规扰动观测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观测器应用于舰载光电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引入参考模型,构建了参考模型扰动估计的前馈控制器,并给出了相应的结构图和传递函数,分析了它的输出特性和鲁棒性;最后,对本文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了模型仿真和实验研究并与传统前馈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参考模型扰动估计的前馈控制方法对摩擦力矩扰动和测量误差有良好的补偿效果,固定点指向误差均方根由12.36″提高到5.919″;在靶标以10s周期转动的动态实验中,跟踪精度均方根误差从20.615 7″提高到13.744″,隔离度提高了12dB,动态性能显著改善。本文方法结合了前馈控制和扰动估计的优点,能更好地抑制扰动,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和跟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载光电设备 前馈控制 参考模型扰动估计 隔离度 跟踪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几何相关的GPS观测量随机误差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桃云 廉保旺 +2 位作者 杨冬冬 张怡 蔡成林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4-85,共12页
针对传统方法考虑随机误差影响因素不够全面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更加真实的GPS观测量随机误差模型。该方法在几何相关功能模型中引入了误差修正项,采用了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改进LS-VCE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采集了2组真实的GPS实测数据对模... 针对传统方法考虑随机误差影响因素不够全面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更加真实的GPS观测量随机误差模型。该方法在几何相关功能模型中引入了误差修正项,采用了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改进LS-VCE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采集了2组真实的GPS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性能评估,并利用该模型解算了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模型精度、模型求解复杂度及整周相位模糊度解算成功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方差分量估计 随机误差模型 几何相关模型 整周模糊度解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基100大厦AMD控制系统在线计算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滕军 幸厚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0-235,共6页
研究了京基100大厦AMD控制系统在线计算的关键技术。为实施在线实时控制,采用集中质量法将原结构简化为二维串联多自由度模型,且所建模型能较好地反应原结构动力特性,为结构主动控制在线计算提供了兼顾计算精度和效率的数值模型;分别设... 研究了京基100大厦AMD控制系统在线计算的关键技术。为实施在线实时控制,采用集中质量法将原结构简化为二维串联多自由度模型,且所建模型能较好地反应原结构动力特性,为结构主动控制在线计算提供了兼顾计算精度和效率的数值模型;分别设计了H2/LQR控制算法、极点配置算法、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等三种主动控制算法,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合适的算法及相关参数;设计了基于加速度的状态观测器,基于此观测器确定了加速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D控制 降阶模型 在线计算 观测器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可观测信息条件下系统最佳检修策略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尚永爽 许爱强 +2 位作者 李文海 王怡苹 盛沛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9-753,共5页
针对部分可观测信息条件下的退化系统,提出利用部分可观测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模型解决系统视情维修问题。采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对系统进行状态评估,得到系统的转移概率和观测概率矩阵;利用比例故障率模型对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系统的故... 针对部分可观测信息条件下的退化系统,提出利用部分可观测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模型解决系统视情维修问题。采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对系统进行状态评估,得到系统的转移概率和观测概率矩阵;利用比例故障率模型对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系统的故障率和可靠度函数,不仅考虑系统的工作时间,也考虑系统的退化状态。最后,以系统长期运行的最小平均费用率为目标,得到最佳的检测周期和最优的更换策略。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为保障人员提供科学的维修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情维修 维修决策 部分可观测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隐马尔可夫模型 比例故障率模型 退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增量正交投影非负矩阵分解的目标跟踪算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海军 葛红娟 张圣燕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8-705,共8页
为了避免传统的跟踪算法对视频中遮挡、尺度变化、光照变化等现象的跟踪性能下降,提出一种基于L1范数约束和在线增量正交投影非负矩阵分解的目标跟踪算法.首先将L1范数引入IOPNMF子空间重构,使得学习到的新的基于部分的目标表示能够容... 为了避免传统的跟踪算法对视频中遮挡、尺度变化、光照变化等现象的跟踪性能下降,提出一种基于L1范数约束和在线增量正交投影非负矩阵分解的目标跟踪算法.首先将L1范数引入IOPNMF子空间重构,使得学习到的新的基于部分的目标表示能够容忍不同的噪声干扰;同时,对正交投影系数进行L1范数约束,并采用循环操作求解IOPNMF子空间向量,保证算法能够处理动态的视频流以获得鲁棒的目标跟踪;最后,将跟踪目标表示为IOPNMF基向量的线性组合,并在观测模型中引入部分遮挡因素,有选择地对IOPNMF子空间进行更新.采用MATLAB实现本算法,并在8种具有遮挡、光照变化、尺度变化、运动模糊、背景杂乱等影响跟踪性能因素的视频上与其他6种算法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算法具有最低的平均中心点误差4.3像素,最高的平均覆盖率0.84,能够实现鲁棒稳定的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跟踪 增量正交投影 非负矩阵分解 观测模型 基于部分的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