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裂-地貌-沉积坡折控砂模式及油气勘探意义——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北段为例
1
作者 郑欣 江东辉 +5 位作者 李昆 庄建建 张传运 杨超 袁忠鹏 王嘉琪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4,共10页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录井、三维地震等方面资料,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北段古近系平湖组与宝石组含油气地层的层序特征、断层的构造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DepoSpace沉积域建模、层序地层界面差值法等对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基...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录井、三维地震等方面资料,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北段古近系平湖组与宝石组含油气地层的层序特征、断层的构造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DepoSpace沉积域建模、层序地层界面差值法等对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基于古地貌的倾角属性,对坡折类型进行了量化分类,并探讨了不同类型坡折的控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北段古近系宝石组—平湖组自西向东划分为近隆山、隆翼山及远隆山3个构造带,共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其中宝石组3个,平湖组4个。研究区断层发育,可划分为滑动断阶、平行断阶、堑垒组合、似花状构造及“Y”字形组合5类断层组合样式。(2)研究区坡折可分为断裂坡折(Ⅰ级)、地貌坡折(Ⅱ级)及沉积坡折(Ⅲ级)3类,其控砂机制各不相同,断裂坡折受构造断裂影响显著,地貌坡折受构造挠曲和沉积改造共同作用,而沉积坡折以沉积侵蚀作用为主。(3)研究区发育近隆山堑垒断层组合的断裂-地貌坡折帚状控砂模式、隆翼山—远隆山地貌-沉积坡折控砂模式、隆翼山—远隆山多级断阶断裂坡折控砂模式、近隆山—远隆山平行断槽断裂坡折控砂模式等4种。(4)研究区坡折控制着沉积体发育,Ⅰ级坡折下盘常发育滑塌较远的滑塌沉积,Ⅱ级坡折下盘常发育陡坡沉积,Ⅲ级坡折下盘常发育缓坡沉积;分支水道常流经Ⅱ,Ⅲ级坡折倾角较小的部位,流经Ⅰ,Ⅱ级坡折时易在坡脚形成坡积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断裂坡折 地貌坡折 沉积坡折 控砂机制 平湖组 宝石组 古近系 保俶斜坡带北段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盆地交城断裂带北段工程避让范围研究
2
作者 曾金艳 李宏伟 +1 位作者 陈文 李自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9-925,共7页
在系统分析和整理交城断裂带北段探测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地质探槽剖面法、经验统计法及数值模拟法,预测评估交城断裂带北段在发生最大潜在震级M_(S)7.2地震时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宽度,探讨不同方法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并提出采用综合加权方... 在系统分析和整理交城断裂带北段探测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地质探槽剖面法、经验统计法及数值模拟法,预测评估交城断裂带北段在发生最大潜在震级M_(S)7.2地震时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宽度,探讨不同方法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并提出采用综合加权方法确定交城断裂带北段地表破裂带宽度。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探测方法精度、断层上下盘效应等影响因素,确定交城断裂带北段工程避让区为F_(1)^(1)迹线西侧外延15.0m至F_(1)^(2)迹线东侧外延86.9m范围。该结果对交城断裂带沿线的国土规划利用、建(构)筑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方法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城断裂带北段 地质探槽剖面法 经验公式法 数值模拟法 地表破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巧家盆地第四纪洪积物沉积阶段及其对小江断裂带北段活动性的指示
3
作者 台梓含 向芳 +4 位作者 程万强 王运生 黄恒旭 宋良 周宇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7,共10页
通过对巧家盆地第四纪洪积物沉积阶段及其沉积年代进行分析,为小江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提供沉积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巧家盆地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期,平均断陷速率为0.59 m/ka,共发育了5个洪积相沉积层。第四纪以来小江断裂带北段... 通过对巧家盆地第四纪洪积物沉积阶段及其沉积年代进行分析,为小江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提供沉积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巧家盆地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期,平均断陷速率为0.59 m/ka,共发育了5个洪积相沉积层。第四纪以来小江断裂带北段处于构造平静期与活跃期相互交替的阶段,期间共经历了早更新世中期~1.6 Ma,0.81~0.79 Ma,0.65~0.59 Ma,0.48~0.4 Ma,0.12 Ma至今等5期构造活跃期,其中0.48~0.4 Ma和0.12 Ma至今为小江断裂带北段构造活动最强烈的阶段。小江断裂带北段活动性与新构造运动过程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受控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持续的侧向扩展挤出作用,但相较于断裂带中段活动性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巧家盆地 洪积物 小江断裂带北段 构造活跃期 断陷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小江断裂带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欣 王运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31-540,共10页
小江断裂带北段为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构造,其几何展布特征与活动性对库区移民及其就近安置规划有明显的制约作用。通过对小江断裂北段大比例尺调查、断裂带石英形貌扫描以及现场氡气测量等综合研究,重新界定了小江断裂带... 小江断裂带北段为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构造,其几何展布特征与活动性对库区移民及其就近安置规划有明显的制约作用。通过对小江断裂北段大比例尺调查、断裂带石英形貌扫描以及现场氡气测量等综合研究,重新界定了小江断裂带北段展布,即北起宁南县华弹镇,沿金沙江左岸经永乐村,鲁吉、溜姑延伸至蒙姑以南,断裂带总体向西陡倾。石英微形貌统计分析与应力痕迹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断层强烈活动时间在晚更新世,同一石英颗粒表面具有代表两种滑动方式(蠕滑和黏滑)的应力痕迹组合,应力痕迹的溶蚀程度、叠加和切割关系表明,断层在晚更新世的滑动至少有3个亚期次,早期为蠕滑,中晚期为黏滑。小江断裂北段的潜在地震危险性评估表明,其可能发生强震的最大震级约在MS6.8级~MS7.1级左右,为未来仍有可能再次活动的强震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北段 活动性 石英形貌扫描 氡气测量 应力痕迹微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嫩江断裂带北段的第四纪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殷娜 余中元 +3 位作者 周兆军 王鹤 李莹甄 赵斌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4-173,共10页
嫩江断裂带是松辽盆地的西边界断裂,但受第四系强覆盖等研究条件的限制,前人对该断裂第四纪构造活动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该断裂带北段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并综合大地电磁测深和纵波速度结构等结果,初步研究了嫩江断裂带北段的第四纪活... 嫩江断裂带是松辽盆地的西边界断裂,但受第四系强覆盖等研究条件的限制,前人对该断裂第四纪构造活动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该断裂带北段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并综合大地电磁测深和纵波速度结构等结果,初步研究了嫩江断裂带北段的第四纪活动特征。调查发现,该断裂北段主要发育地貌陡坎、基岩滑坡、地层揉皱变形、近垂直擦痕、基岩崩塌与线性断塞塘等特征。探槽古地震研究揭示断裂带北段在(80.9±4.6)—(62.9±2.3)ka BP曾发生1次古地震事件,运动方式为正断,垂直位移量约1.5m,震级约为MS 7.1—7.3,断裂在晚更新世曾发生过强烈活动。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了解该断裂和松辽盆地的第四纪构造变形过程,并为评价该断裂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潜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断裂带北段 晚更新世 活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舒断裂带北段尾波Q值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继业 孙鹏宇 +4 位作者 武晓军 张彦吉 任建辉 秦丽岩 孙强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5-550,共6页
研究表明,地震波穿过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地区时,能量衰减不明显且具有高Q值;而穿过构造活动地区时,能量会发生强烈衰减且具有低Q值。本文利用Sato模型对依舒断裂带北段萝北-通河地区15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66条M_L≥2.0地震尾波Q_c... 研究表明,地震波穿过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地区时,能量衰减不明显且具有高Q值;而穿过构造活动地区时,能量会发生强烈衰减且具有低Q值。本文利用Sato模型对依舒断裂带北段萝北-通河地区15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66条M_L≥2.0地震尾波Q_c值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黑龙江萝北、通河附近地区Q_c值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且萝北地区Q_c值远低于通河地区Q_c值,其原因一方面与区域构造活动有关,另一方面与区域地壳构造复杂、地下介质破碎、区域应力不断变化有关。本文还讨论了萝北、通河附近地区Q值随着频率变化的关系及Q_0值空间分布特征,有效地分析了该区域介质状态的变化过程,对萝北地区地震活动性的研究和预测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舒断裂北段 尾波Q值 特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