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地块东南缘多期构造变形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陈科 林伟 王清晨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8-315,共8页
扬子地块的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约束着古生代海相油气成藏,而扬子地块东南缘的构造变形特征是理解整个扬子地块构造变形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武夷、云开和肇庆地区的构造特征研究,初步划分出扬子地块东南缘的三期重要变形:①早古生代... 扬子地块的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约束着古生代海相油气成藏,而扬子地块东南缘的构造变形特征是理解整个扬子地块构造变形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武夷、云开和肇庆地区的构造特征研究,初步划分出扬子地块东南缘的三期重要变形:①早古生代末期云开地区NW向剪切变形,武夷山地区ESE向剪切变形;②中生代早期云开、肇庆地区NE向逆冲推覆作用;③中生代晚期武夷山地区的脆性构造变形。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其动力学作了初步探讨。这些认识有助于今后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含油气远景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东南缘 武夷山 云开大山 多期构造变形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东南缘沉积岩的Nd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周秦禧 陈江峰 +4 位作者 张巽 文东 谢智 徐祥 邢凤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9-45,共7页
扬子地块东南缘上溪群分布区及其周边沉积岩的Nd同位素研究结果,支持存在一条苏浙皖古生代裂陷槽(或江南深断裂)的观点。上溪群以北直至长江边所分布的震旦系-古生代的盖层沉积岩,其Nd模式年龄有两组,表明物源区不同。裂陷槽... 扬子地块东南缘上溪群分布区及其周边沉积岩的Nd同位素研究结果,支持存在一条苏浙皖古生代裂陷槽(或江南深断裂)的观点。上溪群以北直至长江边所分布的震旦系-古生代的盖层沉积岩,其Nd模式年龄有两组,表明物源区不同。裂陷槽以北,沉积岩的物源区为Nd模式年龄约2.0~2.1Ga的扬子物源区;以南的沉积岩表现出明显的幔源物质混染,显示出元古代岩浆活动的影响,而上溪群分布区以南直到江绍断裂附近主要表现上溪物源区的影响,华夏地块古老基底岩石则无显著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东南缘 沉积岩 钕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东南缘北东段加里东期构造不整合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秀其 周涛发 侯明金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9-697,共9页
对于扬子东南缘北东段上、下古生界(加里东期)接触关系,已有研究成果存在较大分歧。文章深入研究了加里东期构造不整合分布特征及其上、下层位构造变形特征,结果发现区内泥盆系或石炭系与下伏地层之间主要呈微角度不整合至角度不整合接... 对于扬子东南缘北东段上、下古生界(加里东期)接触关系,已有研究成果存在较大分歧。文章深入研究了加里东期构造不整合分布特征及其上、下层位构造变形特征,结果发现区内泥盆系或石炭系与下伏地层之间主要呈微角度不整合至角度不整合接触,表明研究区发育加里东期褶皱;在野外调查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上述接触关系构造模型,以进一步揭示和论证区内平行不整合接触实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从而对区域构造格架的重建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度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 构造模型 加里东运动 扬子东南缘北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