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on gully erosion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Rongxin Deng Wenjuan Wang +1 位作者 Haiyan Fang Zhihong Ya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941-948,共8页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ain-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Increasingly severe gully erosion in this region has destroyed much farmland and reduced grain production. We analy...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ain-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Increasingly severe gully erosion in this region has destroyed much farmland and reduced grain production. We analyzed SPOT5 imagery from 2007 and TM imagery from 2008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s of gullies and farmland shelterbelts in Kedong County an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on gully erosion. The ima- gery revealed 2311 gullies with average density of 418.51 m km-2, indicating very serious gully erosion. With increasing slope gradient there was an inverse trend between gully density and shelterbelt density, indicating that farmland shelterbelts can prevent gully erosion. The defense effect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against gullyerosion varied with distance: for distances 〈120 m, the defense effect was consistent and very strong; for distances of 120-240 m, a weak linear decrease was found in the defense effect; and for distances 〉240 m, the defense effect of the shelterbelts was significantly weaker. We recommend an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 of farmland shel- terbelts for the prevention of gully erosion at 1100-1300 m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soil region Gully density Gullyerosion Farmland shelterbelts northeast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ussions on taxonomy of genus Betula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周蕴薇 聂绍荃 张玉红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5-238,252,共4页
Many research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taxonomy of Betula in northeast of China, but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ecies and subdivision of species had some divergences at all times, which led to a disorder for develo... Many research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taxonomy of Betula in northeast of China, but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ecies and subdivision of species had some divergences at all times, which led to a disorder for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resources of Betula. In this paper, species and subdivision of Betula were classified not only according to the wax sample of Betula but also the comprehensive taxonomy of population character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the habitat. Theconclusion supported the Fu Pei-yuns?(1995) viewpoint of the taxonomy of Betula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But B. mandshurica (Regel) Nakai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one single species, the name of B. platyphyla Suk.var phellodendroidesTung should be the synonym of B. platyphyla var platyphyla, and B. ermanii Cham.var.yingkiliensis liou et Wang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B. ermanii Cham. B. ovalifolia Rupr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 variety of B. fruticosa Pall. but as one single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XONOMY BETULA northeast forest reg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下龙粤区域深度合作打造汽车出海新前沿
3
作者 笪琳娜 欧先国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5年第1期98-109,共12页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与出口国,随着国内存量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海外出口发展不断加速的趋势下,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更加开放、多元、广阔的发展未来。近年来,东北亚—中亚市场成为我国汽车海外出口的新增量,广东和黑...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与出口国,随着国内存量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海外出口发展不断加速的趋势下,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更加开放、多元、广阔的发展未来。近年来,东北亚—中亚市场成为我国汽车海外出口的新增量,广东和黑龙江作为我国南北两省,在开发东北亚—中亚汽车市场方面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双方合作将有力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开拓海外市场力度。重点分析广东与黑龙江产业互补优势,结合汽车股比放开政策,提出两地合作打造汽车出口新前沿的策略建议,以期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新的动力与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兴东北 区域合作 汽车出口 国际化 合资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最佳粒度分析
4
作者 李海洋 李巍 贺健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63-65,73,共4页
利用松原市2021年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图、行政区划图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在RS与GIS的技术支持下,采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研究、面积损失评价方法等来确定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粒度。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的最佳分析粒度为90 m。分... 利用松原市2021年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图、行政区划图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在RS与GIS的技术支持下,采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研究、面积损失评价方法等来确定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粒度。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的最佳分析粒度为90 m。分析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变化的响应得到整体适宜粒度域为90~150 m,利用面积损失评价方法在粒度为90 m时,土地面积变化指数最小,此时面积精度损失最少,所以确定最佳分析粒度为9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分析粒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瑞平 谢瑞芝 +7 位作者 罗洋 隋鹏祥 郑洪兵 明博 王浩 刘武仁 郑金玉 李少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2,共12页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盖(T2)、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共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T1、T2和T3)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播种至出苗期耕层土壤含水量,T1、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7.8%~30.4%、9.0%~18.7%和17.3%~20.0%,但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分别降低2.56~3.11℃、2.02~2.27℃、0.94~1.93℃;分别延迟玉米出苗时间5~7 d、4~6 d和2 d;T3处理3年平均出苗率较CK增加3.2%,T1和T2处理出苗率分别降低4.3%和4.7%;T1、T2和T3处理均降低了苗期株高整齐度和植株干物质积累,但T3处理降低幅度明显小于T1和T2处理,6叶期之后干物质积累降低幅度逐渐减小;T1和T2处理显著降低玉米产量,降幅分别为7.5%~15.6%和5.5%~12.9%,T3处理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保护性耕作通过调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间接影响玉米出苗时间、出苗率、穗数和百粒重,进而影响产量,也可通过直接影响出苗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影响产量。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还有利于平衡土壤水分和温度矛盾,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质量、高产稳产,是该区域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保护性耕作 玉米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教学建筑侧窗导光构件形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万里 夏柏树 +2 位作者 李思琪 李轩 王哲民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0-337,共8页
目的 为解决东北地区教学建筑中自然光分布严重不均衡,而单纯依靠粗放式地提高窗地比采光计算方法无法改善,通过设置导光构件解决自然光分布不均衡的难题。方法 应用Ecotect软件建立典型教室空间和导光构件的参数化模型,分析导光构件内... 目的 为解决东北地区教学建筑中自然光分布严重不均衡,而单纯依靠粗放式地提高窗地比采光计算方法无法改善,通过设置导光构件解决自然光分布不均衡的难题。方法 应用Ecotect软件建立典型教室空间和导光构件的参数化模型,分析导光构件内外位置、水平高度、截面尺寸、截面形态、透光度等参数变化对于采光系数、照度、采光均匀度等参数的影响。结果 通过对模拟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导光板在位于侧窗室内一侧、高度为2 400 mm、截面宽度为1 050~1 200 mm、截面形态为弧形向下的情况下,采光照度和均匀度达到最佳平衡状态;导光百叶中的水平内倾百叶的综合性能优于其他类型。结论 横向比较,导光板最优方案在综合性能上优于导光百叶,是东北地区较为适用的导光构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光模拟分析 东北地区 教学建筑 导光构件 采光均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部分地域除草剂在不同作物类型土壤中残留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国琛 董雯昕 +4 位作者 王世成 梁志鹏 王莹 马晓倩 赵俪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3-1752,共10页
为了解并掌握东北部分黑土区农田土壤除草剂残留情况,本研究调查了东北黑土区6个地区170份土壤样本,共检出17种除草剂。总体来看,乙草胺检出率最高,为74.7%,氟磺胺草醚平均残留量最高,为198.88μg·kg^(-1)。从省份来看,辽宁省除草... 为了解并掌握东北部分黑土区农田土壤除草剂残留情况,本研究调查了东北黑土区6个地区170份土壤样本,共检出17种除草剂。总体来看,乙草胺检出率最高,为74.7%,氟磺胺草醚平均残留量最高,为198.88μg·kg^(-1)。从省份来看,辽宁省除草剂检出种类最为丰富,黑龙江省除草剂残留量最高。其中,铁岭市、阜新市与长春市、四平市旱田除草剂残留情况更为相似,绥化市土壤除草剂残留情况与前者差异较大。从作物类型来看,水稻田土壤除草剂检出种类更多,旱田作物除草剂残留量更高。其中,水稻田共检出11种类型除草剂,氟磺胺草醚在玉米田和大豆田中的平均残留量分别高达68.77μg·kg^(-1)和409.30μg·kg^(-1)。研究表明,地理位置和作物类型是影响土壤除草剂残留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作物类型 除草剂 检出率 平均残留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高职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度、梗阻与建议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照清 闻万春 赵上宁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74-80,共7页
高职教育通过赋能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提供了供给性和适应性两个维度的分析视阈。从供给性上,基于教育规模、教育经费和教育成果三个层次... 高职教育通过赋能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提供了供给性和适应性两个维度的分析视阈。从供给性上,基于教育规模、教育经费和教育成果三个层次指标的实证分析,结合影响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控制变量可知,东北高职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效度不足。从适应性上,东北高职教育面临系统性式微、机制性障碍以及空间性阻隔等现实问题。在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要通过提升政府统筹引领作用、扩大优质办学要素规模、建构多维协同创新体系、打造高水平开放格局,增强高职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保障力、支撑力、聚合力与伸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高职教育 新质生产力 “新质”产业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硅灰石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9
作者 焦丽香 郭加朋 +2 位作者 焦何亭 从相军 韩兰臻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24年第6期1-7,12,共8页
硅灰石是东北地区的优势矿产,矿床成因可分为接触变质型(变成型)、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区域变质型,东北地区硅灰石矿床以接触变质型矿床为主,赋矿岩石为海相碳酸盐建造。尤以硅质大理岩、硅质结核大理岩对成矿最为有利。成矿地层时... 硅灰石是东北地区的优势矿产,矿床成因可分为接触变质型(变成型)、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区域变质型,东北地区硅灰石矿床以接触变质型矿床为主,赋矿岩石为海相碳酸盐建造。尤以硅质大理岩、硅质结核大理岩对成矿最为有利。成矿地层时代多为石炭纪、二叠纪,其次有泥盆纪、奥陶纪、志留纪、震旦纪。岩浆岩侵入体以中酸性岩对硅灰石成矿有利,有时中基性杂岩体也成为接触变质成矿作用的热力条件。东北地区与硅灰石矿床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侵入岩时代有: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其中华力西期和燕山期与成矿关系更为相关,而且都以壳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硅灰石 资源特征 矿床类型 地质特征 成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10
作者 高盼 申慧波 +5 位作者 王宇先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王晨 张巩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5,共9页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无秸秆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其结构特征进行...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无秸秆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CK相比,FM处理0~40 cm土层SOC含量提高7.87%~29.54%,FG处理0~30 cm土层SOC含量增加1.91%~18.61%,30~40 cm土层SOC含量降低7.67%;FM和FG处理0~40 cm土层土壤WSOC含量分别提升13.42%~39.42%和0.28%~26.34%。(2)通过WSOC三维荧光光谱发现,各土层CK(Ex/Em=300/34、Ex/Em=300/340、Ex/Em=240/340、Ex/Em=300/340)处理WSOC荧光特征峰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荧光峰;FM(Ex/Em=340/430、Ex/Em=340/430、Ex/Em=340/435、Ex/Em=340/435)和FG(Ex/Em=270/440、Ex/Em=270/435、Ex/Em=340/435、Ex/Em=340/430)处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荧光特征峰,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和FG处理类腐殖酸类物质(Ⅴ)和富里酸类物质(Ⅲ)的积分百分比分别较CK增加12.18%~27.39%、11.98%~30.72%和3.96%~5.73%、2.99%~5.40%。(3)土壤WSOC包含两个组分,C1(Ex/Em=340/435,270/435)组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C2(Ex/Em=290/345,240/345)组分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F max值结果表明,0~40 cm土层的C1组分相对含量表现为FM>FG>CK,表明秸秆翻埋还田更有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和形成更高分子量的有机物。综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提升SOC和土壤WSOC含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翻埋还田处理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荧光结构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半干旱区浅埋滴灌下玉米高产高效的尿素硝酸铵溶液投入阈值
11
作者 孔丽丽 尹彩侠 +4 位作者 侯云鹏 张磊 赵胤凯 刘志全 徐新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81-2093,共13页
为探明滴灌玉米尿素硝酸铵溶液(UAN)对尿素的增效作用及适宜投入阈值,在吉林省半干旱区(乾安县)开展连续2年(2020-202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UAN为试验材料,设6个氮肥用量[0 kg(N)·hm^(-2)、100 kg(N)·hm^(-2)、140 kg(N)·... 为探明滴灌玉米尿素硝酸铵溶液(UAN)对尿素的增效作用及适宜投入阈值,在吉林省半干旱区(乾安县)开展连续2年(2020-202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UAN为试验材料,设6个氮肥用量[0 kg(N)·hm^(-2)、100 kg(N)·hm^(-2)、140 kg(N)·hm^(-2)、180 kg(N)·hm^(-2)、220 kg(N)·hm^(-2)和260 kg(N)·hm^(-2)],并以尿素优化用量处理[Urea,220 kg(N)·hm^(-2)]为对照,研究玉米产量与构成、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氮素利用率、土壤氮素含量及氮素平衡差异。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并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后,增产幅度不显著,且高于Urea处理,两年平均增幅为2.02%。增产原因是施用UAN提高了玉米每穗粒数和百粒重。对于施用UAN的处理来说,玉米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和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总体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当施氮量增至180 kg·hm^(-2)后以上指标不再显著增加,但均高于Urea处理(2021年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除外);氮素回收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相同氮肥用量下,UAN处理较Urea处理分别提高4.45%、2.09 kg·kg^(-1)和2.09 kg·kg^(-1)。与Urea处理相比,相同用量下UAN处理降低了60~10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使氮素损失量较Urea处理降低7.51%。通过拟合施氮量与玉米产量、氮素回收率和土壤表观氮素损失量,确定UAN适宜用量为188.90 kg·hm^(-2),相应玉米产量为11 863.42 kg·hm^(-2),氮素回收率为44.21%,氮素表观损失量为151.79 kg(N)·hm^(-2)。与传统尿素优化用量处理(Urea)相比,UAN的施用可在降低14.14%氮肥用量的前提下,使得玉米产量增加4.78%,氮素回收率增加7.61%,氮素表观损失量降低29.55%。以理论最高产量施氮量95%为置信区间,确定UAN适宜施氮范围为179~198 kg(N)·hm^(-2)。综上所述,与施用尿素相比,施用UAN可减少氮素投入总量,获得更高的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并降低氮素损失,是东北半干旱区实现玉米减氮增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浅埋滴灌 尿素硝酸铵溶液 东北半干旱区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表观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国家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新路径
12
作者 宋琳琳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4年第1期30-47,共18页
当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商业结构和行业理念发生了全面变化。全球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为应对全球数字化发展... 当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商业结构和行业理念发生了全面变化。全球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为应对全球数字化发展趋势,东北亚各国抓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聚焦数字经济发展,扩大合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本文从数字经济总体规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政府建设转型、数字竞争力和ICT产业发展等五个方面详细梳理东北亚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域内各国数字经贸多领域合作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探索东北亚国家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聚焦东北亚跨境数字服务贸易平台建设、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数字自贸区建设,释放高端智库论坛发展效能,抢抓数字时代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新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国家 数字经济 区域经贸合作 中国东北 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及产量对不同秸秆覆盖与施肥量的响应
13
作者 刘继龙 陈俊丰 +2 位作者 曹晓强 李济桢 吴耀宇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632,共6页
为揭示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机制,设置3种秸秆覆盖量(0.5,1.0和1.5倍)和3种施肥量(80%,100%和120%)的交互试验和常规施肥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共10种处理,研究分析不同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下玉米叶片净光合... 为揭示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机制,设置3种秸秆覆盖量(0.5,1.0和1.5倍)和3种施肥量(80%,100%和120%)的交互试验和常规施肥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共10种处理,研究分析不同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和叶绿素SPAD等光合特性指标及株高、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生长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各处理生长指标与光合特性参数和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综合指数法优选出效果最优的秸秆覆盖与施肥模式.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施肥均能提高叶片Pn,Gs和叶绿素SPAD,降低Ci,玉米功能叶片Pn和Gs均随生育时期先增加后减少,而Ci随生育时期先增加后降低;叶绿素整体变化趋势与Pn一致;各处理玉米产量随秸秆覆盖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除80%施肥量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玉米产量较CK处理增加8.9%~21.7%;秸秆覆盖量为8000 kg/hm^(2),施肥量为336 kg/hm^(2)时对研究区域内玉米生长生理及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秸秆覆盖 施肥量 生长生理特性 综合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膜下滴灌对农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14
作者 赵静 王莹 +3 位作者 李经纬 薄晓东 陈喆 李喆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5-129,143,共6页
为了研究滴灌条件下覆膜对土壤通气性的影响,于东北半湿润区开展了玉米田间试验,设置不覆膜+施肥(NM)、覆膜+施肥(PFM)、不覆膜+不施肥(CNM)和覆膜+不施肥(CPFM)共4个处理,对滴灌条件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滴灌条件下覆膜对土壤通气性的影响,于东北半湿润区开展了玉米田间试验,设置不覆膜+施肥(NM)、覆膜+施肥(PFM)、不覆膜+不施肥(CNM)和覆膜+不施肥(CPFM)共4个处理,对滴灌条件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小时尺度下,与不覆膜相比,覆膜可提高表层(0~10 cm)土壤氧化还原电位,表现为NM>PFM,差值为2.7~10.0 mV,提高了0.5%~2.0%。在耕作层(0~30 cm)内,覆膜措施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分布均无明显影响,各处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覆膜与不覆膜条件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生育期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随着生育期的发展逐渐降低。地膜覆盖可显著提高玉米生育前期耕作层的氧化还原电位,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覆膜处理的Eh均明显高于不覆膜处理,差值为59.5~122.9 mV,提高了9.7%~2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电位 土壤通气性 膜下滴灌 东北半湿润区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宇 杜俊鹏 +2 位作者 孙学斌 吕军 王九九 《东北水利水电》 2024年第1期29-31,60,71,共5页
选取适宜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保障小流域地区治理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治理效益。本文根据东北黑土区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本着归纳共同性、区分差异性的原则,将东北黑土区划分为漫川漫岗型、丘陵沟壑... 选取适宜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保障小流域地区治理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治理效益。本文根据东北黑土区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本着归纳共同性、区分差异性的原则,将东北黑土区划分为漫川漫岗型、丘陵沟壑型、风沙型、中低山地型和平原型5种小流域治理类型区。并在全面调查研究、科学系统划定东北黑土区小流域治理类型区基础上,坚持分区治理、分类施策,通过总结东北黑土区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分析提出适合东北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以期为管理实践及科学指导推进东北黑土区小流域综合防治、合理利用黑土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模式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区域音乐史研究四十年回眸
16
作者 刘益行 李俊 《北方音乐》 2024年第4期43-51,共9页
区域音乐史研究是当今学者们关注的领域,对东北音乐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吕金藻先生领衔的“东北音乐史专题研究”为系统研究的开端,其专注于“沦陷区音乐”及对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音乐活动的探索,这些研究至今已走过四十年多的历... 区域音乐史研究是当今学者们关注的领域,对东北音乐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吕金藻先生领衔的“东北音乐史专题研究”为系统研究的开端,其专注于“沦陷区音乐”及对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音乐活动的探索,这些研究至今已走过四十年多的历程。文章论述吕金藻先生的研究及这以后出现对东北区域音乐史研究,对互通有无的东北古代音乐史研究、对多民族音乐交融的东北民族音乐研究、对东北亚区域音乐交流史研究、近代中俄音乐文化传播交流,等等。文章论述了东北区域音乐史研究的特征、成就与不足,并展望东北亚“丝绸之路”音乐史,论证东北区域音乐史研究将成为我国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学术新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区域音乐史 “沦陷区音乐” 东北音乐活动 中俄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黑土区农田道路切沟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刘兆题 王春梅 +5 位作者 李芹芳 申华珍 张春妹 王强 龙永清 杨勤科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7-210,共14页
【目的】侵蚀沟治理是黑土地保护工程的重点,但目前区域尺度道路切沟的分布格局尚未明确,严重阻碍侵蚀沟治理进程。为厘清区域尺度道路切沟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以松嫩黑土区为例,系统布设886个小流域单元,基于Google Earth亚米... 【目的】侵蚀沟治理是黑土地保护工程的重点,但目前区域尺度道路切沟的分布格局尚未明确,严重阻碍侵蚀沟治理进程。为厘清区域尺度道路切沟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以松嫩黑土区为例,系统布设886个小流域单元,基于Google Earth亚米级遥感影像,综合运用反距离权重法、热点分析及随机森林模型特征选择,探究道路切沟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结果显示:(1)松嫩黑土区14.45%的抽样单元存在道路切沟,道路切沟平均长度232.27 m,平均长度密度0.11 km·km^(-2),平均沟数密度0.46条·km^(-2)。(2)道路切沟长度密度和沟数密度较大的地区分布于东北部的漫川漫岗地区(齐齐哈尔、绥化、黑河三市交界处和哈尔滨西北部)、东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区(长春东北部)及西北部的山地丘陵地区(呼伦贝尔东南部与齐齐哈尔交界处)。(3)坡度、降水和海拔对道路切沟密度的贡献度表现为坡度>降水>海拔。4°~6°坡段、270~300 m海拔段,以及>600 mm降雨等级上,道路切沟分布最为密集。【结论】结果表明:除中部和西南地区外,均存在道路切沟且沿松嫩黑土区边界呈带状分布;坡度、降水和海拔是影响松嫩黑土区道路切沟形成和发育的主要因子,坡度为最主要因子;亚米级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结合系统抽样的方法在区域尺度道路切沟研究上具有可靠性和适用性,可为黑土区道路切沟治理和黑土资源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亚米级遥感影像 切沟侵蚀 道路切沟 影响因素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18
作者 付鹖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3期121-123,共3页
文章首先对东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东北区域自然资源(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林业等资源)的对比,指出东北生态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东北发展生态农业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东北区域 生态农业 自然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地区边境口岸建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19
作者 高承龙 张思蕊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4年第3期28-41,共14页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有十余年,陆地口岸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东北边境地区的口岸历史悠久,其建设以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次区域合作为理论支持,满足东北亚各国现实发展需求与国际形势变化。边境口岸的建设有力推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有十余年,陆地口岸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东北边境地区的口岸历史悠久,其建设以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次区域合作为理论支持,满足东北亚各国现实发展需求与国际形势变化。边境口岸的建设有力推动了区域内各国经贸合作、经济往来、政治互通,但口岸建设仍存在资金来源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功能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对此各地区应扩大财政制度、拟定区域规划、建立政府间协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进行,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东北地区 东北亚 边境口岸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强化区域认同:优势、着力点与路径选择
20
作者 秦初阳 郭晓林 《成才之路》 2024年第4期49-52,共4页
“东北”既是地理概念,也指向超越行政区划的区域认同的存在,强化区域认同,留住人才是影响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元职能,在促进和强化区域认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 “东北”既是地理概念,也指向超越行政区划的区域认同的存在,强化区域认同,留住人才是影响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元职能,在促进和强化区域认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在强化区域认同的过程中,应以分类协同为办学理念及定位原则,以共同体建设为组织依托,以文化认同为实践主着力点,从而体现自身在促进区域认同与区域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行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高校 区域认同 共同体 集体记忆 认同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