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IO-66-NH_(2)掺杂改性PPS@GFF/PNDB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1
作者 苏坤梅 边齐齐 李振环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5,共12页
为了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废水处理问题,开发兼具优异机械性能和亲水性的改性聚苯硫醚(PPS)膜。采用热致相成膜法在玻璃纤维基布(glass fiber fabrics,GFF)表面均匀地涂覆了PPS膜分离层,成功制备了机械性能优越的基布支撑型聚苯硫醚复合膜;... 为了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废水处理问题,开发兼具优异机械性能和亲水性的改性聚苯硫醚(PPS)膜。采用热致相成膜法在玻璃纤维基布(glass fiber fabrics,GFF)表面均匀地涂覆了PPS膜分离层,成功制备了机械性能优越的基布支撑型聚苯硫醚复合膜;通过N-乙烯基甲酰胺(NVF)和二乙烯苯(DVB)自由基聚合在PPS@GFF膜表面引入功能层,在功能层引入2-氨基对苯二甲酸锆MOF材料(UIO-66-NH_(2))纳米颗粒,通过调节其掺杂量,制备出性能优异的PPS@GFF/聚N-乙烯基甲酰胺-二乙烯苯共聚物(PNDB)复合膜,并对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在UIO-66-NH_(2)纳米颗粒负载质量分数为4%时,复合膜对考马斯亮蓝(CB)、孟加拉玫瑰红(RB)2种染料的截留率为99.8%、99.99%,对无机盐的截留率均不到10%,具有良好的染料/盐分离性能;在24 h的循环过滤过程中,复合膜对CB的截留率均保持在98.5%以上,对NaCl的截留率保持在3.5%以下,具有良好的抗污染性能与长期运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硫醚 复合膜 热致相分离法 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2+)催化剂对酚醛树脂/乙二醇制备多孔碳微观孔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郭子玉 朱云洲 +3 位作者 王力 陈健 李红 黄政仁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6-472,共7页
多孔碳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微观孔结构。为便捷、有效地大范围调控多孔碳材料的微观孔结构,本研究基于聚合诱导相分离(Polymerization-induced Phase Separation,PIPS)法,以酚醛树脂/乙二醇为原料制备了均相多孔碳,并系... 多孔碳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微观孔结构。为便捷、有效地大范围调控多孔碳材料的微观孔结构,本研究基于聚合诱导相分离(Polymerization-induced Phase Separation,PIPS)法,以酚醛树脂/乙二醇为原料制备了均相多孔碳,并系统研究了Zn^(2+)含量以及固化温度对多孔碳微观孔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固化温度的升高,多孔碳稳定性降低,微观孔结构均匀性变差。在90℃下固化,引入Zn^(2+)可以使多孔碳的孔隙率从40.22%增至70.38%,平均孔径从49.8 nm增至279.4 nm,中位孔径从107.2 nm增至343.0 nm。随着Zn^(2+)含量的增加,多孔碳的孔隙率、中位孔径和平均孔径都先增大后减小,当Zn^(2+)质量分数为1.5%时,平均孔径达到最大值343.0 nm,孔隙率达到最大值(70.38±0.37)%。研究指出,引入Zn^(2+)降低了酚醛树脂中苯酚结构的间位取代反应势垒,有利于在苯环上构建大环化合物,显著促进了树脂与乙二醇聚合,提高了树脂混合物的固化程度及骨架聚合度,使相分离更加彻底。当Zn^(2+)含量过高时,树脂混合物的聚合度过高,导致富醇相难以挥发,孔径结构变差。研究还发现,引入Zn^(2+)有助于提高石墨化程度,使碳骨架更加清晰。本研究为调控多孔碳材料的微观孔结构及制备结构碳化物陶瓷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碳 聚合诱导相分离法 Zn^(2+)催化剂 催化机理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式人工肺材料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梓睿 柳杨 +1 位作者 王嵘 刘富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4-215,共12页
体外膜肺氧合作为体外生命支持的核心技术,其组件膜式人工肺在急性呼吸衰竭及心肺手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膜式人工肺面临气体传递效率差、气体选择性低及血液相容性不足等难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膜式人工肺的改进工... 体外膜肺氧合作为体外生命支持的核心技术,其组件膜式人工肺在急性呼吸衰竭及心肺手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膜式人工肺面临气体传递效率差、气体选择性低及血液相容性不足等难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膜式人工肺的改进工作,主要介绍了膜式人工肺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调控以及表面改性,分析了热致相分离技术中绿色稀释剂及二元稀释剂体系的应用以及仿生涂层、多功能结构设计等在提升气体选择性及血液相容性上的优势。另外,指出了膜式人工肺在长时间使用中的血液相容性不足、气体传输与抗渗漏性能平衡等瓶颈问题,提出了通过材料改性与结构优化实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最后,展望了膜式人工肺在小型化、高效化及可持续化发展的方向。本文为膜式人工肺的高性能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了系统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式人工肺 血液相容性 高分子材料 热致相分离法 体外膜肺氧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层析膜的制备及在胶体金试纸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卞庆东 李永晖 +3 位作者 汪朝晖 周玥 汪效祖 崔朝亮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91,共9页
免疫层析技术常用硝酸纤维素(NC)膜,但其被国外垄断且易燃、稳定性差,而聚偏氟乙烯(PVDF)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蛋白吸附强的优点.以PVDF为膜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90)、聚乙二醇(PEG600)为添加剂,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蒸汽诱... 免疫层析技术常用硝酸纤维素(NC)膜,但其被国外垄断且易燃、稳定性差,而聚偏氟乙烯(PVDF)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蛋白吸附强的优点.以PVDF为膜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90)、聚乙二醇(PEG600)为添加剂,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蒸汽诱导相转化法制膜.研究了添加剂PEG600用量、蒸汽诱导时间、蒸汽温度对膜结构、孔径、接触角及蛋白吸附量的影响;采用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对PVDF膜改性,通过动态接触角、毛细流动时间、蛋白吸附量对膜进行测试,并制备成试纸条.结果表明:当制膜条件为质量分数2%PEG600、蒸汽诱导时间20 min、蒸汽温度50℃时,膜的孔径约为7.4μm、接触角为85.1°、蛋白吸附量为22.6μg/cm^(2);用甲基椰油酰基牛磺酸钠(CMT)改性后,PVDF膜的毛细流动时间为199 s,蛋白吸附量达到75.7μg/cm^(2),且试纸条有显色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膜 蒸汽诱导相转化法 表面涂覆改性 侧流免疫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相分离法制备梯度孔聚4-甲基-1-戊烯中空纤维膜
5
作者 田野 李沐霏 +9 位作者 林亚凯 唐元晖 汪林 王晓琳 赵志杰 卢瑞瑶 汤明 胡声威 冯可 张筱帆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4,74,共10页
本文在聚4-甲基-1-戊烯(PMP)/肉豆蔻酸(MA)体系的基础上,添加水溶性无毒非溶剂PolarClean,使得PMP/MA/PolarClean体系发生复合相分离,成功获得了表面致密、内部具有双连续梯度孔结构的PMP中空纤维膜;系统地探究了MA/PolarClean配比,以及... 本文在聚4-甲基-1-戊烯(PMP)/肉豆蔻酸(MA)体系的基础上,添加水溶性无毒非溶剂PolarClean,使得PMP/MA/PolarClean体系发生复合相分离,成功获得了表面致密、内部具有双连续梯度孔结构的PMP中空纤维膜;系统地探究了MA/PolarClean配比,以及PMP质量分数对中空纤维膜的形貌、强度、泡点、透气量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A/PolarClean质量比为5∶1,且PMP质量分数为40%时,PMP中空纤维膜的综合性能与商品膜相仿,展现了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4-甲基-1-戊烯 中空纤维膜 PolarClean 复合相分离法 梯度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调控制备硅橡胶超疏水涂层及其性能研究
6
作者 邓成芳 蒋玉巧 +3 位作者 黄玉玲 郑玉涵 张邦文 贾碧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1-2166,2194,共7页
以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二氧化硅、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改性的氢氧化铝(Al(OH)_(3))为原料。使用混合溶剂相分离法,制备了硅橡胶超疏水涂层,探究了无机组分用量和溶剂对疏水性的影响。通过接触角测量仪、场发射扫描电... 以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二氧化硅、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改性的氢氧化铝(Al(OH)_(3))为原料。使用混合溶剂相分离法,制备了硅橡胶超疏水涂层,探究了无机组分用量和溶剂对疏水性的影响。通过接触角测量仪、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对涂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KH550改性后的粒子与硅橡胶涂料的相容性极好,涂层水接触角达到155°,紫外老化虽然发生,但对涂层疏水性影响不大;35次砂纸磨损后,由于涂层表面无机颗粒磨损,涂层疏水性小幅度减弱,但仍保留超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涂层 硅橡胶 相分离法 溶剂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分相联用机械化学法脱除废旧含铅玻璃中重金属铅
7
作者 邢明飞 吴小芳 +1 位作者 刘元杰 赵丽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2,111,共8页
传统分相法采用热酸浸提工艺脱除CRT锥玻璃分相产物中重金属铅,酸浸过程强酸消耗量大,废酸无法回用,易引发酸污染。目的 为了绿色、高效回收CRT锥玻璃分相产物中重金属铅,方法 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为浸提剂,通过机械化学法研究锥... 传统分相法采用热酸浸提工艺脱除CRT锥玻璃分相产物中重金属铅,酸浸过程强酸消耗量大,废酸无法回用,易引发酸污染。目的 为了绿色、高效回收CRT锥玻璃分相产物中重金属铅,方法 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为浸提剂,通过机械化学法研究锥玻璃中重金属在快速分相和机械活化浸出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揭示影响重金属脱除率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机制。结果 结果表明:在分相处理过程中锥玻璃所含Pb,K,Ca等元素主要富集在呈连通结构的富B_(2)O_(3)相中。在随后湿法球磨浸提过程中,分相产物中富B_(2)O_(3)相在机械活化作用下快速溶解到水中,同时富B_(2)O_(3)相中所含金属离子与EDTA形成可溶络合物,且可从分相产物中脱除。锥玻璃所含Pb,K,Ca等金属脱除率随EDTA添加量增大、球磨转速提高、球磨时间延长等不断提升,但随液固比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当EDTA添加量(质量分数,下同)为80%,球磨转速500 rpm,液固比0.8时,球磨处理30 min,分相产物中Pb,K,Ca,Al脱除率分别达到98.79%,94.92%,95.17%,65.71%,获得SiO_(2)质量分数超过92%的高硅氧玻璃粉末。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含重金属玻璃绿色、高附加值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T锥玻璃 玻璃分相 机械化学法 铅回收 ED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集流体分离与正极材料再生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娟 张承龙 +1 位作者 张西华 马恩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9,共9页
通过优化NaOH碱溶条件高效去除集流体黏结剂,保留完整铝箔;利用固相法再生LiFePO 4。当NaOH为0.8 mol/L、固液比20 mL/g、40℃反应10 min,正极材料的分离率达到99.78%,超声1 min后铝箔回收率为76%,解决了碱溶条件下铝箔回收的繁琐问题... 通过优化NaOH碱溶条件高效去除集流体黏结剂,保留完整铝箔;利用固相法再生LiFePO 4。当NaOH为0.8 mol/L、固液比20 mL/g、40℃反应10 min,正极材料的分离率达到99.78%,超声1 min后铝箔回收率为76%,解决了碱溶条件下铝箔回收的繁琐问题。球磨转速500 r、球磨5 h,补充10%高纯LiFePO 4的方式固相再生,再生LiFePO 4的最高放电比容量为新材料的94.75%,60次循环测试后为初始放电比容量的88.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 碱溶-超声法 高效分离 固相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对PE-UHMW湿法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唐玲玲 权家友 +2 位作者 茆汉军 赵诚 王新威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1-78,共8页
在锂离子电池的组成材料中,隔膜是关键的内层组件之一,隔膜是具有纳米级微孔结构的高分子功能材料,隔膜的性能对于电池的整体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包括理化特性、力学性能、热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等多个方面,其中,孔径大小与分布的均一... 在锂离子电池的组成材料中,隔膜是关键的内层组件之一,隔膜是具有纳米级微孔结构的高分子功能材料,隔膜的性能对于电池的整体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包括理化特性、力学性能、热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等多个方面,其中,孔径大小与分布的均一性对电池性能有直接的影响,孔径分布越窄、越均匀,电池的电性能越优异。目前,商用锂电池隔膜以微孔聚烯烃膜为主,但聚烯烃膜的孔径大小难调控,限制了锂离子在锂电池正负极之间的传输效率。使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铸片,用退火的方式对铸片进行处理,并结合同步双轴拉伸工艺制备了孔径可调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锂离子电池隔膜,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高温凝胶色谱仪、万能拉伸机和孔径分布仪等表征了PE-UHMW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基本性能,并对其退火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铸片退火后消除了挤出后一面接触冷辊一面接触空气形成的差异,经双向拉伸制备的隔膜结晶度和晶粒尺寸增大、力学性能更高、孔径增大、孔径分布更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热致相分离法 锂离子电池隔膜 退火 孔径可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内相乳液模板法构筑的超疏水多孔泡沫 被引量:1
10
作者 温志鹏 柯思因 +3 位作者 杨惠林 李泳 余传明 廖铭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33-5641,共9页
工业含油废水的排放和海洋溢油事故的发生导致水体区域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为了实现高效且低成本的油水分离,本研究利用高内相乳液模板法构筑了一种超疏水多孔泡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泵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 工业含油废水的排放和海洋溢油事故的发生导致水体区域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为了实现高效且低成本的油水分离,本研究利用高内相乳液模板法构筑了一种超疏水多孔泡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泵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材料的物理、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材料的润湿性:水接触角达146.8°,水滚动角为6°,油接触角几乎为0°,显示出超疏水-超亲油特性,且材料的润湿性可通过调整单体之间的配比进行调控。材料对不同类型的油或有机试剂,吸收倍率在30.17~76.65g/g,显示出优异的吸油能力。材料能有效清理水面浮油和水下重油,并可循环利用,经历10次吸附-脱附实验后,油品的回收效率依然维持在90%左右。进一步研究了材料对油品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其对柴油和乙醇的吸附过程更符合伪一阶吸附动力学模型(R^(2)>0.99)。综上表明,该材料是一种吸油倍率高、油回收效率良好且可重复利用的超疏水-超亲油多孔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内相乳液模板法 超疏水 多孔材料 油品回收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C/PVDF CTFE共混中空纤维膜用于血液氧合的研究
11
作者 荣新雨 吕晓龙 +2 位作者 刘娟娟 谷杰 任凯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3,共9页
氧合膜是体外膜氧合的核心材料,在平衡气体交换效率、耐血浆渗漏以及血液相容性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聚氯乙烯是一种常用的医用材料,本文提出将聚氯乙烯、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材料用于制备氧合膜.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疏水性中空纤... 氧合膜是体外膜氧合的核心材料,在平衡气体交换效率、耐血浆渗漏以及血液相容性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聚氯乙烯是一种常用的医用材料,本文提出将聚氯乙烯、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材料用于制备氧合膜.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疏水性中空纤维膜,然后通过戊二醛交联将羧甲基纤维素固定在中空纤维膜内表面,构建小孔径的氧合膜涂层.涂层一方面起到预过滤的作用,延长血浆渗漏时间;另一方面改善膜表面血液相容性.结果表明,构建涂层后,氧合膜孔径由375 nm减小至206 nm时,气体渗透通量为(661±58)mL/(cm^(2)·min·MPa),渗透通量仍高于聚4甲基1戊烯膜,与商业聚丙烯(PP)膜相似.羧甲基纤维素涂层改善了膜表面血液相容性,BSA吸附率仅为0.9%,相比于商业PP膜,红细胞黏附量降低46.7%,血小板黏附量降低21.4%,溶血率仅为0.25%,是安全的生物膜材料.羧甲基纤维素涂层膜的渗漏时间延长至22 h,为商业PP膜的3.6倍.本研究制备的PVC/PVDF CTFE氧合膜为新膜材料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肺 聚氯乙烯 中空纤维膜 非溶剂相转化法 血液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加电场加速前驱体法制备SiOC陶瓷材料
12
作者 王力霞 赵玉峰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7,56,共7页
采用闪速热解法通过聚合物前驱体制备了硅氧碳(SiOC)陶瓷材料。外加电场显著加速了SiOC微观相结构变化,与传统方法相比,SiOC前驱体在较低的热解温度下发生相分离,产生了碳和SiC相。在电场作用下,样品会形成更多的碳化硅和更有序的碳相... 采用闪速热解法通过聚合物前驱体制备了硅氧碳(SiOC)陶瓷材料。外加电场显著加速了SiOC微观相结构变化,与传统方法相比,SiOC前驱体在较低的热解温度下发生相分离,产生了碳和SiC相。在电场作用下,样品会形成更多的碳化硅和更有序的碳相。其基本原理可以用电场和焦耳加热共同作用下的显著改变相变驱动力来解释。这项工作提供了一个低温合成SiOC纳米复合材料新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C陶瓷材料 前驱体法 外加电场 闪速热解 相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FI纳米片沉积层气相转化制备超薄b轴取向沸石膜
13
作者 陈姣 李毅 +2 位作者 谢毅 刁丹丹 肖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7-514,共8页
利用乙二胺-水蒸汽进行气相转化(VPT)制备超薄、取向MFI沸石膜,通过将MFI纳米片沉积层转化为致密的沸石膜,实现了膜厚度的有效控制。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表明,制备的沸石膜膜厚度约为280 nm,具有高度b轴取向的致密结构。丁烷异构... 利用乙二胺-水蒸汽进行气相转化(VPT)制备超薄、取向MFI沸石膜,通过将MFI纳米片沉积层转化为致密的沸石膜,实现了膜厚度的有效控制。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表明,制备的沸石膜膜厚度约为280 nm,具有高度b轴取向的致密结构。丁烷异构体双组分分离测试结果表明,在333 K下,等物质的量的正丁烷/异丁烷混合物的正丁烷渗透速率和分离因子分别为1.5×10^(-7)mol·m^(-2)·s^(-1)·Pa^(-1)和14.8。Na_(2)Si O_(3)作为低聚硅源在MFI沸石纳米片二次生长过程中能够提供硅源和碱度,通过在胺类蒸汽中实现MFI沸石纳米片间的融合生长,进一步提高了膜的取向度和致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 MFI沸石纳米片 气相转化法 低聚硅源 硅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管环流反应器的流动和传质特性 被引量:28
14
作者 刘永民 刘铮 袁乃驹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2-226,共5页
根据动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多管气升式环流反应器 (MALR)中液体速度的理论关系式 ,给出了流动阻力系数的计算方法 ;以Higbie的渗透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计算液体表面微元在相界面暴露时间的方法 ,并建立了预测体积传质系数的模型方程 .测定了空... 根据动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多管气升式环流反应器 (MALR)中液体速度的理论关系式 ,给出了流动阻力系数的计算方法 ;以Higbie的渗透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计算液体表面微元在相界面暴露时间的方法 ,并建立了预测体积传质系数的模型方程 .测定了空气 -水体系中MALR的体积传质系数和循环液速随两个上升管表观气速的变化规律 ,并分别将体积传质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液速 阻力损失系数 体积传质系数 传质特性 多管气升式环流反应器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基纤维素微胶囊化Vc工艺参数及其活性保护的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李书国 薛文通 +2 位作者 李雪梅 陈辉 胡希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3-145,148,共4页
研究了以Vc作为微胶囊化的芯材、以乙基纤维素(ethyl cellulose EC)为壁材、以聚乙烯为添加剂,用油相分离法制备Vc微胶囊的工艺技术参数,确定了影响Vc微胶囊化的主要因素,如微胶囊化温度、搅拌速度、芯材、壁材规格与用量、添加剂的种... 研究了以Vc作为微胶囊化的芯材、以乙基纤维素(ethyl cellulose EC)为壁材、以聚乙烯为添加剂,用油相分离法制备Vc微胶囊的工艺技术参数,确定了影响Vc微胶囊化的主要因素,如微胶囊化温度、搅拌速度、芯材、壁材规格与用量、添加剂的种类及添加量等,并得出微胶囊化最佳工艺参数,即选用乙基含量为49.5%、粘度为200mPa·s的EC,用量为2.5%,添加剂为PE-H-18D075型聚乙烯,适宜添加量为0.45%,温度采用缓降方式降温,搅拌速度为450r/min。以该工艺所制得的Vc微胶囊粒度在80~150μm之间,颗粒大小比较均匀,对Vc的活性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同时Vc的微胶囊具有缓释效果。该试验证明,乙基纤维素Vc微胶囊具有稳定性、安全性和缓释效果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VC 油相分离法 活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相萃取法制备高纯度绿原酸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胡居吾 李雄辉 +3 位作者 熊伟 季清荣 涂招秀 李向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7-41,共5页
以杜仲叶为原料提取绿原酸,将大孔树脂和混合溶剂分相法相结合,对绿原酸进行精制纯化,使绿原酸的纯度达到99.5%(HPLC法)。在萃取工艺中选定有机溶剂乙酸乙酯为萃取剂,考察萃取时间、pH值、萃取次数对萃取率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建立萃... 以杜仲叶为原料提取绿原酸,将大孔树脂和混合溶剂分相法相结合,对绿原酸进行精制纯化,使绿原酸的纯度达到99.5%(HPLC法)。在萃取工艺中选定有机溶剂乙酸乙酯为萃取剂,考察萃取时间、pH值、萃取次数对萃取率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建立萃取率和萃取时间、pH值、萃取次数之间的关系,得到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4.00min、pH2.97、萃取次数4次,此时绿原酸萃取率达到95.1%。在分相工艺中,首先对分相剂进行筛选,选定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为分相剂,再对分相剂的用量进行研究,最终确定其用量为萃取液总体积的40%,绿原酸转移率达9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萃取 分相法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力减速器部分充液工况制动性能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闫清东 邹波 魏巍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96-1400,共5页
为准确预测部分充液工况时的车用液力减速器制动性能,分别基于两种液力减速器内腔气液两相流动假设,采用均匀密度法和气液分层法建立了相应的液力减速器部分充液工况制动转矩液力计算数学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和实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在全... 为准确预测部分充液工况时的车用液力减速器制动性能,分别基于两种液力减速器内腔气液两相流动假设,采用均匀密度法和气液分层法建立了相应的液力减速器部分充液工况制动转矩液力计算数学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和实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在全充液工况时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均较为吻合.气液分层法理论上更为合理,而均匀密度法相对简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减速器 两相流 制动性能 均匀密度法 气液分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一步萃取将组蛋白分为多个亚组分的蛋白质组预分离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8
作者 白海鑫 刘小花 +2 位作者 杨帆 杨秀荣 汪尔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14-1321,共8页
将基于正丙醇、氯化钠和水的双水相体系用于蛋白质组的预分离研究,并考察了体系酸度及在不同浓度的盐、正丙醇及蛋白质存在时该双水相体系对蛋白质的分离效果.将经该双水相体系预分离过的蛋白质组样品在未与成相试剂分离的条件下直接用... 将基于正丙醇、氯化钠和水的双水相体系用于蛋白质组的预分离研究,并考察了体系酸度及在不同浓度的盐、正丙醇及蛋白质存在时该双水相体系对蛋白质的分离效果.将经该双水相体系预分离过的蛋白质组样品在未与成相试剂分离的条件下直接用于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该双水相体系可通过一步萃取将蛋白质组样品分为3个亚组群.该蛋白质组预分离方法简单、快速、成本低,并具有生物相容性、可连续操作性、无需昂贵复杂仪器以及在进行电泳分析前无须(或易于)将目标蛋白与成相试剂分离等优点.该蛋白质组预分离方法的建立在蛋白质组学和方法学方面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预分离方法 双水相体系 萃取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鼓分流分相式气液两相流体流量测量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栋 林益 林宗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7-460,共4页
提出了一种分流分相式气液两相流体流量计 ,其采用转鼓作为分配器 ,从被测的两相流体中成比例地分流出约 2 0 %的气液混合物 ,并应用分离法分别测量出其中的气相和液相流量 ,然后根据比例关系确定被测两相流体的各相总流量 .理论分析和... 提出了一种分流分相式气液两相流体流量计 ,其采用转鼓作为分配器 ,从被测的两相流体中成比例地分流出约 2 0 %的气液混合物 ,并应用分离法分别测量出其中的气相和液相流量 ,然后根据比例关系确定被测两相流体的各相总流量 .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都证明 ,分流系数等于分流通道数与总通道数的比值 ,而与流型无关 .实验中出现的流型包括分层流、波状分层流和环状流 .在实验范围内 ,流量测量的平均误差小于 5 % .实验结果也表明 ,转鼓运动间隙是影响实际分流系数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转鼓的加工精度愈低 ,运动间隙过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鼓 分流分相式 气流两相流体 流量测量 流量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功能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琼珍 周舟 +3 位作者 李沐芳 刘轲 赵青华 王栋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4年第8期468-474,491,共8页
以王栋教授领衔发明的一种新型高产出环境友好型热塑性纳米纤维的制备工艺——熔融挤出相分离法为基础,综述了热塑性纳米纤维及其膜制备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功能化改性及应用研究相关进展。重点介绍了:1以纤维素为基体抽取热塑性纳... 以王栋教授领衔发明的一种新型高产出环境友好型热塑性纳米纤维的制备工艺——熔融挤出相分离法为基础,综述了热塑性纳米纤维及其膜制备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功能化改性及应用研究相关进展。重点介绍了:1以纤维素为基体抽取热塑性纳米纤维的方法及结构调控的机理;2纳米纤维及其膜通过共聚接枝处理、表面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方法、点击化学(Click Reaction)等方法实现其功能化改性的原理;3功能性纳米纤维材料在生物传感器、抗菌、过滤分离和抗污等领域的应用,包括:具有快速检测与消灭细菌等有害微生物的协同功能的纳米纤维膜传感器、具有优异杀菌功能的纳米纤维膜、应用于水净化和重金属离子去除的高效过滤纳米纤维膜、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以及在光照下具备自清洁自消毒功能的纳米纤维材料等。最后,分析了发展新型纳米纤维的关键问题及重要性,展望了纳米纤维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纳米纤维 熔融挤出相分离法 功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