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南山区鲜食玉米叶斑病季节性流行动态及药剂防治 被引量:9
1
作者 甘林 代玉立 +3 位作者 卢学松 滕振勇 陈伟 杨秀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3-222,230,共11页
2018年和2019年,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研究了福建省南部山区鲜食玉米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3种重要叶斑病的季节性流行动态,测定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病情严重度及几种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调查的4个玉米... 2018年和2019年,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研究了福建省南部山区鲜食玉米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3种重要叶斑病的季节性流行动态,测定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病情严重度及几种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调查的4个玉米种植季节,3种叶斑病的病情指数随种植时间均呈“S”型曲线,至乳熟期(R3)病情指数达到最大值,大喇叭口期(V12)至籽粒建成期(R2)是病情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3种病害的时空流行趋势、植株不同叶位病级分布规律及其最终病情各不相同。当玉米生育期平均温度高于23.0℃时,有利于小斑病和南方锈病的发生,而平均温度低于23.0℃条件下则有利于大斑病的流行。供试的20个玉米品种对不同病害表现的抗性差异较大,其中对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表现为中感和感病的品种合计分别占65.0%、55.0%和25.0%。此外,从12种杀菌剂处理中,筛选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00 g/L氟硅唑乳油、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混剂(商品剂量5∶8)对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达70.0%、82.0%和85.0%以上。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预测预报及合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叶斑病 小斑病 大斑病 南方锈病 流行动态 药剂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引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4
2
作者 董怀玉 薛玉梅 +2 位作者 王丽娟 刘可杰 徐秀德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0,共4页
2012-2013年,应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引进的165份国外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3种病害同步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表现均存在差异,表现抗病的种质较少,大部分种... 2012-2013年,应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引进的165份国外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3种病害同步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表现均存在差异,表现抗病的种质较少,大部分种质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抗性种质均以中抗为主,表明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叶斑病的抗病能力较低。筛选出一批单抗性种质和兼抗2种或3种叶斑病的多抗性种质37份,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引玉米种质 大斑病 灰斑病 弯孢菌叶斑病 抗性鉴定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和控制对策 被引量:23
3
作者 刘杰 姜玉英 曾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90,共5页
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玉米病害,常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2012年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地区大流行,本文归纳了玉米大斑病全国发生概况、区域分布和各地病情。总结了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病时间早,流行速度快,品种间和地区间发病... 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玉米病害,常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2012年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地区大流行,本文归纳了玉米大斑病全国发生概况、区域分布和各地病情。总结了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病时间早,流行速度快,品种间和地区间发病程度差异大等发生特点,分析了适宜天气条件、主栽品种不抗病、栽培管理措施不合理是导致大斑病重发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重视玉米病害的预测预报、推荐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病害综合防治的对策建议,旨在对今后进一步做好玉米大斑病测报工作,指导玉米病害防治、有效控制其危害、保障玉米生产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重发原因 控制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用玉米品种抗大斑病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建军 杨书成 +3 位作者 王燕 王富荣 石秀清 赵丽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21103-21104,21230,共3页
[目的]评价特用玉米杂交种对大斑病的抗性。[方法]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评价了238份青贮玉米、糯玉米、甜玉米、高油玉米4个类型的特用玉米杂交种对大斑病的抗性。[结果]鉴定的238份材料中,高抗型占0.8%,抗型占20.6%,中抗型占44.1%,感型... [目的]评价特用玉米杂交种对大斑病的抗性。[方法]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评价了238份青贮玉米、糯玉米、甜玉米、高油玉米4个类型的特用玉米杂交种对大斑病的抗性。[结果]鉴定的238份材料中,高抗型占0.8%,抗型占20.6%,中抗型占44.1%,感型占24.8%,高感型占9.7%。不同类型品种中,抗性差异较明显,其中表现中抗及以上的品种中青贮玉米较多,占87.8%;高油玉米和糯玉米分别占73.3%和61.3%;甜玉米较少,占44.2%。通过审定的30个品种中有16个品种表现抗性,占审定总数的53.3%。[结论]为选育和种植抗大斑病玉米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斑病 玉米杂交种 抗性鉴定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的分离、培养及产孢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姜开梅 范静华 朱有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72-274,共3页
对采自云南省宣威市玉米大斑病标样进行分离、培养及产孢,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污染少的单孢分离法。结果表明,该病菌对蔗糖和玉米汁的利用效果较好;燕麦和燕麦桔子汁培养基更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为该病原菌的深入研... 对采自云南省宣威市玉米大斑病标样进行分离、培养及产孢,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污染少的单孢分离法。结果表明,该病菌对蔗糖和玉米汁的利用效果较好;燕麦和燕麦桔子汁培养基更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为该病原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分离 培养 产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及其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阎晓光 杜艳伟 +5 位作者 董红芬 李爱军 王国梁 周楠 王枫叶 李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0期127-129,共3页
[目的]明确杀菌剂减量施用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方法]选用2种杀菌剂,以正常施用剂量为对照,各减量15%、30%为处理,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结果]在减量15%用量的情况下,2种杀菌剂均达到了与常规用量同样的防控效果与产量水... [目的]明确杀菌剂减量施用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方法]选用2种杀菌剂,以正常施用剂量为对照,各减量15%、30%为处理,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结果]在减量15%用量的情况下,2种杀菌剂均达到了与常规用量同样的防控效果与产量水平,防治效果分别达68.37%和56.14%,增产幅度分别达15.08%和12.23%。[结论]杀菌剂减量15%施用的方法在玉米大斑病防控上确实可行,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同时达到了对大斑病预期的防控目标与产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对玉米的防病保健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于晓丽 王培松 +1 位作者 巴信斌 王英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5期92-95,共4页
[目的]了解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在防治玉米大斑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2012、2013年两年的田间示范试验研究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玉米植株的保健作用。[结果]17.2%吡唑醚菌... [目的]了解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在防治玉米大斑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2012、2013年两年的田间示范试验研究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玉米植株的保健作用。[结果]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该药剂处理后的玉米穗长明显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秃头率降低、产量增加。[结论]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对玉米大斑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玉米有保健增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 玉米 大斑病 防治效果 保健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杀虫剂混用对玉米大斑病·穗腐病的防控效果及其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阎晓光 李洪 +4 位作者 董红芬 李爱军 王国梁 杜艳伟 王枫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9期156-157,167,共3页
选用4种药剂(其中2种杀菌剂、2种杀虫剂),通过不同混用方式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穗腐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对玉米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吡唑醚菌酯与5%氯虫苯甲酰胺混用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达93.66%,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达91.72%,且有显... 选用4种药剂(其中2种杀菌剂、2种杀虫剂),通过不同混用方式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穗腐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对玉米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吡唑醚菌酯与5%氯虫苯甲酰胺混用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达93.66%,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达91.72%,且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幅度达14.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穗腐病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被引量:6
9
作者 董怀玉 张明会 +4 位作者 徐秀德 姜钰 王丽娟 曲晓丽 李慧斌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3期42-44,47,共4页
经室内抑菌、毒力测定表明,不同药剂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玉米大斑病菌对化学药剂表现敏感,但敏感程度不同,药剂的EC50值越小、斜率越大,表明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越高,抑菌效果越好。筛选出代森锰锌、敌克松、扑海因等... 经室内抑菌、毒力测定表明,不同药剂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玉米大斑病菌对化学药剂表现敏感,但敏感程度不同,药剂的EC50值越小、斜率越大,表明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越高,抑菌效果越好。筛选出代森锰锌、敌克松、扑海因等对玉米大斑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的药剂,可作为防治该病害的首选药剂,并为生产上玉米大斑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杀菌剂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市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鲜食玉米品种对大斑病抗性鉴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婉怡 刘金鑫 +4 位作者 王瑞婷 蒋丹 潘洪玉 赵长龙 李永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6期150-152,共3页
[目的]明确齐市地区鲜食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的表现。[方法]在黑龙江省齐市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基础上,采用自然侵染的方法测定50种鲜食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的表现。[结果]在该地区共鉴定出0、1、2和12共4个生理小种类型,其中以0号... [目的]明确齐市地区鲜食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的表现。[方法]在黑龙江省齐市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基础上,采用自然侵染的方法测定50种鲜食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的表现。[结果]在该地区共鉴定出0、1、2和12共4个生理小种类型,其中以0号和l号生理小种为优势生理小种,分别占52.9%,和29.4%。50种鲜食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表现为具有显著差异,万彩糯3号和斯达44共2个品种表现为免疫;哈糯2018、绿种糯167和小黄糯等20个品种表现为高抗;白糯1308、白糯118和阿尔银甜糯3号等18个品种表现为抗病;农种玉368、金糯262、密甜糯2号和白糯8301共4个品种表现为感病;京科糯2010、白甜糯8302和黄甜糯8401等共6个品种表现为高感。[结论]该研究为齐市地区鲜食玉米抗大斑病品种的选择和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生理小种 抗病性 鲜食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杨凌国家区试玉米品种病虫害抗性调查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继广 姜军侠 +2 位作者 白伟 房爱省 仵均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6期174-178,237,共6页
[目的]明确不同玉米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方法]于2017年8—9月,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国家玉米区域试验站对72个供试玉米品种的病虫害抗性进行调查。[结论]72个供试品种对玉米病虫害的抗性程度差异很大,且在玉米灌浆初期和乳熟期,不同品... [目的]明确不同玉米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方法]于2017年8—9月,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国家玉米区域试验站对72个供试玉米品种的病虫害抗性进行调查。[结论]72个供试品种对玉米病虫害的抗性程度差异很大,且在玉米灌浆初期和乳熟期,不同品种之间抗性程度的排序变化较大。2号品种受害最轻,危害率仅为8.33%,是所有供试品种中唯一受害株率小于10%的品种。[结论]初步明确了不同玉米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程度,为优良抗病虫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抗性 大斑病 红叶病 玉米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肥与农药配施对玉米大斑病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熊丽莉 吴俊荣 +2 位作者 景月 毛勇刚 杨德荣 《园艺与种苗》 CAS 2021年第6期63-66,共4页
[目的]研究特肥与农药配施对玉米大斑病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常规施肥、特肥(虾肽壮根素)和农药相同,设特肥(虾红素)30.000 kg/hm^(2)(TT1)、28.125 kg/hm^(2)(TT2)、26.250 kg/hm^(2)(TT3)、24.375 kg/hm^(2)(TT4)、2... [目的]研究特肥与农药配施对玉米大斑病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常规施肥、特肥(虾肽壮根素)和农药相同,设特肥(虾红素)30.000 kg/hm^(2)(TT1)、28.125 kg/hm^(2)(TT2)、26.250 kg/hm^(2)(TT3)、24.375 kg/hm^(2)(TT4)、22.500 kg/hm^(2)(TT5)。[结果]TT1大斑病防治效果和产量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结论]特肥与农药有协同作用;特肥(虾红素)的推荐用量为26.18~30.02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文研195 玉米大斑病 特肥 甲壳素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的抗性鉴定
13
作者 王慧慧 马湛 +2 位作者 张文忠 芦明 申海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0期39-41,44,共4页
[目的]为了筛选抗大斑病种质资源,为选育抗病玉米品种提供基础材料。[方法]2018—2019年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2种方法对64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大斑病抗性鉴定,以最高级别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共筛选出高抗自交系15份(23.44%),抗病自交系14... [目的]为了筛选抗大斑病种质资源,为选育抗病玉米品种提供基础材料。[方法]2018—2019年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2种方法对64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大斑病抗性鉴定,以最高级别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共筛选出高抗自交系15份(23.44%),抗病自交系14份(21.88%),中抗材料21份(32.81%);自选的41份自交系中80.49%为抗性材料;所有材料中,中抗材料所占比例最大。[结论]气候和品种是影响大斑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只有经过更严格的筛选,才能选育抗大斑病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大斑病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