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深反射剖面初至波走时反演唐山市北部浅层速度结构
1
作者 贾佳 王夫运 +4 位作者 刘巧霞 段永红 范振宇 王宏伟 高占永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34-839,共6页
对2023年跨唐山断裂带北段沿北西-南东向实施的一条长约30 km的深反射剖面的初至波走时进行反演,获得唐山市北部的浅层精细速度结构剖面。速度结构剖面揭示出,测线坐标2.5~8.5 km新生代沉积厚约150 m,较为均匀;丰台-野鸡坨断裂隐伏于测... 对2023年跨唐山断裂带北段沿北西-南东向实施的一条长约30 km的深反射剖面的初至波走时进行反演,获得唐山市北部的浅层精细速度结构剖面。速度结构剖面揭示出,测线坐标2.5~8.5 km新生代沉积厚约150 m,较为均匀;丰台-野鸡坨断裂隐伏于测线坐标3.5 km处,倾向北西,F2-1断裂隐伏于测线坐标8.5 km处,倾向南东;这2条断裂之间存在一个北西低南东高的隐伏凸起。测线坐标8.5~15.2 km,自北西向南东新生代沉积逐渐加厚,最大厚度约250 m,显示出荆各庄凹陷为箕状新生代断陷。陡河断裂出露于15.2 km处,倾向北西。测线坐标15.2~24 km为唐山凸起,仅局部区域有很薄的新生代沉积,同等深度上,P波速度远高于两侧;巍山下方有一近直立的低速带,向下延伸至少600 m,推测为唐山-巍山-长山南坡断裂带的破碎带。测线坐标24 km至测线端部为开平凹陷的西北部,表现为一规整的盆地边缘形态,新生代沉积约130 m。陡河断裂、唐山-巍山-长山断裂为第四纪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市北部 初至波走时成像 浅部速度结构 断裂活动性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山北段阿克塞—当金山口一带新生代山体抬升和剥蚀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63
2
作者 王瑜 万景林 +2 位作者 李齐 王非 王二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1-198,共8页
阿尔金山北段阿克塞—当金山口一带的裂变径迹测年证据表明,该地区于9~7 Ma以来发生过快速抬升和剥蚀,并且一直持续形成了现今所见的阿尔金山。新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三次抬升:早期43.6~24.3Ma、中期19.6~13.6 Ma、晚期9~7 Ma。抬升... 阿尔金山北段阿克塞—当金山口一带的裂变径迹测年证据表明,该地区于9~7 Ma以来发生过快速抬升和剥蚀,并且一直持续形成了现今所见的阿尔金山。新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三次抬升:早期43.6~24.3Ma、中期19.6~13.6 Ma、晚期9~7 Ma。抬升速率先缓慢、后相对快速,9~7 Ma以来的抬升速率为0.94 mm/a。晚期的构造拾升可能与阿尔金断裂带左行走滑活动有关,而与相邻的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构造抬升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山体抬升 剥蚀 阿尔金山 裂变径迹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断裂北段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素欣 边庆凯 +3 位作者 张子广 王晓山 曹筠 李永庆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0-277,417,共9页
自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40多年的余震时空图像演化显示,老震区余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特征,尤其是1996年以来,老震区震中附近几乎没有4级以上地震发生,而在主震发震断裂(唐山断裂)北段赵各庄至榛子镇沿线形成了一个新的NW向4级以... 自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40多年的余震时空图像演化显示,老震区余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特征,尤其是1996年以来,老震区震中附近几乎没有4级以上地震发生,而在主震发震断裂(唐山断裂)北段赵各庄至榛子镇沿线形成了一个新的NW向4级以上地震密集区,2012年5.2级、2010年4.8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区域。针对1996年前、后唐山地震余震空间分布图像对比所呈现的特点,通过对余震空间分布、前人研究成果、断裂带应力状态以及现场考察等的研究,综合分析唐山断裂北段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认为赵各庄到榛子镇的旧断裂存在新活动特征,未来中等强度以上地震危险区可能是古冶及其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断裂北段 时空演化 构造展布 应力状态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震源机制解推断唐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的分段特征 被引量:20
4
作者 杨雅琼 王晓山 +2 位作者 万永革 盛书中 陈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2-643,658,共12页
使用唐山地区2002年1月—2015年11月M_L≥2.5地震的255个震源机制解,采用构造应力场均匀性的分段方法对唐山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进行分段.在已有唐山地区震源机制解分区特征的基础上,给出了5个参考应力张量,并通过差异显著性的z值检验计... 使用唐山地区2002年1月—2015年11月M_L≥2.5地震的255个震源机制解,采用构造应力场均匀性的分段方法对唐山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进行分段.在已有唐山地区震源机制解分区特征的基础上,给出了5个参考应力张量,并通过差异显著性的z值检验计算将唐山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分为宁河、唐山、滦县和卢龙等4个子段,进而分别对4个子段的应力场进行反演.结果显示:4个子段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均呈近EW向,且唐山、宁河和卢龙子段的应力场均表现出较大的拉张分量;唐山、宁河子段的最佳应力张量与唐山主震对唐山断裂带两端点所产生的引张应力场的作用方式一致.此外,唐山子段的应力场符合基于接收函数给出的上地幔物质隆升模型,滦县子段走滑型的应力状态反映了该区的共轭构造运动,卢龙子段的最佳应力张量为正断兼右旋走滑.从当前唐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分段的应力场特征可以推断,现今唐山地区的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和该区深、浅共存的断裂构造体系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发震断层分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三江”成矿带北段区域成矿断裂信息定量化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董庆吉 肖克炎 +1 位作者 陈建平 丛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79-1485,共7页
"三江"北段成矿带是中国著名的"三江"铜多金属巨型成矿带的北延部分,构造上属特提斯巨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成矿条件极为优越。区内矿床主要为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热液型铅锌矿床,成矿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定... "三江"北段成矿带是中国著名的"三江"铜多金属巨型成矿带的北延部分,构造上属特提斯巨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成矿条件极为优越。区内矿床主要为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热液型铅锌矿床,成矿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定量分析成矿断裂信息对于指明区域找矿方向至关重要。以GIS技术为平台,采用断裂等密度、断裂中心对称度、断裂优益度、断裂交点数、断裂频数等参数定量地分析区域断裂信息,从中提取区域主干断裂发育区和次级断裂发育区。区域成矿特征表明,本区矿床沿区域主干断裂成带状分布,而次级断裂发育区为主要的矿床赋存区。通过定量分析发现,本区2个主要矿集区之间的扎青乡地区存在一个成矿断裂信息异常高值区,认为是本区今后找矿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信息 定量分析 衬度累加 成矿预测 三江带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晚中生代岩体的成因 被引量:15
6
作者 曹洋 牛漫兰 +2 位作者 谢成龙 谢文雅 王敬欣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5-420,共6页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分布着一些晚中生代岩体,其侵位时间在120~128Ma之间,稍晚于同期华北克拉通内江苏徐州和安徽宿州地区(简称徐宿地区)。文章通过对上述两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张八岭隆起北段岩体的岩浆来源...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分布着一些晚中生代岩体,其侵位时间在120~128Ma之间,稍晚于同期华北克拉通内江苏徐州和安徽宿州地区(简称徐宿地区)。文章通过对上述两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张八岭隆起北段岩体的岩浆来源可能是壳-幔岩浆混合形成的,并可能经历了一定的岩浆分异作用;而徐宿地区岩浆可能与深部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张八岭隆起北段岩浆来源深度较华北克拉通内部徐宿地区深,断裂带内具有较强的伸展活动及岩石圈减薄程度。分析认为,断裂带的存在和活动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具有诱发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张八岭隆起北段 晚中生代 岩体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山东段活动断裂带的分段性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袁道阳 刘百篪 +3 位作者 吕太乙 何文贵 刘小凤 甘卫军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27-34,共8页
根据北祁连山东段活动断裂带1∶5万地质填图资料,系统分析了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位移分布、滑动速率、古地震及历史地震活动在时空上的非均匀性特征,研究了断裂带的破裂分段性.认为,北祁连山东段活动断裂带可以划分为老虎山断裂段和毛... 根据北祁连山东段活动断裂带1∶5万地质填图资料,系统分析了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位移分布、滑动速率、古地震及历史地震活动在时空上的非均匀性特征,研究了断裂带的破裂分段性.认为,北祁连山东段活动断裂带可以划分为老虎山断裂段和毛毛山-金强河断裂段两个一级破裂段,并且还可以分别进一步划分为老虎山东、西断裂段和毛毛山断裂段、金强河断裂段等二级破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山 断裂带 地震活动性 古地震 分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走滑断裂带与岩溶储集体发育模式 被引量:24
8
作者 韩俊 曹自成 +2 位作者 邱华标 尤东华 张仲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5-151,共7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奥陶系发育多条北东—南西向走滑断裂带,沿这些走滑断裂带多口钻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获得油气发现。研究碳酸盐岩内幕储集体特征、成因及其与走滑断裂带的关系,是塔中北斜坡奥陶系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通...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奥陶系发育多条北东—南西向走滑断裂带,沿这些走滑断裂带多口钻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获得油气发现。研究碳酸盐岩内幕储集体特征、成因及其与走滑断裂带的关系,是塔中北斜坡奥陶系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4口典型钻井奥陶系储集体发育特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火成岩发育特征,提出储集体发育可能与不同性质的深成岩溶流体改造有关,其中A井可能与区域火成岩侵入体相关流体有关,而B井、C井和D井可能与深部含硅质地层热液流体有关。通过对4口井所在的3条走滑断裂带的分段性和变形强度进行半定量解剖,并与实钻情况对比,提出走滑断裂带分段性可能控制了储集体发育部位,张扭部位较压扭部位更为有利,而变形强度控制了储集体发育规模,变形强度大的断裂带储集体规模更大。建立了塔中北斜坡奥陶系走滑断裂带与深成岩溶储集体的发育模式,为奥陶系断裂带碳酸盐岩内幕储集体的油气勘探与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北斜坡 走滑断裂 变形强度 分段性 深成岩溶 储集体 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北段中新生代断层岩的显微构造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桂华 温长顺 +1 位作者 胡玲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2-110,共9页
太行山北段是大兴安岭 -太行山 -武陵山构造带中段的典型构造区 ,区内 2条主断裂 (紫荆关断裂和乌龙沟断裂 )组成的断裂带发育中、新生代的碎裂岩系列断层岩。通过对断裂带内不同岩性原岩区的断层岩进行详细的显微构造研究 ,分析了 3种... 太行山北段是大兴安岭 -太行山 -武陵山构造带中段的典型构造区 ,区内 2条主断裂 (紫荆关断裂和乌龙沟断裂 )组成的断裂带发育中、新生代的碎裂岩系列断层岩。通过对断裂带内不同岩性原岩区的断层岩进行详细的显微构造研究 ,分析了 3种主要变形强度类型的断层岩 (碎裂化岩石或构造角砾岩、初碎裂岩、碎裂岩 )的区域分布、显微结构以及微观变形机制 ,鉴定出断层岩中的 3期构造变形叠加 ,结合区域资料探讨了区内中、新生代断层岩反映的 3期主要构造运动及其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北段 紫荆关断裂带 碎裂岩系列断层岩 显微构造 变形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强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邵志刚 张浪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6,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震活动情况,认为应同时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的强震危险性。甘东南地区出现的4级地震空区被2011年2月23日迭部-岷县交界ML4.4地震打破后,2011年11月1日空区周边又发生了青川MS5.4地震,表明该空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类比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的空区演化过程,认为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结合对甘东南地区主要大型断裂7级地震复发周期的综合分析认为,需关注南北带北段毛毛山断裂和金强河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东段、黄河断裂灵武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六盘山-宝鸡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趋势 地震空区 断层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数据研究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地壳水平形变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楠 许文俊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2-573,共12页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斯块体作为参考的GPS速度场。计算南北地震带北段5条断裂两侧50~350km范围内各站垂直/平行于断裂走向的速度投影,以及14个基准站18条基线2010年以来的长度时间序列,试图进一步估计关心区域的应力积累情况,探索断层闭锁段。结合地震活动性,认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未来50年有发生M8地震的可能性;该段1900年以来的第4个M6、M7地震活跃期可能已经拉开序幕,未来2年有发生M7以上地震的可能性;祁连断裂带、海原断裂、西秦岭北缘地震带具备发生M6和M7地震的优先条件,尤其是海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GPS 速度场 速度剖面 基线 祁连断裂 海原断裂 六盘山断裂 西秦岭北缘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桂芳 屈春燕 +2 位作者 单新建 刘云华 宋小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总体走向约为300°,断层近乎直立.根据相干性强弱将Ⅰ区地表破裂划分为三段:北段长22 km,中段长5 km,南段长6 km,破裂带总长度约33 km.Ⅱ区内非相干带长约10 km.同震形变场分布在78 km×55 km范围内,主震所在的形变Ⅰ区断层两侧视线向相对位错约为0.78 m,转换成水平位错约为1.5 m;余震所在的Ⅱ区形变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破裂带 同震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9.0级地震后依舒断裂带北段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常金龙 甘卫军 +1 位作者 胡宝慧 王同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87-790,800,共5页
结合测震学和大地测量学方法分析日本2011年9级地震之后依舒断裂带北段的地震活动性认为,2012年至今研究区地震活动相对平静是由于日本地震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依舒断裂带北段震后1a内受影响较大,2a后地震活动减弱,b值的时间扫描表现... 结合测震学和大地测量学方法分析日本2011年9级地震之后依舒断裂带北段的地震活动性认为,2012年至今研究区地震活动相对平静是由于日本地震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依舒断裂带北段震后1a内受影响较大,2a后地震活动减弱,b值的时间扫描表现出其目前处于低应力场控制。依舒断裂带北段2012年至今5a未发生4级以上地震,当前存在发生4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舒断裂带北段 B值 地震复发周期 GPS 流动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破裂空段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梅秀苹 邵志刚 +2 位作者 张浪平 冯建刚 代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9-525,580,共17页
综合活动构造与重要活动断裂带的历史及现今强震震源区或破裂分布等资料,南北地震带北段存在长期缺少MS≥7.0地震的破裂空段.为了考察这些空段的地震危险性,首先采用Burgers体黏弹介质模型,计算周围有记载以来的历史强震在空段引起的库... 综合活动构造与重要活动断裂带的历史及现今强震震源区或破裂分布等资料,南北地震带北段存在长期缺少MS≥7.0地震的破裂空段.为了考察这些空段的地震危险性,首先采用Burgers体黏弹介质模型,计算周围有记载以来的历史强震在空段引起的库仑应力动态演化;其次结合背景地震发生率,采用Dieterich模型分析历史强震对空段地震活动的影响,讨论了空段所在区域的地震发生概率.结果显示,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破裂空段的地震危险性程度自高到低依次是: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东段的若尔盖—九寨沟段、六盘山断裂带中南段空段、香山—天景山段裂中南段同心空段、天祝—大靖空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西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该结果可为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地震危险性估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破裂空段 库仑应力 动态演化 Burgers体黏弹介质模型 地震发生率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密观测的金沙江下游水库区速度结构成像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娜 赵翠萍 +1 位作者 李春宏 周连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80-1394,共15页
文中使用2013年8月-2016年12月金沙江下游水库台网42个台站记录到的7465个地震事件的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参数及周围地区分辨率达0.1°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在研究区2~6km深的浅层,P... 文中使用2013年8月-2016年12月金沙江下游水库台网42个台站记录到的7465个地震事件的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参数及周围地区分辨率达0.1°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在研究区2~6km深的浅层,P、S波沿小江断裂北段呈现低速异常特征,S波的低速异常尤其显著,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出现了明显的低速区,说明浅层低速区的分布与研究区的地形、岩性分布以及金沙江流经区域对应较好。自6km深处开始,P波在小江断裂北段东侧形成了沿昭通、会泽-彝良断裂的NE向高速条带,S波在莲峰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昭通-鲁甸断裂和会泽-彝良断裂所围限的区域内呈现高速分布。以小江断裂为界,在深度10km以上的浅层,包括宁会断裂在内的小江断裂西侧,V_P呈现显著的低速异常,而小江断裂东侧则为高速。小江断裂带自北至南呈现显著的V_P低值,且北段的低速异常相对显著,在巧家附近低速异常区的深度达15km。白鹤滩大坝下方呈现显著的V_P低速分布,深度至5km。大坝周围的地震在低速一侧由浅至深形成了条带。乌东德大坝下方为稳定的高速分布。重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震源深度<20km的地震优势分布在15km以浅,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的麻塘断裂、大朵断裂以及会泽县附近的重定位事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近EW向分布,与该区域内主要大型断裂的NE走向不同。鲁甸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15km,优势分布在10km以浅,地震序列的优势分布方向为近EW和SN向,在2个优势方向上2a内发生的余震分别形成了长约40km、20km的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北段 双差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鲁甸M6.5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复微震估算红河断裂带北段深部滑动速率 被引量:9
16
作者 孙庆山 李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8-491,共14页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15年的波形资料,通过识别在断层同一位置发生的重复微震来估算红河断裂带北段不同孕震深度的断层滑动速率.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采用基于子采样条件下S-P相对到时差约束地震相对位置,从而确保...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15年的波形资料,通过识别在断层同一位置发生的重复微震来估算红河断裂带北段不同孕震深度的断层滑动速率.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采用基于子采样条件下S-P相对到时差约束地震相对位置,从而确保震源位置一致性的方法,在红河断裂带北段及其附近区域识别出23组重复微震,其复发间隔变化明显.重复微震的时空变化初步分析表明,研究区频繁的背景地震活动和相邻较近的重复微震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对重复微震的复发间隔产生影响.利用重复微震的震级和复发间隔,估算得到红河断裂带北段6.0~13.4km孕震深处的滑动速率为2.3~10.0mm·a-1,显示不同孕震深度的滑动速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北段 重复微震 深部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峰造山带北段地质构造特征——以慈利—安化走廊剖面为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柏道远 钟响 +2 位作者 贾朋远 王先辉 彭云益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9-414,共16页
以慈利—安化走廊带为例,对雪峰造山带北段西部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雪峰造山带在廊带上可分为北部武陵断弯褶皱带和南部雪峰基底拆离带。武陵断弯褶皱带内主要发育北东东—东西向褶皱和同走向逆断裂,另有少量北东向... 以慈利—安化走廊带为例,对雪峰造山带北段西部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雪峰造山带在廊带上可分为北部武陵断弯褶皱带和南部雪峰基底拆离带。武陵断弯褶皱带内主要发育北东东—东西向褶皱和同走向逆断裂,另有少量北东向和北北西向右行平移断裂、北东东—东西向正断裂;雪峰基底拆离带发育东西—北东向褶皱和同走向逆断裂、正断裂以及少量北东向平移断裂。武陵断弯褶皱带变形主要受控于板溪群底界面向北的滑脱及其导生的逆冲;雪峰基底拆离带变形主要受控于切穿冷家溪群褶皱基底的断裂拆离与逆冲,拆离与逆冲的方向总体由南向北,但南缘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从而组成背冲构造样式。上述褶皱和断裂形成于武陵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早燕山运动等挤压事件,白垩纪伸展事件,古近纪中晚期区域北东—北北东向挤压以及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北西向挤压等构造事件,其中以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形成的褶皱和同走向逆断裂最为重要。雪峰造山带北段与中段—南段一样具背冲构造样式,但受加里东期近南北向挤压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影响,北段逆冲、增厚和抬升作用的强度与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造山带北段 慈利—安化走廊带 褶皱 断裂 加里东运动 印支运动 背冲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