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4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own-faulted basin zone and high disaster risk zone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惠敏 苏桂武 +1 位作者 邓砚 高庆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0-447,共8页
Shanxi Province is a region with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floods and waterlogging, meteorological and geologic hazards, and agrobiohazards in Chin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hanxi Province is a region with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floods and waterlogging, meteorological and geologic hazards, and agrobiohazards in Chin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own-faulted basin zone in Shanxi Province provides an available condition for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of these hazards, so that the basin zone becomes an area with frequent occurrence of the hazards, such as earthquakes, floods and waterlogging, meteorological and geologic hazards and agrobiohazards in Shanxi and with their most serious interaction and mutual intensification. Moreover, the basin zone is an area with dense population and most concentrated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 and social-economic property in Shanxi.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he two factors caused the zone to be a high natural disaster risk area in Shanxi. For reduc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ensuring the sustainabl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xi, it is necessary to regard the basin zone as an important area for disaster reduction in Shanxi and to carry out integrated disaster 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断陷盆地 自然灾害 灾害风险 综合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ocial media-based dataset of typhoon disasters,2017 被引量:1
2
作者 Yang Tengfei Xie Jibo Li Guoqing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8年第2期51-61,共11页
Typhoons are a category of natural disasters whose annual occurrence causes major life and property los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region.During typhoon events,social media serve as an effective tool to transmit and... Typhoons are a category of natural disasters whose annual occurrence causes major life and property los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region.During typhoon events,social media serve as an effective tool to transmit and acquire disaster information in real time.Texts and photos from social media can be used as a way of crowd sourcing to extract disaster loss information,analyze human behaviors and formulate responses.The dataset presented here consists of social media-based data collected from"Sina-Weibo"microblogs,"WeChat"articles,and"Baidu"news about the typhoon events in 2017,covering Typhoon"Merbok","Roke","Khanun","Haitang","Mawar","Hato","Nesat"and"Pakhar".We mainly collected text data from these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nd websites,which were then cleaned for redundancy and irrelevance.This dataset can be used for deeper disaster information mining of typhoon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 social media disaster reduction data mi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ilding Resilience Through Disaster Waste Management——UN Environment's Experiences and Approaches
3
作者 PRADHAN Mahesh XU Qing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23,共9页
Integrating disaster waste issue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making humanitarian action fit for the future,anticipating global risk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 Integrating disaster waste issue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making humanitarian action fit for the future,anticipating global risk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This requires a fundamental shift towards a model that not only strengthens the response to crises but also learns and adapts in order to anticipate and act before such waste garnered.This article conducted analy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aster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Uncertainties confound disaster waste management,including the timing and magnitude of each disaster,and the amounts and types of waste that will be generated.For these reasons alone,disaster waste management must be an integral part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processes.Making 10 years since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at disaster waste management is not only debris clearance or waste management following a disaster,but also includes prevention and pre-disaster preparedness aspects in terms of enhancing resilience of local communities.Such"mainstreaming,"ensures that disaster waste management(DWM)will be treated as a priority issue,on an ongoing basis.Based on UN Environment's experiences and approaches,this paper emphasises that preparedness is the key,and that priority should be accorded to integrating disaster contingency planning in national and city level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s well as mainstreaming waste management issues within broader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plans and actions.It is envisaged that the issues presented and the gaps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a basis for future comprehensive and cohesive research on disaster waste management.In turn,this research can lead to bette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on disaster waste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aster waste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waste management Sendai Frame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拦砂坝对村镇建筑的减灾效果评价——以四川省平武县黑水沟为例
4
作者 杨飞 陈剑刚 +3 位作者 王辰元 王金水 王涛 宗家明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降雨频率下泥石流拦砂坝对下游村镇建筑的减灾效果,为山区村镇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对“7·12”四川省平武县黑水沟泥石流灾害进行现场调查。基于砌体墙体在泥石流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通过静力平衡方法提出了... [目的]研究不同降雨频率下泥石流拦砂坝对下游村镇建筑的减灾效果,为山区村镇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对“7·12”四川省平武县黑水沟泥石流灾害进行现场调查。基于砌体墙体在泥石流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通过静力平衡方法提出了砖砌体结构墙体发生弯曲破坏、剪切破坏的泥石流临界流速公式,采用FLO-2 D模拟了黑水沟在有无拦砂坝条件下,不同降雨频率的泥石流运动过程和堆积范围。[结果]①泥石流的冲出规模、堆积深度和流速与降雨频率密切相关,与野外调查数据相比,模拟精度达85%。②墙体在泥石流浆体整体冲压下发生弯曲破坏,在大石块冲击下发生剪切破坏。③无拦砂坝措施下降雨频率p=1%时,泥石流堆积面积为9.36×10^(4) m^(2),建筑区最大流速为7.19 m/s,建筑区最大泥深为5.25 m;降雨频率p=2%时,泥石流堆积面积为5.63×104 m^(2),建筑区最大流速为5.63 m/s,建筑区最大泥深为4.46 m。④修建拦砂坝后,降雨频率p=2%时泥石流不会冲出沟口,堆积面积减了82.6%,降雨频率p=1%时泥石流堆积面积和建筑区最大流速分别减小了38.4%和60.6%。[结论]防治工程可有效减少灾害规模,避免建筑遭受冲击破坏,但是仍需在汛期加强监测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村镇建筑 拦砂坝 减灾效果 砌体墙体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滇池流域旱情诊断及思考
5
作者 李宝芬 袁树堂 +3 位作者 崔松云 朱玲 李晓鹏 董盛明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9-105,166,共8页
2023年处于云贵高原腹地的滇池流域受高温少雨影响,河湖来水严重偏少,为提高应对高频率发生旱灾事件的能力、指导干旱叠加效应影响下的抗旱工作,基于流域内长系列水文资料,采用GIS空间插值、数理统计法分析2023年流域雨水情势,利用标准... 2023年处于云贵高原腹地的滇池流域受高温少雨影响,河湖来水严重偏少,为提高应对高频率发生旱灾事件的能力、指导干旱叠加效应影响下的抗旱工作,基于流域内长系列水文资料,采用GIS空间插值、数理统计法分析2023年流域雨水情势,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枯水重现期对2023年旱情进行诊断。结果表明:2023年滇池流域发生空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干旱事件;河道径流出现汛期反枯和提前进入枯水的现象,4—7月份、9—12月份各径流断面均出现100 a或超百年一遇枯水,造成区域工程蓄水、城乡供用水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提高滇池流域抗旱减灾的能力,提出了5个方面的建议:建立健全干旱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加快滇中调水和抗旱保供水小型水源工程建设、严格水资源管理和科学调度水资源、加强区域雨洪资源化利用研究、开展滇池动态控制水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情诊断 长系列水文资料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干旱强度 枯水重现期 滇池流域 抗旱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樱桃休眠期冻害预防及减灾措施
6
作者 张琪静 赵珺泽 +4 位作者 罗超 才丰 艾佳音 何明莉 陈瑶 《北方果树》 2025年第1期37-39,共3页
甜樱桃休眠期冻害对露地甜樱桃树体安全越冬影响较大,不仅影响翌年产量,同时影响移栽成活率。本文介绍了休眠期甜樱桃树体冻害特征,并从选址、设置风障、肥水管理、砧木品种、培土覆盖、防冻水等方面提出防范技术,从发芽前浇水、推迟修... 甜樱桃休眠期冻害对露地甜樱桃树体安全越冬影响较大,不仅影响翌年产量,同时影响移栽成活率。本文介绍了休眠期甜樱桃树体冻害特征,并从选址、设置风障、肥水管理、砧木品种、培土覆盖、防冻水等方面提出防范技术,从发芽前浇水、推迟修剪、疏花疏果、加强营养、病虫害防控等方面提出减灾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樱桃 冻害 耐低温 产区影响 减灾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大棚对浙南地区无核荔枝防冻减灾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李发勇 刘冬峰 +3 位作者 赵泉 宋洋 陈依宁 范则信 《中国热带农业》 2025年第2期40-47,共8页
为了明确不同设施大棚对浙南地区无核荔枝防冻减灾的效果,试验设置3种处理,分别为大棚双顶膜(大棚D)、简易大棚(大棚P)和露天栽培(CK),跟踪调查温湿度、冻害率、冻害等级和成花坐果株率。结果表明设施大棚对浙南地区无核荔枝有明显的防... 为了明确不同设施大棚对浙南地区无核荔枝防冻减灾的效果,试验设置3种处理,分别为大棚双顶膜(大棚D)、简易大棚(大棚P)和露天栽培(CK),跟踪调查温湿度、冻害率、冻害等级和成花坐果株率。结果表明设施大棚对浙南地区无核荔枝有明显的防冻减灾效果,2024年1月至2024年3月月平均温度大棚D显著高于CK,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月平均湿度大棚D显著高于CK;2024年1月,大棚P月平均温度显著高于CK;寒潮低温天气期间,最低温度大棚D(1.5℃)>大棚P(-2.8℃)>CK(-3.1℃),0℃以下低温持续时间大棚D<大棚P<CK,冻害率大棚D(0)<大棚P(43.50%)<CK(94.40%),冻害指数大棚D(0)<大棚P(0.12)<CK(0.23);成花株率大棚D(96.0%)>大棚P(56.8%)>CK(0),坐果株率大棚D(91.4%)>大棚P(38.9%)>CK(0)。综合考虑设施大棚对无核荔枝的防冻减灾效果,建议浙南地区无核荔枝生产采用大棚D。研究结果为政府部门、种植企业和种植户提供浙南无核荔枝设施化栽培可操作的范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核荔枝 设施大棚 防冻减灾 冻害率 冻害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灾减灾视角下社区韧性评估与治理 被引量:2
8
作者 孙莹 李小水 +2 位作者 王德运 吕新彪 郭海湘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社区是城市防灾减灾的最基本单元,建立社区复原力,提升社区韧性是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关键举措。文中以武汉市江岸区为例,对社区韧性展开评估。首先,将社区韧性与防灾减灾能力相结合,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和组织4个维度出发,选取能够... 社区是城市防灾减灾的最基本单元,建立社区复原力,提升社区韧性是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关键举措。文中以武汉市江岸区为例,对社区韧性展开评估。首先,将社区韧性与防灾减灾能力相结合,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和组织4个维度出发,选取能够反映社区财政投入、物资储备、公众避险、自救互救、医疗保障、转移安置、隐患排查和风险管理8项减灾能力的25个指标构建评估体系。其次,考虑到指标权重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分别采用AHP-TOPSIS、熵权-TOPSIS以及组合赋权-TOPSIS这3种评估模型对辖区内147个社区的韧性进行评估,并从评估趋势、等级划分和排名情况等方面对比分析不同模型的差异。然后,选取区分度更大、可解释性更强的组合赋权-TOPSIS模型对不同韧性维度进行细粒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整体韧性较强,基础设施和组织韧性相对较弱;在空间分布上,社区密集区域韧性等级高于社区分散区域,城市中心区域韧性等级高于边缘区域。最后,基于不同维度的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的社区韧性治理建议,包括推动社区多元共治、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共融共享以及构建数字化、智慧化社区等,为基层应急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韧性 减灾能力 组合赋权 差异分析 韧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城市洪涝灾害成因综合解析——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仉文岗 王云浩 +2 位作者 胡庆芳 孙伟鑫 金君良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强态势,变化环境下洪涝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重庆是中国西部超大城市和成渝城市群“双核”之一,主城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受上游江河来水和三峡库区回水的双重影响,洪涝灾害风险突出...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强态势,变化环境下洪涝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重庆是中国西部超大城市和成渝城市群“双核”之一,主城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受上游江河来水和三峡库区回水的双重影响,洪涝灾害风险突出。以重庆市历年洪涝灾害事件为基础,梳理重庆市防涝减灾现状,分析水文、地理、地形、城市化、气象等因素对重庆市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影响,结合这些洪涝灾害致灾因子进一步对重庆市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进行分析,提出针对重庆中心城区洪涝治理的对策建议。分析发现:重庆市洪涝灾害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地城市的地形条件决定了重庆防洪治涝的艰巨性;重庆市河流纵横,山高谷深,完全具备发生洪涝灾害的孕灾条件;应充分考虑气象水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根据三峡水库等建成后的洪涝灾害特征和城区防洪防涝能力现状,及时优化城市洪涝灾害防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灾害 洪涝灾害 防灾减灾 防洪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隧道群精细化勘察及减灾选线
10
作者 周航 陈明浩 +5 位作者 张广泽 陶玉敬 宋章 袁传保 刘瑶 鲁金林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4,共7页
研究目的:龙门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板块边界,地处川西北三角形断块区的接合部,区域构造作用强烈,工程地质条件极其特殊复杂,地质灾害频发,隧道勘察设计及施工难度极大。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制约龙门山构造带地区隧道建设的重大工程地... 研究目的:龙门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板块边界,地处川西北三角形断块区的接合部,区域构造作用强烈,工程地质条件极其特殊复杂,地质灾害频发,隧道勘察设计及施工难度极大。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制约龙门山构造带地区隧道建设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总结隧道典型地质灾害特征,并提出艰险山区铁路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选线原则。研究结论:(1)龙门山构造带隧道群地区构造作用强烈,工程地质条件极特殊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具有“四极三高五复杂”的特点,隧址区主要地质灾害为高烈度地震活动断裂带、“滑崩流”、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高地温热害、岩溶及岩溶水、高瓦斯及硫化氢有害气体等;(2)基于“天空地井试信”平台技术,创建了川西北山区“四极三高五复杂”地质环境背景下时速200 km高标准铁路的综合勘察技术体系,提高了艰险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勘察水平及精度;(3)针对龙门山构造带隧道群地区典型地质灾害,总结了基于外生不良地质分区、内生不良地质分级的减灾选线策略和方法,构建了复杂山区铁路隧道不良地质选线关键技术体系;(4)本研究成果可为艰险山区复杂隧道精细勘察及减灾选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带 复杂山区 隧道群 典型地质灾害 精细化勘察 减灾选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围岩能量系统协同演化与韧性调控减冲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11
作者 张帅 来兴平 +2 位作者 曹建涛 辛畅 张文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4-192,共9页
目前以能量转换为理论基础的冲击地压形成机理被众多学者所广泛接受。通过研究不同改性调控措施能量演化全过程响应规律,可为针对性研究调控减冲机理,进而提出适配调控方法提供有效途径。首先构建室内试验与现场围岩跨尺度关联全过程能... 目前以能量转换为理论基础的冲击地压形成机理被众多学者所广泛接受。通过研究不同改性调控措施能量演化全过程响应规律,可为针对性研究调控减冲机理,进而提出适配调控方法提供有效途径。首先构建室内试验与现场围岩跨尺度关联全过程能量演化理论基础。其次,结合现场常用的注水软化与钻孔卸压防治方法,遵循工程简化逻辑并过渡到实验室层面,揭示调控联动响应机制。最后,考虑煤岩自身能量演化规律与能量调控系统的协同性,引入韧性理念建立能量调控减冲新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承载试样应力应变曲线与能量演化曲线具有显著共性特征,均经历了初始压实、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屈服破坏和破坏后期5个阶段;且注水卸压和钻孔卸压均能显著影响试样力学参数,自然状态和饱水状态试样相较于完全干燥状态试样,注水平均峰值强度分别降低28.7%和34.4%,平均峰值应变分别降低了21.5%和19.0%;小孔径和大孔径试样相较于自然完整状态试样,钻孔平均峰值强度分别降低13.1%和24.8%,平均峰值应变分别减小了5.0%和增大了226.1%。②采动围岩能量系统可视为以荷载(应力)与结构(应变)为协同变量的整体系统,其在采动过程中的演化遵循能量守恒规律,深部煤岩体失稳灾变实质上是系统能量演化失衡的结果。③明确了冲击地压灾变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并针对不同调控措施的能量响应差异,提出了自适应能量调控策略。构建的“四因素”能量调控评估模型和韧性调控体系,可有效实现围岩能量的可控转化,为韧性型冲击地压防治工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围岩 能量系统 协同演化 韧性调控 减灾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科学气象气候类虚拟仿真实验开发与思考——以“热带气旋及灾害应对”为例
12
作者 程健 张益菡 +3 位作者 方建 程波 陈实 谢双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0,共6页
为满足气象与气候学实验在多尺度时空过程理解和综合场景分析等方面的需求,提出基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热带气旋及灾害应对”是气象气候类实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实验目标和内容构成,设计了3个模块... 为满足气象与气候学实验在多尺度时空过程理解和综合场景分析等方面的需求,提出基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热带气旋及灾害应对”是气象气候类实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实验目标和内容构成,设计了3个模块和8个场景的实验内容,构建实验交互和考核体系。针对实际建设和应用中存在问题,提出搭建以评促改的虚拟实验完善机制等建议。实验强化了学生对热带气旋基础知识理解,提升极端灾害认知与防范能力。这有助于高等地理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地理创新拔尖人才以及优化气象气候类实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验 地理科学 气象气候实验 热带气旋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和20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综合减灾能力评价及时空特征分析
13
作者 李雨竹 张欣然 徐伟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2,共6页
中国是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定量评估其综合减灾能力对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和行业部门数据,构建了中国地级行政单元减灾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估了2... 中国是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定量评估其综合减灾能力对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和行业部门数据,构建了中国地级行政单元减灾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估了2010年和2020年中国337个地级行政区综合减灾能力,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及主要贡献因素和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和20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综合减灾能力呈现东部较强、西部较弱的空间格局;东部地区为综合减灾能力热点区;这些主要贡献因素包括人口城镇化率、老年人口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GDP、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减灾能力 指标体系 因子分析 时空特征 中国地级行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防灾减灾的沿海城市规划韧性响应——以上海市雨热灾害复合风险为例
14
作者 薄茗洋 戴代新 廖晚迪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0-88,共9页
【目标】传统防灾减灾规划通常将暴雨和热浪视为独立风险,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雨热灾害复合风险。生态防灾减灾(ecosystem-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Eco-DRR)理论具有协同应对此类复合风险的潜力,但目前国内相关规划实践仍显不足... 【目标】传统防灾减灾规划通常将暴雨和热浪视为独立风险,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雨热灾害复合风险。生态防灾减灾(ecosystem-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Eco-DRR)理论具有协同应对此类复合风险的潜力,但目前国内相关规划实践仍显不足。【方法】以上海市为例,基于Eco-DRR理论构建应对雨热灾害复合风险的防灾减灾规划框架:1)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开展雨热灾害复合风险评估;2)建立“复合风险评估—规划目标制定—支撑体系完善—空间格局优化—分级管控实施”层层递进的传导路径,通过将“+防灾”理念融入生态空间规划,以及将“+生态”理念嵌入综合防灾规划,实现专项规划横向协同与韧性响应。【结果】上海市雨热灾害复合风险呈现“中心集中,边缘分散,局部汇聚”的分布特征,基于Eco-DRR的防灾减灾规划框架可完善现有规划的支撑体系、空间格局和管控模式,推动Eco-DRR理论融入国土空间防灾减灾规划体系。【结论】提出的防灾减灾规划框架具有可拓展性,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应对气候灾害复合风险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韧性 气候复合灾害 防灾减灾规划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生态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量时期沿海城市避难场所的用途管制探索——基于土地发展权视角
15
作者 马程伟 文超祥 师子乾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5,共9页
存量时代的沿海城市面临经济转型与灾害治理的双重挑战,避难场所作为韧性建设的核心要素,其用途管制囿于市场介入不足而难以应对存量更新的现实诉求。回溯了沿海城市避难场所的建设历程和演进特征,揭示其用途管制需求由“平面应急”转... 存量时代的沿海城市面临经济转型与灾害治理的双重挑战,避难场所作为韧性建设的核心要素,其用途管制囿于市场介入不足而难以应对存量更新的现实诉求。回溯了沿海城市避难场所的建设历程和演进特征,揭示其用途管制需求由“平面应急”转向“立体响应”的客观规律。通过剖析现阶段避难场所面临空间效益挖潜不足、政府单一建设乏力、规划模式无法适应等问题及原因,提出基于“多元权益再配置”的用途管制改革思路。进一步从土地发展权的内涵特征出发,建构了避难场所用途管制的基础框架,包括:主体确权、路径配置、策略修正。在此基础上,综合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利益的权衡,制定了基于正负清单引导的空间“约束”与“激励”模式,并提出智慧化防灾赋能路径,从而促进沿海城市避难场所的可持续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城市 避难场所更新 用途管制 土地发展权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框架下传统知识的议题研究
16
作者 吴晞然 刘威 尹仑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4-228,共5页
在全球灾害风险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传统知识因其低成本、高效益及在灾害预警与社区韧性增强中的独特优势,逐渐成为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框架的核心议题。该文通过系统分析联合国相关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及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的... 在全球灾害风险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传统知识因其低成本、高效益及在灾害预警与社区韧性增强中的独特优势,逐渐成为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框架的核心议题。该文通过系统分析联合国相关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及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的应用文件,探讨了传统知识在社区减灾中的应用效果、实践案例和必要性,揭示了传统知识在国际减灾战略中的角色演变。结合国际与本土案例,提出五条参与式减灾策略:(1)构建传统知识动态记录机制;(2)强化女性在传统知识传承中的枢纽作用;(3)考虑传统知识的特殊性和适用性;(4)推动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新;(5)将传统知识纳入国家减灾政策体系。这些策略旨在深化对传统知识的理解,并期望将其应用于减少灾害风险的策略与行动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框架 传统知识 灾害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演进逻辑与国际比较研究
17
作者 孔锋 孙慧颖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211,共9页
该文构建了“理念—目标—过程—工具”分析框架,运用文本比较法探究了中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演进特征、逻辑与发展进路。结果发现:(1)演进特征表现为治理理念从传统应急思维向现代风险治理思维转型,治理目标以风险防控为核心提升... 该文构建了“理念—目标—过程—工具”分析框架,运用文本比较法探究了中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演进特征、逻辑与发展进路。结果发现:(1)演进特征表现为治理理念从传统应急思维向现代风险治理思维转型,治理目标以风险防控为核心提升治理体系效能与社会韧性,治理过程呈现以灾前预防为核心的全过程综合防御,治理工具随风险情境与治理需求的变化而动态调整。(2)演进逻辑呈现为基于外部情境响应的动态调适、内部治理需求的价值选择、内外驱动下的耦合机制三方驱动。(3)通过梳理国内外防灾减灾规划,发现仙台减灾框架对中国防灾减灾工作具引导价值,尤其在风险理解、治理体系建设、韧性投资、应急准备与恢复方面。完善中国防灾减灾规划需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理念,注重多元目标的统筹平衡,加强全过程的韧性建设,增强治理工具的协调性和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减灾救灾 国家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规划历程 演进逻辑 国际比较 仙台减灾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状态降维的快速强化学习电力网络系统控制
18
作者 童涛 陈海宾 +2 位作者 甄昊涵 沈华 林文浩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1,共10页
为了避免大规模电力网络系统控制的维数灾,提升其可控性,提出一种基于状态降维的快速强化学习方法。通过投影矩阵投影测量状态来构造压缩状态向量,捕获开环网络模型的主要可控子空间,从而利用网络可控性的低秩属性避免了维数灾难;提出... 为了避免大规模电力网络系统控制的维数灾,提升其可控性,提出一种基于状态降维的快速强化学习方法。通过投影矩阵投影测量状态来构造压缩状态向量,捕获开环网络模型的主要可控子空间,从而利用网络可控性的低秩属性避免了维数灾难;提出降维状态深度学习控制器,从而使结果成本接近最优LQR成本。通过一致性网络系统和IEEE广域控制实验结果,验证了提出的方法能够显著加快学习时间,同时保证了较好的优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降维 强化学习 网络系统 维数灾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厚硬岩层定向水力压裂弱化减灾机理及效果检验分析
19
作者 张帝 韩刚 +4 位作者 刘虎 解嘉豪 郝晓琦 段玉清 蒋启鹏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88,共9页
为了给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采用了理论分析、现场实测、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深部厚硬岩层定向水力压裂的弱化减灾机理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理论分析,发现压裂层位厚硬岩体不同破裂形式,均能减小厚硬岩层的破断步距,有效... 为了给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采用了理论分析、现场实测、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深部厚硬岩层定向水力压裂的弱化减灾机理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理论分析,发现压裂层位厚硬岩体不同破裂形式,均能减小厚硬岩层的破断步距,有效破坏大能量事件的发生条件。通过现场钻孔窥视,观测到水力压裂后的目标岩层发育了多种不同形态的裂隙,目标岩层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对比分析未压裂区与压裂区微震频次及能量分布,发现压裂区大能量微震事件(>10000 J)数量为1次,相较于未压裂区的大能量微震事件个数(44次)减少了97.7%。压裂区能量峰值相较于压裂前降低了2个数量级。研究成果充分证明,定向水力压裂在厚硬岩层弱化减灾方面发挥着极其显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岩层 水力压裂 冲击地压 减灾机理 效果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雨洪模型应用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葛云鹏 施益军 +3 位作者 徐丽华 冯矛 翟炜 汤俊卿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38,共7页
尽管城市雨洪模型在防洪减灾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但少有研究从模型的应用需求视角进行总结。该文基于灾害风险全生命周期视角,详细梳理了雨洪模型在灾前预防、灾时响应、灾后恢复三大阶段六类应用场景中的研究内容、重点和方法,并归纳了... 尽管城市雨洪模型在防洪减灾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但少有研究从模型的应用需求视角进行总结。该文基于灾害风险全生命周期视角,详细梳理了雨洪模型在灾前预防、灾时响应、灾后恢复三大阶段六类应用场景中的研究内容、重点和方法,并归纳了模型在各应用场景中的差异和内在联系。虽然不同应用场景对于数据和模型功能的需求各异,但雨洪模型在三个阶段的应用呈现出风险认知的连续递进性和治理措施的紧密衔接性。最后,文章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完善基础数据库、推动模型耦合与集成化、促进跨学科融合及各应用场景协同合作,以期为城市防洪减灾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雨洪模型 城市洪涝 防洪减灾 应用场景 技术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