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1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ression method based on training dataset of SVM
1
作者 Ban Xiaojuan Shen Qilong +1 位作者 Chen Hao Tu Xuya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8年第1期198-201,共4页
The method to compress the training dataset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s proposed. Firs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unit in two training datasets, and then t... The method to compress the training dataset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s proposed. Firs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unit in two training datasets, and then the samples that keep away from hyper-plane are discarded in order to compress the training dataset. The time spent in training SVM with the training dataset compressed by the method is shortened obviously.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algorithm is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support vector machine compression method CLASS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ock sparse compressed sensing with frames:Null space property and l_(2)/l_(q)(0
2
作者 WU Fengong ZHONG Penghong QIN Yuehai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182,共10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covery of block sparse signals in frame-based settings using the l_(2)/l_(q)-synthesis technique(0<q≤1).We propose a new null space property,referred to as block D-NSP_(q),which is based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covery of block sparse signals in frame-based settings using the l_(2)/l_(q)-synthesis technique(0<q≤1).We propose a new null space property,referred to as block D-NSP_(q),which is based on the dictionary D.We establish that matrices adhering to the block D-NSP_(q)condition are both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for the exact recovery of block sparse signals via l_(2)/l_(q)-synthesis.Additionally,this condi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stable recovery of signals that are block-compressible with respect to D.This D-NSP_(q)property is identified as the first complete condition for successful signal recovery using l_(2)/l_(q)-synthesis.Furthermore,we assess the theoretical efficacy of the l2/lq-synthesis method under conditions of measurement noi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ressed sensing block sparse l2/lq-synthesis method null space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 II fracture analysis of double edge cracked circular disk subjected to different diametral compression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枫 曹平 +1 位作者 饶秋华 徐纪成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年第1期63-68,共6页
A detailed analysis of mode II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SIFs) for the double edge cracked Brazilian disk subjected to different diametral compression is presented using a weight function method. The mode II SIFs at cr... A detailed analysis of mode II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SIFs) for the double edge cracked Brazilian disk subjected to different diametral compression is presented using a weight function method. The mode II SIFs at crack tips can be obtained by simply calculating an integral of the product of mode II weight function and the shear stress on the prospective crack faces of uncracked disk loaded by a diametral compression. A semi-analytical formula for the calculation of normalized mode II SIF, f _Ⅱ, is derived for different crack lengths (from 0.1 to 0.7) and inclination angles (from 10° to 75°) with respect to loading direction.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btained results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 solutions shows that the weight function method is of high precision.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evious work on mode I fracture analysis, the new specimen geometry can be used to study fracture through any combination of mode I and mode II loading by a simple alignment of the crack relative to the diameter of compression loading, and to obtain pure mode II crack extension. Another advantage of this specimen geometry is that it is available directly from rock core and is also easy to fabric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 II fracture Brazilian disk ROCK weight function method diametral compre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nalytical p-y curve method based on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model in sand soil 被引量:1
4
作者 JIANG Jie FU Chen-zhi +2 位作者 WANG Shun-wei CHEN Chao-qi OU Xiao-du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987-2004,共18页
With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buildings,higher requirements are come up with for lateral bearing capacity of laterally loaded piles.Consequently,a more accurate analysis to predict the lateral response of... With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buildings,higher requirements are come up with for lateral bearing capacity of laterally loaded piles.Consequently,a more accurate analysis to predict the lateral response of the pile within an allowable displace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However,the current p-y curve methods cannot ful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pile-soil interaction,which will lead to a large calculation difference.In this paper,a new analytical p-y curve is established and a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lateral response of pile is proposed,which can consider the separation effect of pile-soil interfac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circumferential friction resistance.In particular,an analytical expression is developed to determine the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by dividing the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into two parts:initial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and increment of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In addi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a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pile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easonable assumption.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through four examples.Based on the verified method,a parametric analysis is also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factors on lateral response of the pile,including internal friction angle,pile l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of p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ly loaded piles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model separation effect of pile-soil interface coefficient of circumferential friction resistance analytical p-y curv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ensated methods for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 with packet drops based on compressed sensing
5
作者 FAN Ruifeng YIN Xunhe +1 位作者 LIU Zhenfei LAM Hak Keu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6期1539-1556,共18页
Due to unreliable and bandwidth-limited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link in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the realtime compensated methods for single-output systems and multioutput system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 Due to unreliable and bandwidth-limited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link in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the realtime compensated methods for single-output systems and multioutput system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mpressed sensing(CS)theory and sliding window technique,by which the estimates of dropping data packets in the feedback channel are obtained and the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induced by packet drops is reduced.Specifically,in order to reduce the cumulative error caused by the algorithm,the compensated estimates for single-output systems are corrected via the regularization term;considering the process of single-packet transmission,a new sequential CS framework of sensor data streams is introduced to effectively compensate the dropping packet on single-channel of multi-output systems;in presence of the medium access constraints on multi-channel,the communication sequence for scheduling is coupled to the algorithm and the estimates of the multiple sensors for multi-output systems are obtained via the regularization term.Simulation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s perform well and receive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packet drop compensated method compressed sensing(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地下内衬硐库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孙冠华 王娇 +5 位作者 于显杨 易琪 朱开源 王章星 耿璇 屈杰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共25页
地下内衬硐库的压缩空气储能,以其发电时间长、规模大、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工程造价低、运行周期长、环境友好等优势,在新型储能领域展现了较强的生命力,将有力地促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和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与传统地下空间的运... 地下内衬硐库的压缩空气储能,以其发电时间长、规模大、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工程造价低、运行周期长、环境友好等优势,在新型储能领域展现了较强的生命力,将有力地促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和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与传统地下空间的运行特点有较大不同,在充放气过程中,储备有压缩空气的地下内衬硐库不仅需要承受交变高内压膨胀压力,同时伴随着显著的温度变化。围绕地下内衬硐库,阐述了其工作原理以及柔性密封结构的设计理念,针对高压、交变应力和温度变化等荷载特征,系统分析了地下内衬硐库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库内温压响应与密封结构传热特性、围岩应力路径与力学响应、钢筋混凝土衬砌开裂与控制标准、上覆岩体稳定性与安全埋深、密封层及密封堵头等,并对地下内衬硐库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岩石内衬硐库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压缩流动问题笛卡尔网格模拟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宁 刘剑明 +1 位作者 田琳琳 王镇明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5-314,共30页
计算网格是复杂流动问题精细化模拟的先决条件,会对数值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重要影响.然而,高质量计算网格生成需要费时费力的人机交互过程且严重依赖于工程师的个人经验,使得现阶段计算流体力学(CFD)自动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笛卡... 计算网格是复杂流动问题精细化模拟的先决条件,会对数值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重要影响.然而,高质量计算网格生成需要费时费力的人机交互过程且严重依赖于工程师的个人经验,使得现阶段计算流体力学(CFD)自动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笛卡尔网格具备生成简单、内存要求低、计算效率高及自动性强等特点,使其能够极大减少网格生成过程中的人工成本,因而成为CFD社区的研究热点之一.对此,以笛卡尔网格可压缩流模拟为主线,结合课题组多年的研究成果对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和国内外发展现状展开综述.首先简要概述了笛卡尔网格自适应方法及其数据结构,随后系统阐述了切割单元、浸入边界、重叠笛卡尔网格和混合笛卡尔网格等方法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自适应加密策略、动态并行技术、高保真计算方法、先进物理模型及实际工程应用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笛卡尔网格方法涉及的关键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笛卡尔网格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及全面的认识,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网格 可压缩流动 壁面处理方法 自适应技术 高保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彦苍 宁钰 +7 位作者 石华旺 冯胜雷 张晓雄 张春元 于铠源 朱骥 靳子栋 乔威涛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1-224,共14页
【目的】为了提高水库底泥的高值化利用率,拟使用水库底泥来制备泡沫混凝土,以水胶比、底泥掺量、泡沫掺量为变量【方法】采用Design-Expert 13.0软件中响应曲面法对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分析变量对水库底泥泡沫混... 【目的】为了提高水库底泥的高值化利用率,拟使用水库底泥来制备泡沫混凝土,以水胶比、底泥掺量、泡沫掺量为变量【方法】采用Design-Expert 13.0软件中响应曲面法对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分析变量对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的影响。采用SEM和XRD探究了底泥泡沫混凝土微观结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对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影响顺序为:水胶比>泡沫掺量>底泥掺量,而导热系数的影响顺序为:水胶比>底泥掺量>泡沫掺量。随着水胶比增加,抗压强度先升高后下降,导热系数逐渐降低。增加泡沫和底泥掺量会导致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均下降。孔隙率与导热系数呈现负相关,符合指数模型。【结论】经优化配比,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在水胶比0.4、底泥掺量30%、泡沫掺量4.2%条件下制备,其28 d抗压强度为18.19 MPa,导热系数为0.1214W/(m·K),表观密度为701.2 kg/m^(3)。微观结果分析表明,底泥掺入量为30%条件下,试块内部物相结合紧密,孔隙分布均匀。研究成果为水库底泥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底泥 泡沫混凝土 响应曲面法 抗压强度 导热系数 影响因素 水胶比 SEM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弹性二相法基本原理、简化应用中的注意问题及建议
9
作者 孙贺东 朱松柏 +5 位作者 姚超 赵龙飞 曹雯 曹文 杨小英 李梦勤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6,共8页
弹性二相法作为计算气驱、低渗气藏单井控制范围内地质储量、技术可采储量的方法,在天然气勘探阶段估算探井控制储量或投产初期核实气藏储量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标准中常用的简化公式未给出适用条件,导致气井单井控制储量出现偏差。为... 弹性二相法作为计算气驱、低渗气藏单井控制范围内地质储量、技术可采储量的方法,在天然气勘探阶段估算探井控制储量或投产初期核实气藏储量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标准中常用的简化公式未给出适用条件,导致气井单井控制储量出现偏差。为此,基于有界气藏中一口直井在拟稳定流动阶段的无量纲解析解,详细推导给出了气井弹性二相法压力法、压力平方法、拟压力法和规整化拟压力法形式的有量纲计算公式,对表达式简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分别进行了模拟实例和矿场实例的综合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当地层压力低于20.1 MPa时气体压缩系数可简化为1/pi,弹性二相法计算公式可进行简化;②当地层压力高于20.1 MPa时,应直接采用原始压力或计算最高压力情形下的气体压缩系数值,或采用1/pi简化与修正系数并举的方式;③(规整化)拟压力法是首选方法,低压(<13.8 MPa)情形不宜采用压力法。结论认为:①对于低渗、致密气藏,经常出现流压与时间呈线性关系但未达到拟稳定流动的现象,此时应慎用弹性二相法;②若有压力恢复数据,建议将压降与压力恢复数据(反褶积分析)结合起来评价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界气藏 拟稳定流动 弹性二相法 压力法 压力平方法 拟压力法 规整化拟压力法 气体压缩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约束的CSC格式总体矩阵存储算法
10
作者 董正方 王佳豪 +2 位作者 李运华 程纬 王君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265-4273,共9页
为了提高有限元分析效率,减少内存消耗,对总体矩阵的存储算法进行研究。将约束条件统一处理为单元层面的矩阵分块,后续以刚度矩阵为例,确定了约束条件下刚度矩阵非零元素分布规律,并提出了适用于二维、三维有限元刚度矩阵非零元素数量... 为了提高有限元分析效率,减少内存消耗,对总体矩阵的存储算法进行研究。将约束条件统一处理为单元层面的矩阵分块,后续以刚度矩阵为例,确定了约束条件下刚度矩阵非零元素分布规律,并提出了适用于二维、三维有限元刚度矩阵非零元素数量计算方法及相应计算公式,同时检验了正确性;推导了一维等带宽存储与原始方阵地址对应关系,并将其作为辅助数组应用于CSC格式总体矩阵集成过程中,提高了总体矩阵组集效率,避免了节点编号优化难题。最后,以北京市房山线长稻区间四跨单线梁桥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正确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该算法分析时总体矩阵组集时间减少30%、存储空间节省68%以上、保证了计算精度的同时线性方程组计算效率提升超过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单元法 刚度矩阵 非零元素 压缩存储 CHOLESKY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加劲大径厚比方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偏心受压非线性行为研究
11
作者 王振山 康树宽 +3 位作者 宗梦媛 李哲 韦俊 卢俊龙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5,共12页
大径厚比钢管混凝土构件局部屈曲问题较为突出,在螺旋加劲肋新型约束形式基础上,提出了螺旋加劲方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通过偏心受压试验研究发现,螺旋肋可对大径厚比方钢管形成较好的约束,局部屈曲显著减小,构件承载力与变形能力得到有... 大径厚比钢管混凝土构件局部屈曲问题较为突出,在螺旋加劲肋新型约束形式基础上,提出了螺旋加劲方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通过偏心受压试验研究发现,螺旋肋可对大径厚比方钢管形成较好的约束,局部屈曲显著减小,构件承载力与变形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基于试验结果,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该新型组合构件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了钢管厚度、螺旋肋宽厚比、钢筋直径及偏心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偏心率增大,试件承载力降低,延性增加;减小钢管宽厚比和增加钢筋直径,承载力和延性均有明显提升;螺旋肋宽厚比对试件承载力影响不大。基于数值分析结果,给出了设计建议;并对该叠合柱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考虑螺旋肋影响的实用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 螺旋加劲肋 偏心受压 数值模拟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缩感知的快速Bregman地震数据重建方法
12
作者 孙小东 李傲伟 +4 位作者 秦宁 蒋润 王敬伊 赵亮 孙耀庭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68,共7页
受地面环境、设备及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往往存在缺失道,快速有效地重建缺失地震数据十分重要。针对缺失道的地震数据,根据压缩感知理论,提出一种快速Bregman方法的地震数据重建方法,并采用多尺度、多方向曲波变换作为... 受地面环境、设备及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往往存在缺失道,快速有效地重建缺失地震数据十分重要。针对缺失道的地震数据,根据压缩感知理论,提出一种快速Bregman方法的地震数据重建方法,并采用多尺度、多方向曲波变换作为稀疏基。通过Bregman方法将求解L1范数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引入快速迭代收缩阈值方法(FISTA)高效、准确地求解子问题,从而实现对缺失数据的高质量重构。结果表明,基于压缩感知的快速Bregman方法可以对构造复杂的地震数据进行高效的重建,并且提高迭代计算的重建精度。对于缺失地震数据的重建,所提方法在效率和精度方面均高于LBM和FISTA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重建 压缩感知 快速Bregman方法 快速迭代收缩阈值 曲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管-注浆法加固缺陷桩轴压性能研究
13
作者 张信贵 张怀 +4 位作者 张懿丹 罗冲 韩伟 严利娥 纪天骄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76,共10页
针对缺陷桩传统加固方法周期长、损耗高,以注浆加固法为主的微型加固工艺受施工因素影响较大,存在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钢管-注浆法微型加固方式,并进行室内模型桩轴压试验,考察了钢管比率、缺陷位置对缺陷加固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基... 针对缺陷桩传统加固方法周期长、损耗高,以注浆加固法为主的微型加固工艺受施工因素影响较大,存在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钢管-注浆法微型加固方式,并进行室内模型桩轴压试验,考察了钢管比率、缺陷位置对缺陷加固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基于试验建立准确的有限元模型,总结了混凝土纵向应力分布规律与钢管Mises应力分布规律,对影响缺陷加固桩极限承载力的参数做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缺陷加固桩的极限承载力随钢管比率增大而增大,且在钢管比率增大至2.4%时达到最佳;中部缺陷加固桩与下部缺陷加固桩极限承载力提升幅度最高分别可达完整桩的4.5%与15.8%;钢管端部混凝土截面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随缺陷位置下移而逐渐明显,钢管Mises应力水平的提升分别与钢管比率以及钢管长度有关;缺陷加固桩极限承载力与注浆体强度成正比,增大钢管壁厚与钢管直径对承载力贡献不大,钢管-注浆法在处理深部缺陷时表现突出,极限承载力提升幅度最高可达31.20%;建议加固深部缺陷桩时,沿桩身通长设置钢管并将钢管嵌固于桩端稳定持力层内一定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桩加固 钢管-注浆法 轴压性能 试验研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A-BP的孔道压浆料抗压强度预测研究
14
作者 卜良桃 叶好焰 +1 位作者 杜国强 侯琦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5,共11页
为实现压浆料抗压强度的精准预测,引入麻雀搜索算法(SSA)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重和阈值;设计并开展了表面硬度法与超声法检测试验,以108组试验数据为样本,建立了包含2节点输入层、9节点隐含层与1节点输出层的压浆料抗压强度SSA-BP神... 为实现压浆料抗压强度的精准预测,引入麻雀搜索算法(SSA)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重和阈值;设计并开展了表面硬度法与超声法检测试验,以108组试验数据为样本,建立了包含2节点输入层、9节点隐含层与1节点输出层的压浆料抗压强度SS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与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GA)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及测强公式预测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了不同输入参数组合对SSA-BP模型预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BP模型与GA-BP模型,SSA-BP模型的均方误差(MSE)分别降低了53.23%与26.86%,单次训练时间较GA-BP模型减少了34.40%;相比测强公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判定系数R2从0.937提高至0.975,MSE与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降低了19.81%与7.20%;单一输入参数的SSA-BP模型误差精度降低,但仍具备良好的泛化能力;SSA-BP模型能够较好挖掘输入、输出参数的数据信息,在拟合优度与预测精度方面比传统方法更有优势,可以准确预测压浆料抗压强度,为孔道压浆料性能预测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道压浆料 麻雀搜索算法 BP神经网络 抗压强度预测 超声法 表面硬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混凝土-索氏体不锈冷弯型钢拼合柱轴压性能与承载力计算方法
15
作者 郭风琪 关博友 +2 位作者 龙秋亮 蒋丽忠 徐瑾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34-3049,共16页
为提升冷弯型钢拼合柱的耐腐蚀性能与承载能力,设计一种新型泡沫混凝土填充−索氏体不锈冷弯型钢拼合柱。进行8根新型拼合柱轴压试验,系统研究试件的破坏模式、性能指标、荷载−位移及荷载−应变关系等。建立试件的精细有限元模型,考虑板... 为提升冷弯型钢拼合柱的耐腐蚀性能与承载能力,设计一种新型泡沫混凝土填充−索氏体不锈冷弯型钢拼合柱。进行8根新型拼合柱轴压试验,系统研究试件的破坏模式、性能指标、荷载−位移及荷载−应变关系等。建立试件的精细有限元模型,考虑板件屈曲、螺钉及接触等复杂力学行为,在试验验证基础上对比研究不同参数对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GB 50936—2014《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为基础,考虑冷弯型钢拼合柱发生局部屈曲而约束效应受限的本构特点,提出新型拼合柱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与冷弯型钢的相互支撑作用未达到钢管混凝土柱的约束效果,但延缓了屈曲的发展;绝大部分试件发生局部−畸变屈曲变形,未出现整体失稳现象;泡沫混凝土的填充可显著提升拼合柱的轴压承载力,增幅达21.8%~87.8%;现行规范的计算方法高估了新型拼合柱的承载能力,且结果呈现明显离散性,而采用本文考虑屈曲约束效应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所得结果与试验和有限元结果更吻合,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和8%,均偏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氏体不锈冷弯型钢 泡沫混凝土 拼合柱 轴压性能 承载力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螺旋复合箍筋约束混凝土方柱轴压承载力计算
16
作者 杨坤 胡阳阳 +2 位作者 孙珊珊 高晓敏 吉康乐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6,共9页
为研究多螺旋复合箍筋约束混凝土方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对7根该类型短柱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分析了箍筋间距、箍筋形式、箍筋强度对其轴压性能的影响。考虑到矩形外箍、圆螺旋内箍以及外围圆螺旋箍内的混凝土圆柱体对核心混凝土的多重... 为研究多螺旋复合箍筋约束混凝土方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对7根该类型短柱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分析了箍筋间距、箍筋形式、箍筋强度对其轴压性能的影响。考虑到矩形外箍、圆螺旋内箍以及外围圆螺旋箍内的混凝土圆柱体对核心混凝土的多重约束作用,对多螺旋复合箍筋的约束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推导出多螺旋复合箍筋约束混凝土方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已有规范及学者提出的计算公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箍筋间距的减小或者箍筋强度的提高,多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试件的强度和延性均提高;多螺旋复合箍筋的约束效果好于传统井字形复合箍筋,且五螺旋复合箍筋的约束效果好于四螺旋复合箍筋;提出的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精度较高,验证了统一强度理论在多螺旋复合箍筋约束混凝土方柱轴压承载力计算中的适用性;相比矩形外箍,圆螺旋内箍的间距与强度对约束混凝土方柱轴压承载力提高幅度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螺旋复合箍筋 双剪统一强度理论 轴压承载力 试验研究 理论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栓连接高强槽钢组合柱轴压性能研究
17
作者 吴成龙 郎鑫 +2 位作者 牟犇 丁晓娟 阚建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91-2305,共15页
对螺栓连接高强槽钢组合柱的轴压性能进行数值研究和理论分析。首先,在高强槽钢组合柱轴压试验研究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建立42个有限元模型,分析长细比、腹板高厚比、翼... 对螺栓连接高强槽钢组合柱的轴压性能进行数值研究和理论分析。首先,在高强槽钢组合柱轴压试验研究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建立42个有限元模型,分析长细比、腹板高厚比、翼缘宽厚比等参数对组合柱受压稳定性能的影响。最后,评价国内外现有设计规范对高强钢组合柱的适用性,并对设计曲线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长细比和槽钢厚度是影响组合柱承载力的主要参数;现行规范对高强钢组合柱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的屈曲强度计算较保守。此外,修正的设计曲线可以更好地预测高强钢组合柱的极限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槽钢组合柱 轴压试验 参数分析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粘结预应力连接装配式桥墩大比例缩尺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
18
作者 肖海珠 陈留剑 +1 位作者 别业山 高立强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为研究有粘结预应力连接装配式桥墩的抗震性能,以通苏嘉甬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引桥为背景,进行装配式桥墩和相应现浇墩大比例缩尺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装配式桥墩破坏模式、滞回特性、耗能、残余位移和曲率分布,并与现浇墩进行对比分析;采... 为研究有粘结预应力连接装配式桥墩的抗震性能,以通苏嘉甬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引桥为背景,进行装配式桥墩和相应现浇墩大比例缩尺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装配式桥墩破坏模式、滞回特性、耗能、残余位移和曲率分布,并与现浇墩进行对比分析;采用OpenSees软件建立试验墩数值模型,对预应力轴压比、预应力筋初张力、预应力筋位置和恒载轴压比与预应力轴压比的比值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有粘结预应力连接装配式桥墩破坏集中于墩台接缝处,主要表现为墩台接缝的张开闭合,墩身基本处于弹性状态;其承载力和延性均大于现浇墩,耗能和残余变形均小于现浇墩,曲率变化集中于墩台接缝处。预应力钢束采用分散边缘布置时,当恒载轴压比为0.1,为了避免混凝土过早被压碎,预应力轴压比不应超过0.3;改变预应力筋初张力,承载力基本没有变化,但会改变峰值荷载对应的位移;桥墩边缘布置预应力筋,有利于提高承载力,桥墩中心布置预应力筋,有利于减小残余位移;为了降低恒载P-Δ效应,恒载轴压比与预应力轴压比的比值不应大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桥墩 有粘结预应力 滞回特性 预应力轴压比 参数分析 拟静力试验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钻进参数的岩石强度确定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贾朝军 陈范雷 +3 位作者 雷明锋 黄娟 施成华 刘帝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岩石强度是衡量岩石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参数,而高效准确地预测岩石强度可以有效指导隧道的开挖和支护工作.本文收集分析源于不同设备的数字钻进参数和岩石力学性质相关数据,基于钻进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分析建立数字钻进参数与单轴抗压... 岩石强度是衡量岩石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参数,而高效准确地预测岩石强度可以有效指导隧道的开挖和支护工作.本文收集分析源于不同设备的数字钻进参数和岩石力学性质相关数据,基于钻进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分析建立数字钻进参数与单轴抗压强度的定量关系;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基于钻进参数的岩石强度预测模型,选择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网络4种算法比较不同算法的预测效果,最终确定最优模型.结果显示:相对于理论公式和其他3种机器学习算法,BP神经网络算法在岩石强度预测中表现优秀,其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5.794,平均绝对误差为4.129,相关系数为0.97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钻进参数 能量方法 抗压强度 神经网络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AMS的油茶嫁接机关键结构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袁迪 张立强 +3 位作者 郭鹏程 曹阳靖 李立君 廖凯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5-212,共8页
针对油茶嫁接机制造成本过高、结构复杂且嫁接动作繁多的问题,对油茶嫁接机的夹持、搬运、切削和对正等关键结构进行了设计与建模,实现了劈接式嫁接机的基本功能,同时将多个功能部件合理地整合在一起,保证了夹爪在夹持搬运时的合理性和... 针对油茶嫁接机制造成本过高、结构复杂且嫁接动作繁多的问题,对油茶嫁接机的夹持、搬运、切削和对正等关键结构进行了设计与建模,实现了劈接式嫁接机的基本功能,同时将多个功能部件合理地整合在一起,保证了夹爪在夹持搬运时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对油茶穗木进行轴向和径向的单轴压缩应力-位移试验,得到了不同直径的油茶穗木力学曲线,得出轴向和径向极限破坏载荷分别为6.71 MPa和4.14 MPa;利用SolidWorks 2021建立夹持搬运机构动力学仿真模型,应用ADAMS软件对搬运机构,以及由夹持机构和切削机构组成的末端执行器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了油茶穗木在不同夹持力时质心处速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适用于嫁接机结构设计的夹爪夹持力和油茶穗木脱离夹爪时的夹持力。仿真结果表明:本嫁接机夹持搬运工况的最小稳定夹持力为3.8 N。当夹爪的夹持力小于0.5 N时,油茶穗木在夹持搬运过程中脱离夹爪。该机关键结构设计合理、工况稳定,能够满足嫁接中夹持和搬运等基本需求,可为后续油茶嫁接机和油茶嫁接相关设备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嫁接机 劈接式嫁接 单轴压缩试验 搬运机构 动力学仿真 AD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