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condary electron yield of air-exposed ALD-Al_(2)O_(3) coating on Ag-plated aluminum alloy
1
作者 Xue-Man Wan Tian-Cun Hu +3 位作者 Jing Yang Na Zhang Yun He Wan-Zhao Cui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265-271,共7页
Secondary electron yield(SEY)of air-exposed metals tends to be increased because of air-formed oxide,hydrocarbon,and other contaminants.This enhances the possibility of secondary electron multipacting in high-power mi... Secondary electron yield(SEY)of air-exposed metals tends to be increased because of air-formed oxide,hydrocarbon,and other contaminants.This enhances the possibility of secondary electron multipacting in high-power microwave systems,resulting in undesirable occurrence of discharge damage.Al_(2)O_(3) coatings have been utilized as passive and protective layers on device packages to provide good environmental stability.We employed 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to produce a series of uniform Al_(2)O_(3) coatings with appropriate thickness on Ag-plated aluminum alloy.The secondary electr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variations during air exposure were observed.The escape depth of secondary electron needs to exceed the coating thickness to some extent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SEY of metallic substrates.Based on experimental and calculated results,the maximum SEY of Ag-plated aluminum alloy had been maintained at 2.45 over 90 days of exposure without obvious degradation by applying 1 nm Al_(2)O_(3) coatings.In comparison,the peak SEY of untreated Ag-plated aluminum alloy grew from an initial 2.33 to 2.53,exceeding that of the 1 nm Al_(2)O_(3) sample.The ultra-thin ALDAl_(2)O_(3) coating substantially enhanced the SEY stability of metal materials,with good implications for the environmental dependability of spacecraft microwave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electron yield(SEY)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ir exposure MULTIP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electron beams for ion bombardment secondary emission electron gun
2
作者 Zebin WANG Junbiao LIU +3 位作者 Aiguo CHEN Dazheng WANG Pengfei WANG Li HA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5年第3期63-71,共9页
Electron beam fluorescence technology is an advanced non-contact measurement in rarefied flow fields,and the fluorescence signal intens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lectron beam current.The ion bombardment se... Electron beam fluorescence technology is an advanced non-contact measurement in rarefied flow fields,and the fluorescence signal intens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lectron beam current.The ion bombardment secondary emission electron gun is suitable for the technology.To enhance the beam current,COMSOL simulations and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plasma density distribution in the discharge chamber under the effects of various conditions and the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cathode and the spacer gap.The anode shape and discharge pressure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to increase plasma density.Additionally,an improved spacer structure was designed with the dual purpose of enhancing the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cathode-spacer gaps and improving vacuum differential effects.This design modification aims to increase the pass rate of secondary electrons.Both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ptimized electron gun was effectively enhanced.When the electrode voltage remains constant and the discharge gas pressure is adjusted to around 8 Pa,the maximum beam current was increased from 0.9 mA to 1.6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plasma secondary emission electron gun electron beam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the secondary air distribution layer on separation density in a dense-phase gas–solid fluidized bed 被引量:4
3
作者 Lv Bo Luo Zhenfu +3 位作者 Zhang Bo Zhao Yuemin Zhou Chenyang Yuan Wenc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6期969-973,共5页
Dry coal separation has been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cess in the field of coal beneficiation to date, because of its special advantage of operation with no water consumption. Mineral dry separation research has receiv... Dry coal separation has been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cess in the field of coal beneficiation to date, because of its special advantage of operation with no water consumption. Mineral dry separation research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particularly 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experiencing drought and water shortag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nse coal gas-solid fluidized bed beneficiation, the material is stratified according to its density; the high density material layer remains at the bed bottom, and thus the high density coarse particle bed becomes an important infuencing factor in fluidized bed stability. In the steady fluidization stage, a small number of large radius bubbles are the direct cause of unsteady fluidization in the tradi- tional fluidized bed. The dispersion effect of the secondary air distribution bed for air flow is mainly apparent in the gas region; when the particle size exceeds 13 mm, the secondary air distribution bed has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the density stability of the upper fluidized layer. When the particle size is small, especially when less than 6 ram, particles will constantly move, accounting for instability of the secondary air distribution bed and distort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upper fluidized bed. Under optimum operation conditions, the probable deviation E of gas-solid separation fluidized with a high density coarse particle layer can be as low as 0.085 g/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air distribution layerDry coal separationGas-solid fluidized bedParticle siz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35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宽负荷NO_(x)排放特性及控制技术
4
作者 杨敬池 王菁 +2 位作者 王鹏程 王飞 杨凤玲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5,共8页
“双碳”背景下,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持续增加,火电机组逐步从主体性电源向辅助服务型电源转变,由于新能源具有间歇性特点,火电机组需频繁进行变负荷以深度调峰的形式维持电网稳定。为解决深度调峰过程中低负荷下的NO_(x)排放控制这一... “双碳”背景下,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持续增加,火电机组逐步从主体性电源向辅助服务型电源转变,由于新能源具有间歇性特点,火电机组需频繁进行变负荷以深度调峰的形式维持电网稳定。为解决深度调峰过程中低负荷下的NO_(x)排放控制这一行业共性难题,以某超临界35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为研究对象,分析深度调峰条件下锅炉机组运行数据,综合床温、煤种特性、固硫剂添加等多方面因素对NO_(x)质量浓度的影响,探究变负荷及中低负荷工况下NO_(x)排放特性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床温的变化与负荷呈正相关,温度降低时挥发分氮的氧化作用明显削弱,减少了NO_(x)的生成;但随着锅炉负荷连续降低,为保持流化状态,密相区过量空气系数增加,导致NO_(x)质量浓度相对中高负荷时更高;同时燃用硫分更高的煤种时,炉内脱硫所需的石灰石量增加,对NO_(x)的催生作用越明显。为控制NO_(x)超低排放,采用分区低氮燃烧技术和上二次风SNCR脱硝技术来进行调节。分区低氮燃烧精细化合理化控制给煤量、布风量分布,合理匹配燃料与空气量使得NO_(x)得到精细化控制;而上二次风SNCR改造技术则在更合适位置喷入还原剂,使得脱硝反应处在较合理的温度区间内,从而提高脱硝效率。结果表明这2种技术可以有效控制低负荷工况下的NO_(x)排放,为火力发电机组在新能源频繁波动的背景下保持稳定运行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对实现更低的排放水平、保障电网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宽负荷运行 石灰石对NO_(x)影响 分区低氮控制 二次风SN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暖通空调制冷机房BIM自动优化布置方法
5
作者 梁若冰 梁浩然 马宏博 《暖通空调》 2024年第11期52-59,共8页
采用结合Revit API和MATLAB的编程模式,对Revit平台进行了有效的二次开发,从而实现了暖通空调制冷机房设备的自动化布置设计,不仅有效地实现了设备布置方案的自动生成,还支持了布置方案的预览与验证,显著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准确性。该研... 采用结合Revit API和MATLAB的编程模式,对Revit平台进行了有效的二次开发,从而实现了暖通空调制冷机房设备的自动化布置设计,不仅有效地实现了设备布置方案的自动生成,还支持了布置方案的预览与验证,显著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准确性。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成功将粒子群优化算法与BIM技术相结合,为暖通空调系统的自动化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并验证了BIM在暖通空调领域正向设计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正向设计 暖通空调 制冷机房 粒子群优化算法 自动化 二次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爆炸早中期电磁脉冲产生的数值模拟方法
6
作者 王建国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7-796,共10页
由于核电磁脉冲(nuclear electromagnetic pulse,NEMP)电场与爆炸当量、爆高、方位角、大气参数和观测位置等密切相关,NEMP产生的数值模拟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评述了核爆炸电磁脉冲产生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NEMP产生的物理模型、... 由于核电磁脉冲(nuclear electromagnetic pulse,NEMP)电场与爆炸当量、爆高、方位角、大气参数和观测位置等密切相关,NEMP产生的数值模拟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评述了核爆炸电磁脉冲产生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NEMP产生的物理模型、γ射线和中子在大气中输运及康普顿电流源、大气电导率模型和电磁场求解方法;给出了NEMP的典型数值模拟结果,主要包括早期电磁脉冲和中期电磁脉冲联合模拟结果,并分析了早期电磁脉冲和中期电磁脉冲峰值、起止时间和频谱等特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磁脉冲(NEMP) 中子次级γ射线 大气电导率 早期电磁脉冲 中期电磁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门调节特性仿真的二次风调平技术
7
作者 程通锐 李金晶 +6 位作者 程亮 赵耀华 杨冬 陈晓峰 佟博恒 李媛园 姜龙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422-427,共6页
二次风调平是保证锅炉良好燃烧组织的主导因素。现有的调平技术普遍存在测量误差大、试验能耗高、劳动环境恶劣和工期受限严重的问题,调平效果远不及设计预期。通过建立二次风喷口及其风门的流体仿真模型,拟合模型计算结果,获得了风门... 二次风调平是保证锅炉良好燃烧组织的主导因素。现有的调平技术普遍存在测量误差大、试验能耗高、劳动环境恶劣和工期受限严重的问题,调平效果远不及设计预期。通过建立二次风喷口及其风门的流体仿真模型,拟合模型计算结果,获得了风门的调节特性,即阻力系数与风门角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在确定的风量相对偏差允许范围内发现,风门角度越大,风门角度偏差的允许范围也越大。据此开发了在不通流条件下,定量检查和评价二次风门状态的技术。该技术用倾角测量替代风速测量,并将风量偏差转换为风门角度偏差。在某600 MW亚临界锅炉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实现二次风门调节特性的安全、准确、高效、低成本检测,并能及时指导设备消缺,确保二次风均匀性与设计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风门 调节特性 倾角测量 风速测量 状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爆弹二次引信爆炸环境干扰因素分析及抗干扰设计研究
8
作者 汪柯 施长军 +4 位作者 郭莎 李红宾 杜海文 何超 周涛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1,68,共7页
基于云爆弹二次引信的作用历程,分析了云爆弹二次引信在弹道终点可能受到的冲击波、电磁辐射等干扰因素及其特征,从二次引信弹道设计、电路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抗干扰设计方法。通过静爆试验对比了二次引信独立设计和电缆线连接... 基于云爆弹二次引信的作用历程,分析了云爆弹二次引信在弹道终点可能受到的冲击波、电磁辐射等干扰因素及其特征,从二次引信弹道设计、电路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抗干扰设计方法。通过静爆试验对比了二次引信独立设计和电缆线连接设计结构下二次引信的抗干扰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独立结构设计的二次引信的抗干扰能力更好,二次引信在抛洒药柱爆炸之后能够在装订时刻输出正常点火信号;而采用电缆连接的二次引信出现了未能在指定时刻发出点火指令的问题,引信内元器件发生电学失效为炸药爆炸产生的电磁辐射通过场线耦合的方式进入引信导致的损坏;实验工况下引起的脉冲干扰电流持续时间可以达到百ns量级,峰值电流达到数十A,能够直接对引信单片机及接口电路产生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爆弹 二次引信 爆炸电磁辐射 抗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室双旁侧二次进气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燃烧特性
9
作者 常亚 武志文 +3 位作者 王锐 高琨鹏 章喆 王宁飞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51-4461,共11页
针对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中因扩散燃烧带来的燃速与燃烧效率偏低问题,提出一种燃烧室双旁侧二次进气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方案,以提高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燃烧性能。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和涡耗散方程建立冲压发动机燃烧模型,并对冲压发动... 针对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中因扩散燃烧带来的燃速与燃烧效率偏低问题,提出一种燃烧室双旁侧二次进气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方案,以提高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燃烧性能。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和涡耗散方程建立冲压发动机燃烧模型,并对冲压发动机基本模型(无旁侧进气)与双旁侧二次进气冲压发动机模型的内流场、燃面退移速率、燃烧效率等展开仿真计算,同时研究了旁路比对双旁侧二次进气冲压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燃烧室双旁侧二次进气冲压发动机内流场将出现二次回流区、旋流区等新的流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发动机掺混燃烧;燃烧效率和比冲随旁路比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并在旁路比为60%时二者最高,相较冲压发动机基本模型燃烧效率提升了将近40%、比冲提高了12.09%;推力随旁路比增加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在旁路比为60%时增量最大,之后推力增益效果随着旁路比的增加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 二次进气 燃面退移速率 燃烧效率 推力 比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体-飞灰流动特性的二次风系统结构优化
10
作者 荣俊 袁东辉 +3 位作者 张维蔚 杨光 王研凯 韩义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0-218,共9页
为降低低负荷下煤粉锅炉二次风系统风机耗电率、减少随二次风进入炉膛的飞灰对喷嘴附近水冷壁的磨损,以350 MW超临界四角切圆燃烧煤粉锅炉二次风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并分析了气体和飞灰流动特性,在此基础上对二次风系... 为降低低负荷下煤粉锅炉二次风系统风机耗电率、减少随二次风进入炉膛的飞灰对喷嘴附近水冷壁的磨损,以350 MW超临界四角切圆燃烧煤粉锅炉二次风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并分析了气体和飞灰流动特性,在此基础上对二次风系统结构进行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原始结构时,同一角沿高度各燃烧器喷嘴的二次风量分配与配风方式有关,同一层4个角的风量分配基本相同;飞灰进入大风箱后,易在底部沉积,AA层辅助风速度最高、携带的飞灰浓度最大。结构优化后,可有效消除总风管内二次风的旋转趋势,减弱大风箱底部的气流旋涡,使进入各燃烧器喷嘴的飞灰浓度更均匀,降低喷嘴附近水冷壁的磨损风险。结构优化前后,二次风系统进出口压差最大可降低89.5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风系统 结构优化 二次风 飞灰颗粒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的流化床配风比例对炉膛磨损的数值模拟研究
11
作者 崔续桐 朱健 +2 位作者 赵博 刘晨 王林 《节能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401-405,共5页
循环流化床锅炉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煤燃烧技术已被广泛使用。为了探明因磨损而导致的流化床异常停机、泄漏等问题,本文基于欧拉-拉格朗日离散方法对冷态下的气固循环流化床炉膛内气固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对比三种不同一、二次... 循环流化床锅炉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煤燃烧技术已被广泛使用。为了探明因磨损而导致的流化床异常停机、泄漏等问题,本文基于欧拉-拉格朗日离散方法对冷态下的气固循环流化床炉膛内气固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对比三种不同一、二次风比例下的炉膛水冷壁磨损情况、颗粒堆积情况以及壁面剪切应力的波动性,发现较大的配风比例会导致流化床炉膛的整体磨损量减小,壁面剪切应力波动性减小,主要原因是合理地提高一次风量可以提高锅炉燃烧效率,使炉膛内颗粒燃烧更完全,减少了煤料颗粒在炉膛内停留堆积的数量,颗粒分布更均匀,从而减少了炉膛内颗粒碰撞冲蚀磨损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一、二次风 锅炉炉膛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风倾斜角度对高温预热燃料贫氧燃烧火焰特性影响试验
12
作者 方能 卢玉 +3 位作者 张博文 梁晨 李伟 任强强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1-197,共7页
预热燃烧是气化飞灰资源化处置的有效途径,通常搭配主燃室空气分级以协同实现高效清洁燃烧,因此,研究高温预热燃料的贫氧燃烧火焰特性非常有必要。搭建了250 kW高温预热燃料火焰特性试验平台,通过高温火焰可视化监测及其图像编程处理,... 预热燃烧是气化飞灰资源化处置的有效途径,通常搭配主燃室空气分级以协同实现高效清洁燃烧,因此,研究高温预热燃料的贫氧燃烧火焰特性非常有必要。搭建了250 kW高温预热燃料火焰特性试验平台,通过高温火焰可视化监测及其图像编程处理,研究了主燃室二次风倾斜角度对气化飞灰预热燃烧的贫氧火焰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表明,随着二次风倾斜角度从30°增大到60°,贫氧燃烧火焰逐渐远离热烧嘴出口,脱火距离无量纲值从1.04增大到3.73,火焰宽度无量纲值则从4.09逐渐减小至3.47。当主燃室二次风倾斜角度为30°和45°时,燃烧系统的碳转化率分别为71.6%和70.3%。综合考虑二次风倾斜角度对热烧嘴运行稳定和气化飞灰燃尽的影响,主燃室二次风倾斜角度的优选值为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飞灰 预热燃烧 贫氧燃烧 二次风倾斜角 火焰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元凋亡法的压气蓄能盐穴围岩潮解行为表征及其影响研究
13
作者 曾真 马洪岭 +3 位作者 梁孝鹏 李航 王轩 李文韬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10-3522,共13页
盐穴压气蓄能是当前利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实现电网调峰的重要技术。然而,在电站的日循环注采工况下,盐穴内湿环境会呈现高频高幅振荡。当盐穴温度因采气而骤降时,相对湿度可接近100%,该条件下腔周盐岩将发生潮解,导致腔体的横向扩展,... 盐穴压气蓄能是当前利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实现电网调峰的重要技术。然而,在电站的日循环注采工况下,盐穴内湿环境会呈现高频高幅振荡。当盐穴温度因采气而骤降时,相对湿度可接近100%,该条件下腔周盐岩将发生潮解,导致腔体的横向扩展,影响盐穴的稳定性与密闭性。将损伤盐岩置于压气蓄能工况对应的干湿循环中,统计其潮解量。利用表观形貌分析了盐岩表面潮解速率随偏应力水平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两者的拟合关系。开发了针对FLAC3D软件的单元凋亡法,嵌入模拟盐穴长期变形的数值程序中,基于试验结果计算腔周盐岩网格单元的潮解量并适时使之凋亡,从而表征潮解对盐穴宏观可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运行后,腔体轮廓会因围岩潮解而略微向外延伸,使得腔周位移与安全系数轻微恶化,但仍能充分满足经验性的安全判据。然而,潮解的盐将固定盐穴空气中的水分,转化为卤水汇集于腔体底部从而显著降低盐穴可用体积。这一影响远高于地层蠕变导致的腔体收缩,须通过增设地面除湿装置与定期排卤等措施予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穴压气蓄能 盐岩 干湿循环 潮解 二次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空气系统的燃气轮机拓扑自构建建模方法
14
作者 郑培英 周泽均 +2 位作者 钟易成 董威 刘家兴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39,共7页
为了实现通用性强、可扩展性好、灵活高效的整机性能模型通用建模,提出了一种拓扑自构建的燃气轮机整机性能通用建模方法。基于面向对象思想,采用模块化技术构建通用部件库,再通过拓扑接口关联部件组成整机模型,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燃气轮... 为了实现通用性强、可扩展性好、灵活高效的整机性能模型通用建模,提出了一种拓扑自构建的燃气轮机整机性能通用建模方法。基于面向对象思想,采用模块化技术构建通用部件库,再通过拓扑接口关联部件组成整机模型,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燃气轮机类型的整机性能仿真模型。耦合了多支路复杂空气系统迭代求解模型,将其作为部件嵌入整机模型,以取代现有的定比例引气量计算方法。采用跨平台图形开发框架及图像可视化技术,开发了人机交互友好的整机性能预测平台。采用典型双轴燃气轮机算例,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对于动力涡轮出口温度,采用恒定引气比方式和当前耦合方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得到的最大误差分别为3.36%和1.31%;对于出口压力的计算在多数工况下的计算精度也有所提高。提出的拓扑自构建的燃气轮机整机性能通用建模方法实现了部件自由搭建及整机拓扑自构建,且耦合空气系统后,整机性能仿真精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自构建 空气系统 整机性能模型 燃气轮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向燃烧煤粉锅炉二次风系统气体飞灰颗粒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兴 袁东辉 +4 位作者 付喜亮 刘贵喜 孟浩 赵凯 孙利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9,31,共6页
二次风系统是煤粉锅炉燃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气体中携带的飞灰颗粒在二次风系统内沉积将影响气体流动特性,严重时还会影响锅炉安全运行。以某350 MW超临界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的二次风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并分析了气体... 二次风系统是煤粉锅炉燃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气体中携带的飞灰颗粒在二次风系统内沉积将影响气体流动特性,严重时还会影响锅炉安全运行。以某350 MW超临界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的二次风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并分析了气体飞灰颗粒流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均等配风方式的二次风门开度条件下,中间4层辅助风的速度基本相同,3层分离燃尽风(SOFA)风量占二次风总量的38.4%;各二次风门开度不变时,二次风入口速度变化对各燃烧器喷嘴风量分配影响不大。由于重力作用,飞灰颗粒进入大风箱后会向下流动,颗粒越大趋势越明显;AA层辅助风的含灰量较大,喷嘴出口附近的水冷壁较容易磨损;飞灰颗粒容易在2、3号角大风箱底部沉积,需要在底部合理设计排灰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角切圆燃烧 二次风管道 大风箱 飞灰颗粒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owmaster的小流量供水设备调节性能模拟
16
作者 陈佳中 王彤 +5 位作者 尚渝钧 曹仙桃 尚鑫宇 宋佳奇 王文成 郭小宝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1-154,141,共5页
现有的二次供水研究对小流量工况关注较少,小流量工况下主泵低效运行、频繁启停问题正成为制约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低能耗、高质量发展的痛点。为此,建立Flowmaster仿真模型对“工频辅泵+气压罐”小流量供水模式进行模拟,探究了需求... 现有的二次供水研究对小流量工况关注较少,小流量工况下主泵低效运行、频繁启停问题正成为制约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低能耗、高质量发展的痛点。为此,建立Flowmaster仿真模型对“工频辅泵+气压罐”小流量供水模式进行模拟,探究了需求侧不同小流量下气压罐的调节性能。结果表明,“工频辅泵+气压罐”可很好减少水泵启停次数,保持系统稳定。进一步研究了气压罐预充压力对调节性能的影响,阐明了预充气泄漏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关工程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master 小流量 工频辅泵+气压罐 调节性能 二次供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700t/d垃圾焚烧炉二次风配风优化数值模拟
17
作者 崔二光 解铮 +3 位作者 陈国喜 徐楠 胡源 刘军 《工业加热》 CAS 2024年第9期22-27,32,共7页
为揭示垃圾焚烧炉二次风配风对炉内垃圾燃烧过程的影响规律,针对郑州市某日处理量700 t/d的垃圾焚烧炉-余热锅炉,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和FLIC耦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二次风布置形式和配风风速下的炉内垃圾燃烧特性,分别计算了九种... 为揭示垃圾焚烧炉二次风配风对炉内垃圾燃烧过程的影响规律,针对郑州市某日处理量700 t/d的垃圾焚烧炉-余热锅炉,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和FLIC耦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二次风布置形式和配风风速下的炉内垃圾燃烧特性,分别计算了九种工况下的炉内温度场以及各气体的质量分数分布。结果表明:各工况湍动能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焚烧炉喉部;在增大上二次风风速情况下,炉膛火焰均偏向右侧水冷壁,易造成右侧水冷壁腐蚀;在增大下二次风风速情况下,炉膛温度分布均匀,火焰贴壁现象得到缓解;在二次风平行布置且增大上二次风风速情况下,炉膛出口NO平均浓度最低,为328.84 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风优化 垃圾焚烧 二次风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某研发生产项目空调系统设计与分析
18
作者 唐瑞 徐鸿 严阵 《暖通空调》 2024年第9期45-50,共6页
介绍了武汉市某研发生产项目空调系统设计,舒适性空调采用冰蓄冷技术,冷水机组位于蓄冰装置上游,输配水系统为变流量二级泵系统,二级泵分环路设置。数据中心采用水侧自然冷却技术,配置闭式蓄冷罐作为应急冷源,输配水系统为变流量一级泵... 介绍了武汉市某研发生产项目空调系统设计,舒适性空调采用冰蓄冷技术,冷水机组位于蓄冰装置上游,输配水系统为变流量二级泵系统,二级泵分环路设置。数据中心采用水侧自然冷却技术,配置闭式蓄冷罐作为应急冷源,输配水系统为变流量一级泵系统。空调末端划分内外区,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内外区合用1套热回收型新风机组。室外空气湿球温度低于5℃时,开启冷却塔+板式换热器免费供冷,降低系统运行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空调系统 舒适性空调 冰蓄冷 变风量 热回收型新风机组 二级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二次养护方法对混凝土透气性和孔结构特征的影响
19
作者 贾晓昱 周峰 刘显琼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105,共4页
为研究不同二次养护方法对混凝土透气性等性能的影响,设计了4种二次养护方式(空气养护、水养护、标准养护及饱和石灰水养护),测试了养护方式对蒸养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透气性等性能参数的影响;同时,结合图像处理和扫描电镜技术,分析了混... 为研究不同二次养护方法对混凝土透气性等性能的影响,设计了4种二次养护方式(空气养护、水养护、标准养护及饱和石灰水养护),测试了养护方式对蒸养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透气性等性能参数的影响;同时,结合图像处理和扫描电镜技术,分析了混凝土孔结构分布及内部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空气养护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水化程度增加速度最慢,性能最差;由于浸出效应,标准养护试件的密实性和抗渗性稍优于水养护和饱和石灰水养护;二次湿养护(标准养护、水养护和石灰石养护)可显著降低蒸汽养护混凝土的大孔占比,使微观结构更加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养护 混凝土 高温蒸养 透气性 孔结构 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FD多密度电子垃圾颗粒分离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薛建勇 柳忠彬 +3 位作者 杨凡 董泽宇 王亚琳 肖蒙卓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2期22-28,共7页
基于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绿色、高效以及低能耗的分离回收需求,利用CPFD(计算颗粒流体动力学法),Barracuda气固耦合仿真分析软件建立电子垃圾颗粒气固分离模型,由于一次气流导致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颗粒分离效果不佳,颗粒混合度高,稀贵金... 基于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绿色、高效以及低能耗的分离回收需求,利用CPFD(计算颗粒流体动力学法),Barracuda气固耦合仿真分析软件建立电子垃圾颗粒气固分离模型,由于一次气流导致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颗粒分离效果不佳,颗粒混合度高,稀贵金属颗粒的品位和回收率较低,在一次气流基础上,引入二次气流,实现电子垃圾颗粒在竖直方向上的二次梯度分离,模拟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颗粒在两次气流作用下不同颗粒流的迁移轨迹、运移规律和稀贵金属颗粒的分选特性,探讨在两次气流参数、物料下落流量以及颗粒粒径下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颗粒的分离效率,包括品位和回收率。研究表明,多密度电子垃圾颗粒干法分选模型可以有效富集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电子垃圾颗粒下落流量与颗粒粒径对稀贵金属的分离有显著影响,当一次进风的气流速度为3.8m/s、二次进风的气流速度为4.6m/s、入料开口宽度为4mm、两次气流开口宽度均为35mm、颗粒粒径为75~100μm时,Au的品位和回收率可达87.1%和99.1%;Cu的品位为70.8%,回收率为85.8%,富集比为35.4。说明在一次气流和二次气流的共同作用下,改变电子垃圾颗粒的入口流量、控制颗粒的粒径大小可以有效提升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的品位和回收率,同时对多密度颗粒多梯度、高精度的干法分选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垃圾 颗粒分离 分选特性 二次进风 稀贵金属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