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damage evaluation of perforated steel columns subjected to blast loading
1
作者 Mahmoud T.Nawar Ibrahim T.Arafa Osama M.Elhosseiny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735-746,共12页
The structural performance of perforated steel columns(PSCs)is significantly more complex than the one of solid web I-shaped elements under the diversity of blast loading scenarios.The damage criterion of PSCs is not ... The structural performance of perforated steel columns(PSCs)is significantly more complex than the one of solid web I-shaped elements under the diversity of blast loading scenarios.The damage criterion of PSC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initial deformation response during the blast but also the residual axial load capacity and i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reliable index after the blast effects.Therefore,the PSCs damages will be studied in two stages;direct and post blast effects.In the present study,the dynamic response of PSCs was numerically evaluated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blast threats using LS-DYNA software.Extensive explicit finite element(FE)analyse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various parameters,such as web opening shapes,boundary conditions and strengthening details on the damage index and toughness of the PSCs compared to the parent steel sections.The results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show that the damage and toughness decrease when the support condition changes from pinned to fixed ends through the two stages of loadings.PSCs give high toughness compared to its parent sections during blast shock stage while,a remarkable decrease in toughness is observed during the application of axial gravity after blast shock.Furthermore,the web opening shapes have slight effects on the global dynamic behavior of PSCs,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residual capacity.On the contrary,the retrofitting strategy using both closed holes at end and vertical stiffeners have an effective enhancement to get higher toughness in case of the extreme bla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forated steel columns Blast load damage criterion numerical modeling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eb-opening shap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dynamic response and damage models of rebar reinforced polymer slabs subjected to contact and near-field explosions
2
作者 Hao-nan Zhao Hong-yuan Fang Xiao-hua Zh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330-342,共13页
Non aqueous reactive polymer materials produced by the reaction of isocyanate and polyol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which may be subjected to explosion loads during complex service conditions... Non aqueous reactive polymer materials produced by the reaction of isocyanate and polyol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which may be subjected to explosion loads during complex service conditions.The blast respons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is a crucial aspect for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potentially subjected to extreme loadings.In this work,damage caused to rebar reinforced polymer slabs by surface explosive charges wa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A total of 6 field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failure modes of rebar reinforced polymer slabs under contact and near-field explosions.The influence of explosive quantity(10-40 g)and stand-off distances(0-20 cm)at the damage mode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modes of rebar reinforced polymer slabs under near-field explosion mainly were bending and surface spalling,while under the impact of contact explosion,the failure modes were craters of the top surface,spalling of the bottom surface,and middle perforation.Furthermore,a detailed fully coupled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with the test data.The influences of explosive quantity and slab thickness on rebar reinforced polymer slabs under contact explosion were studied.Based on this,the calculation formula between breach diameter,explosive quantity,and slab thickness is fit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nforced polymer slab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Empirical prediction damage mode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ear Damage模型的剪切闸板防喷器剪切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敬佳佳 邱志礼 +4 位作者 陈文斌 杨流川 何航宇 向毅 陈小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2-149,共8页
为揭示剪切闸板在纯剪切工况条件下(无压差、无悬重)剪切钻杆时剪切力特征,以及悬重、内外压差等复杂工况条件对剪切钻杆时剪切力和油压的影响规律。本文基于Shear Damage断裂损伤模型,通过显示动力学方法开展剪切过程仿真研究。研究结... 为揭示剪切闸板在纯剪切工况条件下(无压差、无悬重)剪切钻杆时剪切力特征,以及悬重、内外压差等复杂工况条件对剪切钻杆时剪切力和油压的影响规律。本文基于Shear Damage断裂损伤模型,通过显示动力学方法开展剪切过程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纯剪切工况条件下,剪切力随时间增加先逐渐增加再急剧下降为0;在有悬重工况条件下,剪切力和油压随悬重增加而呈减小趋势;在钻杆内压大于外压工况条件下,剪切力和油压均随压差增大而增大;在钻杆内压小于外压工况条件下,剪切力随压差增大而减小,57/8 in(壁厚14.50 mm)、5 in(壁厚12.70 mm)规格钻杆油压随压差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51/2 in(壁厚10.54 mm)规格钻杆油压随压差变化不明显,其余钻杆油压随压差增大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剪切闸板防喷器油压配置、结构优化、关井工艺改进等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性能 剪切闸板防喷器 Shear damage模型 数值模拟 剪切力 油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ynamic fracture properties of rocks under different static stress conditions 被引量:7
4
作者 LIANG Zheng-zhao QIAN Xi-kun +1 位作者 ZHANG Ya-fang LIAO Zhi-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624-644,共21页
When underground cavities are subjected to explosive stress waves,a uniquely damaged zone may appear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 of dynamic loading and static pre-load stress.In this study,a rate-dependent two-dimensio... When underground cavities are subjected to explosive stress waves,a uniquely damaged zone may appear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 of dynamic loading and static pre-load stress.In this study,a rate-dependent two-dimensional rock dynamic constitutive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fractures of rocks under different static stress conditions.The effects of the loading rate and peak amplitude of the blasting wave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and the vertical compressive coefficient(K_(0))were considered.The numerical simulated results reproduced the initiation and further propagation of primary radial crack fractures,which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dynamic loading rate,peak amplitude,static vertical compressive coefficient(K_(0))and confining pressure affected the evolution of fractures around the borehole.The heterogeneity parameter(m)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fractures around the borehole.The crack propagation path became more discontinuous and rougher in a smallerheterogeneity parameter c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mechanics coupled static and dynamic load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rate-dependent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掏槽爆破Shape-effect损伤理论分析及优化
5
作者 秦辉峰 赵岩 +1 位作者 王海龙 何健辉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1,46,共12页
为探究在不同形状的空孔下的掏槽爆破机理,基于空孔效应、应力集中效应及空间碎胀原理,建立了改进后的Shape-effect分段爆破二维损伤理论计算模型,结合模拟和试验分析爆破作用下掏槽区的围岩损伤情况,并以此给出“方空孔掏槽理论分析模... 为探究在不同形状的空孔下的掏槽爆破机理,基于空孔效应、应力集中效应及空间碎胀原理,建立了改进后的Shape-effect分段爆破二维损伤理论计算模型,结合模拟和试验分析爆破作用下掏槽区的围岩损伤情况,并以此给出“方空孔掏槽理论分析模型”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圆空孔壁随时间变化的荷载函数γq 2 sinθ符合孔壁的实际应力,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通过优化掏槽区的爆破效果,将圆空孔换为方孔空后,方孔空周围的岩体损伤分布均匀,破裂充分。掏槽区岩体空孔形状的改变影响周围岩体的应力分布,圆孔壁附近岩体产生“间隔环状”破坏,反射波的拉伸作用受到阻抗。方孔空掏槽爆破产生的纵波使孔壁大范围内岩体产生拉剪破坏,其在第二段应力波的影响下向内坍缩,空孔空间的利用率达63.5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掏槽损伤 理论分析 数值模拟 Shape-effect模型 动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向流环境中悬链线立管涡激振动疲劳特性研究
6
作者 李星辉 冯琛涵 +2 位作者 袁昱超 郭力 唐文勇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7-47,58,共12页
海流作用下的涡激振动是海洋立管疲劳损伤积累的主要原因。实际海洋环境中,海流流向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呈现多向流的特征。多向流环境中悬链线立管所处平面的方向对涡激振动响应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涡激振动数值预报模型和多向流中结... 海流作用下的涡激振动是海洋立管疲劳损伤积累的主要原因。实际海洋环境中,海流流向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呈现多向流的特征。多向流环境中悬链线立管所处平面的方向对涡激振动响应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涡激振动数值预报模型和多向流中结构疲劳评估方法,计算了外流流向和流速变化时立管的涡激振动疲劳损伤,并分析了季节性差异显著、不显著多向流环境中涡激振动疲劳特性。结果表明:多向流环境中立管面内模态和面外模态在响应中共存竞争时涡激振动疲劳损伤较小。疲劳损伤与外流流速之间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或双重指数函数近似拟合。当季节性差异不显著时,疲劳损伤随立管布置方向变化剧烈;当季节性差异显著时,疲劳损伤随立管布置方向变化平缓。通过数值计算使立管所处平面与多向流主导流向呈特定夹角可以有效减小涡激振动疲劳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向流 涡激振动 悬链线立管 疲劳损伤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填法开采过程中爆破震动波传递规律与围岩破坏模式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志东 祝贺超 +2 位作者 潘博 柴青平 刘惠洋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1,共7页
目前地下厚大矿体开采方法主要采用嗣后充填法,研究爆破开采对围岩和充填体的动力学响应至关重要。为此,针对鞍本区域某厚大矿体空场嗣后充填法开采中面临的围岩—充填体损伤破坏和地表爆破振动控制安全问题,通过拉—压剪耦合爆破损伤... 目前地下厚大矿体开采方法主要采用嗣后充填法,研究爆破开采对围岩和充填体的动力学响应至关重要。为此,针对鞍本区域某厚大矿体空场嗣后充填法开采中面临的围岩—充填体损伤破坏和地表爆破振动控制安全问题,通过拉—压剪耦合爆破损伤力学模型数值模拟,开展了围岩—充填体损伤区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揭示了矿体与充填体的损伤区分布以及爆破震动波传播规律,为爆破参数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在采场生产爆破作用下,可将爆破损伤区划分为强扰动区(D=1.0)和弱扰动区(D<1.0),强扰动区深度均大于弱扰动区,整体分布随着深度呈现出非线性递减规律;充填体对爆破振动波的传播有明显地弱化机制,振动速度场总体呈现出非对称分布,地表监测质点峰值振动速度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开采 爆破振动 损伤本构模型 围岩破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粉末混凝土棚洞板落石冲切损伤评估方法
8
作者 苗守举 张川 钟汉清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5,共9页
为了评估铺设砂垫层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棚洞顶板在落石冲击作用下的损伤度,提出了一种用于冲切力作用下棚洞顶板的损伤评估方法。设计了弧形试验板及90 cm厚的砂土层试验模型,开展了能量为50~250 kJ的9组冲击试验,通... 为了评估铺设砂垫层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棚洞顶板在落石冲击作用下的损伤度,提出了一种用于冲切力作用下棚洞顶板的损伤评估方法。设计了弧形试验板及90 cm厚的砂土层试验模型,开展了能量为50~250 kJ的9组冲击试验,通过高速摄影、动态数采系统采集试验数据,研究了试验板的冲击力响应特征。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有限元法(SmoothedParticle Hydrodynamics-Finite Element Method,SPH-FEM)耦合方法建立了冲击试验动力有限元模型,拓展分析了模型的冲击动力响应特征。选取落石质量和冲击速度作为损伤评估主控变量,建立了基于冲切承载力的损伤评估指标,并划分损伤评估等级,通过仿真试算与拟合建立了损伤评估曲线图解方法,并分析了RC板参数、缓冲层厚度对板件损伤度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RPC)与普通混凝土板的抗冲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冲击能量下,落石质量越大,板件损伤程度更大;混凝土抗压强度对板件损伤度影响最大,钢筋屈服强度对板件损伤度影响最小。缓冲层厚度对板件损伤度影响显著,板件在60 cm缓冲层防护下的抗冲击性能相比于90 cm缓冲层下降20%~30%;RPC板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约为C40混凝土板的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防灾 落石 模型试验 棚洞板 数值模拟 损伤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DYNA的楔形切割拉槽爆破数值模拟研究及应用
9
作者 陈帮洪 陈星明 +1 位作者 武尚荣 费志文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3,59,共8页
某矿西二采区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1 546 m分段楔形切割拉槽存在拉槽高度过大导致爆破效果不佳的问题。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楔形切割拉槽爆破研究。基于RHT本构模型标定矿岩参数,采用LS-DYNA软件,运用流固耦合算法,确定矿岩损伤阈值为... 某矿西二采区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1 546 m分段楔形切割拉槽存在拉槽高度过大导致爆破效果不佳的问题。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楔形切割拉槽爆破研究。基于RHT本构模型标定矿岩参数,采用LS-DYNA软件,运用流固耦合算法,确定矿岩损伤阈值为0.4;对比分析不同拉槽宽度方案的爆破成槽效果,结果表明:拉槽高度固定为23 m时,矿岩有效损伤率随着拉槽宽度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最佳拉槽宽度为24 m,此时矿岩有效损伤率达到峰值0.692 5。基于该参数设计拉槽方案,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爆破成形空间达标率超过85%,爆堆块度分布合理,安息角约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切割拉槽 RHT 本构模型 数值模拟 损伤 拉槽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失稳破坏机制研究
10
作者 张建哲 严松宏 孙纬宇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127,共7页
以中卫至兰州铁路白石二号隧道工程为背景,制备黄土相似材料并设计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在先开挖后加载的试验过程下围岩的应力、变形及宏观渐进破坏过程。建立摩尔-库仑本构的缩尺数值模型,对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得出模型试验与... 以中卫至兰州铁路白石二号隧道工程为背景,制备黄土相似材料并设计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在先开挖后加载的试验过程下围岩的应力、变形及宏观渐进破坏过程。建立摩尔-库仑本构的缩尺数值模型,对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得出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度较好。结果表明:拱顶土体竖向呈“松动”状态,水平方向呈“楔紧”状态,使得拱顶围岩具有一定自承能力,边墙靠近临空面的土体受开挖扰动明显;开挖阶段,松动围岩的重量是初期荷载的主要来源,加载阶段,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渐进破坏过程主要表现为拱顶上部围岩松动区逐渐扩大和边墙处围岩横向收敛变大;隧道加载过程中发生了三次坍塌,由于拱顶上方松动块重量大于围岩的极限抗拉强度而发生第一次坍塌,后两次塌方是围岩沿着“欲成拱”裂缝渐进破坏;整个加载阶段,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坍塌区域不仅在竖向范围扩大,而且水平方向也有延伸,呈现出“洋葱状”的分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浅埋黄土 围岩失稳破坏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破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压实黄土的Duncan-Chang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11
作者 杨皓铭 黄强兵 +3 位作者 解庆禹 崔磊 康孝森 王作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90,共12页
黄土地区高铁路基瞬时沉降与饱和压实黄土的力学特性密切相关,饱和压实黄土的本构关系是表征其力学特性的重要途径。由于Duncan-Chang本构模型难以准确描述压实黄土破坏后的应变软化特性,为了提高其适用性,引入统计损伤理论,建立了饱和... 黄土地区高铁路基瞬时沉降与饱和压实黄土的力学特性密切相关,饱和压实黄土的本构关系是表征其力学特性的重要途径。由于Duncan-Chang本构模型难以准确描述压实黄土破坏后的应变软化特性,为了提高其适用性,引入统计损伤理论,建立了饱和压实黄土的Duncan-Chang损伤本构模型。选取西延高铁填方区Qp3黄土,开展了不同压实度的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编写vumat子程序进行验证,实现了饱和压实黄土三轴试验及不同压实度、不同填方坡度下路基沉降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填方区压实黄土受剪破坏时呈应变软化特性,峰值强度与初始变形模量随压实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峰值强度增幅随压实度增加递减,而初始变形模量增幅随压实度的增加递增;(2)基于统计损伤的DuncanChang本构模型所编写的vumat子程序,对填方压实黄土三轴试验的剪切强度进行了验证,结果基本一致,能够较好地反映填方区压实黄土应变软化的力学特性;(3)通过vumat计算得出,填方路基的沉降量随压实度的增加而减少,随填方坡度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填方路基瞬时沉降计算与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压实黄土 Duncan-Chang损伤模型 高铁路基沉降 剪切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本构模型下地应力对爆破效果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缪广红 张旭 +1 位作者 孙伟波 孙文翔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9,共7页
利用ANSYS/LS-DYNA软件建立不同地应力下的HJC本构模型和RHT本构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本构模型中爆破对模型有效应力、岩石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HJC本构模型的有效应力变化更贴近实际情况,而RHT本构模型的岩石损伤更贴近实际情况;地应力... 利用ANSYS/LS-DYNA软件建立不同地应力下的HJC本构模型和RHT本构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本构模型中爆破对模型有效应力、岩石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HJC本构模型的有效应力变化更贴近实际情况,而RHT本构模型的岩石损伤更贴近实际情况;地应力对距离炮孔较近区域有效应力的影响较小,而对距离炮孔较远区域有效应力的影响较大;地应力对HJC本构模型的岩石损伤影响较小,对RHT本构模型的损伤变量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模型 地应力 爆破效果 数值模拟 损伤变量 有效应力 岩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板式高桩码头水下爆炸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刘靖晗 高屹 +4 位作者 唐廷 李凌锋 董琪 韦灼彬 张裕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9-38,49,共11页
为研究水下爆炸荷载作用下梁板式高桩码头的毁伤机理和破坏特性,进行了梁板式高桩码头模型水下爆炸试验,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冲击波和气泡脉动对高桩码头的破坏过程和毁伤机理,为战时高桩码头毁伤评估和战损修复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水下... 为研究水下爆炸荷载作用下梁板式高桩码头的毁伤机理和破坏特性,进行了梁板式高桩码头模型水下爆炸试验,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冲击波和气泡脉动对高桩码头的破坏过程和毁伤机理,为战时高桩码头毁伤评估和战损修复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水下爆炸时冲击波瞬时作用和气泡膨胀的持续荷载是造成码头桩基破坏的主要原因,气泡膨胀产生的滞后流和水冢冲击是造成码头上部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桩基的中部和顶部、梁板连接区域为水下爆炸下梁板式高桩码头的易损部位。通过足尺码头数值模拟研究发现,炸药入水深度直接决定了高桩码头的破坏区域,随着炸深的增加,高桩码头的破坏区域由码头面板向水下桩基发展,桩基的最大水平挠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水域中部爆炸时桩基水平挠度最大。近水面爆炸时高桩码头面板局部破坏形成破口,桩基水平挠度较水域中部降低了75.77%;近水底爆炸时,码头上部结构没有损伤,桩基底部局部毁伤,此时各桩基最大水平挠曲部位分布最广,各桩基最大挠曲深度偏差为近水面爆炸的4.18倍,毁伤勘测和修复更加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爆炸 梁板式高桩码头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炸药入水深度 毁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地下水位及冬灌效应下宁夏引黄灌区渠道冻胀破坏试验研究
14
作者 蒋佳莉 陆立国 李瀚翔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7,33,共8页
为进一步探析高地下水位及冬灌效应下弧形坡脚梯形渠道冻害机理及过程,以宁夏引黄灌区秦渠为原型,基于COMSOL软件建立水热力耦合模型,并开展了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2 a原型监测的温度、水分、位移场分布规律较为一致... 为进一步探析高地下水位及冬灌效应下弧形坡脚梯形渠道冻害机理及过程,以宁夏引黄灌区秦渠为原型,基于COMSOL软件建立水热力耦合模型,并开展了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2 a原型监测的温度、水分、位移场分布规律较为一致,验证了数值耦合模型的合理性;在高地下水位埋深1.0 m工况下,冻结期内铺设苯板较无苯板在冻深表现、水分迁移、冻胀变形分布上均存在一定程度改善,以改善下截面应力分布程度最优;铺设6 cm苯板较无苯板仅能有效提升基土20 cm水热分布,仍需合理增设厚度,且应继续深化冻深范围内渠底、阴坡侧非等厚差异化抗冻胀结构设计以及考虑冬灌渗漏补给的数值耦合模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弧形坡脚梯形渠道 冻胀破坏 原型监测 数值模拟 水热力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钛合金耐压球壳极限强度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博文 万正权 +2 位作者 赵青 徐强 张爱锋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2,共11页
本文在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理论框架下,以深海载人装备耐压球壳结构为研究对象,开展Bonora损伤模型适用性研究。首先,设计TA31钛合金加载卸载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分析Bonora模型参数对材料应力应变响应的影响规律;随后,提出一种模型参数校... 本文在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理论框架下,以深海载人装备耐压球壳结构为研究对象,开展Bonora损伤模型适用性研究。首先,设计TA31钛合金加载卸载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分析Bonora模型参数对材料应力应变响应的影响规律;随后,提出一种模型参数校准方法,依据试验数据确定TA31钛合金的模型参数;最后,将Bonora模型通过VUMAT子程序的形式嵌入到有限元软件中,开展钛合金球壳结构的极限强度分析,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耐压球壳极限强度分析中,引入Bonora模型可以准确模拟耐压球壳结构的失效模式和破坏压力。该模型在材料本构关系中考虑了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以及最大塑性应变的影响,结构失效的物理意义更加明确,对材料性能的优化与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耐压球壳 连续介质损伤力学 Bonora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模量理论的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沥青层表损伤分析及Top-Down开裂控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盛 孙煜 +1 位作者 余时清 王渺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28,共18页
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和双模量理论,建立单一模量和双模量2种疲劳损伤本构,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2种疲劳损伤本构模型进行了简单分析对比,并采用双模量损伤本构分析沥青层(AC)厚度、模量、拉压模量比以及AC层与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层(C... 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和双模量理论,建立单一模量和双模量2种疲劳损伤本构,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2种疲劳损伤本构模型进行了简单分析对比,并采用双模量损伤本构分析沥青层(AC)厚度、模量、拉压模量比以及AC层与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层(CRC)摩擦系数4个因素对沥青层表面损伤的影响,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CRC+AC复合式路面抗Top-Down开裂性能进行优化设计。研究表明:AC层在单模量下的最大压应力比双模量下大0.1MPa,但AC层在单模量下几乎未产生拉应力,而双模量下的最大拉应力为0.08MPa;单因素分析得到AC层厚度、模量、拉压模量比、层间摩擦系数推荐最大取值分别为8cm、1700MPa、0.8、7;3个参数中,对AC层表面疲劳损伤度综合影响从大到小的组合为:AC层厚度和拉压模量比,AC层拉模量和拉压模量比,AC层厚度和拉模量;针对不同拉模量的AC层材料提出了不同AC层厚度下的拉压模量比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路面 数值模拟 疲劳开裂 疲劳损伤 双模量损伤本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铝塑膜建模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曲杰 刘奇飞 +1 位作者 何志豪 代国军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为了准确建立软包锂离子电池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开裂准则适用性研究。开发了铝塑膜单向拉伸、等双向拉伸、杯突实验专用夹具并对铝塑膜进行相应测试,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相应的实验,并分别应用韧性断裂准则、剪切断裂准则、Mus chen... 为了准确建立软包锂离子电池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开裂准则适用性研究。开发了铝塑膜单向拉伸、等双向拉伸、杯突实验专用夹具并对铝塑膜进行相应测试,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相应的实验,并分别应用韧性断裂准则、剪切断裂准则、Mus chenborn-Sonne成形极限图(MSFLD)准则模拟铝塑膜的开裂行为。由模拟结果知:三个断裂准则都能较好地模拟单向拉伸和等双向拉伸实验中铝塑膜的开裂行为,而只有韧性断裂准则能够较好地模拟杯突实验中铝塑膜的开裂行为。该研究结果可为建立软包锂离子电池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塑膜 数值模拟 实验测试 损伤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留核心土法隧道爆破围岩损伤与振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雅珍 王龙岩 +2 位作者 王金昌 何放 祝奉斌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4-912,共9页
目的 研究预留核心土法爆破开挖影响下的山岭隧道围岩损伤与振动特性,为爆破参数优化以及隧道加固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依托新疆阿克特蒲2号左洞隧道工程,借助ANSYS/LSDYNA软件建立隧道爆破开挖数值模型,基于现场实际开挖轮廓和振速... 目的 研究预留核心土法爆破开挖影响下的山岭隧道围岩损伤与振动特性,为爆破参数优化以及隧道加固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依托新疆阿克特蒲2号左洞隧道工程,借助ANSYS/LSDYNA软件建立隧道爆破开挖数值模型,基于现场实际开挖轮廓和振速监测数据验证数值模型的合理性,进而分析围岩累积损伤特性、振速分布和振速衰减规律。结果 爆破结束后,隧道轮廓平整,预留核心土上部损伤严重;隧道拱顶y方向、拱肩z方向及拱脚x方向的振速最大;距离掌子面越近,采用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预测的振速结果误差越大。结论 为保证结构稳定性,在下次爆破施工前可以通过减少掏槽孔、辅助孔的装药量或者调整其孔网参数来减小爆炸荷载,沿最大振速方向进行重点加固;采用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预测距离掌子面10 m内的振速时,避免仅用z方向距离近似为爆心距大小,应同时考虑三个方向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留核心土法 损伤与振动特性 HJC本构模型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C加固受损混凝土短柱小偏心受压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寇佳亮 耿龙 +1 位作者 赵丹丹 周恒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7-229,共13页
为研究高延性混凝土(high ductile concrete,HDC)加固受损混凝土短柱的力学性能,对9根HDC加固混凝土受损短柱进行小偏心受压性能试验,研究HDC加固受损混凝土短柱的变形能力以及偏压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HDC加... 为研究高延性混凝土(high ductile concrete,HDC)加固受损混凝土短柱的力学性能,对9根HDC加固混凝土受损短柱进行小偏心受压性能试验,研究HDC加固受损混凝土短柱的变形能力以及偏压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HDC加固受损混凝土短柱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模拟加载全过程和受力性能,获得了荷载-侧向挠度曲线、钢筋应力以及混凝土柱的受损情况,模拟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同时,模拟了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以及偏心距对试件正截面承载能力的影响。验证了HDC加固受损混凝土短柱可以改善小偏心受压构件的脆性破坏,进一步证明了HDC材料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延性混凝土 小偏心受压性能 数值分析 塑性损伤模型 荷载-侧向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的弯曲损伤RC/PC桥梁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志为 施宇 张尧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61,共12页
基于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带有弯曲损伤的RC/PC桥梁动力学特性的退化情况.首先,提出了适用于RC/PC桥梁非线性振动分析的数值模型构建方法.其次,通过RC简支梁受弯破坏试验,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数... 基于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带有弯曲损伤的RC/PC桥梁动力学特性的退化情况.首先,提出了适用于RC/PC桥梁非线性振动分析的数值模型构建方法.其次,通过RC简支梁受弯破坏试验,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基于厦门快速公交系统中某一联三跨PC连续梁桥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在不同弯曲损伤程度下前三阶频率和振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带有弯曲损伤的RC/PC桥梁的动力学特性会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带有混凝土裂缝的桥梁的微幅振动仍然是线性的,然而随着振幅的增大频率开始降低,使振动呈现出非线性.此外,当裂缝闭合时,前三阶自振频率与振型变化不明显,难以用于识别弯曲损伤;当裂缝张开时,前三阶自振频率与振型出现明显变化,可作为损伤检测指标来识别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PC桥梁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 裂缝开合效应 有限元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