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直立株型种质耐密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梦莹 张玉 +5 位作者 张嘉豪 陈建省 张卫东 孟庆福 马玉华 鄢照新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9,共11页
作为一种特殊株型,小麦直立株型的特点是分蘖直立生长,冠层紧密,常规行距种植行间空隙大,而且直立株型小麦冠层穗容量较大,如果增加播量,缩减行距,可提高小麦产量。因此,有必要研究直立株型小麦在密植条件下的性状表现。本研究以15个不... 作为一种特殊株型,小麦直立株型的特点是分蘖直立生长,冠层紧密,常规行距种植行间空隙大,而且直立株型小麦冠层穗容量较大,如果增加播量,缩减行距,可提高小麦产量。因此,有必要研究直立株型小麦在密植条件下的性状表现。本研究以15个不同亲本来源的直立株型小麦品系为材料,在高密度(3.30×10^(6)株·hm^(-2))、超高密度(4.50×10^(6)株·hm^(-2))下种植,调查了9个主要农艺性状;计算性状耐密系数,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指标转化,计算综合耐密评价值(D值);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筛选适合的耐密鉴定指标。结果表明,在适当高密条件下,直立株型小麦可以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3个综合指标的累计贡献率为85.24%,依据D值聚类分析可将15个材料分为极强、强、中度和弱耐密型小麦;其中6个性状,包括鲜重(X_(7))、千粒重(X_(4))、倒伏程度(X_(9))、单位面积穗数(X_(2))、株高(X_(5))和机械强度(X_(8)),可作为小麦直立株型品系的耐密性鉴定的核心指标,耐密性评估数学模型为D=4.330X_(7)+8.838X_(4)-0.325X_(9)+0.463X_(2)+4.501X_(5)+2.092X_(8)-18.499,估计精度在89.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耐密性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苦荞种质资源耐荫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的筛选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鲜 赵少迪 +5 位作者 胡传伟 吴晓梅 王秋宝 刘月贤 田洪岭 张丽君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2,I0001-I0004,共14页
为建立耐荫性评价模型以筛选苦荞耐荫种质资源,以60份苦荞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遮荫和自然光两种处理,测定株高等9个形态结构指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6个生理指标,计算各指标的耐荫系数。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苦... 为建立耐荫性评价模型以筛选苦荞耐荫种质资源,以60份苦荞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遮荫和自然光两种处理,测定株高等9个形态结构指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6个生理指标,计算各指标的耐荫系数。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苦荞耐荫性进行综合评价及耐荫指标的筛选。结果表明,15个指标的耐荫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7.87%~85.84%,除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外,其他各单项指标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5个指标的耐荫系数中提取了5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9.307%。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法计算60份苦荞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值(D),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将种质资源分为耐荫型、中度耐荫型和敏感型3类。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方程D=-0.176+0.115X_(1)+0.313X_(5)+0.140X_(6)+0.057X_(7)+0.176X_(10)-0.015X_(13),筛选出株高、主茎粗第五节、主茎粗第八节、单株粒数、始花期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POD活性共6个耐荫性鉴定指标。本研究结果为苦荞耐荫抗倒伏种质资源鉴定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耐荫性评价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牛的体型外貌调查及其体尺、体重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赵树生 和世春 +5 位作者 吴东旺 刘艺端 王莉兴 亐开兴 李清 毛华明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5-70,共6页
研究选取77头滇中牛(47头公牛、30头母牛)进行了外貌调查,并对其中50头(20头公牛、30头母牛)进行体尺及体重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公牛体重与鬐甲高、十字部高、胸围、腹围、管围、尻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 研究选取77头滇中牛(47头公牛、30头母牛)进行了外貌调查,并对其中50头(20头公牛、30头母牛)进行体尺及体重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公牛体重与鬐甲高、十字部高、胸围、腹围、管围、尻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体斜长、胸深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十字部高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40;母牛体重与11项体尺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最大的是腹围,为0.90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反映了滇中牛整体结构发育状况;公牛的第二主成分反映了滇中牛公牛躯体发育情况,母牛的第二主成分反映了母牛后躯的发育状况;公牛的第三、四主成分,反映了公牛后躯发育状况,母牛的第三、四主成分则反映躯体发育、细致均匀程度。根据构建的回归分析方程,公牛体尺体重最优回归方程为:体重=-1137.568+7.246×十字部高+2.612×胸围+13.560×管围(R2=0.893);母牛的最优回归方程为:体重=-522.86+1.734×腹围+1.905×胸围+13.602×管围(R2=0.898)。研究表明,试验结果反映了滇中牛体型特征,试验构建的回归方程可以作为体尺指标评估体重,为滇中牛选育培养和畜禽资源保护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牛 体型外貌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水牛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4
作者 李昆倍 王梓蓓 +5 位作者 赵树生 戴思凡 孙丽琼 和世春 李清 毛华明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6,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滇东南水牛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及回归分析。选取31头成年滇东南水牛公牛,对其外貌特征进行记录,体尺、体重进行测量,并建立体重的逐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滇东南水牛公牛体重与鬐甲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 试验旨在研究滇东南水牛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及回归分析。选取31头成年滇东南水牛公牛,对其外貌特征进行记录,体尺、体重进行测量,并建立体重的逐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滇东南水牛公牛体重与鬐甲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胸宽、坐骨端宽、胸深、尻长、坐骨结节高、腰角宽、蹄踵深度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尻角度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胸围的相关系数最大(0.951)。根据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为体型外貌因子,第二主成分为尻角度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构建最优回归方程:体重=-830.501+1.733×胸围+7.260×尻长+6.124×坐骨端宽+4.195×腰角宽+1.420×腹围。研究表明,滇东南水牛公牛的体重和尻角度变异幅度较大,选育潜力最佳。研究表明,该方法通过筛选滇东南水牛公牛的关键体尺指标,为建立保种场之后的选育工作以及滇东南水牛后期与引入水牛品种的杂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南水牛 体型外貌 体尺指标 主成分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都地区初榨橄榄油酚类和脂肪酸组成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唐凤霞 李川 +3 位作者 周昊 陈虹霞 张昌伟 王成章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9,共9页
对武都地区的白橄榄(U)、恩帕特雷(E)、奇迹(K)、阿斯(As)、中山24(Z)、云台14(Y)、皮瓜尔(P)、豆果(Arbe)、小苹果(M)、鄂植8(Ez)、阿尔伯萨拉(Arbo)、科拉蒂(C)、莱星(L)、佛奥(F)这14个品种初榨橄榄油的脂肪酸、酚类成分及油脂氧化... 对武都地区的白橄榄(U)、恩帕特雷(E)、奇迹(K)、阿斯(As)、中山24(Z)、云台14(Y)、皮瓜尔(P)、豆果(Arbe)、小苹果(M)、鄂植8(Ez)、阿尔伯萨拉(Arbo)、科拉蒂(C)、莱星(L)、佛奥(F)这14个品种初榨橄榄油的脂肪酸、酚类成分及油脂氧化稳定性进行检测和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多酚和脂肪酸含量及油脂氧化稳定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分析样品的脂肪酸组成均符合欧盟特级初榨橄榄油标准,初榨橄榄油中油酸质量分数在(56.12±0.24)%(豆果)和(71.45±0.42)%(科拉蒂)之间,亚油酸质量分数在(5.73±0.06)%(皮瓜尔)和(15.80±0.05)%(阿斯)之间,棕榈酸质量分数在(12.67±0.12)%(科拉蒂)和(18.76±0.04)%(豆果)之间。裂环烯醚萜类是主要的酚类成分,总酚质量分数最高为奇迹,为(471.35±29.34)mg/kg,最低为豆果,仅(165.65±8.08)mg/kg。主成分分析表明:富含橄榄苦苷苷元、女贞子苷元、橄榄裂环烯醚萜、油酸、芹菜素的品种氧化稳定性越高,而富含棕榈酸、亚油酸、酪醇、羟基酪醇、刺激醛的品种氧化稳定性越低。基于芹菜素、橄榄裂环烯醚萜、木犀草素和亚油酸建立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可以预测90.70%的油脂氧化稳定性变化(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裂环烯醚萜类 脂肪酸 主成分分析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种质资源耐热性评价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被引量:2
6
作者 林春妹 廖道龙 +2 位作者 刘子凡 符厚隆 陈贻诵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5,共8页
本研究以27个苦瓜自交系4叶1心的幼苗为材料,预培养1 d后,置于39℃高温培养,观察其高温胁迫72 h后的热害情况,通过计算热害指数(TDG)筛选评价出高、中、低耐热性的苦瓜种质;从中选取6个不同耐热性的自交系,测定39℃胁迫0 h和48 h的株高(... 本研究以27个苦瓜自交系4叶1心的幼苗为材料,预培养1 d后,置于39℃高温培养,观察其高温胁迫72 h后的热害情况,通过计算热害指数(TDG)筛选评价出高、中、低耐热性的苦瓜种质;从中选取6个不同耐热性的自交系,测定39℃胁迫0 h和48 h的株高(PH)、茎粗(SD)、鲜物质量(SFW)和干物质量(SDW)等形态学指标以及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电导率(REL)、过氧化物酶活性(POD)、过氧化氢酶活性(CAT)、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含量(MDA)、脯氨酸含量(Pro)和可溶性糖含量(SS)等生理指标;主成分分析上述12个指标的耐热系数(α),综合评价6个自交系材料的耐热性;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耐热性评价数学模型获得苦瓜耐热性鉴定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以TDG为依据,27个苦瓜自交系中有耐热型3个,中等耐热型18个,热敏型6个;6个不同耐热性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与热害指数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耐热性的评价数学模型为:Y=-0.426+0.049X1-0.011X2-0.009X3-0.018X4,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耐热性,预测值与Y值基本一致。说明SFW(X1)、POD活性(X2)、CAT活性(X3)和SS含量(X4)这4个指标的耐热系数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苦瓜耐热性差异,可用作苦瓜耐热性鉴定指标。本研究筛选出苦瓜耐热种质并构建苦瓜耐热性评价体系,为海南夏季耐热苦瓜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耐热性 主成分分析 逐步回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塔里木马鹿体尺体重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薛鹏飞 王亚茹 +4 位作者 黄建智 于东辉 郝鑫龙 赵岳 钱文熙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0,共7页
为探究成年塔里木马鹿体重与体尺之间的关系,试验测定了30头成年塔里木马鹿(公、母各半)的体重(Y)、体斜长(X_(1))、体高(X_(2))、头长(X_(3))、胸围(X_(4))、胸深(X_(5))、额宽(X_(6))、管围(X_(7))和尾长(X_(8))等指标,并对其进行了... 为探究成年塔里木马鹿体重与体尺之间的关系,试验测定了30头成年塔里木马鹿(公、母各半)的体重(Y)、体斜长(X_(1))、体高(X_(2))、头长(X_(3))、胸围(X_(4))、胸深(X_(5))、额宽(X_(6))、管围(X_(7))和尾长(X_(8))等指标,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鹿的体重与体斜长、胸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母鹿的体重与体斜长、头长、胸围、管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各体尺性状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与公鹿体重相关性较大的为体高、胸围,与母鹿体重相关性较大的为胸围、体斜长,与公鹿、母鹿体重相关性最小的均为胸深;塔里木马鹿公鹿体重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1.896X_(1)-0.871X_(3)+1.041X_(5)+6.040X_(7)-170.318(R^(2)=0.962,P<0.01),母鹿体重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2.078X_(3)+1.846X_(5)+5.413X_(7)+12.053X_(8)-249.647(R^(2)=0.909,P<0.01)。综上所述,在塔里木马鹿育种工作中,公鹿应注重对体斜长、体高、胸围性状的选择,母鹿应加强对体斜长、胸围、管围性状的选择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马鹿 体重 体尺指标 主成分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地区适宜玉米-大豆间作的耐荫大豆品种(系)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8
作者 刘书华 张黎杰 +7 位作者 周玲玲 余翔 田福发 孟佳丽 吴绍军 沈虹 杨年福 章燕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2期15-25,共11页
【目的】筛选适宜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的耐荫大豆品种(系),构建准确合理的大豆耐荫评价体系。【方法】以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所创造的田间自然荫蔽环境为处理,清种为对照,于成熟期测定24个大豆品种(系)的株高、结荚高度、... 【目的】筛选适宜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的耐荫大豆品种(系),构建准确合理的大豆耐荫评价体系。【方法】以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所创造的田间自然荫蔽环境为处理,清种为对照,于成熟期测定24个大豆品种(系)的株高、结荚高度、分枝数等12个农艺性状,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耐荫系数,评价各大豆品种(系)在间作模式下的综合耐荫能力。【结果】12个农艺性状耐荫系数指标转化为4个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74.771%的原始数据信息量。综合耐荫性评价值(D)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4个大豆品种(系)根据荫蔽胁迫下的适应能力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其中,强耐荫品种(系)6个、中度耐荫品种(系)9个、弱耐荫品种(系)9个。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耐荫回归方程:D=-1.158+0.062X_(2)+0.249X5+0.201X_(7)+1.002X_(10)+0.665X_(11)(R^(2)=0.9722),检验其拟合精度在89.14%以上,筛选出结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产量5个耐荫鉴定指标。【结论】参试的24个大豆品种(系)按照耐荫能力划分为强耐荫、中度耐荫、弱耐荫3类;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可选择结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产量5个性状进行大豆耐荫能力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大豆品种(系) 耐荫性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土壤盐分含量高光谱反演建模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帅 谭宏婧 +4 位作者 付尚可 李晓慧 王志新 邢健 吕囿成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196-203,共8页
以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以实测土壤高光谱数据和土壤盐分作为基础数据,分析多种光谱指数与土壤盐分的相关性,筛选特征波段,使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单变量回归和主成分回归3种方法构建土壤盐度高光谱监测模型。研究表明... 以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以实测土壤高光谱数据和土壤盐分作为基础数据,分析多种光谱指数与土壤盐分的相关性,筛选特征波段,使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单变量回归和主成分回归3种方法构建土壤盐度高光谱监测模型。研究表明,基于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以对数二阶微分光谱特征波段所构建的盐渍化遥感监测模型最优,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精度最高,可有效估测土壤含盐量。此项研究成果满足了对干旱区盐渍化监测的需求,为干旱区土壤盐分定量反演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渍化 高光谱 单变量回归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马铃薯品种用于加工油炸薯片的适宜性 被引量:34
10
作者 张小燕 赵凤敏 +3 位作者 兴丽 刘威 杨延辰 杨炳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76-283,共8页
中国马铃薯品种数量繁多,品质指标差异性大,这些指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炸薯片制品的品质,为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加工油炸薯片的适宜性,试验以国内外广泛种植的74个品种的马铃薯为原材料,分别测定原料的8个加工指标(水分、淀粉、还原糖... 中国马铃薯品种数量繁多,品质指标差异性大,这些指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炸薯片制品的品质,为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加工油炸薯片的适宜性,试验以国内外广泛种植的74个品种的马铃薯为原材料,分别测定原料的8个加工指标(水分、淀粉、还原糖、总糖、灰分、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蛋白质)及油炸薯片的4个品质指标(蛋白质、感官得分、脆性、白度),随机选取56个样品为校正集,其余18个样品为验证集,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薯片综合评价指标与马铃薯原料加工指标X1~X8之间的回归模型,模型决定系数R2=0.607,调整后R2=0.585,F=26.815,sig.=0.000,拟合度较高,回归模型显著。同时利用验证集样品对回归模型进行验证,结论表明薯片综合评价指标预测值与真值相关系数为0.502,显著性为0.034,相关关系显著,该模型可用于实际油炸薯片综合品质评价。通过K-means聚类法对74个马铃薯品种加工适宜性进行初步划分,筛选出适宜加工薯片的品种15个,评价结果与实际应用现状相符。所建模型可应用于实际马铃薯油炸薯片加工适宜性评价,为中国马铃薯产业选择特定薯片加工品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 主成分分析 品质管理 油炸薯片 相关性分析 逐步回归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土壤Cu含量高光谱反演建模 被引量:33
11
作者 涂宇龙 邹滨 +3 位作者 姜晓璐 陶超 汤玉奇 冯徽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75-581,共7页
为探究高光谱遥感手段反演土壤Cu含量方法的可行性,以湖南省某矿区为例,利用ASD地物光谱仪和实验室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83个土壤样品350~2 500nm光谱信号和Cu含量。在光谱重采样、一阶/二阶微分、标准正态变换预处理对比分析... 为探究高光谱遥感手段反演土壤Cu含量方法的可行性,以湖南省某矿区为例,利用ASD地物光谱仪和实验室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83个土壤样品350~2 500nm光谱信号和Cu含量。在光谱重采样、一阶/二阶微分、标准正态变换预处理对比分析基础上,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相关分析对潜在建模变量进行初步筛选,运用逐步回归方法确定最终模型变量,建立土壤Cu含量反演模型,基于最优模型识别Cu含量光谱指示特征波段。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主成分分析方法,标准正态变换后的光谱全要素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建模方法因保留土壤样品弱光谱信号能有效提升土壤Cu含量估算能力,R2达0.86,模型对于预测样本的估计效果较好,建模样本和预测样本的残差分别为0.76和1.29,且通过F检验;360~400,922~1 009,1 833~1 890与2 200~2 500nm波段对研究区土壤Cu含量有较好指示性。研究结果将丰富南方矿区土壤Cu含量估算典型案例,同时为发展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土壤环境监测手段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高光谱遥感 主成分分析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在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贺江舟 龚明福 +2 位作者 范君华 孙红专 张利莉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1-437,共7页
【目的】探讨多指标体系中对测定指标的评价、排序及简约,实现对多指标体系的降维。【方法】举例将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引入主成分分析中。【结果】测定指标对主成分逐步回归分析保留了对主成分影响显著的指标,剔除了对主成分作用较... 【目的】探讨多指标体系中对测定指标的评价、排序及简约,实现对多指标体系的降维。【方法】举例将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引入主成分分析中。【结果】测定指标对主成分逐步回归分析保留了对主成分影响显著的指标,剔除了对主成分作用较小或存在共线性的指标;通径分析揭示了测定指标对主成分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体现了指标间的相互作用。通径分析中测定指标对主成分决定系数的分解结合主成分特征值的百分贡献率可对测定指标进行评价,提取反映总体主要信息,真正实现测定指标的简约。【结论】主成分分析结合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可对多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评价,实现测定指标的真正降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崔霞 宋清洁 +3 位作者 张瑶瑶 胥刚 孟宝平 高金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29,共10页
土壤退化是草地退化的更深层次指示,运用遥感手段大面积测定土壤有机碳进而评估草地土壤状况有助于对草地退化状态的正确认识。以甘南州高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使用ASD地物光谱仪,在室内条件下对土壤样品进行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测量,分... 土壤退化是草地退化的更深层次指示,运用遥感手段大面积测定土壤有机碳进而评估草地土壤状况有助于对草地退化状态的正确认识。以甘南州高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使用ASD地物光谱仪,在室内条件下对土壤样品进行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测量,分析8种光谱变换形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并选取特征波段,利用3种多元回归方法(逐步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通过验证样本的决定系数(R_v^2)、均方根误差(RMSE)和剩余估计偏差(RPD)来评价模型,进而确定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的最佳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微分变换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光谱特征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在所有变换形式中以光谱反射率的一阶微分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关性最好,最大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865;基于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变换形式的3种多元回归方法对土壤有机碳均有极好的预测能力,表明对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监测来说光谱反射率的一阶微分是非常有效的变换形式;综合考虑基于所有光谱变换形式的3种多元回归方法的预测结果,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具有高的R_v^2和RPD,同时具有低的RMSE值,是研究区土壤有机碳估测的最优回归方法;基于光谱反射率对数的一阶微分变换形式所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具有相对较高的预测集决定系数(R_v^2=0.878)、最大剩余估计偏差(RPD=2.946)和最小均方根误差(RMSE=7.520),因此该模型为甘南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的最优估测模型,最优模型的RPD大于2.5说明该模型有足够的稳定性可以应用于其他地区土壤有机碳的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光谱预处理 多元逐步线性回归 主成分回归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长期预测因子的选择与模型的组建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飞 张夕林 程遐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3-56,共4页
提出了非线性逐步回归、主分量非线性逐步回归和旋转主分量非线性逐步回归 3种因子选择方案 ,为提高褐飞虱长期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主分量非线性逐步回归方法所选择的因子对褐飞虱的预测具有最好的效果 ,对独立样本的... 提出了非线性逐步回归、主分量非线性逐步回归和旋转主分量非线性逐步回归 3种因子选择方案 ,为提高褐飞虱长期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主分量非线性逐步回归方法所选择的因子对褐飞虱的预测具有最好的效果 ,对独立样本的预测达到 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因子选择 主分量非线性逐渐回归 非线性逐渐回归 旋转主分量非线性逐渐回归 长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模型比较 被引量:70
15
作者 叶勤 姜雪芹 +1 位作者 李西灿 林怡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4-172,共9页
以土壤多样化的陕西省横山县为研究区域,比较了3种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模型,在实验室利用ASD Field Spec FR地物光谱仪对横山县野外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光谱测定,并通过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然后对原... 以土壤多样化的陕西省横山县为研究区域,比较了3种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模型,在实验室利用ASD Field Spec FR地物光谱仪对横山县野外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光谱测定,并通过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然后对原始光谱反射率的倒数进行微分运算获得其一阶导数光谱,将原始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光谱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性系数r较高的特征波段的一阶导数光谱,直接建立基于一阶导数光谱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MLSR)模型。同时针对这些相关性系数较高的特征波段的一阶导数光谱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结果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反演模型(PCA-BP)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模型(PCA-MLSR)。用上述3种方法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并对3种反演结果进行精度验证与比较。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模型中,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构建的PCA-BP模型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中决定系数(R2)最高,为0.893 0,均方根误差(RMSE)为0.118 5%;其次为运用全部主成分PCA分析结果构建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R2为0.740 7,RMSE为0.161 3%;而采用一阶导数光谱反射率构建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中,最佳反演模型R2仅为0.689 9,RMSE为0.171 0%。由此说明,PCA-BP模型有机质含量反演精度明显高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利用全部主成分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其有机质含量反演精度优于仅用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90%的主成分进行多元逐步回归的精度,可以更好地反演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质含量 一阶导数光谱 主成分分析 BP神经网络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作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吴雨珊 龚万灼 +5 位作者 谭千军 蔡凤 王艳玲 刘卫国 武晓玲 杨文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4-401,共8页
通过模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分析了133份大豆材料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大豆材料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44%~52.49%,各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929 3,说明参试大豆材料存在比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 通过模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分析了133份大豆材料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大豆材料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44%~52.49%,各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929 3,说明参试大豆材料存在比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分枝粒重、分枝粒重占比、营养生长期、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得到7个与产量呈极显著的农艺性状,正效应因子排序为:每荚粒数〉分枝粒重〉百粒重〉主茎节数〉单株荚数〉营养生长期,负效应因子为株高。对这7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表明,综合效应排名为:分枝粒重〉单株荚数〉主茎节数〉营养生长期〉每荚粒数〉株高〉百粒重。根据主成分得分并借助权重计算的综合得分把133份大豆材料聚类成4类,其中第Ⅳ类大豆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和主茎节数较多,营养生长期和生育期较长,株高适中,百粒重较小,底荚较高,适宜在套作模式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 大豆 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文 温之平 陈创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5-98,共4页
利用多个气候场的主分量因子通过相关分析筛选 ,而后进行逐步回归预报。求得南海西南季风爆发的日期与高度场、海温场等因子场的主分量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196 7- 1997)与上述主分量因子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由 ... 利用多个气候场的主分量因子通过相关分析筛选 ,而后进行逐步回归预报。求得南海西南季风爆发的日期与高度场、海温场等因子场的主分量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196 7- 1997)与上述主分量因子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由 9个主分量因子组成的预报方程 ,通过α =0 0 1显著性检验 ,其方程复相关系数为 0 9392。其平均拟合误差为 2 896 ,试报 1998年南海北部和南部西南季风爆发的日期为第 135 6 9d (5月 16日 )和第 138 5 3d (5月 19日 ) ,与SCSMEX的观测结论 1998年南海北部夏季风爆发 (5月 17日 )的日期仅差 1d ,南海中南部夏季风爆发 (5月 2 5日 )的日期相差 6d。由此可见 ,利用相关和回归方法用因子场的主分量作为因子预报南海北部夏季风爆发的效果比较好 ,南部则相对较差。另外 ,研究发现南海北部夏季风爆发主要与海温场的影响有关 ,高度场对南海南部夏季风爆发影响较大 ,且厄尔尼诺与南海南部西南季风爆发偏晚有关 ,但与南海北部西南季风爆发关系不大。可以说 ,这一方法是对南海夏季风爆发预报的一种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西南季风爆发 逐步回归预报 主分量因子 爆发日期 高度场 温度 因子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大鹏湾盐田海域骨条藻数量的多元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黄奕华 楚建华 齐雨藻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1-127,共7页
1990年及1991年3月30日一5月30日,在南海大鹏湾盐田海域设点测定骨条藻数量及各环境要素,以逐步回归、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的方法,分析该海区骨条藻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骨条藻数量与环境因子中的DO,Chl.c,Si(OH)4... 1990年及1991年3月30日一5月30日,在南海大鹏湾盐田海域设点测定骨条藻数量及各环境要素,以逐步回归、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的方法,分析该海区骨条藻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骨条藻数量与环境因子中的DO,Chl.c,Si(OH)4,PO4,N的关系密切;1990年4,5月与1991年4,5月骨条藻数量差异与该期间环境因子值差异显著有关;初步提出用三维主成分分析图及判别分析方程作为盐田海域骨条藻赤潮预报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鹏湾 骨条藻 逐步回归 多元分析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线莲品种耐热性分析及评价指标筛选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志高 邵伟丽 +2 位作者 申亚梅 季梦成 叶盈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3-213,共11页
为探讨南方夏季高温对铁线莲生理生化的影响,筛选耐热品种并建立耐热性评价体系,于2015年5-8月,以20个铁线莲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高温半致死温度及高温胁迫下植株热害指数(HII)、相对电导率(REC)、萎蔫程度(WD)等10个生理生化指标性进... 为探讨南方夏季高温对铁线莲生理生化的影响,筛选耐热品种并建立耐热性评价体系,于2015年5-8月,以20个铁线莲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高温半致死温度及高温胁迫下植株热害指数(HII)、相对电导率(REC)、萎蔫程度(WD)等10个生理生化指标性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其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个品种可以分为耐高温、较耐高温、高温较敏感和高温敏感4个类型,其中罗曼蒂克、如古和浪子耐热性较强;高温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耐热性评价的指标;建立了以HII、REC、叶绿素(CC)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等6个指标为变量的铁线莲耐热评价模型。本研究结果为铁线莲品种栽培适应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耐热型铁线莲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线莲属 耐热性评价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逐步回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土壤盐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20
作者 常晓敏 王少丽 +3 位作者 陈皓锐 付小军 徐楠楠 杨晓萍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00-1005,共6页
为了研究河套灌区土壤含盐量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以解放闸灌域为研究区,以0~100 cm深不同土层土壤含盐量及引排水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降雨量、蒸发量等数据为基础,结合研究区耕地及盐荒地面积变化情况,定量估算了2006—2... 为了研究河套灌区土壤含盐量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以解放闸灌域为研究区,以0~100 cm深不同土层土壤含盐量及引排水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降雨量、蒸发量等数据为基础,结合研究区耕地及盐荒地面积变化情况,定量估算了2006—2016年耕地及盐荒地1 m深土层平均土壤盐分总量变化,定性分析了土壤含盐量变化动态,建立了1 m深土层土壤含盐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近10 a来,灌域年均积盐量为57.12万t/a,其中46.12%积累在1 m土层内,其余则迁移至1 m土层以下和地下水中积聚.1 m土层中,耕地盐分整体上减小6.34%,而盐荒地则增加86.8%;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灌区地下水埋深、排水量及年蒸发量对土壤含盐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地下水矿化度、引水量及降雨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采用地下水埋深单因子即可预测耕地1 m深土层土壤含盐量,相关系数可达0.7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盐量 演变特征 影响因素 逐步回归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