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9篇文章
< 1 2 1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tudies of Wind Speed Fields in Front of Forest Fire Fronts
1
作者 崔文彬 乔启宇 何龙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1年第2期39-43,共5页
In the study a fire and fire environment model is set up and by using PHEONICS software 3 cases of surface fire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fit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well generally. The simulation reveals that (1) Th... In the study a fire and fire environment model is set up and by using PHEONICS software 3 cases of surface fire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fit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well generally. The simulation reveals that (1) The wind speed fields in front of fire front generally can be divided into 3 zones and there is always an eddy immediately at the corner between just in front of the fire and the ground. (2) The shape and dimension of the division of the 3 zones is mainly decided by slope angle and ambient wind speed given fire line intensity. (3) There exits an upwind zone in front of fire front. Ambient wind speeds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magnitude of the upwind speed when slope angle is 0. But when the slope angle is negative, the upwind is apparently strong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fire surface fire numerical simulation wind spe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photovoltaic panel electric field on the wind speed required for dust removal from the panels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兴财 王娟 +1 位作者 刘滢格 马鑫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296-303,共8页
Methods to remove dust deposits by high-speed airflow have significant potential applications,with optimal design of flow velocity being the core technology.In this paper,we discuss the wind speed required for particl... Methods to remove dust deposits by high-speed airflow have significant potential applications,with optimal design of flow velocity being the core technology.In this paper,we discuss the wind speed required for particle removal from photovoltaic(PV)panels by compressed air by analyzing the force exerted on the dust deposited on inclined photovoltaic panels,which also included different electrification mechanisms of dust while it is in contact with the PV pane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the particle charging mechanism in the electric field generated by the PV panel is greatly smaller than the effect of the Van der Waals force and gravity,but the effect of the particle charged by the contact electrification mechanism in the electrostatic field is very pronounced.The wind speed required for dust removal from the PV panel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PV panel electric field,so we suggest that the nighttime,when the PV electric field is relatively small,would be more appropriate time for dust removal.The above results are of great scientific importance for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dust distribution law and for achieving scientific removal of dust on PV pan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dust removal electrostatic force required wind speed contact electr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风下大跨拱桥变形对高速列车行车平稳性的影响机理
3
作者 李小珍 周彦希 王铭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为探求侧风下的拱桥变形对列车平稳性的作用机理,通过风-车-桥耦合系统得到跨中横、竖向位移,分析不同风速、车速下的列车行车平稳性,量化桥梁变形对风-车-桥系统中列车横、竖向加速度的贡献;结合车体加速度响应的敏感波长及桥梁变形的... 为探求侧风下的拱桥变形对列车平稳性的作用机理,通过风-车-桥耦合系统得到跨中横、竖向位移,分析不同风速、车速下的列车行车平稳性,量化桥梁变形对风-车-桥系统中列车横、竖向加速度的贡献;结合车体加速度响应的敏感波长及桥梁变形的时频特性,分析桥梁变形对行车平稳性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桥梁竖向位移差异较横向位移差异较小,且主要位移由车致桥梁变形产生,最大幅值达到了-9.2mm;在列车及风荷载作用下,桥梁横向及竖向位移较为显著,但其对列车平稳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界墩位置处,约为其余位置响应的4倍;除交界墩区域,桥上列车的行车平稳性主要由风致列车振动及轨道不平顺决定;车体横向及竖向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分布与轨道不平顺的波长密切相关,其对应的敏感波长区间均小于120m;车体横向及竖向加速度主要受车辆荷载作用引起的桥梁变形影响,而风荷载引起的桥梁变形主要分布于主跨范围内,波长大于120m,因而未对列车车体加速度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行车平稳性 桥梁变形 风荷载 风-车-桥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U过程和Vine-Copula的多风电场短期风速预测
4
作者 王东风 张博洋 +1 位作者 李青博 黄宇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9-538,共10页
针对风电场各风电机组风速间复杂的时空相关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Ornstein-Uhlenbeck,OU)过程与Vine-Copula建模的多风电场短期风速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风速的物理特性,研究风速与湍流强度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各季节风速的不同分布... 针对风电场各风电机组风速间复杂的时空相关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Ornstein-Uhlenbeck,OU)过程与Vine-Copula建模的多风电场短期风速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风速的物理特性,研究风速与湍流强度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各季节风速的不同分布确立其相应的OU随机过程实现风速模拟;然后,通过构建Vine-Copula模型对风电场内多风电机组风速相关性进行分析;最后,将模拟值归一化处理后代入Vine-Copula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实现各风电机组的短期风速预测。应用OU随机过程,可为准确的风速预测奠定基础;通过Vine-Copula建模,可解决风速空间相关性问题。以中国北方某电场风电机组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在单步和多步预测中,所提方法的均方根误差RMSE相较于传统方法分别降低了2.68%、9.94%、23.79%、32.10%,提高了风速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 风电机组 风速 预测 随机过程 Vine-Copula 奥恩斯坦-乌伦贝克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送风方式对地铁隧道导洞台阶法施工锚喷作业粉尘影响
5
作者 赵江平 杜育凯 张浩 《暖通空调》 2025年第1期125-132,共8页
为了有效控制地铁隧道导洞台阶法施工锚喷作业时高浓度粉尘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本研究采用现场采样、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风管安装位置、送风口到掌子面距离、风管风速对粉尘扩散的影响,研究了作业人员呼吸区粉尘浓度的动态变化,以... 为了有效控制地铁隧道导洞台阶法施工锚喷作业时高浓度粉尘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本研究采用现场采样、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风管安装位置、送风口到掌子面距离、风管风速对粉尘扩散的影响,研究了作业人员呼吸区粉尘浓度的动态变化,以确定最佳通风方案。结果表明:现场高浓度粉尘是由于隧道内部存在逆流现象,粉尘聚集于下台阶前侧,作业人员平均粉尘接触质量浓度超过500 mg/m^(3),当送风口与掌子面距离增大到20 m时,粉尘质量浓度降低150 mg/m^(3),若风管风速增大到15 m/s,局部降尘率达到50%以上;风管位于底拱处,风速增大至15 m/s,局部降尘率可达51.92%,可获得最佳抑尘性能;此外,现场需采取个体防护和环境净化除尘措施来减少粉尘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施工 通风除尘 粉尘 扩散规律 风管位置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混合深度学习算法的时空风速预测
6
作者 贵向泉 孟攀龙 +2 位作者 孙林花 秦三杰 刘靖红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8-678,共11页
风速预测的准确性始终不理想,为解决风速复杂的时空相关性和非线性问题,提出一种新颖的混合深度学习模型。首先,采用二次分解法将输入序列分解为具有不同频率振动模式的模态分量(IMF);使用图卷积神经网络(GCN)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 风速预测的准确性始终不理想,为解决风速复杂的时空相关性和非线性问题,提出一种新颖的混合深度学习模型。首先,采用二次分解法将输入序列分解为具有不同频率振动模式的模态分量(IMF);使用图卷积神经网络(GCN)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来预测高频分量;使用自适应图时空Transformer网络(ASTTN)来预测低频分量,以充分考虑输入序列的时空相关性。最后将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合并叠加,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将该模型应用于甘肃省某风电场进行风速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混合深度学习模型能有效提高风速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预测 深度学习 图卷积神经网络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自适应图时空Trans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高速列车风阻制动装置气动特性及制动性能研究
7
作者 王红 谢红太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6,共9页
为实现高速列车风阻制动系统在高速运行或紧急制动阶段,满足双向多模式多级选择制动,同时具备优良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以设计速度为400 km/h的高速动车组为参考,提出“窗形”风阻制动装置及其改进型设计方案,并进行气动分析与制动性能研... 为实现高速列车风阻制动系统在高速运行或紧急制动阶段,满足双向多模式多级选择制动,同时具备优良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以设计速度为400 km/h的高速动车组为参考,提出“窗形”风阻制动装置及其改进型设计方案,并进行气动分析与制动性能研究。以改进型“窗形”风阻制动装置前后两排风阻制动板纵向中间补偿板有效长度为变量,建立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当中间补偿板有效长度增加至1.75 m制动工作时,双排风阻制动板整体产生的气动阻力约为4.37 kN,气动阻力系数为1.08,附加气动升力约为0 kN,阻力贡献与单排风阻制动板产生的制动力基本相当,前排对后排的直接干涉系数为临界值1;当中间补偿板有效长度为2 m时,计算风阻制动板纵向对称面内距离外围轮廓100 mm处空间范围的声压级达102.20 dBA,对应声功率为2.82×10^(-2)W/m^(3);当每节车辆均布1组改进型“窗形”风阻制动装置时,其所能提供的有效风阻制动力为28.7 kN,风阻瞬时减速度为0.0674 m/s^(2),为列车紧急制动减速度的13%,同时大于1级常用制动减速度,阻力贡献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空气动力学 风阻制动装置 气动特性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HRAE规定的月气候设计参数确定方法的研究
8
作者 张云云 高建 +1 位作者 杨亭 谢波 《建筑节能(中英文)》 2025年第1期76-81,共6页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是负荷计算的重要基础数据,其核心在于选取合适的不保证时间和室外气象数据统计期。国内规范规定的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的值存在参数类型单一、不保证率单一、统计的天气数据不精确和参数之间的耦合性差等问题。基于美国...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是负荷计算的重要基础数据,其核心在于选取合适的不保证时间和室外气象数据统计期。国内规范规定的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的值存在参数类型单一、不保证率单一、统计的天气数据不精确和参数之间的耦合性差等问题。基于美国航空航天局提供的上海地区2002-2021年实时温度数据,解析ASHRAE规定的室外月设计计算参数,填补了国内对于月气候设计参数的空白。研究发现:上海1月累年平均温度最低,7月和8月的温度相近且全年最高,6月平均降水量最多,12月平均降水量最少;国内规范规定的上海地区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湿球温度和制冷度日数数值较ASHRAE规定的高,空调设备长期工作在轻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降水量 风速 日平均温度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垂直风廓线的机器学习风速订正模型
9
作者 张流杰 王强 +5 位作者 明轩萱 杨树林 叶时彤 王凯 罗坤 樊建人 《能源工程》 2025年第1期48-54,共7页
研究提出了一种在风速垂直分布规律约束下训练得到机器学习风速订正的方法(耦合模型)以提高模型泛化性能。试验中的机器学习模型采用CNN_LSTM模型,风速垂直分布规律指一段时间各高度的时均风速满足指数分布规律,通过物理与数据结合的方... 研究提出了一种在风速垂直分布规律约束下训练得到机器学习风速订正的方法(耦合模型)以提高模型泛化性能。试验中的机器学习模型采用CNN_LSTM模型,风速垂直分布规律指一段时间各高度的时均风速满足指数分布规律,通过物理与数据结合的方法提升订正效果。研究表明,以测风数据为基准,耦合模型订正结果更接近测风数据,较WRF模拟风速在试验中均方根误差最高可降低1.74m/s,较CNN_LSTM订正模型均方根误差最高可再降低0.46m/s,两种不同的订正方法可将相关系数由0.65左右提升到0.9左右,其中耦合模型相关系数能够提升到0.92左右。本研究提出的通过在机器学习模型训练中耦合风速垂直分布规律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订正模型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订正 机器学习 垂直风廓线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代表年风速计算方法研究
10
作者 王远坤 冯钰栋 马惠群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7,共7页
以长系列再分析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提出一种基于Copula函数的代表年风速计算方法。采用威布尔分布计算测风年测风塔和气象站风速的概率边缘分布,利用Gumbel-Hougaard Copula函数对测风塔和气象站风速边缘分布进行联结,以条件分布计算测... 以长系列再分析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提出一种基于Copula函数的代表年风速计算方法。采用威布尔分布计算测风年测风塔和气象站风速的概率边缘分布,利用Gumbel-Hougaard Copula函数对测风塔和气象站风速边缘分布进行联结,以条件分布计算测风年和代表年风速之间的差值,以推求代表年风速,并与规范推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气象站和测风塔年风速相关性优劣,Copula方法代表年风速计算结果精度均优于规范方法,为风电场资源评价中代表年风速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威布尔分布 风电 COPULA 条件分布 代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100m高度风速短期预报订正方法
11
作者 高金兵 曹润东 +2 位作者 于廷照 姚锦烽 申彦波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7,共7页
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先格点订正区域误差、后站点订正局地误差的100 m高度风速短期预报订正方法。首先,基于100 m高度风速格点实况资料,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数值天气预报进行格点订正;然后,基于测风塔100 m高度风速观测资料,采用随机... 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先格点订正区域误差、后站点订正局地误差的100 m高度风速短期预报订正方法。首先,基于100 m高度风速格点实况资料,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数值天气预报进行格点订正;然后,基于测风塔100 m高度风速观测资料,采用随机森林集成预报订正方法对站点风速预报进行订正;最后,选用内蒙古中部某站点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订正前未来84小时风速预报均方根误差(RMSE)为4.25 m/s,格点订正后RMSE降至3.16~3.79 m/s,站点集成订正后RMSE降至2.81 m/s。格点订正后预报误差明显降低,站点集成订正后误差进一步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0m高度风速预报 预报订正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集成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壁截锥壳静气动弹性响应分岔研究
12
作者 石乔木 石先杰 +1 位作者 李鹏 张德春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9,I0001,共10页
为探究薄壳结构的气动弹性失稳问题,设计和完成了低速轴向气流中薄壁截锥壳结构的静气动弹性响应风洞实验。实验中观测到截锥壳出现了显著的非线性响应行为:随着风速的连续变化,结构呈现典型的5瓣式小幅变形向4瓣式大幅变形的突跳现象... 为探究薄壳结构的气动弹性失稳问题,设计和完成了低速轴向气流中薄壁截锥壳结构的静气动弹性响应风洞实验。实验中观测到截锥壳出现了显著的非线性响应行为:随着风速的连续变化,结构呈现典型的5瓣式小幅变形向4瓣式大幅变形的突跳现象。为揭示系统出现这种非线性响应的分岔机理,基于非线性壳体变形理论,提出了截锥壳稳态气动力的简化计算模型,计算和重现了系统响应分岔过程,准确捕捉到了分岔的临界风速。结果表明,考虑结构非线性时,系统响应分岔的临界风速(非线性失稳风速)低于线性系统的失稳临界风速;系统在升、降速阶段会呈现不同的响应路径,具有复杂的全局分岔行为,这本质上是轴向稳态气流“冲击”壳体所诱发的结构非线性屈曲问题。本文研究为薄壁结构的气动弹性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轴向气流 薄壁截锥壳 响应分岔 非线性屈曲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设备舱风-雪流试验可复现性探究及防积雪优化
13
作者 商雯斐 高广军 +1 位作者 汤鑫 姜琛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7,共7页
为探究风-雪两相流风洞试验对高寒高速列车设备舱内雪粒进入与堆积现象的可复现性和增加滤网密度对设备舱防积雪性能的影响,基于某冰雪风洞试验台对某典型高寒高速列车全尺寸设备舱模型内进雪、积雪进行复现与对比试验研究。复现试验监... 为探究风-雪两相流风洞试验对高寒高速列车设备舱内雪粒进入与堆积现象的可复现性和增加滤网密度对设备舱防积雪性能的影响,基于某冰雪风洞试验台对某典型高寒高速列车全尺寸设备舱模型内进雪、积雪进行复现与对比试验研究。复现试验监控裙板进气格栅处的雪粒子流入及底板表面积雪情况,并与实车情况进行对比。对比试验采集了设备舱进气格栅、转向架牵引电机通风机处的气流流速及设备舱内的积雪分布与质量。试验结果表明:风-雪两相流风洞试验可以良好再现设备舱裙板处雪粒的进入,雪粒在舱内的自然下沉与堆积,积雪层随试验时长增加不断增厚,有效复现全尺寸设备舱内积雪情况;滤网密度增加对设备舱进气格栅及舱内通风机进、出风口处的气流流速影响较小,夏季高温条件下的设备正常进风无影响;在风-雪环境下,滤网密度增加有效缩短进入设备舱的雪粒子纵深迁移运动距离,对雪粒子入舱阻滞作用显著。高密度滤网可降低舱内迎风侧平均积雪厚度55.1%,舱内总积雪量减少66.3%。对裙板格栅滤网进行加密可有效提升设备舱防进雪性能,减少相关设备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的故障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设备舱 全尺寸模型 冰雪风洞 防积雪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SD-WTSSA-DELM模型的铁路沿线短期风速预测方法
14
作者 尼比江·艾力 张林鍹 +5 位作者 李奕超 景雨啸 高金山 王渊 谢明浩 罗晓龙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3-556,共14页
我国西北地区铁路沿线风速较强且存在非平稳性和波动性,导致风速预测精确度不高、模型泛化性差。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AMSD-WTSSA-DELM的组合预测模型。首先,利用高度非平稳的原始风速序列、分量的长期相关表现、分量所包含的潜在模式及... 我国西北地区铁路沿线风速较强且存在非平稳性和波动性,导致风速预测精确度不高、模型泛化性差。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AMSD-WTSSA-DELM的组合预测模型。首先,利用高度非平稳的原始风速序列、分量的长期相关表现、分量所包含的潜在模式及趋势和周期性等内在信息,进行每步分解处理,分别建立分解条件以及自适应更新阈值;为避免过度分解加入自适应重构方法,分解至无高复杂度分量为止,从而实现适应性较强的自适应多步分解。其次,提出WTSSA算法,即通过在麻雀搜索算法(SSA)中融入混沌映射、自适应权重和自适应t分布扰动策略,提升SSA全局搜索和局部探索能力,加快收敛速度,并通过测试函数验证WTSSA算法的卓越性。然后针对AMSD输出的各分量,分别建立由WTSSA优化权重和偏置的深度极限学习机(DELM)模型。最后汇总所有分量的预测数据,合成最终的预测输出。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在2组实际铁路沿线风速数据预测性能上提升效果明显,以第1组实验数据为例,本文方法与DELM相比,平均绝对误差(E_(mae))和均方根误差(E_(rmse))分别降低90.32%和82.25%,决定系数(R^(2))提升43.00%。综上所述,研究成果有效克服了风速的非线性特征导致的时迟问题,具有高泛化性能,能够预测短期风速变化,从而帮助铁路系统做出更有效的安全决策,为列车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风速预测 自适应多步分解 深度极限学习机 改进麻雀搜索算法 铁路沿线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S变换的多变量非平稳风速高精度模拟
15
作者 陆炳文 罗锞兴 +1 位作者 曹黎媛 李春祥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8-555,共8页
提出基于广义S变换(GST)的多变量非平稳风速高精度模拟方法。为获得更清晰的时频分辨率,首先进行了窗函数参数研究。随后,使用粒子群优化(PSO)方法对GST窗函数参数进行寻优。使用优化的GST时频谱进行模拟,获得高精度多变量非平稳风速模... 提出基于广义S变换(GST)的多变量非平稳风速高精度模拟方法。为获得更清晰的时频分辨率,首先进行了窗函数参数研究。随后,使用粒子群优化(PSO)方法对GST窗函数参数进行寻优。使用优化的GST时频谱进行模拟,获得高精度多变量非平稳风速模拟样本。最后,通过数值试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非平稳风速 广义S变换 数值模拟 粒子群优化 高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屏障端部缓冲结构对列车动力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陶玮 娄平 孙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9-522,共14页
为解决高速列车进入或者离开桥梁风屏障区域时,列车运行环境的快速切换导致其气动荷载发生突变从而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的问题,提出2种在桥梁风屏障端部设置的缓冲结构:透风率渐变式缓冲结构和高度渐变式缓冲结构。缓冲结构... 为解决高速列车进入或者离开桥梁风屏障区域时,列车运行环境的快速切换导致其气动荷载发生突变从而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的问题,提出2种在桥梁风屏障端部设置的缓冲结构:透风率渐变式缓冲结构和高度渐变式缓冲结构。缓冲结构能实现高速列车在桥梁风屏障内部和外部区域的平稳过渡。基于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方法,建立曲线式风屏障-高速列车-桥梁系统以及2种缓冲结构的CFD模型,对比研究2种缓冲结构对风屏障引起的高速列车气动荷载突变程度的减缓效果。在此基础上,建立车-轨-桥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并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NIVERSAL MECHANISM从行车安全性角度分析2种缓冲方案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桥梁风屏障端部设置透风率渐变式缓冲结构能够有效降低高速列车进入或离开风屏障区域时气动荷载系数幅值,同时,使列车进入风屏障区域时迎风面压力平缓下降,并减小列车周围涡旋结构尺寸,对列车气动荷载突变效应的减缓效果显著优于高度渐变式缓冲结构;此外,设置透风率渐变式缓冲结构能更好地降低高速列车进出桥梁风屏障区域时轮重减载率和脱轨系数最大值,显著提高列车的运行安全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保障强风区域桥上高速列车安全平稳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风屏障 气动荷载突变 缓冲结构 数值模拟 动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部烟叶带茎采收烘烤过程中叶间隙风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王鹏宇 姜永雷 +5 位作者 余金恒 罗刚 胡彬彬 黄宝瑞 魏硕 王卫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9,共7页
以K326上部叶为材料,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上部叶带茎采收和常规采收烘烤的叶间隙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通过相关性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叶间隙风速的主要因素,并采用通径分析解析2种采收方式不同烘烤阶段及烘烤全程叶间隙风速的主... 以K326上部叶为材料,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上部叶带茎采收和常规采收烘烤的叶间隙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通过相关性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叶间隙风速的主要因素,并采用通径分析解析2种采收方式不同烘烤阶段及烘烤全程叶间隙风速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带茎采收各烘烤阶段叶间隙风速均高于常规采收的;叶间隙风速均在定色后期快速上升;各烘烤阶段影响常规采收和带茎采收叶间隙风速的主导因素分别为水汽压亏缺(变黄阶段)、主脉含水率(定色阶段)、温度(干筋阶段)和水汽压亏缺(变黄阶段)、湿度(定色阶段)、温度(干筋阶段);烘烤全程2种采收方式叶间隙风速的主导因素均为水汽压亏缺,其决策系数R_(i)^(2)分别为0.962、0.877;烘烤全程水汽压亏缺与叶间隙风速拟合结果中,常规采收和带茎采收拟合效果最好的函数形式分别为指数函数和线性函数,其R^(2)分别为0.977、0.971。构建各烘烤阶段叶间隙风速与水汽亏缺的三次样条函数,带茎采收除变黄阶段以外,拟合效果均较好,其R^(2)均在0.800以上。烘烤过程中2种采收方式下叶间隙风速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定色阶段叶间隙风速的主导因素不同,可针对性地调整烘烤工艺,改善叶间隙风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上部叶 带茎采收 叶间隙风速 逐步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山西某风电项目未来风能资源的评估
18
作者 蔡超 李美姗 +1 位作者 高雪琴 许嘉钰 《中外能源》 2025年第3期21-29,共9页
目前针对未来风能资源变化的研究,主要为全球或全国的大尺度范围。利用WRF/CALMET耦合模式对山西某风电项目进行降尺度模拟,选取2010年、2022年、2035年、2060年4个年份,以该项目区域范围内风速最大的5月份和风速最小的8月份作为典型月... 目前针对未来风能资源变化的研究,主要为全球或全国的大尺度范围。利用WRF/CALMET耦合模式对山西某风电项目进行降尺度模拟,选取2010年、2022年、2035年、2060年4个年份,以该项目区域范围内风速最大的5月份和风速最小的8月份作为典型月份,计算其风速和风功率密度,分析历史和未来场景下风能资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历史场景下,模拟结果相比实测数据偏大,其中月平均风速整体偏差1.34m/s,均方根误差为1.62m/s;风功率密度整体偏差185W/m^(2),均方根误差为196W/m^(2)。但二者变化趋势相似,可以反映项目范围内风能资源的变化趋势。在未来SSP126场景(低强迫情景)下,不同月份风能资源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5月风速和风功率密度有增大趋势,而8月则有减小趋势,且高度越高,增大或减小趋势越明显。气候变化引起亚洲地区春季海陆气压差变大、夏季海陆气压差变小,从而解释了5月和8月风能资源变化趋势不一致的原因。WRF/CALMET模式结合CMIP6未来气候数据,可以对风电项目未来风能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更为细致地评估,为风电机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资源评估 风速 风功率密度 气候变化 WRF/CALMET 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地区高校宿舍室内风场影响因子的数值分析
19
作者 陈果 王旭 《建筑节能(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35-142,共8页
平均风速体现了室内风场的整体通风水平。为了明确室内通风因子对宿舍室内风环境的影响程度,选取合肥地区高校宿舍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得出宿舍外立面窗口处的风速,将其作为室内风环境模拟的边界条件,并通过改变家具布局方式、阳台门的... 平均风速体现了室内风场的整体通风水平。为了明确室内通风因子对宿舍室内风环境的影响程度,选取合肥地区高校宿舍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得出宿舍外立面窗口处的风速,将其作为室内风环境模拟的边界条件,并通过改变家具布局方式、阳台门的开启宽度、风口的相对位置、风向夹角、距地高度等参数,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对宿舍内的风场进行模拟,分析单一通风因子数值的变化给室内风场带来的影响。采用SPSS正交试验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组合序列进行模拟,得出各因子对室内风环境影响的主次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距地高度、阳台门的开启宽度是影响室内平均风速最主要的因素,而风向夹角、家具布局方式、风口的相对位置对室内风环境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宿舍 平均风速 室内风场 正交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伦支海西南海域风浪设计参数估计研究
20
作者 廖振焜 董胜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8,共8页
巴伦支海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环境条件复杂,常发生以极地低压为代表的极端天气过程。为了研究受极地低压影响的巴伦支海西南海域风浪设计参数,给在此作业的海洋工程结构提供参考,本文基于ERA5再分析数据,识别影响巴伦支海的极地低压过... 巴伦支海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环境条件复杂,常发生以极地低压为代表的极端天气过程。为了研究受极地低压影响的巴伦支海西南海域风浪设计参数,给在此作业的海洋工程结构提供参考,本文基于ERA5再分析数据,识别影响巴伦支海的极地低压过程,选取代表点提取其过程极值序列,基于复合极值分布理论建立考虑多种过程的风速、波浪环境设计参数估计模型,推算设计重现值,与年极值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通过考虑极地低压过程,抽取过程极值序列,包含了更多的情况,适当降低环境设计参数值,结果更加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伦支海 极地低压 风速 波高 过程极值 复合极值分布 统计分析 设计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