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山宽度调控下近惯性内波的产生与耗散
1
作者 王文博 谢晓辉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8,共8页
深海中地转流与海山相互作用可激发产生近惯性内波,该内波强度与海山高度相关,与海山宽度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采用二维MITgcm非静力数值模型探究了地转流与深海海山的相互作用以及海山宽度对近惯性内波产生与耗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地... 深海中地转流与海山相互作用可激发产生近惯性内波,该内波强度与海山高度相关,与海山宽度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采用二维MITgcm非静力数值模型探究了地转流与深海海山的相互作用以及海山宽度对近惯性内波产生与耗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强迫在海山背流面顶部边缘产生强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产生近惯性内波并得到发展,使得能量从地转流向近惯性内波传递;在海山高度不变的条件下,海山宽度越小,近惯性内波的强度越大,发展和衰减更快;相较海山的迎流面,背流面的近惯性内波的垂直切变更强,产生的湍流耗散更强。因此,除了海山高度,海山宽度也是调控近惯性内波生成和演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地转流 近惯性内波 湍流混合 流与地形相互作用 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 MITgcm模型 海山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长潜器在内孤立波作用下大幅运动的轨迹和姿态
2
作者 刘忻丹 勾莹 滕斌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54-1865,共12页
海洋内部的大幅内孤立波可能会威胁到潜器的航行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探究潜器迎面遭遇内孤立波时的运动特性,建立两层流中细长潜器结构在内孤立波作用下的大幅运动时域求解模型。考虑潜器各运动自由度耦合引起的非线性作用力,潜器受到的... 海洋内部的大幅内孤立波可能会威胁到潜器的航行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探究潜器迎面遭遇内孤立波时的运动特性,建立两层流中细长潜器结构在内孤立波作用下的大幅运动时域求解模型。考虑潜器各运动自由度耦合引起的非线性作用力,潜器受到的内孤立波力采用Morison方程和Froude-Krylov力计算,由内孤立波传播引起的静力变化通过对潜器表面静压强积分计算。通过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仿真结果和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精度,并计算SUBOFF潜器在两层流中不同潜深、不同航速时迎面遭遇KdV型内孤立波后的运动轨迹和姿态。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内孤立波作用下,位于密度分层界面上方和分层界面处的潜器沿内孤立波传播方向运动,位于密度分层界面下方的潜器逆着内孤立波传播方向运动;垂向上潜器会发生大幅掉深,且先下沉再上浮;不同潜深、航速下潜器表现出不同的运动轨迹和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器 内孤立波 非线性作用力 运动轨迹 Morison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舱内爆炸载荷下双层横舱壁设计初探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佳颖 张世联 武少波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9-215,共7页
欧洲各海军强国为了提高舰船的生命力,在舱内采用双层横舱壁结构。对一常规舱段结构双层横舱壁,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对舱内爆炸下的结构响应进行研究。讨论爆炸冲击波在舱室内传播过程、舱壁载荷分布及其结构响应,研究舱内爆炸下双层横... 欧洲各海军强国为了提高舰船的生命力,在舱内采用双层横舱壁结构。对一常规舱段结构双层横舱壁,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对舱内爆炸下的结构响应进行研究。讨论爆炸冲击波在舱室内传播过程、舱壁载荷分布及其结构响应,研究舱内爆炸下双层横舱壁结构的破坏模式。针对其破坏模式,对双层横舱壁的抗爆设计做了初步探讨,提出增加角隅处横舱壁板厚以及在两道舱壁之间添加纵向隔壁的改进设计方案。通过计算分析,认为采用改进方案能有效增加双层横舱壁抗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横舱壁 舱内爆炸 冲击波 角隅 非线性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对台风尼格的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高大鲁 王新怡 +1 位作者 李秉天 吕咸青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3,28,共7页
本文基于布放于南海北部的ADCP海流数据和温度链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上层海洋对强台风尼格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台风活动会生成强烈的近惯性振荡;在热力学方面会引起南海北部海区特别是表层海水迅速降温,海温的日变化特征消失;动力学方... 本文基于布放于南海北部的ADCP海流数据和温度链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上层海洋对强台风尼格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台风活动会生成强烈的近惯性振荡;在热力学方面会引起南海北部海区特别是表层海水迅速降温,海温的日变化特征消失;动力学方面近惯性内波成为支配研究海区海水流动的关键因素,造成流速迅速增大;此外近惯性内波会向下传播,并且下传时经历由慢至快的过程;最后近惯性内波会引起波-波相互作用,包括近惯性内波的入射和反射波之间相互作用生成频率两倍于惯性频率的内波,以及近惯性振荡与半日内潮相互作用生成两者频率之和的波动,使近惯性能量发生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观测 近惯性内波 台风 非线性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系数EKdV模型在模拟南海北部大振幅内孤立波传播和裂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善武 范植松 石新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7,共9页
利用垂向连续分层变系数EKdV模型,模拟了南海北部海域大振幅内孤立波的传播和裂变过程,并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连续分层变系数EKdV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振幅小于100m的内孤立波的振幅和波宽,对于更大振幅的强非线性内波,该模型... 利用垂向连续分层变系数EKdV模型,模拟了南海北部海域大振幅内孤立波的传播和裂变过程,并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连续分层变系数EKdV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振幅小于100m的内孤立波的振幅和波宽,对于更大振幅的强非线性内波,该模型模拟的振幅和波宽均较实测较小;非线性模态函数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温度振荡的垂直结构,而水平流速的大小和垂直结构则与线性模态较符合。研究结果表明,变系数EKdV模型能够为研究和理解大振幅内孤立波的传播和裂变过程提供较好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非线性 裂变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波浪力的求解 被引量:3
6
作者 胡涛骏 叶银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0-125,共6页
针对浅水区波浪的非线性特性,提出了在海底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应用椭圆余弦波理论来研究波浪力的问题,利用非线性弥散关系建立了新的适用于整个水深范围的椭圆余弦波的近似求解方法.结合工程实例,确立了海底边坡波浪力的计算步骤,并编制... 针对浅水区波浪的非线性特性,提出了在海底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应用椭圆余弦波理论来研究波浪力的问题,利用非线性弥散关系建立了新的适用于整个水深范围的椭圆余弦波的近似求解方法.结合工程实例,确立了海底边坡波浪力的计算步骤,并编制了计算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波浪力 椭圆余弦波 非线性弥散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内波谱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尚晓东 卢著敏 +1 位作者 谢晓辉 陈桂英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20,共5页
本文对1998年南海季风实验中定点观测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海流数据进行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地区内波之间的非线性作用的强弱影响着该海域的内波谱特征。在季节性温跃层(水深22m和58m... 本文对1998年南海季风实验中定点观测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海流数据进行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地区内波之间的非线性作用的强弱影响着该海域的内波谱特征。在季节性温跃层(水深22m和58m)中,由于存在着强的非线性作用,内波带的谱斜率趋于σ-1和σ-2之间,而且较高能量的潮谐波频率的峰值随着频率呈现少见的σ-3递减。在季节性温跃层(水深130m)以下,内波非线性相互作用较弱,观测的内波带谱特征与标准Garrett-Munk内波谱相似,均显示了σ-2的谱斜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非线性 动能谱 南海北部 旋转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声场简正波幅度起伏反演内波传播速度 被引量:3
8
作者 胡涛 王臻 +1 位作者 郭圣明 马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18-1523,共6页
针对内波参数声学反演方法缺乏有效的试验验证问题,本文对Rouself等推导的单一内波环境下非线性内波速度与声场简正波起伏周期成正比关系的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提出多种内波共存环境下内波传播速度的声学反演方法,当非线性内波引起声场... 针对内波参数声学反演方法缺乏有效的试验验证问题,本文对Rouself等推导的单一内波环境下非线性内波速度与声场简正波起伏周期成正比关系的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提出多种内波共存环境下内波传播速度的声学反演方法,当非线性内波引起声场简正波耦合时,可通过提取单阶简正波起伏周期来反演内波速度。利用2011年黄海内波(内潮和非线性内波)与声场起伏同步观测数据,成功实现了黄海内波传播速度的声学反演,验证了多种内波共存环境利用简正波幅度起伏反演内波传播速度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内潮 非线性内波 传播速度 声场起伏 简正波耦合 简正波起伏周期 声学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非线性内波的数值模拟研究(2)——内潮的非线性演变 被引量:2
9
作者 司宗尚 范植松 +1 位作者 于万春 杜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22,共8页
在本工作的先行部分的基础上,本文中考虑第一模态半日内潮波分别从A站位(34°4′N,125°6′E)和B站位(36°34′N,123°51′E)向西、西南和西北方向的反射和非线性演变过程,使用的数学物理模型为适用于连续层化海洋并且... 在本工作的先行部分的基础上,本文中考虑第一模态半日内潮波分别从A站位(34°4′N,125°6′E)和B站位(36°34′N,123°51′E)向西、西南和西北方向的反射和非线性演变过程,使用的数学物理模型为适用于连续层化海洋并且考虑背景正压落潮流与涨潮流不同作用的一般化的KdV模型(简称之为GKdV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南黄海的内孤立波集中分布于南黄海的南部,而在其北部极少出现内孤立波的主要原因是在南黄海的南部存在较强的背景斜压环流和很强的背景正压潮流,而且在涨潮时段(相对于朝鲜半岛的西海岸而言)背景斜压环流和背景正压潮流的方向基本相同,而在南黄海的北部这2种背景流都很弱。另外,由于出现高达0.75 m/s的正压潮流,自A站位向西北方向传播的半日内潮波处于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潮 内孤立波 非线性演变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侧边界的处理对东亚夏季风降水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36
10
作者 魏和林 符淙斌 王维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79-790,共12页
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中,侧边界的作用是引入大尺度强迫场。如何处理好侧边界,即大尺度强迫场和区域气候模式本身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和预报东亚夏季风降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的... 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中,侧边界的作用是引入大尺度强迫场。如何处理好侧边界,即大尺度强迫场和区域气候模式本身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和预报东亚夏季风降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的区域气候模式(SUNYA-ReCM),设计了两种不同的侧边界处理方法,来探讨侧边界对东亚夏季风降水模拟的影响。驱动区域模式的大尺度强迫场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及热带海洋大气研究计划(TOGA)的分析资料场。试验结果表明:(1)当模式的区域较大时,采用较小的侧边界缓冲区会在缓冲区与模式内部的交界处产生不连续;扩大缓冲区并且考虑不同尺度强迫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作用,可以避免这一缺陷。(2)更重要的是采用后一种方案,即减少了区域气候模式在模拟大尺度环流场方面所起的作用,使得模式更多地依赖侧边界来得到更真实的、对东亚夏季风降水起重大影响的一些气流,如副高、西南季风和南海季风,对东亚夏季风降水无论是在大小上还是在雨带位置的演变上都能进行更好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边界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夏季风 降水 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结流体中的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一筠 李炜 王新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39-545,共7页
根据地球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在密度垂直层结的情况下,引进行波坐标,研究非线性定形波在相平面上的几何拓扑结构。严格论证了不存在定形孤立波,并通过Hamilton函数及其角作用变换把行波系统化成最简形式,由此而得到非线性惯性重力... 根据地球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在密度垂直层结的情况下,引进行波坐标,研究非线性定形波在相平面上的几何拓扑结构。严格论证了不存在定形孤立波,并通过Hamilton函数及其角作用变换把行波系统化成最简形式,由此而得到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的解析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结流体 非线性 惯性重力内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二层海中的二阶波浪绕射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建华 方颖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1085-1090,共6页
在本文中,我们用二层海模型,探讨了层化海洋中任意三维物体的二阶波浪绕射问题,给出了多色波场中二阶波浪散射势边值问题的数学提法以及基于一个弱的远场辐射条件下解的表式。同时,利用Green定理,并通过引入一个辅助势函数,我们导出了... 在本文中,我们用二层海模型,探讨了层化海洋中任意三维物体的二阶波浪绕射问题,给出了多色波场中二阶波浪散射势边值问题的数学提法以及基于一个弱的远场辐射条件下解的表式。同时,利用Green定理,并通过引入一个辅助势函数,我们导出了结构所受二阶波浪荷载的积分表式。结果表明,海水的层化特性对结构物所受之二阶差频波浪荷载可能具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 绕射 散射 波浪荷载 海洋工程 船舶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Kdv方程的若干系数在南海北部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廖光洪 黄韦艮 +4 位作者 袁耀初 徐晓华 杨成浩 王惠群 陈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58,共13页
应用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再分析资料(简称CORA)研究南海北部第一模态内波场运动学参数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首先分析了Brunt-Visl频率的统计特征;其次,基于弱非线性变系数扩展Kortewed-de Vries(veKdv)方程模型,计算... 应用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再分析资料(简称CORA)研究南海北部第一模态内波场运动学参数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首先分析了Brunt-Visl频率的统计特征;其次,基于弱非线性变系数扩展Kortewed-de Vries(veKdv)方程模型,计算了它的输入系数,即线性长波相速度,平方和立方非线性系数和频散系数,这些参数可用于定性评估内孤立波传播可能的极性,内孤立波的形态,幅度限制以及传播速度等。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季节性密度跃层从2月开始出现,最大浮力频率约在20m。它在6—7月达到最强,自8月开始减弱,在10月消退。另一密度跃层出现在8—11月,最大浮力频率约在80m,冬季大致在120m。季节性密度跃层在4—9月十分明显,而8—10月双跃层现象显著,冬季仅出现较弱的第二密度跃层。在1—3月和10—12月海盆深水区最大Brunt-Visl频率值要大于陆架浅水区;而在5—9月情况则相反。Brunt-Visl频率最大值所在深度随季节变化显著,冬季最深,6—7月则最浅。计算的线性内波相速度、频散系数和幅度放大因子的空间特征主要取决于地形变化;平方(立方)非线性系数与地形关系较小,随季节变化明显,它们主要取决于局地海洋环境特征。通过分析veKdv方程的系数特征,解释了为何在夏季南海北部最容易观测到大振幅内孤立波和在吕宋海峡以东海域难以观测到孤立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内波 veKdv方程 运动学参数 南海北部 中国海洋再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限深水中具有指数密度变率的周期性永形内波渐进解析解
14
作者 邹丽 宗智 +2 位作者 王振 赵勇 梁辉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09,共11页
采用同伦分析方法研究了一系列有限振幅的周期深水驻波问题.水密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可以是变化的,假设为指数连续分布.提出一种新形式的偏微分方程作为辅助方程,获得解的新的表达形式来满足底部的边界条件和无限大的刚性假设.给出了解... 采用同伦分析方法研究了一系列有限振幅的周期深水驻波问题.水密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可以是变化的,假设为指数连续分布.提出一种新形式的偏微分方程作为辅助方程,获得解的新的表达形式来满足底部的边界条件和无限大的刚性假设.给出了解的表达式中系数的递推关系和周期海洋内波形成的永久驻波的显式表达式.得到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全局收敛解,揭示了密度变量和内波幅度间的关系.同伦分析方法对求解具有指数密度率周期性的永形波解是一致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深水波 非线性 指数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架陆坡区非线性内波生成和传播的数值模拟(英文)
15
作者 李群 徐肇廷 陈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40-345,共6页
内孤立波是陆架陆坡区一种常见的现象.借助于一个2层非静力近似模式(Gerkema)模拟分析了内孤立波在陆架生成及传播特性,并与已有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正压潮与地形相互作用激发生成内潮,内潮在向岸传播过程中,由于正压潮... 内孤立波是陆架陆坡区一种常见的现象.借助于一个2层非静力近似模式(Gerkema)模拟分析了内孤立波在陆架生成及传播特性,并与已有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正压潮与地形相互作用激发生成内潮,内潮在向岸传播过程中,由于正压潮流及自身的非线性作用而发生分裂,受频散作用的影响进一步演化成内孤立子波列.而对于离岸传播的内潮,由于较强的频散效应,非线性与频散在较大尺度上达到平衡,从而使得波形呈现椭圆余旋波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内波 非静力效应 椭圆余旋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内波空间啁啾的演变研究
16
作者 孙美玲 王晶 +2 位作者 郭凯 张旭东 孟俊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120,共7页
根据基于两层流体推导的深海内波弱非线性薛定谔(Nonlinear Schrodinger,简称NLS)方程,引进空间啁啾的思想,研究深海区频散效应和非线性效应的作用。文中推导出了频散效应和非线性效应所致啁啾的表达式,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了综合效应... 根据基于两层流体推导的深海内波弱非线性薛定谔(Nonlinear Schrodinger,简称NLS)方程,引进空间啁啾的思想,研究深海区频散效应和非线性效应的作用。文中推导出了频散效应和非线性效应所致啁啾的表达式,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了综合效应产生的总啁啾。分析了频散和非线性以及综合效应所致啁啾在深海内波传播中的演变规律。从空间啁啾的角度,解释中国南海东沙群岛附近深海区内波演变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啁啾 内波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 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海洋内波的理论、模型与计算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展 朱玉可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89-1604,共16页
海水因盐度与温度的垂向差异造成密度层结现象,进而由于海洋系统的内部扰动(如海潮流过局部隆起的海底地形)与外部扰动(如死水现象)造成等密面的波动,这一现象称为"内波".内波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存在,尤其是在海峡入海口等密度... 海水因盐度与温度的垂向差异造成密度层结现象,进而由于海洋系统的内部扰动(如海潮流过局部隆起的海底地形)与外部扰动(如死水现象)造成等密面的波动,这一现象称为"内波".内波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存在,尤其是在海峡入海口等密度层结现象较为明显和稳定的区域会有内波频繁活动.海洋通常呈现"三明治"状的结构:密度相对稳定的混合层与深水层,以及位于中间密度连续过渡的密跃层.密跃层的整体脉动对于海洋工程和海洋生态环境有重大的影响;而密跃层内部的波动对于潜艇的非声探测(反过来说,对于潜艇的隐身作战)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而造成这些重大影响的根源在于内波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具备传播能力,这是有别于海洋表面波浪的关键之处.本文针对两类海洋密度模型-连续分层模型与间断分层模型,从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实验室机理实验等方面论述了研究海洋内波的各类非线性模型(包括弱非线性的Korteweg-de Vries方程、BenjaminOno方程,Kadomtsev-Petviashvili方程等著名模型以及强非线性Miyata-Choi-Camassa方程、非线性势流理论、带密度变化的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等),讨论各自的适用范围,并借此探讨内波在海洋质量动量能量输运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内波 间断分层模型 连续分层模型 非线性波 边界积分法 BOUSSINESQ方程 高阶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非线性对溶质进入海底沉积物运移过程影响研究
18
作者 刘小丽 贺建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7-126,共10页
波浪是影响海水中溶质向沉积物内部迁移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线性波浪下溶质运移的研究。对于近岸浅水区,波浪的非线性特征较强,本文利用考虑波致海床变形效应的二维溶质运移数值计算模型,对线性波、二阶Stokes波和一阶椭圆余... 波浪是影响海水中溶质向沉积物内部迁移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线性波浪下溶质运移的研究。对于近岸浅水区,波浪的非线性特征较强,本文利用考虑波致海床变形效应的二维溶质运移数值计算模型,对线性波、二阶Stokes波和一阶椭圆余弦波作用下非反应性溶质进入沉积物的运移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探讨波浪非线性特征对溶质运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线性波和二阶Stokes波,一阶椭圆余弦波非线性效应显著,能更有效地促进溶质在沉积物中的运移速率,但其非线性特征对溶质运移速率的影响程度随着非线性特征的增强而有所降低。波浪参数分析表明,在线性波作用下,波高、周期的增大,以及水深的减小会提高溶质运移速率;在一阶椭圆余弦波作用下,波高、水深的增大,以及周期的减小会促进溶质的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非线性 一阶椭圆余弦波 溶质运移 海底沉积物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内孤立波非线性陡斜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哲恩 陈学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共8页
基于三维海洋环流模式MITgcm,对非线性陡斜在南海北部内孤立波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内孤立波的三维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吕宋海峡处正压潮流激发的斜压潮能射线在其西侧形成强斜压扰动,该扰动在西传过程中受到地形浅... 基于三维海洋环流模式MITgcm,对非线性陡斜在南海北部内孤立波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内孤立波的三维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吕宋海峡处正压潮流激发的斜压潮能射线在其西侧形成强斜压扰动,该扰动在西传过程中受到地形浅化的影响,发生非线性陡斜,波长变小,波形变陡,最终在南海北部陆架坡折处形成大振幅内孤立波,即南海北部的大振幅内孤立波主要是由吕宋海峡西侧的强斜压扰动发展而来,而非来自吕宋海峡巴坦岛附近经潮地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强波动信号。同时,模式也揭示了a、b波的演变过程,在吕宋海峡西侧约120°E以东的海域,没有发现a、b波,经过西传过程中的非线性陡斜作用,a、b波才演变出来,表明传播过程在a、b波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数值模拟 内孤立波 非线性陡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