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major earthquakes of the Bohai Sea basin 被引量:33
1
作者 陈国光 徐杰 +3 位作者 马宗晋 邓起东 张进 赵俊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6-403,509,共8页
渤海位于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是一个晚第四纪形成的内陆海盆.渤海盆地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交会于渤海中部的NE向营口潍坊断裂带北段、庙西北一黄河口一临邑断裂带及NW向北京一蓬莱断裂带是主要的活动构造带,将海区... 渤海位于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是一个晚第四纪形成的内陆海盆.渤海盆地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交会于渤海中部的NE向营口潍坊断裂带北段、庙西北一黄河口一临邑断裂带及NW向北京一蓬莱断裂带是主要的活动构造带,将海区分成4个次级新构造区,成为现代应力场作用的构造基础.综合研究38个震源机制解和75个井区应力场等资料,以及构造应力场二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渤海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压应力方向为NE60°~90°,张应力为SN—NW30°;以水平和近水平应力作用为主;不同构造区主应力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今渤海地区地壳发育以NNE-NE和NW-WNW走向的共轭剪切破裂为特征,是控制地震活动的主要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应力场 地震活动 渤海盆地 北华北裂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华北最古老海相页岩油资源潜力与勘探前景
2
作者 王晓梅 于志超 +4 位作者 何坤 黄秀 冶明泽 管墨迪 张水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3-579,共17页
基于中国华北燕辽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洪水庄组页岩样品大视域岩石薄片扫描、高分辨场发射电镜扫描、荧光光谱分析和岩石热解等实验分析,结合沉积正演模拟,对元基2井洪水庄组页岩的储集性、含油性、分布特征和资源潜力进行了系统的岩石... 基于中国华北燕辽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洪水庄组页岩样品大视域岩石薄片扫描、高分辨场发射电镜扫描、荧光光谱分析和岩石热解等实验分析,结合沉积正演模拟,对元基2井洪水庄组页岩的储集性、含油性、分布特征和资源潜力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①洪水庄组页岩原始有机碳平均含量高达6.24%,原始生烃潜量为44.09 mg/g,产油能力强;②页岩岩石类型主要为低黏土含量硅质页岩,发育页理缝和有机质收缩缝,可压性和储集性好;③洪水庄组上部洪五段和洪四段为页岩油甜点段,两者以40%的厚度占比贡献了60%以上的页岩油量;④宽城—老庄户地区是燕辽盆地页岩油最有利勘探区,面积约7200 km^(2),原始总生烃量约741.1×10^(8)t,现今页岩油残留资源量下限为11.48×10^(8)t,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的地质资源量相当,显示出燕辽盆地洪水庄组良好的页岩油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油 洪水庄组 硅质页岩 储集性 含油性 资源量 中元古界 燕辽裂陷槽 燕辽盆地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燕山隆起-华北断陷盆地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热学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厚云 马峰 +3 位作者 朱喜 余鸣潇 陈自然 卫晓锋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1-1742,共32页
地热流体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地球化学信息,对揭示地热水深部循环模式及地热形成机制,指导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冀北燕山隆起-华北断陷盆地区域构造和地热地质背景,本文通过全区91件地热温泉水样与59件浅层地下水样品的水化... 地热流体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地球化学信息,对揭示地热水深部循环模式及地热形成机制,指导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冀北燕山隆起-华北断陷盆地区域构造和地热地质背景,本文通过全区91件地热温泉水样与59件浅层地下水样品的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分析,探讨了研究区地热系统区划、地热水起源与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特征,计算了不同分区地热系统热储温度与地热水循环深度及地热流体升流过程中冷水混入比例,建立了不同分区地热系统成因概念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坝上高原地幔坳陷带、燕山台褶带上地幔幔坎带和华北裂陷盆地上地幔隆起带三个地热地质区,地热成因模式分别为火山沉积盆地深凹陷层控型、隆起山地断裂深循环对流型和山间沉积盆地对流-传导复合型,与沉积盆地潜山热水对流-传导型。由燕山隆起至华北断陷盆地内,地热流体水化学演化在宏观盆地尺度上具有连续性,深部水化学场受地下水径流运动制约,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HCO_(3)-Na型演化为HCO_(3)·SO_(4)-Na、SO_(4)-Na型,再变化为Cl·SO_(4)-Na、Cl-Na·Ca和Cl-Na型,区域地热流体的深循环具盆地地下水系统水化学演化特征。坝上地区地热热储温度为63.44~137.44℃,循环深度为1800~3770 m,升流过程中冷水混入比例为51.0%~92.2%。燕山台褶带地热热储温度为79.26~148.62℃,循环深度为2050~4817 m,地热流体升流过程中冷水混入比例为11.5%~94.5%。华北断陷盆地中北部地热热储温度为71.41~144.49℃,循环深度在2658.2~3444.6 m,地热流体升流过程中冷水混入比例为43.0%~97.50%。不同地热分区内未受冷水混合影响的深部地热流体温度相当,总体在162~172℃。深部构造变异明显的地幔陡坎和幔阶处,大地热流高异常中心的深大断裂与及次级断裂交汇带为研究区内温度较高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水化学 同位素 燕山隆起 华北断陷盆地 冀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与演化特征 被引量:72
4
作者 靳久强 赵文智 +1 位作者 薛良清 孟庆任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2-104,共13页
西北地区各板块于古生代末—三叠纪初连为一体,形成了造山带围绕稳定地块的构造格局,为侏罗纪盆地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早—中侏罗世时,西北地区整体上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它是南方特提斯洋板块两次俯冲挤压运动之间应力松弛的产物。西... 西北地区各板块于古生代末—三叠纪初连为一体,形成了造山带围绕稳定地块的构造格局,为侏罗纪盆地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早—中侏罗世时,西北地区整体上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它是南方特提斯洋板块两次俯冲挤压运动之间应力松弛的产物。西北地区的侏罗纪盆地经历了两期盆地类型的发育和叠加,中侏罗世西山窑期结束时的中燕山运动是盆地类型的转型期,早期为伸展型断陷盆地,晚期为挤压型坳陷盆地。根据盆地的力学性质、几何形态、大地构造位置、基底特征和沉积发育特征,可将早—中侏罗世的盆地划分为类克拉通盆地、山间断陷盆地、山前断陷盆地和剪切拉分盆地4种基本类型。中—晚侏罗世挤压环境下的盆地也可相应地分为类克拉通盆地、山间坳陷盆地、山前坳陷盆地、剪切挤压盆地4种基本类型。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的形成机制可归结为水平与垂向上两种地壳运动的结合。盆地的演化表现出与造山带和构造带有密切的关系。天山造山带内盆地与两侧盆地的发育主要体现了在岩石圈均衡调整作用下垂向上的互动关系,而阿尔金断裂带的活动方式与侧端盆地的发育则体现了主要由板块构造活动造成的水平运动对盆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原型盆地 断陷盆地 拉分盆地 盆地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区背景噪声成像 被引量:45
5
作者 唐有彩 陈永顺 +10 位作者 杨英杰 丁志峰 刘瑞丰 冯永革 李鹏 俞春泉 魏松峤 范文渊 王海洋 周仕勇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11-2022,共12页
利用华北地区的流动与固定地震观测台阵在2007年1月~12月期间的垂直分量记录,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区6~40 s的相速度和群速度分布图像.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以及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存在很大的横向不均匀性.... 利用华北地区的流动与固定地震观测台阵在2007年1月~12月期间的垂直分量记录,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区6~40 s的相速度和群速度分布图像.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以及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存在很大的横向不均匀性.8~16 s的相速度以及8~20 s的群速度分布图像清晰地勾绘出华北地区盆地和隆起之间的边界.华北盆地以及山西断陷带呈明显的低速异常,表明相应区域存在较厚的沉积层并且在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带;而太行山隆起以及鄂尔多斯高原则呈现高速异常.相速度16~25 s以及群速度20~30 s的图像显示华北盆地由低速异常变为高速异常,表明华北盆地的地壳较薄.长周期(30~35 s)相速度图像表明华北盆地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低速异常.华北盆地较薄的地壳和低速异常(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可能与该地区岩石圈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8~35 s的群速度和相速度图像都显示,大同火山区是一个低速异常区,可能是由目前仍在活动的岩浆的加热而引起地壳升温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华北盆地 鄂尔多斯 山西断陷带 群速度 相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与地幔盖层结构——长观测距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志 王夫运 +3 位作者 张先康 段永红 杨卓欣 林吉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5-1157,共13页
利用文登—阿拉善左旗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东段资料,辩识出4组地壳震相和3组地幔盖层震相.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和正演拟合交替计算方法,得到了包括鲁东隆起和华北裂陷盆地在内的地壳和地幔盖层二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 利用文登—阿拉善左旗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东段资料,辩识出4组地壳震相和3组地幔盖层震相.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和正演拟合交替计算方法,得到了包括鲁东隆起和华北裂陷盆地在内的地壳和地幔盖层二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裂陷盆地基底深达6km以上,研究区壳内界面C1埋深约15km,C2界面深约25km,Moho面平均埋深约35km.上地壳速度6.0~6.1km·s^-1,且横向变化较大;中地壳速度相对均匀约为6.2~6.4km·s^-1;下地壳速度为6.5~7.0km·s^-1,速度梯度较大.地壳平均速度与隆起和坳陷构造相关.研究区岩石圈底界面一般为75~80km,西端接近太行隆起构造时深至90km左右,向西呈明显加深趋势,地壳厚度呈现相同的增厚特征.地幔盖层上部速度8.0~8.2km·s^-1,具明显正梯度特征.岩石圈平均速度在郯庐断裂带附近显著偏低.PmP和PLP震相存在不同程度的复杂性,意味着在本地区Moho界面和岩石圈界面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可能具有一定厚度或过渡带性质.结合其他研究结果认为,地幔盖层和下地壳速度梯度、界面性质差异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意味着破坏是一个渐变、缓慢和不均匀的过程.郯庐断裂带附近的低速应是其为软弱带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观测距宽角反射/折射剖面 华北裂陷盆地 岩石圈结构 华北克拉通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东北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 被引量:50
7
作者 嘉世旭 张成科 +3 位作者 赵金仁 方盛明 刘志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10,共12页
天津—北京—赤城深地震测深剖面采用密集炮点和接收点距设计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观测系统,利用该剖面地震测深资料研究华北东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及构造耦合.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张渤地震带东段的地震构造环境.... 天津—北京—赤城深地震测深剖面采用密集炮点和接收点距设计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观测系统,利用该剖面地震测深资料研究华北东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及构造耦合.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张渤地震带东段的地震构造环境.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东部裂陷盆地结晶基底构造形态和界面结构性质与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北侧燕山隆起区高速稳定和南侧裂陷盆地低速松散截然不同的地壳结构,使宝坻-桐柏、宁河-昌黎断裂构造分区线和燕山隆起之间的中间过渡带为张渤地震带东部平原区地震的孕发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燕山隆起 华北裂陷盆地 地壳结构与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东部盆山耦合与内生成矿作用 被引量:23
8
作者 牛树银 邵济安 +3 位作者 孙爱群 侯泉林 王宝德 胡华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1-342,共12页
盆-山耦合关系是当今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但是,在几何学上,成对盆山耦合论述较多。而华北东部裂陷盆地则西与太行造山带、北与燕山造山带、东与胶辽山地、南与大别造山带均构成盆-山耦合,即中心裂陷盆地与外围各造山带均为耦合关系。... 盆-山耦合关系是当今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但是,在几何学上,成对盆山耦合论述较多。而华北东部裂陷盆地则西与太行造山带、北与燕山造山带、东与胶辽山地、南与大别造山带均构成盆-山耦合,即中心裂陷盆地与外围各造山带均为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中心裂陷与华北地幔亚热柱的形成密切相关,由于地幔亚热柱强烈上隆,在岩石圈底部受阻,使华北东部岩石圈发生热减薄-断陷的同时,向外拆离的地幔岩在盆地外围形成一系列次级隆起(太行、燕山、胶辽、大别造山带),即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第三级单元———幔枝构造。各幔枝构造(造山带)间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并共同与中心裂陷盆地构成盆-山耦合关系。与此同时,随地幔热柱-亚热柱-幔枝构造向上迁移的成矿元素,亦以气态-气液混合态-含矿流体的形式向上迁移,并最终在幔枝构造的有利聚集部位成矿,形成张宣、冀东、辽东、胶东、鲁西、小秦岭、阜平等幔枝构造成矿集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地幔热柱 幔枝构造 裂陷盆地 造山带 成矿作用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西段裂谷系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5
9
作者 胡鸿飞 戴霜 +3 位作者 唐玉虎 候万荣 朱强 刘萍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4,共6页
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是华北板块北缘中新元古代裂陷谷沉积的陆缘碎屑岩、泥页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建造,赋存的典型金矿床有白云鄂博北部金矿床、朱拉扎嘎、浩尧尔忽洞等成型金矿床。从区域成矿角度看,由西向东构成了一个巨大的A... 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是华北板块北缘中新元古代裂陷谷沉积的陆缘碎屑岩、泥页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建造,赋存的典型金矿床有白云鄂博北部金矿床、朱拉扎嘎、浩尧尔忽洞等成型金矿床。从区域成矿角度看,由西向东构成了一个巨大的Au-Cu-Pb-Zn-S(Fe)-Mn-Au-REE-Nb-Fe热水沉积成矿系统。地质特征表明金矿床均具有明显的层控型特点;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金的来源主要与中元古代火山活动及沉积地层有关;同位素年龄暗示一期重要成矿时代与华力西晚期的岩浆-构造事件相耦合。认为金矿床成因可概括为热水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复合型。显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征 成因探讨 裂谷系 华北板块北缘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裂陷盆地不同块体地壳结构及演化研究 被引量:42
10
作者 嘉世旭 张先康 方盛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59-266,共8页
通过对华北裂陷盆地内不同块体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处理 ,得到与构造演化过程相关的、不同性质块体的地壳结构特征。盆地隆起区块体地壳一般呈均匀成层 ,速度随深度逐层增加 ,保留了古大陆地壳块体的稳定结构特征 ;盆地坳陷区块体地壳松散... 通过对华北裂陷盆地内不同块体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处理 ,得到与构造演化过程相关的、不同性质块体的地壳结构特征。盆地隆起区块体地壳一般呈均匀成层 ,速度随深度逐层增加 ,保留了古大陆地壳块体的稳定结构特征 ;盆地坳陷区块体地壳松散巨厚的表层沉积、通常低速占主导的壳内构造、强反射的下地壳和高低速相间的薄互层壳 幔过渡带 ,反映了上地幔物质上隆、侵入、地壳增温、张裂等塑、脆性变形改造的新生地壳构造。讨论了这两类截然不同块体地壳构造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及形成。裂陷区内中强地震的孕发和深源矿产、油气生贮存等都与这两类块体地壳结构、构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深地震测深 地壳块体结构 动力学演化 DSS震相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松辽盆地:从火山裂谷到陆内拗陷的动力学环境 被引量:66
11
作者 王璞珺 赵然磊 +3 位作者 蒙启安 瞿雪姣 朱德丰 高有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9-117,共19页
基于科探井等新成果,从全球构造-盆地分类和松辽盆地成因类型综述入手,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和盆地构造-充填特征分析,研究松辽盆地类型、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松辽盆地位于蒙古—华北板块东北部边缘带,其北部通过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与... 基于科探井等新成果,从全球构造-盆地分类和松辽盆地成因类型综述入手,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和盆地构造-充填特征分析,研究松辽盆地类型、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松辽盆地位于蒙古—华北板块东北部边缘带,其北部通过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与西伯利亚板块相连,东部通过锡霍特—阿林构造带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其形成演化受这两个活动陆缘带的影响。营城组和嫩江组顶部的2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把松辽盆地分成3个构造层:断陷层(火石岭组—营城组)、拗陷层(登娄库组—嫩江组)和反转层(四方台组—依安组)。前者属火山裂谷盆地,后两者为陆内拗陷盆地。断陷期150~110 Ma,在北部与东部两个活动陆缘带共同作用下,板块重组导致区域性伸展和大规模裂陷,形成同裂谷期火山-沉积序列。后裂谷期110~79.1 Ma沉积,是火山期后热沉降与区域走滑拉分沉降叠加的结果,其沉降速率高沉积厚度大,因此形成大规模烃源岩沉积。挤压反转期79.1~40 Ma,表现为沉积沉降中心向西北迁移和盆地逐渐萎缩消亡,是白垩纪中期至中始新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边缘近于正向俯冲、区域挤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松辽盆地 火山裂谷陆内拗陷 华北西伯利亚太平洋板块 西拉木伦河—蒙古—鄂霍茨克—锡霍特—阿林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北部侏罗纪大型推覆构造带前缘盆地沉积特征和成因机制初探 被引量:54
12
作者 和政军 王宗起 任纪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华北北部的晚侏罗世沉积盆地群产生于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为燕山—阴山大型推覆构造带的前缘拗陷盆地。盆地中以充填巨厚的红色粗碎屑堆积为特征,沉积环境主要包括网状河流、冲积扇、干化湖泊及沙漠。碎屑沉积物中普遍含有大量... 华北北部的晚侏罗世沉积盆地群产生于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为燕山—阴山大型推覆构造带的前缘拗陷盆地。盆地中以充填巨厚的红色粗碎屑堆积为特征,沉积环境主要包括网状河流、冲积扇、干化湖泊及沙漠。碎屑沉积物中普遍含有大量的非稳定组分,是在高沉积速率下形成的近源堆积产物,与这一时期曾存在强烈的构造隆升活动有关。初步分析表明,一些地段的逆冲系具有向南推进的特点,并形成背驮式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推覆构造 盆地成因 晚侏罗世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盆地新生代裂陷机制与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翠 邓晋福 +4 位作者 张贵宾 肖庆辉 于炳松 赵海玲 姜烨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6-102,共7页
采用McKenzie的纯剪切动力学模型对似环状的"大华北盆地"的形成机制与过程进行初步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1)"大华北盆地"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两次伸展减薄—热事件,而不是原来所认为的一次事件的两个阶段;(2)第... 采用McKenzie的纯剪切动力学模型对似环状的"大华北盆地"的形成机制与过程进行初步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1)"大华北盆地"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两次伸展减薄—热事件,而不是原来所认为的一次事件的两个阶段;(2)第二次伸展减薄—热事件(即新近纪—第四纪)的沉降幅度要小于第一次伸展减薄—热事件(即古近纪)的沉降幅度;(3)"大华北盆地"古近纪的第一次伸展减薄—热事件可能已经进入后裂谷相,并且是处于后裂谷相的初期;(4)现今盆地的演化可能处于第二次伸展减薄—热事件的同裂谷相的晚期。这一研究对认识华北地区新生代的盆地演化及动力学背景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盆地 新生代 裂谷过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古生代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韩作振 宋志刚 +3 位作者 高丽华 郭志平 刘固耀 钟文建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1-10,共10页
通过对吉林伊通、长春、永吉、桦甸等野外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贴方式、古亚洲洋南支洋闭合过程以及华北板块北缘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研究区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沉积体系保存不全;受中新生代构造... 通过对吉林伊通、长春、永吉、桦甸等野外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贴方式、古亚洲洋南支洋闭合过程以及华北板块北缘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研究区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沉积体系保存不全;受中新生代构造的影响,叠加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地层被破坏,多为哑地层,上述原因导致对古亚洲洋闭合之前盆地的性质及演化认识不一,制约了对有关重要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采用沉积学的方法,结合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同位素测年等理论和方法,依据现存古生代地层和不同构造部位的沉积盆地类型及其基本特征,开展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恢复沟弧盆体系的分布以及岛弧的类型、时代,探讨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将是探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构造演化特征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北缘 构造演化 沉积特征 盆地演化 古亚洲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布格重力资料研究华北裂陷盆地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志萍 方盛明 +3 位作者 李德庆 姜磊 杨利普 李怡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6-250,共5页
通过对华北地区1∶50万布格重力资料进行小波多尺度分析,得到自地表至莫霍面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地质体产生的重力异常。讨论各阶小波变换细节特性及相应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华北裂陷盆地的隆起、坳陷与重力异常的高、低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华北地区1∶50万布格重力资料进行小波多尺度分析,得到自地表至莫霍面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地质体产生的重力异常。讨论各阶小波变换细节特性及相应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华北裂陷盆地的隆起、坳陷与重力异常的高、低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并给出了它们的下延深度。分析结果显示,华北裂陷盆地内深大断裂两侧岩石密度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帕克法反演得到华北地区莫霍界面深度在29~42km范围内,在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区存在明显的地壳厚度变化梯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裂陷盆地 布格重力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解 地壳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及其古地理、古生态和构造演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25-28,共4页
中生代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晚中生代以来,全球发生了众多重大的地质事件,如Pangea古陆的裂解、大西洋的打开、华北克拉通破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等,这些都已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 中生代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晚中生代以来,全球发生了众多重大的地质事件,如Pangea古陆的裂解、大西洋的打开、华北克拉通破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等,这些都已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克拉通的破坏不仅表现在巨厚岩石圈的丢失和岩石圈地幔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而且还对地壳表层古地理、古环境和古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侏罗—白垩过渡期 陆相红层 盆地 构造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新元古代裂谷的确认与成矿 被引量:4
17
作者 彭润民 王建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20-441,共22页
狼山-渣尔泰山是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元古宙伸展构造体制下被动陆缘的重要热水喷流成矿带,内产东升庙、炭窑口、霍各乞、甲生盘等大型-超大型矿床,其含矿建造是元古宇渣尔泰山群。该成矿带的主体在狼山山脉主峰地区,产有东升庙、炭窑口... 狼山-渣尔泰山是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元古宙伸展构造体制下被动陆缘的重要热水喷流成矿带,内产东升庙、炭窑口、霍各乞、甲生盘等大型-超大型矿床,其含矿建造是元古宇渣尔泰山群。该成矿带的主体在狼山山脉主峰地区,产有东升庙、炭窑口、霍各乞三大矿床。自2010年在狼山西南原渣尔泰山群阿古鲁沟组地层中发现新元古代酸性火山岩(锆石年龄816~805 Ma)以来,其东部狼山主峰地区的渣尔泰山群及产在其中的炭窑口、东升庙、霍各乞矿床是否也都可以归于新元古代形成是需要进-步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依据的事实有:(1)狼山西南新元古界的碎屑锆石最小年龄为1 155 Ma与碳酸盐岩是方解石大理岩;(2)炭窑口矿区渣尔泰山群顶部刘鸿湾组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的两个年龄峰值分别为1 862~1 762 Ma(最小年龄为1 732 Ma)和2 448 Ma,所含碳酸盐岩全部是白云石大理岩类;(3)狼山北侧狼山群含矿岩组中发现年龄为887 Ma±的新元古代基性火山岩;(4)霍各乞矿床含重晶石与微晶长石的硅质层发育,多与黄铁矿层互层状产出,也有与闪锌矿+磁黄铁矿及方铅矿层互层,激光原位分析得到的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和磁黄铁矿的δ34S为17.60‰~21.97‰,显示喷流成矿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根据以上事实可以确认:(1)狼山西南含酸性火山岩与方解石大理岩的前寒武纪地层是与狼山南侧炭窑口矿区含白云石大理岩的渣尔泰山群在不同盆地中沉积而成;(2)狼山南侧是中元古代裂谷带,产有以炭窑口、东升庙矿床为代表的中元古代喷流-沉积成矿系统;(3)狼山北侧是新元古代裂谷带,产有以霍各乞矿田为代表的新元古代热水喷流成矿系统。产在新元古代狼山群中的霍各乞矿是介于SEDEX型与VMS型之间、但靠近SEDEX型-侧的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裂谷 新元古代裂谷 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 内蒙古狼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的遥相关研究 被引量:39
18
作者 丁一汇 刘芸芸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0-682,共13页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文中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分析和评述了在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中4种季节内时间尺度的遥相关关系,清楚地揭示了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文中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分析和评述了在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中4种季节内时间尺度的遥相关关系,清楚地揭示了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1)在亚洲季风爆发初期,印度夏季风的爆发相对于中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开始存在相差大约两周的超前关系,形成从印度西南部经孟加拉湾到达中国长江流域及日本南部的遥相关型,即"南支"遥相关型。(2)在季风盛行期间,长江流域降水明显受热带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影响,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呈反相关关系,即当季风减弱时,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多。(3)与长江流域降水相反,华北雨季(7月第4候—8月第3候)则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当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东,副高西南侧的异常东南水汽输送在中国华北地区上空辐合,给该地区降水偏多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4)华北夏季降水同时还与印度夏季风呈正相关关系,在夏季风盛行期间,形成由印度西北部经青藏高原到中国华北地区的西南—东北走向的遥相关型,即"北支"遥相关型。上述4种遥相关关系,反映了亚洲夏季风季节北推过程中,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子系统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 印度夏季风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长江流域梅雨 华北雨季 遥相关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金台子盆地早白垩世酸性火山岩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19
作者 戚国伟 张进江 +2 位作者 王盟 刘江 王晓先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34-1153,共20页
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以来遭受了显著破坏。前人的研究对克拉通破坏的机制和峰期取得了较大共识,但是关于克拉通破坏的启动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冀北金台子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填充的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进行分析,为华北克... 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以来遭受了显著破坏。前人的研究对克拉通破坏的机制和峰期取得了较大共识,但是关于克拉通破坏的启动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冀北金台子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填充的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进行分析,为华北克拉通破坏启动时间提供新的约束。研究表明,金台子盆地为一伸展断陷盆地。盆地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东侧被正断层控制,西侧为地层超覆边界。盆地内自下而上发育后城组、白旗组、啕北营组、九佛堂组火山—沉积组合。后城组是一套稳定的河流相红色砂砾岩沉积地层;白旗组和啕北营组主体为巨厚层流纹岩、流纹质凝灰熔岩,局部夹安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九佛堂组是一套以砾岩、砂砾岩等为主体的碎屑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金台子盆地中发育的酸性火山岩源于地壳重熔。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金台子盆地内流纹岩自约145 Ma开始广泛喷发并形成巨厚层的酸性火山岩地层,表明此时在华北北缘地区的岩石圈减薄和破坏可能就已非常剧烈,据此华北克拉通在其北缘的破坏至少应早于14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破坏 启动时间 断陷盆地 火山岩 金台子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中元古代多旋回复合盆地及其地质意义: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的统计学证据 被引量:10
20
作者 钟焱 相振群 初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377-2406,共30页
华北克拉通是划分我国中元古代地层序列的标准地区,查明华北地区各中元古代盆地的发育与演化机制、寻找长城系下部1. 80~1. 65Ga的沉积盖层、完善1. 4~1. 0Ga待建系标准剖面,是我国中元古代综合地层学研究亟待解答的三个主要问题。现有... 华北克拉通是划分我国中元古代地层序列的标准地区,查明华北地区各中元古代盆地的发育与演化机制、寻找长城系下部1. 80~1. 65Ga的沉积盖层、完善1. 4~1. 0Ga待建系标准剖面,是我国中元古代综合地层学研究亟待解答的三个主要问题。现有资料显示,华北北部的燕辽盆地缺失长城系底部地层,南部熊耳盆地各地层小区的蓟县纪-待建纪盆地演化过程差异较大。与之相比,北缘盆地的中元古界相对完整且较连续出露,是系统开展中元古代年代地层学和盆地动力学研究的理想对象。鉴于狼山地区的"中、新元古界"已被重新厘定为新元古界狼山群,中元古代的华北北缘盆地应以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腮林忽洞群和化德群为代表。由于缺乏火山岩夹层年龄的有效约束,与这些地层单元的时代划分、区域对比和盆地类型有关的认识分歧,普遍发端于对碎屑锆石年代学数据的不同理解。因此,本文对渣尔泰群和白云鄂博群的部分层位进行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并全面收集了北缘盆地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的相关数据,参考新近提出的两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含腮林忽洞群)和化德群的碎屑锆石年龄数据进行了真实沉积时代和盆地构造属性的统计分析。通过设置单点精度高、但样本库计算总量降低的对照组进行方法可信性的对照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库总量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更大,因此利用相关方法解析前寒武纪哑地层的沉积时代和盆地属性,应当遵从"合理降低单点精度限制以谋求更大样本库"的原则。结合前人建立的中元古代沉积-岩浆事件序列,本文分析结果显示中元古代的北缘盆地是在长城纪造山后伸展盆地之上、叠加了蓟县-待建纪裂谷事件而成的多旋回复合盆地。通过北缘和燕辽地区沉积、岩浆事件的综合对比,提出华北克拉通北部的中元古代盆山耦合过程,可分为:由造山后向陆内伸展转换的构造反转期阶段(1. 82~1. 60Ga)、被动裂谷早期的陆内伸展阶段(1. 6~1. 4Ga)、裂谷作用阶段(1. 4~1. 3Ga)和成因机制不明的长期沉积间断阶段(1. 3~1. 0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华北克拉通北缘 复合盆地 碎屑锆石 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