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mal contact conductance at continuous roll-casting interface 被引量:1
1
作者 胡仕成 马维策 +2 位作者 杜磊 李晓谦 钟掘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3期374-379,共6页
The effects of surface roughness, strain rat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pressure on real contact area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tupkiewicz. The real contact area model taking account of the effect of fri... The effects of surface roughness, strain rat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pressure on real contact area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tupkiewicz. The real contact area model taking account of the effect of friction and deformation of material was obtained. The model of contact conductance at the rolling interface was obtained by integrating the specific feature of heat transfer through the interface of continuous roll-cast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al contact area increases obviously when the material is under yield, and the real contact area varies inversely with surface roughness, whereas it varies exponentially with friction coefficient, strain rate and pressure, and the power factor depends on strain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 contact area strain rate PRESSURE thermal contact conduc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副材料非静态接触热导对多锥形摩擦副温升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刘雨薇 孙园植 +3 位作者 陈昌辉 原彦鹏 衣超 石嘉炜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46-57,66,共13页
目的 摩擦副温度对湿式离合器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不同材料配副下多锥摩擦副在接合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和温升特性,有助于新型离合器的设计与应用。方法 基于摩擦学和传热学理论,考虑摩擦副接触面间非静态接触导热的影响... 目的 摩擦副温度对湿式离合器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不同材料配副下多锥摩擦副在接合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和温升特性,有助于新型离合器的设计与应用。方法 基于摩擦学和传热学理论,考虑摩擦副接触面间非静态接触导热的影响,分析多锥形摩擦副的热边界条件。通过推导各节点的瞬态传热方程,建立多锥形摩擦副的瞬态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其进行求解。结果 多锥形摩擦副的温度场数值解与试验测量结果之间的误差小于5%。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径向尺寸和输出转矩下,多锥形摩擦副的轴向尺寸比盘式摩擦副减小了14.29%,但其表面平均温升增加了约40%。相对速度和接触压力对于多锥形摩擦副表面温度具有显著的正交互作用。材料导热率会影响多锥形摩擦片内部温度场。随着多锥形摩擦片导热率的增大,摩擦片与钢片之间的温差增大。摩擦片锥顶与锥底的温差减小,摩擦片温度梯度下降。结论 相较于盘式摩擦副,多锥形摩擦副需要高导热系数材料来提升其在高能量密度下的传热能力,在降低径向尺寸条件下,避免热应力引起的离合器热失效。研究结果可为新型湿式离合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离合器 非静态接触热导 瞬态温度场 有限差分 多锥形摩擦副 温升特性 离合器热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强化装配界面接触热性能的导热特性异质化设计方法
3
作者 王晨 林起崟 +1 位作者 丘铭军 洪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5-76,共12页
为解决装配界面接触热性能不足引起的散热性能和工作性能不足的问题,首先,构建了基于实测粗糙表面形貌的装配界面接触热性能数值分析模型;其次,测试了相应压力和温度工况下接触热阻以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最后,从装配界面微观接触传热... 为解决装配界面接触热性能不足引起的散热性能和工作性能不足的问题,首先,构建了基于实测粗糙表面形貌的装配界面接触热性能数值分析模型;其次,测试了相应压力和温度工况下接触热阻以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最后,从装配界面微观接触传热机理出发,提出了装配界面导热特性异质化设计思路,建立了装配界面导热特性渐进迭代优化设计方法。结果表明:构建的装配界面接触热性能数值分析模型能够实现接触热性能的高精度预测,与实验结果对比,相对误差为15.52%;装配界面导热特性异质化设计通过提高界面温度梯度分布均匀性,有效降低接触热阻,优化设计后接触热性能提高23.12%。该研究为保障电子芯片封装、航天飞行器等热敏感复杂机械产品的接触热性能与整体散热性能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机械产品 装配界面 接触热阻 导热特性 异质化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热传导性能对弓网接触温升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闭永雷 吴爱中 宋恩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27,共5页
[目的]电动列车弓网接触导致的界面温升容易加剧受电弓滑板材料的磨损,从而增加轨道交通运营维护成本,因此开展弓网接触温升研究有重要意义。[方法]接触电阻导致的焦耳热是接触温升的热源之一,而接触界面的热传导特性影响接触副温度场分... [目的]电动列车弓网接触导致的界面温升容易加剧受电弓滑板材料的磨损,从而增加轨道交通运营维护成本,因此开展弓网接触温升研究有重要意义。[方法]接触电阻导致的焦耳热是接触温升的热源之一,而接触界面的热传导特性影响接触副温度场分布,两者均为影响温度场的重要因素。推导了弓网接触电阻和接触热传导的计算模型,建立滑板-接触线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温度场进行多场耦合计算,分析了滑板热导率对接触热导系数及温升的影响。[结果及结论]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接触条件下滑板内部存在热量“囤积”现象;提升滑板材料的热导率可以降低滑板的接触温升,进而降低滑板材料的热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列车 弓网系统 接触温升 接触热导 多场耦合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管冷却反应堆堆芯热力耦合程序开发
5
作者 孙腾 柴翔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132,共12页
为研究接触和轴向功率对热管冷却反应堆堆芯热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FEniCS开源平台开发了一套热力耦合分析程序。该程序使用简化方法求解二维、三维接触压力,主要包括间隙传热模型、线弹性力学模型和多维接触压力求解模型。以MegaPower... 为研究接触和轴向功率对热管冷却反应堆堆芯热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FEniCS开源平台开发了一套热力耦合分析程序。该程序使用简化方法求解二维、三维接触压力,主要包括间隙传热模型、线弹性力学模型和多维接触压力求解模型。以MegaPower反应堆为对象,首先使用商业软件ANSYS验证了程序的准确性,然后对堆芯进行热力耦合模拟,分析温度及Mises应力场。结果表明:考虑接触时,燃料棒峰值温度显著降低,Mises应力有所减小;基体峰值温度变化不大,Mises应力却显著增大;轴向功率主要影响燃料棒Mises应力,基体Mises应力则主要受接触压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冷却反应堆 接触压力 间隙传热 热力耦合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用界面导热填料应用状态接触传热系数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韩崇巍 金迪 +4 位作者 杨居翰 赵啟伟 张旸 李文君 杜卓林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8,共7页
为解决航天器用RKTL-DRZ-2型导热脂及RKTL-DRNJ-1型导热凝胶2种新开发导热填料无实际应用状态下接触传热系数数据的问题,采用试验方法对其接触传热系数进行研究,得到在航天器上设备典型尺寸及不同固定螺钉分布情况下的接触传热系数。试... 为解决航天器用RKTL-DRZ-2型导热脂及RKTL-DRNJ-1型导热凝胶2种新开发导热填料无实际应用状态下接触传热系数数据的问题,采用试验方法对其接触传热系数进行研究,得到在航天器上设备典型尺寸及不同固定螺钉分布情况下的接触传热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安装状态下,与目前常用的RKTL-DRZ-1型导热脂相比,RKTL-DRZ-2型导热脂对界面接触传热性能改善效果较好,RKTL-DRNJ-1型导热凝胶较差。此外,获取了保证导热填料填充效果的实施经验,并给出了导热填料的选用建议。试验分析结论可应用于选用导热填料时的航天器热设计及热控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导热填料 接触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流体材料在喷雾冷却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海飞 崔永盛 +3 位作者 陈亚伟 任绍洋 赵阳龙 陈轩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52,共5页
从喷雾冷却技术机理出发,引入纳米流体以解决传热极限问题。论述纳米流体制备的相关研究,针对性地分析纳米流体喷雾冷却技术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提出了针对技术机理的优化方案并罗列了目前最新应用案例。揭示此项技术在传热领域的前瞻性,... 从喷雾冷却技术机理出发,引入纳米流体以解决传热极限问题。论述纳米流体制备的相关研究,针对性地分析纳米流体喷雾冷却技术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提出了针对技术机理的优化方案并罗列了目前最新应用案例。揭示此项技术在传热领域的前瞻性,为纳米流体喷雾冷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材料 喷雾冷却 导热系数 接触热阻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似性原则的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热导率理论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涛 杨玉玲 +2 位作者 张家铭 周逸文 刘松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6-444,共9页
为准确定量评价人工隔热材料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导热性能,突破现有经验关系模型适用性较差的局限性,以Wiener土体热导率模型为框架,基于相似性原则,通过对混合物中各介质的导热性能进行分析,建立用于计算混合物热导率的理论模型,分析... 为准确定量评价人工隔热材料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导热性能,突破现有经验关系模型适用性较差的局限性,以Wiener土体热导率模型为框架,基于相似性原则,通过对混合物中各介质的导热性能进行分析,建立用于计算混合物热导率的理论模型,分析模型中计算参数的意义和确定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热导率测试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探讨模型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橡胶颗粒和孔隙液的导热能力相似,可将两者归属为相似类传热介质应用于Wiener串、并联模型中;模型综合考虑了橡胶掺量、粒径比、饱和度和孔隙率等对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结构和导热性能的影响,准确描述了混合物热导率和橡胶掺量、粒径比的相关关系,与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了较高的精确度。探明复杂应力状态和极端气候条件对刚-柔性颗粒混合物导热性能的作用规律,是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本文模型的重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颗粒-砂混合物 热传导 颗粒接触 土体结构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颗粒形貌的干砂热传导特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涛 杨玉玲 +2 位作者 叶晓平 张宇欣 刘松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89,共8页
为揭示颗粒形貌对干砂热导率的影响规律,通过砂颗粒形貌测量和室内热探针试验,研究不同天然河砂的二维颗粒形貌统计分布特征以及颗粒形貌特征参数与热导率的相关关系,同时从细观尺度探讨砂颗粒接触传热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天然河砂颗... 为揭示颗粒形貌对干砂热导率的影响规律,通过砂颗粒形貌测量和室内热探针试验,研究不同天然河砂的二维颗粒形貌统计分布特征以及颗粒形貌特征参数与热导率的相关关系,同时从细观尺度探讨砂颗粒接触传热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天然河砂颗粒圆度和球度值的统计分布具有正态分布特征,期望值可作为定量表征颗粒形貌的参数;干砂热导率随孔隙率增加而减小,在半对数坐标中两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直线斜率与“平均形貌因子”Am呈线性减小关系;相同孔隙率下,浑圆颗粒的干砂热导率值较大,不同干砂间热导率值的差异随孔隙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提出的热导率计算新模型综合考虑了颗粒形貌和矿物组分的影响,相比于传统Côté和Konrad模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先进性;颗粒形貌对干燥状态下无黏性土热传导特性的作用受多因素综合影响,与应力环境、颗粒刚度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砂 热传导 颗粒形貌 统计分布 接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纳米线阵列在热环境中的界面传热探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忆麟 李文岚 +2 位作者 孟婷 张鹏 赵旸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9-112,116,共5页
热界面材料用于增强电子器件与散热器之间的热接触,其高热导率和良好的机械柔顺性能够在提高电子器件散热效率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因热膨胀而产生的热应力。垂直排列的铜纳米线(CuNWs)阵列是一种兼顾高热导率和柔顺性的高性能热界面材料... 热界面材料用于增强电子器件与散热器之间的热接触,其高热导率和良好的机械柔顺性能够在提高电子器件散热效率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因热膨胀而产生的热应力。垂直排列的铜纳米线(CuNWs)阵列是一种兼顾高热导率和柔顺性的高性能热界面材料。本文基于相位敏感瞬态热反射方法探究了CuNWs阵列在热环境中的界面热传输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uNWs阵列与衬底之间的接触热导在热环境中保持稳定。数值模拟结果显示,CuNWs阵列的引入产生了低应力效应,能够抑制界面缺陷的产生和扩展;铜纳米线阵列可以有效调节热应力,从而增强了热界面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界面材料 热应力 接触热导 铜纳米线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接触热导的电动扭矩扳子校准装置热特性分析
11
作者 高建卓 汪宁溪 +1 位作者 陈龙 骆昕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31-1037,共7页
为了提升动态扭矩参数的测量准确度,基于分形理论,引入接触热导参数,建立结合面接触热导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同时针对典型的电动扭矩扳子校准装置,利用接触热导模型对其轴承结合部进行温度仿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接... 为了提升动态扭矩参数的测量准确度,基于分形理论,引入接触热导参数,建立结合面接触热导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同时针对典型的电动扭矩扳子校准装置,利用接触热导模型对其轴承结合部进行温度仿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接触热导参数分别与接触载荷和材料特性参数呈现正相关增长趋势,而与尺度参数呈现负相关增加趋势;当2.1≤D≤2.7时,接触热导参数随分形维数D的增大而增大;当2.7≤D≤2.9时,接触热导参数反而随着分形维数D的增大而减小。考虑接触热导的上、下轴承结合部最高温度均比不考虑时高出4~6℃,且与试验结果接近,相对误差分别为2.7%和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矩测量 电动扭矩扳子 校准装置 接触热导 动态扭矩 结合面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接触热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12
作者 张平 宣益民 李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5-349,共15页
界面接触热阻(TCR)是电子器件冷却、低温超导薄膜等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综合评述了对接触热阻传热机理的研究方法、测量方法以及减小接触热阻的主要措施,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接触热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现有的研究表明:对于界面... 界面接触热阻(TCR)是电子器件冷却、低温超导薄膜等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综合评述了对接触热阻传热机理的研究方法、测量方法以及减小接触热阻的主要措施,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接触热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现有的研究表明:对于界面接触热阻这一特殊物理问题,其理论研究既要从宏观上定量分析又要在微观上综合考虑声子、电子的散射、辐射等机理;在实验方面,目前的测量精度不够高,实验测量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减小接触热阻方面,除了常用的方法外,可以通过在接触表面生长新型的高性能导热材料(碳纳米管等)来实现。对已报道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热阻 微纳米尺度传热 电子散热 接触热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界面材料热导率和接触热阻的测试 被引量:9
13
作者 袁超 段斌 +1 位作者 李岚 罗小兵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49-353,共5页
热界面材料通常用于降低电子器件中固体界面的热阻。热界面材料的性质,如热导率、界面材料与固体表面间的接触热阻,对于电子器件的散热分析非常重要。然而,这些参数通常难以获得。依据ASTM D-5470测试标准,搭建了一个热界面测试系统。... 热界面材料通常用于降低电子器件中固体界面的热阻。热界面材料的性质,如热导率、界面材料与固体表面间的接触热阻,对于电子器件的散热分析非常重要。然而,这些参数通常难以获得。依据ASTM D-5470测试标准,搭建了一个热界面测试系统。通过该系统测试了硅油和导热硅脂的热导率,以及它们与固体基板间的接触热阻。经分析,测试热导率和接触热阻的相对误差分别小于11.3%和4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界面 热传导 热导率 接触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接触元件暂态热路建模的接触电阻测量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青山 段建东 +2 位作者 叶兵 樊华 张宏光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7-33,共7页
目前,接触电阻的检测主要是电压电流法或电桥法,其不足是仅适于离线应用。提出了一种在线式的接触电阻间接测量新方法。首先在建立电接触元件的理论物理模型和径向暂态热路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热路响应方程;然后再在建立元件轴向热... 目前,接触电阻的检测主要是电压电流法或电桥法,其不足是仅适于离线应用。提出了一种在线式的接触电阻间接测量新方法。首先在建立电接触元件的理论物理模型和径向暂态热路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热路响应方程;然后再在建立元件轴向热传导数值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最终推导出计及温度和电流的接触电阻曲线关系,提出通过曲线的时间常数计算电接触元件的接触电阻。大量的理论分析、计算与有限元分析ANSYS仿真表明,所研究的测量方法可以准确求取接触电阻的值,为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和热缺陷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接触 热路建模 温度传导 接触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器中导热胶热传导系数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冬生 林琳 +1 位作者 侯轶 程锐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6-480,共5页
本文在研究吸附式热泵吸附器传热性能的特性基础上,发现导热胶能有效降低吸附剂与吸附换热器表面间的接触热阻,随后研制并测试了导热胶对颗粒吸附剂与吸附换热器表面之间以及成型吸附剂与吸附换热器表面之间接触热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 本文在研究吸附式热泵吸附器传热性能的特性基础上,发现导热胶能有效降低吸附剂与吸附换热器表面间的接触热阻,随后研制并测试了导热胶对颗粒吸附剂与吸附换热器表面之间以及成型吸附剂与吸附换热器表面之间接触热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导热胶是降低吸附剂与金属表面之间接触热阻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提高吸附剂与金属表面之间的传热性能,而对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影响不大, 为强化两种不同介质之间的传热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接触热阻 导热胶 导热系数 吸附器 传热性能 吸附式热泵 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铜颗粒填充的液态金属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根 纪玉龙 +3 位作者 孙玉清 马鸿斌 邢丰 刘艳年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1-65,73,共6页
为强化界面传热,研制了一种以铜颗粒为填充材料、Ga62.5In21.5Sn16液态金属为基体的新型复合热界面材料,并对其导热性能进行了测试。首先将所制备的热界面材料放置在两片铜片之间,制备3层结构试样,然后利用激光导热仪测量所制备试样的... 为强化界面传热,研制了一种以铜颗粒为填充材料、Ga62.5In21.5Sn16液态金属为基体的新型复合热界面材料,并对其导热性能进行了测试。首先将所制备的热界面材料放置在两片铜片之间,制备3层结构试样,然后利用激光导热仪测量所制备试样的导热性能,并计算相应试样的接触热阻。实验结果表明:铜颗粒填充型液态金属可以大大提高氧化后液态金属作为热界面材料的性能,利用铜粉质量分数分别为5%和10%的液态金属所制备的试样,导热系数和接触热阻分别为(200.33±15.66)、(233.08±18.07)W/(m·K)和(7.955±0.627)、(5.621±0.437)mm2·K/W,较利用氧化后液态金属所制备试样的导热系数分别约提高了68%和96%,接触热阻分别约降低了57%和70%,并可以有效降低液态金属的流动性,从而减少液态金属在使用过程中溢出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 铜颗粒 热界面材料 导热系数 接触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主轴系统热特性分析与实验 被引量:12
17
作者 马驰 杨军 +3 位作者 赵亮 梅雪松 施虎 王新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92-2102,共11页
为了在设计阶段避免高速主轴在实际加工中由于温升过高可能会引起加工精度降低的问题,构建高速主轴的三维有限元模型(FEA)进行瞬态热-结构耦合分析.但传统热特性分析模型中,没有考虑结合面间接触热导致仿真精度较低,该有限元模型考虑接... 为了在设计阶段避免高速主轴在实际加工中由于温升过高可能会引起加工精度降低的问题,构建高速主轴的三维有限元模型(FEA)进行瞬态热-结构耦合分析.但传统热特性分析模型中,没有考虑结合面间接触热导致仿真精度较低,该有限元模型考虑接触热导对仿真结果的影响.利用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表征轴承表面的粗糙形貌,利用功率谱法与粗糙表面形貌数据对分形参数进行辨识,并提出接触力学模型以计算用于接触热导建模的接触参数.最终,提出几何-力学-热综合预测模型计算结合面间的接触热导,有效避免统计学方法的不准确性与实验测量法通用性不强的缺陷.利用电机效率分析与轴承拟静力学分析法,分别求解电机与轴承热功率.由雷诺数判定流体的流动状态,并依据努塞尔数计算主轴部件的对流换热系数.将上述边界条件施加到该有限元模型对温度场与热变形进行仿真,并进行热特性实验验证该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有限元模型的仿真精度明显优于不考虑接触热导的热特性分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主轴 轴承拟静力学分析 接触热导 温度场 热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与5CrMnMo模具钢界面接触换热系数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立文 朱德才 +2 位作者 邢磊 张国梁 韦荣选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4,共5页
利用自制的接触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对铸造铝合金和挤压铝合金分别与5CrMnMo模具钢的接触换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铝合金与5CrMnMo模具钢间的接触换热系数随接触表面温度和载荷的变化,发现接触换热系数与温度并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 利用自制的接触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对铸造铝合金和挤压铝合金分别与5CrMnMo模具钢的接触换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铝合金与5CrMnMo模具钢间的接触换热系数随接触表面温度和载荷的变化,发现接触换热系数与温度并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而与载荷的指数近似成正比关系,并且在相同的接触条件和测量条件下铸造铝合金与5CrMnMo的接触换热系数普遍要比挤压铝合金的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换热系数 铝合金 5CrMn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分形接触热导的建模与多参数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小彭 刘洋 +3 位作者 王雪 户丹丹 毛昕 王冰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共6页
在传统M-B接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分形理论,推导三维分形结合面的接触模型,并建立了三维分形接触热导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揭示了法向载荷、分形维数、分形尺度参数、材料特性参数及各参数的耦合对接触热导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接触... 在传统M-B接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分形理论,推导三维分形结合面的接触模型,并建立了三维分形接触热导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揭示了法向载荷、分形维数、分形尺度参数、材料特性参数及各参数的耦合对接触热导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接触热导与法向载荷呈正相关,当2.1≤D≤2.4时,两者存在非线性关系,当2.5≤D≤2.9时,两者趋于线性关系;当2.0<D≤2.95时,接触热导随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当2.95<D<3.0时,接触热导随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接触热导与分形尺度参数呈负相关,与材料特性参数呈正相关;并得出上述参数两两耦合对接触热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接触热阻 接触热导模型 分形参数 材料特性参数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塑性成形过程中界面接触换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朱德才 张立文 +2 位作者 裴继斌 张国梁 韦荣选 《塑性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6,共5页
文章通过自制的接触换热系数测量设备对纯铜与3Cr2W8V合金钢、不锈钢与不锈钢间的接触换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温度和载荷对接触换热系数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在铝合金和模具钢的接触面间加入玻璃润滑剂后对接触换热系数的影响。实... 文章通过自制的接触换热系数测量设备对纯铜与3Cr2W8V合金钢、不锈钢与不锈钢间的接触换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温度和载荷对接触换热系数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在铝合金和模具钢的接触面间加入玻璃润滑剂后对接触换热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接触换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而与载荷的指数近似成正比关系,且在接触面涂上玻璃润滑剂后,接触换热系数可大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换热系数 影响因素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