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动价值论发展的人工智能前沿
1
作者 王天恩 焦成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77,共8页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创造价值的问题,既涉及理论的更深层次,又涉及实践的更广范围。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后果的问题,学界截然不同的观点表明必须在更深层次理解。作为人类对象性活动发展到特殊阶段的产物,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意...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创造价值的问题,既涉及理论的更深层次,又涉及实践的更广范围。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后果的问题,学界截然不同的观点表明必须在更深层次理解。作为人类对象性活动发展到特殊阶段的产物,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人类对象化活动从创造力的对象化发展到了创造性本身的对象化。正是--甚至只有从人类创造性本身的对象化理解人工智能,才能对其价值创造问题给出根据充分的肯定回答和相应论证,并就其所涉及的活劳动的发展过程、劳动的物化积累及其发展规律、人类创造性本身的物化等相关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机器作为对象化劳动得以在更高层次展开,凸显和发展了活劳动的对象化。由此,劳动资料的发展清晰呈现为一个智能化过程。正是人类创造性本身的对象化,更深层次表明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解释力;正是作为人类创造性本身的对象化,人工智能的价值创造研究成了劳动价值论发展的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价值论 人类创造性的对象化 活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许丽颖 王学辉 +1 位作者 喻丰 彭凯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25,共16页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待关注。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其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探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知觉到机器人的威胁是...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待关注。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其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探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知觉到机器人的威胁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8个递进子研究(N=3422)探究了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第一,感知到机器人的威胁会增加人们在职场中物化他人的倾向,并且感知到机器人认同威胁(即对人类自身独特性的威胁)造成的影响更强;第二,控制感在感知机器人威胁(主要是认同威胁)影响职场物化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机器人认同威胁越高,控制感越低,职场物化越严重;第三,补偿控制的另外三种策略,即加强个人能动性、支持外部能动性以及肯定特定结构,能够调节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机器人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预警与应对机器人负面社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场物化 感知机器人威胁 现实威胁 认同威胁 补偿控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客体化与女性自我客体化 被引量:57
3
作者 孙青青 郑丽军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94-1802,共9页
性客体化通常指女性成为取悦或供他人使用的身体或身体部分的集合。生活中的性客体化无处不在,主要通过媒体、人际以及一些隐秘的环境表现出来。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容易成为性客体化的目标,而女性的自我客体化会影响到女性的心理健康,导... 性客体化通常指女性成为取悦或供他人使用的身体或身体部分的集合。生活中的性客体化无处不在,主要通过媒体、人际以及一些隐秘的环境表现出来。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容易成为性客体化的目标,而女性的自我客体化会影响到女性的心理健康,导致进食障碍、抑郁和性功能障碍等。文化吸引力标准的内化和社会比较是导致女性自我客体化的重要心理机制。未来应扩大研究群体、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干预措施、以及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推进性客体化与女性自我客体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客体化 客体化理论 女性自我客体化 内化 社会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同性恋的身体意象:特点与理论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春雨 韦嘉 +2 位作者 罗禹 陈谢平 张进辅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4-402,共9页
对男同性恋身体意象的研究有近30年的历史。男同性恋比男异性恋更容易出现负面身体意象、身体不满意和进食障碍等。男同性恋追求瘦而有肌肉的理想身体。针对这些特点,研究者提出一些理论假设进行解释,包括性客观化理论、内化同性恋污名... 对男同性恋身体意象的研究有近30年的历史。男同性恋比男异性恋更容易出现负面身体意象、身体不满意和进食障碍等。男同性恋追求瘦而有肌肉的理想身体。针对这些特点,研究者提出一些理论假设进行解释,包括性客观化理论、内化同性恋污名、性别角色假设、进化心理学假设和AIDS/HIV假设等。未来研究要进行整合的和多样化的研究取向,方法上采用以网络调查为主的定量研究和以现象学分析为主的定性研究。最后,国内研究要更注重文化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同性恋 身体意象 性客观化理论 内化同性恋污名 AIDS/HI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客体化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54
5
作者 郑盼盼 吕振勇 Todd Jackson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100,共8页
性客体化理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了女性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和性客体化经历是怎样影响并转化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客体化的女性,从第三者的角度把自己的身体看作物体,持续监视自己的身体,并与社会理想体型对比产生差距,便形成了身体... 性客体化理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了女性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和性客体化经历是怎样影响并转化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客体化的女性,从第三者的角度把自己的身体看作物体,持续监视自己的身体,并与社会理想体型对比产生差距,便形成了身体羞耻、焦虑、"心流"体验的减少及身体内部感知的迟钝,最终导致进食障碍、抑郁、性功能障碍和物质滥用等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验证了女性自我客体化与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及形成机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研究应关注实验群体的多样化,相关设计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来探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运用脑科学技术探究其认知神经机制。另外还要从预防和干预的角度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 女性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兼评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相通和差异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贵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3-158,共6页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一种仍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关于劳动的新时代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是错误的,其根源在...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一种仍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关于劳动的新时代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混淆了马克思劳动观和黑格尔劳动观之间的本质差别。通过详细辨析海氏误解马克思的根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正蕴含在对黑格尔劳动对象化的批判和改造当中,它可以用"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个概念得到概括的表达,从而正面回应了海德格尔的批评;二是通过辨析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可以看到在哲学的当代性上,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之间既相通又有差异,二者都可以参与到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建构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马克思 劳动观 历史唯物主义 劳动对象化 主体性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说里普斯移情论的“对象化”
7
作者 张文初 周葵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6-81,共6页
里普斯移情论内涵的核心是对象化。对象化主要有七个层面的规定:审美由"对象"和"原因"两个方面构成;"自我"和"对象"在审美中绝对"同一";"对象化"不同于"认知事物对象... 里普斯移情论内涵的核心是对象化。对象化主要有七个层面的规定:审美由"对象"和"原因"两个方面构成;"自我"和"对象"在审美中绝对"同一";"对象化"不同于"认知事物对象",也不同于"回忆对象性情形";"对象化"与自我日常生活中的对象性活动迥然有别;"对象化"的"自我"不具有生存实践性、但又必须是直接经验性的;"对象化"的内摹仿与身体器官运动无关;"对象化"的具体形态丰富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普斯 移情论 对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危机及其历史救赎——别尔嘉耶夫历史哲学理论研究
8
作者 周来顺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6,共9页
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哲学理论以其鲜明的独特性、时代性、民族性,不仅在俄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他的历史哲学理论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学说,而是有着强烈的实践指向性,是基于时代性危机的产物。在他看来,时代性危机源于客... 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哲学理论以其鲜明的独特性、时代性、民族性,不仅在俄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他的历史哲学理论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学说,而是有着强烈的实践指向性,是基于时代性危机的产物。在他看来,时代性危机源于客体化,并就客体化的根源、实质、特征、表现形态等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分析他力图指出,在现代社会客体化的渗透、侵袭已无孔不入,人类社会已处于前所未有的异化与奴役状态。基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深层危机,基于已处于即将迸发的火山之口的危机时刻,别尔嘉耶夫力图通过历史哲学的建构为人类的未来指明出路。之所以对历史哲学充满期待,源于在他看来历史哲学是通向终结、通向末世的,通过历史哲学的理论建构能最终终结客体化、克服恶。总体而言,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哲学体系建构及所期许的现实指向是与民众、现实相脱节的,具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更多地呈现为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客体化 现代性 末世论 历史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时代的螺丝钉:机器人凸显对职场物化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许丽颖 喻丰 +1 位作者 彭凯平 王学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05-1921,共17页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然成为了一个亟需探讨的话题。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机器人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关注。因此,本项目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然成为了一个亟需探讨的话题。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机器人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关注。因此,本项目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机器人渗入职场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基于群际威胁理论和补偿控制理论,我们假设职场中的机器人员工凸显会增加职场物化。项目采用实验、大数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考察机器人员工的凸显是否会增加职场物化,初步验证影响效应;然后探讨机器人影响职场物化的中介机制,试图发现感知威胁和控制补偿的链式中介效应;最后从个人、机器人和环境三方面分别考察其对机器人影响职场物化的调节作用,并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探讨对职场物化的干预策略。对本项目的探索有助于结合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发展背景,前瞻性地了解人工智能在职场中可能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场物化 机器人 补偿控制理论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密关系中的客体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帆 钟年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116,共7页
客体化理论提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被他人凝视、在人际交往中被强调外表的重要,以及媒体信息对女性性吸引力的突出等信息,这些直接或者间接的因素导致了部分女性接受以"第三者"的观察视角来看待自己,看重自身的生理功能... 客体化理论提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被他人凝视、在人际交往中被强调外表的重要,以及媒体信息对女性性吸引力的突出等信息,这些直接或者间接的因素导致了部分女性接受以"第三者"的观察视角来看待自己,看重自身的生理功能而忽视了个人能力。当这种性客体化内化之后,其结果就是自我客体化。自我客体化会造成如抑郁、焦虑、身体羞耻感等情绪问题;进食障碍以及与性行为相关的行为障碍。最新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围进行了扩展:在研究对象上,从女性群体扩展到男性群体,从异性恋群体扩展到同性恋群体;在研究范围上,从性客体化扩展到去人性的工具客体化。未来的研究需要从文化差异、性别趋同和配对研究三个方向进一步探讨亲密关系中的客体化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化理论 性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 亲密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为悦己者容:择偶动机对女性身体(自我)客体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蔡浏阳 高阳 彭凯平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03,共8页
以往研究大多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本研究提出,两性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以及女性的自我客体化可能是对性选择的一种适应机制。通过启动择偶动机,本研究发现,性选择情境会引发两性对于女性(而非男性)身体的客体化和... 以往研究大多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本研究提出,两性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以及女性的自我客体化可能是对性选择的一种适应机制。通过启动择偶动机,本研究发现,性选择情境会引发两性对于女性(而非男性)身体的客体化和自我客体化,将女性身体知觉为“物”而非“人”,更看重其身体的外形吸引力而非能力。研究揭示了择偶动机影响女性身体客体化的心理机制,为性选择对女性身体客体化的进化塑造作用提供了初步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化 进化心理学 择偶动机 性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联系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被引量:8
12
作者 谢凤娇 熊钦 +5 位作者 姚承佼 罗利红 李奕霖 刘虹伶 李廷林 冯培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22-3630,共9页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高发病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引起的代谢、免疫、炎症等反应在NAFLD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追溯NAFLD的中医病因,“土壅木郁”理论与其形成密切相关,土壅引起脾...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高发病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引起的代谢、免疫、炎症等反应在NAFLD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追溯NAFLD的中医病因,“土壅木郁”理论与其形成密切相关,土壅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导致运化失司,进一步反侮木气,引起肝之木气郁滞,久而发展成本病。此外,在本病中,“土壅木郁”所产生一系列症状与肠道微生态失调所致病症相似,故推测“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之间存在联系。此前,我们师承的研究团队关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对于NAFLD中“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联系的推测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除了二者宏观病理联系,也可以大胆推测中医“土壅木郁”的微观物质改变即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失调,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需更多临床实验和技术证实。目前理清二者的宏观联系可为临床治疗NAFLD提供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选择。总体而言,NAFLD的治疗方案可融会贯通中西医,综合择优选择中西医单独或者联合治疗。此外,二者微观联系的探索不仅为中医理论的更加客观化,更具有辨识、可信度奠定基础,也可以将这种联系拓展运用到更多发病机制与肠道微生态和“土壅木郁”有关的疾病中,赋予它新的见解和更多临床运用,以期解决更多疑难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土壅木郁 肠道微生态失调 肠道菌群 论治 中医理论客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青少年限制性饮食的关系: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斌 曾奕欣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8-394,共7页
为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限制性饮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三重影响模型和客体化理论,采用问卷法对56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自我客体化、身体羞耻和限制性饮食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均... 为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限制性饮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三重影响模型和客体化理论,采用问卷法对56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自我客体化、身体羞耻和限制性饮食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均与自我同情呈显著负相关;(2)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能通过自我客体化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限制性饮食;(3)自我同情在链式中介路径中对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本研究揭示了青少年限制性饮食形成的内部机制,研究结果拓展了三重影响模型和客体化理论,为青少年限制性饮食的干预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限制性饮食 客体化理论 自我同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物化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14
作者 蒋晓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5-159,共5页
物化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著述中,马克思对传统异化概念的批判和超越是马克思物化理论产生的重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马克思对"异化""对象化""物化"等概念进行了更为深入探讨和明... 物化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著述中,马克思对传统异化概念的批判和超越是马克思物化理论产生的重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马克思对"异化""对象化""物化"等概念进行了更为深入探讨和明确区分。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侧重以"物化"和"拜物教"概念来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商品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形成了系统的物化理论。马克思物化理论揭示了资本的拜物教性质的秘密,还原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掩盖的过程,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历史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物化理论 生产劳动 对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